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支溝穴的作用
支溝穴的功效與作用
支溝歸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少陽三焦經脈所行之經穴,五行中屬火。具有清熱瀉火、調理臟腑、通行諸氣的作用,是治療氣機失調所致諸疾之要穴,尤善治療便秘和脅肋痛。
便秘困擾著很多的人,有的人愛吃大魚大肉,卻又缺乏鍛煉,於是就體態臃腫, 並導致大便秘結。懷孕的女性大多腸道乾燥,排便也不順暢,如果吃葯還有可能會傷害到胎兒。要解除便秘的煩惱,除了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調整飲食,還要經常按摩支溝穴和大腸俞穴,這樣可以幫助剌激腸胃蠕動,緩解便秘。
(1)支溝是治療便秘的要穴。《針灸神書》雲:「大便閉塞不能通,氣上支溝陽有功。」針刺支溝穴可振奮三焦之氣,使經氣宣上導下,氣機順則腑氣通,故便秘之疾得愈。本穴是歷代治療便秘所用之特效穴。《雜病穴法歌》雲大便虛秘補支溝。」《類經圖翼》載:「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俱宜治之(支溝)。」由此可見無論虛實所致的便秘皆可用支溝來調理,所以在臨床中有支溝配豐隆治療熱秘、支溝配照海治療陰虛便秘之經驗運用。早在《玉龍歌》言:「大便秘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察擾攔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故支溝是治療便秘之特效穴,可以單獨李碰用之,或與相關穴位配用治療各種便秘。尤其與照海穴的配用更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2)支溝是治療脅肋痛之特效穴。本穴屬於手少陽三焦之經穴,三焦經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三焦經脈廣泛分布於胸脅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選擇本經穴位治之。支溝穴善調本經之經氣,疏通經脈,故用之是有效的對症治療。《標幽賦》言:「脅痛肋痛針飛虎。」今人有「脅肋支溝取」之用。
(3)支溝還常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帶狀皰疹在中醫學中稱為「蛇串瘡」「蜘蛛瘡」「纏腰火丹」等,在臨床中常見,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治療較為緩慢,用支溝穴,可有較好的作用,一般多配合在皰疹區刺絡拔罐,並用圍刺法。用之能清瀉臟腑之熱,宣滯郁於肌膚的風熱或濕毒,與刺絡拔罐相合而用,使表裡之熱雙清,經脈通暢,氣血運行正常而痊癒。
(4)支溝是治療胸脅脹滿、腹滿之效穴。本穴為行氣之要穴,對於氣滯不通所致的胸脅脹滿、腹滿腹實有甚效。這一症狀的發生多因肝氣郁結或腑氣運轉失常所致,針刺支溝穴,可疏理三焦氣機,解郁通閉,使氣機復於調暢,則症狀而失。《肘後歌》雲飛虎一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敗胡
(5)支溝其他方面的治療作用。本穴應用廣泛,還可用於治療一些其他疾病,如咽腫、目赤腫痛、落枕、頸椎病、月經不調、產後乳汁分泌不足、糖尿病、瘰癧、熱病、嘔吐、胸膜炎等多種雜症。
支溝穴主治
便秘 耳鳴 耳聾 肩臂痛
(1)五官疾病:耳聾、耳鳴、目赤腫痛。
(2)便秘。
(3)氣機郁滯疾病:腹滿腹實,腰背竄痛,胸脅脹滿,噯氣,瘰癧。
(4)其他:如帶狀皰疹,脅肋痛,嘔吐,落枕,頸椎病,糖尿病等。
『貳』 陽交穴位位置圖、按摩手法及作用
陽交穴屬於足少陽膽經,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按摩陽交穴具有緩解治療面腫、癲並談疾、胸脅脹滿疼痛鎮拍、坐骨神經痛等作用。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陽交穴位位置圖、准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陽交穴位位置圖】
陽交穴屬於足少陽膽經,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御蔽羨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
【按摩陽交穴位的作用】
緩解治療面腫、癲疾、驚狂、胸脅脹滿疼痛、胸脅脹滿、膝股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等
【按摩陽交穴的功效】
舒筋活絡、理氣降濁。
【陽交穴的取穴方法】
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陽交穴位配伍】
陽交穴配風市穴、伏兔穴、環跳穴、昆侖穴、秩邊穴緩解治療坐骨神經痛、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症等;
陽交穴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緩解治療帶狀皰疹之神經痛;
陽交穴配行間穴、陽輔穴、昆侖穴、絕骨、丘墟穴緩解治療兩足麻木。
【陽交穴的主治疾病】
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瘲,膝股痛,下肢痿痹。
『叄』 中醫治帶狀泡疹
【中醫治帶狀泡疹】
——
崔建軍副主任醫師
中醫綜合科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帶狀皰疹,從中醫角度考慮,可以歸入纏腰火丹或者是蛇串瘡的范疇。中醫在治療上一般將其分為氣滯血瘀,痰濁阻滯,氣虛血瘀,濕熱蘊結等幾種情況。對於氣滯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可以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和芍葯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痰濁阻滯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健脾化痰、通絡止痛為主,可以選用瓜蔞紅花甘草湯和桔梗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氣虛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益氣養血為主,可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和芍葯甘草湯加減來進行治療。對於濕熱蘊結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可以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進行調理。
——
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
證候: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食慾不振,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辨析:
(1)辨證:本病以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病機:肝膽濕熱,熏蒸肌膚而見水皰色紅;濕熱郁阻則灼熱刺痛;熱傷津液則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肝為剛臟,肝膽濕熱則煩躁易怒。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為肝膽濕熱之象。
施治: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葯物為龍膽草、梔子、黃芩、紫草、板藍根、川楝子等。
2.脾經濕盛
證候:丘皰疹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張,大便時溏,女性患者白帶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帶狀皰疹古方中醫治療
辨析:
(1)辨證:本證以皰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飲食、食後腹脹、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2)病機:飲食不節,脾運失司,濕熱內生,濕阻氣機,蘊滯肌膚而見皮膚起丘皰疹。帶狀皰疹中醫治療因濕盛於熱則皮色較淡,皰壁鬆弛;濕邪阻滯中焦則口不渴,食少腹脹,便溏。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體胖大,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濕盛之象。
施治: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葯物為白術、茯苓、薏苡仁、滑石、黨參、澤瀉等。
3.氣滯血瘀
證候:水皰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紅,灰褐色或色素沉著,疼痛以夜晚或陰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脈弦細。
辨析:
(1)辨證:本證以丘皰疹消退之後疼痛不止為辨證要點,老年人多見。
(2)病機:年老體弱,氣血不足,循行不暢;肝經濕熱,脾經濕盛,均可阻滯氣機;氣血循行不暢,凝滯肌膚,不通則痛。濕熱之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脈弦細為氣滯血瘀帶狀皰疹之象。
施治:治宜理氣活血,重鎮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葯物為桃仁、紅花、川芎、白芍、香附、延胡索等。
【經驗方】
蛇丹湯:大青葉、板藍根各60克,紫草10克,黃芩1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痛劇者加乳香、沒葯各10克,癢甚者加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外用七厘散,開水溶化,塗患處,每日2~3次。
三紫湯:紫草、紫參、紫花地丁、車前子、茯苓皮、木通、玄參、大青葉、甘草。
帶疹湯:丹參、白芍、柴胡、板藍根、半枝蓮、秦艽、龍膽草、當歸、梔子、黃芩、玄胡、甘草。
紫蘭白赤湯:紫草、板藍根、白蘚皮、赤芍、丹皮、蟬衣、薄荷、苡仁、苦參。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溫開水送服。一般服葯後當晚疼痛可減輕,次日患處皰疹顏色變暗,3~5日可愈。
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一般服葯後1~2天疼痛減輕或消失,2~3天皰疹開始消退,4~6天水皰變干結痂而愈。
冰硼散:取冰硼散適量,用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症狀。
生大黃、川黃柏、川黃連各30克,制乳香、制沒葯各5克。上葯共研為細末,加適量濃茶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七葉一枝花鮮塊莖搗爛塗患處,一般半小時後熱減痛止,1~2次皰疹可消退。
鮮馬齒莧12克洗凈,搗爛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葯2次。
大黃30克,黃柏30克,飛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細末後混勻,加凡士林調膏備用,外敷患處。
大葉桉水煎製成10%溶液,用紗布浸葯液濕敷患處。
用柿子液塗搽於皮疹及周圍痛處,每日3次。治療64例,結果平均3。2~4。7天皮疹消退,平均3~4天神經痛消失。
2.針灸療法
針刺取穴合谷(雙側)、支溝、陽陵泉(均用患側),局部病灶採用圍針,以病損大小決定圍針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離皰疹0。5寸處呈15度角刺入,均用瀉法。
取穴內關、陽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圍卧針平刺,留針30分鍾,每日1次;若後遺症持續疼痛不止者,加支溝,或加耳針刺肝區,埋針3天。
3.艾灸療法
常用穴位:阿是穴(患處)。
操作方法:可選艾炷直接灸,於皮疹的兩端 及分叉處施行,灸量為患者有灼熱感、能耐受為 度,此法適用於成年人和皮疹宜放置艾炷的部 位。亦可選艾條熨熱灸,即視皮疹(損)大小,用 清艾條2、3支點燃後,在局部行迴旋灸,至皮損 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消失為度,時間約20-30 分鍾。
此法適用於小孩或皮疹位置不宜放置艾 炷的部位。每天1次,神經痛及皮疹局部辣痛厲 害者,每天進行2次,少數患者亦可進行3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1個半療程。
原理:帶狀皰疹乃由火熱毒邪郁於皮膚,經 絡阻滯,氣血壅遏而發病。採用艾灸阿是穴治 療,以疏通局部血絡,以熱引熱,引邪發散,拔引 郁毒。此外,艾條作為一種溫熱刺激具有活血消 炎的作用。
4.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病因】多因肝膽風熱或濕熱內蘊,客於肌膚所致。
【症狀】起病突然,患部先出現帶索狀、刺痛、灼熱,水泡大小如綠豆或黃豆樣,累累如貫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但多局限身體一側,基底發紅,皰群之間皮膚正常。皰液初為透明,漸轉渾濁,間有出血。初起多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臨床所見,本病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多屬肝膽風熱;濕者色黃,多屬肝脾濕熱。
【療法】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若伴發熱或皰疹重者配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
方法:用圍刺放血法。圍繞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每隔1-2厘米點刺一下,見出血即可。也可用兩手輕輕擠壓點刺處見有出血,其目的使其惡血出盡,以消腫痛。若伴有發熱或皰疹重者,可在配穴上用毫針施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鍾。如見皰疹潰破,針後塗龍膽紫葯水,外敷消毒紗布,即可防止感染。隔日治療1次,至愈為度。
5.拔罐療法
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火針贊刺法)是匯集了火針療法、刺血療法、火罐療法與贊刺針法等傳統針灸方法的優勢特色,本法以火針、火罐作為主要器械,結合了火針燒針法、火針刺法、贊刺針法與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介紹:選用七星針一枚、三棱針一枚、玻璃火罐4~6個、消毒紗布若干。選穴為患處四周、耳部風溪穴(於耳輪結節前方指區和腕區之間)和相應部位敏感點。
操作:先針患處四周,後針耳穴。患處皮膚充分暴露,碘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指綳緊患處四周皮膚,若局部小紅點(水皰)散在且少,可提捏局部皮膚,右手握七星針後端,食指壓在針柄上,使用手腕之力,快速叩刺患部四周皮膚,使皮膚隱隱出血。術後視叩刺面積大小選適當型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以患處為中心吸附於叩刺部位,使罐內出血數毫升至十幾毫升不等。
起罐後用紗布將污血擦凈;再用按壓法找出耳部相應部位敏感點和風溪穴,消毒後左手固定耳部穴位,右手持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血液用干棉球拭去。逐日1次,耳部穴位左右輪換。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由肝經鬱火和脾經濕熱內蘊,復感火熱時邪,濕熱蘊蒸侵淫肌膚經絡而發。採用刺血拔罐加耳穴點刺治療該病確有良效,尤其是對於初期帶狀皰疹,七星針用強刺激手法刺後,即可見出血點,再用火罐吸出針孔內瘀血,具有活血化瘀,宣瀉濕熱火毒,以達「通則不痛」之功。
通過將火針針尖燒紅至發白,其高溫灼刺皮損局部,憑借火針針身粗大以及贊刺針法的多針淺刺,能夠造成皰疹皮損局部完全開放,再加上火罐強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與惡血盡數裹挾而出,受損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養從而達到止痛和愈病之功。
6.飲食療法
取大青葉 15g.柴胡 15g.粳米 309.白糖適量。將大青葉,柴胡加水250ml. 煎至200ml,再把粳米、白糖加人煮成稀粥。每天一劑 連服5~6天。
【禁忌】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郁化火,復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
——
【白葯探秘】雲南白葯是如何治療帶狀皰疹的?
15-04-13 瀞舒凝蘭 + 關注獻花(1) 收藏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夏秋季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初期,常伴有低熱、乏力等症狀,皰疹初期,皮膚上會出現不規則或者橢圓形的紅斑,數小時後,發展成為水皰,隨著病情的發展,能合並為大水皰,嚴重者會發展成為血皰,如發生繼發性感染,則會出現膿皰。發病時疼痛較為劇烈。
雲南白葯具有消炎止痛、解毒消腫、化瘀生肌之功效,臨床上可用來治療帶狀皰疹,具體方法如下:
1、雲南白葯散劑直接外敷:
(1)治療方法:可先用生理鹽水和醫用酒精清洗患處,用無菌注射器從皰壁底部抽出泡液,再將雲南白葯均勻塗於患處,易摩擦部位用無菌紗布包紮,一天2次,八天為一療程;對照組用阿昔洛韋軟膏,其他處理方法同試驗組。
治療結果:白葯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其中白葯組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有效率為73.91%。
(2)宋慧鋒等採用了用生理鹽水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來治療帶狀皰疹;楊珍採用食醋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甚至直接用冷水調和白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中西醫結合療法:
(1)治療方法:白葯組每天靜脈滴注阿昔洛韋,然後用麻油調和雲南白葯,外敷患處,每日2~3次。對照組僅靜滴阿昔洛韋。七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後3、5、7天分別觀察皰疹、疼痛、結痂等情況。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皰時間、止痛時間、結痂時間和痊癒時間上均少於對照組(P<0.01)。
林銳豐、何小萍採用此治療方法對30例患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此外,苗偉、張瑞梅用阿昔洛韋軟膏配合雲南白葯外用;劉月芬用雲南白葯外敷派和靜脈滴注病毒唑的治療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發現治療效果都很理想。
3、理療配合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
(1)治療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皰疹中心點穿刺,針數隨著患處皮損面積而定,再用大口徑的火罐在針刺處拔約8~12分鍾。罐後擦凈皮膚,用食醋將雲南白葯調成糊狀,兩次每天,對照組採用阿昔洛韋軟膏,一日4次。兩組均連續使用一周。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痛時間、消腫時間、結痂時間、痊癒時間及病程上,均明顯好於對照組(P<0.01)。
(2)陳一衛等也採用此方法,取得了100%的治療效果;孟克採用先給予半導體激光照射,然後將用菜籽油調成糊狀的雲南白葯外敷,再用TDP治療器照射患部的方法對帶狀皰疹治療,治療效果良好。
4、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1)治療方法:口服雲南白葯膠囊,一次2粒,一天2次,配合按摩患處或用微波和TDP照射。
治療結果:止痛顯效最快1天,最慢6天,有效率100%。
(2)初金玉等人採用丹參注射液注射、阿昔洛韋片、維生素B1、B12、去痛片、糖皮質激素配合雲南白葯氣霧劑外用;宋啟霞等採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雲南白葯外敷;楊敏等用電針針刺後雲南白葯外敷等方法治療後遺神經痛,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討論:
帶狀皰疹以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皰疹等為主要特徵,中醫認為本病由於正氣虛弱,感染濕熱邪毒,邪毒滯留體內,客於經絡、熏灼肌膚所致,雲南白葯能抗炎、消腫、並能促進肉芽組織的增生,達到促進創面快速癒合的作用。在臨床上應用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許多患者外敷白葯後,當時即有清涼感,疼痛減輕。同時,從上文大量的文獻中也可看出,雲南白葯也可有效的促進帶狀皰疹的治癒,費用低、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
臨床可以用六神丸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但往往是外用的葯物。六神丸可以作為帶狀皰疹治療的一種輔助葯物,一般並不建議患者單純應用六神丸外塗來進行帶狀皰疹的治療。因為在臨床當中,有的患者帶狀皰疹本身分布的范圍比較大,而且已經出現明顯皰疹破潰的情況,這種情況並不適合應用六神丸來單獨的治療。患者如果想要治療帶狀皰疹,一定要前往正規醫院的皮膚科來進行就診。一般可以在應用抗病毒葯物的基礎之上,同時配合阿昔洛韋軟膏、噴昔洛韋軟膏、六神丸等來進行輔助治療,往往也會收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治療效果。
——
六神丸治療帶狀皰疹是不管用的。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一般是肝膽郁熱證,肝膽郁熱而造成的帶狀皰疹,治療上的中醫治則是清瀉肝膽解毒治療。主要應用的中成葯為龍膽瀉肝丸或者龍膽瀉肝膠囊。除了應用中成葯治療帶狀皰疹以外,也可以口服西葯,例如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片抗病毒,口服營養神經的葯物,例如維生素B族和甲鈷胺片來改善神經受損的症狀。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都是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葯。臨床都主要用於抗皰疹病毒。比較:兩者治療復發性單純皰疹噴昔洛韋軟膏較阿昔洛韋外用起效快、程療短。噴昔洛韋葯理作用:噴昔洛韋被病毒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激酶磷酸化為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而後細胞激酶將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轉化為活性噴昔洛韋三磷酸鹽,它與脫氧鳥嘌呤核苷三磷酸鹽競爭抑制皰疹病毒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斷病毒復制,
——
阿昔洛韋軟膏+六神丸=治帶狀皰疹
——
龍膽瀉肝丸+代昔洛韋+VB+甲鈷胺片改善神經。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肆』 蛇盤蒼的帶狀皰疹的中醫治療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支溝、陽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關;腰以下病灶:三陰交、太沖、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損周圍(約離皰疹0.5~1寸處)。
夾脊穴位置:取與皮損相應之夾脊穴。
(二)治法
一般僅需取主穴,療效不明顯時酌加1~2個配穴。阿是穴針法:以1.5~2寸毫針,呈25度角朝皰疹方向斜刺,按皮損范圍,在周圍進4~8針,略加捻轉提插,有輕度得氣感即可。相應夾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針感循神經分布線路傳導。余穴均施提插捻轉瀉法,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運針1次。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基本痊癒:皰疹結痂,症狀消失;顯效:皰疹結痂,症狀明顯消失;有效:部份結痂,症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後改善。
共治療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標准評判,基本痊癒67例,顯效11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97%。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陽陵泉、俠溪。
配穴:支溝、太沖。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
(二)治法
應用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25毫瓦,激光針功率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針灸儀進行治療。依據症情選穴:凡皮損面積大,水皰多,感染為主而疼痛輕者,僅用主穴第一組。採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離為40~60毫米,照射密度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處照射5~10分鍾。以疼痛為主,皮損面積較局限,僅有紅色丘疹或皮疹已結痂者,則取主穴之第二組,以激光針灸儀照射,劇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別照射5分鍾。如果上皮損面積大而疼痛又劇烈者,則二組宜結合應用。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11例,以治5次為限,按上述療效判斷標准,其總有效率為94.2%(痊癒率為69.8%)。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點。
配穴:皮質下、內分泌、交感、腎上腺。
敏感點位置:指耳廓上,與病灶相應位壓痛明顯處。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據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側。採用捻轉手法,刺激宜強,持續運針2~3分鍾,留針1小時。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凈的墨汁和5克雄黃粉調勻,搽在患處周圍的邊緣上。每日一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72例,平均療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葯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雙側,以5號齒科針頭,深刺得氣後,每側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損有滲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鋅軟膏。
(三)療效評價
200例本病患者,經穴注射2~8次,全部痊癒。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脊柱兩側旁開2厘米之平行線;2、距病灶邊緣1厘米之環狀區。
(二)治法
取第一組作整體治療,第二組作局部治療,一般宜同時取。先依皮損所在部位和范圍,定平行線長度和環狀區大小。如在胸脅部,取相當於胸段長度;皮損在下肢,取腰骶段長度。然後,以較強手法叩刺平行線和環周線,皮膚針針尖方向與皮膚表面垂直,針尖接觸皮面應短暫(約每秒2次),針間距離0.5~1.0厘米左右。每條刺激線連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皮損炎症全退,水皰乾涸,無新疹,自覺症狀全部消失。
共治110例,按此標准,痊癒107例,治癒率為98.2%。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為艾炷灸。於阿是穴之二處(一處為先發之皰疹,一處為皰疹密集處)各置一麥粒大之艾炷,點燃後,覺灸痛即吹去未燃盡之艾炷。再以同樣的方法,延伸至 遠端皰疹密集處各灸一壯。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為艾卷灸,取純艾卷或葯艾卷,點燃一端後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種:一為用2支艾卷同時作廣泛性迴旋灸,以病人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度,灸治時間據皮損面積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約30分鍾。二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勻緩慢地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應注意艾火宏壯,集中於皰疹頂部,以有灼熱麻蘇蘇的特殊感覺沿肋間隙或經脈循行路線感傳為佳。三為「圍灸法」,用艾卷在病損處由中心向周圍圍灸,直灸至局部潮紅,患者自覺舒適,不知痛為度,通常需時30~40分鍾。上述三法,可任選用,每日1次,4~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艾炷灸100餘例,均在5~7天獲愈[14]。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圍灸法及單支艾卷薰灸法治療136例,均在5次內獲得痊癒。另30例,用雙支艾卷同灸法,經治7次,結果痊癒17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 (一)取穴
主穴:肺俞、膽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變在腰以上加支溝,在腰以下加陽陵泉。
阿是穴:皮損區周圍。
(二)治法
主穴均取,據病變部位加配穴。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灼,至針尖紅而發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則採用皰疹周圍圍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針孔清潔,勿用手抓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05例,均於1~3次之間獲愈。火針後疼痛消失一般為12小時,皰疹乾枯結痂平均3天。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選好體位,一般取坐位。然後充分暴露病灶區。用閃火法,先在皮損兩端吸拔,接著沿帶狀分布,將罐依次拔在皰疹密集簇擁之處。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選,但必須拔緊。如鬆弛不緊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數,按病灶范圍而定,以排滿為度,留罐約15分鍾。留罐期間,如罐內出現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後如有破潰者,外塗龍膽紫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黴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計療程,直至痊癒。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11例,全部治癒,最短2天,最長10天。平均治癒時間為4.2天,無一例後遺症。 1、(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常規消毒皮損部位,用三棱針沿皰疹周圍轉劃一圈,以皮膚輕微出血為度。然後用毛筆或棉簽蘸雄黃酒少許,外塗於皰疹之上,每日3~5次,不計療程。雄黃酒泡製:雄黃少許研成細末,裝入瓶內,罐入酒水各半調和而成。老年或體虛病久者,同時服人參敗毒散,加黃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劑,早晚分服。
(3)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例,結果全部獲愈。
2、(1)取穴
通常以指尖為准
(2)刺血部位:十個手指的指尖任取一指,每周一次。早上八點左右最為合適。第一周從左手開始,第二周換右手,這樣輪換治療。一般該指令進行6次即可停止,嚴重者可以加強3——6次(具體可參照HV療法)。
(3)臨床資料
門診患者3021例,年齡18--60歲,平均34歲,病程在1年以內的463例,1--3年的1403例,3--9年的952例,10年以上的203例。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關、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陽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陰交,臀部取環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據皮損部位選取,主穴第一組用於胸脅腰背部皮損,第二組用於頭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燈心草一根,約3寸長,一端蘸植物油,點燃後迅速將燃著端接觸穴位的皮膚,一點即起。施灸處可出現綠豆大的水泡,不必處理,會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時,宜在原灸點之旁邊),4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以燈火灸法治療52例,結果全部治癒。一般1~4天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天水皰開始乾涸結痂。 忌吃些辛辣及發物的菜式,
如,牛肉、羊肉、魚肉……
蔥、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能含有)、大醬類……
蒜薹,圓蔥…… [1]前原騰良,等。針刺治療帶狀皰疹。麻醉 1976;25(4):484。
[2]田素琴。沿皮針刺治療帶狀皰疹150例。遼寧中醫雜志 1984;(4):37。
[3]湯 瑞,等。針刺治療帶狀皰疹25例的療效和免疫功能的觀察。中國針灸 1981;1(3):7。
[4]王木琴。針刺治療帶狀皰疹50例的臨床小結。北京中醫 1987;(2):37。
[5]孫遠征,等。圍剌法配合華佗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35例觀察 。黑龍江中醫葯 1990;(6):38。
[6]趙寧俠,等。圍剌法治療帶狀皰疹40例。陝西中醫 1989;10(9):419。
[7]蔣彩雲。針刺治療帶狀皰疹。雲南中醫雜志 1980;1(6):21。
[8]徐靜霞。針刺治療帶狀皰疹100例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1985;3;6。
[9]吳 淞,等。氦-氖激光治療311例帶狀皰疹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1985;4(3):7。
[10]鄒正風。耳針加墨汁調雄黃外搽治療帶狀皰疹。江西中醫葯 1988;19(5):60。
[11]貴州省人民醫院皮膚科。耳針治療帶狀皰疹112例。貴州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貴州省衛生局編) 1978:204。
[12]郭正言。維生素B12雙曲池穴封閉治療帶狀皰疹200例。山東醫葯 1983;(9):7。
[13]陳積祥。梅花針治療帶狀皰疹110例臨床觀察。新中醫 1984;(7):29。
[14]俞震渠,等。艾灸治療蛇纏。漸江中醫雜志 1980;15(8):383。
[15]鄭學良,等。火針治療帶狀皰疹105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88;8(7):441。
[16]張天文,等。火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111例。中國針灸 1986;6(2):46。
[17]趙風林。砭刺配合雄黃酒治療帶狀皰疹44例。陝西中醫 1986;7(10):461。
[18]梁 波。迴旋灸法治療帶狀皰疹120例。陝西中醫 1988;9(5):24。
[19]金 虹。「圍灸法」治療「蛇丹」16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8;8(1):43。
[20]董 勤,等。艾灸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及免疫機制初探。江蘇中醫1991;12(4):24。
[21]劉遠坎。燈火灸八穴治療帶狀皰疹52例。陝西中醫 1989;10(9):419。
『伍』 治療帶狀皰疹的蛇眼點穴法,蛇眼穴到底在大拇指的哪裡
根本就沒有什麼蛇眼點穴法,得了此病必須內服對因中葯,才不會落下後遺神經痛等後遺症。
還有此病民間叫飛蛇病。
大拇指上有個穴位叫【少商穴】
【特性】手太陰肺經之井穴,五行屬木。
【功用】解表清熱,通利咽喉,蘇厥開竅。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燒,支氣管炎,肺炎,咯血;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休克,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
3.消化系統疾病:食道狹窄,黃疸;
4.五官科系統疾病:齒齦出血,舌下腫瘤,口頰炎;
5.其它:腦溢血,盜汗,小兒驚風,手指攣痛
『陸』 帶狀皰疹艾灸哪些部位 艾灸如何治療帶狀皰疹
1帶狀皰疹艾灸治則
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活血通絡,化瘀鎮痛。
本病及時進行艾灸治療,可減輕疼痛反應,而且施灸越早,病程越短,症狀越輕,後遺症越少。
2
帶狀皰疹艾灸穴位選擇
皮損局部阿是穴,頸椎胸椎夾脊穴(頸椎胸椎旁開5分鍾許),支溝(腕背橫紋中點上3寸),陽陵泉(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下1寸的凹陷中),陰陵泉(膝關節內下方高骨下凹陷中),行間(足背第1,2趾縫紋頭端)。
3
帶狀皰疹艾灸穴位辨析
皮損局部灸療加拔罐活血通絡,祛瘀瀉毒;支溝是三焦經穴,陽陵泉屬膽經穴,陰陵泉是脾經穴,三經均分布於帶狀皰疹最為多發的脅肋部,三穴配合應用能疏泄三焦,通經活絡,健脾化濕;行間歸屬肝經,具有舒肝瀉熱之功;相應夾脊穴通調患部經絡,暢達氣血,使「通則不痛」。
4
帶狀皰疹艾灸操作手法
1.艾條旋轉灸:取清艾條2根,點燃後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旋轉熏灸皮損局部,以病人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度,灸治時間根據皮損面肌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約20分鍾,每日1次。
2.艾柱直接灸:於皮損局部3處(一處為皰疹頭部,即最先法疹部位,一處為皰疹密集處,一處為皰疹的尾部)各置一麥粒大之艾炷,用線香點燃後施灸,當感覺灸痛時患者需小忍片刻,可在施灸附近用指切,棉簽擦摩,輕輕拍打等方法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等待艾炷燃盡;再以同樣的方法續灸,每處可施灸5-7壯。
3.夾脊,支溝,陽陵泉施行艾條溫和灸:陰陵泉,行間一般不灸,以指壓按揉,皮膚針叩刺出血為主。
『柒』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穴位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的情況分析:針灸治療帶狀皰疹主要是疏肝理氣回疏通經絡。
指導意答見:
指導意見:針灸的治療主要是針灸醫生給你治療,自己不要亂扎,選取的穴位為,肝腧,血海、腎腧穴、曲池、合谷、三陰交、膽腧穴等。祝你健康!
『捌』 帶狀皰疹中醫怎麼治 帶狀皰疹用什麼葯最好
1中醫辨證施治帶狀皰疹
1.肝經慾火證: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隨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治則宜清肝火,解熱毒。
2.脾虛濕蘊證: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伴隨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治則宜健脾利濕。
3.氣滯血瘀證:皮損消退居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治則宜活血化瘀,行氣鎮痛。
2
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中葯方劑
肝經鬱火證: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黃,車前子,澤瀉,當歸等;發於頭面者,加牛蒡子,板藍根,森橋野菊花;有血皰者,加水牛角粉,紫草,牡丹皮;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
脾虛濕蘊證:蒼術,厚朴,陳皮,澤瀉,豬苓,赤茯苓,白術,梔子,甘草等;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氣滯血瘀證:陳皮,柴胡,川芎,止咳,香附,灸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桃仁,紅花;心煩睡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葯,蜈蚣等。
3
帶狀皰疹常用葯膳
銀花紫草茶
原料:金銀花10g,紫草5g。
製法:將金銀花,紫草揀雜洗凈,切片,曬干手春悶,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鍾即可。當茶頻頻飲服,可沖泡3-5次。
功效:清熱解毒,肝膽濕熱者適宜。
青葉柴胡粥
原料:粳米150g,大青葉,柴胡各15g,白糖適量。
製法:將大青葉,柴胡加水煎,3碗水煎至2碗,再把粳米,白糖加入煮成稀粥。
功效:疏肝清熱解毒,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皮疹色紅,水皰澄清,口苦,煩躁者。
菱角粥
原料:粳米100g,菱角500g,紅糖100g。
製法:將菱角煮熟去殼取肉,切碎,粳米洗凈加水煮至米粒開花時,放菱角煮成稠粥,加紅糖調味。
功效:解熱利濕。適用於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患者。
馬齒莧薏米粥
原料:馬齒莧,薏苡仁各30g,粳米150g,紅糖適量。
製法:將馬齒莧,薏苡仁分別擇洗干凈,入砂鍋加適量水,上旺火煮沸,後移至小火慢慢煮,加入淘洗凈的粳米煮至熟爛成米湯狀,熟後加入紅糖調味即畢彎成。
功效:解毒祛濕,適宜於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患者。
4
帶狀皰疹中醫外治療法
方法1:
取穴:按皮膚損害所在部位循經取穴,常用穴位為合谷,曲池,內關,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陽陵泉等。
製法:入針後,用瀉法提插捻轉2-3min,留針20-30min,每日1次。
適應證:清熱解毒。用於帶狀皰疹輔助治療。
方法2:
取穴:華佗夾脊穴。
治法:在簇集皰疹間隙點刺後,以閃火法拔罐,令出血5-10ml,患側華佗夾脊穴。亳針刺5-8分,捻轉瀉法,針感向同側肋脅部放射為度,行針1min,留針15-20min,每日1次。
適應證:清熱解毒,用於帶狀皰疹輔助治療。
方法3:
取穴:皰疹邊緣區,夾脊穴及足太陽膀胱經之背腧穴。
治法:採用梅花針叩刺皰疹邊緣區,並從上至下均勻叩刺背部夾脊穴及足太陽穴膀胱經之背腧穴,同時配合體針,取穴以曲池,合谷,阿是穴為主。留針30min,每日1次。
『玖』 眼帶狀皰疹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疾病分類
- 4 疾病概述
- 5 疾病描述
- 6 症狀體征
- 7 疾病病因
- 8 病理生理
- 9 診斷檢查
- 10 治療方案
- 11 特別提示
- 附:
- 1 治療眼帶狀皰疹的穴位
1 拼音
yǎn dài zhuàng pào zhěn
2 英文參考
[醫] zona ophthalmica
3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眼帶狀皰疹是帶狀皰疹的一個特殊類型,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眼支引起,以眼部群集性水皰和神經痛為主要特徵的病毒性皮膚病。眼帶狀皰疹多發生在中老年人,多是在人體免疫功能減退,如勞累、局部外傷(特別是燒傷)、中毒、急慢性傳染病、白血病、霍奇金病以及放療、化療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等葯物後發生。多為單眼發病,累及雙眼的少見。另外,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引起進行性外層視網膜壞死綜合征,80%患者因視網膜炎的進行性加重和繼發性視網膜脫離而喪失光感,視力預後極差,所以用凶險概括此病絕不為過。
對眼部帶狀皰疹的治療主要是抗病毒、抗炎、營養神經和對症處理。與絕大多數疾病相同的是眼帶狀皰疹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大部分可以治癒,而部分患者病癒後會出現皮膚痘瘡樣疤痕、神經疼痛、皮膚感覺異常、上瞼下垂、角膜雲翳、患眼持續疼痛、白內障、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後遺症,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視力永久下降、喪失甚至眼球摘除。
5 疾病描述
眼帶狀皰疹多見於老年人。
6 症狀體征
症狀嚴重,疼痛劇烈,可累及角膜,水皰可迅速破潰而形成潰瘍性角膜炎,以後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嚴重者可發生全眼球炎、腦炎,甚至死亡。當眼有損害時,其鼻尖常有水皰,是由於侵犯三叉神經眼支的鼻分支所致。
7 疾病病因
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8 病理生理
在無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數為兒童)初次感染此病毒後,在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後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著脊髓後根或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 *** 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纖維而移動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帶狀皰疹所特有的節段性水皰疹。偶爾,病毒散布到脊髓前角細胞及運動神經根,引起肌無力或相應地區的皮膚發生麻痹。
激發帶狀皰疹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潛伏期間特異性抗體持續低水平,隨著帶狀皰疹的出現,正常肌體的特異性IgG、IgM和IgA水平迅速增高;在播散型,50%病人的血清中可找到抗原抗體復合物,提示組織損傷可能由免疫復合物所引起。在細胞免疫應答方面,特異性細胞免疫抑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發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據報道,一般非腫瘤住院病人中,帶狀皰疹的發病率為0.22%,而惡性淋巴瘤的住院病人中,其發病率為9%,在白血病中為2%,在其它惡性腫瘤中為0.46%,接受大劑量放療和化療的骨髓移植受者帶狀皰疹的發病率高達50%以上,約1/3發生播散。使用細胞毒葯物及接受大劑量的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皆有增加VZ感染的危險性,此外,帶狀皰疹亦可因外傷、過勞、各種感染及應用砷、銻重金屬葯物等而誘發。
其皮損的病理變化與水痘相似,惟皮膚深部毛囊的表皮細胞亦有氣球狀變性,而水痘無毛囊變化。與皮疹相應的神經節內亦有病變,表現為:①脊髓神經後根與後根神經節有劇烈炎性反應;②單發性周圍神經炎;③脊髓後柱之單側節段性脊髓灰白質炎;④局限性軟腦膜炎。皮疹處真皮內感覺神經纖維之變性要在皮疹出現後第1~4d才逐漸明顯。
9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組織培養可發現帶狀皰疹病毒,免疫熒光檢測在血清中可見有抗體,水皰中含有補體結合抗原,皰液塗片檢查可見多核氣球狀細胞,電鏡檢查可迅速(30分鍾)作出可靠的診斷。
根據成簇水皰,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單側性及有明顯的神經痛等特點,診斷不難。當皰疹尚未出現之前或表現為頓挫性帶狀皰疹時,可能將神經痛疑為其它疾病,需加註意。有時需和單純皰疹鑒別,後者好發生於皮膚粘膜交界處,多見於發熱性疾病的過程中,且常有反復發作史。
10 治療方案
對於一般患者,以止痛、縮短病程和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
(一)止痛
給予鎮痛劑,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賽庚啶亦可減輕其疼痛,各種安定葯對後遺神經痛有效,如阿米替林與奮乃靜或氟奮乃靜或硫利達嗪合並使用,多在1~2周內解除疼痛,卡馬西平、氯普噻噸、羅通定等皆可試用。有人使用西米替丁可加速疾病痊癒和緩解疼痛,維生素E400mg 1日3次亦有取得制止後遺神經痛的報道。最近報道外用0.025%辣椒辣素霜對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有較好的療效。
(二)抗病毒劑
1、阿糖腺苷 每日15 mg/kg靜注10 d,早期應用可減少急性痛和後遺神經痛,加速痊癒。
2、阿昔洛韋或伐昔洛韋 早期應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
3、干擾素 高劑量(每日5.1×105IU/kg)早期應用可作為高危病人活動性感染的輔助治療。
(三)皮質類固醇
對皮質類固醇治療的問題,目前尚有爭論,有人主張老年患者,若無明顯禁忌症時,早期給予潑尼松,可以減輕炎症,阻止對神經節和神經纖維的毒性和破壞作用,減少帶狀皰疹後遺的神經痛,且不影響其特殊免疫球蛋白IgG的形成,但亦有報道應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無效。
(四)維生素及免疫療法
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內服或注射。左旋多巴對老年和眼帶狀皰疹也有一定的療效,帶狀皰疹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對水痘有效,而不能縮短帶狀皰疹病程和其後遺神經痛,故有人認為不要用於治療帶狀皰疹。
(五)針刺療法
有明顯的消炎止痛作用,對後遺性神經痛亦有療效。按損害發生部位取穴或針刺阿是穴。亦可用耳針,在相應部位找刺痛點,間歇留捻20分鍾。
(六)音頻電療法、激光照射或磁穴療法可消炎止痛。
(七)中醫中葯治療
熱盛者清火利濕,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濕盛者健脾除濕,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若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者,則宜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以柴胡疏肝飲或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加減。還可用驗方大青葉或板藍根15g,煎水代茶。並可用板藍根注射液2mL肌內注射,每日1~2次,10次為一療程。高熱病人,尤其三叉神經受累有角膜皰疹時,可用羚羊角粉0.1~0.5g沖服。
(八)局部治療
以消炎、乾燥、收斂、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可外用2%龍膽紫溶液,或復方地榆氧化鋅油(生地榆10.0,紫草5.0,冰片2.0,氧化鋅油加到100.0)外塗。若有繼發感染,可用新黴素軟膏外擦。有壞疽性潰瘍時,可用0.1%新黴素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濕敷。對眼帶狀皰疹可用0.1%~0.5%皰疹凈溶液滴眼,有人用0.1%磷乙酸霜外用,有減輕疼痛,縮短病程的效果。
11 特別提示
眼帶狀皰疹多發生在中老年人,多是在人體免疫功能減退,如勞累、局部外傷(特別是燒傷)、中毒、急慢性傳染病、白血病、霍奇金病以及放療、化療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等葯物後發生。
與絕大多數疾病相同的是眼帶狀皰疹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大部分可以治癒,而部分患者病癒後會出現皮膚痘瘡樣疤痕、神經疼痛、皮膚感覺異常、上瞼下垂、角膜雲翳、患眼持續疼痛、白內障、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後遺症,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視力永久下降、喪失甚至眼球摘除。
治療眼帶狀皰疹的穴位
- 頭維
好療效,隨眩暈消失患者的收縮壓也有所下降。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症:皰疹愈後,遺留左側前額及頭頂前部針刺樣...
- 顙大
『拾』 民間治帶狀胞疹引發的神經痛「手指點豆之法」是什麼意思具體怎樣做法!
你好,手指點豆之法是民間治療帶狀皰疹的土法,並不為醫學考證,但傳言一周見效,除症去痛。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具體做法是:粉碎兩片阿司匹林,把它混合於兩大湯匙的消毒酒精裡面,接著把這種糊狀物每天三次塗抹於水皰表面。
為了您的健康,請務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