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醫聖治蕁麻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醫聖治蕁麻疹

發布時間: 2022-12-21 15:24:24

A. 桂枝湯 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 治療這13種疾病

桂枝湯,又名陽旦湯。陽旦意思是初升的太陽,祛走了寒冷,給人以溫暖。陽旦因為是日初升的時候,又有連接、溝通白天與黑夜,具體到人體就是溝通表裡的作用。陽旦湯的陽旦,就是方劑的功用。

桂枝湯,是醫聖張仲景傷寒論第一方。在傷寒論之中佔有重要地位,以桂枝湯加減化裁的方劑達20多首。桂枝湯,是為外感表虛證而設立的方劑。

桂枝湯,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作用。其中的調和營衛還用於,其他因為營衛不和,所引起疾病的治療。凡是因為營衛不和的,都可以應用桂枝湯。

桂枝湯,葯物組成如下:桂枝 芍葯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於外感表虛證。風在表,應辛溫發散以解表,但外感表虛證既有外邪侵襲人體,並滯留於機體的邪實的一個方面。又有營陰受損,營衛失和的一面。

因此治療上,應當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即祛邪的同時,不忘保護人體的正氣。驅邪而不忘扶正。中醫認為不能為了治病而治病,治病的目的是為了身體更好。不要病治好了,身體垮了,這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營衛不和的病機重在風寒襲表,故方以味辛、性溫的桂枝為君葯。味辛,有開通經絡的作用,可以通經絡。性溫,溫以散寒,可以幫助衛陽,溫還可以驅散外表的風寒之邪。

芍葯為臣,芍葯酸收,益陰斂營,既斂固外泄之營陰,又補充受損的津液。同時可以牽制桂枝的發散之力,使發散不至於太過 ,以免引起津液的損耗。

桂枝與白芍用量是相等的,一個發散,一個收斂。有發有收,有散有斂。發的是邪氣,收的是營陰;散的是外邪,斂的是正氣。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

生薑和桂枝的葯性一樣,味辛、性溫。以其辛溫,助桂枝的辛散表邪的作用。同時生薑還有兼顧胃氣的作用,可以和胃止嘔。

大棗的葯性,味甘、性溫。用大棗協助白芍的養血益營,並且大棗有強健脾胃,和中益氣的作用。以防葯物對脾胃的傷害,時刻不忘保護正氣。

炙甘草,調和葯性,使君臣有序。合桂枝的辛以甘之,使辛有法度,不至於太過,來保護陽氣。合白芍的酸以甘之,使白芍的化營有度,不至於太過,來保護津液。

桂枝湯,配伍特點有2個。1、方劑中發散與酸收葯的配伍,使散中有收,發汗的同時不傷害正氣。2、方劑中助陽葯與益陰葯的同用,達到了陰陽兼顧,以及營氣和衛氣一起調和的目的。

桂枝湯,是為外感風寒表虛證而設立的,凡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不能用。汗出惡風的同時,出現全身發困、乏力、氣短懶言等症,是屬於肺衛氣虛、表衛不固證,也不能用桂枝湯。

風熱、溫病、濕溫的疾病,雖有汗出,但是一般都有,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或胸悶、苔黃膩、脈滑數。這樣的患者不能應用桂枝湯服葯期間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這樣的東西不能服用。

桂枝湯現在應用非常廣泛。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發熱、出汗異常(盜汗、自汗、黃汗)、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心律不齊、遺精、過敏性鼻炎、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13種疾病,辨證屬於營衛不和的。

方劑中的葯物劑量,因為每個人,所在的地方,所處的地區,不一樣。總是因時、因地、因人的3因方法,指導中醫的治療和用葯。

比如南方,天氣炎熱,劑量就要小一些。北方或者寒冷的地方,劑量就要大一些,總以見效為佳。具體的用量,可以咨詢當地的中醫醫生。要是醫生朋友,可以找當地的名醫的醫案,看一下,很有好處。

B. 寒性蕁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湯!——羅大倫

經常有朋友問我,患了蕁麻疹怎麼辦?這個蕁麻疹,又叫「風團」,有時候被風一吹,就會感覺渾身發癢,用手一撓,立刻皮膚上會出現很多紅色的疙瘩,越撓越大,有的在瞬間會變得極大,甚至連成片,整個皮膚都發紅凸起,很是駭人。然後,有的人若干時間後會自動退去,有的會反復出現,整天發癢,嚴重地影響工作和生活。

有的時候,這東西也不是風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魚蝦,或者什麼特殊的東西,也會出現蕁麻疹。總之,這是一個比較普遍,也很煩人的疾病。

患了蕁麻疹會有危險嗎?

有的朋友會說,這個病就是癢,挺著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會有什麼大的危險嗎?

其實還真有的,蕁麻疹如果起在肢體上,一般沒有大的問題,可是有個別情況,有那種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頭,壞了,因為這里皮膚薄弱,是呼吸的必經之路,不斷的刺激會導致水腫,會讓局部瞬間突然腫大,嚴重堵塞呼吸通道,這種情況會出現危急的後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導致窒息,人會在很短的時間里出現生命危險,有時候急救來不及,周圍有醫務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頭切開插管處理,讓患者可以呼吸,這樣保證生命的安全。雖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蕁麻疹該怎樣調理呢?

西醫會用抗過敏的葯物治療,中醫則會將其分型,然後對症處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熱, 有的蕁麻疹是一見到熱的就嚴重,越熱越厲害,這可能多是熱證,中醫會用涼血解毒等方法調理。

還有一種,是遇到冷的就嚴重,比如冷水洗會嚴重,風稍微涼一點,一吹就嚴重,這多是寒證,我所見到的,寒證的多,熱證的少,基本上這幾年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寒證,所以給大家聊聊寒證的蕁麻疹。

這種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這是基本體質。如果從症狀來看,往往是脈弱,舌質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動作就氣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夠紅潤,稍一運動就容易出汗,平時怕風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夠充沛,容易疲倦。

此時,如果遇到冷風,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時候被冷風吹到,則容易出現蕁麻疹,一撓,一身疙瘩,紅紅的一片,瘙癢不止。

那麼該怎麼調理呢?

我的經驗是用 桂枝湯

要說起這個桂枝湯,來歷可了不起,它是醫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裡面的第一個方子,被古代稱為 「仲景群方之魁」 ,這個方子的妙處,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只就著蕁麻疹來談談它的用處。

這方子現在的份量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薑三片、大棗六枚(掰開)。

其實其中的葯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薑和大棗是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裡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大,所以我給出的是《方劑學》教材裡面的大致份量,生薑和大棗是我的經驗用量。

那麼,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

它的功用是: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這個方子歷代主要應用,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也就是明顯的正氣不足的人,患了風寒感冒的時候,這個方子是最恰當的。這種表虛證的症狀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此時古書記載還會出現一個症狀,叫「鼻鳴干嘔」,這「干嘔」好理解,可是這個「鼻鳴」是什麼情況呢?原來,在我們患外感的時候,鼻腔裡面會堵塞,有時又有濃鼻涕凝結在裡面,此時呼吸,有時會氣流堵塞,然後用力,又突然通開,此時會出現鼻鳴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此方會被張仲景選用放在《傷寒論》這部巨著的第一個方子的位置呢?這方子是怎麼構成的呢?

原來,當風寒傷人肌表的時候,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這是正氣尚足,對寒邪侵襲的正常反應,此時防線還算堅固,所以沒有汗。

可是有的人,正氣虛弱,外寒來襲後,正邪斗爭,結果自己的防線出問題了,總是出汗,這個出汗是「桂枝湯證」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此時這種表虛之人,容易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干嘔,這是腠理不固,衛氣鬆弛,營陰無法內守,於是泄出腠理,成為汗液出來了。中醫管這種情況,叫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那麼,蕁麻疹的寒證,也是有著同樣的機理的。往往是營衛不和,所謂「營」,中醫叫營氣,指的是循行於脈中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一些營養物質,《素問·痹論》雲:「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而所謂的「衛」,顧名思義,指的是保衛身體的「衛氣」,是一種防護的功能的描述,《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認為衛氣主要分布於體表。但是,《素問·痹論》則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膛」,可見衛氣也循行於身體內部,在各個臟腑之間,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實,衛氣和營氣是不可分開的,營是營養物質,而衛氣就是運送它的力量,衛氣將營氣運送往全身,在體表的,就是去防衛外邪入侵了,在體內的,就是為身體臟腑輸送營養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的意思,是衛氣出了問題,推動輸送營氣的功能有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此時叫做「衛強營弱」呢?其實,「衛強營弱」的實質是營衛皆弱,看不到這一點,就沒法真正懂得桂枝湯的道理,而「衛強營弱」只是相對的,「衛強」是外邪來襲,正氣不足的人,衛氣是不足的,是紊亂的,此時不足的衛氣忙於在體表組織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滯於局部,顯得「衛強」,可是力量還是不夠,所以無法正常運送營氣,營氣無法正常通行,成為沒有押送官的糧草,所以會四散,所以會散出體外「汗出」,這種狀況,在局部就顯得「營弱」。

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張仲景的辦法是,補足正氣,所以他用桂枝湯, 桂枝湯的核心,是補足脾胃之氣,增加脾胃之氣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力量的。

很多人問,我們的營衛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你總是說,孩子總是感冒,是因為脾胃虛弱呢? 其實,我們身體的正氣,都與脾胃有關,尤其是保護身體的營衛之氣,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所以我們營衛之氣的來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們再來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葯、炙甘草,和生薑大棗。可是同樣的葯物組成,只是芍葯增加一倍的葯量,在加上飴糖,張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湯了,這個建中湯就是補脾胃建中焦的經典方子,而桂枝湯服用後要喝熱粥,這個熱粥和飴糖的區別,其實只是濃縮與否的問題,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見,桂枝湯的一個我們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補脾胃,建中焦。而與小建中湯的不同,是桂枝湯的芍葯量少一點,也就是收斂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認為桂枝湯是補足中焦,同時增強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功能的,也就是說它有增加輸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裡面談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除了補中,它的作用還有通行氣分的功能;而芍葯則是:「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其中也有「益氣」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補益陰氣,而除此之外,它更善於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與芍葯都有補正的作用,同時可以通行營衛之通道的功能。

當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葯,補足正氣之外,通行經絡,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葯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除了補足正氣,一治衛強,通行衛氣的運行,一治營弱,通行營氣的運行,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肌,溫衛氣之通道。大棗甘平,熬葯的時候要掰開,不用去核,熬好後益氣補中,養營氣之基礎。更重要的是姜、棗相合,可以升發脾胃之氣,是謂補中,這是營衛之氣的來源。炙甘草則是典型的守中之葯,坐鎮中焦。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葯,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其實,仲景將此方放在《傷寒論》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測他是想突出補足正氣的重要性,這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基礎,所以這樣安排,不知這樣想,是否理解了醫聖之心。

應該如何煎服桂枝湯呢?

而這個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講究的。 水煎好以後,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喝完了葯,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 這是要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確實療效要差很多,有時候根本就出不來汗,這是我的親身體會。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寫過,甚至我們泡腳發汗,都要讓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為營衛之氣是從脾胃而來。

然後,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 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 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讓冷風吹到,如果那樣,則前功盡棄了。

然後,等到「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但是 流汗千萬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則「病必不除」。

此時,大家會奇怪,這個桂枝湯證不是在出汗嗎?為什麼還用汗法來發汗呢?可是為什麼又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裡面講過來,此時,並不是為了發汗而發汗,此時微微汗出,只是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的一個標志而已,很多人認為外邪會隨著汗排出體外,在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氣隨著汗出去,那麼該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張仲景說不可大汗淋漓,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桂枝湯是增加脾胃之氣,通暢營衛運行的通道的,一旦營衛之氣充足通暢,則會微微汗出,這是一個標志而已,中醫以此來判斷,是否方葯到達有效劑量。

然後, 如果服用一次後,汗出,病好了,停後服,後面的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著再服,「乃服至二、三劑」。 所以總是有人問我,張仲景書中的原方,葯量怎麼那麼大啊,現在我們的劑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實當時的葯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時候,張仲景並沒有讓您都喝了,比如這個桂枝湯,量也比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經微微汗出了,這就是到達標准量了,如果身體痊癒,後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說中醫是以人體的反應為標准劑量的,這是更科學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個死的標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適應每個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葯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同時,方子後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桂枝湯這個方子,對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 前幾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妻子患了這個病,很難受,於是我告訴他,服用桂枝湯,結果三副痊癒,昨天發微信告訴我了。這樣的情況,我遇到很多,不給大家多講例子了,因為在生活中隨處可以遇到這種證型的蕁麻疹,總之基本全是桂枝湯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正氣不足的人很多,被風邪傷到,風寒郁於體表,導致營衛不和,所以用桂枝湯會效果很好。

對於體虛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後容易出汗的(這是最重要的診斷標准),我都會用桂枝湯,初起的基本就是單純的只用桂枝湯,如果時間長了有其他問題,葯物會有所增減,但是都是桂枝湯打底。對於這種證型的感冒,桂枝湯往往都是一劑見效,甚至有的是一劑痊癒,可以說,這是一個治療體虛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

C. 蕁麻疹能吃六味地黃丸嗎

有些人的體質不是很好,容易患上蕁麻疹的症狀,而且有些蕁麻疹的症狀是很嚴重的,甚至還會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健康,一旦蕁麻疹的症狀發生的時候,可以服用葯物進行治療,那麼 蕁麻疹能吃六味地黃丸嗎

蕁麻疹能吃六味地黃丸嗎

蕁麻疹。它是過敏性的一種皮膚病。臨床很常見。主要表現為風團,疙瘩,身上瘙癢。原因多方面的,如食物,葯物,動植物,內科病,感染等。六味地黃丸是能吃的。具體的治療要去正規醫院,確診後,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治療。六味地黃丸並不是萬能的補腎葯,它也有適用症,不能想當然地服用“補品”。

首先,健康人群,沒有明顯腎陰虛症狀,不需要服用。雖然六味地黃丸有補腎的作用,健康的人在短期內服用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副作用,但是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便溏、食慾不振等不適。

其次,腎陽虛者不宜服用。腎陽虛主要表現為臉色偏白、怕冷、畏寒、四肢冷、夜尿多、小便清短等,如果擅自服用,效果會適得其反。

第三,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脾胃虛寒主要表現為腰酸、怕冷、腹部寒涼、大便糖,即使有腎陰虛症狀,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因為六味地黃丸滋陰的葯偏多,對脾胃功能造成影響,可能會加劇大便糖稀的症狀、

第四,濕熱證的人不宜服用,這里濕熱證主要是指脾胃濕熱,表現為口苦、泛酸、小便黃赤等也要避免服用。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

六味地黃丸並不是包治百病,但據統計,在各種文獻報道中,六味地黃丸治療的病症涉及137種。最常見的是用於治療亞健康狀態、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當作保健葯品在長期服用。同時,作為治療葯品,它在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和輔助治療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味地黃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的名著《傷寒雜病論》的“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地黃丸)。至北宋,太醫丞錢乙認為腎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強調補瀉要同時進行的理論。遂從“金匱腎氣丸”入手,創制了滋補腎陰的名方——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葯、澤瀉、丹皮、茯苓6味中葯組成。

六味地黃丸山葯補脾益氣而固精,二者用為臣葯。三味葯相配,共同發揮補益肝、脾、腎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可治“本”。澤瀉泄腎利濕,並可防止熟地黃過於滋膩。丹皮能夠清瀉肝火,同時可以制約山茱萸的收斂作用。茯苓淡滲脾濕,幫助懷山葯健運脾胃,這三味葯物為瀉葯,瀉濕濁,平其偏盛,為佐葯,是治標。

精彩推薦: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 芒果的功效與作用 花生的營養及功效 核桃的功效與作用 杏仁的功效與作用 芒果和蝦能一起吃嗎 硬獼猴桃怎麼吃 吃完橘子能喝牛奶嗎 魚肝油的正確吃法

D. 忌發物可以吃火鍋嗎

火鍋中有很多食材,有蔬菜、肉類和海鮮類,屬於發性的食物有:羊肉和海鮮,幾乎所有的海鮮都有發性,現在的火鍋基本上都有海鮮類的食物,所以,不能吃發性食物的人最好不要吃火鍋。

拔牙後傷口要恢復 傷口恢復最怕就是發炎 吃辣椒最容易引起上火發炎 等兩周後長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吃了 平時多喝粥及清淡食物

吃火鍋4個錯誤千萬別犯

不吃生

吃火鍋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涮一涮就可以吃了,特別是羊肉串,其實並不是這樣,沒熟透的食物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沒熟透的食物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不喝湯

湯那麼好喝,不喝多浪費我的鍋底錢?你可以放菜之前喝啊!小可愛!火鍋中的底料含有大量動物油脂和辛辣刺激的調料,在大量飲用火鍋湯時會對胃腸造成損害,且容易患高血壓哦。

不要滿

你是否有遇到過這樣的現象?拿著漏勺撈菜,撈到下面,發現好多肉肉丸丸粘到了鍋底上,結果糊了……當這些糊較多時會影響火鍋口味,同時還可能產生一些不利身體健康的物質。因此在吃火鍋時要盡量少放一些食材,保證鍋內空間充足。

不吃燙

吃火鍋的時候有些人總是急急忙忙的,很燙的時候就開始吃了,這樣是不對的,不利於我們的健康哦!如果喜歡這么做的要改哦!

吃火鍋有哪些注意事項

吃火鍋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邊吃肥牛肥羊,一邊大喝冰鎮啤酒,求爽快

解釋:這種吃法和上面一樣,都會降低胃腸的消化能力。在吃肥牛肥羊的時候,這種問題更為突出。這是因為,牛羊的脂肪都屬於高度飽和的脂肪。它們在室溫下是很硬的硬塊,在體溫下也不能變成液態——只要看看羊油、牛油、黃油平常是什麼硬度就知道了。熱吃牛羊肉的時候還好,如果特意加冰鎮啤酒到胃裡,這些脂肪就可能凝固成塊。對於這些成硬塊的脂肪,人體脂肪酶和膽汁會感覺相當為難,沒法把它高效混合成均勻的乳糜狀態,消化率自然大大下降。如果本身消化功能就不夠強健,這種吃法也容易導致上述各種消化不良的結果。

這對於我們的腸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哦!千萬不要再這樣吃火鍋。

吃麻辣紅油火鍋,再喝大量白酒

為了追求辣得全身冒汗的刺激,很多人都喜歡吃濃辣的火鍋。但是,在北方乾燥氣候下,吃辣本身就不健康。過濃的辣味物質會造成消化道的過度充血,對於那些本來有胃炎、胃潰瘍的人更是一種傷害。也有些人吃了辣味食物之後發生腹瀉。如果此時再喝嚴重傷胃的白酒,讓可憐的胃同時面臨幾種考驗,那後果可想而之。酒精會破壞胃表面的粘液保護層,並讓胃壁蛋白質受損,產生一種類似「燙傷」的效果。有人甚至因此吃出胃出血,最後住進醫院。

為一時口腹刺激,連命都不要了,古人所說的「以身殉食」,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愛吃燙食,特別是厚厚一層油的燙食

人的消化道是由粘膜和肌肉等組織構成的,它們的細膩嬌嫩,更甚於我們所涮食的羊肉。人們親眼看到,紅紅的羊肉片,放進火鍋當中,瞬間就變成了褐色的熟肉。這是因為,動物體內的蛋白質在60度以上的溫度下,會發生快速的變性,也就是說,不再有原來的結構狀態和生理活性。可是,把滾燙的食物送進嘴裡,送進食道,我們身體上的粘膜和肌肉不是一樣受到高溫的炙烤嗎?它們也同樣會受到傷害而局部變性。雖然身體消化道的修復能力驚人,但連續一個小時的炙燙嚴刑,還是會讓它們損傷嚴重,甚至留下致癌隱患。

如果吃清湯火鍋,嚴重燙傷的危險還小一點。因為薄薄的肉片會在空氣中快速降溫。但如果湯表面上有厚厚一層油,那就麻煩了。人們都知道「過橋米線」的故事,油層具有極好的保溫性,使食物的溫度很難下降,燙傷消化道的危險就會大大增加。四川火鍋用香油小料,正是為了讓高溫食物中的熱量很快擴散到油碗當中,同時通過香油的潤滑作用,縮短食物與食道接觸的時間。即便如此,燙食仍不值得提倡。

貪食肥美,蔬菜主食均高油

在一餐當中,本應有葷有素,有澱粉類主食。但是吃火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比例失調,大量吃肉魚海鮮,蔬菜比例卻很少,主食可有可無,而且都是最後才吃,難免質地油膩。比如說,涮羊肉店中的標准主食是燒餅,特別是高脂肪的油炸燒餅。此外還供應可以涮食的綠豆面條。面條本來很好,但總是涮肉完成之後才放,在煮的過程中會吸飽湯中的羊油,變成一種高脂肪食品。各種蔬菜,也總是在肉快要吃完的時候才放,把湯中的肥油再捲入口中。特別是吃紅油火鍋的時候,蔬菜會卷裹大量辛辣紅油。

如此,對於平日很少吃大量飽和脂肪的人來說,就容易感到胃中不堪重負。假如食量太大,蛋白質和脂肪太多,再喝些酒,還容易帶來胰腺炎的危險。

吃火鍋要牢記這些事情

吃火鍋先涮兩食物

吃火鍋先涮兩食物
很多人吃火鍋時都先吃羊肉,然後海鮮、青菜,最後吃點土豆、紅薯等,其實這個順序並不是最佳選擇。

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吃火鍋應該先素後葷,並且最好先涮土豆和紅薯。這是因為土豆和紅薯中含有大量的澱粉,「主食」和「蔬菜」的特性都兼備。

涮肉時吃些澱粉類食物一方面能保護腸胃,因為火鍋一般味道較刺激,會傷腸胃,而土豆和紅薯中豐富的澱粉能在胃腸內形成黏膜,保護腸胃免受傷害。

另外一方面,先吃澱粉類食物可以增強飽腹感,減少吃肉和海鮮的量,同時還能避免先吃肉帶來的蛋白質浪費。

土豆和紅薯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減少身體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此外,與傳統的油酥燒餅、雜糧面條比起來,土豆和紅薯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都略勝一籌。因此,用土豆和紅薯代替傳統主食,能讓身體得到更多營養。

除了進食順序,醬料選擇也關系飲食健康。如果涮火鍋時點的海鮮類的菜品比較多,醬料就盡量不要再選擇海鮮口味,以免導致嘌呤過高。香油蘸料脂肪含量較高,高血脂人群不適宜。而芝麻醬則比較適合胃腸不好的人。南方常見的醬料中辣椒醬、豆瓣醬中的鹽分偏高,高血壓人群不適合,建議用醋、蔥、姜、蒜調配的調料代替。

吃火鍋時空氣要流通

吃火鍋時空氣要流通
若用炭爐燒火鍋,各位就應當小心了,一定要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木炭燃燒不透時,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中二氧化碳毒往往不易發覺的,因吃火鍋時同時喝了酒,把中毒的症狀像惡心、頭暈、嘔吐及頭痛誤為醉酒,中毒重者,會發生昏迷、血壓下降及口唇呈櫻桃紅色等,所以若用炭爐燒火鍋時千萬留意室內通風。

E. 蕁麻疹吃什麼葯最有效

蕁麻疹患者多數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如果是急性蕁麻疹可能在短期內治癒,但專慢性蕁麻疹病程很長屬,是皮膚病中很難治療的疾病。難在哪裡?一個是反復發作的問題,另外一個是劇烈瘙癢的問題。一般的蕁麻疹口服抗組胺葯物都是有效的,瘙癢症狀多數可以得到緩解,但是有的患者抗組胺葯,療效就不是很明顯,需要更強的一些葯物,如糖皮質激素類葯物,由於激素的副作用問題不適合長期使用,停葯後的復發問題也是很讓人頭疼的。近兩年遵循我國漢代著名醫學家、後世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先師六經辨證的原則,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征、舌脈等表現進行中醫辨證治療,部分難治性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表現為發作頻率明顯減少、瘙癢減輕。具體的治療方案還是要以當面診療醫生的指導意見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