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穴道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蕁麻疹穴道

發布時間: 2022-09-26 08:29:32

『壹』 蕁麻疹按摩哪些穴位

蕁麻疹為邪風入體。要按提高自己衛氣的地方。足底,頭頂…其實還可以用松針燒水,撩洗。不錯

『貳』 用艾草熏可以治療蕁麻疹嗎熏什麼穴位

蕁麻疹也分好幾種類型的:
風寒束表型、風熱客表型、脾胃濕熱型、氣血兩虛型
艾灸穴位:肩骨禺、曲池、中脘穴
用法:平卧,取艾絨似綠豆大直接放在穴位上各灸3壯。每2天灸1次,10次一療程,連續1~2療程
注意:對於實熱、陰虛血熱、行經期間。先針刺(針灸針)曲池、外關、合谷,以去熱邪,舒經絡,然後在進行灸法
.........................................................................................................................
如果嫌麻煩可以食療,在網路裡面有:
蕁麻疹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方1 牛肉南瓜條
組成:牛肉300克,南瓜500克。
用法:牛肉燉七成熟,撈出切條,南瓜去皮、瓤,洗凈切條,與牛肉同炒即可。
功效:固衛御風。
主治:蕁麻疹,屬風寒者,皮疹色淡呈丘疹狀,遇寒尤劇者。
方2 玉米須酒釀?
組成:玉米須30克,甜酒釀100克,白糖少許。
用法:將玉米須放在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入甜酒釀,煮沸後放人白糖調味。每日2次,每次1劑。
功效:解熱透疹。
主治:蕁麻疹偏風熱型,疹色紅,灼熱瘙癢,遇熱尤劇,得冷則輕,伴發熱口乾。
方3 荸薺清涼散
組成:荸薺200克,鮮薄荷葉10克,白糖10克。
用法:荸薺洗凈去皮切碎攪汁,鮮薄荷葉加白糖搗爛,放荸薺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頻飲。
功效:涼血祛風止癢。
主治:蕁麻疹屬血熱者,皮疹紅色,灼熱瘙癢,口乾心煩,發熱,舌紅苔暴
方4 烏梢蛇羹
組成:烏梢蛇1條,姜、料酒、鹽、濕澱粉各少許。
用法:烏梢蛇殺好凈,整條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放入姜、料酒各少許。先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後用小火將蛇煮熟,降溫後將蛇撈出。用手將蛇肉一絲一絲撕碎,將撕碎的蛇肉放回原鍋湯中,加鹽調味後,用大火燒開,調入濕澱粉。佐膳食,隔日1次,連食3~5次。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
主治:氣血虧虛慢性蕁麻疹,經常復發,伴有飲食差,面色欠華,睡眠不佳,神疲者。
............................................................................................
還嫌麻煩的話還可以吃葫蘆茶,也是中葯,泡著喝,不過不能多喝,菜市場有賣的,半年前曾治好了一例病例

『叄』 四歲孩子起了蕁麻疹,可以艾灸哪些穴位

去正規診所或者醫院吧!

『肆』 養生美容中最重要的穴位-足三里、三陰交

中醫里有兩個最常用的帶「三」字的穴位,一個是足三里,另一個是三陰交。足三里是強壯穴,《千金方》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經常針灸足三里,對身體提高免疫力很有好處。

常拍足三里,防病又健身

《雲錦隨筆》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有一個長壽家族,年齡最長者萬兵衛174歲,他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問其長生之術,答曰:「祖傳每月初八天,連續灸足三里,僅此而已。」人們不禁要問:足三里穴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嗎?故事的真實性我們無法考證,不過,足三里穴的功用確實是十分廣泛的。

足三里是胃經要穴,歷來備受醫家青睞。胃是人的後天之本,因此,經常針灸或按摩此穴具有補脾健胃、調理氣血、增強免疫力的功能,同時還有消除疲勞、延年益壽的特殊功能。

現代研究證明,經常針刺或按摩足三里,能對人體各個系統產生影響:它能使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目改變;使血液中的組織胺明顯下降;能使血糖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在循環系統,它能調整心率,使快者變慢,慢者變快;在呼吸系統,能使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增加;在消化系統,能使唾液澱粉酶分泌增加,能調整胃腸的蠕動,對胃病患者,針刺該穴胃液分泌情況向有利於疾病恢復的方向調整,並對闌尾的蠕動有增強作用;在免疫系統,足三里穴有抗炎作用,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等。由此可見。足三里穴能雙向調整人體機能,對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

足三里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線上,脛骨前嵴外一橫指。用拇指在足三里穴做上下、旋轉、點壓按揉等,每次5 10分鍾,每天3 5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

經常揉按三陰交, 養生 保健好處多

三陰交,顧名思義,是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點,時不時在這個穴位扎針或者揉一揉、掐一掐、按一按,等於同時按了三條經絡,給三條經絡保健,一石三鳥,多好的事情!

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面的後緣。經常揉按這個穴位的好處主要有六個方面:

(1)適合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腸鳴(肚子叫喚)、腹脹腹瀉。

(2)適合於女性生殖系統的保健,如月經不調、帶下量多、不孕症、難產等。

(3)適合於遺精、陽痿、遺尿等生殖泌尿系統疾患。

(4)適合於心慌、失眠、高血壓。

(5)適合於下肢有疾患的,如沒勁、風濕類風濕導致的疼痛等。

(6)適合於身體的陰虛證候。

有歌訣稱贊三陰交曰:

三陰交穴內踝定,屬於足太陰脾經;

功能補土助運化,調和氣血及調經;

主治腹脹脾土衰,不思飲食兼腸鳴;

大便飧泄食不化,婦人症瘕痛不通;

月經不調崩漏下,經閉帶線月經痛;

胎死腹中胎衣滯,產後血暈腹中痛;

乳少陰挺陰莖痛,陽痿遺尿和遺精;

頭痛眩暈癃閉渴,虛勞咳嗽悸怔忡;

四肢不舉身體痛,大便秘結身體重;

臍下疼痛舞蹈病,睾丸縮腹跗踝腫;

足痿難行及腳氣,癮疹瘡瘍黃疸病;

水腫失眠高血壓,神經衰弱臟躁症。

注意:「孕婦禁針合谷三陰」,懷孕以後是不能扎三陰交的,因為這時候針灸三陰交穴容易導致孕婦流產。

擇時按揉「美容穴」 保健功效各不同

沒有哪個女性不希望自己容顏靚麗、青春常駐。可是在如何延緩衰老、防治婦科病等方面,大多數女性卻知之甚少。中醫認為,「男為陽,女為陰」,「陰血為女性之本」。在小腿內側,有一個穴位叫三陰交,它和女性的陰血密切相關,是女性美容 養生 的焦點所在。更為重要的是,在不同時間段按揉此穴位,還能起到不同的保健功效。

11時---------消疹、排毒祛濕

人體皮膚之所以容易過敏,出現各種皮疹現象,多是由於體內濕氣、內毒素淤滯太多所致。三陰交是脾經上的一個穴位,而脾臟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人體內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因此,三陰交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是治療皮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等各種皮膚病的首選穴位。每天11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對治療各種皮疹大有裨益。

11 13時---------調節血壓

三陰交還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每天11 13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對血壓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高血壓能降壓,低血壓能升壓)。

17 19時--------防治婦科病、滋陰補肝腎

人體子宮和卵巢功能的強弱,取決於其經絡系統的氣血旺衰和淤滯程度。每天下午17時到晚上19時,用力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鍾,具有促進子宮和卵巢血運暢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種婦科病。

另外,現在不少女性由於生活壓力過大等原因,導致性冷淡,並因此影響夫妻感情。每天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能起到滋陰補血、增強肝腎功能的作用。

21時--------健脾、收緊皮膚、防止雙下巴

夜生活過多、飲食無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臉部肌肉過早鬆弛下垂,這是因為損傷了脾胃(脾臟主管肌肉)功能的緣故。可於每天晚上21時左右,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具有健脾、收緊臉部皮膚、防止雙下巴的功效。

21 23時--------調經、祛痘、祛斑、去皺

女人臉上長斑、長痘、皺紋增多等,多與月經不調有關。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匯的穴位。其中,脾臟能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臟能貯藏血液;腎主管藏精、生氣血。因此,每天晚上21時至23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鍾,具有調經、祛斑、祛痘、去皺等功效。

按揉三陰交穴,不僅可防治婦科病,還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全身水腫等疾病。另外,還可增加心腦血流量,對防治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一般來說,堅持按揉一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效果。

『伍』 一到秋天就開始復發蕁麻疹了,是怎麼回事呢

是否一到每年的春末夏初,你全身就蔓延了好多小紅疹、成片的風團?不僅破壞了美麗的外觀,還帶來了劇烈的瘙癢?嚴重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你不知如何下手治療?這些都有可能是蕁麻疹在作祟。
面對蕁麻疹,找到它的發病原因,才能早日治療!

1、 自身免疫系統的缺陷,且直系親屬內有人曾經患過過敏性疾病,體內留存的有過敏基因,遺傳到自己身上,一旦碰到某個過敏因素,蕁麻疹便會全面爆發。

2、 環境因素,現在我們生存環境逐漸惡劣,化學物品,汽車尾氣,甚至連春天路邊飄落的楊絮和柳絮都會引起皮膚發生嚴重的反應,蕁麻疹不知不覺就光顧你了。

3、 飲食不當也是蕁麻疹發病的一個大的原因,有些食物的蛋白質進入到人體後會誘導特異性體質患者產生大量的IGE免疫球蛋白,結果形成抗原體免疫復合物。導致機體產生大量組織胺、緩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很容易使皮膚出現水腫,形成風團而引發蕁麻疹。

下面幾個方法治療蕁麻疹,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可做好治療准備!

1、刮痧的內清外透的作用對蕁麻疹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步驟1:用單角刮法刮拭頭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步驟2:用面刮法刮拭背部膈俞至肝俞穴。
步驟3:用單角刮法刮拭雙側大腸經曲池穴至手三里穴。

步驟4:用面刮法刮拭雙側脾經血海穴、三陰交穴。

2、艾灸治療蕁麻疹

艾灸能夠起到清熱祛濕、祛風止癢的功效,因此能夠消除蕁麻疹的症狀。需要注意的是,蕁麻疹艾灸時,可能會出現紅疹,這些紅疹和艾灸的其他反應一樣,都是艾灸時進入體內的溫陽之氣在驅感邪氣的表現。注意單個穴位艾灸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鍾,每次最多選擇4個穴位,可以輪換艾灸,每天艾灸一次即可,5天為一個療程,灸至蕁麻疹症狀得到緩解為止。

3、免疫抗過敏治療:根據免疫學機理,針對過敏體質,台灣研究中心研發長、台灣國立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謝佩珊博士研究發現,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能夠控制IgE的生成,調節免疫細胞平衡。蕁麻疹患者或者其他過敏性疾病患者,按周期服用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一方面可以促進脾臟細胞IFN-γ的分泌量,降低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的生成,從而緩解控制蕁麻疹等過敏症狀,另一面,可以有效調節TH1\TH2免疫細胞平衡,改變過敏體質,糾正錯誤的免疫應答,從而預防蕁麻疹的復發。當身體免疫系統調節恢復正常,便可徹底和蕁麻疹說拜拜。
蕁麻疹患者日常應該注意的事項:

1、用溫水泡澡:蕁麻疹患者洗澡要用溫水來洗,這樣能減少感染的幾率,還能起到軟化皮膚的作用。
2、在外出活動時要保護好患處,要注意避免患處受風或是陽光的長時間照射,造成皮膚乾燥使病情加重。

『陸』 單桂敏艾灸調理蕁麻疹應該熏哪些穴位艾灸多久

其實蕁麻疹調理起來也比較簡單的,通常蕁麻疹分為急性蕁麻疹以及慢性的蕁麻疹,還有誘發性蕁麻疹這幾類。
中醫中常說的蕁麻疹就是風疹或者隱疹,主要是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搏,則起風瘙癮疹,也就是體內病邪聚集在皮膚,剛好又遇到了風邪,那麼就引起的風疹,也就是蕁麻疹。歷代各家總結的就是蕁麻疹和先天體質、飲食以及情緒、外感有關,急性的蕁麻疹主要是脾胃虛弱或者說腸胃濕熱,體內濕氣大,剛好遇到風,風的特點就是比較善行而隨意改變,所以蕁麻疹才發病比較突然的,這就是急發性的蕁麻疹,濕邪阻擋了氣機,導致氣血運行速度慢或者氣血瘀滯。
而慢性的蕁麻疹通常是氣血不足引起的,也就是體內陽氣不足,加上氣血比較虛弱,有些人可能會貧血之類的,身體有問題遇到風邪那麼就會形成蕁麻疹了,風邪先入侵我們體表,慢慢的時間長了會讓我們肺氣虛弱,並且引起身體一系列的反應。有些人慢性蕁麻疹反反復復就是因為氣血虛弱,主要還是脾胃不好引起的,脾主肌肉,負責運化水谷精微,脾虛的話那麼就會水濕運化失常,導致蕁麻疹易反復,所以調理蕁麻疹一般是要從祛濕、活血(調理脾胃)、祛風方面入手。
那麼艾灸取穴的話可以取:阿是穴,也就是患處艾灸!中脘、神闕、足三里、三陰交、百蟲窩、曲池穴,另外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建議大家加上大椎穴,平時脾胃或者腸胃不好的話,建議大家配上脾俞穴以及胃俞穴這幾個穴位吧,

『柒』 慢性蕁麻疹艾灸那些穴位

蕁麻疹俗稱風來團,是一源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
意見建議:處理時應注意避免外界各種不良刺激至關重要,如避免用熱水燙、肥皂洗。不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不要用毛織品接觸皮膚

『捌』 風池穴的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絲竹空穴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穴、太沖穴、水溝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風;配風池穴、血海穴、百蟲窩穴治療蕁麻疹。

『玖』 蕁麻疹穴位注射是什麼意思

簡介
又稱「水針」,是選用中西葯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所謂「水版針」,是相對於原來針灸所採用權的「金針」而言。這種療法始創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在蓬勃的搞中醫現代化。於是很多醫生在臨床中嘗試用注射器代替原來的金針,很快,這種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閉,等很多治療領域。並取得了巨大發展。
由於使用了現代提純的葯物,這種療法又不同於傳統的針灸。因為,葯物進入經絡,其治療規律和傳統的針灸治療規律不盡相同。
但兩種療法都是以傳統經絡理論為基礎進行的。現代醫學還不能解釋經絡理論。用傳統的經絡理論也不能完全解釋和指導現代的「穴位注射療法」。
在臨床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療哮喘、美尼爾綜合症、硬皮病、白塞氏綜合症等國際疑難病,對婦科康復尤其有效。
也許有一天,穴位注射可以成為中醫在臨床中重新獲得主導地位的有效手段。

『拾』 中醫治療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選取一些中醫治療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圖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應用。
(1)頭、面、頸部常用穴位①百會:屬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7寸,相當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
【治療】頭痛、子宮脫垂、神經衰弱。
②囪會:屬督脈。
【體位】百會前3寸處。
【治療】頭痛、眩暈、顏面紅腫、鼻塞。
③上星:屬督脈。
【體位】前發際正中上1寸處。
【治療】頭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陽膽經。
【體位】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咀嚼時有牽動處。
【治療】偏頭痛。
⑤額中:經外奇穴。
【體位】印堂穴上1目寸處。
【治療】瞼緣炎、嘔吐、眩暈、額竇炎。
⑥印堂:經外奇穴。
【體位】兩眉頭聯線之中心。
【治療】前頭痛、眩暈、鼻病、眼病、高血壓。
⑦太陽:經外奇穴。
【體位】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後1寸許的凹陷處。
【治療】頭痛、頭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⑧魚腰:經外奇穴。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處。
【治療】角膜翳、結膜炎、面神經麻痹、上瞼下垂。
⑨攢竹: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眉頭內側凹陷處。
【治療】頭痛、流淚、目赤腫痛、視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絲竹空: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眉梢外側端凹陷處。
【治療】偏頭痛、眼病、面神經麻痹。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眼內眥內1分,向上2分許。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眼外眥角外側5分。
【治療】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視神經萎縮。
承泣: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
【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迎風流淚、近視、遠視、散光、視神經炎、視網膜炎、白內障等。
四自:足陽明胃經。
【體位】眼平視、瞳孔直下1寸稍內,相當眶下孔體位。
【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眼痛。
完骨:足少陽膽經。
【體位】乳突出下方凹陷處,俯首取之。
【治療】耳鳴、牙痛、頰腫、面神經麻痹。
風府:督脈。
【體位】後發際正中上1寸,相當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處。
【治療】感冒、頭痛、項強、中風。
啞門:督脈。
【體位】第一、二頸椎棘突間,相當於後發際正中5分處。
【治療】腦性癱瘓、頭痛、癲癇、聾啞、咽喉痛。
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啞門穴旁開1.3寸,人後發際5分凹陷處。
【治療】後頭痛、頸項強痛、咽喉痛、神經衰弱。
頸中:新穴。
【體位】風池穴翳明穴連線中點下2寸,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治療】半身不遂、落枕。
頸根:經驗穴。
【體位】肩並穴前2寸凹陷處。
【治療】落枕、肩背痛、頸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脈。
【體位】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治療】哮喘、支氣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③雲門:手太陰肺經。
【體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胸悶。
④俞府:足少陰腎經。
【體位】鎖骨內端下緣凹陷處。
【治療】咳喘、嘔吐、胸痛。
⑤膻中:任脈。
【體位】兩乳之間,前正中線。
【治療】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⑥天池: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乳頭外1寸,第4肋間處。
【治療】胸肋痛、腋下腫痛。
⑦巨闕: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劍突下1寸。
【治療】心慌、心跳、胃痛、嘔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經。
【體位】臍上6寸,巨闕穴旁開2寸。
【治療】胃擴張、肋間神經痛。
⑨上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5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
⑩中脘: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上4寸。
【治療】胃炎、潰瘍病、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口沖門:足太陽脾經。
【體位】恥骨聯合上緣,正中旁開3.5寸。
【治療】精索痛、睾丸炎、子宮內膜炎。
氣沖:足陽明胃經。
【體位】臍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
【治療】生殖系統疾病,下肢發涼。
曲骨:任脈。
【體位】前正中線,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之上方。
【治療】遺尿、小便不利、陽痿、遺精、白帶多、子宮收縮不全。
會陰:任脈。
【體位】男子為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為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間。
【治療】痔瘡、陰道炎、尿道炎、陰莖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脈。
【體位】第7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頭痛、外感、項強、背痛、支氣管炎、哮喘。
②肩並: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椎穴與肩峰聯線中點,肩部高處取之。
【治療】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療】肩腫痛、落枕。
④風門: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處。
【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蕁麻疹。
⑤身柱:督脈。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下窩的中央。
【治療】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陰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治療】神經衰弱、胸悶、胸痛、頭頂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久病體虛。
⑩心俞: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治療】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經衰弱。
神堂: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治療】心臟病、氣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陽:督脈。
【體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痛、肋間神經痛、腰背痛。
會陽: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線旁開約5分處。
【治療】經期腰痛、白帶過多、腹痛、腹脹、腹瀉。
長強:督脈。
【體位】後正中線尾骨尖下5分。
【治療】痔瘡、脫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體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療】肩痛、肩周炎、上肢抬舉困難。
②巨骨: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治療】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時呈凹陷處。
【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貞: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垂臂合腋、腋後皺襞盡頭上1寸(5~59)。
【治療】肩胛痛、手臂不能高舉、耳鳴。
⑤肩髃: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垂肩時鎖骨肩峰端直下約2寸的骨縫中。
【治療】肩臂痛、上肢關節痛、偏癱。
⑥曲池: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曲肘成90度時,橫紋橈側頭稍外方。
【治療】上肢關節痛、肩背痛、退熱、高血壓、蕁麻疹。
⑦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池穴下2寸。
【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瀉。
⑧扭傷穴:新穴【體位】稍屆時,半握拳,掌心向內,陽池穴與曲池穴聯線的1/4與下3/4交界處。
【治療】急性腰扭傷。
⑨頭痛點:經驗穴。
【體位】前臂橈側曲池與陽溪聯線上1/3處。
【治療】頭痛、頭暈、頭脹。
⑩溫溜: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陽溪穴上5寸,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聯線上。
【治療】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陽溪: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腕背橫紋橈側端凹陷處。
【治療】頭痛、眼痛、牙痛、小兒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體位】拇、食指合並後,隆起肌肉的最高點。
【治療】頭痛、牙痛、鼻痛、眼病、發熱、面神經麻痹。
會宗: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尺側旁開約一橫指,尺骨的橈側緣。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外關上1寸。
【治療】肩臂酸痛、脅肋痛、便秘。
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支溝穴上1寸,兩骨之間。
【治療】耳聾、臂痛、失語。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直上2寸,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關節痛、腮腺炎、落枕。
陽池:手少陽蘭焦經。
【體位】腕背橫紋中央稍偏尺側凹陷中。
【治療】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間。
【治療】耳聾、耳鳴、肩背痛。
腕骨: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手背尺側,第五掌骨與鉤骨之間凹陷處。
【治療】肘、腕、指關節炎、頭痛、耳鳴、嘔吐。
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頭後方、掌橫紋頭。
【治療】肩背痛、頭頂痛、肋間神經痛、腰痛。
少澤: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小指尺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澤:手太陰肺經。
【體位】肘橫紋中央橈側,肱二頭肌腱之橈側。
【治療】咳嗽、哮喘、肘臂腫痛。
魚際:手太陰肺經。
【體位】第一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
【治療】哮喘、咳嗽、發熱、咽喉腫痛。
小商:手太陰肺經。
【體位】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許。
【治療】咳嗽、中風、咽喉腫痛。
曲澤: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澤側緣。
【治療】心悸、心痛、肘痛、手顫。
臂中:經外奇穴。
【體位】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聯線中點,兩骨之間。
【治療】上肢偏癱、前臂神經痛、胸痛。
郄門: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直上5寸,兩筋之間。
【治療】心動過速、心絞痛、乳腺炎、胸膜炎。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治療】胸脅痛、胃痛、心慌、心跳、惡心、嘔吐、胸悶。
神門:手少陰心經。
【體位】仰掌、腕橫紋尺側端梢上方凹陷處。
【治療】失眠、多夢、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治療】心肌炎、肋間神經痛、扁桃體炎。
勞宮: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間。
【治療】脅痛、中風昏迷、中暑、癱瘓、小兒驚風、精神病。
小海:手太陽小腸經。
【體位】肘關節後、屈肘,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治療】頸項、肩背痛、頰腫、癲癇。
落枕:經外奇穴。
【體位】手背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5分處。
【治療】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點:手針穴位。
【體位】在手腕內側大陵與勞宮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處。
【治療】足跟痛。
坐骨神經點:手針穴位。
【體位】手背第四、五指掌關節間近第四指掌關節處。
【治療】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點:手針穴位。
【體位】掌面小指末端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治療】夜尿、尿頻。
商舊:手陽陰大腸經。
【體位】食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耳聾、牙痛、手指麻木、發熱。
中沖:手厥陰心包經。
【體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許。
【治療】心絞痛、心痛、休克、耳鳴。
關沖:手少陽三焦經。
【體位】無名指尺側端,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頭痛、咽喉腫痛、熱病、肘、臂痛不能舉。
少沖:手少陰心經。
【體位】小指橈側,距指甲角1分許。
【治療】心悸、胸痛、中風、昏迷。
牙痛點:新穴。
【體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間,距掌指橫紋後約1寸。
【治療】牙痛。
十宣:經外奇穴。
【體位】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1分許。
【治療】用於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兒驚風、癔病、癲癇發作。
落零五:新穴。
【體位】落枕穴上5分。
【治療】胃痙攣、高血壓。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陽膽經。
【體位】仰卧,在髂前上棘與大轉子最高點聯線中點。
【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下腹痛、子宮內膜炎。
②環跳:足少陽膽經。
【體位】側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與股骨大轉子聯線的中、外1/3的交界處。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
③風市:足少陽膽經。
【體位】大腿外側,直立,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
【治療】下肢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坐骨神經痛。
④箕門:足太陰脾經。
【體位】髕骨內上緣直上8寸。
【治療】小便不通、遺尿、下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⑤膝陽關:足少陰膽經。
【體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處,屈膝取穴時,陽陵泉穴上3寸。
【治療】膝關節痛、下肢麻痹、癱瘓。
⑥五里:足厥陰肝經。
【體位】大腿內側陰廉穴下1寸處。
【治療】下腹痛、尿閉、遺尿。
⑦髀關:足陽明胃經。
【體位】伏兔穴直上6寸與會陰穴水平線之交點。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⑧梁丘:足陽明胃經。
【體位】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
【治療】胃痛、腹瀉、乳腺炎、膝關節痛。
⑨鶴頂:經外奇穴。
【體位】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治療】膝關節痛、兩腿無力。
膝眼:足陽明胃經。
【體位】屈膝,髕骨下、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之。
【治療】膝關節炎。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體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治療】胃病、潰瘍病、腹瀉、腹脹、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
闌尾穴:經外奇穴。
【體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療】急、慢性闌尾炎。抬腿無力。
上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療】腹痛、腹脹、腹瀉。
條口: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2寸。
【治療】膝關節痛、肩周炎。
下巨虛:足陽明胃經。
【體位】上巨虛穴下3寸。
【治療】急、慢性腸炎,肋間神經痛。
承扶:足太陽膀胱經。
【體位】臀下橫紋中央。
【治療】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尿閉、大便秘結。
公孫:足太陽痹經。
【體位】足內側,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
【治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痛經。
隱白:足太陰痹經。
【體位】足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腹脹、崩漏、多夢、驚風。
蠡溝:足厥陰肝經。
【體位】內踝尖直上5寸,肝骨內緣。
【治療】疝痛、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腿酸痛。
太沖: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背第一、二趾縫間上15寸處。
【治療】頭痛、目眩、高血壓、閉經、乳腺炎。
行間:足厥陰肝經。
【體位】足拇趾、次趾縫間、趾蹼緣後約5分處。
【治療】頭痛、目眩、月經過多、小兒驚風、肋間神經痛、盜汗。
築賓:足少陰腎經。
【體位】太溪穴直上5寸,脛骨內側緣後約2寸。
【治療】排腸肌痙攣、癲癇。
太溪: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與跟腱聯線的中點。
【治療】膀胱炎、遺尿、月經不調。
照海:足少陰腎經。
【體位】內踝尖直下1寸。
【治療】月經不調、子宮脫垂、扁桃體炎、神經衰弱、便秘。
俠溪: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五趾蹼緣後5分處。
【治療】耳聾、頭痛、眩暈、胸痛、肋間神經痛。
陷谷: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治療】顏面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湧泉:足少陰腎經。
【體位】足底前、中1/3交界處,當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呈凹陷處。
【治療】頭頂痛、小兒昏迷、抽搐、中暑、腦溢血。
調經穴:經外奇穴。
【體位】在足底部,與足背臨泣穴相對處。
【治療】痛經、月經不調。
大敦:足闕陰肝經。
【體位】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許。
【治療】子宮脫垂、疝痛、遺尿。
歷兌:足陽明胃經。
【體位】第二趾甲外側,距趾甲角1分。
【治療】面神經癱瘓、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竅陰:足少陽膽經。
【體位】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約1分許。
【治療】胸膜炎、哮喘、頭痛、咽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