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膝蓋起小疙瘩紅色,兩個膝蓋都有是對襯的,很癢,有時忍不住會撓,撓後會掉皮,請問是什麼原因
過敏性紫癜表現為皮膚瘀點,多出現於下肢關節周圍及臀部,紫癜呈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大小不等、顏色深淺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數日內逐漸消退,但可反復發作;病人可有胃腸道症狀,如腹部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鈍痛等;可有關節疼痛;腎臟症狀,如蛋白尿、血尿等,多見於兒童。治療包括盡力找出過敏原因並加以避免;使用抗組胺葯物如苯海拉明、異丙嗪、安其敏、撲爾敏等及糖皮質激素等。
該病患者常見皮膚出血點,故心理較緊張,應安慰病人,介紹康復病例,使其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應注意生活調節,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少活動,因活動可加速血液循環,加重出血,緩解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應積極清除感染灶,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應避開一切過敏原,防治該病的誘發因素。飲食調節也很重要。 過敏性紫癜又稱紫癜,是侵犯皮膚或其他器的毛細血管及小動脈的一種過敏性血管炎,多發生於男性兒童,特點是血小板不減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及關節症狀。
臨床表現
1、症狀及體征 1)前驅期症狀 發病前1~3周常有低熱咽痛、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適等症狀。
2)典型症狀及體征 臨床上由於病變的部位不一而有不同的表現 (1) 皮膚症狀:以下肢大關節附近及臀部分批出現對稱分布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樣紫癜為主,反復發作於四肢臀部,少數累及面和軀幹部皮損初起有皮膚瘙癢,出現小型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多形性紅斑 (2) 關節症狀:可有單個或多發性遊走性關節腫痛或關節炎,有時局部有壓痛,多發生在膝踝、肘、腕等關節關節腔可有滲液,但不留後遺症。臨床稱關節型 (3) 消化道症狀:約2/3患者可出現以腹部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鈍痛為主,同時可伴有嘔吐、嘔血或便血嚴重者為血水樣大便。臨床稱腹型。 (4) 腎臟症狀:一般於紫癜2~4周左右出現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蛋白尿和管形尿,也可出現於皮疹消退後或疾病靜止期。通常在數周內恢復重症可發生腎功能減退、氮質血症和高血壓腦病。少數病例血尿蛋白尿或高血壓可持續2年以上。臨床稱腎型。 2、常見並發症可有腸套疊腸梗阻、腸穿孔、出血性壞死腸炎、顱內出血、多發性神經炎心肌炎、急性胰腺炎、睾丸炎及肺出血等。
腎炎症狀
腎炎症狀大多在起病1月內出現,部分可遲至3~6個月甚至2年以上。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血尿 為肉眼或鏡下血尿,可持續或間隙出現,且在感染或紫癜發作後加劇。多數病例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 2、蛋白尿 程度輕重不一,不一定和血尿嚴重度成比例,蛋白尿大多為中等度,血漿蛋白水平下降程度較蛋白尿嚴重度為明顯,可能蛋白除了腎臟漏出外,還從其他部位如胃腸道、皮下組織等漏出。部分病例可表現為腎病綜合 征或急性腎炎綜合征。後者浮腫、高血壓相對不明顯。 3、高血壓 一般為輕度高血壓,明顯高血壓者多為預後不良。 4、其他 少數病人有浮腫,大多為輕度,急性期浮腫者常有血壓上升,表示病變較廣泛。浮腫原因與蛋白尿、胃腸道蛋白丟失及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有關。此外病人還常伴關節酸痛皮膚紫癜、腹痛、全身不適等表現。腎功能一 般正常,少數出現血肌酐尿素氮一過性升高。血清檢查IgA及IgM大多升高,IgG正常。C3及CH50大多正常,不少病例血中有冷球蛋白上升。
並發症
1、消化道出血:與腸道粘膜受損有關。 2、紫癜性腎炎:與腎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炎症有關。 治療過敏性紫癜消除誘因較為重要,並且應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治療,因為皮質類激素葯物雖然可以使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但停葯後易使病情反跳加重。 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並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因此,如果病情急需,一定要在專科醫生的正確指導下合理應用。 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依賴性,應逐漸減量直至全部撤除停用。在停用皮質激素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撤除停用皮質激素激素後的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治療。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編輯本段症狀分型
多數過敏性紫癜患者發病前1-2周有全身不適、低熱、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症狀,隨之出現典型臨床表現。依其症狀、體征不同,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單純型
是最常見類型。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紫癜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紫癜主要局限於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軀干極少發生,可同時伴有皮膚水腫、蕁麻疹,經7-14日逐漸消退。
2、腹型
除皮膚紫癜外,因消化道粘膜及腹膜臟層毛細血管受累,而產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狀及體征(約2/3患者發生),如:惡心、嘔吐、嘔血、腹瀉及粘液便、便血等。其中腹痛最為常見,常為陣發性絞痛,多位於臍周、下腹或全腹,發作可因腹肌緊張及明顯壓痛、腸鳴音亢進而誤診為外科急腹症。在幼兒可因腸壁水腫、蠕動增強等而致腸套疊。 腹部症狀、體征多與皮膚紫癜同時出現,偶可發生於紫癜之前。
3、關節型
除皮膚紫癜外,因關節部位血管受累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等表現(約1/2患者有關節症狀),多發生於膝、踝、腕、肘等大關節,關節腫脹一般較輕,呈遊走性,反復發作,經數日而愈,不遺留關節畸形。
4、腎型
病情最為嚴重,發生率高達患者12%-40%。除皮膚紫癜外,因腎小球毛細血管炎性反應而出現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腎臟症狀可出現於疾病的任何時期,但以紫癜發生後一周多見。一般認為尿變化出現愈早,腎炎的經過愈重,少數病例因反復發作而演變為慢性腎炎(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腎病綜合征(尿蛋白>3.5g/d、低血漿白蛋白血症<30g/L、水腫、血脂升高),甚至腎功能衰竭,過敏性紫癜所引起的這些腎臟損害稱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5、混合型
除皮膚紫癜外,其他三型中有兩型或兩型以上合並存在。
6、其它
除以上常見類型外,少數該病患者還可因病變累及眼部、腦及腦膜血管,而出現視神經萎縮、虹膜炎、視網膜出血及水腫、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症狀、體征。
編輯本段中醫分型
本病中醫稱「紫癜」、「紫斑」,屬於中醫學血證范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證,與本病有相似之處。
1、風熱傷絡
證候 起病較急,全身皮膚紫癜散發,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對稱分布,色澤鮮紅,大小不一,或伴癢感,可有發熱、腹痛、關節腫痛、尿血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 本證由風熱之邪外感,內竄血絡所致。以起病較急,紫癜色澤鮮紅,伴風熱表證為辨證要點。
2、血熱妄行
證候 起病較急,皮膚出現瘀點瘀斑,色澤鮮紅,或伴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同時見心煩、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發熱,舌紅,脈數有力。 辨證 本證由熱毒壅盛,迫血妄行,灼傷絡脈,血液外滲所致。以起病急,紫癜及其他出血鮮紅,伴熱毒內盛,血分郁熱之象為辨證要點。
3、氣不攝血
證候 起病緩慢,病程遷延,紫癜反復出現,瘀斑、瘀點顏色淡紫,常有鼻衄、齒衄,面色蒼黃,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慌,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辨證 本證由病久未愈,氣虛不能攝血所致。以病程遷延,紫癜色淡,反復出現,伴氣血不足之象為辨證要點。
4、陰虛火旺
證候 紫癜時發時止,鼻衄齒衄,血色鮮紅,低熱盜汗,心煩少寐,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光紅,苔少,脈細數。 辨證 本證由陰虛火旺,灼傷血絡所致。以紫斑時發時止,血色鮮紅,伴陰虛火旺之象為辨證要點。
丫的不讓我發表
來這里
http://ke..com/view/18069.htm?fr=ala0_1_1
我爸以前有過這個病
好幾年後好了
還是可以治療的
2. 背上有幾處紫色的斑點塊狀
皮膚經常出現紫色斑塊是紫癜。
紫癜,中醫病名。亦稱紫斑,以血液溢於皮膚、粘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為其臨床特徵,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常伴鼻衄、齒衄,甚則嘔血、便血、尿血。本病屬血證范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證,與本病有相似之處。本病包括西醫學的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3-14歲,尤以學齡兒童多見,男性多於女性,春季發病較多。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2-5歲,男女發病無差異,其死亡率約1%,主要致死原因為顱內出血。
3. 大楓子肉是什麼
大楓子
葯名大楓子
基科原屬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樹的果實
性歸味經辛熱、有毒
功用袪風殺蟲
主治
治療麻風、疥癬、皮膚炎、癩瘡、攻毒殺蟲。
禁忌
日常用量1分~3分
濃縮劑量
附註本品毒性較大多作外用內服宜慎重
辛熱,治瘡疥殺蟲劫毒。
性味:辛熱,有毒。
功用與主治:燥濕殺蟲。治麻風、疥癩。
配伍:
本品搗爛配輕四化建設,以麻油調和,外搽麻風。
配苦參煎湯洗,治麻瘋。單獨榨取其油,搽疥瘡甚效。
用量與用法:外用無定量。去殼用仁。
禁忌:陰虛血熱者忌用。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Seed
【拉丁名】SemenHydnocarpi
【別名】大楓子
【名稱考證】大風子(《本草衍義補遺》),大楓子(《品匯精要》)
【科目來源】大風子科植物
【葯用部位】大風子的成熟種子。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葯用。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
①《綱目》:「辛,熱,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熱。」
③《玉楸葯解》:「味苦,微熱。」
入肝、脾、腎經。
①《玉楸葯解》:「入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效分類】外用及其它葯
【功效主治】祛風燥濕、攻毒殺蟲。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用葯忌宜】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炮製方法】
大風子:揀凈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凈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凈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資源分布】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布雲南地區。
【葯材鑒定】
乾燥的成熟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1、泰國大風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2-3厘米,直徑1-2厘米。表麵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數明顯的凹紋至種子1/3處。種皮堅硬,厚約`1-2毫米,內面光滑,淺黃色至棕黃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種仁外被一層紅棕色或黃棕色薄膜,較小的一端顯皺縮;其周圍有一淺黃色凹入的環紋。胚乳肥大,白色或淺黃色,有油性,子葉兩片,心形,氣微,味淡。
2、海南大風子:種子略呈四面體,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厘米,寬0、5-1厘米,表麵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於種子的一端,種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臟形稍尖,色較淺。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衍義補遺》;
①《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症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注射復方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化學成分】種仁佔全種子的30%,約含脂肪油50%。大風子油於20~30℃間凝固,故在寒冷氣候即變成油膏狀。油的性質: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價1~20,皂化價187~226.5(平常200~210),碘價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較高,有旋光性,能溶於90%熱乙醇,是其特點。油的脂肪酸有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風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櫚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風子油酸及次大風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風子油酸、二次大風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風子油酸、二大風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結構特殊(都有一個環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葯的有效成分,約占總油量的90%。就抗麻風的葯效而論,次大風子油酸強於大風於油酸,而二者並用時又強於獨用。種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風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風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櫚酸及大風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環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相關選方】
①治大瘋眉目遍身穢爛者:大楓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蠍、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進三次。(《解圍元藪》大風丸)
②治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
③治一切瘡疥膿腫等瘡: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將柏油六兩和勻塗之。(《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④治癬癢各瘡: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⑤治風刺亦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水調塗之。(《綱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壽域神方》)
【原生形態】
大風子,常綠喬木。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1.5厘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3~7厘米,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側脈8~10對。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聯合,兩面被長柔毛;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磷片狀,線形,著生於瓣上,內部邊緣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葯外向,長圓形,花絲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圓柱狀,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1室,具5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反卷。漿果球形,直徑6~8厘米,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略呈多角體,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參考出處】《本草衍義補遺》,《本草求原》,《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臨床應用】
①治療麻風
大楓子仁歷來是治療瘤型麻風的有效葯物,但由於辛、熱、有毒,故臨床上單獨用大楓子仁以治療麻風者殊鮮。通常製成復方丸劑,如江蘇地區所用的麻風丸,浙江地區的掃風丸,廣東地區的脾經丸、癘風丸、防風通經丸等,均有一定療效。
②治療蕁麻疹
大楓子1兩,大蒜5錢,搗爛,加水100毫升,煮沸約5分鍾,塗搽患部。治療50例,多數外搽1次即見效。
③治療酒渣鼻
大楓子肉、胡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先將茶葉與水銀研合,大楓子肉與胡桃肉研碎,然後將4葯混合研細,用麻油拌成糊狀外用。每晨擦1次,治療6例皆愈。但對汞劑有過敏史者忌用。用葯量宜少,多則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則應停葯,用2%硼酸水冷濕敷,內服維生素B、C,注射鈣劑,皮炎愈後仍可繼續治療,但葯量應再減少。
【不良反應及治療】
人應用後亦有產生頭暈、頭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適、發熱、軟弱、失眠、食慾不振、腹痛及全身發熱感。還能刺激腎臟,產生蛋白尿及管型。《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症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注射復方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品匯精要》
大風子
bbb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大風子常綠喬木。
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1.5厘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3~7厘米,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側脈8~10對。
花雜性或單性,
1至數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聯合,兩面被長柔毛;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磷片狀,線形,著生於瓣上,內部邊緣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葯外向,長圓形,花絲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圓柱狀,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1室,具5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反卷。
漿果球形,直徑6~8厘米,果皮堅硬。
種子30~40粒,略呈多角體,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
花期1~3月。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
我國分布雲南地區,台灣、廣西有栽培。
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4~6月採摘成熱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干。
【葯材】乾燥的成熱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
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
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
氣微,味淡。
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主產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也產我國雲南、台灣、廣西等地區。
【炮製】大風子:揀凈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凈仁。
大風子霜:取大風子凈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性味】辛,熱,有毒。
①《綱目》:辛,熱,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熱。
③《玉楸葯解》:味苦,微熱。
【歸經】入肝、脾、腎經。
①《玉楸葯解》:入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大風子的功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①《綱目》: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②《醫林纂要》:行痰,殺蟲,劫毒。
用霜,亦可劫頑痰,行積水。
③《國葯的葯理學》:治象皮病。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宜忌】內服宜慎。
陰虛血熱者忌服。
【選方】
①治大瘋眉目遍身穢爛者:
大楓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蠍、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
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進三次。
(《解圍元藪》大風丸)
②治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
又治楊梅惡瘡。
(《嶺南衛生方》)
③治一切瘡疥膿腫等瘡: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
將柏油六兩和勻塗之。
(《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④治癬癢各瘡: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
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⑤治風刺亦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水調塗之。
(《綱目》)⑥治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
(《壽域神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麻風大楓子仁歷來是治療瘤型麻風的有效葯物,但由於辛、熱、有毒,故臨床上單獨用大楓子仁以治療麻風者殊鮮。
通常製成復方丸劑,如江蘇地區所用的麻風丸,浙江地區的掃風丸,廣東地區的脾經丸、癘風丸、防風通經丸等,均有一定療效。
②治療蕁麻疹大楓子1兩,大蒜5錢,搗爛,加水100毫升,煮沸約5分鍾,塗搽患部。
治療50例,多數外搽1次即見效。
③治療酒渣鼻大楓子肉、胡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
先將茶葉與水銀研合,大楓子肉與胡桃肉研碎,然後將4葯混合研細,用麻油拌成糊狀外用。
每晨擦1次,治療6例皆愈。
但對汞劑有過敏史者忌用。
用葯量宜少,多則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則應停葯,用2%硼酸水冷濕敷,內服維生素B、C,注射鈣劑,皮炎愈後仍可繼續治療,但葯量應再減少。
參考新浪中醫網
4. 中葯古今研究:蟬蛻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 「味咸,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癇,寒熱。」
《名醫別錄》: 「主小兒癇,女人生子不出,灰服之,主久痢。"
《葯性本草》 :「小兒壯熱。」
《葯性論》 :「治小兒渾身壯熱驚癇,兼能止渴。」
《本草衍義 》:「除目昏障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痘疹出不快。」
《本草綱目》 :「治頭風,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
《雷公炮製葯性解》 李中梓:「味咸、甘,性寒,無毒,不載經絡。主催生,下胎衣,通乳汁,止夜啼,定驚癇,逐邪熱,殺疳蠱,亦能止渴。」
蟬有五種,陳藏器辨之悉,今以形極大而聲極高,一鳴而無所停斷者,入葯最良。
《玉楸葯解》 黃元御:「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經。發表驅風,退消腫。」
蟬蛻輕浮發散,專治皮毛,退膜,消腫毒。治大人失音,小兒夜啼,取其晝鳴夜息之意。
《本草蒙筌 》:「去翳膜侵睛,胬肉滿眥,眼科誠奇。」
《本草拾遺 》:「研,一錢七,井花水服,主啞病。」
《本草經疏》 : 「疸疹虛寒證不得服。」
《本草新編》 「 : 蟬蛻去目內翳膜、並侵睛胬肉。小兒痘瘡,用之以護目,斷不可少之葯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蟬蛻無氣味,性微涼。能發汗,善解外感風熱,為溫病初得之要葯。又善托隱疹外出,有皮以達皮之力,故又為治隱疹要葯。與蛇蛻並用,善治周身癩癬瘙癢。若為末單服,又善治瘡中生蛆,連服數次其蛆自化。為其不飲食而時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為其為蟬之蛻,故又能脫目翳也。
蟬亦止小兒夜啼,又善醫音啞。
《本草備要》: 「治皮膚瘡瘍癮疹(與薄荷等分,為末,酒調服)其聲清響,故治中風失音;又晝鳴夜息,故止小兒夜啼。」
現代研究:
1、成分: 主含甲殼質、殼聚糖,並含異黃質蝶呤、赤蝶呤、蛋白質、氨基酸、有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2、作用: 本品有解熱、鎮靜、抗驚厥、免疫調節、降血脂、抗炎、抗過敏、抗腫瘤等作用,還能使心率減慢。
3、葯理: 其煎劑能對抗小鼠因士的寧、可卡因及煙鹼引起的驚厥死亡,部分消除煙鹼引起的肌肉震顫,並能抑制小鼠的自由活動,證明蟬蛻具有神經節阻斷作用而起到解痙、鎮靜功效。實驗表明,本品對機體免疫功能和變態反應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其水提液在體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顯示出高度抗腫瘤活性。
4、臨床報導: 治療破傷風,用蟬衣去頭足,焙乾研末,每次3錢,日服3次,黃酒沖服,並配合針灸、鎮靜劑和抗菌素。共觀察29例,僅1例死亡。
5、典型案例: 蟬蛻祛風止癢案。馮某某,女,48歲,1988年10月15日就診。近兩年來軀干、臀部及雙下肢出現蠶豆至花生米大小紅色紡錘形丘疹,反復發作,奇癢難忍,診為頑固性蕁麻疹。經服西葯,效果甚微。服蟬蛻丸(蟬蛻去頭足,粉碎過篩,煉蜜為丸,每丸約重9g),每天3次,每次1丸,1周後症狀基本控制,繼服3周,追訪至今,未再發作〔基層中醫葯雜志,1992,(1):47〕。
5. 你好!我父親今年83歲。在在阿克蘇農一師醫院住了半個月。眼睛水腫消不下去。看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建議買一盒中成葯「防風通聖丸」,早晚各口服一包,三兩天內就能見好效果。老年人多有大便干結、便秘現象,如果您父親兼有便秘的話,此葯甚佳。若不便秘,適當建少劑量即可。
防風通聖丸,出自中醫古籍《宣明論方》,是金代名醫劉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由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山梔、大黃(酒蒸)、芒硝、石膏、黃芩、桔梗、甘草、滑石、生薑18味葯組成。
【方歌】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方解】方中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使外感風邪從汗而解共為主葯;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滑石、梔子清熱利濕,使里熱從二便分消,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熱瀉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熱,以上共為輔葯;火熱之邪灼血耗氣,故用當歸、白芍、川芎養血和血;白術健脾燥濕為佐葯;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為使葯。全方共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備,上中下三焦並治,共奏疏風解表、清熱通便之功。主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裡皆實之證。
清代名醫王旭高度評價此方,謂:「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效耳。」由於該方卓越的臨床療效,故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清•雷少逸《時病論》曰:「主治甚多,不能盡此,其葯味表裡氣血皆備。」故有「防風通聖治百病」之說。甚至民間俗語「有病無病,防風通聖」,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防風通聖散用途之廣,集防與治於一體。近代臨床應用越來越廣,各路文獻報道,可用於頭痛、水腫、浮腫、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肺炎、哮喘、氣管炎、過敏性紫癜、蕁麻疹、頑固性瘙癢症、痤瘡、面部蝴蝶斑、扁平疣、菌痢、熱淋、腸癰、乳腺炎、脂肪肝、習慣性便秘、老年便秘、糖尿病、前列腺炎、中風、腦梗、精神分裂症等符合上述證型疾病的治療。
有葯理研究發現,防風通聖丸還具有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的作用。
【結語】可見中醫葯只要病機與葯物的主治相投,抓住關鍵矛盾,對症施葯經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葯物像一把雙刃劍,有兩面性,服用不當也會造成傷害,一定要謹慎行事,遇到問題多問、多查閱資料,也可網上瀏覽咨詢。如對中醫有興趣,平時多看看有關中醫古籍醫論以及中葯方劑方面的書籍,必有益處,久之,也許你也會成為半個「土郎中」,關鍵在於實踐與心悟。
6. 熱性蕁麻疹用排骨燉香菇加米酒有效
近些年蕁麻疹的發病率呈爆發趨勢,跟現在人飲食營養不足、不愛運動、接觸的化學物質多、過度用葯等都是有關系的。這個病本來是大人更多,但現在小孩子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了,不僅是孩子本身的過敏體質,也因為接觸的化學物質更多,而食物里營養不足細胞膜質量差免疫發育也弱了,說到底,跟體質、環境和營養都有很大關系。蕁麻疹誘因太多,根據不同誘因和症狀又有很多分類,這里說最常見的幾種:寒性、熱性、蛋白過敏性、人工劃痕症。
1、寒性蕁麻疹
寒性蕁麻疹的特點就是遇寒發作,有遺傳性,但也有很多是後天獲得。
寒性蕁麻疹主要是機體循環太差,不能及時清除免疫復合物CIC,導致CIC沉積在皮膚黏膜組織而引起的免疫攻擊。確定是寒性蕁麻疹時我們可熱敷或者電吹風對著局部吹,或能緩解不適。
2、熱性蕁麻疹
熱性蕁麻疹的特點就是遇熱發作,比如運動、熱飲、火鍋、酒精、精神緊張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遇熱機體溫度升高,促使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病,所以又叫「膽鹼能性尋麻疹」。
說明患者細胞膜質量較差,抗氧化能力弱,遇高溫加速了氧化,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釋放組胺、白三烯、緩激肽等炎症物質,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或者水腫,於是爆發蕁麻疹。熱性蕁麻疹可開冷空調能緩解下,但要從本根本上改善需提高機體細胞膜質量和抗氧化能力。
3、蛋白過敏性蕁麻疹
也就是對蛋白類的食物過敏,比如魚、肉、海鮮等,吃了就會爆發蕁麻疹。
正常情況下,身體只接受小分子物質進入血液循環。
如果腸道缺乏蛋白酶,不能將大分子蛋白水解成氨基酸,或者腸黏膜通透性高,導致大分子蛋白肽吸收入血,引起機體的排異反應,就會出現過敏。
對蛋白過敏就必須嚴格迴避過敏原,再根據症狀處理。
4、人工劃痕症
人工劃痕症,指皮膚受到刺激後出現的蕁麻疹,一般是皮膚先有瘙癢或灼熱感,然後一抓,就會隆起一道劃痕。
有的是單純體質異常導致,更多的仍然是過敏體質的表現。
主要還是因為機體免疫低、循環差,不能及時清除免疫復合物,這種免疫復合物刺激機體產生組胺類物質,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使血漿、組織液滲透到真皮層而致。
蕁麻疹,可以這樣調理!
1、局部止癢
醫生會建議抹爐甘石洗劑,我這里還有一個方法止癢效果也很好:
綠茶水濕敷法:泡濃的綠茶水,待水溫涼下來後,去茶葉,把紗布放在綠茶水裡,再把紗布擰成半濕,然後把紗布平整的敷在發紅的皮疹上,每次30分鍾左右,一天敷2~3次。
蕁麻疹會越抓越癢,要及時減速寶寶指甲,避免抓撓,有必要時給戴個小手套。
如果症狀嚴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抗組胺類的葯物。
2、迴避過敏原
所有的過敏都必須嚴格迴避過敏原,可回想下是否吃了某種食物或者葯物之後出現的,先迴避觀察。
反復的蕁麻疹最好去醫院確診,必要時進行血液IgE過敏原檢測。
但是檢測結果只能作為參考,不完全代表所有檢測過敏的食物都不能吃。
最好的方法是媽媽把寶寶每天吃的食物認真記錄下來,一旦發現寶寶出現蕁麻疹和瘙癢或原有的症狀加重,就可翻看食物日記查找出可疑的致敏食物,用排除法篩選。
如果有不能吃的食物,可通過其他食物彌補,比如不能吃魚肉海鮮牛羊肉,那麼可以從雞肉、豬肉、豆腐等裡面獲取優質蛋白,以免造成寶寶營養不良。
3、營養內調
維生素C
VC可增強毛細血管韌性,也是一種抗氧化的維生素。
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補充有益菌,益生元(水蘇糖)生產更多有益菌,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增強腸道的黏膜屏障作用。
提高腸道的消化能力和屏障作用,能有效降低過敏的發生,臨床研究發現復合菌:羅伊氏乳桿菌GL-104、副乾酪乳桿菌MP-137、嗜酸乳桿菌F-1,可以改善和預防蕁麻疹和過敏性鼻炎。
蕁麻疹也建議至少補充2~3個月含有復合菌的活性益生菌,如:欣敏康。以降低過敏的發生。
4、提高循環能力
日常可給孩子經常用艾葉煮水泡泡澡,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愛運動的孩子身體循環能力好,也就更不容易過敏。
如果重視營養調理,改掉那些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消炎能力等,當這些能力逐漸恢復和提高後,不光是蕁麻疹,很多症狀都能改善了。
7. 梅花針:治療皮膚瘙癢(包括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刺激性小
皮膚瘙癢可見於多種疾病,如濕疹、蕁麻疹、銀屑病,多伴有局部皮膚的 潮紅、脫屑、苔蘚樣變、風團、丘疹 等等。有時患者可感覺有灼熱、蟲爬、針刺感。
常因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或煙酒等加重病情,輕者往往搔抓可緩解,但嚴重時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最近就接診了幾位濕疹患者,癢得皮膚都抓破了,而且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搞得整個人都難受得不得了。
中醫認為六淫皆能致癢,尤其以風邪為甚。風乃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古諺常雲:「 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 。」風邪入侵皮膚,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且此起彼伏。並且《內經》中曾說:「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可以看出,瘙癢與「心」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早已在古籍中有記載,《傷寒論》曾說「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可以看出,醫聖張仲景認為癢多屬表邪,邪氣滯於皮下,汗出不暢,需要 微微發汗解表,讓邪氣隨汗出而散,像是咳嗽、鼻水、出汗等都是身體重要的排濁反應。
現代人常居室內,冷氣溫度較低,且少運動,外加氣候炎熱濕重,喜食肥甘厚膩,往往會導致皮膚問題的高發。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 梅花針 ,梅花針一般來說是治療斑禿、脫發比較多,最近我用來治療皮膚發現效果也很不錯,而且 刺激性小,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止癢的效果。
瘙癢厲害的患者,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洗澡後在局部皮膚上嚴格消毒,然後輕輕用手腕進行叩擊,不需要很大力,通常也不會出血。敲打完畢後,再輕輕消毒一次,避風寒,盡量不要擦洗。
我之前有個患者就用梅花針治好了自己的濕疹,不過,最近另外一個部位又復發了,又來治療。所以皮膚瘙癢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忌口,否則很容易復發,如 水果(尤其是芒果之類)、海鮮、竹筍、無鱗魚、鵝、雞翅等等 。除此之外,中葯外洗也有較好的驅風祛濕止癢的功效,如蛇床子、苦參、蠶砂等。皮膚問題患者沖涼時盡量不要使用有刺激性的沐浴露及熱水,保持積極鍛煉且要飲食清淡。
#大家 健康 超能團# @大家 健康
8. 風池穴,7種刺法治病各不同
風池穴出自《靈樞·熱病》篇,別名熱府,屬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和陽蹺脈之會,是臨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據文獻記載,風池穴可主治多種疾病,尤其對風邪引起的疾患更佳。臨床應用也很廣泛,如治療感冒、頭痛、頸椎病、三叉神經痛、高血壓、中風、神經衰弱、癲癇、視神經萎縮、近視、耳鳴、足跟痛等。關於風池穴的針刺角度和進針深度,各家說法不一。多數古籍記載風池穴宜直刺3-7分,《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提出可針1寸2分,《循經考穴編》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醫嚴君白教授認為:針刺或艾灸(間接灸)風池穴,可以振奮人體一身之陽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陽氣盛,氣血通,風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風池穴的臨床運用絕不限於上述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現陽氣不足、正虛邪戀的證候,都可以從風池穴入手。
嚴教授對風池穴常施以下7種刺法。
常規淺刺法
1.針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種疾病。 用1.5寸毫針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應要有局部酸脹,或向頭頂、顳部、前額及眼眶擴散,可主治各種頭痛、頸性眩暈、耳性眩暈、感冒、不明原因的發熱、過敏性鼻炎、副鼻竇炎、耳鳴、面神經麻痹、中風後遺症、癲癇、頸淋巴結腫大、甲狀腺功能紊亂等多種疾病。鼻為肺之竅,向鼻尖方向針刺可增強其祛風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竅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效果更為顯著。
特殊深刺法
2.針尖斜向內上、對側眼窩方向深刺,主治頭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針,用小幅度捻轉法,向對側眼窩方向靠頸椎深刺,可達2寸以上,針尖所到之處相當於眼窩下1寸。此時多出現較強的針感,循膽經向上,傳至耳顳部及頭頂部,再向前傳至前額,直抵眼部。患者得氣後,可感到頭痛、頭暈、頭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狀減輕或消除。
3.針尖向同側鼻旁平直刺入,治療中風後遺症。 刺法同2,針尖所到之處相當於
眼窩下2.3寸,針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軀干傳導。對於中風後偏癱或半側肢體麻木等療效較好。
4.針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針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風池穴深層解剖示豐富的血管、神經分布,故針刺可改善椎動脈供血。另外,風池為膽經要穴,「膽主決斷」,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強其醒腦開竅,通利咽喉之功效。
5.針刺方向微向外(顳側),主治偏頭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針,針刺方向對喉而稍向外,進針2.5寸,針感向頭部同側陽白穴放射。風池穴向外斜刺,直達病所,有行血祛風止痛之功效,不僅對外感風寒引起的偏頭痛效果顯著,對肝陽上亢、瘀血阻滯、痰濁上擾、氣血虧虛之頭痛亦有極好的療效。
6.針尖向同側口角下方刺入,治療軀干、頸項、四肢以及咽喉、氣管等疾患。 針刺向同側口角下方,過頸椎,深度可達2-3寸,針尖所到之處,相當於眼窩下3.3寸,此時針感除循膽經上傳外,向下可達同側上、下肢和軀干,局部可傳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針向對側風池(風府)透刺,主治頸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針向對側風池(風府)透刺,進針1.5-2寸。向對側風池(風府)透刺,類似於頸椎夾脊穴,可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改善腦供血,故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更為顯著。
嚴教授經驗:施針者宜氣定神閑,抱元守一,仔細感覺針下氣血之流動和患者的反應,深刺進針後若無針感,可退針稍變方向再刺入,隨著針刺的逐漸加深,可出現第1次針感(淺刺),第2次針感(深刺),後者較前者更為強烈。深刺法對頑固性疾病療效較好。但是,在進針時,要時時與患者溝通,針感過於強烈的,或患者有眩暈、惡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適症狀出現時,要及時停針。
風池穴的安全深度
針刺風池穴不當所致醫療事故,雖然不及風府、啞門兩穴多,但也有報道。針刺過深,位置偏斜可以並發蛛網膜下腔出血。風池穴的中間深部為生命中樞——延髓,如針刺不當,可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對於風池穴的安全深度,人體解剖學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楊占林《關於風府、啞門、風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結果表明:針向對側眼球方向1-2寸,無進顱危險;②針向前方直刺和針向鼻尖同樣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橫刺)更深(50-75mm),亦無進顱危險;③針向對側耳屏或耳屏前緣方向,最易進入顱腔,此方向與椎動脈從枕骨大孔進顱腔方向相對應。針向對側耳屏至顱腔的深度如下,左風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風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應在此范圍內。但數據只作為參考,臨床運用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考慮個體差異,對瘦人適當減少進針深度,經驗不足者還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時日,也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嚴教授在實踐中總結:風池穴的進針方向、深度不同,針感將隨之而異,所獲效果亦不相同,換言之,要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應採用不同的進針方法。想要驗證是否達到治療要求,則需通過「氣至病所」的客觀反映來判斷。
頭皮針的理論研究和應用
編者: 「方氏頭皮針」是方雲鵬在醫療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新型針刺療法。因方醫師在藍田縣工作時第一次提出,故「頭針」被人們譽為「藍田頭針」。1976年,考慮到頭針,主要只是在頭部的「頭皮」部分針灸,故又改名頭皮針,為了有別於兄弟省市同期出現的頭針等,也方氏將其更名為「陝西頭皮針」陝西頭皮針的創始人名方雲鵬,方氏原本在德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九年制醫學院學習,打下降扎實的西醫基礎,解放初被稱為「西安一把刀」。後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開始注意頭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農村時開始對頭皮針(當時叫「頭針」)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廣。1976年,考慮到頭針的進針部位以頭發覆蓋的頭皮部為主,方氏正式將自己創立的頭針治療體系命名「頭皮針」。在頭皮針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臟伏象理論是對中醫臟腑辨證以及形象理論的深入發展。它完善了總經絡中樞與末稍經絡中樞的理論,這一理論是對傳統經絡理論的補充與發展。因其有獨到的功效,方氏頭皮針理論獲得了國家 科技 進步三等獎。
方雲鵬簡介:
方雲鸝,男,河南省淮陽人,生於1909年。1936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早年從事西醫外科工作。1948年開始自學中醫針灸,I952年進修於中央衛生部針灸實驗學習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衛生通訊》上發表了題為《試用針灸代替止痛葯和強心劑》的論文,先後編著《針灸萬年歷》、《針灸日歷》、《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環鍾圖及其應用》等書。並將《針灸萬年歷》改編成BASICI程序,輸入微型電子計算機,方氏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治病,對「頭皮針」等新的針灸方法,深入研究並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均已著書出版。
一、學術特點和醫療專長
在臨床實踐之中,方氏發現頭部存在著未被經絡學說和神經學說包括的穴區。經過數以萬計的患者,150多種疾病的治療觀察,使頭皮針穴區不斷完善, 共發現7個穴區,21個可用於治療疾病的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在頭皮表面的投射區,並對其理論作了一些探討。
1.穴區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區形似伏於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之上的人體自身縮影。
①頭頸部:冠狀點前約長3 cm,寬2cm,其中頭長、寬均2 cm,頸長寬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點沿冠狀縫至蝶頂縫(翼點),其長11cm,其中由冠矢點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軀干:由冠矢點至人字縫尖共長1401X1,分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長6cm,寬3cm(分上、中、下三部,各佔2cm)。腰部長4cm、 寬2 cm(分上下腰各長2cm),臀部長4 cm,寬3cm,分上下臀,各佔2cm。
④下肢:由人字縫尖沿人字縫向下至星點,共長9 cm,分髖、膝、踝三點, 由人字縫尖至髖長1.5cm,髖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經系統、血管系統、運動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 痛、偏頭痛、耳聾、耳鳴、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周圍神經炎、腦炎後遺症、腦震盪、神經衰弱、癲癇,失語、植物神經紊亂、偏癱、高血壓病、低血壓病、冠心病、心律紊亂、腰肌勞損、乳腺炎、眩暈證等。
(2)伏臟:是橫伏於前發際部位的左右半側人體內臟、皮膚縮形圖。其頭 向額正中線,足向額角,分上、中、下三焦,總長6.5cm。①上焦:包括橫膈 以上的胸部內臟、上肢、皮膚感覺和大腦思維,共佔3 cm。上焦的前2 cm為頭 頸部,其寬為發際上1cm,下0.5cm。從額正中線旁開2cm,前發際上2 cm作為一點,再以額前發際正中線旁開1cm,其上3.5cm作為一點,兩點連線即伏臟 上肢部位,分為下、上臂及手部,約各佔0.5001。上焦之後1001,發際上2 cm, 下0.5cm寬為胸部。②中焦:臍以上膈以下內臟及軀干皮膚感覺,長1.5cm,發際上寬1.5cm,下寬0.5cm。③下焦:臍以下內臟皮膚感覺,、生殖系統,共長2cm。其下焦之前1.5cm,際上1.5cm,際下0.5cm的小腹、臀、髖部。下焦之後0.5cm,際下1 cm為膝至踝部,際下1 cm再向下0.5cm處為足部(左右側穴區相同)。
伏臟主治:內臟和皮膚異覺疾病,對全身的痛、觸、冷、熱、麻、癢、緊束 感之類尤為顯著。如胃痙攣,膽囊炎,腹瀉,痛經,腸絞痛,.月經不調,三叉神 經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經紊亂,內分泌紊亂,皮膚褒癉症,蕁麻疹,神經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癬,濕疹,過敏性鼻炎等。
(3)倒臟、倒象:位於大腦皮質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區,即中央溝前回和中央溝後回在頭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區。其主治感覺、運動中樞功能異常疾病。
(4)21個穴位。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區。①說話--運動性語言中樞投影區,主治:運動性失語、發音困難、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腦發育遲緩、舌顫等。②思維--位於左右額骨隆突之間。主治:智力減退、呆滯、癔病、幻聽、精神分裂症、神經性頭痛、高血壓、共濟失調、神志不清、神經官能症、胃潰盪等。③書寫--書寫中樞投影區,主 治:舞蹈病、震顫、麻痹、失語、失血症、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皮層性浮 腫等。④記憶--識字和閱讀中樞投影區,主治:失讀症、記憶力減退、頭 痛、頭暈、耳鳴、心驚、腰酸腿痛、遺精、失眠、頭昏頭木、浮腫、氣短、大腦 發育遲緩、腦炎後遺症等。⑤信號一信號中樞投影區,主治:感覺性失語症、癲癇、失眠、神經性頭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減退、健忘性失語、大腦 發育遲緩。⑥運平--運動平衡中樞投影區,主治:失語證、末梢神經炎、震 顫性麻痹:腦血管意外、共濟失調、指端紅痛症、風濕性關節炎。⑦視覺--視覺中樞投影區,主治:視覺障礙、幻視、視野缺損、視網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視神經乳頭炎、玻璃體混濁、急慢性結膜炎、白內障、眼瞼痙攣、頭痛、 頭昏、頭暈、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樞投影區,主治:偏癱、眩暈、全身性 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巴金森氏綜合征、語言障礙等。⑨呼循--呼吸、循環中樞投影區,主治:心肺機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氣喘、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心律不齊、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等。⑩聽覺--聽覺中樞投影區,主治:神經性耳聾、耳鳴、眩暈癲癇、幻聽、同側偏 盲、髙血壓、目痛、癔病、腹內脹滿等。⑪嗅味--嗅覺、味覺中樞投影區, 主治:嗅味覺遲鈍、嗔味覺障礙、急慢性鼻炎、癲癇、記憶力減退、頭暈、偏頭痛、流誕、感冒、濕瘮、牛皮癖等。
註:以上穴位,除「思維」外,其餘均為雙側對稱。
2.取穴與配穴方法
(1)相應取穴:機體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臟、倒臟、倒象的相應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臟的下肢相應部位。
(2)仿體取穴:是根據經絡、臟象以及陰陽五行辨證取穴理論,摹仿體針 取六的各種方法,在「伏象」、「伏臟」、「倒象」、「倒臟」上精細應用,進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則。如:胃脘脹痛、嘔吐,可在「伏臟」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應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據中樞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鳴耳聾取聽覺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臟等左右肢體對稱,或重疊,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臟」相應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臟相應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應部位配合。④伏臟和倒臟相應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臟與中樞穴相配合。⑥頭皮針穴位與其它針法相配合。
二、醫案選
例1 :瘺證(脊髄炎後遺症)
張XX,女,32歲,陝西藍田縣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診。
患者1972年2月某日,發燒,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個月後即感下肢發涼,繼則癱瘓,卧床不起,右腿較重,食納減少,身體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診治,診斷為:①脊髓炎後遺症。②脊髓蛛網膜炎。給葯:地巴唑,維生素氏(用量不詳),服葯後病情無變化,囑其回家治療。於今來本院治療,患者身體消瘦,下肢發涼軟癱無力,不能站 立,需兩個人攙扶。
處方:伏象下肢(雙),倒象下部(雙)。
治療經過:手法採用飛針法,留針45分鍾〜1小時。病情逐日好轉,第8次患者即可單獨來院就診,共針9次,基本痊癒。1973年4月14日隨訪,能參加正常勞動。
【按】脊髓炎後遺症,系中醫痿證范疇。臨床以笳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 不用為其特點。該病例為感受溫熱病邪,燔灼陰津,陽明經脈不調,宗筋弛縱而發痿證。頭 皮針「伏象」為伏於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之上的人體自身縮影,為總運動中樞,臨床實 踐證明:對運動系統、血管系統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東大學生理教研組實驗觀察,計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的興奮性。故治療該病取伏象和相應部位,配以倒象獲良效。
例2 :震顫(腦炎後遺症)
潘X,女,4歲,河南鹿邑縣試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診。
患兒於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當地某醫院住院治療1月余,出院後留有後遺症:四肢抽 搐、渾身震顫、伸舌、瞪眼、不會說話,吃飯吞咽都較困難,曾服中西葯治療,但效果不顯。
處方:頭皮針療法,伏象頭部,伏臟上焦頭部,說話穴。
治療經過:手法飛針直刺,留針30分鍾。第一診後患兒即會哭啼;第二診加倒象口部穴區,患兒哭聲變柔;第三診加伏象上下肢穴區。治療9次後休息四天,復診,患兒已會跑著玩耍,拿著東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說話不太清楚,又針5次,患兒 會叫「爸爸」、「媽媽」,基本痊癒。
【按】「伏象」為治療運動性疾病的有效穴區,「伏臟」對感覺系統的疾病療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腦,故取相應的頭部。說話穴,為腦皮質語言中樞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區,主治運 動性失語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夠促進腦炎後遺症的恢復,獲滿意療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陳XX,女,38歲。1981年11月9日初診。
患者於1980年夏天開始出現胸痛、胸悶,並漸漸加重,勞則更甚,伴心懂氣短,全身乏力,形體消瘦,善太息,面色不華,舌質暗紫,苔薄白,脈沉細。檢査:心電圍提示:
心肌勞損;②冠狀動脈供血不良。血脂:膽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腦血流圖:各腦動脈血管緊張度增高,彈性差。眼底:動脈硬化II期。血壓90/60mmHg。
處方:頭皮針療法。伏臟的心胸部,倒臟中焦相應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應部位,呼 循六等。
治療經過:每日一次,每10次為一療程,每次留針30分鍾,5次休息二天,共治療四個療程。復查結果:心電圖: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顯的改善。血壓120/80mmHg。腦血流圖,胸透,眼底無明顯變化。患者自覺胸痛消失,胸悶好轉,僅上摟時感到氣短,精神好,食納、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證,為氣血瘀滯,脈絡痹阻,心失所養而致。系西醫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絡。實驗證明頭皮伏臟、倒臟相應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並可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輸出量使冠脈貫注量增加,從而改善心肌缺血狀況,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癒。1982年採用本法,對4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治 療觀察,其症狀消失和減輕的總有效率為96.51%。心電圖改善有效率為87.5%,血脂有明顯下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