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外耳道濕疹中醫叫什麼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外耳道濕疹中醫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12 02:38:31

㈠ 外耳道濕疹

發生在外耳道內稱外耳道濕疹。若不僅發生在外耳道,還包括耳郭和耳周皮膚則為外耳濕疹。如同皮膚濕疹一樣,外耳道濕疹的治療也應當從調整飲食入手。例如對牛奶過敏的患兒應盡早地增加輔食。

外耳道濕疹是什麼

濕疹是指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變態反應性多形性皮炎,組織學上表現為細胞浸潤,有漿液滲出,主要特徵為瘙癢、多形性皮疹,易反復發作。

發生在外耳道內稱外耳道濕疹。若不僅發生在外耳道,還包括耳郭和耳周皮膚則為外耳濕疹。

外耳道內濕疹常由接觸過敏引起。最重要的過敏原是局部用葯,如硫酸新黴素、多粘菌素B。

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等可預防外耳濕疹。

外耳道濕疹怎麼治療

如同皮膚濕疹一樣,外耳道濕疹的治療也應當從調整飲食入手。例如對牛奶過敏的患兒應盡早地增加輔食,以便早日用飲食代替牛奶,從而杜絕過敏因素。

其次,外耳道濕疹也應避免搔抓,切忌使用熱水和肥皂,以及使用刺激性葯物。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如果皮損較為乾燥且無滲出的患者,可使用10%~15%的氧化鋅軟膏、抗生素與可的松軟膏外塗;如皮損處有少量滲液者,可用龍膽紫水溶液或氧化鋅糊劑等外用;滲液較多者要用硼酸水或雙氧水濕敷。如果患者皮損處的滲液過多,可同時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如皮損處出現明顯感染,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規使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的外耳道濕疹是由於化膿性中耳炎引起的,患者需要經常清除膿液,以減少膿水對外耳道皮膚的刺激,加重濕疹。

外耳道濕疹的原因

1、人造織物、人造革品、與衣著有關的印染劑漂白劑、光亮劑、防蛀劑、防霉劑、堅挺劑等現代衣著的環境性變應原。

2、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製造汽車,舟船,飛機的材料,道路的瀝青路面,馬路旁綠化植物的花粉等現代交通的環境性變應原。

3、洗滌劑工廠中製造洗滌劑所有的酶制劑,塑料工廠的甲苯二異氰酸酯,橡膠工廠的乳膠,制葯廠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原料等現代職業的環境變應原。

4、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於食品生產的化肥、農葯、人工飼料、飼料添加劑,用於食品加工的防腐劑、礦氧化劑、香料、色素、催熟劑、增稠劑等,現代飲食環境性變應原。

5、人造建築構件、化學塗料、塑料製品、橡膠製品、人造纖維、膠合劑、防水劑、家用及辦公室電子器材所產生 的電磁輻射、居室清潔劑、殺蟲劑的功能現代居住中的環境變應原。

6、某些現代生活方式有關的環境性變應原,如使用化妝品及貓、鸚鵡等。當人體長期生活在這種不良環境因素影響之下時,可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最終造成對環境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外耳濕疹。

外耳道濕疹怎樣預防

嬰兒耳朵濕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炎症,是有內外因素引起的。常常會出現丘皰疹損害,其具有多形性、滲出性、反復性、對稱性等特點,還會伴有劇烈的瘙癢感。若不及時治療的話,就會導致瘙癢加重,皮損彌漫,還有可能影響嬰兒的聽力。對嬰兒的健康是一種嚴重的威脅,因此必須早點到正規的醫院治療。

如何預防嬰兒耳朵濕疹

1、注意患者的生活習慣,盡量找到發病的原因,並要去除,防止嬰兒再次患上濕疹。

2、要注意對嬰兒的喂養和飲食,盡量要寶寶食用新鮮的食物,避免寶寶食用含氣、含色素、含防腐劑或穩定劑、含膨化劑等的加工食品。在寶寶的四個月後,可以加一些蛋白類輔食。

3、注意寶寶的穿著,盡量讓寶寶傳一些棉質的、寬松的衣物,而且透氣度要高,保證寶寶皮膚呼吸通暢,還要注意處理寶寶發熱和出汗的現象,防止出現過敏症狀。

㈡ 濕疹的中醫內外治療法(上)

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主要特點是皮損呈多形性(皮膚潮紅、浸潤、流水,並有紅斑,丘疹,水泡,膿瘡,皸裂,表皮脫落,但流水及潮濕是常規現象),對稱發生,劇烈瘙癢,反復發作。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復雜,與體質、神經狀態、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系統、代謝營養、內臟功能以及細菌、真菌、寄生蟲、病灶感染、各種內外致敏病原都有關系。病因尚待進一步探討。一般認為,濕疹是由於內在刺激因素(如病灶感染,寄生蟲感染,吃某些食物,服用某些葯物)或外來刺激因素(如寒冷、日光、化學葯品、植物、昆蟲等)作用於機體而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性炎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各種制激因素的機會很多,但是否發生濕疹,主要取決於機體的內在因素。機體敏感性高者易於發生濕疹,而過敏體質又與遺傳、工作、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通過加強鍛煉,逐步增強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能力。可以減低機體的敏感性,改變過敏體質,而減少濕疹的發生。

濕疹好發於身體暴露部位,如四肢遠端、肘,腘窩、面部等處,嚴重時可泛發於全身。

臨床特點:

1. 急性濕疹:初起為紅斑,皮損境界不清楚,繼而在紅斑及其周圍出現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水泡,常密集成片,且可因搔抓使水泡破裂而形成糜爛面,乾燥後可結痴。若有繼發感染可於病損處出現膿性分泌物,並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等。

2.慢性濕疹:由於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使病變波及皮膚深層,形成皮膚肥厚,並在皮膚肥厚的基礎上因搔抓可見血痂、抓痕、脫屑等皮損。發生在手腳部的慢性濕疹還可形皸裂而影響勞動。

3、嬰兒濕疹:也叫奶癬,常發生在出生後1一2個月,好發於頭部、面部,嚴重者可泛發全與。患兒瘙癢,病情往往時輕時重,常在發熱、腹瀉時皮損明顯好轉或消溫,但病癒後又復出現。嬰兒濕疹臨床上分成兩型:常見的一型是濕爛皮炎型,嬰兒多較胖,營養發育較好,大便干秘。皮疹呈紅色丘疹,滲出淡黃色液體,乾燥後結成蜜黃色薄痂。另一型是乾性皮炎型,嬰兒皮膚乾燥,發育較差,形體瘦小,消化不良,有腹瀉等症狀。皮疹多是乾性紅斑、丘疹鱗屑苔癬化片塊。這兩型皮疹的多少,要看病情輕重。輕者往往在頭面部有散在幾片皮疹,重者可遍布頭面,甚至四肢、軀干均有大量皮疹,病兒有劇癢,嚴重時可晝夜啼哭,煩躁不安。

濕疹,祖國醫學統稱「濕瘍」、「濕瘡」、「濕癬」,依其皮損部位的不同而有許多命名,例如:發於頭面部的叫「鼻䘌瘡」、「旋耳瘡」、「燕窩瘡」;發於頸胸部的叫「鈕扣風」;發於四肢的叫「四彎風」:發於陰部的叫「腎囊風」、「陰瘡」。此外,尚有「黃水瘡」、「浸淫瘡」和小兒「胎斂瘡」(嬰兒濕疹)等不同名稱。

中醫認為濕疹主要是濕邪所引起,急性濕疹常是熱邪、風邪相合所致,慢性濕疹多因脾胃虛弱,水濕失於運化,或由寒濕所致,或久病傷精耗液,最後成血虛、陰虧之症。換句話說,急性濕疹多系風濕熱三氣侵襲,慢性濕疹則與脾胃虛寒或血虛陰虧有關。

濕疹的中葯治療:

(一) 外治法

1. 急性濕疹

①青黛30克,升華硫黃20克,用法:共研勻,加入麻油或菜油調成糊狀,先用淡鹽水洗凈患處,再敷葯,葯不要敷得太多,每天早晚各搽一次,連搽幾天。如瘙癢厲害,可在此方中加輕粉20克。

②生蒲黃粉撒布患處。方法:生蒲黃過篩,篩去雜質,研粉,將蒲黃粉直接撒在患處,滲液濕透葯粉時,再繼續撒葯。再用葯時,不要將原來已乾燥的葯粉去掉。

③蕃茄適量。將蕃茄洗凈並用酒精消毒,去外皮用紗布壓出漿汁,然後用紗布浸滿漿汁,敷在患處,每3~4小時更換一次,同時患者口服蕃茄,每日一斤。

④馬鈴薯適量。先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成小塊,再用冷開水沖洗,用消毒的器皿研成泥狀,外敷患處,敷0.5厘米厚,每二小時更換一次,2~3次後,就有明顯效果,瘙癢消失,黃水減少,敷6~8次後,糜爛面形成黑痂,自覺症狀完全消失,黑痂漸脫落,有新的皮膚出現,如有個別患處不好可繼續敷葯,每日平均敷6~8次即可,睡前可敷厚一點,夜間不用換葯。

⑤白蘚皮30克,兒茶30克,烏梅30克,五倍子30克,苦楝皮30克,紫草茸10克,苦參30克,另取少許冰片置瓦上燒(即放出濃煙),讓其熏烤患處,俟煙放畢,離開;再用麻油少許調上葯搽患處,不用包紮。1~2日按上法換葯1次。

⑥地榆粉(過80目篩)800克,紫草粉(過80目篩)400克,氧化鋅400克(如缺,可用爐甘石代),凡士林加至400克。地榆粉、紫草粉、氧化鋅粉混合均勻。將凡士林加溫熔化,待冷將凝時邊攪邊撒入上述混勻之粉末,並不斷攪勻,直接塗敷患處。以紗布包紮,每日換葯1~2次。換葯前勿洗,可用無刺激性的植物油(麻油)狀凈創面即可。

⑦當歸16克,紫草30克,黃蠟30克,白蠟30克,麻油125克。將香油燒開加入當歸、紫草共熬,待葯炸枯去渣,納入黃蠟、白蠟溶化後冷卻,調成糊狀,用時先用洗凈患處,塗敷以上葯膏,每日1次,無需包紮。

⑧硫黃15克,黃柏15克,白芨15克,白芷15克,白礬15克。將上葯各研成細末後混勻備用。如濕疹未流水點未潰爛時,將葯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塗患處。如已流水或已潰爛時,可單用葯粉直接撒於患處,一般每天換葯一次,嚴重者每天換葯2次。換葯前先用溫開水洗凈患處,但禁用肥皂水洗。流黃水或糜爛部位不大者,換葯後可用紗布包紮。若病損范圍大者塗葯後不必包紮,保持局部清潔。

⑨雄黃10克,麻油10克。用火紙把雄黃包好,灌以香油,使滲透後,用火燃著火紙,滴下雄黃油。用溫熱的雄黃油塗抹患處,每天10次左右。連續塗抹約2星期。

(未完待續)

㈢ 濕疹中醫是怎麼診斷的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

【臨床表現】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病因及發病機理】 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是發生在皮膚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本病常發生於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凡有此素質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此外,濕疹的發生,有時還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腸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等有一定的關系,總而言之,濕疹的發病是諸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臨床上也可見到,堅持鍛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使濕疹病損減輕或自然消退。其易復發原因與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質的多源性密切相關。

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瘡」相當於泛發性濕疹,「面游風」相當於面部濕疹,「旋耳瘡」相當於耳部濕疹,「乳頭風」相當於乳頭濕疹,「臍瘡」相當於臍部濕疹,「綉球風」、腎囊風」相多於陰囊濕疹,「四彎風」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鵝掌風」相當於掌部濕疹,「濕臁瘡」相當於小腿濕疹,「肛門圈癬」相當於肛門濕疹。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診斷與鑒別】 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乾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葯物及理化等刺激。

【一般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葯、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葯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

【獨特療法】我所近年來採用內服「濕毒清濃縮顆粒」,每晚睡前開水沖服一包;配合外用膚康凈洗劑治療,收到滿意效果。對局限性慢性濕疹,我所近年來採用皮炎靈封閉液皮下淺層注射封閉治療,收到滿意效果。7——10天一次,一般三次即可痊癒。

【注意事項】 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因為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激素制劑,還會成癮導致葯物依賴性皮炎。其副作用表現約有20多種: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迅速好轉,持續外用一段時間,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原發病變加重,又稱之為反跳性皮炎。當重新塗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患者為了避免停葯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塗用激素。幾個月或幾年之後,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塗用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 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類制劑。

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並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葯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葯。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

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 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

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紮,1日1次。

4.吳茱萸100克,研細末,加膚輕松軟膏調糊狀,外敷濕疹處,1日3次,一般用1次癢止,用6-15天可愈。

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lO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

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t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8.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9.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㈣ 外耳濕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是出現在外耳道附近的濕疹,是一種變態性質的皮膚病,通常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疹呈多形性的疾病,具有明顯的瘙癢,而且容易反復。目前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接觸了過敏因素而導致的。臨床上主要是以抗過敏的治療為主,局部上可以外用葯膏,比如糖皮質激素類的,包括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及抗炎類的葯膏,比如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等。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到您,祝您身體健康。是出現在外耳道附近的濕疹,是一種變態性質的皮膚病,通常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疹呈多形性的疾病,具有明顯的瘙癢,而且容易反復。目前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接觸了過敏因素而導致的。臨床上主要是以抗過敏的治療為主,局部上可以外用葯膏,比如糖皮質激素類的,包括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及抗炎類的葯膏,比如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等。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到您,祝您身體健康。

㈤ 西醫 濕疹 中醫叫什麼

濕疹在中醫中相當於「濕瘡」,「濕瘍」,也屬於「侵淫瘡」、「血風瘡」、「粟內瘡」等病的范容疇。
可用中葯來改善濕疹:
(1)熱重於濕: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大青葉15克,生石膏30 克,車前子10克,白鮮皮10克。
(2)濕重於熱:除濕胃苓湯加減。白術10克,茯苓皮15克,薏苡仁15克,黃芩6克,梔子6克,陳皮6克,澤瀉10克,苦參10克。
(3)血燥證: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赤芍10克,白芍10 克,生地15克,刺蒺藜10克,陳皮6克,白術10克,丹參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在這個基礎上想要很快去掉濕疹的話可以在外塗蘊磯霜,堅持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㈥ 請問什麼是濕毒,濕毒清又是治什麼的

濕疹(中醫稱濕毒)是一種螞碧咐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

【臨床表現】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慧宴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悶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濕毒清膠囊,內服可以治療濕毒

㈦ 彌漫性外耳道炎,中醫稱之為什麼

外耳道炎中醫稱耳瘡,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主要指在外耳道皮膚、皮下組織發生的,廣泛的、急性或慢性的炎症感染

外耳道,起自外耳門,內向直至鼓膜,長約2.5cm~3.5cm。它外側1/3由軟骨純租碼部組成,內側2/3由骨部組成。外耳道呈S形,所做哪以在檢查外耳道或者鼓膜時,往往需要向後上提起耳廓,使之盡可能呈一直線,方便光線進入。嬰兒的外耳道尚未完全發育,所以檢查嬰兒外耳道時,一般向下輕拉耳廓,同時向前撥耳屏(在耳廓對側,守衛耳門的部位)。
外耳道炎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是怎樣的?
外耳道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但在7~12歲人群中發病率最高。另外,急性外耳道炎終身患病率為10%。
一年四季中夏末,外耳道炎的發病率最高,5~19歲人群體現的尤為顯著。另外,在溫度、濕度比較高的地區,外耳道炎的發病率也較高。
外耳道炎有哪些類型?
根據感染侵犯的范圍分類
急性彌漫性外耳道炎
主要表現為耳痛伴耳內分泌物,感染除了影響外耳道,可能還會波及鼓膜。
慢性外耳道炎
患者感到耳癢,並不時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可轉變為急性感染。
壞死性外耳道炎
感染和炎症
范圍,不僅涉及外耳道的皮膚、軟組織,還侵犯鄰近的軟骨、顳骨的骨組織型衡等,並出現壞死,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外耳道、顱底及周圍軟組織感染。

㈧ 外耳濕疹怎樣治療

【概述】外耳濕疹是指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以小兒多見。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特徵為瘙癢、多形性皮疹,易反復發作。外耳濕疹以外耳皮膚潮紅、瘙癢、黃水淋漓或脫屑、皸裂為特徵,好發於耳後溝及耳廓皺折上下,也可蔓延到外耳道內或耳周皮膚。西醫學認為外耳濕疹多因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受外用葯物或其它過敏葯物刺激所致,濕、熱、化妝品、噴發染發劑、耳環以及魚、蝦、牛奶等均可成為致敏因素,外耳道長期膿液刺激也可引發。
中醫將本病稱之為旋耳瘡,古代文獻中又有黃水瘡、月蝕瘡、耳爛、浸淫瘡等名稱。將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為風熱濕邪浸漬,慢性期多為血虛生風化燥。風熱濕邪犯耳:膿耳之膿液、汗水、淚液等浸漬,或接觸刺激性物質,濕熱邪毒積聚,引動肝經之火,內外合邪循經上犯,蒸灼耳廓肌膚而發病。血虛生風化燥:患病日久,營血耗傷,耳竅失養,加之血虛生風化燥,不能滋潤耳竅肌膚,以致耳部瘙癢,纏綿難愈。
【治療】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為風熱濕邪浸漬,治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為主;慢性期多為血虛生風化燥,治以養血熄風潤燥。
1.風熱濕邪證【症狀】耳部皮膚瘙癢、灼熱感,數日後出現小水泡,潰破後流出黃色脂水,糜爛,甚至可波及整個耳廓及其周圍皮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方一】消風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當歸10克,生地10克,防風10克,蟬蛻10克,知母12克,苦參6克,胡麻10克,荊芥10克,蒼術10克,牛蒡子10克,石膏30克,木通6克,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荊芥、牛子、防風、蟬衣祛風止癢;蒼術、苦參、木通以祛濕;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當歸涼血散血。全方合用,可清熱祛濕,疏風止癢。
【按語】本方用於風重者。【方二】萆薢滲濕湯【來源】《瘍科心得集》【組成】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黃柏10克,赤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澤瀉10克,滑石20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熱燥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柏、萆薢、滑石、澤瀉、通草清熱祛濕而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濕和中;丹皮清熱涼血。
【按語】本方用於濕重者。
2.血虛生風化燥證【症狀】耳部瘙癢,纏綿難愈,可伴有面色萎黃、納差,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緩等。檢查:外耳道、耳廓皮膚增厚、粗糙、結痂、皸裂。【方一】地黃飲【來源】《醫宗金鑒》【組成】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首烏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玄參10克,白蒺藜10克,僵蠶10克,紅花15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熄風潤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熟地、當歸、首烏養血;生地、丹皮、玄參、紅花涼血活血;白蒺藜、僵蠶祛風;甘草調和諸葯。全方以治血為主,而達治風的目的。
【按語】癢甚者,加蟬衣、地膚子、苦參等。【方二】①參苓白術散合②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懷山葯15克,蓮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
【功效】健脾養血滋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四物湯滋陰養血。
【按語】本方適用於脾虛發病者。

㈨ 什麼是耳濕疹

耳濕疹(ear eczema)指發生於耳輪,外耳道、耳後皺褶部位的濕疹。多見於嬰幼兒。脂溢回性皮炎和異答位性皮炎均可表現為耳濕疹,外耳道濕疹可由中耳炎或耳挖傷引起,感染的細菌多為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鍍鎳的眼鏡架、耳環也
發病部位: 皮膚,耳患病比例:1-2%
發病季節: 春季是否傳染: 無傳染性
易感人群: 多見於嬰幼兒可引起耳濕疹。
耳濕疹的症狀:斑疹膿皰皰疹斑丘疹紅斑樣皮疹劇癢慢性濕疹樣變丹毒樣外觀皮膚濕毒鱗屑樣痂皮耳漏濕疹。
並發症本病主要是合並皮膚感染,除了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感染外,比較少見的像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疣、或是傳染性斑塊,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對食物或是環境中的某樣東西過敏,有時也會加重耳濕疹的症狀。故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如果有粘膜破損應進行消毒處理,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㈩ 中醫上濕疹什麼意思

濕疹、可能有人知道它現代的叫法、但中醫很早就對濕疹什麼意思做了詳細解釋、而且對其病因以及治療方法等研究多年、為濕疹的治療提供了一大方法。 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炎症、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以後復發或加劇。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對濕疹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中醫是如何解釋的。中醫針對不同的濕疹類型、為患者提出了解決良方。 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中醫建議、濕熱症:一般瘙癢、丘疹型以止癢抑菌為主、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血虛風燥症:血虛風燥症應注意肝火旺盛、在飲食盡量清淡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蘿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煙酒、同時可以用一些調理氣血的葯物止癢潤燥、清熱利濕進、修復皮損進行治療。保持心情舒暢、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過敏的患者盡量不要接觸過敏原。 了解等相關知識、對我們利用中醫方法治療濕疹有很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