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有哪些診治蕁麻疹的方法
中醫稱蕁麻疹為隱疹、風瘙隱疹、風
等名,俗稱風疹塊、風疙瘩。認為是由於回有內、答外兩種原因;內因稟賦不耐,氣血虛弱,衛外失固;外因虛邪賊風侵襲,或由魚蝦、辛辣、膏粱厚味化熱生風,或七情變化,或因蟲積、異味等多種因素誘發。
中醫是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症狀,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將蕁麻疹分為
1、
風熱相搏證:治以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或消風清熱飲。
2
、風寒外襲證
:治以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方化裁。
3
、衛外不固證:治以固表御風,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
4
、氣血兩虛證:治以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加味。
5
、沖任不調證:治以調攝沖任,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味。
6
、心經郁熱證:治以;涼血清心安神,方用補心丹化裁。
7
、脾胃不和證:治以健脾祛風,方用健脾祛風湯。
8
、蟲積傷脾證:治以健脾祛蟲,方用烏梅丸調治。
9、毒熱燔營證:治以涼血清熱解毒,方用皮炎湯加味。
10
、血瘀經脈證:
治以活血消風,方用活血祛風湯加減。
護理蕁麻疹患者:
1、盡可能的找出發病誘因並去除之。痊癒後可作斑貼試驗。
2、注意天氣變化,適當調攝寒溫,加強體育鍛煉,減少發作。
3、注意飲食禁忌,慎食魚腥、辛辣之品。
❷ 如何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多數是來由於免疫自力低下引起的過敏性的反應。中醫認為是血虛或血瘀造成的。治療蕁麻疹西醫可以口服抗過敏的葯物,鹽酸地錄雷他定以及維生素c以及甘草酸苷進行治療,同時配合皮敏消。另外也可以通過中醫來辨證治療,可以口服消風散,並且加入活血化瘀的葯物來進行治療。由於蕁麻疹和寒熱濕邪以及飲食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在臨床中也要注意預防。
❸ 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
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皮膚病,那麼蕁麻疹怎麼治療好呢?下面我帶你了解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
(1)風熱型:相當於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皮膚灼熱、劇癢感,並覺手心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衣、石膏、知母、木通、銀花、連翹等。
(2)風寒型:相當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淡紅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風後症狀加重,得暖後減輕。自覺畏寒、惡風,冬重夏輕,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麻黃、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獨活、防風、荊芥、浮萍、炙草、生薑、白蘚皮等。
(3)脾胃濕熱型:相當於胃腸型蕁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腸道症狀明顯,納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無力,大便秘結或溏薄。苔黃膩,脈滑數有力。治宜泄熱、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茯苓、蒼術、白術、厚朴、山梔、茵陳、防風、荊芥、香附、烏葯、枳殼、澤瀉、大黃、砂仁等。
(4)陰虛火旺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後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口乾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葯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當歸、生地、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勾藤、五加皮、白蘚皮、桑白皮等。
(5)沖任不調型:多見於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月經不調,經期超前或推後。經來腹痛,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症狀加重;經清疹退,症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沖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防風、荊芥、甘草等。
(6)熱毒燔營型:多為感染或葯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惡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溫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蕁麻疹的單方驗方
(1)荊芥12g、防風9g、蟬脫9g、烏梅9g、五味子9g、丹參9g,每日1劑,煎水沖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參、土茯苓各15g,風熱患者加銀花、連翹、梔子、丹皮、薄荷、蟬蛻等。風熱夾濕者加白蘚皮、地膚子、茯苓皮。久病血虛者加四物湯或當歸、黃芪等,每日1劑,煎水口服。
(3)蒼耳子15g、刺蝟皮9g、桑葉9g、白蘚皮9g、丹皮9g、地膚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劑。
(4)茯苓皮20g、陳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薑6g煎水口服。並按風熱、風寒、胃腸濕熱3型加減。
(5)麻黃9g、蟬衣9g、川連4g、生甘草 3g、當歸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對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療效。
蕁麻疹的類型
1、膽鹼能性蕁麻疹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發生。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四面有紅暈,多在軀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2、日光性蕁麻疹
主要現象為皮膚暴露於日光數秒至數分鍾後,局部迅速發生瘙癢、紅斑及風團、血管性水腫,持續1~2小時。以女士多發。
3、壓迫性蕁麻疹
皮膚在受到較重和較持久壓迫4~6小時後發生,受壓局部發生彌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腫性疼痛斑塊,累及皮膚及皮膚組織。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續8~12小時。有時可伴畏寒、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發作機理與激肽有關。
4、血清病性蕁麻疹
是由於葯物(青黴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通常,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現象。
5、慢性蕁麻疹
發作起因不明,病程長且治療困難,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皮膚病症。其發作起因可能是對熱過敏、冷過敏、或對葯物過敏、食品過敏、花粉過敏、酒精過敏或潛藏在食品中的過敏原如:食品色素、防腐劑、和自然的式樣酸鹽等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發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6、人工性蕁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無明顯的發作起因,也可由葯物(特殊是青黴素)引起。也有以為與皮膚肥大細胞存在某種功能異常有關。
7、寒冷性蕁麻疹
發作與冷刺激有關。患者受冷後,如皮膚浸入冷水中、接觸冷空氣或冰塊等,局部皮膚出現水腫和風團,臨床上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
❹ 蕁麻疹中醫治療
蕁麻疹 是一種過敏性 疾病 ,它的 治療方法 有很多種, 中醫 就是其中的一種。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蕁麻疹中醫治療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蕁麻疹中醫治療
一、風熱型
相當於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治宜疏風 清熱 。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荊芥15、防風12、牛蒡子10、苦參30、蟬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銀花25、連翹15等。
二、風寒型
相當於寒冷性蕁麻疹。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麻黃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獨活9、防風5、荊芥9、浮萍10、炙草6、生薑15、白蘚皮10等。
三、脾胃 濕熱 型
相當於胃腸型蕁麻疹。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茯苓20、蒼術10、白術15、厚朴10、山梔9、茵陳20、防風10、荊芥10、香附15、烏葯10、枳殼9、澤瀉10、大黃6、砂仁9等。
四、陰虛火旺型
多見於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後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 頭暈 目眩,口乾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 滋陰 、 降火 。葯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當歸、生地、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勾藤、五加皮、白蘚皮、桑白皮等。
五、沖任不調型
多見於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 月經不調 ,經期超前或推後。經來 腹痛 ,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症狀加重;經清疹退,症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沖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防風、荊芥、甘草等。
六、熱毒燔營型
多為感染或葯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惡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 便秘 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 解毒 。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 偏方治療蕁麻疹偏方一
金銀花12克,地膚子、芥穗各9克,大黃10克,厚朴、雲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貝劑,分2次服。本方清熱散風,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烏10克,黃芪12克,防風、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養血益氣,疏風止癢,適用於血虛受風所致的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三
荊芥穗10克,防風9克,金銀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黃芩10克,蟬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辛涼解毒,疏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四
玉米須15克,已發酵好的酒釀l00克。將玉米須放人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酒釀,煮沸食用。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蠶砂、徐長卿、敗醬草、核桃葉各30-創克,紫蘇120克。將葯任選一種煎水,乘熱先熏後洗,每日1叫次。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當歸、白芍各20克,首烏、黃芪各30克,防風、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蟬蛻10克,荊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東中醫雜志》1989.8期,適用於頑固性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七
黃芪10克,白術、防風、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薑6克,大棗9克,浮萍6克,白蘚皮10克,荊芥穗9克,陳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對蕁麻疹有效。
治療蕁麻疹常用的 中葯 方劑疏風散寒
調和營衛,可用桂枝湯加減,葯用桂枝、芍葯、荊芥、防風、生薑、甘草、大棗,或麻黃蟬蛻湯,葯用麻黃、槐花、蟬蛻、浮萍、黃連、甘草;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葯用荊芥、防風、桑葉、杭菊、蟬衣、金銀花、苦參、生地、生甘草,或麻黃、連翹根、杏仁、赤小豆、大棗、生梓白皮、生薑、炙甘草。
腸胃濕熱
解表疏風化濕,通腑解毒,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葯用防風、荊芥、連翹、薄荷葉、川貝、當歸、芍葯、白術、山梔、大黃、芒硝、生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陳、苦參。
血熱
涼血清熱,消風止癢,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葯用犀角、地黃、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參、黃連、黃芩、鮮茅根、蘆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風,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或當歸飲子、八珍湯加減,葯用桃紅、紅花、赤芍、當歸、熟地、白鮮皮、防風、地膚子、生甘草,或黃芪、黨參、炒白術、全當歸、大生地、何首烏、白蒺藜、荊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蟲積傷脾
消食合胃,化濕散結,用保和丸,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陳皮、萊菔子、連翹、元曲;健脾驅蟲,用烏梅丸,葯用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黃柏、黃連、人參。
衛表不固
固表御風,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葯用黃芪、白術、防風、荊芥、黨參、芍葯、生薑、大棗、甘草。
氣血兩虛
調補血氣,益氣養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八珍湯加減,葯用黃芪、黨參、炒白術、赤芍、防風、全當歸、大生地、何首烏、川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沖任不調
調理沖任,養血活血,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葯用全當歸、白芍、大生地、肉蓯蓉、仙茅、菟絲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參、黃柏、大棗。
❺ 慢性蕁麻疹怎麼治療
慢性蕁麻疹通常可採用對因治療、葯物治療、中醫治療等方法,經過積極的控制,患者症狀可有所緩解。
一、病因治療
消除誘因或可疑病因有利於蕁麻疹自然消退。治療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詳細詢問病史是發現可能病因或誘因的最重要方法。
2、對誘導性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與非物理性蕁麻疹患者,避免相應刺激或誘發因素可改善臨床症狀,甚至自愈。
3、當懷疑葯物誘導的蕁麻疹,特別是非甾體抗炎葯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時,可考慮避免或用其他葯物替代。
4、臨床上懷疑與各種感染和慢性炎症相關的慢性蕁麻疹,在其他治療抵抗或無效時,可酌情考慮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療,部分患者可能會受益。如抗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對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有關聯的蕁麻疹有一定的療效。
5、對疑為與食物相關的蕁麻疹患者,鼓勵患者記食物日記,尋找可能的食物並加以避免,特別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劑,可引起非變態反應性蕁麻疹。
6、對ASST(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或證實體內存在IgE自身抗體的患者,常規治療無效且病情嚴重時,可酌情考慮加用免疫抑制劑、自體血清注射治療或血漿置換等。
二、葯物治療
葯物選擇應遵循安全、有效和規則使用的原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的,推薦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對治療的反應制定並調整治療方案。
1、一線治療: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或低鎮靜抗組胺葯,治療有效後逐漸減少劑量,以達到有效控制風團發作為標准。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慢性蕁麻疹療程一般不少於1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3~6個月,或更長時間。第一代抗組胺葯治療蕁麻疹的療效確切,但因中樞鎮靜、抗膽鹼能作用等不良反應限制其臨床應用。在注意禁忌證、不良反應及葯物間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選擇。常用的一代抗組胺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異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組胺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奧洛他定等。
2、二線治療:常規劑量使用1~2周後不能有效控制症狀,考慮到不同個體或蕁麻疹類型對治療反應的差異,可選擇更換品種,或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增加2~4倍劑量,或聯合第一代抗組胺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應;聯合第二代抗組胺葯,提倡同類結構的葯物聯合使用,如氯雷他定與地氯雷他定聯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聯合抗白三烯葯物,特別是對非甾體抗炎葯誘導的蕁麻疹。
3、三線治療:對上述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以下治療:
1、環孢素:因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只用於嚴重的、對任何劑量抗組胺葯均無效的患者。
2、糖皮質激素:適用於急性、重症或伴有喉頭水腫的蕁麻疹。
3、免疫球蛋白: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適合嚴重的自身免疫性蕁麻疹。
4、生物制劑:如國外研究顯示,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抗IgE單抗)對難治性慢性蕁麻疹有肯定療效。
5、光療:對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和人工蕁麻疹患者在抗組胺葯治療的同時,可試用UVA和UVB治療。
三、手術治療
慢性蕁麻疹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四、中醫治療
1、中葯治療:
(1)風熱犯表證治法:疏風清熱:
(1)推薦方葯:消風散合荊防方加減。荊芥、防風、蟬蛻、浮萍、金銀花、知母、當歸、生地、甘草等。
(2)中成葯:消風止癢顆粒等。
(2)風寒束表證治法:祛風散寒:
(1)推薦方葯:麻黃湯合玉屏風散加減。麻黃、桂枝、荊芥、黃芪、白術、防風、甘草、蟬蛻、大棗、烏梅等。
(2)中成葯:玉屏風顆粒、桂枝顆粒等。
(3)胃腸濕熱證治法:清利濕熱:
(1)推薦方葯:平胃散合防風通聖散加減。防風、桅子、荊芥、陳皮、蒼術、白術、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黃答等。
(2)中成葯:防風通聖丸等。
(4)血虛風盛證治法:養血息風:
(1)推薦方葯:當歸飲子加減。當歸、川芍、生地、白芍、桃仁、紅花、防風、荊芥、炙甘草、白刺葵等。
(2)中成葯:潤燥止癢膠囊等。
2、中葯洗劑:風團色紅,瘙癢,可用中葯(羌活、荊芥、防風、浮萍、苦參等)煎煮外洗。
3、穴位治療:
(1)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針20~30分鍾,每日或隔日一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以曲池為主穴,配合風池、合谷、血海諸穴;胃腸積熱者加瀉中骯、足三里;伴發熱煩躁者加大椎、委中穴點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樞穴。
(2)拔罐根據不同證型採用大椎、風門、肺俞、隔俞、脾俞、胃俞、曲池、神網、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鍾,每日一次,三次為一療程,神閥穴用閃罐法。慢性蕁麻疹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應積極進行治療,其治療方法如下:
1、西醫:服用抗過敏的葯物,如西替利嗪、撲爾敏、賽庚啶、酮替芬等,還可注射干擾素以提高免疫力;
2、中醫:採取辨證施治,可內服中葯,也可進行外洗、針刺、穴位注射、拔火罐、艾灸、穴位敷貼等治療。具體用葯請結合臨床,由醫生面診指導為准。
❻ 用什麼中葯治療尋麻疹好
蕁麻來疹在中醫怎麼治?首先它屬自於風,中醫有句話無風不作癢,不是無風不起浪,是無風不作癢。中醫認為身上癢,經常是由於風導致的,那麼好我個人的臨床經驗它不僅僅是風,這個風分涼風和熱風,蕁麻疹的朋友,包括過敏性其他的皮膚病人,只要一見涼風,就起的,這個風是涼風,它是用於風寒,所以它治療這種蕁麻疹的時候。
我們用那些治療風寒感冒類的葯,像荊芥、防風、桂枝,這些東西它都管用,假如這個人一見熱,一見熱就起,稍微一熱一出點汗,他立馬皮膚就紅,一道一道他就開始癢,那中醫認為是風熱,用什麼樣的東西呢?大家吃過牛蒡嗎?牛蒡是一種菜,牛蒡的種子叫牛蒡子,也叫大力子,我們還用什麼蟬蛻,大家知道蟬蛻吧,樹上叫的那個蟬,它蛻下來的皮,那個殼叫蟬蛻,蟬蛻也可以去風熱,也可以抗過敏,包括薄荷,包括荊芥,都可以抗過敏。這個我在臨床上經驗多了,有的見到一個小孩,才七八歲的孩子,河北廊坊的,他一進到屋裡頭夏天必須把空調開得涼涼的,否則他身上就起,只要熱他就起,他就癢。所以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很好,中醫分兩大類,一個是風寒,一個是風熱。
❼ 蕁麻疹怎樣才能根治
蕁麻疹(風疹塊)
1、蒼耳子,浮萍草,地膚子,白蒺藜,荊芥,防風,取上葯之一種或二種,每種一兩至二兩,水煎外洗。也可取上葯之一種用五錢至一兩(蒼耳子,荊芥,防風的用量為各三錢)或加蔥白一根,水煎服。
2,萵苣葉,芝麻梗,食鹽,白礬各五錢,取上葯之種,水煎,乘熱搽洗患處。
3,地膚子,浮萍草各一兩蟬蛻三錢水煎服。
4,荊芥穗一兩,揉碎炒熱,裝布袋內擦患處。
1
❽ 蕁麻疹吃什麼中葯,要吃多久才能根治,
如果是急性蕁來麻疹要吃中自葯一般要從祛風、止癢方面來考慮,如果是風寒引起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麻黃、白芍、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起到驅散體表的風寒,恢復脾胃的功能,就會不再發生。如果是屬於風熱,可以用疏散風熱的、止癢的葯物,比如消風散可以考慮用。如果是屬於氣血虛的反復發作,蕁麻疹又不紅,但是長年難治、難愈的,就要用補氣血的葯,比如八珍湯之類都可以考慮選用,或者是四物湯加上一些祛風的荊芥、防風葯物來治療,這樣會比較快的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