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中醫外科帶狀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中醫外科帶狀皰疹

發布時間: 2025-04-26 23:20:00

① 蛇盤腰是什麼

蛇盤腰的概念: 蛇盤腰,醫學名稱為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急性炎症性皰疹樣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會在腰部起一起小泡,晶瑩透亮,向一方長,傳說是不能對頭,對頭既死。蛇纏腰其特點是集性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中醫稱本病為纏腰火丹、蜘蛛瘡、蛇串瘡、蛇膽瘡、火帶丹、甑帶瘡、蛇丹、飛蛇丹等,俗稱生蛇、纏腰龍、纏腰火龍,纏腰蛇丹,一年四季都可發病。 蛇盤腰的臨床圖片: 蛇盤腰病因: 蛇盤腰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通過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經過血行傳播,在皮膚上出現水痘,但大多數人感染後,不出現水痘是為隱性感染,成為帶病毒者,此種病毒為嗜神經性,在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後可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後根的神經節中,並潛伏在該處,當宿主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如患感冒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惡性腫瘤時,病毒又被激發致使神經節發炎壞死,同時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著周圍神經纖維再移動到皮膚發生皰疹,在少數情況下,皰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細胞,及內臟神經纖維,引起運動性神經麻痹,如眼面神經麻痹,以及胃腸道和泌尿道的症狀。 蛇盤腰的治療: 蛇盤腰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膚病,此病一般都比較急,也比較厲害,患者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因此得了蛇盤腰的患者應盡快到醫院皮膚科接受系統治療,以減少發生後遺神經痛的幾率。如果不及時治療和方法不當會遺留後遺症。在具體治療時有的需要採用內外兼治配合治療。老年重症患者,尤其發生在頭面部的帶狀皰疹,最好住院治療,抗病毒治療,消炎止痛,以防並發症的發生。一般可進行中醫中葯治療,用中醫傳統外科膏葯活血生肌膏貼敷可治癒。膏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托毒祛腐、清熱解毒、補氣活血;膏葯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創面周圍組織的微循環,增快局部血流,同時能促進殘存上皮細胞組織生長,祛腐生肌,通過膏葯外敷,拔毒生肌,通經活絡。可迅速阻截病毒蔓延。修復神經,把體內的病毒排除體外。使脈絡暢通,氣血流暢,避免留有後遺症。如某些患者在皮損完全消失後,仍遺留有神經痛,這時可採取針灸,理療等緩解疼痛。所幸的是,得了蛇盤腰的患者,治癒後一般可獲得對該病毒的終身免疫,很少再復發。 蛇盤腰治療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因為蛇盤腰是皮膚病,傷口容易受到各種細菌的感染,患者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飲食、起居、護理等一些細節方面也要注意,才能更有效,更加快速的治癒此病症。 1.多休息,給以易消化的飲食和充足的水分。 2.在飲食方面禁忌吃油膩的食物,海鮮及蛋類,家禽也盡量不吃,吃些清淡的食物。特別忌煙酒、辛辣食物,忌食牛、羊、狗、鹿肉、燒鴨、燒鵝、臘味、海鮮、油炸食物、香菇、竹 筍、榴槤、芒果、菠蘿等;。 3.治療期間要卧床休息,注意營養,還應穿清潔、柔軟的棉製內衣,以減少、減輕摩擦。 4.預防繼發細菌感染。不要摩擦患處,避免水皰破裂。可外用中草葯或雷夫奴爾濕敷,促使水皰乾燥,結痂。 5.如果水皰未破,可使用溫水沖涼,但不要使用沐浴液,不要搓擦,洗凈後宜用干凈毛巾蘸干。

② 中葯怎麼治療蛇纏腰

您好!感謝您的咨詢。蛇纏腰,醫學上稱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的一種疾病,其特徵是沿著身體一側的神經分布出現簇集性的小水皰,並伴有明顯的神經痛。對於帶狀皰疹患者來說,建議盡早前往醫院皮膚科接受專業治療,以降低後遺神經痛的風險。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中醫中葯治療帶狀皰疹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使用中醫傳統外科膏葯,如活血生肌膏,貼敷患處,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膏葯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托毒祛腐、清熱解毒、補氣活血的功效。通過膏葯的外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血液流動,改善創面周圍組織的微循環。同時,膏葯還能促進殘留上皮細胞組織的生長,祛腐生肌,達到拔毒生肌、通經活絡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能夠迅速阻止病毒的蔓延,修復受損神經,將體內的病毒排出體外,使脈絡暢通,氣血流暢,從而避免留下後遺症。

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復!

③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內治方:
【方一】化斑解毒湯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
【來源】《醫宗金鑒》
【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馬齒莧合劑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稿辯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
【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清熱消毒飲
【來源】《肘後積余集》
【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
【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
【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
【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
【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
【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
【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
【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
【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
【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
【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