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雀的由來
孔雀在公元二萬年前出生,但在古代時,孔雀還沒有進化,是一種小型動物、少毛,和恐龍生活在一起。
孔雀的原產地是南亞和東南亞,一共有兩個種類,一種是印度和斯里蘭卡原產的藍孔雀也叫印度孔雀,另一種是原產於緬甸到印尼爪哇島的綠孔雀也叫爪哇孔雀(在我國雲南也有分布)。還有在動物園里見到的白孔雀是印度孔雀的白化變種。
孔雀有2屬3種。其中孔雀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人工養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屬1種,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雌性綠色和棕色。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枚稍微最長;跗跖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
② 宋遼金元時期的陶瓷紋飾變化歷史那些原因有哪些
釉上彩:其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素雲彩、琺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種有青釉褐綠彩、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種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種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種有兔毫釉、油滴等。
紅釉:又分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朗窯紅、寶石紅、釉里紅等;鐵紅釉的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
黃釉:主要品種有嬌黃、姜黃、蜜蠟黃、蛋黃等。
低溫釉:主要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等。
結晶釉:主要品種有鱔魚黃、茶葉末等。
釉上彩
在已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在錦窯中烘烤而成。由於烤燒溫度不高,經受得起這種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為豐富。但由於畫面在釉上,經使用摩擦和同酸鹼接觸之後,便易於褪損變色。
釉上彩首創於宋磁州窯,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宋紅綠彩」。到了明代,釉上單種彩和多種彩的製作,已經很發達。清以後,釉上彩更多創新,有五彩、琺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硬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均有燒制,約在明宣德年間出現,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
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以民窯多見。
紋飾畫筆生動,色彩繽紛。
明嘉靖魚藻紋蓋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馬紋蓋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
亦稱「軟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創燒,雍正時盛行,產品精緻。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
清乾隆 粉紅地「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圖雙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萬代如意耳琵琶尊
琺琅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系仿銅胎琺琅效果。
琺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鉛、硼、硅系統的組成為基料,
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繪畫在燒好的白瓷上,經低溫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鎮窯創燒,雍正、乾隆時期愈加精巧。
琺琅彩瓷是宮廷壟斷的高級藝術品,畫面立體感強,色彩瑰麗,精美異常。
清康熙 粉紅地琺琅彩開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虞美人題詩盌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搥瓶
釉下彩
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緻,同時,於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於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並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
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釉下彩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里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種品種。
以氧化鈷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
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窯臻於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
元代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釉里紅
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繪,施釉後經高溫焙燒而成,
白地紅彩,紅彩在釉下,故名,始於元代景德鎮窯,明清時產品更為絢麗。
元 釉里紅雲龍紋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紅雲龍紋雙龍耳瓶
清乾隆 釉里紅「穿枝螭龍」圖葫蘆瓶
青花釉里紅
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色彩裝飾,故名。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於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
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綺麗。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梅瓶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綬帶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鬥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鉤繪花紋輪廓線,施釉,
經高溫燒成後於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鬥媲美,故名。
畫彩技法不僅有填彩,還有染彩、點彩、加彩等多種。
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燒,成化時鬥彩雞缸杯最為著名,胎薄體輕,色彩艷麗,為絕代精品。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明成化 鬥彩花蝶紋杯
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顏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
青釉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於成熟,宋代達於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粉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施釉較厚,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制,清代雍正景德鎮窯的粉青釉產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採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
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龍泉窯創制的傑出青釉品種。
宋龍泉窯盤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產生白釉。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邢窯白瓷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定窯白瓷
定窯白釉刻「易定」銘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體較薄,胎質細白,內外施白釉,釉面瑩潤。外底刻「易定」二字。
傳世定窯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兩件,碗形狀相同,大小相若,胎體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於同一墓中。銘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瘦勁,筆畫有力,時代屬於五代後期。
景德鎮窯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高2.3cm,口徑17.8cm,足徑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范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景德鎮窯甜白釉
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高24.8cm,口徑4.5cm。
瓶小口,肩下漸斂,足脛處略外撇,圈足,砂底無釉。通體施甜白釉,釉面暗劃3組紋飾,依次為卷草紋、纏枝蓮花紋、折枝花卉紋,以弦紋間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適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諧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凈,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
德化窯白釉暗花膽式瓶
清,高33.7cm,口徑6cm,足徑9cm。
瓶呈懸膽式。小口,細長頸,鼓腹,圈足。圈足內無釉。無款識。通體施白釉,釉面瑩亮。腹部暗刻花紋,刀法自然流暢。
清代德化窯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樣在釉中微微閃紅而呈「豬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澤是釉層微微閃青,因此與明代相比,缺少了溫潤的感覺,這是胎、釉中含氧化鐵增加的結果。
黑釉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於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製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於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晶體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毫盞最為著名。
建窯黑釉兔毫盞
油滴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態,
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而成。
黑釉油滴釉盤
紅釉
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里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鮮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焙燒而成,由於這種紅具有鮮艷的紅色,故名。
明代永樂景德鎮窯的鮮紅產品,紅艷勻潤,極為珍貴。
明宣德鮮紅釉盤
郎窯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在景德鎮仿照明永樂、宣德紅燒制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紅艷奪目,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邊由於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郎窯紅釉觀音尊
豇豆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在淺紅色釉中有深紅色暈點和綠色苔點,釉色似紅豇豆,故名。
清康熙時景德鎮窯創燒,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葉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紅釉洗
礬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著色元素,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
雖沒有銅紅釉艷麗,但呈色穩定,燒造工藝較簡單。
同時它也作為紅色彩料廣泛應用,如明清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艷。
清雍正礬紅彩雲龍紋盤
珊瑚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著色元素,經低溫烘烤而成,因釉公可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鎮窯燒制,康熙、雍正兩朝,多以珊瑚紅作地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其來裝飾器耳。
清道光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胭脂紅
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
在燒成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著色劑的釉料,再經800℃低溫烘烤而成,釉汁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始於清康熙景德鎮窯,精於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盤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青白釉
又稱影青。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孔雀綠
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綠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燒造,成化時有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飾,十分名貴。清代亦有燒制,器物以盤、碗、瓶等為主。
孔雀綠釉花觚
灑藍
又稱「雪花藍」。以鈷為著色劑,經高溫燒成後,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鎮窯創燒,清康熙時最精,灑藍描金裝飾較多見。
清康熙 灑藍釉描金山水詩文筆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錳量較高的鈷土礦)為著色元素的釉料,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鎮窯最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鱔魚黃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鎂和硅酸,經高溫氧化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黃褐色斑點,猶如黃鱔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鎮窯為著名。
清雍正鱔魚黃釉缽
茶葉末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和錳,經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
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如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宋代耀州窯已有燒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時景德鎮窯製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欖瓶
③ 孔雀的寓意及象徵
孔雀的寓意及象徵如下:
孔雀寓意著聰明、善良、自由、和平,一般孔雀象徵著吉祥、幸福、高潔華貴,同時也表示長壽之意。孔雀是百鳥之王,是吉祥鳥,因此,孔雀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與青睞,其觀賞價值也是比較的高。
孔雀是一種吉祥鳥,它體態優美,丹口玄目,細勁隆胸。而且也是最善良、最聰明、最愛自由與和平的鳥,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孔雀也可以看為是綬帶鳥綬與壽諧音,表示長壽之意。在希臘神話中,孔雀更是象徵著赫拉女神。它能夠給人帶來好運,不斷激勵著人去前進。
孔雀的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孔雀一般主要是棲息在森林的開闊地帶,數量比較稀少,也是中國國家的一級保護動物。
④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孔雀因為貌美經常被應用到藝術表現中,它的形象也常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走來走去,以下分享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1
1、簡單介紹:
孔雀,古稱孔爵、孔鳥,是世界上價值極高的珍禽之一。孔雀有兩種,一種生活在南亞,叫藍孔雀。另一種生活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和東南亞,叫綠孔雀。
不善飛行,遇敵割時,能突然開屏,抖動眼狀斑來恐嚇敵人,或迅速逃至密林中隱蔽。為留鳥。除供展覽觀賞外,羽毛可作裝飾品。
雖對農作物有一些危害,但由於野生種數量稀少,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內公園展出的多是人工繁殖的後代。
2、特點:
孔雀的頭部較小,頭上有一些豎立的羽毛,嘴較尖硬。雄鳥的羽毛很美麗,以翠綠、青藍、紫褐等色為主,也是白色,並帶有光澤。雄孔雀羽毛翠綠,下背閃耀紫銅色光澤。尾上覆羽特別發達,平時收攏在身後,伸展開來長約 1米左右, 就是所謂的「孔雀開屏」。
這些羽毛絢麗多彩,羽支細長,猶如金綠色絲絨,其末端還具有眾多由紫、藍、黃、紅等色構成的大型眼狀斑,開屏時反射著光彩,好像無數面小鏡子,真真鮮艷奪目。
它們身體粗壯,雄鳥長約 1.4米,雌鳥全長約 1.1米。頭頂上那簇 高高聳立著的羽冠,也別具風度。雌孔雀無尾屏,背面濃褐色,並泛著綠光,不過沒有雄孔雀美麗。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2
孔雀的特點描寫:
孔雀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孔雀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5到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
孔雀的外貌描寫:
1、孔雀頭上有幾根彩色的翎毛,一抖起來,那翎毛輕輕顫動,惹人喜愛。它有一對鳳眼,尖尖的嘴,細長的脖子,上面長著像魚鱗花紋一樣的羽毛。這些羽毛藍里透綠,油光油光的,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顯得更加美麗。尾巴一開屏,鮮艷奪目,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繚亂。那些像桃形的花紋,外面一圈是灰色的,第二圈是淺藍色的,最後一圈是寶石藍的,還帶點暗紅色,真漂亮。
2、孔雀那小巧的頭上像插著幾朵翡翠花,展開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個個黑環,黑、綠、黃相間,像是無數只大眼睛。
3、孔雀開屏時,如同一把碧紗宮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著光芒,好像無數面小鏡子。
4、孔雀園里的孔雀十分美麗,藍藍的脖子,銀白色的小嘴,玄色的眼睛,頭上還插著幾朵藍色的羽毛,銀色的爪子。
5、只見花孔雀拖在尾後的長長的羽毛都挺直起來,圍成一個圓圈,像一把色彩斑斕的大花傘,又像一塊圓形的彩緞。
6、一隻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嘩嘩響,那英俊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緩緩散開,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無比漂亮。
7、它可神氣了,昂著頭,挺著胸得意洋洋,來回轉著,炫耀自己的美麗。另一隻白孔雀毫不示弱,連忙散開像一把白紗傘似的尾巴,上面還有淡淡的花紋。白孔雀好像勝利似的,滿意地合上它那美麗的尾巴。
8、、孔雀喜歡生活在安靜舒適的地方,它的羽毛光彩奪目,十分漂亮。頭上有三根又長又好看的羽毛,鍛造成了一頂精美的王冠。身上的羽毛色彩斑斕,像一件染成了彩色的錦衣。
9、孔雀的頭部較小,頭上有一些豎立的羽毛,嘴較尖硬。雄鳥的羽毛很美麗,以翠綠、青藍、紫褐等色為主,雄孔雀尾部的羽毛延長成尾屏,有各種彩色的花紋,開屏時非常艷麗,像彩色的扇子。
10、孔雀最美麗的當然是它的羽毛了,有藍、綠、黃、紫、褐等多種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五彩的的光芒。羽毛上有許許多多的圓斑,而且很有規律地排列,遠看就像一隻只藍色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眨著,顯得熠熠生輝,美麗極了。
孔雀簡單介紹和特點是什麼3
孔雀的象徵
1、前程似錦的象徵
在古代官員的官服上通常會綉上動物圖案,而且官帽上會連綴動物羽毛。像孔雀就是會被拿來使用的動物圖案,所以孔雀是權力的象徵。再加上孔雀開屏時,能夠綻放出繁華似錦的圖案,因此一款翡翠孔雀掛件寓意著前程似錦,官運亨通。
2、孔雀是吉祥的象徵
孔雀是百鳥之王,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開屏。而且在古文中也有記載,孔雀開屏是吉祥之兆,能夠辟邪保平安。所以給家人佩戴一款翡翠孔雀掛件寓意著吉祥如意,能護佑去除厄運,帶來好運。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最善良、最聰明、最愛自由與和平的鳥,是吉祥幸福的象徵。
3、象徵著陰陽結合以及和諧的女性容貌
度佛教徒認為孔雀是聖物,寺廟周圍經常聚集著大群孔雀,由廟中的教徒專門喂養。在佛教中,孔雀象徵著陰陽結合以及和諧的女性容貌,佛教故事中經常描述如來佛祖騎著開屏的汕鳥孔雀給人間消災解難。
4、高尚和雅典象徵
孔雀,雍容大方,姿態優美,美麗端莊是一種吉祥高貴的珍禽鳥類,古稱孔爵、孔鳥,從古到今,孔雀在人類的藝術、歷史傳說、文學作品和宗教上久負盛名。因此,也有高尚和雅典象徵,形容高貴端莊。
5、、白頭偕老的象徵
孔雀尾部能綻放出滿屏的精彩,這代表著滿滿的幸福。再加上孔雀的頭部擁有白頭,寓意著白頭偕老。所以給夫妻或戀愛中的情侶佩戴一款翡翠孔雀掛件象徵著感情和諧美好,能夠攜手白頭到老。
⑤ 中國古代的瓷器窯都有那些
北方篇
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綉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採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 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南方篇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
⑥ 孔雀特點有哪些
孔雀特點有哪些
孔雀特點有哪些。孔雀開屏會很美麗,很多人觀賞孔雀就是為了看它們開屏求偶,但是對於孔雀的了解想必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的,畢竟不太常見,下面和大家分享孔雀特點有哪些。
孔雀特點有哪些1
孔雀的特點
孔雀有2屬3種。其中孔雀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人工養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屬1種,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雌性綠色和棕色。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長;跗跖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顫動,閃爍發光,並發出嘎嘎響聲。飛翔能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點沉重,翅膀也沒那麼強勁。
孔雀的生活習性
留鳥。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白天活動,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鳴聲高而洪亮。
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主要吃川梨、黃泡的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穀等植物和農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蟻、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在圈養情況下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飼養情況。喜歡吃梨、黃泡等果實,也吃稻穀、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還食用一些昆蟲如蟋蟀、蝗蟲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動物。非洲孔雀的動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蟻為主。
孔雀的繁殖方式
藍孔雀的繁殖期3-6月,綠孔雀的繁殖期為6-12月。營巢於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時雄鳥的羽毛特別綺麗。常見數只雄鳥追隨於雌鳥周圍,並把艷麗奪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開如扇狀,不斷抖動,並相互摩擦而發生「沙—沙」 的音響。雄鳥為爭雌還發生格鬥。巢營於郁密的灌木叢、竹藪等的高草叢間。巢異常簡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窩,並襯以雜草、枯枝、落葉、殘羽等。雌鳥每隔一日產一卵,多在黎明產下。卵每產4-8枚,一般為5-6枚。卵呈鈍卵圓形,殼厚而堅實,並微有光澤;呈乳白,棕或乳黃色,不具斑點。
孵卵由雌鳥承擔,經28-30日才孵出雛鳥,雛鳥有隱蔽於雌鳥尾下的習性。生長緩慢,第一年的幼鳥與雌鳥略同,而雄性幼鳥的頸部則色彩較鮮艷。第二年的幼鳥與同性別的成鳥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臉上裸露部呈藍色和黃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時雄性幼鳥具有完全成長的尾屏。
孔雀特點有哪些2
一、孔雀特徵
1、外形特徵
孔雀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人工養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的.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雌性綠色和棕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雄鳥有具直立的枕冠,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羽色華麗。
2、習性特徵
(1)孔雀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混交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尤其喜歡在河岸、疏林草地或地邊叢林以及林中空曠和林間草地的稀疏草原或有竹叢、灌木叢的開闊地帶,從平原地帶到高山地帶的灌叢、森林中都有分布,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
(2)孔雀在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步履輕盈矯健,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晚上棲息於樹上,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性機警,膽小怕人。
3、飲食特徵
孔雀是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蟋蟀、蝗蟲、白蟻、蛾、蜥蜴、蛙等動物,主要吃黃泡、川梨的果實、幼樹枝葉、蘑菇、芽苞、豌豆、草子、稻穀等植物和農作物,也吃蟋蟀、蚱蜢、白蟻、蛾、蚯蚓、蝽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圈養情況下以小麥、玉米、高梁、糠麩、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骨粉、魚粉、砂礫、食鹽、多維素、氨基酸、微量元素、添加劑等用量可根據飼養情況來確定。
4、求偶特徵
孔雀的尾巴可以作為求偶的工具,每到繁衍的季節,雄孔雀的尾羽就成了它們炫耀的工具,繁殖季節雄孔雀會競相開屏展示尾羽,向異性展示自身強大和美麗, 爭奪雌孔雀。雄孔雀在進行求偶表演時,會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會顫動並閃爍發光,及發出嘎嘎響聲。一些理論認為雌孔雀偏愛尾羽眼狀斑紋多的雄鳥。
二、孔雀的分布范圍
1、原產地為柬埔寨、印度尼西亞、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緬甸、孟加拉國、越南、印度、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
2、引進:巴哈馬、澳大利亞、美國(夏威夷島)、紐西蘭。
孔雀特點有哪些3
孔雀開屏是什麼行為
孔雀開屏是求偶行為,屬於生來就有的生殖行為,這種行為是動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的效果,當動物生長發育到一定時期,就要繁衍同自己的後代,以延續其種族。同時,也有孔雀開屏這一現代常用詞彙也常用於表示自作多情、一廂情願。
孔雀開屏有什麼特點
1、能夠自然開屏的只能是雄孔雀,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孔雀中以雄性較美麗,而雌性卻其貌不揚。
2、孔雀開屏是為了求偶、防禦,所以說孔雀開屏既是一種生殖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防禦行為。
3、孔雀開屏最繁盛時候是在3~4月,生活在我國雲南雨林里的野生孔雀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屏的,這個時候正是它們的繁殖季節。
孔雀開屏有什麼作用
1、求偶行為:春天是孔雀產卵繁殖後代的季節。於是,雄孔雀就展開它那五彩繽紛、色澤艷麗的尾屏,還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舞蹈動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後,便與雌孔雀一起產卵育雛。
2、保護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們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線紋,其中散布著許多近似圓形的「眼狀斑」,這種斑紋從內至外是由紫、藍、褐、黃、紅等顏色組成的。一旦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孔雀便突然開屏,然後抖動它「沙沙」作響,很多的眼狀斑隨之亂動起來,敵人畏懼於這種「多眼怪獸」,也就不貿然前進了。
3、受到驚嚇:在動物園,我們經常看見孔雀開屏, 動物學工作者認為,大紅大綠的服色,遊客的大聲談笑,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們的警惕戒備,這時孔雀開屏,也是一種示威、防禦的動作。凡是注意觀察自然各種現象的人,都會注意到,當獵食動物如鷹、黃鼠狼等向帶著雞雛的母雞進攻時,母雞也會豎起它的羽毛和敵害作斗爭,這種動作只是它們的一種防禦反應,孔雀受驚時的開屏動作也是如此。
⑦ 孔雀的外形特點是怎樣的
孔雀的特點:
孔雀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
孔雀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5到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
孔雀的外貌描寫:
1、孔雀喜歡生活在安靜舒適的地方,它的羽毛光彩奪目,十分漂亮。頭上有三根又長又好看的羽毛,鍛造成了一頂精美的王冠。身上的羽毛色彩斑斕,像一件染成了彩色的錦衣。
2、孔雀的頭部較小,頭上有一些豎立的羽毛,嘴較尖硬。雄鳥的羽毛很美麗,以翠綠、青藍、紫褐等色為主,雄孔雀尾部的羽毛延長成尾屏,有各種彩色的花紋,開屏時非常艷麗,像彩色的扇子。
3、孔雀開屏時,如同一把碧紗宮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著光芒,好像無數面小鏡子。
4、孔雀園里的孔雀十分美麗,藍藍的脖子,銀白色的小嘴,玄色的眼睛,頭上還插著幾朵藍色的羽毛,銀色的爪子。
5、只見花孔雀拖在尾後的長長的羽毛都挺直起來,圍成一個圓圈,像一把色彩斑斕的大花傘,又像一塊圓形的彩緞。
⑧ 孔雀的特點有哪些外形特徵
孔雀的特點
孔雀有2屬3種。其中孔雀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人工養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屬1種,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雌性綠色和棕色。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長;跗蹠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顫動,閃爍發光,並發出嘎嘎響聲。飛翔能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點沉重,翅膀也沒那麼強勁。
孔雀的生活習性
留鳥。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白天活動,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鳴聲高而洪亮。
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主要吃川梨、黃泡的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穀等植物和農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蟻、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在圈養情況下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飼養情況。喜歡吃梨、黃泡等果實,也吃稻穀、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還食用一些昆蟲如蟋蟀、蝗蟲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動物。非洲孔雀的動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蟻為主。
孔雀的繁殖方式
藍孔雀的繁殖期3-6月,綠孔雀的繁殖期為6-12月。營巢於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時雄鳥的羽毛特別綺麗。常見數只雄鳥追隨於雌鳥周圍,並把艷麗奪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開如扇狀,不斷抖動,並相互摩擦而發生「沙—沙」 的音響。雄鳥為爭雌還發生格鬥。巢營於郁密的灌木叢、竹藪等的高草叢間。巢異常簡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窩,並襯以雜草、枯枝、落葉、殘羽等。雌鳥每隔一日產一卵,多在黎明產下。卵每產4-8枚,一般為5-6枚。卵呈鈍卵圓形,殼厚而堅實,並微有光澤;呈乳白,棕或乳黃色,不具斑點。
孵卵由雌鳥承擔,經28-30日才孵出雛鳥,雛鳥有隱蔽於雌鳥尾下的習性。生長緩慢,第一年的幼鳥與雌鳥略同,而雄性幼鳥的頸部則色彩較鮮艷。第二年的幼鳥與同性別的.成鳥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臉上裸露部呈藍色和黃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時雄性幼鳥具有完全成長的尾屏。
剛果孔雀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何時生兒育女完全取決於當地雨季到來的日期,雄鳥在茂密的灌木叢深處用枯枝敗葉搭窩,在雌鳥孵卵期間負責保衛工作;雌鳥每次產卵3-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約26-28天,幼雛出殼後由雙親共同撫養,1-2年後性的成熟。
⑨ 中國古代的瓷器窯都有那些
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綉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採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 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
⑩ 朋友送的,這么小就有點會飛。請問這種是什麼雞
嘴和爪子怎麼看都是雞,只是這品種毛色我沒見過,小雞翅膀退化還是能飛的,蘆花雞成雞羽毛是黑白相間的(幼雞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