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痘疫苗和白破疫苗算常規疫苗嗎
水痘疫苗不屬於常規疫苗,屬於二類疫苗(自費);白破疫苗屬於常規疫苗(免費)。
水痘疫苗是經水痘病毒傳代毒株制備而成,是預防水痘感染的唯一手段。推薦2歲兒童開始接種,1~12歲的兒童接種一劑量(0.5ml);13歲及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種2劑量,間隔6-10周。兒童及成人均於上臂皮下注射,絕不能靜脈注射。一般水痘疫苗進口的價格是320元~350元,國產的價格160元~208元。
白破疫苗是一種兒童疫苗,用於預防白喉、破傷風的發生。白破疫苗由白喉類毒素及破傷風類毒素原液混合而成。接種本疫苗後,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反應,用於經吸附百白破聯合疫苗全程免疫後的兒童的白喉和破傷風加強免疫。患有嚴重疾病,發熱或者過敏史及注射白喉或破傷風類毒素後發生神經系統反應者禁用。 注意事項編輯 局部可能有紅腫,疼痛,發癢或者有低熱,疲倦 頭痛,一般不需要處理,會自行消失;局部有硬結 1-2月可吸收。
2. 冬春季傳染病預防小常識
冬春季傳染病預防小常識:
1、合理膳食,增加營養,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
2、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
3、不到人口密集、人員混雜、空氣污染的場所去,如:農貿市場、個體飲食店、游藝活動室等。
4、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飯前便後及接觸臟東西後要洗手、勤換、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擤鼻涕後)應立即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
5、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保證睡眠時間,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7、不食不清潔的食物,拒絕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及吃帶皮水果,不喝生水。
8、避免接觸傳染病人,幼兒園出現傳染病及時消毒,盡量疏散幼兒。
9、按計劃接種疫苗,出現發熱、出疹或有其他不適及時就醫。
10、傳染病人用過的物品及房間適當消毒,如日光下晾曬衣被,房內門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劑噴灑、擦拭。
11、若有發熱及呼吸道症狀,應帶上口罩,盡快到正規醫療機構診治,並告訴醫生發病前有無禽類接觸史、是否去過活禽市場、近期去過哪些地方旅行等。
12、從事家禽養殖、運輸、銷售、宰殺等的職業人群在接觸禽類時要做好個人防護(戴手套、口罩、穿工作服等),接觸後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發現病、死禽及時報告動物衛生管理部門,以及時、妥善處理。發現傳染病並及時報告相關部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冬春季節是傳染性疾病的多發季節,大多都是呼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的共性為:發熱、乏力、頭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塵埃進行傳播,病人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可以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黏液飛沫懸浮於空氣中,被易感者吸入,即可造成傳染,也可形成大面積流行。
冬春季傳染病常見的有以下幾點: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占傳染病之首位。潛伏期1—3日,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流涕、咽痛、乾咳、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1周。流感病毒主要通過咳嗽和打噴嚏等方式傳播,正常人也可能通過接觸帶有流感病毒的物體,再接觸自己的口鼻而導致感染。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患有流感後,應及時就地適當隔離、休息、多喝開水、房間多通風和消毒,對症治療來減輕症狀和控制細菌性繼發性感染,發病早期(48小時之內)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葯物。症狀嚴重的患者,如嚴重肺炎、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高燒不退等需住院治療。
2、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的卵園形的小水皰,24小時後水皰變渾濁,易破潰,然後從中心干縮,迅速結痂。臨床上往往丘疹、水皰疹、結痂同時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軀干,繼頭面、四肢,而手足較少,且瘙癢感重。接受正規治療後,如果沒有並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癒。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傳染物品。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多見。
需要注意的是,本病傳染性很強,如果發現兒童患病應立即隔離,起碼到痘疹全部結痂。發熱患兒應卧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食物和充足水分。病兒皮膚應注意清潔,由於皮膚瘙癢,防止抓傷,應剪短指甲,帶手套。
3、流行性腮腺炎
俗稱「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傳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癒。典型的臨床症狀是發熱、耳下腮部、頜下漫腫疼痛,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方蔓延,可並發腦膜腦炎、急性胰腺炎等。傳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病毒經過飛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預後良好,病後有持久的免疫力。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病,5歲以下兒童易發病,主要症狀是發熱、手、足、臀、口腔出現皮疹或皰疹。絕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經治療可痊癒且不留後遺症。個別患者可出現重症表現,合並其他並發症,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需及時搶救。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較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的飛沫)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成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由於目前手足口病重症患兒早期表現較難鑒別,建議家長引起重視,當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時要及時就診,嚴禁個體診所、鄉村醫生收治5歲以內有皮疹或發熱(體溫≥38℃)兒童病例。
5、人禽流感
一般認為,人類對禽流感病毒並不容易被感染上,不過也可能在任何年齡被感染,但13歲以下兒童所佔比例較高,病情較重,其屬於易感人群。人禽流感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鴨、鵝等禽類,特別是雞。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傳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觸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高危人群有:一是家禽養殖業者。二是在發病前1周內去過家禽飼養、銷售及宰殺等場所者。三是接觸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為高危人群。
日常防治應盡量避免去活禽市場或攤位,不購買活禽、不自行宰殺活禽,應購買、食用有檢疫證明的鮮、活、凍禽及其產品。如在野外發現生病或死亡的野鳥,不要輕易接觸,應及時報告所在地區的野生動物(林業)管理部門。注意飲食衛生,禽肉、禽蛋等一定要煮熟煮透食用,注意廚房衛生,砧板做到生熟分開。目前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由於沒有相應疫苗,而冬春季節又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所以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非常重要。
3. 我要7-8號要考研,但那天特殊單位不給請假,我說我出水痘了行嗎我想請4天假左右!
你好,其實我也有個得水痘的經歷,希望你可以好好看看,並採用,我一人頭擔保有用!
1、去葯店買一些金銀花。
2、回家用金銀花水泡澡。
3、早中晚每天和3次金銀花水。
4、擦一點石灰水!
可以了- -
4. 班級水痘預防措施
在學校這種人多的環境,水痘具有傳染性,班級之間要做好水痘的預防,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做好個人衛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推薦班級水痘預防 措施 的 範文 ,歡迎閱讀。
班級水痘預防措施篇1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後5天都有傳染性。 兒童 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也可接觸污染的用物間接待染。本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主要為2~10歲的兒童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左右。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干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脫症的演變過程,脫症後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癢明顯,若因摧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輕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見於1-10歲的兒童,潛伏期2-3周。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約經2-3天水皰乾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疤痕。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顏部始,後見於軀干、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干為多,次於顏面、頭部,四肢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皮損常分批發生,因而丘疹、皰和結痂往往同時存在,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臨床異型表現有:大皰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兒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與天花相鑒別:天花全身反應重,始即39-40度的高熱,熱度下降後發疹,皮損中央有明顯的臍凹,顏面增多,愈後遺留凹陷性疤痕。有是應注意與膿皰瘡及丘疹性蕁麻疹區別。
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可塗1%甲紫,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早期採用阿精胞甘10mg/kg/日或用無環鳥苷8mg/kg/日,用5~7天,或加用干擾素,可抑制病毒的復制。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1000ug,也有一定的療效。有繼發感染時可選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預防 本病的預防重點在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症疹為止。對有接觸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價帶狀皰疹免疫血漿,以減少發病的危險性。
專家表示,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的最好辦法。目前,水痘疫苗屬於自願自費接種的疫苗,1歲以上的兒童接種疫苗後可獲得較好的預防效果。為了避免兒童入托或入學後感染水痘,特別建議兒童在入托或入學前接種一劑水痘疫苗,接種地點可選擇居住地附近的免疫預防門診。
學校主要預防措施:
1.及早啟動流行病預防預案,學習要做到領導重視,措施得力,金費保障, 方法 落實。
2、加強水痘防病宣傳, 教育 和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手,以免傳染病交叉感染。學校要把個人衛生檢查納入到班級管理中去。特別是農村學校,不但要督導學生勤洗澡,勤曬被,勤洗衣,更要學生指導家庭衛生工作。
3.通風是學校預防水痘的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法。冬春季節學校的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整潔,空氣流通。科學通風,門窗對開,形成空氣對流。學校教師、學生都有會通風,並養成一進教室就通風的好習慣。學校領導要經常檢查。指導各班通風工作。因為通風工作太平常了,往往不能引起同學和老師的重視。教育學生會在家裡通風,指導家長通風,告訴家長通風的重要性。
3.學校每天晨檢,發現水痘患者應及時 報告 ,隔離傳染源,患病學生必須在家隔離治療,待結痂乾燥後方能復學(自發病起21天左右)。
4.對易感兒童接種水痘疫苗,接種疫苗後15天產生抗體,30天時抗體水平達到高峰,抗體陽轉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5、消毒工作。在水痘易發季節,要提前對教室消毒,特別是易出現疫情的教室,更是重點消毒。出現疫情後,更是要重點消毒。消毒要講究科學消毒,注意工作人員的安全。教室消毒前,教室要密封,然後消毒。每次進教室,要提前30分鍾給教室充分通風,然後學生才能進教室,消毒後的教室通風,消毒教師要親自指導和檢查。
6、有住宿生的學校,特別要加強衛生、通風、消毒工作。寢室管理員要定期開發浴室,督促學生洗澡。有大陽的日子,一定要安排學生曬被子。寢室管理員要合理安排,輪換進行,不能輪空。學生上課後,寢室管理員逐一打開寢室的門和窗,進行通風。到消毒的時間,進行消毒,學生進入寢室,寢室管理員要提前通風到一定時間後,學生才能進入。
7、水痘高發期,要教育學生不要到以下娛樂設施去玩,如蹦蹦床等。避免交叉感染。
8、開足體育課,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9、在開學時,低年級要加強報名工作,要檢查預防證,避免有些素質差點家庭沒有對孩子定期打預防針。
家庭護理要點
1.患了水痘的病人一經確診,立即在家隔離直至全部結痂。水痘雖然症狀較輕,一般都能順利恢復,但它的傳染性很強,而且水痘在目前還未普遍施行自動免疫,因此預防水痘,主要靠隔離好病人,盡可能避免健康人群與患水痘的病人接觸。
2.發熱時要讓病人休息,吃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要多喝開水和果汁水。
3.囑咐和管理病人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別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皰疹被抓破化膿感染,若病變損傷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發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潔。可縫制一副毛邊向外的手套,戴在病人手上。如果皰疹破了,可塗1%的紫葯水,如有化膿可塗抗生素軟膏。
4.病人的被褥要勤曬,衣服要清潔寬大,防止因穿過緊的衣服和蓋過厚的被子,而造成過熱引起疹子發癢。
5.個別水痘病人可合並發生肺炎、腦炎。如發現病人高熱不退、咳喘,或嘔吐、頭痛、煩躁不安或嗜睡,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6、保證充足的睡眠。這也是增強體質的重要方面。
7、進行體育鍛煉。這是增強體質的有效措施。鍛煉要從小開始,滿月後的孩子,夏天可以在室外躺一會兒,冬天可開窗在室內呼吸新鮮的空氣,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從小培養孩子適應較冷的環境,當氣候發生變化時就不容易得感冒。戶外活動不令可以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從而促進鈣的吸收,而且對肌肉、骨骼、呼吸、循環系統的發育以及全身的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作用。經常運動還可以增強食慾,使孩子攝入足夠的營養素,這樣體質就會增強,抵抗力就會明顯增加。
8、提供足夠的營養。小兒處於不斷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較多,但由於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而且食譜往往比較單調,故容易發生營養素的缺乏;營養不足,抵抗力就比較差。從目前研究的情況來看,輕度的(或稱為亞臨床型的)終生A和終生C缺乏是造成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一個常見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終生C的新鮮有色蔬菜和水果(其中所含的B-胡蘿卜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終生A)或補充一些多元終生制劑(如小施爾康)確實能有效地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注意事項:
1.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水痘出的越多越好,因而一味地給孩子吃透表發疹的葯,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全身水痘密集,使病情加重,孩子會感到奇癢難忍,煩躁不安,甚至用手去抓,輕者會留下疤痕,重者可能造成細菌由局部感染病灶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血液中生長繁殖引起敗血症。
2.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其他疾病的孩子,和患有濕疹或其他皮膚病比較重的孩子,以及傷口面積較大的外科病人,更應千方百計避免與水痘病人接觸。因為這些病人如果發生了水痘,病情很嚴重。為防止水痘在本園幼兒中傳染,在此提醒家長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最近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帶孩子串門使要注意孩子中是否有水痘病原體攜帶著。二、如果自己的孩子已經傳染水痘,為了全體孩子的健康,不要隱瞞,敬請告訴孩子所在班的老師,並聽從本班老師對孩子的隔離指導。三、水痘的潛伏期為13至17天,接觸病人者,應隔離,觀察三周,無病象才能回幼兒園。了解有關的水痘方面的衛生知識,不要將前驅症狀錯認為感冒,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四、本園目前無一例幼兒患水痘,敬請各位家長放心。附:水痘症狀:水痘起病急,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齡較大的兒童常低燒、頭疼、全身乏力。發病當天或第二天就開始出診。呈向心性分布(軀干多,四肢與頭、面部少)。皮疹處為紅色斑疹或丘疹,二十四小時內變為皰疹,周圍有紅暈,搔癢,易破裂、潰瘍;一至三天後中心開始干縮。起病後三至六天內,心皮疹又分批出現。所以,檢查時往往可以發現皮疹、皰疹、結痂同時存在。全程約一至三周。
水痘的食療
1、水痘的飲食原則
(1)宜給予易消化及營養豐富的流質及半流質飲食。宜飲綠豆湯、銀花露、小麥湯、粥、面
片、龍須雞蛋面等。?(2)忌油膩、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及發物。?(3)宜多飲開水及飲料。
2、水痘食療方
疏風清熱宜選用下列食療方:?
胡蘿卜芫荽羹:胡蘿卜、芫荽各60克、洗凈切碎,加水煮爛,加冰糖服,每日1劑,分3次服完。連服一星期,嬰兒只服湯汁。?
金銀花甘蔗茶:金銀花10克,甘蔗汁100毫升。金銀花水煎至100毫升,兌入甘蔗汁代茶飲。可頻頻服之。日1劑,7~10天為1療程。?
解毒祛濕宜選用以下食療方:
苡薏紅豆粥:苡薏仁20克,紅豆、土茯苓各30克,粳米100克,洗凈共煮,粥熟豆爛拌冰糖。每日1劑,分3次服完。適於水痘已出,發熱、尿赤、神疲納差者。?
馬齒莧荸薺糊:鮮馬齒莧、荸薺粉各30克,冰糖15克,鮮馬齒莧洗凈搗汁,取汁調荸薺粉,加冰糖,用滾開的水沖熟至糊狀。每日1劑。適於水痘已出或將出,發燒、煩燥、便稀溏。
班級水痘預防措施篇2
一、成立水痘防控工作領導小組
二、全體教職工嚴格落實"五早"要求,對水痘疫情做出快速反應。
1、早發現:
交待幼兒及家長,發現皮膚上有紅疹及水皰,及早到醫院就診。
2、早報告:
出現疑似病例,要第一時間隔離幼兒並報告幼兒園校醫及有關領導,同時告知幼兒家長,帶醫院確診。
3、早隔離:
一是對患者及時隔離,通知家長立即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治療;二是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觀察、隔離,通知家長接回家觀察或到醫院檢查。患病幼兒病癒後返園學習(必須是皰疹結干痂後),需帶病歷或醫院的復學證明到校醫務室。
4、早治療:
發現水痘幼兒,及時通知家長並將幼兒送往醫院治療。
5、早處理:
患者離園後,應及時對桌椅、抽屜等公共設施,進行科學的消毒處理,教室內開窗通風,拉開窗簾,晚間幼兒園統一進行室內空氣消毒。
三、突發事件監測和報告
(一)突發事件監測
1、建立防控水痘疫情監測系統,各班級建立因病缺課上報制度,建立晨檢、消毒、隔離制度。
2、重視信息的收集。與區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隨時保持聯落,密切關注動態變化,以便做好防控工作。
(二)疫情報告
1、幼兒園召開預防水痘會議,指定疫情報告責任人,由保教醫師負責每日疫情防控報告。
2、嚴格執行幼兒園水痘疫情報告程序,對疫情實行"日報告"制度。出現水痘疫情時,幼兒園領導小組必須馬上啟動本園應急預案,園長立即(第一時間)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向當地衛生部門報告。
3、防控領導小組成員平時要加強日常工作,各負其責,一旦發生疫情,按責任分工保證工作迅速到位。
4、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隱瞞、遲報、謊報,對有違反者將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四、流行傳染病疫情的應急響應
幼兒園一旦發現流行傳染病,馬上啟動應急預案,做出應急響應:
1、啟動日報告制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疫情通報。
2、幼兒園嚴格執行出入校門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員進入幼兒園。
3、做好進入應急狀態的准備。
4、發現傳染病疫情時,要及時與衛生、疾控部門聯系,加強對傳染病患者的追蹤管理,做好教室消毒工作。
5、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印發宣傳資料,出好宣傳專刊,提高師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外出和進入公共場所要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五、全體教職工必須把水痘的防控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對幼兒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格落實各項防控工作,層層落實責任,做到防患於未然。對因工作不力、不負責任、措施不當等造成疫情擴散傳播或對師生健康造成 其它 嚴重危害後果的,要實行安全責任追究。
六、落實防控措施
1、堅持晨檢制度,暢通報告 渠道 。班主任要堅持對幼兒每日晨檢,對出勤幼兒進行詢問,對生病請假在家的幼兒要通過電話等方式詢問病情及主要症狀。建立班主任→校醫→園長三級上報防護網路。
2、缺勤缺課登記制度。對每天缺課缺勤的師生要做好登記(由各班在因病缺勤登記簿上填寫),並註明原因,每日登記情況及時反饋給校醫。
3、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慌心理。幼兒園密切關注水痘的流行趨勢,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及時加強宣傳力度,有效利用校園網、班會課、宣傳欄、致家長一封信等多種形式,深入地進行預防水痘知識的專題宣傳和防治動態的 相關報道 ,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識,引導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師生衛生防病的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消除恐慌心理。
4、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環境衛生,消除傳染病可能發生或傳播的條件。
5、建立資金保障制度。根據需要,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於各種防控措施的落實,如消毒用品及器械的儲備。
七、疫情應急處理
1、當幼兒園發現傳染病疫情時,立即報告教育部門和疾控中心,並採取果斷措施,對病人實施嚴格隔離,到指定醫院進行治療。
2、對與水痘等傳染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師生進行就地隔離,並進行醫學觀察1周以上,無相關傳染病症狀並經指定醫院醫生檢查確認後方可復課。
3、對水痘病人到過的場所及用過的物品,迅速、嚴密、徹底地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4、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作好流行病調查及善後處理工作。
5、堅持完善幼兒園門衛憑證出入制度,一旦幼兒園發生傳染病疫情時,嚴禁園內外人員隨意進出幼兒園。
班級水痘預防措施篇3
水痘(varicella)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疾病,接觸到病患的皮膚或吸入其傳染性口沫,約10至20天後發病。沒發生過水痘的訪客要戴手套、口罩,避免被感染。患者應予隔離,在家卧床休息,至燒退、結痂開始脫落才免隔離。 成人被感染水痘時發燒、倦怠較兒童嚴重。口、咽、臉、頭皮、軀干皆可發生水泡,四肢少見。病程為:全身性陸續起紅疹-->水泡-->膿庖-->結痂,7-14天內痂脫落,才可免除隔離。 婦女懷孕六個月內感染水痘可能導致胎兒畸型,可服用抗組織胺止癢與退燒葯以減輕症狀。
水痘預防 水痘是一種具高度傳染性、帶有發癢的紅斑與水皰的疾病,是孩童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能傳染給孕婦。水痘的疫苗含弱化的水痘病毒,用來促使接種者產生抗體,形成對此疾病的防護。有以下情況者不宜接種水痘疫苗: 對葯品或其他物質產生過敏性反應,如發癢的疹子、氣喘、臉或舌浮腫 已懷孕或有意在一個月之內懷孕的婦女 由於異常的血液狀況、癌症、或某種葯療導致免疫力低的人士 處於嚴重感染並發高熱者 過去一個月之內曾接種病毒類疫苗,如麻疹、腮腺炎、或風疹者 水痘疫苗接種的方法是在上臂或大腿處注射入皮層下。成人通常須兩劑、間隔一至兩個月注射。水痘疫苗接種後可能產生如下的副作用,但一般都很輕微: 注射處發紅、浮腫、疼痛 稍微發燒 在接種一個月以內出現類似水痘的紅疹,但症狀較輕 過敏反應,通常都很輕微 水痘疫苗是否一定能預防水痘? 最近的研究顯示,疫苗防止水痘發生的成功率為95%;其防止嚴重性並發症(如肺炎)的成功率則為100%。即使有少數的接種者過後仍出水痘,但其症狀都很輕微,一般只引發幾日的輕微發燒和少許丘疹。 水痘疫苗是否持久有效? 日本的研究結果顯示有效期可長達二十年。
5. 水痘的全程(7天左右)是從剛發出來開始還是從完全發出來開始算
你好,水痘的全程是指從剛發出來開始計算的,不過個體之間肯定有些差異的,不一定正好是七天的,好好護理就會康復的。
6. 得了帶狀皰疹到底有多痛
得了帶狀皰疹感受到的疼痛程度,比女人生孩子還要痛,或者說這種痛就像用刀割、用電擊一樣,非常的痛苦難耐。
我沒有得過帶狀皰疹,但是我大學時候得過水痘。我清晰地記得睡在我下鋪的舍友長了水痘,還沒有完全好我就開始長了水痘,我極度懷疑是被他傳染的。好了以後,臉上有一個深深的痘痕。
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呢?我長水痘跟帶狀皰疹有什麼關系嗎?是的。我網上查到的信息包括一些網路醫生的回答,都說過得過水痘的人年邁之後更容易患帶狀皰疹,搞得我心神不定。也有說只是兩碼事,我多麼希望是後者。下面最讓我安心的一個網路醫生的回答。
我舅媽說,二舅發病的時候在床上到處打滾,像個孩子一樣痛哭流涕......舅舅說,痛起來的時候,哪裡都不敢碰,哪裡都不能碰,一碰就會劇烈的疼痛。大概是我老媽得帶狀皰疹之前的2年左右的時間,二舅他那時候到處求醫,出院的時候腰上還是紅紅腫腫的一圈。不明白為他是怎麼搞的,現在治療帶狀皰疹似乎沒有表面症狀看起來那麼難治療。可能是跟他個人有關系吧,還經常喝酒,反正我看到他生這個帶狀皰疹之前還是大肚便便的,出院後就沒有大肚子了,精神差了很多,臉上的褶子多了很多。
總的來說,帶狀皰疹疾病患者會讓人「痛如刀割」。所以,我們還是感覺加強日常的身體鍛煉,把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提高,讓隱藏在我們體內的病毒尤其是會引發帶狀皰疹的病毒沒有機會再出來「興風作浪」。
7. 水痘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較輕的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上分內批出現的斑容疹、丘疹、水皰和痂疹和特徵,本病多見於小兒
主要是對症處理。患者應隔離。一般不需用葯,加強護理即可。發熱期應卧床休息,體溫高者可投以退熱劑,給予易消化的飲食和充足的水分。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皰。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皮膚瘙癢較著者,可給服抗組織胺葯物。皰疹破裂者,可塗以1%龍膽紫,有繼發感染者可局部應用消炎葯。
一般忌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因其他疾病原已服用激素的水痘患者,如情況許可,應盡快減至生理劑量(約先天一般治療量的1/10~1/5),必要時考慮停用。
試用阿糖腺苷(Ara-A)或阿昔洛韋(無環鳥苷,acyclovir)治療重症水痘帶狀皰疹,似有一定效果。也有報告採用干擾素或轉移因子治療者。減毒麻疹活疫苗0.3~1ml一次性注射可加速水痘皰疹干痂,防止新的皰疹出現。
發熱較高,全身症狀較重者,亦可用清熱解毒涼血類中葯。
注意請去專業醫院治療 水痘期間注意隔離
8. 廣州常見的傳染病
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禦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有臨床症狀者為傳染病。
分為四種傳播方式。
(1)水與食物傳播 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2)空氣飛沫傳播 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3)蟲媒傳播 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蚊、蚤、蜱、恙蟲、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如蚊傳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蜱傳回歸熱、虱傳斑疹傷寒、蚤傳鼠疫,恙蟲傳恙蟲病。由於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才能造成傳播,故稱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蠅機械攜帶傳播於易感者稱機械傳播。如菌痢、傷寒等。
(4)接觸傳播 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皮膚炭疽、狂犬病等均為直接接觸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為接觸疫水傳染,均為直接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傳染,謂之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
病後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
傳染病如何預防?
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以綜合性防疫措施為基礎,其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傳染源---1
甲類傳染病
鼠疫 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診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一)管理傳染源---2
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
(一)管理傳染源---3
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4
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 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
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病人和病原體攜帶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病人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環境後,經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發病相應地以氣溫較高的夏秋兩季為多。
預防措施:
1、及時發現病人,加以隔離治療;
2、加強「三管一滅」工作;
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有特異性預防接種的要進行預防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輕度呼吸道症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易引起暴發流行。
(一)病原體
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期末到發病後5日內均可有病毒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病毒隨咳嗽、噴嚏、說話所致飛沫傳播為主,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對同一抗原型可獲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與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徵:突然發生,迅速蔓延,發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徵。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發。
(二)流行病學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最長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一致。
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慾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乾咳等。發熱多於1~2日內達高峰,3~4日內退熱,其他症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
部分輕症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視。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節在同一地區,1~2日內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發生,或某地區有流行,均應作為依據。
2、臨床表現:起病急驟,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而呼吸道表現較輕。結合查體及X線照片進行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分類正常或相對淋巴細胞增多。如有顯著白細胞增多,常說明繼發細菌性感染。
另外,可將起病3日內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
鑒別診斷: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可根據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
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咯少量粘痰或血絲痰,病情和緩,預後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五)治療
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卧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生。
2、對症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酌情選用APC、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
3、消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縮短。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葯治療,效果明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病人隔離治療1周,或至退熱後2天。不住院者外出應戴口罩。單位流行應進行集體檢疫,並要健全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門,以減少傳播機會。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和休息,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預防
4、接種流感疫苗:在疫苗株與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況下,均有肯定的預防效果。接種時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推薦接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接種對象:所有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沒有接種禁忌,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重點推薦人群
(1) 60歲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3) 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4) 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2)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4)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徵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
(一)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
該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鍾,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鍾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學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並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
2、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
3、血清學檢查 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採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徵,診斷並不困難。
對於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五)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葯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症處理。
1、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2、對症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塗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外塗局部,一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熱鎮痛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自動免疫:用腺腮炎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
4、葯物預防 採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
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徵。
(一)病原學
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人為唯一的宿主。
該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驅期 嬰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症狀,1~2日後才出疹。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發熱同時或1~2天後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於軀干、頭部,後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後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後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並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對冬春季有輕度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
2、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粘膜疹,全身症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離 在起病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
(3)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
(五)治療
1、一般處理與對症治療
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塗以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葯物。激素一般禁用,當合並有嚴重並發症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
2、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在集體兒童機構的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接種水痘疫苗:用水痘減毒活疫苗,接種對象:1周歲以上兒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
(一)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
該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強,易被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滅活;耐寒不耐熱,4℃可存活5個月,-15℃存活5年;而20~37℃僅存活2小時,56℃30分鍾即被破壞。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後90%以上可得病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二)流行病學
3、易感人群 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力,極少發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後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病。開展廣泛預防接種後,發病年齡有增大趨勢。
4、流行特徵 本病目前多為散發,但如傳染源進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區,則可致暴發流行。流行多發生於冬春兩季。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0~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疫苗者,可長達3~4周。
本病典型經過分三期。
(三)臨床表現 --- 1、前驅期
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咳嗽逐日加重。嬰兒可伴有嘔吐腹瀉。起病2~3天第一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細鹽粒樣灰白色斑點,微隆起,周圍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診斷價值。初少許,隨後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及唇齦等處。粘膜斑多數在出疹後1~2天完全消失。下臉緣可見充血的紅線(stimson's line)。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於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干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為「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園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後轉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診,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之面貌稱為麻疹面容。舌乳頭紅腫,咽部腫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呼吸道急促,胸部X線檢查,可見輕重不等的較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肺部體征,除重症病人肺部聞有細濕羅音外,多為陰性。該期病人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伴腹瀉稀水樣便,糞檢含有少許膿細胞。
(三)臨床表現-- 3、恢復期
皮疹出齊後,中毒症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慾好轉,呼吸道炎症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並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著,以驅干為多,1~2周退凈。若無並發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易感者(未出過麻疹,亦未經自動免疫),在病前3~4周內有與麻疹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 凡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結膜充血、流淚等症狀應疑為麻疹,如口腔查見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確診。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後留有色素沉著,其它症狀相應減輕,則診斷更加明確。
(四)診斷
3、實驗室檢查 僅用於不典型的疑難病例或久無麻疹地區的首發病例的確診。
(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1、風疹(rubella):多見於幼兒,中毒症狀及呼吸道炎症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
2、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驟發高熱,上呼吸道症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後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徵。
鑒別診斷
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1~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發生皮疹。多見於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不一,可反復出現,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
(五)治療
1、一般治療及護理:
(1)呼吸道隔離 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並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葯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五)治療
2、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用小劑量退熱葯,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鎮靜劑防止驚厥。忌用強退熱劑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皮疹透發。煩躁不安或驚厥者應給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葯。
3、並發症治療:肺炎、喉炎等。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2、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鍾方可接觸易感者。
(六)預防
3、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按免疫程序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接種麻疹疫苗,1.5歲及6周歲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並發症。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9. 麻疹和水痘有什麼區別
麻疹是皮疹,水痘是水泡。都可以發熱,麻疹發的高些,水痘輕點。都是傳染病。
10. 關於水痘的幾個問題,請得過水痘或者從醫的朋友幫我解答一下,謝謝!
嗯,我的問題我也曾經有過,現在說出來給你做個參考:
1、身上有很多水痘很小,就像一個紅色的小點,但是也結痂了,這是水痘痊癒的症狀。
水痘是不需要完全發出來的。
2、身上大部分的水痘已經結痂了,就是表面硬硬的一層痂,是深紅色偏黑的,還有極個別的水痘表面還是軟的,但似乎也結痂了,也是深紅偏黑色,這些都是痊癒期間的正常現象。
3、結痂了並不代表就沒有傳染性了,水痘的全程都具有傳染性。當身體上基本看不到痘時,只有痊癒後留下的皮膚色素沉著時,你才可以去上學,一般全程大約要21天左右。
4、身上的水痘如果全部結痂了,再沒有一碰或輕輕一擦就破的泡泡時,是可以洗澡的,但要注意不能泡,洗的時間要短,避免痂被泡軟不愛好甚至發炎。另外沖澡時水流不要太急,避免沖擊力造成結痂部位或正在結痂的痘損壞。
另外我想說一下,就是水痘不是出的越多越好,也不是發得越大越好,正確服用葯物,一般7天便可痊癒。(治療水痘的葯物常用阿昔洛韋和利巴韋林共服,效果特別好,我就是這么治)還有就是水痘治療要徹底,(不然會得生蛇的)結痂後要堅持再治療一段時間,葯物可改用金銀花10克等煎湯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