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中醫的角度看蕁麻疹
蕁麻疹相當於中醫學中的「痦瘤」、「癮疹」、「赤白游風」等證,民間回俗稱「風疹塊」、「鬼飯疙答瘩」等。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很早,《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癮軫」之名,《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說:「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痦痛。」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風邪關系密切。歷代醫著對本病都有一定的記載,如明代《證治准繩》、《外科真詮》對本病的臨床表現觀察得頗為仔細。《證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本病的發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據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風邪所致,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慎用風葯」;《瘍醫大全》則提出了「疏風、清熱、托疹」的治療大法,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此外,在古代還創制了一些治療本病的專方,如消風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② 蕁麻疹在中醫看來什麼原因
蕁麻疹屬於中醫風疹范疇。可參考風疹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有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夾雜濕邪引起的疾病。
③ 葯物過敏蕁麻疹的中醫辨證
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內,且患者體質容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
中醫理論慢性蕁麻疹是人體免疫缺陷,在體質較弱時,遭遇濕邪之氣的入侵,擾亂了人體平衡。中葯治療各類蕁麻疹有顯效。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同急性蕁麻疹治療。根據蕁麻疹的發病機理,迅速緩解皮膚瘙癢,祛除人氣器官內的濕邪之氣,改善體質,根治蕁麻疹。
④ 蕁麻疹的中醫分型有哪些
專家介紹,臨床上中醫一般將蕁麻疹分為以下六種類型,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一)風熱型一般見於急性蕁麻疹,亦見於慢性者。由於風熱外襲,客於肌腠,傷及營血。證見風疹發紅,大片焮紅,瘙癢不絕,重則面唇俱腫。汗出受熱易起,或有咽干心煩。脈弦滑帶數,舌紅苔薄白或薄黃。(二)風寒型相當於寒冷蕁麻疹。由於衛外失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證見風疹塊色淡紅或蒼白,受風著涼後,即於露出部位發病。脈緊或緩,舌淡苔薄白。(三)風濕型屬於丘疹性蕁麻疹一類,小兒患者較多見。由於脾運失健,外受風濕之邪,周身散發丘疹水皰或大皰,焮起紅塊,晚上癢重。(四)脾胃型相當於腸胃型蕁麻疹。由於脾運失健,外受風寒。證見身發風塊,胃納不振,腹痛腹脹或惡心嘔吐,大便溏泄。脈弦緩,苔白或膩。(五)血熱型多見於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征),中醫稱之為風隱疹。由於心經有火,血熱生風。一般身起風疹塊較少,每到晚間皮膚先感灼熱刺癢,搔後隨手起紅紫條塊,越搔越多,發時心中煩躁不安,脈弦滑帶數,舌紅苔薄黃。(六)血瘀型由於瘀阻經隧,營衛之氣不宣,風熱或風寒相搏,證見:風疹塊暗紅,面色晦黯,口唇色紫,或風疹塊見於腰圍、表帶壓迫等處。脈細澀,舌質紫黯。
⑤ 中醫如何看待慢性蕁麻疹
?中醫認為慢性蕁麻疹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那麼專,在治療慢性蕁麻疹上也必屬然要從患者的身體內部開始治療,能夠徹底的治癒。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突然發作、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為特徵。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病史長短不一易反復發作,一般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西醫除給以抗過敏、封閉、自血療法外,尚無確切療效。中醫看慢性蕁麻疹上有自己的獨到的一些看法,他們通常會依據以下這些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蕁麻疹:
1、凡慢性蕁麻疹患者性情急躁、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者,或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者,均可從肝經辨證。
2、凡慢性蕁麻疹患者證見脘腹脹滿或惡心嘔吐,或泄瀉,或便秘者,均可從脾胃辨證。
3、凡慢性蕁麻疹患者證見腰膝酸軟者,均可從腎辨證。
4、凡慢性蕁麻疹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夢者,均可從心系辨症。
5、凡慢性蕁麻疹患者證見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過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從肺系辨證。
以上具體是在講的一些知識介紹和說明,希望對廣大的蕁麻疹患者們能夠有所幫助。
⑥ 蕁麻疹中醫怎樣治
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外感風、濕、熱之邪,侵害皮膚;二是飲食不注意,使體內蓄積濕熱,再加上外感風邪,兩相排斥,在皮膚上出現症狀;三是血虛風燥所致皮膚易生病變;四是不可忽視的精神因素。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當接觸過敏原的時候,患者會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出現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在產生這些斑塊的地方,會有發癢的感覺,如果沒有停止接觸過敏原並及時加以治療,出疹和發癢的情形會加劇。本病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無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病,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皮膚病。
症狀提示: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絕大多數為急性。急性蕁麻疹多突然發作,初起時只感覺皮膚瘙癢,而後起風團,風團大小不一,呈鮮紅色,形狀也不規則,可隨著瘙癢抓撓而增多。這種情況往往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然後可自然消退,不留痕跡。急性蕁麻疹發病時,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胸悶氣喘等症狀。慢性蕁麻疹可反復發作,終年不斷。
按摩原理: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一是外感風、濕、熱之邪,侵害皮膚;二是飲食不注意,使體內蓄積濕熱,再加上外感風邪,兩相排斥,在皮膚上出現症狀;三是血虛風燥所致皮膚易生病變;四是不可忽視的精神因素。根據以上病因,用按摩療法治療本病,首先要清熱解毒;其次應調暢情志,疏肝解郁;其三,要行氣活血,強壯身體,使人體不易受外界濕邪、風邪的影響。
一、手部按摩
1.拇指、食指捏拿合谷穴3—5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合谷穴可理氣止痛、活血調腸,使人一身氣血充盈,百病難侵,故對本病有防治作用。
2.拇指按揉陽池穴l~3分鍾,以感覺脹痛為宜。陽池穴是三焦經氣匯集之地,按摩此穴可調節人體元氣,增強機體免疫力,對蕁麻疹有防治功效。
3.屈食指點按大陵穴3~5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有清心寧神的作用,對精神因素導致的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二、足部按摩
1.拇指點按湧泉穴1—3分鍾,以足心發熱為宜。按摩此穴可強壯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本病的防治大有助益。
2.拇指指腹按揉解溪穴l一3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按揉此穴可強壯內臟器官,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對慢性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4.食指揉壓耳部腎上腺反射區1~3分鍾,以感覺酸脹為宜。按摩腎上腺反射區有清熱解毒、祛風化濕的功效,對急慢性蕁麻疹有治療作用。
⑦ 蕁麻疹,中醫是怎麼理解,解釋的
蕁麻疹是一種伴有劇癢的暫時性、水腫性、過敏性皮膚病。中醫稱隱疹,俗稱風疹塊、風團、風它!
民間有很多治癒本病的絕招
1:拔罐療法
處方:凡士林、酒精各適量,火罐一個
用法:先將凡士林一薄層於臍部,再將酒精滴數滴與火罐內,棉球引燃,火旺時將罐扣在臍眼側位,5-10分鍾拔罐,日拔3次。
療效:拔罐1天,有效率達96.1%
2:葯酒療法
處方:薄荷、苦參各30克,樟腦10克,白酒6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7天後,去渣濾酒,加入樟腦粉混勻,用棉簽蘸葯塗擦患處。日3次
療效:用葯3天,治丘疹樣蕁麻疹,有效率100%。治癒率92%。
3:中成葯療法
葯名:雲南白葯
服法:成人每次服1/8小瓶,第1次加服保險子1粒,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不服保險子。
療效:服葯1-4天,有效率90.62%
4:熏洗療法
處方:鮮紅蘿卜全株1000克
用法:加水6000毫升,濃煎取液,熏洗上身,出汗為度,洗後避風。日洗1次
療效、:熏洗3-6次,有效率100%,治癒率86%
希望你早日解除痛苦。
⑧ 蕁麻疹在中醫看來什麼原因
蕁麻疹屬於中醫風疹范疇。可參考風疹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有營血不足外感風邪或夾雜濕邪引起的疾病。
⑨ 常見皮膚病的中醫防治之——3蕁麻疹
蕁麻疹的中醫病名有很多,主要根據其病因和症狀而定,有的稱之為「癮疹」,有的稱之為「赤白游風」,還有「赤疹」、「白疹」、「風疹」等名稱。
中醫認為癮疹的發生總由 稟賦不耐、風邪侵襲、營衛失和所致 。衛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侵襲,外邪與氣血相搏於肌膚之間,營衛失和而發病。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腥膻發物,或腸道寄生蟲,使腸胃積熱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氣血虧虛,氣虛則衛外不固,易感受風邪侵襲;血虛則肌膚失養,化燥生風,風邪阻滯肌腠而發生本病。
中醫將本病在臨床表現上大致分為 風寒、風熱、胃腸濕熱、氣血兩虛 :
風寒型 患者風團多為白色,遇冷或風吹則加重,得暖則減,常伴怕冷,冬季多發,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治療以疏風散寒調和營衛為法。
風熱型 患者多表現為紅色風團,灼熱瘙癢劇烈,遇熱加重,得冷則減,可伴有低熱、咽痛。舌紅苔薄黃,治療以疏風清熱止癢為主。
胃腸濕熱型 患者常表現為大片的風團,色紅,瘙癢劇烈,發疹同時可伴腹脘疼痛,惡心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而需要注意的是此型患者常由於飲食不節而發病,此時治療多以通腑泄熱,調和脾胃為法。
氣血兩虛型 患者常表現為遷延不愈的慢性蕁麻疹,風團色淡紅或呈皮膚色,瘙癢,常因勞累而發或勞累後加重,多伴頭暈乏力,失眠多夢,心悸氣短,面色不佳,治療以益氣養血祛風為法。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精神過度緊張、壓力過大,這些都會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紊亂。
保持心情愉快,情緒往往是一些病人的發病原因。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異體蛋白,多吃五穀雜糧。
要勤修剪指甲,如瘙癢較重時不可過度搔抓,盡可能外塗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等控制瘙癢,瘙癢較重時,也可口服抗組胺葯如開瑞坦、西替利嗪、西咪替丁等西葯控制瘙癢。
1. 注重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2. 積極尋找和去除誘因最為關鍵,尤其應注意日常起居中能使自己敏感的各種物質,常見的多為食物或葯物吸入物等,或排查過敏源。應調整胃腸功能,治療各種慢性病灶,避免吸入或食用已發現的過敏物。慎起居,避風,不宜熬夜或勞累。
3. 魚蝦海鮮和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腌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
4. 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和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幾率。
⑩ 蕁麻疹在中醫里病因和范疇
病情分析:
您好,中醫認為認為蕁麻疹主要是風、濕、熱邪蘊於肌膚所致版,常規葯物只能緩權解病情但不能根治,易復發。
指導意見:
建議用麻黃、白鮮皮、地膚子各、金精草、龍戟草治療,能清熱祛風,除濕止癢,治療期間一定要大量飲用開水,保持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