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擴展閱讀
接觸性皮炎專家 2024-05-10 08:52:48
臉上皮膚緊綳腫怎麼辦 2024-05-10 08:50:16
皮炎有什麼忌口的嗎 2024-05-10 08:48:24

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發布時間: 2024-03-29 03:47:03

Ⅰ 新生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引言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可引起水痘和帶狀皰疹。VZV與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型和2型、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和人類皰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HHV)-6、HHV-7及HHV-8均屬於皰疹病毒家族。

水痘通常是健康兒童中的輕度自限性疾病。罕見情況下,水痘會累及妊娠女性或產後女性,從而影響到胎兒或新生兒。新生兒也可發生醫院獲得性VZV感染。

本文將總結新生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水痘以及妊娠期VZV感染見其他專題。(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水痘」和「妊娠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臨床特徵

先天性水痘綜合征 — 大多數先天性水痘綜合征患者都是母親在孕齡8-20周時感染VZV的嬰兒。但與妊娠期間的眾多其他病毒感染相比, VZV的總體感染風險很小。如果母親是在妊娠20周以前感染VZV,則嬰兒罹患先天性水痘綜合征的風險約為2%;如果感染發生於妊娠13周以前,則嬰兒患病的風險低於1%[1,2]。常見胎兒子宮內生長受限。(參見「妊娠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受累嬰兒的特徵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表現(以發生率高低排序)[3]:

可能凹陷和存在色素沉著的瘢痕性皮損,呈皮節分布。

眼部缺陷,如白內障、脈絡膜視網膜炎、Horner綜合征、小眼球和眼球震顫。(參見「兒童白內障」)

肢體畸形,通常包括骨骼和肌肉發育不全。

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皮質萎縮、癲癇發作和智力障礙(精神發育遲滯)。

新生兒水痘

感染風險 — 新生兒水痘是死亡率可高達30%的嚴重疾病[4]。母親在分娩前2周內暴露於VZV或出現水痘的臨床表現時,新生兒的感染風險最高。也可能發生醫院獲得性VZV感染。

若母親在分娩前5日到分娩後2日期間出現水痘感染症狀,則新生兒的病死率增加[5,6]。母體來不及在這段時間里產生IgG並使胎兒通過抗體的被動轉移來獲得免疫力。若是在出生後的10-28日里獲得水痘,則通常程度較輕[7]。但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相對不成熟,因此比年齡較大的嬰兒或兒童更有可能發生嚴重疾病[8]。

早產兒發生醫院獲得性VZV感染的風險高於足月兒,因為母體IgG抗體的主動轉運主要是在晚期妊娠發生[9]。出生後的年齡也是一個危險因素,因為抗體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下降[10,11]。一份關於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VZV暴露的報告顯示,出生2個月後的嬰兒常為血清抗體陰性[10]。

臨床特徵 — 新生兒水痘的臨床特徵多種多樣,輕則為類似於年齡較大兒童水痘的輕度疾病,重則為類似於免疫功能受損患者的播散性感染。(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水痘」,關於『臨床表現』一節)

新生兒可在出生後的數日內發熱,之後出現全身性水皰疹(圖片 1)。皮疹開始時為斑疹並迅速進展為丘疹,接著是特徵性水皰皮損,隨後結痂。其通常最先出現於頭部,再擴展至全身。這些皮損的特徵是處於不同的發展和癒合階段。可以通過全身受累以及皮損處於不同的發展和癒合階段這兩個特徵來區分水痘與新生兒HSV感染導致的水皰疹,後者往往呈群集在局部(圖片 2)。(參見「新生兒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臨床特徵與診斷」,關於『皮膚-眼-口感染』一節)

輕度新生兒水痘病例的皮損可在7-10日內癒合。但隨後可能會發生播散性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內臟表現是水痘肺炎、肝炎和腦膜腦炎。在母親於妊娠期發生水痘的新生兒中,帶狀皰疹的報道十分少見[12,13]。

若母親在分娩時有活動性水痘感染, 那麼在嬰兒出生後立即給予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aricella-zoster immune globulin, VariZIG)可能會減輕新生兒疾病。(參見下文『暴露後預防』)

診斷

新生兒水痘可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包括母親在距離分娩不久時暴露於VZV或有臨床症狀,且患者存在特徵性表現,即處於不同發展和癒合階段的全身性水皰皮損(圖片 1)。在不確定和/或嚴重病例中,可通過PCR檢出VZV來證實診斷。診斷新生兒水痘時首選PCR,因為它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可從水皰拭子或水皰刮屑、已結痂皮損的痂片、活檢樣本組織和/或腦脊液中檢出VZV[6]。其還可區分野生型VZV與疫苗病毒株。(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診斷」,關於『聚合酶鏈反應』一節)

用直接熒光抗體法(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DFA)檢測來自活動性水皰皮損的刮屑可實現快速診斷。但不應以DFA代替PCR檢測,因為PCR的敏感性更高。(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診斷」,關於『直接熒光抗體』一節)

病毒培養沒有診斷價值,因為它的敏感性遠低於PCR且病毒需要數周時間生長。(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診斷」,關於『病毒培養』一節)

血清學檢測有助於明確診斷。但這種方法需獲取急性期和恢復期的滴度,因此不能快速確立診斷。新生兒感染水痘時,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清均顯示VZV IgG滴度升高。而在妊娠期間被動獲得母體抗體的未感染新生兒中,急性期和恢復期的VZV IgG滴度通常都較低。VZV IgM在新生兒中不敏感,可得出假陽性結果。(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診斷」,關於『血清學檢測』一節)

也有熒光抗膜抗體試驗(fluorescent anti-membrane antibody, FAMA)、乳膠顆粒凝集試驗(latex agglutination, LA)、ELISA,以及補體增強中和試驗等其他診斷性檢查可供使用,但不推薦用於新生兒。

胎兒水痘感染也有可能在產前得到診斷。(參見「妊娠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暴露後的處理

對於因母體感染或接觸感染者而暴露於VZV的新生兒,處理方法包括隔離及暴露後預防。具體的干預措施取決於暴露時機、母親的血清抗體狀態,以及胎齡。為年齡較大兒童及成人預防水痘的疫苗尚未在新生兒中得到檢測。(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暴露後預防

VariZIG — 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ariZIG)是純化的人免疫球蛋白制劑,由含高水平抗水痘抗體的血漿製成[14]。(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暴露後預防」,關於『VariZIG』一節)

已證實暴露後以防治療可為暴露的新生預防水痘,或為預防不完全的患者減輕病情或延遲發病[15]。

美國免疫接種實踐咨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和美國CDC推薦對有VZV明顯暴露的新生兒使用VariZIG[6,16,17]:

母親在分娩前後(分娩前5日內或分娩後2日內)出現水痘症狀和體征。

出生時胎齡大於等於28周的住院早產兒,且母親無免疫接種記錄、血清抗體陰性,也無明確的水痘感染既往史。

胎齡小於28周或出生體重小於1000g的住院早產兒,無論母親有無水痘感染史或疫苗接種史。

還有一些專家建議,若暴露嬰兒的母親沒有免疫VZV的證據,則應在出生後2周內對嬰兒使用VariZIG[18]。

體重為2.1-10kg的新生兒推薦使用125U(1瓶),體重小於等於2kg的新生兒推薦使用62.5U(0.5瓶),肌內注射[6]。VariZIG為凍干制劑,必須復溶後才可進行肌內注射。

需要進行暴露後預防時,應盡快給予VariZIG進行被動免疫。水痘暴露後應用VariZIG行被動免疫的時間窗最多為10日[16]。(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暴露後預防」,關於『VariZIG』一節)

如果沒有VariZIG,則可考慮靜脈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或預防性應用阿昔洛韋[6]。

隔離 — 母親和嬰兒是否需要隔離取決於有無活動性疾病或暴露的時機。

活動性疾病−必須隔離存在活動性VZV病變的母親。直到母親不會傳染疾病時,才可解除其與嬰兒的隔離。如果母親在分娩前5日內或產後2日內發病,則應給予嬰兒VariZIG。

還要隔離所有在嬰兒室或NICU中出現水痘的嬰兒。

在分娩前的21日內出現活動性水痘−若母親在娩前的21日內出現活動性水痘但在入院前消退,則不需要隔離。但新生兒應留在母親的病房,並與其他嬰兒隔離。該嬰兒應該已經由母體抗體獲得被動免疫,因而不需要接受VariZIG。

母親在入院之前6-21日暴露−若母親入院前的6-21日期間暴露於VZV且血清抗體陰性,則應將其與其他患者及嬰兒室隔離,因其可能在住院期間出現水痘。這條建議是考慮到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暴露後14-16日,但有時為10-21日[18]。接受VariZIG或IVIG後,水痘的潛伏期可延長至28日,但免疫功能受損患者的潛伏期可能較短。

此類母親的足月嬰兒應與母親隔離。應僅由具有VZV免疫力的醫護人員照顧此類母親與嬰兒,並且應盡快安排他們出院。

母親在入院前6日內暴露−如果血清抗體陰性的母親在入院前6日內暴露,並在48小時內出院,則無需隔離,因為預計其不會在住院期間出現水痘。

嬰兒室暴露 — 應隔離在嬰兒室或NICU出現水痘的嬰兒。嬰兒室暴露一般是由具有傳染性的探視者或醫院工作人員引起。在新生兒室中,已暴露的嬰兒通常在出現傳染性前就已出院。

出生10日後的嬰兒感染水痘時,病情通常較輕。因此,一些醫生傾向於進行常規的新生兒護理,而不給予VariZIG或者檢測母體的免疫狀況。但在出生後1個月內暴露的嬰兒都可考慮給予VariZIG[8]。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方法是僅當母親的血清抗體為陰性時才給予嬰兒VariZIG。

在少數情況下,嬰兒住院8日以上且母親的血清抗體為陰性,此時可能需要隔離。(參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NICU暴露 — NICU中的暴露嬰兒通常會分為一組。要將他們與暴露後8-21日期間入院的患者相隔離。母親血清抗體呈陰性的所有NICU嬰兒都要接受VariZIG;胎齡小於28周或出生體重小於等於1000g的早產兒也都要接受VariZIG,無論其母親的免疫狀況如何[6,19]。應將已接受VariZIG的嬰兒與新收入的患者隔離28日[12]。

治療

阿昔洛韋 — 發生嚴重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兒(如肺炎、腦炎、血小板減少、嚴重肝炎)採用靜脈阿昔洛韋[30mg/(kg·d),分3次給葯]治療10日[20,21]。

大部分病毒復制會在皮疹出現後的72小時內停止,因此必須在出現症狀後盡快開始抗病毒治療。支持針對新生兒水痘使用阿昔洛韋的證據僅限於病例報告和病例系列研究[22,23]。間接證據來自於為免疫功能受損患者治療水痘的經驗。和免疫功能受損患者一樣,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兒比免疫功能正常的年紀較大患者更容易發生嚴重並發症和死亡。(參見「水痘感染的治療」,關於『免疫功能受損的宿主』一節)

控制發熱 — 水痘患者的體溫升高通常輕微,所以很少需要控制發熱。阿司匹林會增加Reye綜合征的風險,所以不應使用[24]。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可能會延長病程[25]。非甾體類抗炎葯可能與壞死性A組鏈球菌感染有關,所以尚不推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並未發現這種關聯[26]。體溫升高持續時應評估患者有無繼發性並發症。

母乳喂養 — 雖然母乳中檢測出過VZV的DNA,但仍不確定VZV是否會分泌至母乳[27]。母乳中的抗體可能具有保護作用,所以我們鼓勵母乳喂養暴露於或感染了水痘的新生兒[28]。

學會指南鏈接

其他專題提供了部分國家及地區的學會指南和政府指南鏈接。(參見「Society guideline links: Varicella-zoster virus」)

總結與推薦

新生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來自妊娠期或分娩時的母體垂直傳播,或是出生後的環境或感染的醫護人員。(參見上文『引言』)

先天性水痘綜合征患者為母親在孕齡8-20周時感染VZV的嬰兒。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瘢痕性皮損、眼部缺陷(如白內障、脈絡膜視網膜炎、Horner綜合征、小眼球和眼球震顫)、肢體畸形(如骨骼和肌肉發育不全),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皮質萎縮、癲癇發作及認知功能障礙)。(參見上文『先天性水痘綜合征』和「妊娠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關於『先天性水痘綜合征的臨床特點』一節)

新生兒水痘是死亡率可高達30%的嚴重疾病。母親感染VZV或在分娩前2周內暴露於VZV時,新生兒有發生新生兒水痘的風險。若母親在分娩前5日到分娩後2日期間出現水痘感染症狀,則嬰兒的死亡風險增加,因為母體來不及在這段時間里產生抗體並將抗體轉移到嬰兒體內。(參見上文『新生兒水痘』)

新生兒水痘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輕則為類似於年齡較大兒童的輕度水痘,重則為累及肝臟、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播散性疾病。(參見上文『臨床特徵』)

新生兒VZV感染可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包括母親在距離分娩不久時暴露於VZV或出現臨床症狀,且患者存在特徵性表現,即處於不同發展和癒合階段的全身性水皰皮損(圖片 1)。在不確定和/或嚴重病例中,可通過PCR檢出VZV來證實診斷,樣本包括水皰拭子或水皰刮屑、已結痂皮損的痂片、活檢樣本組織和/或腦脊液。用直接熒光抗體法( DFA)檢測來自活動性水皰皮損的刮屑可實現快速診斷。但不應以DFA代替PCR檢測,因為PCR的敏感性更高。(參見上文『診斷』)

推薦對下列人群採用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ariZIG)進行暴露後預防:母親在分娩前後(即分娩前5日到分娩後2日)出現感染症狀的嬰兒、胎齡大於等於28周且母親沒有免疫力的早產兒,以及胎齡小於28周的早產兒。(參見上文『VariZIG』)

必須將有活動性疾病的母親或在入院前6-21日有暴露史且血清抗體陰性的母親與其他患者(包括這類母親的嬰兒)相隔離。直到母親不具有傳染性時才可解除其與新生兒的隔離。應將所有出現水痘的嬰兒與其他嬰兒隔離。(參見上文『隔離』)

對於有嚴重散播性VZV感染的新生兒(如肺炎、腦炎、血小板減少、嚴重肝炎),我們推薦應用抗病毒治療,而非單用支持性治療(Grade 1B)。不予以抗病毒治療時,此類嬰兒的並發症和死亡風險都很高。治療包括10日療程的靜脈阿昔洛韋,30mg/(kg·d),分3次給予。(參見上文『阿昔洛韋』)

我們鼓勵母乳喂養暴露於水痘或受到感染的嬰兒。(參見上文『母乳喂養』)

參考文獻

Pastuszak AL, Levy M, Schick B, et al. Outcome after maternal varicella infection in the first 20 weeks of pregnancy. N Engl J Med 1994; 330:901.

Enders G, Miller E, Cradock-Watson J, et al. Consequences of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in pregnancy: prospective study of 1739 cases. Lancet 1994; 343:1548.

Gershon, AA. Chickenox, measles, and mump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 7th ed, Remington, JS, et al. (Eds),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2010. p.661.

http://www.cdc.gov/ncbddd/pregnancy_gateway/infections-chickenpox.html (Accessed on October 15, 2012).

Meyers JD. Congenital varicella in term infants: risk reconsidered. J Infect Dis 1974; 129:21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p.870.

Bailey, JE, Toltzis, P. Perinatal vir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Perinatal Medicine: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Infant, 9th, Martin RJ, Fanaroff AA, Walsh MC (Eds), Elsevier Mosby, St. Louis 2011. Vol 2, p.841.

Prober CG, Gershon AA, Grose C, et al. Consensus: varicella-zoster infections in pregnancy and the perinatal period.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0; 9:865.

Saji F, Samejima Y, Kamiura S, Koyama M. Dynamics of immunoglobulins at the feto-maternal interface. Rev Reprod 1999; 4:81.

Lipton SV, Brunell PA. Management of varicella exposur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AMA 1989; 261:1782.

Ng PC, Lyon DJ, Wong MY, et al. Varicella exposur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J Hosp Infect 1996; 32:229.

David TJ, Williams ML. Herpes zoster in infancy. Scand J Infect Dis 1979; 11:185.

Dworsky M, Whitley R, Alford C. Herpes zoster in early infancy. Am J Dis Child 1980; 134:61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 new proct (VariZIG)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varicella available under an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expanded access protocol.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6; 55:209.

Tebruegge M, Pantazidou A, Curtis N. Toward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for paediatricians. How effective is varicella-zoster immunoglobulin (VZIG) in preventing chickenpox in neonates following perinatal exposure? Arch Dis Child 2009; 94:55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FDA approval of an extended period for administering VariZIG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varicella.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2; 61:2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of VariZIG-United States, 2013.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228a4.htm (Accessed on July 23, 201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p.869.

Heuchan AM, Isaacs D. The management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exposure and infection in pregnancy and the newborn period. Australasian Subgroup in Pa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Med J Aust 2001; 174:288.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 In: Red Book: 2018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31st ed, Kimberlin DW, Brady MT, Jackson MA, Long SS (Ed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Itasca, IL 2018. p.873.

Kesson AM, Grimwood K, Burgess MA, et al. Acyclovir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cella zoster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pregnancy.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6; 32:211.

Williams H, Latif A, Morgan J, Ansari BM. 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varicella. J Infect 1987; 15:65.

Singalavanija S, Limpongsanurak W, Horpoapan S, Ratrisawadi V. Neonatal varicella: a report of 26 cases. J Med Assoc Thai 1999; 82:957.

Autret-Leca E, Jonville-Béra AP, Llau ME, et al. Incidence of Reye's syndrome in France: a hospital-based survey. J Clin Epidemiol 2001; 54:857.

Doran TF, De Angelis C, Baumgardner RA, Mellits ED. Acetaminophen: more harm than good for chickenpox? J Pediatr 1989; 114:1045.

Lesko SM, O'Brien KL, Schwartz B, et al. Invasive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among children with primary varicella. Pediatrics 2001; 107:1108.

Yoshida M, Yamagami N, Tezuka T, Hondo R. Case report: detection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DNA in maternal breast milk. J Med Virol 1992; 38:108.

Grumach AS, Carmona RC, Lazarotti D, et al. Immunological factors in milk from Brazilian mothers delivering small-for-date term neonates. Acta Paediatr 1993; 82:284.

Ⅱ 水痘和帶狀皰疹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分類
  • 5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症狀體征
    • 5.1 水痘
      • 5.1.1 皮疹形態
      • 5.1.2 皮疹分布
      • 5.1.3 發展過程
    • 5.2 帶狀皰疹
  • 6 流行病學
    • 6.1 傳染源
    • 6.2 傳播途徑
    • 6.3 易感人群
  • 7 病理生理
  • 8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診斷
    • 8.1 流行病學史
    • 8.2 典型臨床表現
    • 8.3 實驗室檢查
      • 8.3.1 皰疹刮片
      • 8.3.2 病毒分離
      • 8.3.3 免疫學檢測
      • 8.3.4 病毒DNA檢測
  • 9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
    • 9.1 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
    • 9.2 抗病毒治療
    • 9.3 防治並發症
  • 10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預防
    • 10.1 管理傳染源
    • 10.2 切斷傳播途徑
    • 10.3 保護易感者
      • 10.3.1 被動免疫
      • 10.3.2 主動免疫
  • 11 參考資料
  • 附:
    • 1 水痘和帶狀皰疹相關葯物
    • 2 治療水痘和帶狀皰疹的中成葯

1 拼音

shuǐ dòu hé dài zhuàng pào zhěn

2 英文參考

VaricellaZoster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水痘和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一般兒童感染表現為水痘(varicella),成人多為體內潛在病毒復發感染,表現為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1]。水痘是一種以散在分布的水皰為特徵、傳染性很強的疾病,多見於兒童。帶狀皰疹以群集小水皰沿神經走向單側分布,伴明顯神經痛為特徵,多見於成人,中醫稱為纏腰火丹。原發感染為水痘,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VZV再激活引起帶狀皰疹。水痘為小兒常見急性傳染病,特徵是分批出現的皮膚粘膜的斑、丘皰疹及結痂、全身症狀輕微。帶狀皰疹多見於成人,其特徵為沿身體單側感覺神經相應皮膚階段出現簇的皰疹,常伴局部神經痛。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科,為DNA病毒;患者是該病的唯一傳染源,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較高[1]。

水痘與帶狀皰疹典型病例依臨床表現,尤其是皮疹形態、分布,不難診斷,非典型病例需靠實驗室檢測做出病原學診斷。

水痘帶狀皰疹多為自限性疾病,對症處理為主[1]。可加用抗病毒葯,注意防治並發症。

4 分類

普通外科,感染科

5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症狀體征

5.1 水痘

臨床表現:水痘潛伏期1221d,平均14d。臨床上可分為前驅期和出疹期。前驅期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如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及頭痛、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咽痛、咳嗽等,持續1—2日即迅速進入出診期。皮疹特點:

5.1.1 皮疹形態

初為紅斑診,數小時候變為紅色丘疹,再經數小時發展為皰疹。位置表淺,形似露珠水滴,橢圓形,3—5mm大小,壁薄易破,周圍有紅暈。皰液透明,數小時候變為混濁,若繼發化膿性感染則成膿皰,常因搔癢使患者煩燥不安。1—2d後皰疹從中心開始乾枯結痂,周圍皮膚紅暈消失,再經數日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疤痕,若繼發感染則脫痂時間延長,甚至可能留有疤痕。

5.1.2 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後分批持續出現,每批歷時1—6d,皮疹數目為數個至數百個不等,皮疹數目愈多,則全身症狀亦愈重。呈向心分布,先出現於軀乾和四肢近端,軀干皮疹最多,次為頭面部,四肢遠端較少,手掌、足底更少。部分患者鼻、咽、口腔、結膜和外因等處粘膜可發診,粘膜診易破,形成潰瘍,常有疼痛。

5.1.3 發展過程

一般水痘皮疹經過斑疹、丘疹、皰疹、結痂四階段,但最後一批皮疹可在斑丘疹停止發展而消退,發疹2—3d後,同一部位常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即所謂「多形性發疹」。

水痘為自限性疾病,約10d左右自愈,兒童患者全身症狀及皮疹均較輕,部分成人及嬰兒病情較重,皮疹多而密集,病程可長達數周,嬰幼兒易並發水痘肺炎。免疫功能地下者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情重,高熱及全身中毒症狀重,皮疹多而密集,易融合成大皰型或呈出血性,繼發感染者呈壞疽型若多臟器受病毒侵犯,病死率極高。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能胎兒畸形,孕期水痘較非妊娠婦女重,若發生水痘後數天分娩可出現新生兒水痘和先天性水痘綜合征。新生兒出生後5—10天發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甚至因此引起死亡。先天性水痘綜合征表現為出生體重低、疤痕性皮膚病變、肢體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致力低下等,易患繼發性細菌性感染。

5.2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潛伏期難以確定,發疹前數日局部皮膚常有搔癢,感覺過敏,針刺感或灼痛,局部淋巴結可腫痛,部分病人有低熱和全身不適。1—3d後沿周圍神經分布區皮膚出現簇皮疹,先為紅斑,數小時發展為丘疹、水皰、數個或更多成集簇狀,數簇連接成片,水皰成批發生,簇間皮膚正常。帶狀皰疹多限於身體一側,皮損超過軀干中線,5—8d後水皰內容渾濁和部分破潰、糜爛、滲液,最後乾燥結痂。第二病周痂皮脫落,遺留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疤痕,病程約2—4周。

帶狀皰疹可發生於任何感覺神經分布區,但以脊神經胸段最常見,三叉神經第一支亦常受侵犯。偶可侵入Ⅴ、Ⅷ、Ⅸ和Ⅹ對顱腦神經而出現面癱、體力喪失、暈眩、咽部分粘膜疹或咽喉麻痹等。粘膜帶狀皰疹可侵犯眼、口腔、 *** 和膀胱年末。免疫缺陷時,病毒可侵襲脊髓而出現肢體癱瘓,膀胱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偶可引起腦炎和腦脈管炎。

帶狀皰疹輕者可不出現皮膚損害,僅有節段性神經痛,需靠實驗室檢測診斷。50歲以上患者15%75%可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持續一年以上。重者可發生播散性帶狀皰疹,局部皮疹後12周全身出現水痘樣皮疹,伴高熱、毒血症明顯,甚至病毒播散至全身臟器,發生帶狀皰疹肺炎和腦膜腦炎,病死率高,此類患者多有免疫功能缺陷。

6 流行病學

6.1 傳染源

病人為惟一傳染源。病毒存在於病變皮膚粘膜組織、皰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體外,出診前1d至皰疹完全結痂均有傳染性。帶狀皰疹病人的傳染源作用不如水痘病人重要,易感者接觸帶狀皰疹病人可引起水痘而不會發生帶狀皰疹。

6.2 傳播途徑

水痘傳染性很強,易感兒接觸後90%發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皰疹液(水痘痂皮無傳染性)和空氣飛沫傳播,亦可通過污染的用具傳播,處於潛伏期的供血者可通過輸血傳播,孕婦分娩前6d患水痘可感染胎兒,出生後10—13d內發病。

6.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見於兒童,20歲以後發病者<2%。病後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發生水痘,但體內高效價抗體不能清除潛伏的病毒,故多年後仍可發生帶狀皰疹。

7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與病理解剖:病毒經直接接觸或經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在局部皮膚、粘膜細胞及淋巴結內復制,然後進入血流和淋巴液,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再次增殖後釋放入血流,形成短期(3—4d) 病毒血症,病毒全身各組織器官,引起病變。臨床上水痘皮疹分批出現與病毒間歇性播散有關。發病後2—5d特異性抗體出現,病毒血症消失,症狀隨之好轉。水痘的皮膚病變為棘細胞層細胞水腫變性,細胞液化後形成單房性水皰,內含大量病毒,隨後由於皰疹內炎症細胞核組織殘片增多,皰內液體變濁,病毒數量減少,最後結痂,下層表皮細胞再生。因病變表淺,癒合後不留疤痕。病灶周邊和基底部血管擴張,單核細胞及多核巨細胞浸潤形成紅暈浸潤的多核巨細胞內有嗜酸性病毒包涵體。由於特異抗體存在,受染細胞表面靶抗原消失,逃避致敏T細胞免疫識別,病毒可隱伏於脊髓後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內,在機體受到某些 *** ,如受寒、發熱、疲勞、創傷、X線照射,和患白血病、淋巴瘤、服用免疫抑制劑,病後衰弱等免疫力降低,潛伏病毒被激活被復制,病毒沿感覺神經離心傳播至該神經支配的皮膚細胞內增殖,引起相應皮膚節段發生皰疹,同時可引起神經節炎,使沿神經分布區域發生疼痛。

已證明無並發症的水痘患者氨酶血清升高,提示本病正常經過可有內臟受累。免疫缺陷者發生播散型水痘時,病理檢查發現食管、肺、肝、腸、胰、腎上腺和腎有局灶性去思和含嗜酸性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並發腦炎者有腦水腫、點狀出血、腦血管有淋巴細胞套狀浸潤,神經細胞有變性壞死。並發肺炎者,肺部呈廣泛間質性炎症,散在灶性壞死實變區,肺泡出血,肺泡與支氣管見纖維蛋白性滲出物,紅細胞及有包涵地的多核巨細胞。

8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診斷

水痘與帶狀皰疹典型病例依臨床表現,尤其是皮疹形態、分布,不難診斷,非典型病例需靠實驗室檢測做出病原學診斷。

8.1 流行病學史

有水痘患者接觸史,冬春季節多發[1]。

8.2 典型臨床表現

(1)水痘的典型臨床表現:出疹前1~2天患兒可有發熱、全身不適、頭痛、乏力等,發熱同時或迅速出現皮疹,從頭皮向軀干進展,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為斑丘疹,繼後出現皰疹、痂疹、脫痂過程,患者多種皮疹可同時存在,皮疹多在1~2周消退[1]。

(2)帶狀皰疹的典型臨床表現:成人多見,出疹前有2~5天低熱、頭痛、局部燒灼感、刺痛、瘙癢等,出疹過程類似水痘,皮疹呈叢集分布,多沿受累神經分布,常見於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1]。

8.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多正常[1]。

對非典型病例可選以下方法確診。

8.3.1 皰疹刮片

刮取新鮮皰疹基底組織塗片,瑞氏染色見多核巨細胞,蘇木素伊紅染色可常見細胞核內包涵體。

8.3.2 病毒分離

將皰疹液直接接種人胚纖維母細胞,處理出病毒再作鑒定,僅用於非典型病例。

8.3.3 免疫學檢測

補體結合抗體高滴度或雙份血清抗體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診為近期感染。取皰疹基底刮片或皰疹液,直接熒光抗體染色查病毒抗原簡捷有效。

8.3.4 病毒DNA檢測

多用聚酶鏈反應檢測呼吸道上皮細胞核外周百血細胞中VZV病毒DNA,此病毒分離簡便。

9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

水痘帶狀皰疹多為自限性疾病,對症處理為主[1]。可加用抗病毒葯,注意防治並發症。

9.1 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

患兒護理非常重要,避免抓破繼發感染;皰疹局部可塗抹甲紫[1]。

水痘急性期應卧床休息,注意水分和營養補充,避免因抓傷而繼發細菌感染。皮膚搔癢可用含0.25冰片的爐干石洗劑或5%碳酸氫鈉溶液局部塗擦,皰疹破裂可塗0.1%孔雀綠或抗生素軟膏防繼發感染。維生素B12 500—1000ug肌注,每日一次,連用三日可促進皮疹乾燥結痂。

帶狀皰疹可適當用鎮靜劑(如地西泮等)、止痛劑(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高頻電療法對消炎止痛,緩解症狀,縮短病程有較好的作用。氦—氖激光照射與皮疹相關脊髓後根、神經節或疼痛區有顯著鎮痛作用。

9.2 抗病毒治療

有免疫缺陷和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水痘和帶狀皰疹患者,侵犯三叉神經第一支有可能播散至眼的帶狀皰疹以及新生兒水痘或播散性水痘,水痘肺炎、腦炎等嚴重患者應及早使用抗病毒葯。首選阿昔洛韋10—20mg/kg靜滴,8小時一次,療程7—10d。阿糖腺苷10m/kg/d,靜滴,5—7d不及阿昔洛韋安全有效,早期使用α—干擾素能較快抑制皮疹發展,加速病情恢復。

阿昔洛韋可減輕病情,縮短排毒時間,促進癒合。一般兒童3~6mg/kg,每月5次,口服;成人200~400mg,每日5次,日服。療程7~10天[1]。

9.3 防治並發症

皮膚繼發感染時加用抗菌葯物,因腦炎出現腦水腫顱內高壓者應脫水治療。皮質激素對水痘病程有不利影響,可導致病毒播散,一般不宜應用。但病程後期水痘已結痂,若並發重症肺炎或腦炎,中毒症狀重,病情危重者可酌情使用。眼部帶狀皰疹,除應用抗病毒治療外,亦可用阿昔洛韋眼葯水滴眼,並用阿托品散瞳,以防虹膜粘連。

10 水痘和帶狀皰疹的預防

10.1 管理傳染源

一般水痘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皰疹全部結痂或出診後7日。帶狀皰疹患者不必隔離,但應避免與易感兒及孕婦接觸。

10.2 切斷傳播途徑

應重視通風及換氣,避免與急性期病人接觸。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質和污染用品。托兒機構宜用紫外線消毒。

10.3 保護易感者

10.3.1 被動免疫

用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ZIG)5ml肌注,接觸夠12小時內使用有預防供銷,主要用於有細胞免疫缺陷者、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患有嚴重疾病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等)或易感孕婦及體弱者,亦可用於控制、預防水痘爆發流行。

10.3.2 主動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