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一炎症性皮膚病,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為其特點。經典的濕疹常有淡黃色的滲液,特別在搔抓後出現,乾涸之後還會有結痂;但是轉為慢性後,會因反復搔抓而使皮膚增厚,表現為粗糙、乾燥,紋理加深。在治療濕疹的方面,可以外用-葯霜塗抹治療。同時要注意皮膚的保濕,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說酒精或者是海鮮,注意多喝水,多補充一些蔬菜水果,多補充維生素c來積極改善的。
濕疹的一般療法
1、尋找引起濕疹的病因,隔絕過敏原,避免再刺激。
2、注意皮膚衛生,勿用熱水或肥皂清洗皮損,不亂用刺激性止癢葯物。
3、禁食酒類、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魚蝦等易於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4、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
濕疹的預防方法
1、有過敏體質的人,應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以改善過敏情況。
2、過敏性體質或有過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搔抓、日曬等,盡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3、對密集分布的紅色丘疹、丘皰疹伴劇烈瘙癢,患者應早期治療,這樣能夠大大減輕痛楚。由於早期濕疹大多屬於急性期或亞急性期,因此外用葯治療應循序相應的原則。
4、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換衣服,衣著宜寬松,以減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纖及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
5、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食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品。平時生活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大便通暢。
② 濕疹是什麼病
一種慢性炎症性瘙癢性皮膚病
多形性皮疹、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自覺瘙癢
濕疹的發病人群廣泛,不分年齡、性別和地域
易復發,需長期治療
③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嬰幼兒最常來見的皮源膚病,以皮損形態多樣,對稱分布,劇烈瘙癢,有滲出傾向為主要特徵,往往反復發作,難以根治。中醫認為濕疹多與「濕邪」密切,嶺南地區常年氣候溫熱,土地卑濕,又毗鄰沿海,當地人喜食生冷凍物及海鮮等多濕滋膩之品,加上兒童本身臟腑功能不全,脾胃虛弱,故而更容易濕邪留戀,名老中醫趙炳南曾感慨:「善治濕者,當可謂善治皮膚病之半」,由此可見皮膚病多為濕所患且難治,小兒腎氣不足,疾病容易反復。對於這類難纏皮膚病,短期病癒後,家長們不能掉以輕心,要特別重視病後生活、飲食上的調養,扶正祛邪,提高機體的機能狀態,避免疾病卷土重來——泰陽寶寶兒童健康館
④ 濕疹究竟是什麼
濕疹是某些致敏物質作用於表皮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炎症反應,它的特點是患部皮膚發生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痂皮及鱗屑等皮膚損害,並伴有熱、痛、癢等症狀,一般多發於春秋季節。
⑤ 常見的濕疹特點是什麼
(1)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又稱為脂溢性濕疹,是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即頭、面、前胸、後背、間胛區、臍周及會陰部位的一種常見、表淺性皮膚炎症性損害,在紅斑的基礎上有油膩性鱗屑是其特徵。發生在頭皮部的脂溢性皮炎可以分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兩種。炎症性者可見到紅斑及油膩性脫屑。皮疹常擴張至發跡邊及耳後部位,輕度瘙癢。非炎症性者主要表現為輕重不等的糠樣脫屑,即平常所說的頭皮屑,又稱為乾燥性糠疹,而見不到明顯炎性損害。
嬰兒型脂溢性皮炎又可分為三種。搖籃帽樣皮疹發生在出生後3~4周,頭皮出現紅斑、臘樣脫屑,在額頂部常形成厚痂。嬰兒脂溢性皮炎也可以發生在面部,包括眉弓、雙頰、軀幹部、尿布區以及肢體屈側,在上述部位出現紅斑及油性屑。Leiner病又稱為脫屑性紅皮症,是一種泛發性嬰兒脂溢性皮炎,全身彌漫性紅斑,表面覆蓋灰白糠狀或葉狀鱗屑,常見於有嚴重疾病,如貧血、嚴重腹瀉及嘔吐的嬰兒。可分為家族性及非家族性兩種。家族性常由補體C5功能不全引起,可以用抗生素及輸血或新鮮血漿治療。
(2)乾性濕疹:乾性濕疹又稱脫脂性濕疹,是以皮脂減少、皮膚乾燥、乾裂及細小脫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濕疹。
發病與皮膚表面油脂減少或功能不良有關。油脂減少可以是因冬季空氣濕度低、乾燥、寒冷或過度清洗引起。脫脂性濕疹還見於應用利尿劑的老年人,黏液水腫者及鋅缺乏症患者。應用Ⅱ型組胺受體阻斷劑甲氰咪呱也可引起脫脂性濕疹的報告。部分全身泛發的脫脂性濕疹可能與惡性淋巴瘤等腫瘤有關。
臨床本病多見於冬季,老年人及洗浴過頻者好發。四肢,尤其小腿伸側多發。典型表現為皮膚乾燥、細小的皸裂、脫屑,伴程度較重的瘙癢。由於搔抓而表現抓痕及血痂。如果疾病繼續進展,可以出現明顯的皸裂,嚴重者甚至可以出血,故又稱皸裂性濕疹。
本病最初症狀多在冬季出現,夏季好轉,但最終發展為長期性,並發生明顯的濕疹樣改變。
(3)錢幣形濕疹:錢幣形濕疹又稱盤狀濕疹。由於其他型濕疹不排除出現圓形錢幣型損害的可能,盤型濕疹也可出現不典型損害,故盤型濕疹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概念。
本病15~25歲有一個發病高峰。無論男女,在55~65歲在另一個發病高峰。
皮損好發於手部及肢體的伸側,以下肢更為多見。有瘙癢或燒灼感。急性期表現為錢幣狀圓形暗紅斑基礎上的密集薄壁水皰伴滲液、結痂。皮損通常由細小丘疹、丘皰疹迅速融合而成。亞急性期水皰減少,脫屑增加,中心可消退。慢性期表現為乾燥、脫屑斑片。
皮疹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可以融合成大片。由於搔抓而有抓痕、血痂等繼發損害。繼發細菌感染可有黃色滲液及黃痂。一般均為慢性復發性,多數在一年左右消褪,也有數年不退者。
臨床上可分為手及前臂型、肢體軀干型及乾燥型三種。手及前臂型多在手部局部創傷或炎症後,如局部燒傷、局部化學刺激性反應後出現濕疹樣改變,隨後在手部及前臂出現新的皮損。本型多見於有職業性刺激性皮炎史者、家庭主婦及從事秘書工作者,異位性體質者多見。
肢體軀干型多見於老年人、皮膚乾燥症患者。皮損多先發於下肢,然後在對側下肢、上肢及軀干出現新的皮損。
乾燥型盤型濕疹不多見,主要表現為四肢多發性乾燥、脫屑性圓形或卵圓形斑片,掌跖部可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散在水皰,輕度瘙癢。
皮疹可反復波動數年,難以治療。
(4)手部濕疹:手部濕疹又稱為手部皮炎,是發生於手部的濕疹皮炎類疾患的總稱。一般所說的手部皮炎指局限於手部或原發於手部的皮炎,較少擴展至雙上肢等其他皮膚部位。如果手部濕疹僅是泛發性濕疹的一個表現,應稱為泛發性濕疹手部受累而不應稱為手部濕疹。
國外調查患病率為2%~8.3%。在城市一般人群患病率為2%~8%。在某些特殊職業人群患病率可高達10%以上。目前報告患病率最高的職業人群為護士,患病率為18.3%。在接觸性皮炎診所,該病的構成比例可達37%。Knistensen對瑞典汽車工業工人手部皮炎的發病情況作了一次前瞻性研究,發現手部皮炎的風險性為4%。
①角化性掌濕疹:角化性掌濕疹並不少見,以掌部及手指掌側皮膚片狀肥厚、脫屑、皸裂為主要表現,病因不明。多見於中老年男性,與銀屑病難以鑒別,治療非常困難,可試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角質松解劑及PUVA治療。
②斑片性水皰脫屑性濕疹:斑片性水皰脫屑性濕疹主要表現為雙手不對稱性不規則斑片,有小水皰及脫屑,發病部位不定,此伏彼起,累及甲周皮膚時可有甲損害。
以上分類並不能包括手部濕疹的所有表現,對於其他臨床表現不能歸入上述各類手部濕疹診斷中的患者,可以籠統地診斷為手部濕疹。
(5)瘀滯性皮炎:瘀滯性皮炎又稱重力性濕疹、瘀滯性濕疹、靜脈性濕疹及靜脈曲張性濕疹,是繼發於下肢靜脈高壓的一種皮膚濕疹。
近年研究認為與發病有關的主要因素是下肢靜脈壓增加而並不定非有靜脈曲張。研究發現靜脈高壓患者毛細血管血壓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纖維蛋原漏出到毛細血管周圍形成纖維蛋白鞘,從而阻礙了氧彌散及營養物質的通透,造成皮膚損傷。另外在靜脈高壓、靜脈功能不全的情況下,移動到組織間的白細胞增多,釋放蛋白水解酶也可造成皮膚炎症。
本病多見於下肢靜脈高壓患者,發病可急可慢。急性者多由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引起,主要見於中老年女性。下肢迅速腫脹、發紅、發熱、淺靜脈曲張,出現濕疹樣損害。無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者多起病較慢,在小腿下1/3部分出現輕度水腫、紫癜及含鐵血黃素沉著。
濕疹樣損害多初發於脛前、小腿兩側及兩踝附近,然後逐漸向近心端擴展。也有擴展至足部者。濕疹損害可以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伴程度不等的瘙癢。疾病逐漸進展由於含鐵血紅素沉著而變成褐色。由於脂肪壞死,皮膚纖維化而呈瘢痕疙瘩樣改變。局部也可出現萎縮。由於創傷或感染極易發生難以癒合的潰瘍,疼痛明顯。
這種潰瘍邊界清楚,相對來說比較表淺,癒合後遺留象牙白色硬斑塊,周圍有色素沉著。瘀滯性濕疹患者極易合並接觸性皮炎。尤其外用治療葯物接觸性皮炎。
(6)白色糠疹:白色糠疹又名單純糠疹,是一種病因不明,通常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面部的脫屑性色素減退斑。組織病理學僅見棘層松解及輕度海綿形成。初起時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大清楚的淡紅斑或正常皮色斑片,直徑0.5~2cm大小,有細糠狀屑,1~2周後變為輕度色素脫失斑,表面覆以乾燥性細糠狀白屑。皮損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多見於面部,但也可出現在其它部位。
瘙癢輕或無。皮損可持續數日至1年以上,無特殊治療。
(7)代謝型濕疹及系統性疾病相關性濕疹:代謝型濕疹指可能由機體營養代謝異常所導致的濕疹。如有報告在某些脂肪瀉的患者可出現濕疹。這些患者在濕疹發作期間血鈣濃度也較低。當血鈣濃度正常後皮損也隨之消退。由於大量濕疹患者並無臨床可見的營養代謝方面異常,濕疹與營養的關系還不明確。營養異常也可能是濕疹患者為避免食入變應原或「發物」而長期禁食某些食物的結果。
濕疹與營養代謝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系統性疾病相關性濕疹指與系統性疾病伴發的濕疹。系統性病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征、低γ球蛋白血症、苯丙酮尿症等均可出現濕疹樣皮損。煙酸缺乏症可出現光敏感性皮炎。Jung病是一種家族性免疫缺陷病,表現為復發性膿皮病及異位性皮炎,這類患者存在淋巴細胞功能異常、白細胞化學發光反應異常及組胺代謝或白細胞表面組織胺受體異常。可用組織胺H1受體阻斷劑治療。Job病又名高IgE復發感染綜合征,這類患者的特徵性表現為復發性皮膚及上呼吸道細菌感染、血清高IgE及慢性濕疹。這些情況說明系統性疾病與濕疹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8)創傷後濕疹:創傷後濕疹,如冠脈搭橋術後患者大隱靜脈供皮區出現的濕疹。在大隱靜脈手術部位皮膚出現紅色至棕黃色斑片,輕度脫屑結痂,偶有丘疹、丘皰疹。外用皮質類固醇有效,但易復發。其他原因造成皮膚損傷致疤痕形成者也有出現濕疹的報告,可能與創傷造成神經受損也有關系。
(9)口周濕疹:口周濕疹又稱為口周皮炎,是發生於口唇周圍,但不累及唇紅邊緣皮膚的皮炎,皮損可累及唇溝、頦部,也可累及眼瞼及眉間部位。曾有口周濕疹在外用含氟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婦女中爆發流行的報告。與日光、皮膚感染等因素的關系均未得到證實。
皮損以紅斑、丘疹及膿皰為主,對稱分布於口周,但不累及唇緣皮膚。可累及頦部及鼻唇溝。輕度瘙癢,少數病例可見眉間及眼瞼受累。皮疹可以自愈,愈後不留疤痕,整個病程3周至1年半左右。
(10)青年足跖皮病:青年足跖皮病是發生於青少年足跖前部的一種乾燥、皸裂性皮炎,又名乾燥性足跖濕疹、足前部濕疹及趾周圍皮病。我們認為本病應屬於接觸性皮炎。
本病是近30年新出現的一種濕疹,可能與穿用透氣性差的鞋襪,汗液浸漬及運動摩擦造成的微小損傷有關。組織病理學為輕度非特異性濕疹,有時可見汗管堵塞。
本病見於3~14歲兒童,喜歡運動者及男性多見,主要表現為足前部皮膚紅斑、疼痛,檢查可見皸裂。雙足皮損對稱,在受壓部位明顯,趾間皮膚正常。
⑥ 濕疹分為哪幾種濕疹要怎麼治療呢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內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容愈、易復發
1
、急性濕疹,發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的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損害境界不清,嚴重時可泛發全身,瘙癢劇烈。
2
、亞急性濕疹,為急性炎症減輕後,皮疹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僅有少量的丘皰疹、水皰及糜爛;皮損較為局限,瘙癢仍較劇烈。
3
、慢性濕疹,由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轉變而來。表現為皮膚粗糙、抓痕、結痂、浸泡肥厚,部分苔蘚樣變、色素沉著,外周可散在有丘皰疹。
4、陰囊濕疹,該病是指局限於陰囊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其病因多復雜,常可能與局部不清潔、內褲過緊或不透氣(化纖品)或過敏以及某些物理、化學性刺激有關,也可有精神因素有關。該病最突出的表現是陰囊局部奇癢難忍,局部因素搔抓留下抓痕,皮膚輕度糜爛或浸潤肥厚,皮膚皺紋變深而闊。由於奇癢而搔抓導致越抓越癢,病程較長,可影響睡眠和工作。陰囊濕疹的關鍵在於仔細找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而獲根治。治療方面建議你去「康美健康網」找在線專家幫你詳細分析一下,能交流才能更接近治療
⑦ 濕疹是什麼病
你好,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面部、關節接駁位、腳跟等位置都可以長濕疹的。
⑧ 濕疹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西醫·濕疹
- 3.1 濕疹的病因
- 3.2 濕疹的症狀
- 3.3 濕疹的診斷
- 3.4 應與濕疹相鑒別的疾病
- 3.5 濕疹的治療
- 3.5.1 去除過敏原
- 3.5.2 輕症的治療
- 3.5.3 激素治療
- 3.5.4 局部用葯
- 3.5.5 慢性階段治療
- 3.5.6 注意事項
- 3.6 濕疹患者日常保健
- 3.7 濕疹患者飲食禁忌
- 4 中醫·濕疹
- 4.1 古人論述
- 4.2 中醫治療濕疹近現代研究
- 4.3 濕疹的病因病機
- 4.3.1 外邪襲表
- 4.3.2 濕熱內蘊
- 4.3.3 血燥風勝
- 4.3.4 脾虛濕阻
- 4.4 療效標准
- 4.5 濕疹的中醫辨證治療
- 4.5.1 熱毒
- 4.5.1.1 症狀
- 4.5.1.2 辨證分析
- 4.5.1.3 治法
- 4.5.1.4 處方
- 4.5.1.5 療效
- 4.5.1.6 常用成方
- 4.5.2 濕熱
- 4.5.2.1 症狀
- 4.5.2.2 辯證分析
- 4.5.2.3 治法
- 4.5.2.4 處方
- 4.5.2.5 療效
- 4.5.2.6 常用成方
- 4.5.3 血燥
- 4.5.3.1 症狀
- 4.5.3.2 辯證分析
- 4.5.3.3 治法
- 4.5.3.4 處方
- 4.5.3.5 療效
- 4.5.3.6 常用成方
- 4.5.4 濕阻
- 4.5.4.1 症狀
- 4.5.4.2 辯證分析
- 4.5.4.3 治法
- 4.5.4.4 處方
- 4.5.4.5 療效
- 4.5.4.6 常用成方
- 4.6 治療濕疹的專方
- 4.6.1 地歸烏葯荊防湯
- 4.6.2 加減當歸拈痛湯
- 4.6.3 濕疹三方(外用)
- 4.6.4 加味蛇床子方(外用)
- 4.6.5 坐浴方(外用)
- 4.6.6 六合粉(外用)
- 4.6.7 濕疹外洗方
- 4.6.8 燒鹽散(外用)
- 4.6.9 柳汁方
- 4.7 老中醫治療濕疹經驗
- 4.8 中醫治療濕疹用葯規律
- 4.9 濕疹的針灸治療
- 4.9.1 體針
- 4.9.1.1 方一
- 4.9.1.2 方二
- 4.9.2 梅花針加體針
- 4.9.3 穴住泣射療法治療濕疹
- 4.9.4 耳針療法治療濕疹
- 4.9.5 艾灸療法
- 4.9.6 注意事項
- 4.10 推拿療法治濕疹
- 5 參考資料
- 附:
- 1 治療濕疹的穴位
- 2 治療濕疹的方劑
- 3 治療濕疹的中成葯
- 4 濕疹相關葯物
- 5 古籍中的濕疹
1 拼音
shī zhěn
2 英文參考
eczemati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czema [國家基本葯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葯品和生物製品]
3 西醫·濕疹
濕疹(eczem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1]。皮疹為多形性[1]。急性期以紅斑丘皰疹糜爛和滲出為主,慢性階段以皮膚肥厚和苔蘚樣變為主。部分患者反復發作[1]。濕疹好發於頭面、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布。
3.1 濕疹的病因
濕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密切相關。部分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亦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復雜給本病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2 濕疹的症狀
濕疹的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可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多種形態皮疹[1]。
皮損多為對稱性分布[1]。急性期皮損為泛發,可全身性分布,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為主,可出現結痂[1]。慢性期皮損多為局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為主,表面可出現鱗屑及皸裂[1]。
可有劇烈瘙癢[1]。
病程慢性,可反復發作[1]。
3.3 濕疹的診斷
1.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可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多種形態皮疹[1]。
2.皮損多為對稱性分布[1]。
3.急性期皮損為泛發,可全身性分布。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為主,可出現結痂[1]。
4.慢性期皮損多為局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為主,表面可出現鱗屑及皸裂[1]。
5.可有劇烈瘙癢[1]。
6.病程慢性,可反復發作[1]。
3.4 應與濕疹相鑒別的疾病
濕疹應與其他過敏性疾病相鑒別[1]。
3.5 濕疹的治療
3.5.1 去除過敏原積極查找過敏原,排除一切可疑病因[1]。
3.5.2 輕症的治療輕症者口服抗組胺葯,如賽庚啶、氯苯那敏、氯雷他定[1]。
3.5.3 激素治療皮損廣泛、滲出嚴重者,可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避免突然停葯,出現病情反復[1]。
3.5.4 局部用葯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葯物,如氫化可的松軟膏或0.025%氟輕松軟膏,有滲出時可以配合濕敷。避免應用 *** 性葯物[1]。
3.5.5 慢性階段治療慢性階段皮損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1]。
3.5.6 注意事項1.可以冷濕敷,避免熱 *** 和其他 *** 性治療[1]。
2.應維持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1]。
3.6 濕疹患者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使皮膚保持清潔,忌用熱水、肥皂等 *** 性較強的洗滌劑洗患處,盡量避免用手指抓搔局部患處,並保持情緒安定,切勿焦慮、憂郁。
3.7 濕疹患者飲食禁忌
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食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4 中醫·濕疹
濕疹為病症名[2]。指以瘙癢、對稱性分布為特徵的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2]。為多種原因 *** 於體質過敏者所引起[2]。中醫的「奶癬」「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等均屬本病范疇,與風濕熱邪侵襲肌膚有關(急性多責於濕熱;慢性多責於血虛)[2]。本病可發於皮膚任何部位[2]。急性或亞急性時,皮疹呈彌漫性,對稱分布,先後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現象[2]。轉為慢性後,皮疹呈局限性,皮膚增厚、苔癬樣變,瘙癢難忍,易反復急性發作[2]。
中醫的濕瘡相當於西醫的濕疹。中醫古代文獻無濕瘡之名,一般依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血風瘡或栗瘡;發於耳部者,稱旋耳瘡;發於 *** 者,稱 *** 風;發於手部者,稱瘑瘡;發於臍部者,稱臍瘡;發於陰囊者,稱腎囊風或綉球風;發於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於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症瘡。
另可見濕瘡條。
4.1 古人論述
古代中醫文獻無「濕疹」之病名,根據其臨床特徵,主要歸屬於「浸淫瘡」、「濕毒」之范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生於小腿的叫「臁瘡」,生於肘窩或胭窩部叫「四彎風」,生於陰囊叫「綉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對本病的最早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及病機十九條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指出:「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首先提出中醫治療本病之方葯。嗣後,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補充了飲食不當,內生濕熱之病因,並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症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4.2 中醫治療濕疹近現代研究
現代中醫治療濕疹的臨床報道,最早見於1953年。從60年代起,臨床文章逐漸增多,有個案報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樣本觀察資料,多主張以內服與外治相結合,亦有應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等方面進行了深人研討。如對濕疹的病因,歷來醫家多認為以風、濕、熱、毒為主,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亦為本病的病理機轉之一。辨證分型方面正逐步趨向統一。治療方面,在內服中葯與外治法並重的基礎上,又發掘出針灸、磁療,單方驗方療法,使療效進一步提高。目前中醫治療本病的有效率為80%~90%。
與此同時,還進行了部分實驗室研究,如為了判斷含鉛中葯外用後能否經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對使用含鉛制劑的濕疹患者進行血、尿中含鉛量變化的測定及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含鉛中葯在外用過程中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從而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葯制劑在臨床中的實用價值。
4.3 濕疹的病因病機
濕疹之發生,古今醫家均認為內、外因兼有之。內因主要與體質、情志、腑臟功能失調有關;外因主要與外感風、濕、熱邪及飲食不當相關,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4.3.1 外邪襲表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性粘滯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濕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為濕疹。
4.3.2 濕熱內蘊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濕疹。
4.3.3 血燥風勝向為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於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4.3.4 脾虛濕阻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蓄積,停滯於內,浸淫肌膚,而發濕疹。
4.4 療效標准
近期治癒:皮損恢復正常,不癢,或有輕微癢感。
顯效:70%皮損恢復正常,餘下皮損漸趨好轉,伴有輕度瘙癢。
好轉:30%皮損恢復正常,餘下皮損有肥厚或極少液滲出,伴有瘙癢感,但尚能忍受。
無效:局部皮損不到好轉標准,或無改善,甚至惡化。
4.5 濕疹的中醫辨證治療
現代醫學將濕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古今臨床資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實,久病多虛之旨,進行辨證,主要為以下四型:
4.5.1 熱毒 4.5.1.1 症狀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皮膚杴紅潮熱,輕度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瘡密集,滲液流津,瘙癢難忍,抓破後有痛感,伴身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來弦數。
4.5.1.2 辨證分析外邪襲表 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性粘滯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濕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為濕疹。
4.5.1.3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祛濕。
4.5.1.4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荊芥7克,防風7克,牛蒡子12克,蟬衣6克,射干15克,梔子9克,丹參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減:瘙癢劇烈酌加白蘚皮、地膚子;抓後皮膚感染化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處。
4.5.1.5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方加減共治療364例,近期治癒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9.2%。
4.5.1.6 常用成方可用牛黃解毒片、銀翹散、消風散、黃連解毒湯、防風通聖散等。
4.5.2 濕熱 4.5.2.1 症狀起病較緩,局部皮損多為丘疹,丘皰疹及小水皰,皮膚輕度潮紅,瘙癢不休,抓破後糜爛滲出液較多,伴有身倦微熱,納呆乏味,大便不幹或溏,小便短澀。舌質淡紅,苔白膩或淡黃膩,脈來濡數。
4.5.2.2 辯證分析濕熱內蘊 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濕疹。
4.5.2.3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4.5.2.4 處方萆薜30克,蒼術15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黃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參15克,黃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減:若濕疹偏於上部加荊芥、防風;發於中部或肝經所分布者可酌加龍膽草、生山梔;糜爛滲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4.5.2.5 療效以上方化裁共治療301例,近期痊癒288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3%。
4.5.2.6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等。
4.5.3 血燥 4.5.3.1 症狀病情遷延反復,瘙癢無度,皮膚乾燥脫屑,粗糙發裂,局部糜爛流少量黃水,皮損多呈對稱性分布,皮損處有結血痂、鱗屑,大便秘結,小便黃少。舌質偏紅,苔凈,脈象細數。
4.5.3.2 辯證分析向為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於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4.5.3.3 治法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4.5.3.4 處方生地15克,當歸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風6克,苦參15克,澤瀉12克,黃芩12克,首烏12克,白蘚皮12克,威靈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瘙癢甚影響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口渴咽干酌加玄參、麥冬、石斛;目睛干澀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艱澀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5.3.5 療效上方加減共治療75例,近期痊癒48例,好轉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
4.5.3.6 常用成方可選四物湯、清營湯、涼血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等。
4.5.4 濕阻 4.5.4.1 症狀病程日久,纏綿不已,皮膚粗糙肥厚,伴明顯瘙癢,局部皮損處搔痕、糜爛,抓後津水淋漓,滲液浸淫,皮疹色暗,泛發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悶納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來濡緩。
4.5.4.2 辯證分析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蓄積,停滯於內,浸淫肌膚,而發濕疹。
4.5.4.3 治法健運脾胃,除濕祛風。
4.5.4.4 處方生黃芪30克,白術15克,蒼術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陳皮9克,厚朴9克,茵陳9克,澤瀉12克,赤芍12克,防風6克,徐長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胃納不香加砂仁、雞內金;胸悶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膩加藿香、佩蘭;劇癢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5.4.5 療效共治療48例患者,近期痊癒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診4例,總有效率為89.6%。
4.5.4.6 常用成方胃苓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藿朴夏苓湯等。
4.6 治療濕疹的專方
4.6.1 地歸烏葯荊防湯組成: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當歸、烏葯、刺蒺藜、白蘚皮各12克。
加減:體弱氣虛加黃芪;皮膚瘙癢加黃芩、蒲公英;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68例,近期治癒142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
4.6.2 加減當歸拈痛湯組成:當歸、防風、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陳蒿12克,苦參12克,黃芩10克,蒼術10克,白術12克,澤瀉12克,豬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濕熱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虛風燥加首烏、丹參;血熱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7例患者,近期痊癒38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
4.6.3 濕疹三方(外用)組成:
①硫黃60克,枯礬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黃柏120克,黃連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風、艾葉、花椒、蒼術、紅花、赤芍、白鮮皮、荊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參、連翹各15克,白礬、雄黃、樟腦各6克。
用法:①方適用於濕熱型患者,②方適用於毒邪熾盛者,③方適用於血虛型患者。將上葯共研細末,過100目篩,香油調搽或干撤患處,每日1次。
療效:以上共治療216例,全部治癒。用葯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23例,5次以上者36例。
4.6.4 加味蛇床子方(外用)組成:蛇床子60克,苦參、明礬、威靈仙各15克,地膚子24克,黃柏20克,冰片10克,白蘚皮、透骨草各30克。
加減:滲液明顯加石榴皮、五倍子;紅腫酸痛加蒲公英、蚤休;瘙癢明顯加艾葉、花椒。
用法:上葯煎取葯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熱熏洗陰囊處10~20分鍾,待葯稍涼後徐徐洗皮損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洗1次。
療效:共治療240例,近期治癒189例,好轉32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92.1%。
-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 預產期計算器
-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 孕期用葯安全性分級(FDA)
- 五行八字
- 成人血壓評價
- 體溫水平評價
- 糖尿病飲食建議
-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 基礎代謝率計算
- 補鈉計算器
- 補鐵計算器
-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 葯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網路,馬上計算!
4.6.5 坐浴方(外用)組成: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黃、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用法:以上中葯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煎煮取汁約1000毫升,倒人盆內,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許拌均勻,待水溫後坐浴浸泡20分鍾左右,早晚各1次。
療效:共治療123例 *** 濕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嚴重加用抗過敏、補鈣、局部換葯與封閉等輔助療法外,余均只用坐浴法,次數最短7天,最長25天,總有效率為94.5%。
4.6.6 六合粉(外用)組成:氯黴素片1.5克,強的松片30毫克,異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黃連粉各4克。
用法:將上葯共研細粉末,急性濕疹先用冷開水洗去黃痂滲液,後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慢性濕疹亦先用冷開水洗凈患處,再用適量醫用凡士林或雪花膏與1劑粉劑調勻後塗搽患處,每日1~2次。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濕疹患者352例,用葯1次痊癒者58例,2~4次痊癒者294例;治療慢性濕疹148例,用葯2~4次痊癒者63例,4~15次痊癒者85例。
4.6.7 濕疹外洗方組成:生大黃、川連、黃柏、苦參、蒼耳子各10克。
加減:滲出液多者加枯礬1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後濾液熏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共治50例嬰兒濕疹,用葯1天治癒者25例,2天治癒者23例,3天治癒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4.6.8 燒鹽散(外用)組成:食鹽、白礬。
用法:先將食鹽火燒,白礬煅枯後,再將二葯各等份,研成勻細粉末成散劑,瓶貯。用時先將臍孔及臍周圍用無 *** 性消毒葯水清洗,待稍干後取本葯末少許撒於臍孔及周圍(約黃豆大面積),用干葯棉球或干紗布墊覆蓋,並稍加固定。隔日換葯1次,一般用葯2次即可結痂。
療效:共治15例臍孔濕疹,均在短期內治癒。
4.6.9 柳汁方組成:柳葉。
用法:取新鮮嫩柳葉3~5千克,裝入布袋,用木棒捶擊布袋,取其柳葉青汁備用。使用前加熱至40℃~60℃為宜,並放入75%酒精適量,將患處浸泡在熱液中熏洗,每日晚上1次,約1小時。嚴重者,可將鮮柳葉置於鞋內,行走時便將柳葉踩碎,其汁與腳掌充分接觸。
療效:本法對治療濕疹有一定效果。
4.7 老中醫治療濕疹經驗
朱仁康醫案
柴××,男,38歲。初診:1970年9月2日。主訴:全身泛發性濕診,反復不愈已3年。患者3年前冬季開始在兩小腿起兩小片集簇之丘瘡疹,發癢,抓破後滲水,久治不愈,范圍越見擴大。1969年冬漸播散至兩前臂,一般人冬尤甚。今年秋季皮損已漸播散至胸、腹、背部。平時胃脘疼痛,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日解1~2次,完谷不化,溏薄。平時不敢食生冷水果。檢查胸、腹及後背、四肢可見成片紅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皰疹,滲水糜爛,抓痕結痂,部分呈暗褐色。瘙癢無度。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緩滑。證屬脾陽不振,水濕內生,走竄肌膚,浸淫成皰。治宜溫陽健脾,芳香化濕。
處方:蒼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仙靈脾9克,豬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包),蛇床子9克。10劑,水煎服。
外用:①生地榆30克,水煎後,濕敷患處。②皮濕膏,外敷。
復診:葯後皮損減輕,滲水減少,瘙癢不甚,大便溏,胃納仍差,遂宗前法,加健脾醒胃之葯,10劑。
再診:皮損繼續減輕,大便成形,胃納見馨,繼從前法,健脾理濕之葯。
處方:蒼術9克,炒白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包),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如此調理,前後共服葯40餘劑,皮疹消退而愈。1975年隨訪,自稱幾年來未再復發。
按:本例系泛發性濕疹,纏綿3年,其突出證候為脾陽不振,運化失健,水濕停滯,外串浸淫肌膚而發浸淫瘡,且每逢冬季症狀加重,這說明陽氣虛弱之故。朱老在治療上抓住主要環節,採用溫陽健脾,芳香化濕之劑,葯症相符。病程3年,服葯40餘劑,不僅脾胃症狀消失,泛發性皮損亦告痊癒。
4.8 中醫治療濕疹用葯規律
根據用葯在30例以上的臨床報道進行初步統計,這些方葯大都取於80年代中使用的,基本代表了目前治療濕疹的總趨向,結果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葯 物 900 9 白鮮皮。 700~899 2~11 防風、銀花、生甘草、菊花。 300~699 2~8 生地、當歸、黃連、苦參、黃芩、蟬衣、丹皮、白術 100~299 2~5 荊芥、刺蒺藜、黃柏、蒼耳子、羌活、白芷、川芎、蒼術、連翹、滑石、升麻。 50~99 2~4 生大黃、白芍、熟地、威靈仙、牛蒡子、梔子、丹參、赤芍、知母、蛇床子、黃芪。從表中可以看到中葯治療濕疹最常用葯當推白鮮皮。白鮮皮向為治療皮膚疾病之主葯,集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於一身,故可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本草原始》),且現代葯理亦證明白蘚皮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二、三類葯物主要是祛風、活血、燥濕、健脾之類,均為治療濕疹不可缺少的葯物,亦與臨床分型頗為吻合。
4.9 濕疹的針灸治療
4.9.1 體針 4.9.1.1 方一取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神門、陰陵泉等穴為主[2]。慢性者加膈俞、足三里;滲液多加陰陵泉、水分[2]。
4.9.1.2 方二取穴:分2組:甲組、合谷,曲池,三陰交;乙組、曲池,足三里。
操作:兩組穴交替使用,均採用捻轉瀉法,不留針,針刺深度為0.5~1寸,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21例,全部痊癒。其中針刺3次以上者5例,6次者14例,6次以上者2例。
4.9.2 梅花針加體針取穴:主穴:曲池、環跳、陽陵泉。配穴:根據濕疹所在具體部位循經取穴。
操作:先針刺主穴,中等 *** ,繼以梅花針輕叩脊柱兩側,直至皮膚發紅,然後針刺局部患處,強 *** ,留針10分鍾,中間捻轉運針3次,並在它的下方以梅花針叩打同一經脈的穴位,叩打至微見血珠為止。隔日針刺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療效:共治19例;全部有效。在一個療程內治癒者17例,1例為一個半療程,1例為3個療程。
4.9.3 穴住泣射療法治療濕疹取穴:箕門。
操作:常規消毒後,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當歸注射液2毫升,快速進針刺入,提插得氣後,回抽無血,即將葯液注人。然後,再加艾條灸15分鍾左右。急性發作者每天穴注1次,7天為一療程;慢性患者每天穴注1~2次。雙側穴交替注射,以20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2例,顯效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7.3%。
4.9.4 耳針療法治療濕疹取肺、神門、下屏尖及相應部位等[2]。慢性者加腦、肝。中等 *** ,留針時間應長些[2]。
4.9.5 艾灸療法用艾條熏灸或熏灸器等煙熏灸患處20分鍾左右[2]。適用於急性濕疹滲液較多者[2]。
4.9.6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忌食腥味及 *** 食物,以減少復發[2]。
4.10 推拿療法治濕疹
以下方法對成片紅斑、密集丘疹、甚至水皰者有效[3]:
①用雙手拇指按壓脾俞1~3分鍾,力度適中。
②雙手的拇指同時按壓兩側的陰陵泉100次。
③用拇指指端點按曲池1分鍾,力度稍大。
④用拇指用力按揉三陰交1分鍾,兩側可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