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吳茱萸起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吳茱萸起皰疹

發布時間: 2023-01-05 03:17:06

1. 2022-3-25頑固性帶狀皰疹後遺症治療

二、頑固性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以芍葯甘草湯、四逆湯、當歸芍葯散、吳茱萸生薑湯治癒案:

陸xx,男,70歲,當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於2005年9月5日來診。有高血壓、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發作入院搶救,住院期間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皰,痛如火燎。經中西醫等多方治療1月余,疼痛不解,且異常劇烈,日夜發作。痛甚時折腰縮腿、以頭撞牆亦不可忍。雖曲馬多等多種止痛葯亦難求得數小時之舒適。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劇烈如此,實屬罕見。現疼痛劇烈如前,面色晦暗無華,氣促。怕熱,喜吹風扇及空調,尤喜冷風直吹痛處方覺稍舒適,口乾多飲,喜冷飲,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結,需用手挖始通,胃納少,乏力。查:左腰腹部兩處淺在潰瘍約半個手掌大,其餘皮疹均結痂。舌質淡暗,苔中灰黑而潤。切其脈,弦勁搏指而數,左脈稍細。邪郁肝脈,不得宣瀉,故肝經循行處水皰疼痛而作。芍葯甘草湯合瓜紅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蔞40g,紅花7g,桔梗20g,3劑。外用制馬錢子5g,甘草5g,白醋浸泡2小時後外搽。潰瘍處以消炎油紗換葯。

二診~三診05年9月8日。疼痛略有松動,汗出多明顯減少,時心慌、氣促,小便多,大便仍結。前方合麻子仁丸加減。

四診:05年9月12日。精神略好轉,大便已通暢,疼痛略緩仍劇烈異常,發作時疼痛難忍欲死。余症同前。細察其舌脈,思量再三,斷定此乃真寒假熱證也!雖汗出、口乾喜冷飲,喜吹冷風,脈弦數似屬實熱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而潤,滿口津液而滑,則非實熱得以解釋,必是其內陽虛真寒之象。且觀其面,晦暗無華;見其形,動則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檢視前醫處方,皆板藍根、蒲公英、紫草等寒涼之葯,但了無寸功。故陽虛真寒證明矣!遂處方以大劑量芍葯甘草湯合瓜蔞紅花甘草湯(《醫旨緒余》治脅痛方)合大劑量四逆湯:芍葯60g,甘草20g,全瓜蔞40g,蒼術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劑。

五診:05年9月15日。疼痛范圍明顯縮小,後腰疼痛緩,腹部仍甚,前方加台烏30g,乾薑15g。2劑。

六~九診。病情反復,疼痛又劇烈,但自服此方後精神日漸轉佳,不再氣促、心慌,食納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飲減,且不再怕熱吹風扇,唯疼痛難解。此病重葯輕,非重劑不能見功。故前方重其劑:芍葯60g,甘草30g,全瓜蔞40g,蒼術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為度),乾薑30g,台烏60g,桃仁10g。

再診:其後上方連續服用20餘天。至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針刺樣皮膚痛,時陣發瘙癢,外搽葯馬錢子、甘草醋劑能止。精神佳,無氣促、心慌,血壓穩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壓葯)。食納好,二便通暢,舌淡暗苔白潤,脈弦而和緩。

前方附子減至30g,台烏30g,加入全蟲6g(研末沖服),蜈蚣2條(研末沖服)。服葯後出現陣發性劇癢,遂去全蟲、蜈蚣,而疼痛又反復。先後改方芍葯甘草湯合大黃附子湯、腎氣丸合大黃牡丹湯、真武湯,其效欠佳。

05年11月29日再診。患者近日疼痛增,少腹部疼痛為著,按之則舒,腰痛時有但不甚,伴陣發性腹部瘙癢,大便兩日未解,四肢冷而麻木感,汗出,無心慌、氣促,舌淡暗苔白潤,脈弦稍數。仍是虛寒內甚,氣血違和,氣滯血瘀所致。改方當歸芍葯散合少腹逐瘀湯加減: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澤瀉20g,白芍50g,台烏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靈脂10g,蒲黃10g,桃仁10g,紅花10g,3劑。

再診,05年12月2日。葯後腰腹部疼痛均減,腰部疼痛甚於腹部,大便稍干,四肢麻木消失。舌脈同前。腰者腎之府,腎陽不足仍宜溫之。前方合新定白術湯加減: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澤瀉20g,白芍50g,台烏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靈脂10g,蒲黃10g,桃仁10g,紅花10g,熟附子30g(先煎),白術60g,杜仲30g,3劑。

再診:05年12月5日,腰腹部疼痛大減,陣發性瘙癢亦基本消除,大便通暢,舌脈同前。少腹乃厥陰肝經所在,肝寒宜暖厥陰。前方再合吳茱萸生薑湯(吳茱萸9g,生薑20g)。葯後疼痛基本消失,精神食納均佳,且每入冬必發作之肺心病,今冬杳然無蹤影。繼守方鞏固之。

2. 吳茱萸功效強 吃吳茱萸能治病

說到吳茱萸,這是現在很多人都不熟悉的了吧,實際上吳茱萸是非常好的一種食物了哦,首先我們吃起來的味道是非常好的了,而且還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起到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了,那麼具體吳茱萸怎麼樣呢,一起看看吳茱萸的治病功效吧。

治療頭暈目眩和耳鳴

我們選擇服用吳茱萸,可以很好的治療頭暈耳鳴等問題哦,這是因為山茱萸有很好的調肝益腎的作用,所以對於我們大家來說,它對於由於腎虛和肝鬱引起的頭暈目眩和耳鳴有很好的作用。自然它也可以用來明目。如果能夠摘下一些它的果實來泡水的話,相信其效果也是不錯的。因此我們服用吳茱萸的功效是非常強的了,可以很好的促進我們的健康,而且因為吳茱萸有很好地調肝的作用,所以對於女子月經不定和月經不止有很好地治療作用。

治療尿頻遺精

除了上面給大家介紹的情況作用之外,還可以選擇服用吳茱萸來保護腎臟的健康哦,特別是由於腎虛造成的尿頻,也有很好的治療的作用。這個是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裡面比較常用的一種。對於老年人的尿頻和腰膝酸軟,它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因為它有很好地補腎的作用,所以治療你面部瘡症也有很好的作用,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春痘。壯元氣和治療遺精也是山茱萸比較重要的作用,吳茱萸是可以起到很強補腎作用的了哦。

上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了吳茱萸的情況,可以發現我們選擇去吃吳茱萸,可以很好的增強身體素質,同時還擁有非常好的治病功效哦,上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了吃吳茱萸能夠起到治病效果了,大家是完全可以選擇吃吳茱萸來養生,大家不要錯過。

3. 鵝口瘡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鵝口瘡是嬰幼兒的常見病之一,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症,狀似鵝口,白屑似雪的乳嬰兒常見病,又稱「雪口」,現代醫學稱「念珠菌病」。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胎中受熱,蘊於心脾,心脾積熱上薰;稟賦不足;體質素弱;護理不當,致口腔不潔,感染邪毒而引起,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及免疫缺陷之嬰兒。現代醫學認為新生兒、嬰兒因口腔不潔、黏膜損傷、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包括成人)、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消化道菌群失調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口內白色念珠菌迅速生長而發病,其典型症狀是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點狀或乳凝塊樣物,布滿頰部、舌、齒齦、上齶等處。

【方一】驗方

【出處】《簡易普濟良方》

【組成】馬牙硝。

【功用】清熱消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芒硝在盆中煎煉時,凝結在下層、質精者,稱為朴硝;在上層、有芒狀結構者,稱為硭硝,有牙狀結構者,稱為馬牙硝。氣味:苦、寒、無毒。有清熱消腫的作用。

【葯理】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

【用法】研細於舌上摻之,日三五度。

【方二】驗方

【出處】《黎居士簡易方》

【組成】密陀僧。

【功用】殺蟲收斂。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性味:咸、辛,平;有毒。有殺蟲收斂之功。

【葯理】密佗僧膏2%濃度時在試管中對共心性毛癬菌、童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及鐵銹色小芽孢菌呈抑製作用;在4%濃度時,對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足趾毛癬菌等均呈抑製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能與蛋白質結合而成蛋白鉛。有收斂局部黏膜血管,而庇護潰瘍面和減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用法】調塗腳心,瘡愈洗去。

【方三】驗方

【出處】《家用良方》

【組成】赤小豆24粒。

【功用】清熱利水。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赤小豆清熱利水。

【葯理】赤小豆有抑菌、利尿的作用。

【用法】搗研成末,以醋調和,頻頻塗之。

【方四】清火口疳散

【出處】《廣西中醫葯》

【組成】(1)清火散:黃連、黃柏、青黛各3克,黃芩5克,石膏8克,冰片0.2克,薄荷腦0.1克。共研細末,100目篩過篩,上一料分8包。(2)口疳散:玄明粉6克,煅石膏8克,青黛1克,冰片、血竭各0.4克,薄荷腦0.1克。共研細末備用。

【功用】清熱瀉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火散清胃瀉火、釜底抽薪治其本;外用口疳散祛腐解毒、燥濕生肌,直達病所治其標。

【葯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乾燥。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清火散每次服1包(1歲內小兒劑量減半),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口疳散每日3~5次敷患處(局部淡鹽水拭洗後敷葯)。

【方五】生地藜鉤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生地黃3克,白蒺藜2克,鉤藤2克,木通4克,淡竹葉3克,蟬蛻1克,甘草1克。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除濕。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以生地涼血解毒;鉤藤、蒺藜、蟬蛻祛風清熱;木通、淡竹葉、甘草清熱除濕解毒。

【葯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淡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鉤藤有降壓、鎮靜、抗栓、抗凝的作用。白蒺藜有降壓、利尿、強心、提高免疫力、抗過敏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濃煎,分數次頻頻喂服,此為15天以內的嬰兒分量,可按年齡大小增減,並配合搽口末葯,除去口腔內的白膜防止落而再生。口末葯組成: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黃20克,牛黃3克,兒茶3克,人中白10克。上5味共研極細末,再過篩瓶貯備用。每治1例鵝口瘡3~5克便足夠,用潔凈的竹片或明亮光滑的紙片蘸黃豆大小的葯末於嬰兒舌上即可。

【方六】蓖麻外敷散

【出處】《天津中醫》

【組成】蓖麻子、吳茱萸各30克,大黃、制南星各60克,共研成極細末。

【功用】清熱解毒,引火下行。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蓖麻清熱利濕,消毒拔毒;吳茱萸開郁化滯去濕;大黃泄滯導濁,通利腑氣;制南星有燥濕化痰之功。外敷貼於湧泉穴,以引邪毒下行。

【葯理】蓖麻子有促進排便、抗感染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干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天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

【用法】用時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貼於湧泉穴處,用膠布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上葯1料共分5次貼完,每5次為1療程。

【方七】巴豆瓜子霜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

【功用】蝕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巴豆外用蝕瘡;西瓜子仁有化痰滌垢,下氣清營的作用。

【葯理】巴豆有促進排便、抗感染、促凝、鎮痛的作用;西瓜子仁有降壓,消炎的作用。

【用法】上葯共研碎出油,加少許香油調勻,揉成團狀貼於印堂穴,20秒鍾即取下。每日敷1次,連用2次。重症者可連用3次,每次敷葯時間20秒。

【方八】三黃液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各5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解毒療瘡。

【葯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浸入適量75%酒精至液體變黃,取三黃液塗抹鵝口瘡處,每日6~8次,治療效果良好。

【方九】吳附粉

【出處】《中醫臨床選萃》

【組成】吳茱萸10克,附子10克。

【功用】引火歸元。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吳茱萸性大熱,歸肝、脾、胃經,有祛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之功效;附子大熱,歸心、脾、腎經,有回陽救逆,溫脾腎,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此法以大熱之葯,治療大熱之病,是以熱引熱,上病下治之意。

【葯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干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用法】以食用醋調成糊狀,外敷足心(即湧泉穴),膠布固定。連用兩晚,即可生效。

【方十】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板藍根10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熱解毒。

【葯理】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

【用法】加水濃煎,去渣取液,用棉簽沾葯液反復擦洗患處,每日6次,擦葯1~4天,治癒。

【方十一】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黃連、青黛各15克,寒水石9克,乳香15克,冰片9克,石膏15克,硼砂9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心脾積熱,上蒸口舌之鵝口瘡。

【方解】黃連清熱瀉火,解毒療瘡;冰片、硼砂能散熱止痛、防腐消腫;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石膏、寒水石善清肺胃之火,瀉火解毒,為瘡家聖葯;乳香消腫斂瘡生肌,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止痛、祛腐消腫之功效,用於小兒口瘡證屬心脾胃素有蘊熱之實火者確有良效。

【葯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乳香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促進傷口癒合、祛痰的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乾燥。

【用法】共研細末,密閉貯存,用時用紙筒將此散少許吹口腔患處,每日3次。

4. 哪些葯方有益於治療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是口舌黏膜上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小潰瘍,局部灼熱疼痛,尤以實熱證較為多見,常伴有發熱,流涎,納差,大便干結等症狀。

【方一】白芨連冰粉

【出處】《新中醫》

【組成】白芨15克,黃連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主治】小兒口瘡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黃連清熱瀉火,解毒療瘡;白芨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熱止痛、防腐消腫,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止痛、祛腐消腫之功效,用於小兒口瘡證屬心脾胃素有蘊熱之實火者確有良效。

【葯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膠及揮發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確實,並有抑製革蘭氏陽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碾成極細粉末,過130目篩後裝瓶備用。令患者先用蒸餾水或淡鹽水漱洗口腔後,取葯粉約2克,分撒在口腔潰瘍處,每天1~2次,5天為1療程。

【方二】導赤散加味

【出處】《江蘇中醫葯》

【組成】生地黃5~15克,麥冬5~12克,木通3~9克,車前子3~10克(包),鮮竹葉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熱瀉火。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生地黃、麥冬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木通、車前子、鮮竹葉上清心經之火,下清小腸之熱而利水;甘草梢清熱解毒,調和諸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養陰,利濕導熱。此方有利水不傷陰、瀉火不伐胃之功。

【葯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麥冬有鎮咳祛痰、強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車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鋅能治療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頻服,日服1劑,重者可日夜各服1劑。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處】《中醫外治雜志》

【組成】吳茱萸15克,胡黃連、川大黃各6克,膽南星3克。

【功用】導熱下行,引火歸元。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吳茱萸為主葯,以熱治熱,引熱下行,《本草綱目》曰:「吳茱萸,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熱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從治之義。」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使浮游之虛火制;小兒多熱易驚,以膽星清熱鎮驚;大黃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諸葯,且斂中有散,協同引熱。諸葯合用,寓有引熱下行、引火歸元之義。

【葯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干嘔和止噯酸等功效,並有利尿作用,還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膽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胡黃連有利膽、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細末,製成散劑備用。1歲以下小兒每次用葯3克,1歲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時將葯末與陳醋適量調成糊狀,候患兒睡熟後塗敷於兩足心,外用紗布包紮,晨起去之。

【方四】黃連瀉心湯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黃連、黃芩各3克,竹葉、生地黃、木通、赤芍各6克,元參、山梔各5克,連翹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熱泄火解毒。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黃連、黃芩苦寒瀉火,解毒療瘡;山梔清瀉三焦之熱;生地黃、赤芍、木通清熱涼血降火利火,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走;竹葉、連翹清心除煩,導熱下行,質輕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參養陰清熱使元陰得固,不發明火;甘草清熱導火,並能促進潰瘍面癒合。

【葯理】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濾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劑,3日為1療程。

【方五】甘草瀉心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炙甘草20~30克,黃連3克,黃芩6~9克,乾薑3~5克,黨參10克,半夏6克,高熱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潰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後下)5~10克,小便赤黃者加滑石15克,陰虛火旺者去乾薑加沙參、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熱、化濕。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炙甘草補虛健脾,宜重用為主葯;黨參補益中氣;黃連、黃芩苦寒瀉熱;半夏燥濕化痰為輔;乾薑溫脾助運,同時防苦寒太過為佐。

【葯理】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半夏含揮發油、氨基酸、β-谷淄醇、膽鹼、生物鹼、葡萄糖苷和醛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天為1療程。

【方六】復方五倍子散

【出處】《黑龍江中醫葯》

【組成】五倍子50克、兒茶30克、冰片少許。

【功用】清熱泄火、斂瘡止痛。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五倍子屬收澀葯,《開寶本草》中記載「療濕癬疥癢膿水……,小兒面鼻疳瘡」。《本草綱目》中記載「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濕爛」。兒茶:《本草綱目》中記載「清上膈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本草求真》中記載「……功專清上膈熱……收濕,涼血……治一切口瘡喉痹」。冰片清熱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對潰瘍面的刺激性疼痛。

【葯理】五倍子對小腸有收斂作用,可減輕腸道炎症止腹瀉,並有抑菌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兒茶有收斂、止瀉、降壓、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細末,以香油調和,塗於患處,每日1次。

【方七】雞黛玉湯

【出處】《江蘇中醫葯》

【組成】雞蘇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熱利濕,瀉火止痛。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雞黛玉湯方中,雞蘇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組成,清熱利濕兼解表,使熱邪從小便而泄,故熱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傷正,利濕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殼組成,清熱解毒、生肌療瘡且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瀉火解毒,為瘡家聖葯。

【葯理】滑石所含硫酸鎂有吸附和收斂功效,內服能保護腸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乾燥;澤瀉能增加尿量並加快尿素、氯化物等體內代謝物質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皰疹形成,與石膏有協同作用。

【用法】將上葯加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煮,頭煎取葯液100毫升,二煎取葯液50毫升,將二煎葯液混合,分3~4次服完,連服3日。若採取漱口方式,同樣有效。

【方八】口瘡清飲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連3~6克,黃芩9克,焦山梔9克,連翹9克,薄荷(後下)5克,淡竹葉10克,生軍(後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黃連、黃芩、山梔之大苦大寒,瀉中焦氣分之火;配連翹、薄荷輕揚清上以通達宣洩;伍生軍、淡竹葉瀉腑實、清心火,並引三焦火熱從水道、穀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葯理】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乾燥;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

【用法】上葯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大青葉、鮮生地、生石膏各30克,鮮蘆根25克,黑玄參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養陰,活血涼血。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生石膏、鮮蘆根性甘寒,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大青葉解毒力強,又能涼血,對此症有良效;生地黃、玄參養陰清熱,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涼血又能清心除熱,散血化瘀;再調以甘草,和中解毒,緩和生石膏、大青葉的峻烈作用,葯雖八味,功效擅一。

【葯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對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亞甲型均有抑製作用,並有顯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蘆根具有解熱、鎮靜、鎮痛、降血壓、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縮作用;玄參有降血壓、降血糖、解熱和強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熱、鎮靜、鎮痛、解痙、抑菌、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頻服,服葯期間,均不服其它葯物。

【方十】驗方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吳茱萸15克。

【功用】引火歸源。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吳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湧泉穴屬腎經,有引火歸源、退虛熱的作用。

【葯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干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

【用法】將吳茱萸研成細末,加醋調糊,敷於雙側湧泉穴,連續治療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處】《江西中醫葯》

【組成】吳茱萸6克,重樓6克,烏賊骨5克,黃連6克,蒲黃5克,大黃6克。

【功用】清熱解毒,化瘀斂創。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本方以吳茱萸為主葯,其性雖熱但取其引熱下行,引火歸原功效;重樓、黃連有清熱解毒、散瘀作用;烏賊骨有收斂創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黃苦寒,長於通下泄熱;加用蒲黃以加強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葯理】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干嘔和止噯酸等功效,並有利尿作用,還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蒲黃有促進凝血,降血壓,改善微循環,抗炎,利膽,利尿,鎮痛,平喘等作用;烏賊骨有抗消化性潰瘍、抗腫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瓶裝密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沾取葯末塗在潰瘍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創面即可癒合,3天為一個療程。

【方十二】龍膽瀉肝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龍膽草2~5克,山梔、黃芩、柴胡、生地黃、當歸、木通、澤瀉、竹葉各6~10克,車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選用膽草、黃芩、山梔苦寒瀉火、解毒,直拆其火勢;選用澤瀉、木通,重用車前子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清利;當歸、生地黃活血養血益陰;柴胡祛風透熱;竹葉清熱除煩,導熱下行,質輕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過敏,對潰瘍面有保護作用;地榆能瀉火解毒,並有收斂作用,能使潰瘍面滲出減少,疼痛明顯減輕,癒合加速。

【葯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車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山梔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柴胡有鎮靜、安定、鎮痛、解熱、鎮咳等廣泛的中樞抑製作用;龍膽草有抑菌、鎮靜、肌松、降壓、健胃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澤瀉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

【用法】日1劑,水煎服。

5.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6. 孩子皰疹性咽炎,非常痛,打針吃葯,不見療效,有什麼好的見效的葯嗎急急急。。。。。。。。謝謝!

問題分析:
你好,這種情況下從中醫角度來看多是由於肺胃熱盛引起的,可以應用中葯口服外敷治療,也可以應用少商穴放血治療。

意見建議:
建議應用吳茱萸30克、大黃50克研末醋調外敷足底,同時可以配合針灸刺血治療。

7. 皰疹性咽峽炎來襲,小兒推拿顯奇功!

端午節那一天,兒子跟爸爸下午出去玩,5點回家就趴床上睡了,以為他只是困了沒在意,5:30分喊他起來吃飯,摸到他渾身發燙,沒吃兩口繼續躺床上睡,心想,他是不是中暑了,但是又沒有其他症狀,問他頭暈嗎?點頭,問他肚子痛嗎?點頭,問他喉嚨痛嗎?也點頭……呃,他的話到底可不可信呢?發燒無汗,不知道是積食還是中暑,抑或是外感……孩子的病真是不好判斷,雖然他已經4周歲,會說話了,但是不能正確表達到底哪裡不舒服。

爸爸准備要出門買正氣丸,我攔著不讓去,先推推看吧:天河水10分鍾,問他舒服點沒?搖頭。退六腑8分鍾,摸額頭,溫度已經降低了。之後又推了清脾胃5分鍾,他抗拒說會痛。只好換八卦5分鍾,平肝清肺5分鍾……明顯感覺小手的溫度涼下來了,摸額頭和腳,溫度都正常了,以為這就好了,繼續睡覺。

沒想到一小時後又燒起來,捂著他的喉嚨說痛,我以為是外感發熱,按照基礎方平肝清肺,天河水各10分鍾,高燒退了,但時不時還是捂著喉嚨說痛,人很煩燥,說怎麼還沒好呀?想把手抽離不推了,我輕聲安慰著:「寶寶不要怕,媽媽會拯救你的,媽媽會把你推好的,相信媽媽……」

這下堅持推了一個小時,終於喉嚨不痛了,之後一夜安睡,略有低燒,但不要緊,第二天早上送去幼兒園,晨檢時,發現口腔有兩處紅色的斑疹,老師讓帶去醫院看一看,不讓上學了。吸取教訓,下回發燒,首先要觀察口腔和喉嚨,不過估計當晚斑疹還沒發出來,看不出什麼。既然已經確定是皰疹性咽峽炎了,接下來就好治了。

主症:口內上齶粘膜處有2處紅色斑疹,不痛,兼有低熱,納呆,一整天只喝純牛奶,傍晚吃了兩個桃子,尿黃,大便稀爛,舌苔薄黃。

診斷:脾胃濕熱,上攻於口。

治則:清熱瀉火。

處方:清脾胃,天河水。

6月19日 上午:清脾胃30分鍾,天河水10分鍾。晚上:清脾胃10分鍾,天河水10分鍾。

十點睡著後,用了吳茱萸貼敷雙腳湧泉穴,但零點就被他拔掉了,不知道有沒有起到作用。

6月20日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觀察口腔,心裡盼望著會消失掉吧,結果娃張開嘴我一看,嚇了一跳,斑疹不但沒少,反而增多了,難道失敗了?趕緊去買葯,葯買回來還沒喂呢,看孩子好好的,似乎沒有不適,小心翼翼餵了一碗稀飯,沒有說痛,看來沒事,咨詢了張老師,說是正常的現象,遂繼續推拿:

上午:清脾胃20分鍾,天河水20分鍾。

晚上:清胃10分鍾,清補脾10分鍾,四橫紋10分鍾,天河水10分鍾。

中午和晚上各吃了一碗飯,和平時一樣,不用上學,在家玩得很嗨。

6月21日  斑疹顏色變淡了,一切如常,正在好轉,改穴,繼續推拿。

上午:清胃15分鍾,揉板門10分鍾,清大腸10分鍾,天河水10分鍾,清補脾5分鍾。

晚上:清胃10分鍾,清大腸10分鍾,天河水10分鍾,清補脾10分鍾。

6月22日  斑疹全部消失,送去幼兒園,晨檢老師特意認真看了又看,確定是好了。傍晚大便一次,黃色,軟香蕉便。

到此,皰疹性咽峽炎只用了三天就好了,而且沒有形成一個潰瘍,所以其實孩子真正生病難受,只有第一天,後兩天其實飲食、精神狀態都正常,只是斑疹的消退需要過程。下面說說為什麼取這些穴,有什麼道理。

方義:清脾胃——清脾胃濕熱,瀉火解毒;

天河水——清心火,利小便

清胃——清胃熱

揉板門——清胃熱,通調三焦之氣

清補脾——健脾助運化濕

四橫紋——調中行氣,清臟腑之熱

清大腸——清濕熱,退肝膽之火

總結:小兒推拿辨證要准確,手法要正確,推拿時間要長。每天都超過1小時。一直沒有發展成潰瘍,及早干預和正確推拿功不可沒。

養育兩個孩子,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這類疾病,我遇到過多次了,前些年孩子小的時候得這個病,每次都長好多潰瘍,疼痛拒食,遷延一周以上,打針加吃葯,慢慢才好的。兒子7個月的時候得了這個病,好幾天不吃奶,導致我的奶水堵住了,漲奶,疼痛不已,後來奶水量直接減少,勉強喝到9個月就斷奶了。

順便說一下,我6月11日剛從深圳學完回來,我是新手哦。回到家的時候,所有人都感冒了,包括我自己(動車上空調太冷)。兒子掛著長長的鼻涕迎接我,我給他推了三天,一窩風、陽池、平肝清肺,鼻涕的頻率和量逐漸減少,痊癒。

孩子昨天白天調皮,被爸爸恐嚇了,午睡一小時哭了三次,我晚上睡前給他推了小天心,天河水,昨晚只哭了一趟,並且沒有中午激烈,很快就睡著了。想起女兒小時候,幾乎天天夢哭,整整哭了三年,怎麼哄都哄不住,直到哭醒,半夜陪她玩1-2個小時,我被折磨得30多歲就腎虛了!要是早知道有這么好的方法,我也不至於那麼痛苦了!

沒參加實踐課之前,我只是按照宋飛老師的視頻,給孩子堅持做清補脾和清大腸,孩子原來有便秘,大便初頭硬,後面稀溏,睡覺流口水,眼睛每天有眼屎。推著推著,眼屎沒有了,大便沒有那麼硬了,後面也成形了,推了2個月以後,上稱一稱,長了4斤。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睡覺也不流口水了。

從元旦開始,推了半年,兒子現在的身高是110CM,體重21kg,按照下面這張表,接近97分,最高分,效果不錯喲!

所以還在煎熬的寶媽們,不要猶豫,趕緊學起來吧。宋飛老師說啦:如果你的孩子剛出生,就接觸了小兒推拿,那麼恭喜你!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大了(我的兒子就4周歲了)也還來得及。小兒推拿利國利民,應該大力推廣,成為每一位家長的必備技能,媽媽少焦慮,寶寶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