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帶狀性皰疹又稱「纏腰火丹」,該病症有何後遺症
帶狀性皰疹的後遺症雖然不致命,但是這種病會間歇性發作,十分煩人。
纏腰火丹,中醫病名。纏腰火丹是由肝脾內藏濕熱,秉感邪而致。沿體側呈帶狀分布,呈蛇形,疼痛程度較重,呈明顯的陣發性。因為它多纏腰,所以被稱為纏腰火丹。也會出現在胸部和面部的人身上。這種疾病與西方的帶狀皰疹相似。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皰疹和神經根炎。首次感染該病毒後不一定立即發病,病毒會進入皮膚神經末梢,長期潛伏在脊神經或腦神經的神經節細胞中,當機體受到創傷、感染、過度勞累等誘因時,則被活化而引起受侵襲部位的神經節和皮膚產生炎症,引起疼痛。
熱瘡:多發生在皮膚和粘膜交界處。皮疹是一群針到綠豆大小的水泡,一般1周左右痊癒,但容易復發。熱毒過盛:取外關、曲泉、太沖、雪海、夏溪、阿是穴。打翻了又打翻了門,門;便秘加支溝。最好在阿是穴點刺拔罐,出血量少;太沖刺;在剩餘的點上刺。以上各點均以腹瀉治療。濕熱蘊結:取足三里、陰陵泉、脾俞、中脘、阿是穴。銀陵泉、中脘直刺,用瀉法;足三里、脾俞直接刺,用進補法,留針20分鍾。阿是穴局部環刺。大便稀的要在中間扎,調理腸胃。
B. 帶狀皰疹有沒影響便秘
初期治療有點便秘時好事情。
C. 怎樣用葯浴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於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水皰性皮膚病,相當於中醫所說的「纏腰火丹」、「蛇丹」、「串腰龍」。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病前常見有局部皮膚灼熱和刺痛感,繼則皮膚潮紅,然後出現密集成簇的小米到黃豆大小的水皰,各自孤立,不相融合,皰壁緊張,四周有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單側發疹,不呈對稱,好發於胸部、腹部、面部,亦可侵犯眼、鼻、口腔及陰部黏膜,伴有神經痛、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病程約2~3周,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外感熱毒之邪,或肝膽火盛,濕熱內蘊所致。
方一【組成】鮮韭菜根30克,全鮮地龍20克。
【用法】將上兩物洗凈共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取汁置瓶內放陰涼處備用。用時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
【功用】解毒,散瘀,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龍即蚯蚓,性味咸寒,功能通絡解毒。據現代臨床報道,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能立即減輕疼痛,皰疹逐漸乾燥,一般5~8日痊癒。以此再配合散瘀行氣止痛的韭菜根,其效更佳。
方二【組成】鮮馬齒莧適量。
【用法】將馬齒莧洗凈切碎,搗爛取汁,敷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主治瘡紅腫疼痛。故以馬齒莧作洗劑治療皮膚病在民間流傳較廣。
方三【組成】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
【用法】將上二物水煎,去渣取汁500毫升,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2~4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地榆功能清熱涼血,有涼血解毒,定痛止癢及去皮膚風毒之效,與馬齒莧合用,解毒涼血,故頗適宜於纏蛇丹毒(帶狀皰疹)。
方四【組成】陳醋200毫升,生半夏9克。
【用法】先將生半夏研末,放入醋液中浸泡12小時後,取液外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消腫解毒。
【適應證】帶狀瘡疹。
【說明】半夏外用具有消癰腫作用。醋亦有解毒殺菌作用,能散瘀解毒,兩者合用,消腫解毒,相得益彰。
方五【組成】板藍根、土貝母、貫眾各30克,甘油100毫升,95%乙醇1 300毫升,水楊酸粉15克,香粉適量。
【用法】先將前三味葯加水2 000毫升,先武火煎煮全沸10分鍾,改文火熬煎至800毫升。過濾去渣取汁,再加水1 000毫升,文火煎至700毫升,去渣。兩汁混合煎至沸,移火待冷至約50℃,對入乙醇、水楊酸及甘油,快速攪拌,加入香粉,拌至呈淡黃色透明液體,裝瓶備用。用時,用棉球蘸葯液,塗洗皮損區。每日塗洗3或4次,直至皰疹干縮結痂脫落。若已潰有糜爛滲出者,則以擦劑50毫升對溫水300毫升,濕敷患處或洗後再濕敷。每日塗洗2或3次,直至痊癒。
【功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板藍根功能清火解毒,涼血止血,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至於土貝母、貫眾等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六【組成】荊芥、防風、川椒、艾葉各10克,威靈仙、黃柏各12克,地膚子、苦參、馬齒莧、透骨草各2克。
【用法】上葯煎湯去渣,外洗患處,並可用葯液濕敷。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3次。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燥濕,川椒、艾葉、威靈仙燥濕解毒,黃柏、苦參清熱燥濕,地膚子、透骨草祛風止癢,馬齒莧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故適用於帶狀皰疹。
方七【組成】金銀花、野菊花、風仙花各10克,白鮮皮12克,蛇床子15克,水楊酸5克,石炭酸2克,75 9,6醫用乙醇1 000毫升。
【用法】先將前五味葯浸入75%乙醇中浸泡5~7日,濾取上清液,加入水楊酸、石炭酸,攪拌均勻,封瓶備用。用時以醫用棉簽蘸葯液塗擦患部。每日擦洗3~5次,至愈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金銀花、野菊花均能清熱解毒,鳳仙花有祛風、活血、消腫的作用。白鮮皮、蛇床子則為祛風勝濕止癢的佳品。諸葯合用,消熱解毒、消炎止癢,故適用於帶狀皰疹因風濕熱三邪俱盛者。
方八【組成】雄黃45克,2%普魯卡因2毫升,75%乙醇35毫升。
【用法】先將雄黃研細,一並浸入75%乙醇中浸泡,拌勻,備用。使用時用干棉簽蘸葯液擦洗患部,干後再擦,每日塗洗數次。不需包紮。
【功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石,性味辛苦、溫、有毒,能燥濕殺蟲,為瘡家要葯。葯理學實驗亦證明,本品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九【組成】青黛5克,野菊花30克,黃柏6克,冰片3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將黃柏、野菊花、甘草用開水5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入冰片、青黛均研細末再加75%乙醇20毫升和勻,貯存備用。使用時用棉簽蘸葯塗洗患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青黛,有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主治小兒風熱驚癇、疳毒、丹熱癰瘡等。野菊花、黃柏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冰片辛涼疏散毒邪,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適量。
【用法】上葯共搗汁,塗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散瘀,消癰解毒。葯理學研究亦表明,本品有抗菌消炎作用。蒲公英性味苦辛,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十一【組成】金銀花、烏梅肉各30克,生地黃、當歸各15克,黃柏、五倍子各9克。
【用法】將上葯用45%乙醇500毫升,浸泡24小時,加水煎至300毫升,經過高壓消毒備用。用紗布浸入葯液中,濕敷或溻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烏梅功能消腫殺蟲,生地黃、當歸則有清熱養血活血之功,金銀花、黃柏清熱解毒燥濕,五倍子亦有消腫解毒的作用。諸葯合用,有清熱活血、解毒消腫功效。
方十二【組成】雄黃、枯礬各20克,大黃、川黃連、側柏葉各30克,冰片6克。
【用法】除冰片、雄黃外,余葯水煎30分鍾至葯汁300毫升去渣,加入雄黃、冰片充分混勻後,以不燙手為度,蘸葯液,塗洗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帶狀皰疹。
【說明】方中雄黃、枯礬功能燥濕解毒,大黃、黃連清熱解毒,冰片透散邪熱。至於側柏葉,善清血涼血,可搗爛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現代葯理學實驗證實,其煎劑除有抑菌作用外,還能擴張血管,並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
D. 帶狀皰疹五天沒有大便用麻仁丸和開塞露都沒用怎麼辦
建議去看下中醫!這里問不清楚也不能隨便給用葯的建議!
E. 帶狀皰疹吃什麼葯好
你好:要認真閱讀,對症施治。
治療帶狀皰疹,首先要分好型,對症施治,以下為我收錄,治療帶狀皰疹症狀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初得時以脾胃濕熱型居多。您在施治時切記一定要認真對症施治。
(一)肝經火盛型:皮疹鮮紅,皰壁緊張,痛如針刺,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肝火,利濕熱。
方葯用:(龍膽瀉肝湯),方源《醫宗金鑒》。
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一錢(三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梔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約二克)。便秘,加生大黃六克;發於顏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風清熱;發於上肢、軀干者,加姜黃六克可引葯上行;發於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蒼術、黃柏各三克可清熱,引葯下行。
(二)脾經濕熱型:皰壁鬆弛易破,水皰呈黃白色,破後滲水糜爛或見膿,重者壞死結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便溏,婦女白帶量多,舌淡紅體胖,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方葯:除濕胃苓湯,(方源)《醫宗金鑒》。
除濕胃苓湯:蒼術(炒)、厚朴(姜炒)、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如無可用白茯苓)、白術(土炒)、滑石、防風、山梔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燈草心五尺。若納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氣止痛;化膿者,加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各三克清熱解毒。以上為古方計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氣滯血瘀型: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之人,皰疹消退後仍劇痛不止,舌質黯,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葯:逍遙散加減。(方源):《中醫診治大典》。
當歸九克、赤芍、川芎、丹參、白術、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後下)葯熬好後下二分鍾起鍋。若夜寐不安者,加遠志六克、夜交藤九克養心安神;若體質壯實者,加大黃六克以行血;若年老體弱,加黨參、黃芪各十二克健脾補氣。
以上為本人精選內治良方,望患者嚴格對症選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葯內治的同時,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處後,用三棱針刺破每一個水皰,把毒水放凈。在沒有水皰的紅斑處,用七星針(也叫梅花針葯房及網上都有賣)敲打患處,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處時力量要適度,過淺拔不出毒血,過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積,視拔火罐口頸的面積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遺漏,如皰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畢後,用酒精棉把血漬污漬清理干凈,塗上金黴素眼葯膏(或其他眼葯膏均可)以防感染,貼上紗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檢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處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痛止。如一次不愈,可隔兩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沒有疼痛而止。還可用艾灸,灸痛處效果也很好,灸時灸後一定要避風。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沒有創面,或有紅斑,或沒有紅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葯內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針敲打痛處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隔兩天一次,至不痛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長須十幾次。
F. 帶狀皰疹應該吃什麼葯最好
你好:
治療帶狀皰疹,首先要分好型,對症施治,以下為我收錄,治療帶狀皰疹症狀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初得時以脾胃濕熱型居多。您在施治時切記一定要認真對症施治。
(一)肝經火盛型:皮疹鮮紅,皰壁緊張,痛如針刺,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肝火,利濕熱。方葯用:(龍膽瀉肝湯),方源《醫宗金鑒》。
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一錢(三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梔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約二克)。便秘,加生大黃六克;發於顏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風清熱;發於上肢、軀干者,加姜黃六克可引葯上行;發於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蒼術、黃柏各三克可清熱,引葯下行。
(二)脾經濕熱型:皰壁鬆弛易破,水皰呈黃白色,破後滲水糜爛或見膿,重者壞死結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便溏,婦女白帶量多,舌淡紅體胖,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方葯:除濕胃苓湯,(方源)《醫宗金鑒》。
除濕胃苓湯:蒼術(炒)、厚朴(姜炒)、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如無可用白茯苓)、白術(土炒)、滑石、防風、山梔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燈草心五尺。若納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氣止痛;化膿者,加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各三克清熱解毒。以上為古方計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氣滯血瘀型: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之人,皰疹消退後仍劇痛不止,舌質黯,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葯:逍遙散加減。(方源):《中醫診治大典》。
當歸九克、赤芍、川芎、丹參、白術、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後下)葯熬好後下二分鍾起鍋。若夜寐不安者,加遠志六克、夜交藤九克養心安神;若體質壯實者,加大黃六克以行血;若年老體弱,加黨參、黃芪各十二克健脾補氣。
以上為本人精選內治良方,望患者嚴格對症選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葯內治的同時,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處後,用三棱針刺破每一個水皰,把毒水放凈。在沒有水皰的紅斑處,用七星針(也叫梅花針葯房及網上都有賣)敲打患處,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處時力量要適度,過淺拔不出毒血,過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積,視拔火罐口頸的面積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遺漏,如皰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畢後,用酒精棉把血漬污漬清理干凈,塗上金黴素眼葯膏(或其他眼葯膏均可)以防感染,貼上紗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檢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處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如一次不愈,可隔兩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沒有疼痛而至。還可用艾灸,灸痛處效果也很好,灸時灸後一定要避風。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沒有創面,或有紅斑,或沒有紅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葯內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針敲打痛處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兩天一次,至不痛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長須十幾次。
G. 什麼叫蛇串瘡
蛇串瘡 ,病名。指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每多纏腰成串而發者。出《醫宗金鑒》卷六十四。即纏腰火丹。詳見該條。
蛇串瘡的診斷要點
多見於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皮疹好發於腰肋部、胸背部,其次為面部(尤其是額部),也可發生於四肢或其他部位。 發疹前常有輕度發熱、疲倦不適、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局部皮膚往往先有灼熱感或疼痛感。也可無上述前驅症狀而突然出現皮疹。 開始的時候局部出現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在紅斑上出現簇集成群的綠豆至黃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皰壁緊張,表面發亮狀似珍珠,內容透明澄清,周圍有紅暈。若干簇水皰排列成帶狀,各簇水皰之間的皮膚正常。皮疹呈單側分布(左側或右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附近淋巴結常可腫大。數日後水皰內容逐漸混濁,被吸收,乾涸,結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爛面,以後乾燥結痂。痂皮脫落而愈,局部遺留暫時性的淡紅斑或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瘢痕。 偶見發生大皰或血皰,甚至壞疽者。也有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典型水皰者。此外,極個別患者可雙側均發生皮疹。 自覺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熱感。 皮疹發生於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較嚴重,常引起劇烈疼痛,並可損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應特別注意。 病程約2—3周,能自愈,愈後一般不復發。但少數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後,疼痛仍可持續1—2個月,甚至更久者。
蛇串瘡的辨證分析
蛇串瘡多因情志內傷,肝鬱化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或憂思傷脾,則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久化熱,以致濕熱內蘊;兼外受毒邪,則濕熱火毒熏蒸皮膚而發疹。
辨證主要辨肝膽火盛和濕盛,可根據皮疹之表現及全身見證予以辨別。臨床以肝膽火盛型為多見。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屬氣滯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屬氣血虛者,應注意辨別。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瀉肝火、利濕熱,並宜結合外治。
蛇串瘡的辨證論治
肝膽火盛型【證見】 皮膚上出現紅斑、簇集性水皰,自覺灼熱疼痛,伴有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於結。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數、弦滑數。
【治法】 瀉肝火,利濕熱。
【方葯】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錄自《古今醫方集成》)加減
處方:龍膽草、黃芩、澤瀉、車前子、大青葉各12克,柴胡、梔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黃、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疼痛較甚者,酌加化瘀通絡之品,如延胡索9克、乳香、沒葯各6克,丹參15克等,或三七末3克(沖服)。兼血熱而出現血皰、壞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各12克等。
2.中成葯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龍膽瀉肝顆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濕盛型【證見】 皮膚淡紅斑,水皰破潰,糜爛,滲液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腹脹,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厚或白滑,脈濡緩等。
【治法】 燥濕清熱,理氣和中。
【方葯】
1.主方除濕胃苓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蒼術、白術、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車前子、澤瀉各12克,滑石、土茯苓、板藍根各30克,陳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
疼痛較甚者,酌加乳香、沒葯各6克,丹參15克,或加三七末3克(沖服)。
2.中成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氣滯血瘀型【證見】 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寧,精神疲乏。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斑,苔白,脈弦。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葯】
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柴胡、赤芍、枳殼、香附各12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延胡索9克,川芎、陳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如疼痛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紅、川紅花各9克,三七末3克(沖)。
氣血兩虛型【證見】 皮疹消退後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見於老年患者),伴有面色發白,氣短,納呆,神疲乏力,夜睡難寐。舌質淡,少苔,脈細或弦細。
【治法】 調補氣血,重鎮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葯】
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芍、丹參各15克,白術、茯苓各12克,當歸、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沖),龍骨、牡蠣、珍珠母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蛇串瘡的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皰。
1.水皰未破者,可用雙柏散、青黛散、金黃散或二味拔毒散,冷開水調搽;或用紫金錠與雲南白葯各半,冷開水調搽;也可用五妙水仙膏點塗。
2.水皰已破糜爛者,可用青黛散油外塗。
3.個別患者滲液較多者,可用板藍根、銀花葉、木賊、虎杖、野菊花、黃柏各30克,煎水待冷濕敷。
H. 帶狀皰疹飲食有什麼禁忌
病情分析: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口服中葯湯劑龍膽草黃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柴胡當歸生地甘草板蘭根大青葉痛重者加元胡、乳香、沒葯、水煎,服早晚個1次,濕熱症者可服用龍膽瀉肝丸.
指導意見:
忌食辛辣食物。辛辣的意思是:尖銳而強烈.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如辣椒屬熱性,若病人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咽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乾等熱象者,吃辣椒必然會加重熱象,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葯物的功效。辣椒、蔥、姜、韭菜、蒜、香菜、胡椒、洋蔥等,均有辛味,屬辛物。因此,凡是熱證病人都不宜食辛辣食物。
I. 帶狀皰症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病,中醫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瘡」,俗稱「串腰龍」。該病春秋季多發,愈後一般不再復發而獲得終身免疫。
帶狀皰疹是怎樣發生的
一般情況下,長期潛伏在機體神經細胞里的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是不會發病的。但當人們患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或其它惡性腫瘤時、接受免疫抑制劑或砷劑等重金屬葯物和放射線治療,以及外傷、過度疲勞時,人體抵抗力低下,這種病毒就會沿神經到達相應神經支配的皮膚而發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內傷,導致肝膽火盛;或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受毒邪而發生。
怎樣才知道患的是帶狀皰疹病
該病的發生以老年人、青年人和虛怯體質居多,且多在春、秋季發病。一般發病前往往有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前軀表現。該病的病毒主要累及神經和皮膚,累及神經引起劇烈疼痛,年齡愈大,疼痛愈甚,老年患者在皰疹消退後常遺留較長時間的神經痛。除此之外,初起時皮膚發紅,繼之出現密集成簇的,綠豆至黃豆大小的丘皰疹,並很快形成小水皰,水皰三五成群,集聚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皰群之間,間隔正常皮膚,。嚴重時可出現出血點、血皰甚至壞死。皮疹常發生於身體的一側、沿某一外周神經分布區排列,不超過人體正中線。其中以肋間神經、三叉神經分布區較多,故常見於腰肋部、胸部、其次是頭面部。本病以發生於面部者為重,常可引起劇烈的疼痛,並可損害眼球各部位,甚至可引起全眼球炎、潰瘍性角膜炎而失明,此種情況應特別注意。該病病程一般為2~4周左右,愈後可留暫時性的色素沉著。
愈後一般不再復發。
如何治療帶狀皰疹
患了帶狀皰疹可用以下方法治療:
1.中醫內治 火毒 在焮紅皮膚上可見丘疹、丘皰疹和皰壁緊張的小水皰。自覺灼熱刺痛,夜難成寐,伴有口乾口苦,溲赤便秘結;脈弦數,舌質紅,苔薄黃或千黃。治宜:涼血瀉火。方用大青連翹湯加減,大青葉、玄參、貫眾、黃芩各9g,連翹、銀花、生地各12g。馬齒莧12~15g,炒丹皮、赤芍各6g,綠豆衣1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內服。
濕毒 在紅暈的皮膚上出現數群簇狀成患的水皰,狀如綠豆大小,排列成帶狀,3~5天後,皰液混濁,甚則潰破,進而糜爛浸淫,甚至形成壞疽性潰瘍。自覺痛癢交作,口不渴或渴不多飲,納呆腹脹,大便時溏,脈濡數或滑數,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治宜:清化濕熱,涼血解毒,方用薏仁赤豆湯加減。生苡仁、赤小豆各15g,茯苓皮、二花、地膚子、生地各12g,車前子、車前草、赤芍、馬齒莧各9g,甘草6g,藿香、佩蘭各10g。服法同上。
氣滯 皮疹外透不明顯,痛如針刺,或者隱痛綿綿,動則加重。伴納差、夜寐欠安,心煩,脈細澀,舌質紅,苔薄黃。治宜:舒肝理氣,通絡止痛。方用金鈴子散加減。金鈴子、鬱金、紫草根各9g,玄胡索6~9g,醋柴胡、青皮各6g,炒白芍、當歸各12g,絲瓜絡10g。,服法同上。
2.西醫治療 根據病情可口服腦寧片或消炎痛25mg,每日2次,肌注維生素B、B注射液、聚肌胞等。疼痛劇烈者可用腦垂體後葉素5~10單位,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用2~3次。全身泛發性可選用阿糖胞苷、轉移因子、干擾素等治療。近年來主要對重症患者早期短時間大劑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可縮短療程,迅速止痛和預防並發症。
3.外治法 皮疹以丘疹、丘皰疹為主,痛重,選用中葯鮮蘆薈搗爛,酌加梅片,珍珠粉少許,外敷患處,每天1~2次;皰壁緊張欲破,疼痛頗重,外敷玉露膏,每天換1~2次;皮疹潰破或滲出多時,用冰石散摻在黃連膏上分塊敷貼;若有膿腐未脫,酌加九一丹摻在黃連膏上分塊貼敷,每日換1次;待膿腐脫凈,酌加收斂生肌葯,直至結痴瘡劍;若留有膚疼不除,選用黑色拔膏棍貼之。並加壓包紮,兩天換1次。
4.針灸療法 圖刺法 在皮疹區四周,用30~32號(即3~4寸)毫針,呈15~30度角斜刺四針,留針30分鍾。其間捻轉3~5次,每日1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
循經法 可選主穴:曲池、身柱、陽陵泉、三陰交。配穴:皮疹在眼眶區配太陽、頭維、陽白;在顴區配四白、睛明、下關;在下頜區配頰車、地倉、大迎;在腋窩配肩貞、極泉;在臍上區配合谷;在臍下區配足三里。也可用耳針療法:取肝、神門,每天1次,留針30分鍾,有顯著的止痛效果。
5.單驗方①柿子汁,外塗患處,每天3~4次。②薴麻根,水煎取濃汁,濕敷患處,每天3~4次。③蛇床子,焙乾研面,植物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④赤小豆粉、滑石粉各30g,研面混勻,植物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
患了帶狀皰疹應注意些什麼
患了帶狀皰疹大可不必驚慌。此時,應適當休息,避免磨擦患處,並保持患處清潔、乾燥。飲食上多食一些清淡食品,多補充維生素,切忌食用辛辣刺激之品,並常服板蘭根沖劑、抗病毒口服液等。如果皰疹合並有感染情況,應及時應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