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徐長卿屬於一種葯材,花盛開的時候,會有很多蜜蜂去採花粉,這時候釀出來的就是徐長卿兌蜂蜜,常吃對身體有益,下面講講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1
一、功效
1、止痛鎮靜
徐長卿兌蜂蜜功效里就有止痛鎮靜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得了類風濕痛的人很多,吃一些徐長卿兌蜂蜜,可以止痛。
同時徐長卿兌蜂蜜還可以讓人們神經得到平靜,神經得到了放鬆以後,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入睡了,徐長卿兌蜂蜜功效中還可以幫助人們提高睡眠質量。
2、抗炎作用
徐長卿兌蜂蜜常為什麼會對多關節炎有好處呢?
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徐長卿兌蜂蜜功效中有很好的消炎作用,常吃徐長卿兌蜂蜜的人,關節都會比較好的,就算有餐傷了,人們也可以用徐長卿兌蜂蜜塗在傷口上,這樣就可以讓你的傷口不感染,徐長卿兌蜂蜜的殺菌效果很好。
3、潤肺止咳
徐長卿兌蜂蜜功效中有很好的潤肺止咳的作用的,特別是有肺熱的人們,吃了徐長卿兌蜂蜜以後,咳嗽就得以緩解了。
引起的咳嗽,下面的這個方子,止咳潤肺最為有效。需要准備一個雪梨,挖掉梨核,裡面放上冰糖,百合,蓮子和徐長卿
4、補充體力
很多人運動過後會特別的累,體力一直恢復不起來,這時候你喝上一杯徐長卿兌蜂蜜,你的體力很快就會恢復的。因為徐長卿兌蜂蜜功效中有快速給人們提供能量的作用。
二、徐長卿中葯功效與作用
徐長卿是一味中葯,它的性味辛溫,入肝經和胃經,徐長卿的臨床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可以祛除風濕痹證,本身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活動不利,類似於現代臨床上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是可以使用的。
第二、徐長卿還有外用的功效,用徐長卿煎湯對治療皮膚病變,也就是風寒郁於肌表,阻礙氣機引起的皮膚問題,比如腫脹、水腫、皮疹都是有一定療效的。
第三、把鮮的徐長卿採下搗爛用於外敷,也有治療毒蟲叮咬或者蛇咬傷的功效,臨床上都可以用到徐長卿。
第四,徐長卿是祛風化濕的葯,它是辛、溫的,它歸肝經和胃經,它有祛風化濕、止疼止癢的作用,它用於風邪和濕邪導致的關節以及肌肉疼痛,叫風濕痹痛。
另外,它可以治療胃部脹痛、脹滿和氣滯導致的胃痛,也可以治療牙疼,同時也善於治療各種跌打損傷的筋骨傷。它也可以治療腰腿疼,它有祛風化濕的功用。
徐長卿也可以用於皮膚病的治療,治療蕁麻疹、濕疹,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人認為徐長卿有通利小便的作用,現代有研究發現徐長卿可以用於止嘔,比如說暈車、暈船,但是徐長卿在煎葯的時候不宜久煎,易後下。
三、蜂蜜的功效
1、它可以幫助人體促進消化,還可以緩解便秘的症狀。
2、蜂蜜中含有很多的營養物質,它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能力,可以治療感冒和咽喉炎等疾病。
3、長期飲用蜂蜜水也可以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
4、可以起到止痛的效果,還有解酒的功效。
5、蜂蜜還有美容養顏的作用,使皮膚變得有彈性。
徐長卿兌蜂蜜的功效作用有哪些2
止痛鎮靜
徐長卿兌蜂蜜里可以止痛鎮靜,像一些老年人患有類風濕痛,建議可以長期食用徐長卿兌蜂蜜,可以起到緩解疼痛,止痛鎮靜的作用。
另外有中醫表明,如果身體上出現腸胃疼痛,胸腔疼痛,口腔牙疼,身體上出現傷痛等等,平時多食用徐長卿兌蜂蜜,以達到止通的效果。
抗炎作用
徐長卿兌蜂蜜常用免疫病中,很多關節炎患者,有忍受病痛的同時,嘗試用徐長卿兌蜂蜜後,發現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另外有皮炎的朋友也可以試試。
臨床上倒有蛋白血尿和眼損害的例子,用的是中葯徐長卿,但相信,只要長期服用徐長卿兌蜂蜜,也是會有一定的效果的。
促進排便
徐長卿兌蜂蜜可以潤滑通便,有便秘的朋友可以試一試,效果確實不錯。最關鍵的是,徐長卿兌蜂蜜只要堅持服用,還可以令皮膚越來越好,延長衰老,保持青春。
但是徐長卿兌蜂蜜有一類人不適合長期服用,就是臉上有痘痘的MM,長期服用,不但不能令皮膚變好,還會讓痘痘加劇生長。
潤肺止咳
徐長卿兌蜂蜜還可以潤肺止咳,尤其是因為肺熱引起的咳嗽,下面的這個方子,止咳潤肺最為有效。需要准備一個雪梨,挖掉梨核,裡面放上冰糖,百合,蓮子和徐長卿兌的蜂蜜,然後放在碗里,隔水燉半個小時,只要冰糖盡化就可以食用。
改善血液
患心血病的人建議長期食用徐長卿兌蜂蜜,因為徐長卿可以改善血液。
降低血脂
經常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專家建議可以服用徐長卿兌蜂蜜,因為裡面所含的徐長卿有止痛的功效,最重要的是還可以降低血脂。如果患有脂肪肝,也可以服用徐長卿兌蜂蜜,可以促進細胞的再生。
補充體力
運動完喝一杯用溫水沖泡的徐長卿兌蜂蜜水是再好不過的了。可以快速的補充流失的體力。
蜂蜜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
1、用於肺燥、咳嗽、體虛、腸燥、便秘、口瘡、水火燙傷、胃脘疼痛,還可解烏頭與附子之毒。
2、蜂蜜中含有果糖、葡萄糖酶、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常吃可預防貧血、心臟病、腸胃病,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
3、蜂蜜中含有單糖、葡萄糖和果糖,可直接被人體消化吸收。
4、蜂蜜中的酶類能促進人體多種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5、蜂蜜中的乙醯膽鹼能消除疲勞興奮神經,提高記憶力。
6、蜂蜜中含有的黃酮具有抗氧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7、蜂蜜有安神益智、改善睡眠的作用。
② 蕁麻疹有什麼金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內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種外來物質過於敏感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可因食物、葯物、生物製品、感染等導致,或因精神因素、內分泌系統疾病、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風團,鮮紅或蒼白或皮膚顏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時隱時現,此起彼伏,消退後不留痕跡。伴劇癢、燒灼感。本病常因季節、體質、接觸物質、發生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嚴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現咽喉發堵、胸悶;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甚至出現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病程長短不一,部分反復發作,變為慢性。(一)內治方【方一】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生薑、炙甘草、麻黃各6克,大棗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風解表。
【製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余葯同煎。
【用法】日1劑,分3次服。
【方二】麻黃加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個,白術12克。
【功效】發汗解表,除寒祛濕。
【製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參、白術各9克,當歸身6克,陳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陽益氣。
【製法】為細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遠稍熱服。
【方四】當歸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當歸、白芍、川芎、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各9克,熟地黃12克。
【功效】養血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風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2克,當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養血祛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六】清癢湯【來源】《仙拈集》【組成】黃芪、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僵蠶、當歸、生地黃、赤芍葯、川芎、何首烏各1.5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頻繁服之,每日1劑。
【方七】蕁麻疹湯【來源】《臨證醫案醫方》【組成】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當歸尾3克,山梔子9克,蒼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白鮮皮15克。
【功效】涼血清熱,活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疏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山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4.5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消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浮萍、蟬衣、赤芍、當歸、大青葉、黃芩各9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祛風勝濕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羌活、茯苓皮、金銀花各9克,蟬衣、陳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風勝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各9克,麻黃、白芷、蟬衣各6克。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衛御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炙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薑3片,大棗7枚。
【功效】調營固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四】涼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五】養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荊芥、白蒺藜、蒼術、苦參、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風流氣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菊花、僵蠶、當歸、赤芍、烏葯各9克,防風、白芷、川芎、陳皮各6克。
【功效】疏風達邪,和營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陳皮6克,茯苓、蒼術、澤瀉、烏葯、荊芥、防風、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薑3片,大棗5枚。
【功效】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八】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梢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牛蒡子、焦馬勃、焦山梔子、炒僵蠶、連翹殼各9克,京玄參、西赤芍葯、薄荷葉、大青葉各12克,板藍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黃蟬蛻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槐花各6克,蟬蛻、浮萍各9克,黃連、甘草各3克。
【功效】祛風散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膚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浮萍、地膚子、白僵蠶、白蒺藜、豨薟草、白鮮皮各9克,凈麻黃、凈蟬蛻、生甘草各2克,苦參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川芎、當歸各31克,熟地黃、黃芩、懷山葯、白術、首烏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紅棗6克。
【功效】清營健脾,養血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蠶砂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蠶砂、丹參各31克,重樓15克,白鮮皮、地膚子、蟬蛻各9克。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黃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麻黃、乾薑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牡丹皮、白僵蠶各9克。
【功效】開腠理,和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荊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乾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蛻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飲【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乾薑皮6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癢合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防風、當歸各9克,苦參、首烏藤、白鮮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風湯【來源】《古今名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大黃(後下)、炒枳殼、薤白、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赤芍葯、蟬蛻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參18克,全瓜蔞24克。
【功效】通腑瀉熱,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養血祛風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川芎、白芍、防風、荊芥、蒼術、黃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養血,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永安止癢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當歸尾、赤芍、紅花各9克。
【功效】疏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徐長卿煎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根或全草(陰干)10~15克。
【功效】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黃參芍桂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炙麻黃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葯、代赭石、制何首烏各20克,麥門冬、黨參、當歸、黃芪各12克。
【功效】辛溫解表,益氣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羌活各10克,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克,北細辛1.5克,生薑2片、蔥白頭3枚。
【功效】辛溫發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四】紫銀湯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連翹、白鮮皮、赤芍葯各9克,荊芥7克,蟬蛻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清熱,和營理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五】四皮飲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地骨皮、白蒺藜、蟬蛻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連翹、牛蒡子各10克,地膚子6克,生地黃、赤芍葯各12克,生薑皮3克。
【功效】瀉熱消疹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反復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蠍;並發胃腸道症狀者加白芍葯、白術、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蟬防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浮萍20克,蟬蛻、防風各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偏風熱者加牛蒡子、苦參、連翹;偏風寒者加麻黃、桂枝;奇癢難忍發作頻繁者加地龍、蒼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補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地膚子各30克,熟地黃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2克,白術、茯苓、白芍葯、赤芍葯、當歸各12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八】復方蟬蛻丸【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蟬蛻6克,生地黃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當歸6克,赤芍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荊芥、麻黃、防風、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黃連3克,黃芩9克,蒲公英15克,黃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涼血,益氣養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九】葛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葛根12克,麻黃6~9克,生薑5~9克,桂枝、甘草、白芍葯各6克,大棗4~6枚。
【功效】解肌發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十】升陽益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12克,半夏、人參、羌活、白芍葯、防風、白術、獨活、茯苓、澤瀉各9克,陳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黃連各3克。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湯【來源】《外台秘要》【組成】茺蔚、蒺藜、楊桃、蒴藋草、漏蘆蒿各500克,鹽1500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納鹽待溫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研粗末。
【用法】以紗布溻洗,或溻洗後再熱水浸浴。
【方三】楮桃葉洗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楮桃葉500克,水5升。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煮沸30分鍾。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陳甘草湯【來源】赤腳醫生雜志,1976:(11)
【組成】茵陳、地膚子各30克,黃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熱利濕,透疹止癢。
【製法】上葯用水1.5升,煎至1升,過濾。
【用法】盛於干凈盆內溫洗全身。日1劑,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鮮皮散【來源】中醫雜志,1983:(2)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功效】疏風透疹,解毒利濕。
【製法】加水7大碗(約5升),煎開20分鍾。
【用法】乘熱先熏,候溫用舊巾布浸葯液外洗患處。
【方六】苦參外洗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6:(1)
【組成】蛇床子20克,明礬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15克,苦參30克,荊芥12克,食鹽30克。
【功效】疏風透疹,燥濕止癢。
【製法】上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將葯液傾入盆內加適量溫水,然後將小兒泡入盆內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尤其有疹塊須多擦洗,至葯液漸涼為度。洗後小兒身體不必用清水洗凈,以保持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蠶沙散【來源】廣西中醫葯,1988:(1)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製法】上葯包煎至沸後約10分鍾取葯汁3~5升。
【用法】待溫度能耐受時,用干凈毛巾蘸葯汁,從頭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鍾。
【方八】百部酒【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風止癢殺蟲。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塗。
【方九】徐長卿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研細)適量,75%酒精適量。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調為糊狀。
【用法】塗敷患處,日2~3次。
【方十】止癢靈【來源】《皮膚病方劑葯物手冊》【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外塗。
【方十一】參桃酊【來源】北京中醫,1987:(5)
【組成】苦參、鮮桃葉、膽礬、冰片各6克。
【功效】利濕解毒,涼血止癢。
【製法】製成酊劑。
【用法】每日塗患處4次。
【方十二】枳實膏【來源】《幼幼新書》【組成】枳實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葉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瀉熱疏風止癢。
【製法】上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塗患處。
【方十三】羌活散【來源】《證治准繩·瘍醫》【組成】羌活、獨活、明礬、白鮮皮、硫黃、狼毒各30克,輕粉7.5克,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
【製法】為細末,油調成膏。
【用法】敷用。
③ 蕁麻疹中醫治療
蕁麻疹 是一種過敏性 疾病 ,它的 治療方法 有很多種, 中醫 就是其中的一種。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蕁麻疹中醫治療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蕁麻疹中醫治療
一、風熱型
相當於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治宜疏風 清熱 。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荊芥15、防風12、牛蒡子10、苦參30、蟬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銀花25、連翹15等。
二、風寒型
相當於寒冷性蕁麻疹。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麻黃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獨活9、防風5、荊芥9、浮萍10、炙草6、生薑15、白蘚皮10等。
三、脾胃 濕熱 型
相當於胃腸型蕁麻疹。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茯苓20、蒼術10、白術15、厚朴10、山梔9、茵陳20、防風10、荊芥10、香附15、烏葯10、枳殼9、澤瀉10、大黃6、砂仁9等。
四、陰虛火旺型
多見於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後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 頭暈 目眩,口乾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 滋陰 、 降火 。葯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當歸、生地、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勾藤、五加皮、白蘚皮、桑白皮等。
五、沖任不調型
多見於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 月經不調 ,經期超前或推後。經來 腹痛 ,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症狀加重;經清疹退,症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沖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防風、荊芥、甘草等。
六、熱毒燔營型
多為感染或葯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惡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 便秘 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 解毒 。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 偏方治療蕁麻疹偏方一
金銀花12克,地膚子、芥穗各9克,大黃10克,厚朴、雲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貝劑,分2次服。本方清熱散風,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烏10克,黃芪12克,防風、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養血益氣,疏風止癢,適用於血虛受風所致的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三
荊芥穗10克,防風9克,金銀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黃芩10克,蟬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辛涼解毒,疏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四
玉米須15克,已發酵好的酒釀l00克。將玉米須放人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酒釀,煮沸食用。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蠶砂、徐長卿、敗醬草、核桃葉各30-創克,紫蘇120克。將葯任選一種煎水,乘熱先熏後洗,每日1叫次。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當歸、白芍各20克,首烏、黃芪各30克,防風、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蟬蛻10克,荊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東中醫雜志》1989.8期,適用於頑固性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七
黃芪10克,白術、防風、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薑6克,大棗9克,浮萍6克,白蘚皮10克,荊芥穗9克,陳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對蕁麻疹有效。
治療蕁麻疹常用的 中葯 方劑疏風散寒
調和營衛,可用桂枝湯加減,葯用桂枝、芍葯、荊芥、防風、生薑、甘草、大棗,或麻黃蟬蛻湯,葯用麻黃、槐花、蟬蛻、浮萍、黃連、甘草;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葯用荊芥、防風、桑葉、杭菊、蟬衣、金銀花、苦參、生地、生甘草,或麻黃、連翹根、杏仁、赤小豆、大棗、生梓白皮、生薑、炙甘草。
腸胃濕熱
解表疏風化濕,通腑解毒,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葯用防風、荊芥、連翹、薄荷葉、川貝、當歸、芍葯、白術、山梔、大黃、芒硝、生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陳、苦參。
血熱
涼血清熱,消風止癢,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葯用犀角、地黃、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參、黃連、黃芩、鮮茅根、蘆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風,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或當歸飲子、八珍湯加減,葯用桃紅、紅花、赤芍、當歸、熟地、白鮮皮、防風、地膚子、生甘草,或黃芪、黨參、炒白術、全當歸、大生地、何首烏、白蒺藜、荊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蟲積傷脾
消食合胃,化濕散結,用保和丸,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陳皮、萊菔子、連翹、元曲;健脾驅蟲,用烏梅丸,葯用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黃柏、黃連、人參。
衛表不固
固表御風,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葯用黃芪、白術、防風、荊芥、黨參、芍葯、生薑、大棗、甘草。
氣血兩虛
調補血氣,益氣養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八珍湯加減,葯用黃芪、黨參、炒白術、赤芍、防風、全當歸、大生地、何首烏、川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沖任不調
調理沖任,養血活血,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葯用全當歸、白芍、大生地、肉蓯蓉、仙茅、菟絲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參、黃柏、大棗。
④ 徐長卿有哪些葯用價值
徐長卿為蘿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全草入葯。根含丹皮酚、異丹皮酚、β-甾醇、硬脂酸癸酯、蜂花烷、十六烯等,其主要成分丹皮酚在地上部和地下部分的含量之比約1∶2,所以徐長卿的葯用部分應以根為主。味辛,性溫。
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祛風化濕、止癢止痛功能。用於風濕痹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打損傷及蕁麻疹、濕疹等。分布於東北、華北、中南、西南等地,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都有分布,以江蘇、安徽、山東、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產量較大,多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2~3年收。
常分布在蔭蔽度不大、土壤疏鬆的針闊混交灌木林下或林緣茅草中,一般向陽坡較背陽坡多。其適應性較強,宜生長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積水易引起爛根。可用種子和分根繁殖。
⑤ 慢性蕁麻疹中醫能治好嗎
1.風熱型 多見於急性等麻疹。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兼見發熱、惡寒、版咽喉腫痛、心煩口渴、權胸悶腹痛、惡心欲吐,脈浮數,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辨證屬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療蕁麻疹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2.風寒型 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色淡紅粉白,遇冷加重。症狀不多或有無汗頭身痛,口不渴。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脈浮緊。證屬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疏風止癢。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 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心煩易怒,口乾不思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舌質淡,脈沉細。證屬明血不足,風邪束表。治宜滋陰養血,疏散風邪。 4.心脾兩虛型 患者素體虛弱,面色眈白,口唇質淡,失眠多夢,健忘怔忡,心悸盜汗,常入夜起病,汗後發疹,皮疹色淡而癢。多見於精神型蕁麻疹或人工蕁麻疹。證屬心脾兩虛,衛氣不固。治宜養血安神,益氣固表。 摘自 http://272pf.com/xmz/
採納哦
⑥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_治療蕁麻疹的艾灸偏方
蕁麻疹,又叫癮疹,中醫上治療一般認為是氣血兩虛所致,多採用益氣健脾的 方法 。比較安全而又操作簡單的當屬艾灸療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艾灸治療鼻炎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一)
1.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2.使用艾灸治療蕁麻疹可以採用隔姜灸和艾條懸起灸的方法,選取的艾灸穴位是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風市、百會和長強這八個穴位,這八個穴位的配方已有著千年的歷史,是比較成熟的治療蕁麻疹的方法。
3.艾炷隔姜灸:每次選2—4個穴位,每穴施灸3—5壯,艾炷如米粒或黃豆大,每日灸1—2次,3次為1個療程。
4.艾條懸起灸:每次選2—4個穴位,每穴灸10一15分鍾,每日灸1—2次,6次為1個療程。
5.神闕,曲池,血海和足三里。如果您也患有蕁麻疹,可以艾灸曲池,肺俞,血海,百蟲窩和足三里,三陰交這些穴位都可以的,時間上,可以逐漸延長艾灸的時間,以您適應為度。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二)
第一天(風門、支溝);
第二天(肺俞、曲池);
第三天(膈俞、大陵);
第四天(大腸俞、大橫);
第五天:(中脘、足三里);
第六天:(下脘、天樞、氣海);
第七天:(肝俞、太沖);
第八天(脾俞、三陰交),以上穴位輪流各25分鍾,每天艾灸炙臍30分鍾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三)
1.其穴位可選擇血海、隔俞、神闕、大椎、肩禺、湧泉、曲澤、合谷、至陰、足三里、大抒穴艾條灸或隔姜灸,每日1次。一般用艾條灸比教安全些。
2.在所選擇的治療穴位中,曲池為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是治療皮膚病的要穴,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止癢抗過敏的作用;
3.血海能養血調血,活血化瘀;膈俞為血之會,與血海穴同用,可調理營血,祛風止癢而收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
4.足三里是人體強壯穴位,能益氣固表,增強體質,健運脾胃除濕,通經絡、理氣血。
5大椎疏風解表,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蕁麻疹治療注意事項1. 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2. 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葯物。
3.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
4. 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艾灸治療蕁麻疹醫生建議1.盡可能去除或避免一切可疑原因;
2.急性發作期可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有全身症狀者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症治療;
3、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保持心情愉快,學會自我調節,快樂生活.
中醫有哪些方法可治療蕁麻疹一、體針
1.取穴 主穴:曲池、血海、三陰交、中脘。
配穴:後溪、委中、尺澤、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陽。
2.治法 選取2~3個主穴,配一組透穴或1個配穴。主穴進針得氣後,以捻轉提插之瀉法,強刺激運針1分鍾~2分鍾,留針20分鍾,其間可反復行針2~3次;透穴,採用26號5寸長的毫針,沿皮透刺,據症情留針1小時~2小時。後溪、委中、尺澤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
3.療效 共治療急性蕁麻疹225例,有效充95.2%~96.51%。
二、拔罐
1.取穴 主穴:神闕。
2.治法 患者仰卧,取容積為500ml的廣口瓶代替火罐。用鑷子夾住蘸有95%的酒精的棉球,燃著迅速在火罐內轉一圈後取出,隨即對准穴位拔上。3分鍾~5分鍾後取罐,稍俟1分鍾~2分鍾後復拔。如此連續數下,直至皮膚潮紅或現瘀斑。一般而言,局部充血越明顯越好。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療效 共觀察208例,痊癒率96.19%~97.1%。最短4日痊癒,最長9日(超過9日作無效)。
(三) 耳針
1.取穴 主穴:肺、風溪、腎上腺。
配穴:心、神門、內分泌、肝。
2.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明顯時再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進針後,以重手法行持續捻轉刺激,直至耳廓發熱潮紅,留針30分鍾。劇癢者每日2~3次,普通1日1次。每次選用一側耳穴,二側交替輪用。如反復發作者,可在上述耳穴行王不留行子或綠豆壓丸治療。
3.療效 耳針治療82例,有效率達97%~100%。
治療蕁麻疹的七種偏方治療蕁麻疹偏方一
金銀花12克,地膚子、芥穗各9克,大黃10克,厚朴、雲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貝劑,分2次服。本方清熱散風,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烏10克,黃芪12克,防風、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養血益氣,疏風止癢,適用於血虛受風所致的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三
荊芥穗10克,防風9克,金銀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黃芩10克,蟬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辛涼解毒,疏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四
玉米須15克,已發酵好的酒釀l00克。將玉米須放人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酒釀,煮沸食用。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蠶砂、徐長卿、敗醬草、核桃葉各30-創克,紫蘇120克。將葯任選一種煎水,乘熱先熏後洗,每日1叫次。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當歸、白芍各20克,首烏、黃芪各30克,防風、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蟬蛻10克,荊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東中醫雜志》1989.8期,適用於頑固性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七
黃芪10克,白術、防風、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薑6克,大棗9克,浮萍6克,白蘚皮10克,荊芥穗9克,陳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對蕁麻疹有效。
猜您感興趣:
1. 蕁麻疹應該怎麼辦
2. 過敏艾灸的方法
3. 治療蕁麻疹的偏方
4. 蕁麻疹最快治療方法
5. 艾灸治療慢性濕疹的方法
6. 膽囊炎艾灸的方法
⑦ 蕁麻疹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急!
1、這是急性蕁麻疹。起病急,皮膚突然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開始孤立或散在,逐漸擴大,融合成片。皮疹可呈橘皮樣。數分鍾或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而漸消失。風團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新的風團此起彼伏,不斷發生。
2、一般來說引起蕁麻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致敏原過敏(這是最主要的——包括葯物、食物、外界環境接觸等);(2)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外傷引起的感染等)或慢性炎症(如齲齒,婦科的慢性炎症等);(3)器質性疾病。
3、處理:(1)口服:西替利嗪片(早上服),1片,每天1次,咪唑斯汀片,1片,每天1次(晚上服);(2)局部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尤卓爾)軟膏或皮炎平軟膏或鹵米松乳膏塗,每天3次;用恩膚霜也行;(3)治療期間: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和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魚、蝦等)。
4、蕁麻疹多數是過敏引起的,可以到皮膚科查致敏原。有的可以做脫敏治療,不能做的盡量避免。
⑧ 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分別是
有祛風解毒、止痛活血的功效和作用。
功能主治
1、用於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種痛症。徐長卿有較好的祛風止痛作用,廣泛地用於風濕、寒凝、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痛症。也用於手術後疼痛及癌腫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單味應用,或隨證配伍有關的葯物。
2、用濕疹、風疹塊、頑癬等皮膚病。徐長卿有祛風止癢作用。可單用內服或煎湯外洗,亦可配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清利濕熱的葯物。此外,徐長卿還能解蛇毒,治毒蛇咬傷。可與半邊蓮同用內服或外用。
葯理作用
1、鎮痛作用:熱板法證明,徐長卿對小鼠有鎮痛作用,腹腔注射 5或10g/kg後10分鍾出現鎮痛,l小時後仍未消失。牡丹酚也可使小鼠痛閾提高。但有人證明,應用去牡丹酚的徐長卿葯液也能延長疼痛反應時間,提高痛閾和鎮痛率。由此證明徐長卿的鎮痛作用除牡丹酚外尚有其它成分。
2、鎮靜作用:牡丹酚有鎮靜作用。光電管法與抖籠法試驗證明,去牡丹酚徐長卿注射液5g/kg小鼠 腹腔注射能顯著減少自發活動,但不能延長巴比妥類催眠葯的睡眠時間。兔靜脈注射,可出現驚厥,這是否與給葯方法,動物種屬差異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兔腹腔注射徐長卿3g/kg連續7天,不能消除該兔靜滴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急性缺血性心電圖T波抬高的變化。但徐長卿煎劑10-15g/kg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其心肌對86銣的攝取明顯增加,因而認為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謝,從而緩解心肌缺血。牡丹酚具有降低動物血壓作用。
去牡丹酚的徐長卿制劑,仍可降低犬,兔和大鼠的血壓、減慢心率,故認為徐長卿的降低作用除所含牡丹酚外,可能還有其它降壓成分。
4、對實驗性高血脂症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影響:對喂飼膽固醇的高血脂症兔每日給徐長卿3g/kg,在第周5和第周9的血清總膽固醇和B-脂蛋白均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
給葯組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率也較低,僅3/10,而對照組是7/9,徐長卿組大塊密集斑塊條紋分散且少,小動脈脂質沉積程度也較輕微。給葯組動物的腎上腺,網狀內皮系統和肝損害程度也較輕。
此外,從實驗性高血脂症兔血中嗜鹼性白細胞的百分數變化,發現在給葯後第周9膽固醇下降時,嗜鹼性的細胞上升,說明徐長卿有降血脂作用。
5、對平滑肌的作用:徐長卿注射液可使豚鼠離體回腸張力下降,並可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回腸強烈收縮。但對乙醯膽鹼、組胺所致的回腸收縮無對抗作用,同法證明,牡丹酚對乙醯膽鹼、組胺、氯化鋇引起腸鼠離體回腸的強烈收縮,則均有顯著的對抗作用。
6、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法證明,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徐長卿呈中度敏感,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不敏感,徐長卿對甲型鏈球菌也有抑製作用。
試管稀釋法證明,徐長卿全植物煎劑1:4對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1:2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牡丹酚在體外,1:15000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1:20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8)徐長卿治蕁麻疹擴展閱讀
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病,發作時瘙癢難忍。對此,中華中醫葯學會副會長、全國中醫養生專家劉維忠主任推薦一個用徐長卿治療的方子。
推薦驗方:取徐長卿35克、蜂蜜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或將徐長卿粉碎加蜂蜜做成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3次,溫開水服。一般急性患者用煎劑,慢性患者多用蜜丸。
點評:蕁麻疹屬過敏性疾病,症狀表現為皮膚突現風團,瘙癢難耐。中醫認為其病理多為風邪夾雜寒熱,內蘊肌表而疏泄不利所致,也可因腸胃不和導致蘊濕生熱後,積於肌膚發病。
徐長卿性味辛溫,有祛風解毒、止痛活血的功效,一般皮膚瘙癢、接觸性皮炎、帶狀皰疹等皮膚病都可使用。蕁麻疹雖病在體表,但通常是機體內有瘀滯,如果疾病反復發作,機體的氣血運行就會不暢,導致脈絡瘀阻,此時利用徐長卿活血行氣的功效,可起到血行風滅的效果。
方中,蜂蜜和營衛、潤腸肺、通三焦、調脾胃,並有清熱解毒之功,正可以緩解蕁麻疹患者臟腑滯澀、三焦不利、脾胃邪壅的問題,所以用蜂蜜並非僅是調味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長卿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醫小驗方:煎徐長卿治蕁麻疹
⑨ 夏天,得了蕁麻疹,該怎麼根除
賀女士患蕁麻疹斷斷續續有三四年了,吃葯後也是反反復復。起初只是胳膊上起了一些,賀女士也沒有在意,只是去葯店買了些抗過敏葯吃。沒想到一年後,胳膊上,腿上以至全身都是小疙瘩,吃葯也不管用了。查過過敏原,但是很難避開。現在賀女士的情況是晚上由於劇癢,難以入睡;全身起風團,出門都不敢見人。因為這蕁麻疹,賀女士的身體健康和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
專家稱:蕁麻疹作為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病因較為復雜,多為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患者在病症初期往往不受重視,拖延不治、任其發展,最後其瘙癢劇烈、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造成威脅。
蕁麻疹反復發作的原因
1、過敏性體質
過敏性體質是導致蕁麻疹出現最為常見的一種因素,因為這類人群的皮膚更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患蕁麻疹的概率要遠遠大於正常人。蕁麻疹的人皮膚感受到的刺激性比較大,如果在同一部位經常有蕁麻疹的話很容易導致這個部位出現不良反應,成為了蕁麻疹的高發地帶,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容易反復,因此過敏體質人群要加強對蕁麻疹的預防。
2、食物過敏或吸入性過敏原致敏。
蕁麻疹患者可以因食物過敏或者吸入性過敏原致敏。常見食物過敏原有牛奶、雞蛋、花生、魚蝦等;吸入性過敏原有塵蟎、真菌、花粉、貓狗毛及皮屑等。
3、濫用激素葯物
蕁麻疹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很多患者為急於治療會濫用一些激素葯物。因為使用不當、不適合或者自行減量,使用使用過長等等都活導致病情發作反復,從而加重病情。
4、生活習慣不良
蕁麻疹治好後,不聽醫囑,沒有改善好生活習慣,比如生活環境不注意,過度的燙洗、亂吃食物等都會導致病情再次出現。
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一、明確診斷。蕁麻疹患者在進行治療以前,需要做一些實驗室檢查(抽血查引發速發過敏的IgE,慢性過敏的食物不耐受IgG,點刺試驗,接觸過敏的斑貼試驗),了解機體感染和免疫狀況,以便對症治療。
二、抗過敏治療。以往對蕁麻疹的治療只關注了症狀治療,並沒有對過敏反應的本身。免疫學理論認為蕁麻疹屬於過敏反應性疾病,是一種發生在皮膚的遲發型變態反應,常發生於過敏體質的個體。當過敏原再次接觸過敏體質者時,就會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發蕁麻疹症狀。因此,治療蕁麻疹最核心的治療就是全身抗過敏免疫調節,調整過敏體質。
近年來研究表明: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有效阻止IgE和肥大細胞的結合,不激活補體系統,並誘發免疫細胞分泌γ-干擾素可改善過敏體質,並糾正因過敏源刺激導致的免疫紊亂,恢復人體正確的免疫應答。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通過活菌腸道定殖,對抗腸道內致病微生物,改善腸道內環境,強大黏膜、皮膚的自身抵抗能力,通過減少對抗血清中過多的IgE致敏抗體,直接抵制免疫IgE來源,進而控制免疫變態反應的發生,有效協助免疫B細胞來很好的調控人體防禦機能,讓人體恢復固有的認知才不會再發生過敏了。
四、日常預防護理。
1、注意調整飲食,注意忌食辛辣刺激、少吃油炸類食物,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食、以清淡飲食為好。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更換衣物並及時清洗晾曬,常開窗通風,多做戶外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例如跑步、游泳、慢跑、爬山等等,都能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的侵擾。
3、調整心態。想要避免蕁麻疹反復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要正確對待學習、工作、生活的各種壓力,掌握必要的調整心態、調節情緒的方法,不要讓不良心態影響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