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嬰兒濕疹中葯治療有哪些
寶寶濕疹是常有的事情,那麼嬰兒濕疹中葯治療有哪些方法呢?
濕疹是一種皮膚炎症,中醫稱濕疹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
因新生嬰兒的皮膚柔嫩細薄,抵抗力弱,易受外界環境刺激,細菌感染,所以發生濕疹的幾率要比成人大很多。下面總結了一些中醫中葯治療嬰兒濕疹的方法經驗供大家參考。
中醫認為濕疹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時可塗抹以清熱利濕,疏風養血潤燥為主的小兒化濕膏。中醫治療濕疹,內治宜養血祛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嬰兒濕疹中葯治療有以下方法
1、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葯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
用法用量:將葯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對嬰兒濕疹中葯治療結果:白蘚皮可清熱燥濕止癢;地膚子、蛇床子清熱除濕止癢;爐甘石甘平,功可收濕收斂;青黛咸寒,清濕熱解毒是其所長。諸葯合用外搽,直至病所,發揮效用,無不良反應,比較適用於嬰兒濕疹的治療,同時避免了外搽激素類霜、膏所造成的副作用。
2、可葯用黃連粉20克,凡士林100克,調勻成膏,塗於患處,每日1次,次日用梳子輕輕將黏膩痂皮梳下來,再塗上葯膏,直至皮損消退,皮膚正常;
主治:嬰兒頭部皮損乾燥,結成黃色黏膩痂皮的。
3、如果中醫治療效果不明顯,又心疼寶寶受罪,媽媽可以嘗試滴護嬰兒植物奶癬膏,是專為嬰兒肌膚設計的純植物性護膚配方,性能溫和,不含任何激素。
嬰兒濕疹中葯偏方食療
1、黃瓜皮煎:黃瓜皮適量。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功效:清熱利濕解毒。主治:嬰兒濕疹,以會陰部為主者。
2、菊花茶:菊花5克。用法:開水沖泡,飲用。功效:清熱散風解毒。主治:嬰兒濕疹,前額部有紅色細小點狀丘疹、皰疹。
3、苡米粥:薏米30克,澱粉、砂糖、桂花各少許。用法:常法煮粥,米爛熟時加入澱粉、砂糖、桂花,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健脾和中。主治:嬰兒濕疹,頭皮出現丘疹者。
4、荷葉粥:粳米30克,鮮荷葉1張,食糖少許。用法:粳米常法煮粥,待粥熟時,取鮮荷葉,洗凈,覆蓋粥上,再微煮少頃,揭去荷葉,粥成淡綠色,調勻即可,可加食糖少許。功效:清暑熱,利水濕,散風解毒。主治:嬰兒濕疹,頭額、頭皮等出現丘疹或皰疹。
5、冬瓜粥:粳米30克,冬瓜150克。用法:將冬瓜切成小塊,與米同煮粥,粥熟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解毒生津。主治:嬰兒濕疹。
㈡ 小兒濕疹,可選擇中醫治法
小兒濕疹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其發生與遺傳、飲食、環境、接觸物體、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小兒治療配合度往往較差,臨床治療需要將患兒的依從性納入考量,可酌情在中醫、西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案中選擇適合患兒的治療方案。
西醫多外用激素
西醫對小兒濕疹的治療以內服、外用葯物為主,具體結合患兒情況選擇。
1.內服
主要為 抗組胺類葯物,如撲爾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也可根據臨床症狀酌情考慮 抗生素(如頭孢)、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甲潑尼松龍)等。
2.外用
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是目前臨床用葯的普遍選擇。其中糖皮質激素是應用較多的首選葯,具有顯著抗炎效果,包括 糠酸莫米松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等;免疫抑制劑包括 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軟膏 等,但其臨床應用安全性仍待驗證。其他體表治療方案還可 使用生理鹽水等進行冷敷治療,合並感染時可增加氯黴素氧化鋅油。
中醫治法多種多樣
小兒濕疹在中醫稱為奶癬,認為多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夾攻,造成氣血不暢,通過皮膚發散出來。 相較於西醫,中醫的治療及用葯更適用於小兒脆弱的皮膚屏障,刺激性小,副作用少。
1.內服
主要根據患兒辨證分型進行選擇以及葯材、劑量加減。如對於 濕熱型濕疹,對症應以清熱止癢作為治療原則,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進行治療,組方包括柴胡、龍膽草、澤瀉、黃芩、梔子、車前子等;脾虛濕蘊型則以健脾利濕、祛風止癢為主,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厚朴、蒼術、地膚子、白鮮皮、陳皮、薏苡仁、茯苓、澤瀉 等。也可辨證辨病選用中成葯,常用有 消風止癢顆粒、龍肝瀉肝丸、參苓白術丸 等。
2.外治
中醫外治小兒濕疹的方法則更為多樣。且由於患兒年齡較小,而中葯湯劑澀口味苦,患兒用葯依從性通常較差,所以外治法可以作為主要或輔助治療之法。可以選擇一些外用的中成葯,如 復方黃柏液、甘霖洗劑、膚舒止癢膏 等,也可 針對性地選用中葯進行塗擦、外洗、干敷、濕敷等。
如 急性期無滲出者可選三黃洗劑、岑柏洗劑外塗,滲出明顯者可用黃連粉、青黛散外撲;亞急性期可外塗黃連膏;慢性期可選紫草油、甘草油外塗。急性或亞急性期可用黃連、黃芩、馬齒莧等有清熱燥濕止癢功效的中葯煎液,或黃柏溶液等浸濕消毒紗布,擰至不滴水後對皮損進行冷濕敷。
熏蒸葯浴對於低齡患兒來說也是效果較好的治療方式 ,將中葯葯材煎制葯汁予患兒進行熏洗, 常用的葯物有大黃、通草、苦參、馬齒莧、蒲公英、地膚子、金銀花等 ,對症選用。總之,中醫的葯物外治療法要根據濕疹不同階段、部位、皮損特點等,選擇合適的方法和葯物。
中醫非葯物外治療法也有很多,如 針刺、拔罐、穴位埋線、艾灸等,還可以試試推拿 。在 取穴上一般包括外勞宮、小天心、四橫紋、曲池、風市、太沖等,手法包括揉、掐、推、捏 等,注意 使用石蠟油、滑石粉等媒介減小皮膚阻力 ,避免造成患兒皮膚破潰此外, 小兒濕疹時要避免小兒抓撓濕疹部位,以免出現局部感染的情況 ,對濕疹控制不利。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護理工作,保持皮膚處於干凈衛生的狀態。
很多反復的小兒濕疹都與飲食有關,所以家長要控制小兒的飲食, 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遠離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還可進行食療,如用 菊花、金銀花、土茯苓、木棉花加冰糖,開水沖泡代茶飲,能清熱祛濕、疏風解毒;綠豆、白扁豆加粳米煮粥,可清熱利濕。
作者丨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皮膚科 杜垚森
來源丨《家庭醫葯》2022.04 第8期
編輯丨張越 黃子原(實習)
二審丨周遊
終審丨劉慧英 張如賢
㈢ 嬰兒濕疹中醫怎麼治
嬰兒濕疹一般說來,先要觀察有沒有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母乳或雞蛋白等動物蛋白的過敏;其次,母親吃魚、蝦、蟹、雞等,也可通過母乳傳給嬰兒,在吃這些動物性食品後,應觀察嬰兒的皮膚病是否加重,如果與上述情況有關,嬰兒應改變喂養方法;如母乳過敏,改用牛奶,牛奶過敏則改用母乳,或在餵奶期間母親不吃魚、蝦、蟹等...食物。與此同時要及時治療嬰兒的消化不良,大便秘結和腹瀉等。 嬰兒濕疹中醫怎麼治,建議你可以就診醫院做一下詳細全面的有關的檢查,明確一下潛在的具體病因情況,對症採取治療措施!
㈣ 中醫治療小兒濕疹的方法
孩子得了小兒濕疹後由於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經常會以哭鬧來表示,讓家長們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去應對。相對於西醫療法,中醫療法治療小兒濕疹的副作用要明顯小得多。 中醫治療小兒濕疹的方法 是什麼呢?
中醫治療小兒濕疹的方法方一
[配方]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艾葉各15克,川椒4.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後,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早、晚各洗1次。
[功效]祛風滲濕、消炎止癢。適用於嬰兒濕疹。
方二
[配方]鮮女貞葉60克,地骨皮、生大黃、松花粉、青黛各30克,川黃柏15克,枯礬9克。
[用法]先將前2味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中,備用;再將後5味葯共研細末,貯瓶備用。使用時,先用葯液溫洗患處,洗後拭乾,再取葯粉撲擦患處。每日早、晚各洗擦1次。
[功效]解毒涼血、收濕止癢。適用於小兒濕疹。
方三
[配方]地榆、川黃柏、野菊花、苦參、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百部各等量。
[用法]每日1劑。上葯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連渣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3--5次。
[功效]清熱燥濕、涼血解露、祛風止癢。適用於脂溢性嬰兒濕疹。
方四
[配方]蒼耳草(全株)30克(或以蒼耳於15克代之)蛇床子、白鮮皮、蒼術、苦參、生大黃、川黃柏、地膚子各15克(此為2-3歲患兒用量,1歲以下用量酌減)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後,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擦患處。每日早、午、晚各1次。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適用於嬰兒濕疹。
小兒濕疹有哪些症狀濕性濕疹多是在斑丘疹上發生水皰、糜爛流脂水為著,嚴重者連成片,眼面除兩眼外,幾乎健康的皮膚均可出現,膚色鮮紅灼熱,有腥氣,多見於肥胖,或飲食過量高糖、高蛋白質及滲出體質的嬰兒。無論哪種類型均有瘙癢,哭鬧少寐,日久飲食減少、消化不良,腹瀉、哮喘等病反復發生,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小兒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就是平常說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患有濕疹的孩子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發糙、脫屑,撫摩孩子的皮膚如同觸摸在砂紙上一樣。遇熱、遇濕都可使濕疹表現顯著。
小兒濕疹的發生全身情況的局部反映。內治宜養血祛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適當配合外洗苭也有一定的療效。
小兒濕疹多起病於1—6個月的嬰兒,病變以頭面部為主,初起僅見面頰痱子樣小紅粟粒疹,分布密集,隨後癒合成片狀紅斑。根據臨床表現有乾性、濕性兩種。乾性濕疹皮損乾燥起白屑。擦之皮膚櫻紅脫屑,多發生於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早產,人工喂養等虛羸的嬰兒。
精彩推薦:
母乳喂養 早產兒 嬰兒吐奶 乙肝疫苗 嬰兒濕疹 母乳放冰箱能保存多久 寶寶吐奶帶粘液怎麼辦 新生兒喝母乳拉肚子怎麼辦 嬰兒濕疹滲水怎麼辦㈤ 新生兒濕疹的中醫解析與治療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
㈥ 治療小孩濕疹可以中醫調理嗎需要怎麼調理呢
嬰兒濕疹的原因有遺傳的因素,蛋白質過敏、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用中醫是可以治療濕疹,例如用可以用苦參煎水,用煎出來的水洗澡,堅持可以洗幾次,直到濕疹消退。中醫推拿也能夠治療小兒濕疹,但小兒濕疹最終根治一定要從源頭做好,母親在給寶寶餵奶時,一定要將自己的乳房清洗干凈,盡量避免少和寶寶親密接觸,要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等。
㈦ 中醫治療濕疹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主要是調和各種中葯外搽,直接作用於患處,沒有不良反應,比較適用於嬰兒濕疹。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主要是調和各種中葯外搽,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效用,沒有不良反應。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嬰兒濕疹的治療,同時避免了外搽激素類霜、膏所造成的副作用。
中葯治療濕疹效果:白蘚皮可清熱燥濕止癢;地膚子、蛇床子清熱除濕止癢;爐甘石甘平,功可收濕收斂;青黛咸寒,清濕熱解毒是其所長。
按中醫的說法,過敏的孩子大都因為體內蛋白質含量過高,濕疹發作厲害的時候,停了牛奶和一切葷食,大量喝水和水果,比塗什麼葯都強。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種。
1、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
2、蛇床子9克,銀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鍾。
3、蒲公英、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百部20克。以上中葯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鍾,然後煮沸15分鍾。等葯液放涼時,取一塊干凈的紗布放在葯液里浸透,然後敷在患處15分鍾左右,每天兩次。
4、花椒能消炎、止癢;艾蒿有鎮靜、抗過敏的作用,療效相當不錯的。用花椒、艾蒿、鹽各適量放水中熬半小時,過濾後取汁液兌水來洗澡。
5、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葯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
用法用量:將葯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治療濕疹,要對症下葯。 首先要尋找病因,最好找出孩子的過敏源,建議保持室內濕潤,仔細的反復的一項一項的查找過敏源。
最好的查知過敏源的方法是排它法:除了奶粉和米粉,蛋黃也要加的小心;其它輔食一樣一樣加,每次從少到多,每樣吃4、5天,先吃蔬菜和水果類的,每樣東西吃了一周沒有過敏現象,再吃新的一種,這樣,若是有一種吃了過敏,馬上可以知道是什麼。
更多精彩,請看趣味組圖:
揪出寶寶濕疹的3大元兇 尿布疹濕疹大不同治療濕疹的偏方
治療濕疹的偏方主要有以下14種:
1、黃瓜皮適量,水煎代茶飲。
2、鮮馬齒莧30克,水煎服,每次50毫升,分3次服。
3、炒槐米、香油各適量,將槐米研細,加香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4、紅薯適量,搗爛取汁,用消毒紗布放在紅薯汁內浸透,折成兩層,貼患處,然後用干紗布包好,每日換葯1次。
5、僵蠶適量,去嘴研末,煎湯浴洗,每日或隔日一次。
6、活蚯蚓4條,白糖少許,共搗爛取汁液,擦塗患處。
7、土豆一個,切薄片,敷擦患處。每日數次。
8、蛤蟆草30克,水煎溫洗,每日數次。
9、包雲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勻,麻油拌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捲成如指頭粗條 ,用線扎緊,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點一頭,下用粗碗接著。布灰陸續剪去,取所 滴葯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適合伴局部感染者。
10、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1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11、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12、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13、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晝夜換葯2-3次。
14、雞蛋餾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 黃呈焦糊狀即可,取油頻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