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念珠菌反復發作怎麼辦
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它常寄生於人的皮膚、口腔、陰道和腸粘膜等處,當機體免疫機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態環境失調,容易引起念珠菌病。患有念珠菌該如何治療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念珠菌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
一、念珠菌的種類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 兒童 ,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內臟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孟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四)念珠菌疹
為念珠菌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主要損害為成群的無菌性水皰,多見於手指間;也可見到銀屑病樣、玫瑰糠疹樣、脂溢性皮炎樣、蕁麻疹樣、離心性環狀紅斑樣損害。
(五)念珠菌性眼內炎
念珠菌性眼內炎是由正常的共生菌念珠菌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的,通常出現在免疫受損、糖尿病和念。
珠菌血症的患者中。雖然念珠菌性眼內炎在眼科感染性疾病中屬於少見病,但是隨著免疫抑制劑治療、靜脈高營養或長期抗生素治療、長期留置導管以及靜脈內注射葯物的廣泛使用,也呈明顯增加趨勢。
念珠菌性視網膜炎也見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IDS) 患者靜脈注射葯物之後。如果念珠菌血症患者沒有接受抗真菌治療,10% ~ 37%會發生內源性念珠菌性眼內炎, 而接受抗真菌治療則可下降到3%。病原體通過血流轉移進入脈絡膜。真菌的復制繼發性地累及視網膜和玻璃體。內源性念珠菌性眼內炎的症狀為患眼疼痛、視力下降和眼前漂浮物, 嚴重程度決定於病變的部位。眼底後極部的病灶呈黃白色, 其邊界呈絨毛狀, 其大小可自小棉絮狀至數個視盤直徑。原發病變周圍可以出現衛星病灶。病變開始起自於脈絡膜和視網膜, 所產生的滲出物進入玻璃體內而致玻璃體腔內的白色雪球樣混濁, 可以出現黃白色玻璃體內膿腫, 嚴重時稠密的玻璃體炎症遮蓋整個眼底。位於眼底周邊部的病灶類似於睫狀體平部炎。
二、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治療
1、一般治療
治療假絲酵母菌感染首先應消除誘因:若有糖尿病應給予積極治療。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質類固醇激素。
積極治療可以消除易感因素。每天用清洗外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並保持外陰乾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效果很好。勤換內褲,並用溫水進行洗滌,切不可與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2、改變陰道酸鹼度
念珠菌生長最適宜的pH值為5.5,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正常人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黴菌的生長繁殖會有抑製作用。外出如廁時要用女性衛生濕巾拭乾外陰,保持外陰乾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長。
3、外陰洗液
使用一些外陰外陰洗液。每晚上葯洗一次。
4、葯物療法
假絲酵母菌外陰陰道炎的治療有局部用葯、全身用葯及聯合用葯(口服加局部)等。選擇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真菌葯物;根據患者的臨床分類,決定療程的長短。
單純性VVC 的治療:局部用葯可選擇下列葯物放於陰道內:①咪康唑栓劑,每晚1 粒(200mg),連用7 天;或每晚1 粒(400mg),連用3 天;②克霉唑栓劑,每晚1 粒(150mg),塞入陰道深部,連用7 天,或每天早、晚各1 粒(150mg),連用3 天;或1 粒(500mg),單次用葯;③凝膠消毒劑,每晚一次,連用10~14 天。
單純性VVC 也可選擇口服葯物:氟康唑150mg,頓服。也可選用伊曲康唑每次200mg,1 次/d,連用3~5 天;或用1 天療法,口服400mg,分2 次服用。一般用葯後2~3天症狀減輕或消失,有效率80%~90%。
最早用於治療酵母菌感染的特異性活性葯物是多黴菌素,它是20世紀50年代早期分離獲得的一種聚烯類抗生素,此後又有許多種抗真菌葯物被研製出來。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臨床用葯,多數為局部用葯,近年高效短療程的口服制劑問世,更使患者易於接受,且適用於經期及未婚女性。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葯物治療中要求性伴侶作生殖器真菌培養及適當抗真菌治療,應同時用葯。治療中症狀消失後,須每次月經後復查並鞏固治療1個療程。
『貳』 皮膚念珠菌病的症狀有哪些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並寄生於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無症狀,因此,屬條件致病性真菌。那麼皮膚念珠菌病有哪些症狀表現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下。皮膚念珠菌病的症狀表現有哪些?1、指(趾)間糜爛一般情況下,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2、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專家介紹,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3、念珠菌性間擦疹念珠菌性間擦疹也是皮膚念珠菌病的症狀之一,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4、丘疹形念珠菌病醫生表示,丘疹形念珠菌病作為一種皮膚念珠菌病症狀,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5、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專家還表示,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小編寄語:皮膚念珠菌病的症狀表現由以上所述的這些,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介紹,您對皮膚念珠菌病的症狀表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那麼皮膚念珠菌病要如何預防和治療呢?歡迎登入全球醫院網,我們將有更多的健康內容和專家等著您。衷心的祝願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叄』 念珠菌病的症狀有哪些
1.黏膜皮膚念珠菌病鵝口瘡或口咽念珠菌病的表現為舌部、頰黏膜、齶部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面,呈現奶油白色的凝乳狀滲出性斑片。這些斑片實際是假膜,拭除假膜可見出血並感疼痛的鮮肉狀紅斑。牙列參差不齊可為其誘因,而紅斑則可為病變的惟一標志。急性或慢性口角炎症反應性唇損害(cheilosis)和萎縮性病變,均非口咽念珠菌病的常見表現。念珠菌食管炎可因鵝口瘡的擴延而引起,但約有1/3的食管炎患者可無鵝口瘡,其典型表現為吞咽疼痛,咽下困難,或胸骨後疼痛,而出血者則罕見。在無任何已知誘因的情況下,出現鵝口瘡或食管炎者,應高度懷疑為HIV感染。累及胃、大小腸黏膜的胃腸道念珠菌病,以癌腫患者為最常見,並為播散性感染的主要來源。累及溫濕皮膚表面諸如腋窩、臀部、乳房下皺襞,以及腹股溝等處皮膚念珠菌屬感染引起的褶爛(intertrigo),其外觀表現不一,但多呈邊緣清楚的紅斑滲出性斑片,外周有小水皰或小膿皰似衛星狀圍繞。甲溝炎(paronychia)為指甲底部或沿其邊緣痛、脹、紅、腫的炎症,多由念珠菌屬菌種致病,尤以糖尿病患者和從事雙手長期浸泡水中的工作者為甚。雖然念珠菌屬菌種可引起甲癬(onychomycosis),但此種使指(趾)甲慢性變形的感染,則以淺表皮膚真菌(superficialdermatophytes)類,如毛發癬菌屬(Trichophtin)或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致病者最為常見。外陰陰道炎為婦女最常見的念珠菌屬黏膜皮膚感染,尤以妊娠期、口服避孕葯、接受抗生素治療、糖尿病和HIV感染者為甚,致病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臨床表現以濃稠奶油樣陰道分泌物、陰唇紅斑和奇癢為特徵。男性龜頭炎往往由性交而感染,通常表現為龜頭部出現淺表性小水皰和滲出性斑片。念珠菌膀胱炎,膀胱鏡檢類似口腔鵝口瘡,為膀胱留置導管最常見的並發症。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為罕見疾病,通常由持續存在異種基因組的毀容性念珠菌屬(DisfiguringCandida)感染所致,累及皮膚、黏膜、毛發和指(趾)甲,主要見於T-細胞功能改變或內分泌病患者(例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或腎上腺功能減退)。
2.深部器官念珠菌病嚴重或深部念珠菌屬感染,存在多種診斷分類或命名,諸如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侵襲性念珠菌病,內臟念珠菌病,以及指明特殊器官受累的命名,如肝脾念珠菌病和眼念珠菌病等。本章主要就兩大分類進行論述:①念珠菌血症(candidemia),可有或無相關內臟器官受累;②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系指全身性多器官念珠菌病,並包括其他亞組例如內臟性、侵襲性和肝脾念珠菌病。
3.念珠菌血症念珠菌血症的定義為念珠菌屬菌種血培養一次或多次陽性,可出現或不出現臨床表現(例如發熱或皮膚病變),且念珠菌屬已先在除血流外的某部位定居或感染。近年來隨著免疫受損宿主(例如癌症或燒傷患者,重症監護病房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採用侵襲性介入治療,包括經驗性應用廣譜抗生素,細胞毒葯物化療,血液透析,以及最主要的尚有動、靜脈插管和其他血管留置器安裝的人數增加,念珠菌血症的發病率已明顯升高。在許多醫院,念珠菌屬菌種血培養陽性已佔最常見致病菌的1/3~1/5。既往「一過性念珠菌血症(transientcandidemia)」用於表達真菌血症的持續時間短(<24h),提示於拔除已感染的血管內導管後念珠菌血症即可清除,或為無需抗真菌葯物治療的良性狀況。最近的資料則極力反對上述觀點,證明即使拔除導管,甚至在非免疫受損患者,亦不能預防血源性播散轉移至內臟器官。
雖然白色念珠菌是從血液分離獲得的最常見菌種,但新近的研究表明非白色念珠菌菌種所引起的念珠菌血症已日益增加,特別是熱帶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格拉布勒他念珠菌。見於已接受抗真菌治療患者的念珠菌血症,更有可能為非白色念珠菌的菌種所致,且常與其對最廣泛應用的咪唑類葯物氟康唑耐葯相關。非白色念珠菌菌種所致真菌血症的發生率,各研究機構之間差異懸殊,其中部分原因可能與經驗性抗菌治療和抗真菌性預防的具體措施不同,以及患者免疫抑制由癌症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歸類不同有關。例如,熱帶念珠菌和克魯斯念珠菌感染好發於腫瘤患者,而白色念珠菌感染則顯然以非腫瘤患者居多。
各種類型的插管為最主要的入侵門戶,占念珠菌血症的50%以上。為了肅清念珠菌血症特別是持續性念珠菌血症,在大多數情況下必須拔除或者更換外周或中心性插管。其他入侵途徑為胃腸道,特別是有顆粒細胞減少症和外科創傷的患者。尿路和呼吸道雖然常有念珠菌屬菌種寄居,但很少為血源性感染的來源。由各種念珠菌所致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均高,介於40%~60%不等。病死率與迅速致命性基礎疾病和持續性念珠菌血症經靈敏的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態評估(,APACHE)高達Ⅱ分者,呈明顯相關。與插管相關的念珠菌血症,其病死率低於其他來源所致者。
念珠菌血症導致局限性單器官病變(例如,眼念珠菌病)或廣泛播散性多器官病變的發生率,尚不清楚。侵襲性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死前診斷,必須以受念珠菌侵襲的組織,經組織病理學證實為依據。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由於血培養陰性率約佔50%,且無血清學試驗等其他可靠標志,故此類患者可不被懷疑為播散性念珠菌病,因此,也不會進行相應的侵襲性診斷檢查。系列屍檢資料表明,播散性念珠菌病累及腎、肝、脾、腦、心肌和眼者,大都見於原有足以迅速致命的基礎疾病的患者,例如並發中性白細胞減少的白血病;而在非腫瘤性疾病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特別是導管相關性菌血症,則不大可能引起上述結果。此外,經過治療的念珠菌血症患者更不可能發生播散性病變。
4.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膚病變與持續性念珠菌血症相關的特徵性皮膚病變,在紅斑性基底上出現丘疹膿皰和粗大結節,此種病變通常遍及軀乾和四肢。出血性大皰,亦已見有報道。
5.眼念珠菌病此種局限性念珠菌病,可由血源性傳播引起,或直接接種所致(例如白內障摘出或眼內晶體植入後)。眼部任何結構均可被感染;以內眼炎呈爆發性表現為最,可導致失明。內眼炎以單個或多發性絨毛白色棉球狀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並常擴延至玻璃體為特徵。上述病變檢眼鏡檢查容易識別,故對已知的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應反復做眼底檢查。
6.腎臟念珠菌病腎臟感染可能繼發於膀胱(念珠菌膀胱炎)的上行性蔓延,導致乳頭壞死,腎盞被侵襲,或者在輸尿管或腎盂形成真菌球。腎臟念珠菌病,以繼發於已證實或未證實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源性播散者更為常見,表現為腎盂腎炎,伴有皮質和髓質彌漫性膿腫。念珠菌血症、念珠菌尿和尿沉渣管型中見有念珠菌三聯征,可供作上泌尿道感染的擬診依據。
7.肝脾念珠菌病本型深部臟器感染最常發生於惡性血液病(malignanthematopathy)患者,特別是經長期化療導致中性白細胞減少的緩解期白血病。大多數患者的感染來源,為並發於胃腸道念珠菌病的門脈真菌血症通常不存在已證實的念珠菌血症或其他器官病變的證據。以持續性原因不明發熱,右上腹壓痛和疼痛,鹼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腹部超聲檢查或CT掃描,肝脾可見散在多發性「公牛眼(bulls』eye)」樣病變為特徵。肝活檢發現有特徵性組織病理學損害,可確立診斷。
8.肺念珠菌病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機械通氣的重病體弱患者,真正由念珠菌屬菌種引起的肺炎罕見,而由酵母菌型念珠菌寄生於氣管支氣管系統者則普遍存在。故診斷應以酵母菌型侵入肺實質的組織病理學證據為基礎。
9.心臟念珠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常並發念珠菌心肌炎(>50%病例),偶爾並發心包炎。念珠菌屬是真菌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病因,對介入性心臟修復、靜脈吸毒和長期中心靜脈插管用於化療、高能營養或血流動力學監測的患者,均應懷疑有真菌性心內膜炎的可能。由於心瓣膜真菌性贅生物大而易碎,因而累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冠狀動脈和外周大動脈較大的栓塞意外事件時有發生。
10.中樞神經系統念珠菌病念珠菌腦膜炎和大腦微小膿腫或大型膿腫,多合並存在播散性念珠菌病,且經常屬於由頻繁靜脈吸毒或腦室分流感染所引起的並發症。以腦脊液細胞數增加(多以淋巴細胞增加為主),葡萄糖量減少,蛋白增高為典型表現;採用腦脊液濕片,革蘭染色,或培養,能檢出酵母菌型念珠菌者不到半數病例。
11.肌肉骨骼念珠菌病在中性白細胞減少的患者,表現為肌炎(膿腫),而在靜脈吸毒者則表現為肋軟骨炎、關節炎和骨髓炎(尤其好發於脊椎骨和椎間盤)。上述並發症可見於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任何患者,無論患者的背景或感染的來源如何。
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的診斷,以臨床表現和檢出念珠菌為依據。念珠菌可採取從病變部刮取或拭取的標本製作氫氧化鉀濕堆片,或塗片革蘭染色,進行檢查。見有大量的球狀出芽酵母菌型和假菌絲,為特徵性發現。懷疑有念珠菌食管炎的患者,則不僅應做內鏡刷取標本檢查,同時應做活檢以進一步從組織病理學查找念珠菌侵襲黏膜的證據。由單純皰疹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所引起的食管炎,與念珠菌食管炎的表現相似;而在同一患者,由一種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者亦非罕見。懷疑念珠菌血症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患者,應採用新的高度敏感系統之一,如溶解離心沉澱(lysiscentrifugation),雙相培養基(biphasicmedia),或自動化非放射量計方法(automaticnon-radiometermethod,例如BACTFEC,Bact/Alert,或ESP)進行血液念珠菌培養。應連續2天,分別采血進行2次培養。過去10年來所積累的資料表明,單次念珠菌屬菌種血培養陽性,應假定臨床有明顯念珠菌血症存在,值得抗真菌治療。痰液、氣管吸引液,傷口分泌物,或尿液培養,見有大量念珠菌屬菌種生長者,可增加侵入血流的可能性,但不能證明已出現播散。由於播散性念珠病患者血培養陰性者可高達50%,故診斷往往必須以活檢組織的組織病理學檢查與真菌培養結果為依據。診斷措施尚應考慮包括頭部、胸部、腹部CT掃描,超聲心動圖,胸腔穿刺,關節腔穿刺,腰椎穿刺,以及皮膚、肝、腎、心肌、骨骼、肌肉或肺活組織檢查等各方面的多種方法。雖曾認為選擇性組織標本定量或半定量培養,有助於預測播散性病變的發生,但缺乏支持這一觀點的相關資料。念珠菌屬抗原皮膚試驗,有助於評估宿主的無變應性(anergy),但對診斷念珠菌病無意義。對用以檢測血清念珠菌屬抗體,循環念珠菌屬抗原(例如,細胞壁甘露聚糖或細胞質烯醇酶)或代謝產物的可靠,簡便,敏感而特異的血清學試驗,雖已大力進行研製,但關於這些血清學診斷方法的價值則始終存在分歧。由於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普遍存在,故不能僅憑血清學試驗結果作為決定開始進行治療的依據。基因型的分型方法,包括電泳染色體組分型(electrophoretickaryotyping),DNA探針,基因組DNA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析(),限制性斷片至長度的多態性,和隨機擴增的多態性DNA,均為鑒別念珠菌屬菌種株的敏感方法,對流行病學調查和醫院內感染念珠菌屬菌種病原體的控制極有幫助。
『肆』 小孩嘴裡的皰疹起10天了也不發燒了就是疙瘩不下去怎麼辦
您好,考慮可能是鵝口瘡。鵝口瘡主要是口腔不潔,感染白念球菌引起的口腔炎症。一般多用抗生素治療,平時也可以用蘇打水漱口。建議家長平時多注意給孩子的餐具進行消毒,用熱水燙一下即可。
『伍』 舒達康乳膏能治皰疹嗎
舒達康抑菌乳膏對引起皮炎(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版皮炎)、濕疹、權手足癬(香港腳、鵝掌風、爛腳丫、腳臭、腳汗、手腳脫皮)、體股癬、花斑癬(汗斑)牛皮癬、龜頭炎、女陰瘙癢、產後恢復期騷癢、創傷癒合期騷癢、蚊蟲叮咬、痤瘡水泡、白色糠疹、尋麻疹感染的葡萄球菌、念球菌(黴菌、真菌) 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並能預防皮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