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壓瘡蕁麻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壓瘡蕁麻疹

發布時間: 2022-09-25 21:12:17

皮膚病都有那些種類

病毒性類的皮膚病:比如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還有疣,疣的種類比較多,比如尋常疣、跖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還有水痘、風疹、以及手足口病。

細菌性類的皮膚病:因為是細菌感染,在日常一定要更加註意。常見的細菌性皮膚病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真菌性類皮膚病:一般是由於真菌感染,比如有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
由動物引起的皮膚病:有時是因為過度接觸動物,或者是動物過敏的人容易感染,比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果人體的免疫力過低,就會很容易發生這種類型的皮膚病,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

物理性皮膚病: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紫外線很強的陽光,寒冷等引起,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這種類型的皮膚病比較頑固,因為涉及到神經,所以治療起來也是比較困難,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② 常見的皮膚病有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很多,產生皮膚病的因素也很多,但歸納起來,皮膚病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濕潤型。最常見的就是痤瘡類的,它包括膿皰、丘疹、結節與囊腫。膿皰是一種紅色的丘疹,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尖端會伴有膿液流出,很容易受到感染。丘疹是因為毛囊受到感染長出的一種往外凸的紅腫。結節是處於皮膚下的疼痛腫塊。而囊腫就比較嚴重了,它屬於典型的,比較大的痤瘡,破裂後會流出膿液,而且伴有比較明顯的疼痛,也容易造成感染。

以上就是關於皮膚病的介紹,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皮膚病產生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另外,冬天到了,經常保持皮膚濕潤也能預防皮膚病誕生。因為,當皮膚長期太過乾燥,就會產生皮屑,人也會有瘙癢感,當太過用力抓癢後,就容易傷到皮膚表層,造成皮膚感染,引發皮膚病。

③ 皮膚病一般都有哪些

皮膚病是所有皮膚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有帶狀皰疹、毛囊炎、手足癬、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
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而且多種內臟疾病也可以體現在皮膚上。按照不同的病因、表現分類,常見的皮膚病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疣、風疹、手足口病等。
2.細菌性感染:如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麻風等。
3.真菌性感染:如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等。
5.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等。
6.物理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7.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如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8.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等。
9.結締組織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皮肌炎等。
10.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等。
11.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等。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等。
14.遺傳性皮膚病:如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等。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如維生素缺乏症、黃瘤病、腸病性肢端皮炎。
16.皮膚腫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膚原位癌、惡性黑素瘤等。
皮膚病是所有皮膚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有帶狀皰疹、毛囊炎、手足癬、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
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而且多種內臟疾病也可以體現在皮膚上。按照不同的病因、表現分類,常見的皮膚病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疣、風疹、手足口病等。
2.細菌性感染:如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麻風等。
3.真菌性感染:如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等。
5.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等。
6.物理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7.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如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8.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等。
9.結締組織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皮肌炎等。
10.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等。
11.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等。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等。
14.遺傳性皮膚病:如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等。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如維生素缺乏症、黃瘤病、腸病性肢端皮炎。
16.皮膚腫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膚原位癌、惡性黑素瘤等。

④ 皮膚病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症狀

真菌病:常見的有手腳癬、體股癬及甲癬(灰指甲);

細菌性皮內膚病:常見的有丹容毒及麻風;

病毒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皰疹;

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

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過敏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尋麻疹及多型紅斑;葯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黴素過敏;

物理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曬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雞眼;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銀屑病(牛皮癬)、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結締組織疾病: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疹性皮膚病:常見的有天皰疹、類天皰疹及掌跖膿皰病;

素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

化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毛發紅糠疹;

皮脂、汗腺皮膚病: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及臭汗症;

⑤ 有哪些皮膚病會傳染

許多皮膚病患者在就診時都十分關心自己的皮膚病有無傳染性,其實傳染性皮膚病種類只佔皮膚病的一小部分。皮膚病的傳染方式可分直接接觸傳染和間接接觸傳染兩種方式。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或患病動物的皮膚、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如痰液、糞便、唾液、尿液、滲出液等)而傳染,間接接觸傳染是通過患者污染過的用具(如餐具、衣帽、被褥、洗漱用品、鞋帽、毛巾等)而傳染。但並非接觸後就會被傳染,這是因為人體具有一定免疫力,只有當免疫力下降時,如在體弱、慢性內臟疾患、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及激素、腫瘤等條件下,被傳染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具有傳染性的皮膚病有:單純皰疹、水痘、生殖器皰疹、卡波水痘樣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天花、B 病毒病、牛型痘、擠奶人結節、羊痘、傳染性軟疣、尋常疣、扁平疣、麻疹、非典型麻疹綜合征、手足口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口蹄疫、傳染性紅斑、幼兒急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鸚鵡熱、斑疹傷寒、膿皰瘡、猩紅熱、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沙漠瘡、麻風、皮膚結核、鼻疽、布魯菌病、鼠疫、軟下疳、炭疽、皮膚白喉、紅癬、頭癬、手足癬、甲癬、體癬、股癬、梅毒、艾滋病、雅司、品他、皮膚黑熱病、滴蟲病、瘧疾、陰虱、疥瘡等。

⑥ 什麼皮膚病

常見的皮膚病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感染:如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水痘、風疹、手足口病。
2.細菌性感染:常見的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感染: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5.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等。
7.物理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
10.結締組織疾病: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風、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
14.遺傳性皮膚病: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如維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黃素缺乏病、煙酸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6.皮膚腫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膚原位癌、濕疹樣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蕈樣肉芽腫、惡性黑素瘤等。

⑦ 是什麼皮膚病

皮膚病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是人體的大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多種內臟發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膚上有表現。
盡管如此,在皮膚病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很多患者並不會覺得自己已經患上皮膚病,從而造成疾病的延誤治療。又或者在醫院選擇治療的時候往往容易掛錯科室造成越治越嚴重的情況,那麼,哪些疾病是屬於皮膚病呢?
據皮膚病數據統計顯示:皮膚病分為28類,1016種病,常見的有13類,最常見的有6類。
1.病毒性皮膚病
帶狀皰疹
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尋常疣、跖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水痘、風疹、手足口病。
2.細菌性皮膚病
膿皰病
常見的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蟎蟲皮炎
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5.性傳播皮膚病
尖銳濕疣
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
7.物理性皮膚病
雞眼
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瘙癢症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
10.結締組織疾病
紅斑狼瘡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
天皰疹
常見的有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白癜風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紋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雀斑樣痣、瑞爾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面-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
酒渣鼻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及臭汗症。
14.遺傳性皮膚病
魚鱗病
常見的有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腸病性肢端皮炎
常見的有維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黃素缺乏病、煙酸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6.皮膚腫瘤
惡性黑素瘤
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惡性皮膚腫瘤,如鮑恩病(皮膚原位癌)、濕疹樣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蕈樣肉芽腫、惡性黑素瘤。

⑧ 皮膚病分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有很多,具體的分類也有很多,比如說感染性疾病就可以分為細菌感染引起的痤瘡、丹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扁平疣、帶狀皰疹、水痘等,真菌感染引起的手足癬、股癬、甲癬等。還有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皮膚病,比如蕁麻疹、接觸性皮炎、濕疹等。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銀屑病、白癜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遺傳導致的魚鱗病、毛周角化症等。物理因素引起的日光性皮炎、痱子、褥瘡等。神經功能異常引起的寄生蟲妄想症、瘙癢症等。還有色素性皮膚病,比如黑色素痣、雀斑、黃褐斑等。

⑨ 皮膚病一般都有哪些

皮膚病是所有皮膚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有帶狀皰疹、毛囊炎、手足癬、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
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而且多種內臟疾病也可以體現在皮膚上。按照不同的病因、表現分類,常見的皮膚病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疣、風疹、手足口病等。
2.細菌性感染:如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麻風等。
3.真菌性感染:如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等。
5.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等。
6.物理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7.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如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8.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等。
9.結締組織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皮肌炎等。
10.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等。
11.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等。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等。
14.遺傳性皮膚病:如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等。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如維生素缺乏症、黃瘤病、腸病性肢端皮炎。
16.皮膚腫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膚原位癌、惡性黑素瘤等。
皮膚病是所有皮膚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有帶狀皰疹、毛囊炎、手足癬、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等。
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而且多種內臟疾病也可以體現在皮膚上。按照不同的病因、表現分類,常見的皮膚病有以下幾種:
1.病毒性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疣、風疹、手足口病等。
2.細菌性感染:如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麻風等。
3.真菌性感染:如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等。
5.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等。
6.物理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7.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如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8.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等。
9.結締組織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皮肌炎等。
10.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等。
11.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等。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如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等。
14.遺傳性皮膚病:如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等。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如維生素缺乏症、黃瘤病、腸病性肢端皮炎。
16.皮膚腫瘤: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皮膚原位癌、惡性黑素瘤等。

⑩ 什麼是肌萎縮

肌肉萎縮(myatrophy;myophagism)是指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等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縮。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肌萎縮患者由於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壓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

無論是傷病還是手術之後,或者是健身鍛煉堅持一段時間之後的鬆懈,我們都會發現身上的肌肉塊變小了,肢體的圍度變細了,肌肉無論是綳勁還是放鬆的時候都比原來變得軟了、松垮了,而且力量也會變小,同樣的動作完成起來會覺得比原來更吃力,甚至是根本不能完成。這些現象,就是肌肉萎縮。

肌肉萎縮根據其發生的原因,可以分成四種:

神經源性肌萎縮:

通俗地講,就是由於神經系統出了問題,或者受到損傷,而造成受損部位之下的,神經支配的相應區域的肌肉萎縮。

這種肌肉萎縮的例子聽起來都很慘痛。比如我的偶像,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就是因為得了一種叫做脊髓側索硬化症的病,神經系統出了問題,目前全身的肌肉都極度萎縮無力,胳膊和手的力量小到連滑鼠都不能使用。還有著名運動員桑蘭,因為頸椎受傷,傷到了脊髓,所以脖子以下的肌肉都因為神經支配的缺失變得萎縮無力,雖然經過精心治療和她自己頑強地堅持康復功能練習,上肢的功能恢復很多,但是下肢的肌力還是低到不能自己運動,還只能藉助輪椅(對於脊髓損傷這么嚴重的患者來說,康復效果已經非常好了)。再有,就是外傷的時候損傷到神經,甚至把神經割傷切斷了,都會造成這些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生萎縮。

我知道的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某人在開大會的時候,翹「二郎腿」坐著(就是把一條腿彎起來架在另一條腿上坐著的一種姿勢),因為睡著了,很長時間沒有變換姿勢,結果由於過度壓迫,造成腓總神經的損傷(腓總神經就從膝蓋後面的腘窩里通過),導致腓總神經支配的脛骨前肌萎縮無力,腳不能勾起來了。腳尖不能勾起來,走路的時候就會拖地,會影響步態,只能瘸著走。

通過這些很慘痛的例子,相信大家也看出了一個問題,神經源性肌萎縮是由神經的損害引起的,所以神經本身治不好,不能恢復功能,肌肉的萎縮就不可能根治。而神經細胞又不象骨骼細胞一樣損傷了會再生,所以治療的難度也就相當大。

肌源性肌萎縮:

這是由於肌肉本身的病變造成的肌肉萎縮,比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三十多歲的人大概都應該對王朔的一本叫做「永失我愛」的小說有印象,裡面的主人公就是得了進行性肌無力,一點一點地因為身體上每一塊肌肉都逐漸萎縮無力,而只能眼看著自己慢慢地死去。

唉,又是很慘痛的例子,不再多說相信大家也明白這個意思了。

最為常見的,也是危害相對小一些,同時是能夠通過康復功能練習徹底治癒的,是以下這兩種類型。

廢用性肌萎縮:

這種肌肉萎縮最常見,治療起來會花費時間和吃苦受累,但是比較容易。

肌肉要想維持它的功能和形態,也就是力量的大小和體積,就必須經常給予運動刺激。如果48-72小時沒有重復上一次的運動刺激,那麼力量就不能維持在上次練習的水平了。換句好理解的話就是:只要兩三天沒有練習,肌肉的力量就會下降,不能保持原來的狀態。(所以長期卧床的患者,因為下肢沒有走路這種刺激,雙腿會細得慘不忍睹!同樣道理,要練習健身健美就至少需要隔天訓練一次,不然就保不住肌肉的大塊頭!)

所謂廢用,就是停止不用,就是肌肉不收縮了(或者收縮得太少,強度太弱)。在正常狀態下,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就可以維持肌肉的基礎力量。但是在手術和傷病之後,不可能馬上活蹦亂跳,必須有一定的制動保護,組織才能生長癒合。這就需要打石膏,戴夾板支具,用拐,戴三角巾懸吊保護,卧床休息等等,肢體肌肉的活動就減少了,甚至是停止了(石膏固定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制動,或者是部分制動造成的肌肉廢用。(所以要破除「養病」「養傷」的簡單觀念,相關內容寫在《傷筋動骨一百天嗎》裡面了)(相似的話也寫在《關節為什麼會粘連》裡面,是說明制動同樣會造成關節粘連的)

我們知道肌肉不運動肌力就會減弱,所以制動廢用之後,肌肉就會萎縮,不論是功能上還是形態上都會下降,這也就是廢用性肌萎縮了。因為當肢體制動之後,肌肉的主動收縮減少甚至是停止,反射引起的肌肉收縮也大大減少,神經的運動沖動減少,肌肉的代謝就會異常,分解大於合成,肌肉就會萎縮,不但力量變小,體積也會變小。

廢用性肌肉萎縮的病理改變不僅僅是表現在肌肉中的氧化酶活性降低、肌纖維活動能力下降(這個肉眼看不見),還表現在肌纖維的橫截面積縮小(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的肌肉塊變小,肢體的圍度變細了),還有肌纖維在縱向上的攣縮,這會影響肌肉的延展性,肌肉的彈性就變差了。(會給關節的活動造成障礙,在《關節為什麼會粘連》裡面有相關描述),於是肌肉最重要的功能,也就是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在內的肌力,就會大幅度地下降。

萬幸的是,廢用性肌肉萎縮是可逆的(太嚴重的也不可以,肌肉纖維化之後就沒有可訓練性了!所以肌肉萎縮不能等,要盡早開始康復練習!),經過適時適度的康復功能練習是可以恢復肌肉的力量和形態的。但是肌肉萎縮發生得很快,恢復起來很緩慢。(曾經測量過接近500名膝關節手術的患者,手術後的第1個星期里,大腿的圍度就下降了1-2厘米!),有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健康人的下肢,只要固定131天,肌纖維的直徑就會減小42%,那可是腿細了一半啊!恢復起來就沒有萎縮這么容易了,有理論認為需要3倍的萎縮時間,就是說如果受傷手術到恢復中等以上強度的練慣用了1個月,完全恢復肌肉的力量就要練習3個月,任重道遠啊!

關節源性肌萎縮:

如果是關節(肩、肘、腕、髖、膝或者踝關節)損傷或者是做了手術,那麼除了上面說的廢用性肌萎縮,還有一種關節源性肌萎縮,會加重加快肌肉的萎縮速度和程度!

機制就是由於關節損傷(會損傷到一些關節內的神經和感受器),和損傷帶來的炎性反應(這種創傷性的炎症在《為勞動者們保護腰背趕走腰痛支幾招》里有一段描述),刺激了關節內外的一些感受器。機體知道自己受傷之後,就會保護性地抑制受傷關節周圍的肌肉收縮,避免疼痛和加重損傷,就因為這種抑制機制,肌肉萎縮就更嚴重了。

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在傷病和手術之後肌肉會萎縮,肌力會下降。而良好的肌肉力量正是保護關節軟骨和韌帶,維持關節的穩定和運動功能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須盡早開始康復功能練習,來維持和增強肌肉力量,防止肌肉的過分萎縮,促進關節功能盡快恢復,同時避免在活動中再次受傷。

(大腿粗細的差異一目瞭然,肌肉的輪廓區別也很大)

現在大家知道了,肌肉萎縮本身並不是病,而是某些損傷或疾病的繼發症狀。所以當發現肌肉萎縮的時候,首先應該盡快確診,看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肌肉症狀。如果只是後兩種問題的話,那就盡快開始康復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