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膿皰瘡臨床有哪些表現怎樣治療
膿皰瘡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病 。中醫稱「黃水瘡」、「膿窠瘡」。 膿皰瘡的臨床表現有:1.多發生於夏秋季,兒童多見。 2.尋常型膿皰瘡皮損為粟粒至黃豆大紅斑,表面有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皰壁薄,周圍有紅暈,破裂後形成糜爛面,上面覆蜜黃色痂。可因自我傳播向周圍蔓延,亦可融合成片,好發於面部尤其口周、鼻孔附近、耳郭及四肢。 3.大皰型膿皰瘡皮損為散在性大皰,周圍紅暈不明顯,破裂後形成大片糜爛,乾燥後結痂呈清漆狀,不易剝去。 4.自覺瘙癢。重症者可伴附近淋巴結腫大,可有發熱、畏寒等全身症狀。 5.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膿液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 膿皰瘡的治療是: 1.中醫葯治療: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濕熱之邪,侵入肺衛,郁於皮膚,肺衛有熱,脾胃有濕,二氣交雜,內外相搏而發本病。本病中醫辨證: ⑴肺胃濕熱,外感毒邪;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方用解毒清熱湯加減。 ⑵或內服了哥王片、清開靈膠囊、黃藤素片等中成葯。 ⑶局部外用紅海石洗劑、復方1號洗劑等。 ⑷病情較重者,可靜滴雙黃連、清開靈、魚腥草等注射劑。 2.西醫葯治療: ⑴全身治療:皮損較廣泛、嚴重者及有全身症狀者給予敏感的抗生素。 ⑵局部治療:以殺菌、消炎、收斂、乾燥為原則;常用紅黴素、新黴素或莫匹羅星(百多邦)軟膏。 ⑶對新生兒膿皰瘡,可採用暴露乾燥療法。對深膿皰瘡可先去痂皮,再塗抗生素軟膏,以促進潰瘍癒合。
⑵ 膿皰疹是怎樣引起的呢
你好:膿皰瘡又名「膿皰病」;「接觸傳染性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初散在性紅斑、丘疹或潛在性水泡,迅速變為膿皰,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壁鬆弛液下沉呈半月形積膿,如懸垂囊狀。皰壁薄很易破,破後呈現潮紅糜爛面,有漿液性或膿性溢液,乾燥後結成黃色膿痂,可互相融合或向四周繼續擴展形成環狀。痂脫後不留瘢痕。好發於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常因搔抓而自身接觸傳染至身體的其他部位,此起彼伏。多發於夏秋季節,好發於兒童,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
膿皰瘡屬於接觸性、傳染性很強且可蔓延迅速的皮膚疾病,有必要對患者採取隔離措施及對其使用或者接觸過的物品如毛巾、臉盆、衣物、被褥等用沸水燙洗、太陽光直射下暴曬或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對清洗膿液使用過的敷料應該裝黃色「醫用垃圾袋」並及時焚燒。患者應該穿寬松、舒適的純棉內衣,不宜穿毛織品,禁止使用塑料尿布或床單。患者應該定期洗澡,勤換內衣、剪指甲,避免用手去搔抓皮膚,保持皮膚表面清潔乾燥不給細菌繁殖和傳播創造條件。飲食方面應該堅強營養,以高蛋白、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禁食辛辣刺激、魚蝦海鮮、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患者疲倦乏力、食慾不振伴有低熱久不能退者應該及時醫院就醫!
⑶ 新生兒長膿皰疹
病情分析:新生兒膿皰疹多是由於皮膚護理不當引起的葡萄球菌感染,多見與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指導意見:平常要注意勤洗澡,勤換衣服,一旦出現皮膚膿皰疹,可以擦酒精或紅黴素軟膏或百多邦,膿皰可以用無菌空針抽去皰液,如果膿皰比較大,而且多應該送膿液培養,必要時要進行血培養,以排除敗血症。
⑷ 滿月嬰兒耳後有黃結疤!還有白色不明物
病情分析: 孩子出現這種耳後有黃結疤和白色不明物,應考慮存在溢脂性皮炎和膿皰疹的可能。 意見建議:請當地兒科醫生或皮膚科醫生診治。如果是溢脂性皮炎,需要積極抗過敏治療,如果孩子是吃母乳的,媽媽要注意忌口,不要吃魚腥、雞蛋等高蛋白的東西。如果是膿皰疹,需要用抗菌素葯膏外用。還要避免過度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