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皰疹三豆
擴展閱讀
沖奶粉老是有疙瘩 2024-05-20 02:34:11
激素皮炎用什麼 2024-05-20 02:17:03
出汗風吹起疙瘩怎麼辦 2024-05-20 02:07:50

皰疹三豆

發布時間: 2023-05-26 16:23:12

水痘的護理常規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疾病,多數都出現在小兒當中。患了水痘的寶寶一定要隔離治療護理,防止寶寶傳染其他小朋友。患水痘的寶寶一定要家長們細心的護理,這樣寶寶才會好起來。 水痘的護理常規 怎樣做呢?

水痘的護理常規

1、隔離患兒:對可疑或確診為水痘的患者應進行隔離。

2、避免用手抓破痘疹:特別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痘疹,以免皰疹被抓破化膿感染,若病變損傷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發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雙手清潔。可縫制一副毛邊向外的手套,或者用紗布包裹他的手部。

3、止癢:止癢是最讓康復中的兒童感覺舒服的。

4、注意消毒與清潔:對接觸水痘皰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據情況分別採取洗、曬、燙、煮、燒消毒,且不與健康人共用。同時還要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

5、注意病情變化:注意病情變化,個別水痘寶寶可合並發生肺炎、腦炎,如發現出疹後持續高熱不退、咳喘,或嘔吐、頭痛、煩躁不安或嗜睡,驚厥時應及時送到醫院。

6、定時開窗:空氣流通也有殺滅空氣中病毒的作用。

7、物理退燒:水痘如有發燒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燒法。

水痘病毒會長期潛伏在人體內,由於它與帶狀皰疹是一個病毒,一旦抵抗力下降,就會引發帶狀皰疹,老年人特別容易發生。如果寶寶由老人帶,一旦不注意衛生,會傳染給寶寶,寶寶就會得水痘。因此帶寶寶的老人,若發現患了帶狀皰疹,應立即與寶寶隔離。

治療水痘的偏方

1、芫荽湯

【原料】鮮芫荽150克鮮胡蘿卜200克風栗(干板栗)150克鮮荸薺100克

【製作】先分別將芫荽、胡蘿卜、風栗、荸薺洗凈,然後切碎。把上4味一同放入搪瓷鍋或砂鍋內,加水適量,煎沸後取湯2碗,去渣即可。

【用法】以上為1日量,分作2次溫熱飲用,連用3~5天。

【功效】透發痘疹。適用於小兒水痘。

2、甘草三豆飲

【原料】綠豆10克赤小豆10克黑豆10克生甘草3克

【製作】先把三豆洗凈,浸泡1小時後,同甘草一並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沸後改用文火煨燉,煮至熟透當作飲料。

【用法】以上為1次量,每日2~3次,連用5~7天。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適用於小兒水痘。

【宜忌】在治療期間忌食魚腥及辛辣食物。

精彩推薦:

嬰兒吐奶怎麼辦

寶寶如何添加輔食

小兒咳嗽怎麼辦

兒童濕疹怎麼辦

斷奶後如何回奶

㈡ 什麼原因會引起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頰炎發病的流行病史

1、腸道病毒天性耐高溫,所以往往在夏季和初秋的季節比較高發,目前隨著天氣變熱,皰疹性咽頰炎逐漸增加。

2、皰疹性咽頰炎主要病毒是:腸道病毒血清型是柯薩奇病毒A1、A6、A8、A10、A22,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為A16、EV71,後兩者容易造成流行和爆發。

3、嬰幼兒為多,大多小於5歲。

4、主要傳播途徑:

A、糞 - 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B、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觸而傳播;

C、通過破損的囊泡液而傳播;

皰疹性咽頰炎主要表現

1、高燒、夏季高燒難退,沒有咳嗽流涕症狀,往往就要懷疑。

2、突然口水很多,吃奶減少,或者吃飯哭吵。

3、容易在第一個24小時發生驚厥。

4、早期第一天可能發現不了皰疹,而是頰粘膜有紅點,如果體溫反復,口水多,厭食,主要動態來醫院檢查。有些小朋友發現了咽頰部皰疹,沒有發生手足部位皮疹,過了第二天就發現,所以皰疹性咽頰炎的皮疹需要動態觀察。

5、並發症不如手足口病嚴重,但也要警惕手不典型足口病僅僅表現為皰疹性咽頰炎。所以居家觀察,還是要注意孩子體溫變化,精神狀態等。

皰疹性咽頰炎如何治療

1、發燒對症處理。詳見以往文章或者視頻。

2、流質飲食,但飲食一定要冷,好在夏季,可以吃點冰冷食物,補充正常水分和能量基本需求。

3、無法進食的小兒,需要輸液補充能量和水分。

4、沒有特效抗病毒葯物。

5、口腔疼痛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對乙醯氨基酚滴劑。

6、雖然皰疹性咽頰炎為自限性疾病,但因為病毒多樣性和手足口病具有交叉性,所以家長多一份警惕為好。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發育及喂養咨詢。 與 健康 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皰疹性咽峽炎起病更快,熱性驚厥更常見

夏天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季節,如果和周圍有皰疹性咽峽炎的孩子發生接觸,很容易被感染,如果1到5歲兒童突然發熱,而且是高熱,那麼需要警惕皰疹性咽峽炎,如果醫生檢查發現咽喉部位有皰疹,那麼皰疹性咽峽炎就基本可以確定了。 皰疹性咽峽炎發熱特點是突然出現高熱,所以出現熱性驚厥的比例比較高,而手足口病多以中等程度發熱出現,很少熱性驚厥。但是熱性驚厥很少對孩子有嚴重後果,一般持續1到2分鍾就自行緩解了,也不會有後遺症。 手足口病出現腦炎的比例高於皰疹性咽峽炎,甚至極少數人有生命危險。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絕大部分病例都可以自愈。

兩者都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都是絕大部分人可以自愈,除了發熱時候使用退熱葯物,其他葯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葯物、清熱解毒的中成葯,噴霧劑都沒必要使用。包括奧司他韋和利巴韋林等所謂的抗病毒葯物都不能縮短手足口病程,也不需要使用。 雖然皰疹性咽峽炎的兒童血常規有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升高,但是皰疹性咽峽炎就是可以這樣,不代表有細菌感染,不需要頭孢等抗生素。

皰疹性咽峽炎一般會在一周內痊癒,前三天都有可能反復高熱,一般4~5天轉為低熱,第6~7天體溫基本就會恢復正常了。

咽喉疼痛拒絕進食,家長著急亂陣腳。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患兒都可能因為咽喉的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導致疼痛,孩子拒絕進食水,家長會很擔心,不過這個過程一般持續不超過2~3天,這段時間避免給寶寶過熱的奶或者水,避免酸的飲料比較疼痛以免刺激潰瘍疼痛。冷飲,冰淇淋等冰涼的流食可以有鎮痛作用,吃完甜食記得漱口就可以。 所以皰疹性咽峽炎前幾天反復發熱家長不要著急,繼續用布洛芬或者對乙醯氨基酚退熱就可以了。


少數情況下,皰疹性咽峽炎可能發展為手足口,極少數有合並腦炎,家長需要觀察孩子是否有熱性驚厥,嗜睡,精神萎靡,肢體活動障礙,驚跳等並發症,如果沒有這些,居家隔離觀察就可以了。 如果超過5天仍有高熱,或者超過7天仍有發熱,需要復診,排除繼發細菌感染或者存在其他問題。


皰疹性咽頰炎是一種由多種(型)腸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發熱、咽紅、咽痛、上齶粘膜水皰為主要症狀的嬰幼兒期的常見傳染性疾病。在夏、秋季節流行,冬季也會有發生。主要發生在1-7歲的兒童,但其他任何年齡也可能發生。病程為7~10天,傳染性較大,常可在托兒所、幼兒園形成小范圍的流行。

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皰疹性咽峽炎是自限性疾病,並沒有特效抗病毒的葯物,也沒有特別針對他的疫苗,家庭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沒有合並症的患兒可以在家治療護理。如果持續高熱、潰瘍不愈等要考慮就醫,一旦出現嘔吐、頭痛、精神萎靡等症狀,要盡快就醫。


平時要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並講究個人衛生。室內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教育孩子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飯前便後、外出回家要及時洗手;另外盡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減少被感染的風險。同時要注意 健康 均衡的營養,生活規律,保持充足睡眠,好的免疫力能更好抵禦疾病。

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情較輕,國家沒有將其列入傳染病防治法。即使禁止所有有症狀的孩子去上學,也無法控制群體感染,因為在群體中,隱性感染者往往才是主要傳染源。盡管患兒在症狀消失以後還會通過唾液、糞便等排出病毒,但目前認為患兒在症狀消失後復學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換個角度講,家長們需要能接受一個事實:送孩子進入托兒所和幼兒園的這幾年,孩子就會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無論是隱性感染還是感染發病(常見病一般都不嚴重),就當是免疫接種了,孩子的免疫功能會在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中逐漸完善起來的。


提起皰疹性咽峽炎,這個名字一長串還陌生,不過若提到「手足口病」大家就不陌生了吧!而這皰疹性咽峽炎其實也算得上是手足口病早期症狀了,它們都是由同一類病毒引起的。前者以咽部出現皰疹,也就是我們說的水泡,伴有疼痛,甚至出血為主要症狀,後者病變主要在四肢及口腔。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感染人體引起的,高發於兒童,多在夏秋季。這些腸道病毒,隨著大便排出體外之後會跑到空氣中,很容易就在我們呼吸的時候隨空氣進入人體;也可以污染食物,隨飲食進入人體;甚至停留在衣物、用具之上,經手觸摸之後,小孩子喜歡咀嚼手指,隨即感染。因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 患者自身免疫力過低,抵抗力差。一方面小孩本身就嬌嫩,免疫力就低下,故容易被感染;另一方面,就成人而言,過度勞累、身體受涼等等,抵抗力突然降低,給了病毒可乘之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多發於夏秋季節(夏秋季天氣變化大,容易受涼,病毒也容易傳播)

2. 不潔的生活習慣。小孩子多喜歡四處活動,東摸摸,西蹭蹭,手上難免會接觸到病毒,小孩子還喜歡咀嚼手指,感染幾率大大增加。同時,由於成人抵抗力強,可能成人從外界接觸到病毒之後,回家傳染給了小孩兒。

因此,一旦發現周圍有人得了皰疹性咽峽炎或者手足口病,一定謹記:遠離。尤其是小孩子,出門在外記得做好基礎的防護,比如口罩。家裡可以備洗手液,成人回家接觸小孩之前先洗手,換衣物。夏秋季盡量不帶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地方,盡量減少外出就餐。

顧小花

Suin

Apple·蘋

皰疹性咽峽炎通常以急性發熱、咽痛起病,在出現症狀前有2 4 天的潛伏期,熱度可為中低等發熱或高熱;該病的典型症狀是咽峽部皰疹、以及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口腔咽峽部是指扁桃體及其周邊。

由於潰瘍,患兒可表現出咽痛、據食等。該病具有自限性,大多數患兒症狀較輕,1-2周自愈,少數病例可出現高熱驚厥、腦炎等並發症。該病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發於低年齡段兒童,臨床表現為主要為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性潰瘍。

能夠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較復雜,包括多種腸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包括多種亞型)、埃可病毒等;與引起手足口的病原有重疊。其中EV71(一種特殊的腸道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現重症感染。皰疹性咽峽炎全年都可發生,發病高峰為5-7月。手足口病患者、皰疹性咽峽炎患者以及隱性感染者(感染了病原體但不發病、沒有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都可以是該病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密切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皰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皮疹皰疹液、或者被患者皰疹液、口鼻分泌物或糞便污染的物品等)亦可傳播,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在幼托機構等兒童密集型場所可引起聚集性疫情。因此,患病兒童必須隔離;幼托機構、早教機構等兒童較為集中的單位應開展入園(托)晨檢,流行期加強衛生消毒工作。

葯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發病率較高,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其主要病原為腸道病毒。皰疹性咽峽炎感染多發生在1-5歲兒童,而5歲以上的兒童發病率較低。甘正凱等學者的報道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多發生於12-23、24-35月齡的兒童,5歲以上的兒童患病率相對較低,與廣東、中國台灣地區報道也類似。1-5歲兒童易患病,可能與此年齡段兒童活潑好動,喜吃手相關;另男性患兒多餘女性患兒,也可能是由於男孩較女孩更活潑、好動,更容易接觸到病原。該病全年均可發病,流行性具明顯的季節性,流行期多為夏秋季。在我國,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期除了的4-6月外,南方等省份9-10月左右還有一個明顯的高峰,這一特點可能與腸道病毒在濕度高和溫暖的地方更容易繁殖相關。

柯薩奇病毒A組的2、4、5、6、8、10、16型、B組、埃可毒30型及EV71都能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流行。其中以CA16及EV71最為常見,存在EV71和CA16兩種病毒同時混合感染情況。

兒童皰疹性咽峽炎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涎、咽痛,可伴腹瀉、嘔吐、驚厥及咳嗽,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累及神經系統。

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數為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偶爾也由其他腸道病毒所引起, 多發於夏秋季, 好發於1-7歲的學齡前兒童。常常驟起發熱(高熱,甚至會出現熱性驚厥)、咽痛,皰疹主要發生於咽部和軟齶,有時見於舌,但一般不會累及齒齦和頰粘膜,查看口腔內,咽齶弓、軟齶、懸雍垂等黏膜上,可見數個至十數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由於咽部充血、疼痛,寶寶會因吞咽痛和吞咽困難,而出現流涎、拒食、厭食或進食時哭鬧、煩躁不安等現象。該病潛伏期為2-4天,病程多數為1周左右,常無全身症狀,或全身症狀一般在4-6天後自愈。

皰疹性咽峽炎雖不是法定傳染病,但也是具有傳染性的, 主要通過接觸傳染、糞口傳播, 因此在 育兒 過程中,加強應要寶寶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少帶寶寶去人多空氣相對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少讓寶寶亂摸公共場所的 娛樂 玩具,自家的寶寶玩具也要勤消毒,這樣可以降低寶寶患皰疹性咽峽炎的機會。

皰疹性咽峽炎為自限性疾病,患病後主要以對症治療和加強護理為主。該病有個特點為高熱,如果寶寶體溫未超過38.5 ,家長可採取溫水浴、溫水擦洗、退熱貼等物理降溫,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8.5 ,為防熱性驚厥,可予以葯物退熱。寶寶患皰症性咽峽炎期間,家長應加強家庭護理,讓寶寶注意休息、加強居室通風,多曬寶寶床上用品。還有,為了減輕寶寶咽痛,減少咽喉刺激,應讓寶寶清淡飲食,流質飲食,並多喝水,補充維生素類。

由於皰疹性咽峽炎的發病初期的症狀與普通感冒的症狀區別不大,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為防止延誤治療,因此在日常 育兒 過程中,家長如果發現寶寶出現發燒(高燒)不退,流口水、厭食或進食哭鬧,要引起重視,寶寶可能是患了此病,應盡早帶他去醫院診治。

另外說明一下,其實,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是一類病毒造成的,皰疹性咽峽炎僅僅是咽喉部分有皰,手腳沒有出現皰疹,如果手腳也出現皰疹,則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皰疹性咽峽炎等皰疹痘疹類病就是因為冬不藏精腎水不足,木氣上沖,中氣虛了,不能使火氣下降,用三豆水就可以治癒的。這些病症就是木火疏泄太過為病,要補中補水養木收火而不是清火滅火,一清一滅孩子體質便虛了,中醫向來都是從根源上調理!

三豆飲,味甘皆補中氣。其中各豆又再有專長,

黃豆:補土氣,中土運化復原、軸運輪行,金水木火四維升降不滯;

綠豆:清木熱,乙木升甲木降,相火回復;

黑豆:補水氣,水氣足,能藏陽,則相火收藏歸於命門,不再肆意疏泄,發熱和痘疹自然消退。

三豆飲的做法:

黃豆、黑豆、綠豆、各一把+冰糖適量,(尿少的可以加白飯豆1把,夜鬧煩躁不睡的可以加烏梅2顆)大火熬開,小火慢熬不少於2小時。可隨熬隨服,取豆湯當開水喝,或至少每日3-4次,連續一周,嚴重的連吃15-30天,好了停服。凡熬豆需長時間熬湯才能顯出葯效,時間越長越好,每日熬湯每日喝,豆水不隔夜,隔夜變性,有煲湯鍋最好,放好豆和水,睡前插上電源,次日清晨取濃湯喝一天,最佳),

若過程中舌面上見白苔,加淡豆豉干吃或壓粉吞服,用量按年齡定,6月以下5顆左右、12月以下5-10顆,1歲以上10-15顆,大人1小把,飯後每天三次,隨年齡可適當加量。

小兒推拿方面可以配合每天補腎經、清肝平肺、清胃經清大腸經,順時針摩腹,3歲以下孩子每穴5分鍾,3歲以上每穴10分鍾。這套穴方組合也是補水養木旋轉中氣為主,讓陽氣得藏,而不是清掉滅掉。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一般在7歲以下的兒童發病較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免疫力和抵抗力較低。皰疹性咽峽炎患者發病時會出現突發性的高熱(大於或等於39度)、並且伴隨著咽喉痛,咽峽部長出類似於口腔潰瘍的黏膜皰疹,傳染性很強,感染速度也很快。

皰疹性咽峽炎這種疾病的傳播方式主要通過接觸性傳染和胃腸道傳播,也就是糞-口傳播,因此,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第一個原因是與皰疹性咽峽炎患者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直接性接觸。這里多數以皰疹性咽峽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飛沫、皰疹液、糞便為傳播途徑,間接性接觸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身體部位、衣物、食品、公共設施等,從而引起自身的病毒感染。

第二個原因是兒童的飲食生活習慣不衛生導致的,如吃了帶有細菌的食品,亂吃零食,常喝生水等不良習慣引發的腸道病毒感染,從而引起皰疹性咽峽炎。

所以,大人在照看兒童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兒童勤洗手、愛干凈的良好習慣。在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時期,切勿經常去人多密集且空氣不流通的的公共場所,避免被感染。同時,盡量少碰或不要觸碰公共設施,觸碰公共設施後要記得清潔雙手或消毒殺菌。經常和兒童有直接接觸的物品例如兒童玩具和餐具以及其他兒童用品,要定期消毒並保持清潔。不吃不幹凈的食物,多喝開水或溫開水,不要給兒童亂吃零食。

指導專家:石計朋,主治醫師,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三甲醫院工作近10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尤其新生兒常見疾病及危重症的診療。

昨天是芒種,時序進入了仲夏,這是生命放縱生長的時節。

萬物瘋長,各種傳染病也進入高發,其中就有媽媽朋友圈盛傳的「親吻病」——皰疹性咽頰炎。

莫慌莫慌,其實沒那麼可怕。

回答這個問題一張卡就夠啦~


它和手足口病是「表兄」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一樣,都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為病原體類似,這兩種病的症狀也很相似。


因為都可能出皰疹,所以,除非在口咽部以外的部位出現皰疹,否則這兩種病很難鑒別。

一句話: 只有嘴裡有皰疹就是皰疹性咽峽炎;身上也有疹子,就是手足口病。


家裡沒有壓舌板,拿小電筒照一下就能看到

「親一下」就能被傳染了嗎?

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還是通過糞口傳播, 說了是腸道病毒嘛。

通過「親吻」傳播的比例很少,親或不親,寶寶的患病率也相差不多。

但是,不會傳染不代表你可以隨便去親外面可愛的寶寶們啊!

換位思考下,總有人親你也是件比較奇怪的事情吧…

怎麼預防呢?

㈢ 三豆水好還是黃豆水好

答:三豆水好,黃豆補中氣,綠豆清木熱,攔迅黑豆補腎水收相火,三豆水對脾胃虛弱,腎水虛,肝火旺等導致的虛火上炎或簡陸此者陰虛發燒都有非常好的療效,同時,對手足口悉搏病,皰疹性咽峽炎,口腔炎,皮疹,嬰幼兒急疹,蕁麻疹等的預防治療作用非常顯著。

㈣ 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中醫實效推薦方案:內服及外用中成葯及食療方

皰疹性咽峽炎在中醫上的病因病機簡單來說就是體內濕熱阻滯加上外感引起,它屬於時行溫病。#中醫# #0-6歲 育兒 經# # 育兒 經# # 育兒 事務所# #中醫有效方案#

皰疹性咽峽炎特點與症狀:

皰疹性咽峽炎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咽峽部長滿皰疹,先是充血性紅點,繼之小泡,再接著破潰,形成潰瘍。伴有反復發熱、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因為不會說話,所以會日夜哭鬧,不能睡眠。

皰疹性咽峽炎常見病因:

臨床門診上,好多小兒本身存在脾胃虛弱,積食內熱,濕重等加上不良的飲食(好辛辣油膩,寒涼之品等)導致小兒有濕熱體質環境(各種病毒最喜歡的體質環境),同時體虛免疫力,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襲而發病。好多醫生在治療這方面的問題時就一味地清熱解毒,消炎等,這樣是不好解決根本問題,有積食內熱要消積食清內熱,有濕熱有祛濕清熱,有脾胃虛弱要注意健運脾胃等。

推薦中成葯:

第一個推薦的是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主要成分包含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炒),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朴,黃芩,半夏、柴胡、甘草。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導滯功效,通常用於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這葯看起來和皰疹性咽峽炎沒啥關系,但是中醫認為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起病的內在因素多為飲食傷胃,脾胃積食內熱,同時飲食不節貪寒涼之品形成體內濕熱環境,而該葯含有檳榔、厚朴和大黃,在解表退熱的基礎上,兼具行氣通便消滯去濕熱作用,所以對於發熱伴有便秘、腹脹等胃腸積滯表現的幼童尤為適合。

第二個是金蓮清熱顆粒/泡騰片。

主要成分包含金蓮花、大青葉,石膏、知母、地黃、玄參,苦杏仁(炒)。可以清熱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主治外感熱證。

因該葯含有石膏慶簡,除解毒利咽以外,解肌退熱效果也比較好。該葯有顆粒和泡騰片不同劑型,顆粒可沖服,泡騰片需要溶解於水後方可服用。

除以上兩個中成葯,還有這幾個中成葯也不錯,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復方魚腥草合劑,銀翹解毒丸,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等等。有積食內熱,脾虛等可配合中成葯有保和丸,雞內金散,王氏保赤丸,參苓白術顆粒等。

外用中成葯:

一、開喉劍噴霧劑,成份:八爪金龍、山豆根、滑拿蟬蛻、薄荷腦。苗醫抬蒙蒙宋宮症。蒙嘎宮昂,來羅拉米。中醫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肺胃蘊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口乾口苦,牙齦腫痛以及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見以上證候者。

二、雙料喉風散,主要成分:珍珠、人工牛黃、冰片、黃連、山豆根、甘草、青譽讓褲黛、人中白(煅)、寒水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於肺胃熱毒熾盛所致咽喉腫痛,齒齦腫痛。

三、冰硼散,主要成分:冰片、硼砂(煅)、硃砂、玄明粉。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葯物都比較寒涼,一定要確定體內是有濕熱的情況再用,且不可長期使用。

食療方:推薦三豆香菜根飲,四豆飲等。

三豆香菜根飲:

食療材料:兩把黃豆80克、一把綠豆50克、一把黑豆克、香菜根(帶頭)3 5個

煎煮法:取上面三種豆加水1200-1500ml左右,大火煮開小火煮一個半小時以後,放入香菜根(帶頭)3 5個(菜刀拍碎),再煮10分鍾即可,過濾豆渣等倒入碗中有400-500ml這樣,分上、下午各一半,溫服或當水溫溫服用即可。

功效:綠豆清熱,黃豆補脾和中,黑豆補腎祛濕,香菜可發汗透疹,消食下氣,醒脾和中,整方可以清熱祛濕,補益脾腎,透表祛邪。

四豆飲:三豆飲基礎上加赤小豆50克,煎服法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子必須當日煮當日喝,不能隔夜,隔夜以後效果會差很多。至於喝的方法,不必像喝中葯那樣一天三次,這個湯可多次喝,不限次數及量,其實這也就是豆沙飲料,可以當做飲料喝,以孩子可以承受量次為准。

預防皰疹性咽峽炎注意:

1、加強隔離:皰疹性咽峽炎具有傳染性,所以患兒盡量待在家中,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去上學。

2、注意手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後,建議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動水下洗手。

3、多通風:定期打開門窗通風,讓居室內空氣流通,以保證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

4、減少聚集:疾病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到人員聚集場所,除了患病幼兒不要串門外,患病幼兒的家長也盡量少串門。

5、加強消毒:腸道病毒不耐高溫。患兒玩過的玩具、用過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應徹底消毒。消毒方式有水煮沸、熱水浸泡、消毒劑消毒、紫外線燈消毒、漂白粉消毒等。

6、可以每周飲用2-3天的三豆香菜飲或四豆飲等,同時保持不積食,不貪涼,注意忌口辛辣味重等食物。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供學習及同道參考等,如有需要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台及個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注@海口中醫兒科符齊敬 符醫生中醫科學 育兒 ,學習更多正確中醫智慧 育兒 知識和 育兒 小妙招,用中醫智慧可以更好更快地解決小兒常見病及疑難病等。歡迎大家點贊,分享,收藏。

㈤ 皰疹性咽頰炎的食療法

皰疹性咽峽炎:本身是自愈性的疾病,但過程非常痛苦,因為孩子沒法吃飯,特別難受,還發高燒,對家長身心也是一種考驗。

可以用黃豆、黑豆、綠豆、各一小把一大鍋水熬2、3個小時,熬成濃濃的湯來喝,3周歲以下小兒有比例:黃豆20顆、綠豆15顆、黑豆15顆;3周歲以上的基本都是各一把,大人一大把小兒一小把,體弱的綠豆黑豆稍少些,尿少可以加白飯豆。有些媽媽在網上查到扁鵲三豆飲是用紅豆,注意我們說的三豆飲不同是用的黃豆。黃豆補中氣、綠豆清木熱、黑豆補腎水收相火,甚效!給小兒只喝濃湯,不吃豆子。

冬天的寒藏之氣不足、來年春天的木氣便稚弱而疏泄,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痘疹發熱、紅疹,唇粘膜疹點、皮膚紅癢、過敏、發燒等會很多。三豆飲即是這類異常情況的妥善葯水。只要每個家庭的父母及早知道:孩子發熱厭食、口腔紅疹伴或不伴手足皮疹,手足口、皰症性咽頰炎等,家庭自備三豆、熬濃湯當日內服,預防及提早治療會讓我們的孩子免除針葯掛水輸抗生素的折磨。

三豆飲對脾胃虛弱(中土虛)、腎水虛肝火旺等導致的虛火上炎或者陰虛發燒都有非常好的療效,如嘴唇乾裂、咽喉痛、口腔炎、舌炎、舌紅無苔或者苔黃、扁桃體紅腫發炎、大便乾燥小便黃等,甚至影響進食,導致體重明顯下降的患者,三豆飲+鴨蛋羹每日服,一般都能痊癒。

只要所有媽媽們都知道三豆飲對手足口病、皰症性咽頰炎、皮疹、急疹、蕁麻疹等的預防治療作用,孩子們就能夠免於病情演變的嚴重後果。這類病症就是因為冬不藏精腎水不足,木氣上沖,中氣虛了,不能使火氣下降,用三豆水就可以治癒的。所以治病,首先要知道病是怎麼來的。中醫的思想,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這些病症就是木火疏泄太過為病,要補中補水養木收火而不是清火滅火,一清一滅孩子體質便虛了!

由於孩子大多肝常有餘,腎常不足,脾胃較弱,比較容易出現這類病症,臨床上應用三豆飲治癒的相應病症比較多,使得很多媽媽們覺得三豆飲太神奇了,簡直是萬能的,有些媽媽就會問,那我平時經常煮點給孩子喝喝預防保健一下行不行啊?尤其是手足口、皰疹性咽頰炎等所謂流行病爆發的時候,經常會有媽媽們這樣問。甘草姐姐的回答是,治病還是要對症下葯,出現相應的症狀服用相應的葯,平時沒事時候不要隨意服用三豆湯!大家以為是食物,很安全,又治病,其實不是這樣的。黑豆,補水太過,滅陽;綠豆,性涼清木熱;孩子稚陽之體處於木氣生發時期,陽性好動活潑,黑豆吃多補水滅火,綠豆伐木,沒事不宜多用!

豆性都偏涼,用食物可以治病的原因,就是用的食物的「偏性」調整身體的偏性,三豆湯可以退燒,就是因為豆類偏涼性。所以孩子沒有大的毛病,就不要給孩子加偏性的東西,更不能沒事長期服用。尤其特別提醒注意,如果是積食發燒和外感發燒(外熱內寒)更不能用三豆飲來退燒!!不要把三豆飲當成萬能葯水!

㈥ 勝過綠豆湯的三豆飲,祛暑、疹、濕,更平和

問一句夏天最常吃的甜湯,答案中肯定會有綠豆湯。

小時的夏天,都是有綠豆湯陪伴的,尤其是午後一碗綠豆湯下肚,覺得渾身爽快。現在聞著綠豆湯的味都覺得好吃。

阿古爸是超級愛吃綠豆湯的,特別是冰鎮後的綠豆湯。

可是我們家最近幾年連常溫的綠豆湯都沒有,就更別提冰鎮的。

不冰鎮當然是因為太涼了,吃了傷脾胃,雖然阿古爸愛,也慢慢的讓他改了這個習慣。

沒有綠豆湯是因為阿古太小,阿婆年紀大,綠豆湯太寒涼,對小孩和老年人都不是很適合。

沒有了綠豆湯,夏天吃豆湯的習慣還在,每年喝三豆飲。

去年也寫過一篇關於三豆飲的,今年有新的想法,就再整理下分享大家。

三豆飲的來源

扁鵲三豆飲

三豆飲是扁鵲的處方,流傳千年,治療了很多的痘瘡,對痘瘡和麻疹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三豆飲被歷代醫家用此方治痘疹、瘡毒之症,但凡是講 痘、疹、瘡的,很多都會提到用三豆飲。

《本草綱目》記載扁鵲三豆飲,治天行痘瘡。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用綠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知辯升,甘草節二兩,以水八升,煮極熟。任意食豆飲汁,七日乃止

《醫學入門》用三豆飲預防痘瘡。《回春錄》更是說三豆飲為痘瘡治療中可以服的妙葯,無論是剛發病還是病中,病後都可以服用。

《醫學入門》 每遇冬月溫暖,恐春發痘,宜預服三豆飲:黑豆、赤豆、綠豆各等分,甘草減半,水煮熟,任意飲之。凡天行痘瘡,鄉鄰盛發,宜先服七日,痘永不出。小兒陽盛,無陰以制,令頭發豎直,飲食減少,此伏熱之兆,便宜服油劑:麻油一盞,逐日飲盡,永不出痘。更服升麻葛根湯、三豆飲以預防之。

《回春錄》 孟英自注雲:古方三豆飲,為痘疹始終可服之妙葯。未出時常服,痘可使稀;將出時急服,重可冀輕;已出時恣服,逆可轉順;盡出時頻服,毒可易清。惟此方葯極簡易,性最平和,味不惡劣,易辦易服,不必論其體質,久服無弊,誠盡善盡美之王道葯也。

扁鵲三豆飲的組成:綠豆 黑豆 紅豆 甘草。 用量是綠豆 黑豆 紅豆等量,甘草減半,加水煮熟,隨意飲用湯水就可以。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三豆飲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中記載:外證與烏梅湯證同,但脈不洪虛而虛小。虛小者,木氣本虛,一經疏泄便無力也。

黃豆黑豆,養木氣中平疏泄,兼降膽經養津液。綠豆養木養中,兼清肺熱。故服之而愈。

在書中也明確說了,發溫病時,小便少適合用烏梅湯,小便長、多,適合用三豆飲。

彭子益認為扁鵲三豆飲原方紅豆,能除濕氣,但是傷津液,就改用了黃豆。而赤小豆有小毒,更不贊同 食用 。

黃豆是養中養木養津液,能降膽經,是溫病疹病適合的要葯。

阿古上次的溫病是小便少,吃了烏梅湯好的,因此三豆飲治療溫病,我們家還沒有體驗過,就分享了上面書上的內容,沒法給大傢具體的建議。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的三豆飲用量是:黃豆 黑豆 綠豆 各等量,加水煮就行。

如何選擇

材料的介紹

黑豆 ,味甘、性微寒,能補腎益陰收相火,健脾利濕,除熱解毒。

綠豆 ,性味甘、平、能清熱解毒,消暑利水。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利水除濕止癢,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紅豆 和赤小豆的功效是類似的,只是紅豆更偏食物些,赤小豆入葯,功效更強,不適合長期食用,容易消耗身體。

黃豆, 甘溫,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痘癰。

甘草 ,性甘平,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瀉火解毒,調和諸葯。,

夏天日常中,我們會經常煮一煮三豆飲來當甜湯喝笑亂。

我們家平時大多數煮的三豆飲都是沒有甘草的,只加了冰糖調味,搭升缺大部分情況也都是黃豆 黑豆 綠豆。

若是有小朋友開始得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水痘時,就會加甘草煮,連續喝個2-3天,幫助孩子預防下。

簡單搭配

三豆飲雖然比較平和,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更適合夏天食用,適合濕熱體質。

●汗多,身體熱,睡覺不踏實,可以加點小麥和玫瑰花。

●手心熱,多夢,性情煩躁可以加點帶蓮子心的蓮子。

●大便乾燥,干結,可以加點百合、杏仁。

●大便比較稀,可以加點懷山葯和白扁豆。

加懷山葯和白扁豆上次文章有介紹哦,可以點擊閱讀:

健脾祛濕 化痰止咳,加這兩個食材,功效加倍

禁忌

豆類食物比較容易脹氣,因此也有需要注意的。

●脾胃虛寒的不能多喝。

●大便溏瀉、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的不宜食用。

●不能隔夜食用。

●2歲以下小朋友不適合多喝。

做法分享

黃豆 黑豆 綠豆 各抓一把,浸泡2小時。

我們家喜歡浸泡久一些,省時間的可以浸泡30分鍾。

放入 養生 壺內,加點冰糖,煮30分鍾。

水不要太多,注意噗出鍋。我會在煮開後把鍋蓋給掀開一點。

煮好後就可以倒出喝了,味道和綠豆湯類似,只是沒有綠豆湯的那種清香,三豆飲更有豆味。

豆子的清熱作用更多是在豆皮上。

在清熱消暑上,綠豆皮比綠豆好。 綠豆衣對葡萄球菌還有抑製作用。

黑豆皮還獨有養血祛風 ,對陰虛盜汗、虛熱、煩躁、頭暈目昏,血寒,風痹都有作用。

不吃豆子,想要清熱作用,就只煮30分鍾就好。

若是想要吃豆子,就多煮會,把豆子給煮熟了,不過千萬不要吃太多豆子,容易脹氣。

三豆飲一周吃2-3次就好,不用天天吃哈。

綠豆在炎熱夏天其實還是很適合的,只是我們現在多在空調房內,本身並沒有在炎熱的環境下,身體狀況也就和以前人們是不同的。

就如西瓜,原本是夏日當季最好的解暑食物,是天然的白虎湯。

但是現在很多人吃了西瓜會腹瀉,這也是和我們生活環境、飲食變化了有關。

生活、飲食、環境是我們身體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也是影響最大的,不是一味什麼都吃。

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 多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去一點點為它調整,身體肯定會越來越好。

㈦ 三豆飲的做法 消暑三豆飲怎麼做

主料

綠豆適量、黃豆適量、黑豆適量

三豆飲的做法

三豆飲的原理:三豆飲,味甘皆補中氣。其中各豆又再有專長,黃豆補土氣,土氣得補,中土運化復原、軸運輪行,敏握金水木火四維升降不滯;綠豆清木氣,木氣得清而疏泄如常,乙木升甲木降,相火回復;黑豆補水氣,水氣足,藏氣越足,則相火收藏歸於命門。簡單的說,三豆飲能引火歸原,適用於咽喉腫痛、發熱、口腔潰瘍等症。

1.將豆子洗凈,放入小鍋里賀拿爛,添加足量的清水

2.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2小時以上至湯水濃稠。當天煮當禪漏天喝,不要過夜。每天大概喝4次左右

㈧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㈨ 兒童手口足病的特效食療方,烏梅冰糖三豆飲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腳部或嘴唇等部位出現水皰,這說明寶寶的身體有濕氣。同時,如果寶寶患有手足口病,還會出現發熱、發紅、咽痛、大便乾等相關症狀,這說明寶寶體內過熱。總結來說,手足口病就是寶寶體內濕熱。手足口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夏季是我國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節,部分地區在秋季還會出現疫情回升,南方省份的流行季節高峰時間略高於北方。手足口病多數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子;大孩子和成人也會感染,但症狀一般比較輕或無症狀。


接觸了手足口病的病毒。寶寶經常好動,有時候經常亂摸任何東西,有些物品上面含有病毒,這樣就導致了手足口病的發生。

㈩ 皰疹性咽峽炎一直高燒不退

第一天:化驗,白細胞10.3 輸液:頭孢+喜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