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水痘li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水痘li

發布時間: 2022-09-25 07:38:37

水痘的英語翻譯 水痘用英語怎麼說

水痘
[詞典] varicella; crystalli; chicken pox;
[例句]托馬斯周末染上了水專痘。屬
Thomas came down with chickenpox at the weekend.

Ⅱ 了組詞語有哪些

了[ le ]組詞:為了、罷了、得了、除了、了收

了[ liǎo ]組詞:知了、罷了、不了、了賬、終了

一、釋義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了,尦也。從子無臂。象形。凡了之屬皆從了。

白話版《說文解字》:了,行走時腿腳相交。字形以「子」字作基礎,省去「子」的兩臂形狀。象形。所有與了相關的字,都採用「了」作邊旁。

三、字形演變(如圖)

四、造字本義

動詞,胎兒已經出生為嬰兒。

(2)水痘li擴展閱讀

一、知了[zhī liǎo]

蚱蟬的通稱,因叫的聲音像「知了」而得名。

二、臨了[lín liǎo]

到最後;到末了:臨了還是決定由老王執筆。

三、公了[gōng liǎo]

雙方發生糾紛,通過上級或主管部門調解或判決了結(跟「私了」相對)。

四、夠了[gòu le]

用於表示驚訝和規勸,常常是重疊使用,表示滿足需要了。

五、為了[wèi le]

表示原因,一般用「因為」不用「為了」。

Ⅲ 小孩子到底需要打疫苗嗎 重點打那些疫苗 謝謝

帶寶寶注射計劃內疫苗最省心,反正規定要打,不打的話,幼兒園都沒法上,所以不用考慮該不該打的問題。再說,這些疫苗都是安全的,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另外,也不用擔心錯過時間,醫院會及時通知你的。所以,你只需要注意寶寶身體好不好,打完後不要有什麼反應,就可以了。不過,有些問題,你最好還是了解一下。 我國計劃...免疫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種這些疫苗,都是免費的。 卡介苗——出生第一針 接種卡介苗,可以增強寶寶對於結核病的抵抗力,預防嚴重結核病和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目前我國採用的是減毒活疫苗,安全有效。寶寶在出生後,就要及時接種卡介苗。 禁忌: 當新生兒患有高燒、嚴重急性症狀、免疫不全、出生時伴有嚴重先天性疾病、低體重、嚴重濕疹以及可疑的結核病時,不應接種。 注意事項: 接種後在接種部位有紅色結節,伴有痛癢感,結節會變成膿包或潰爛。此類現象屬疫苗的正常反應,一般2-3個月自行癒合。 如果寶寶出生時沒接種,可在2個月內到當地結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門診或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計劃免疫門診補種。 脊髓灰質炎疫苗——可以吃的疫苗 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是一種減毒活疫苗,它是白色顆粒狀糖丸。寶寶出生後按計劃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 注意事項: 1、嬰兒服用糖丸時,可用冷開水溶解後送服。這個疫苗是活病毒製品,如果用熱開水溶解,活疫苗會因溫度過高而失去活性,吃了也沒有作用,在寶寶體內不會產生抗體。 2、30分鍾內不能吃熱的東西(包括母乳)。 3、服用後如果因吐奶或嘔吐等導致疫苗服用劑量不足,可重新補服。 百白破疫苗——三聯針 百白破疫苗是將百日咳菌苗、白喉類毒素及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成,可以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接種對象是3個月以上寶寶。 百白破疫苗必須連續打三針,即3個月時注射第一針,以後每隔一個月注射一針。三針連續注射後,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 這些抗體只能維持一定的時間,不能終生免疫,所以在一段時期後還要打加強針。由於大年齡兒童或成人對百日咳菌苗的副反應較大,故7歲起加強用疫苗不再含有百日咳細菌成分,而改用白破二聯制劑。 注意事項: 百白破疫苗接種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硬結、發熱等副反應,一般反應2~3天內消失。 接種後如果體溫在38.5℃以上,可到醫院就診,進行對症治療;局部紅腫、硬結范圍較大,持續時間較長,應到醫院就診,進行對症治療和定期觀察,硬結盡量不予切開。 一旦發生發高熱、局部硬結等症狀較為嚴重的副反應,不要再注射百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反應小,抗體產生快,免疫持久性好。6個月以內寶寶由於有從母體獲得的抗體,一般不會得麻疹。所以第一次接種應在寶寶滿8個月,4歲時再復種。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還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讓寶寶接種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我國於2002年11月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乙肝疫苗第一針應在寶寶出生24小時內及時接種。 納入計劃免疫管理的疫苗 納入計劃免疫管理的疫苗,所有的管理程序都和計劃免疫內疫苗沒有什麼區別,所不同的是這些疫苗不是免費的。不過,在有些省市,如上海,把它們也納入了計劃免疫,所以也是不收費的。 乙腦疫苗 用於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接種對象為1歲以上的寶寶。由於流行性乙型腦炎在我國流行較廣,目前我國已將此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程序之中,對所有健康寶寶均予以接種。疫苗注射應在乙腦流行季節前集中進行,如上海的乙腦疫苗安排在4-5月份接種。 流腦疫苗 國內目前應用的是用A群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製成的疫苗,用於預防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接種對象為3歲以上的寶寶。流腦疫苗一般也是安排在流行季節前集中注射,如上海是在11-12月份。 接種這兩種疫苗,不用你操心,醫院會通知你的。只是有些地區是免費的,有些地區是收費的。 計劃免疫外疫苗 一種疫苗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檢驗程序,最終被證實安全有效後,才會推廣使用。由於種種原因,有些疫苗暫時沒有被納入計劃免疫,但從預防疾病角度出發,接種疫苗是最安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麻風腮三聯疫苗(MMR) 麻風腮三聯疫苗均為進口疫苗,接種後可同時預防麻疹、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三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這種疫苗已經在國內外使用多年,並被家長接受。一般在寶寶滿1周歲就可接種第一針。 水痘疫苗 水痘是由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的以皮膚出疹為特徵的傳染病。水痘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尤其是在兒童中。主要傳播途徑為空氣飛沫、直接接觸和母嬰垂直傳播。 水痘經常在幼兒園、小學中爆發流行。對感染水痘的寶寶,只能採取隔離措施,因此,預防水痘最理想的方法是接種疫苗。寶寶滿2周歲時,可接種水痘疫苗。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常規接種水痘疫苗。 Hib疫苗——小兒腦膜炎、肺炎的剋星 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染,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2個月-2歲的嬰幼兒很容易被傳染。由於國內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的現象,使得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葯性上升,感染後比較難診治。所以,避免寶寶患病的最好方法是及早免疫預防,所用的疫苗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又叫Hib疫苗。 寶寶滿兩個月就可以接種Hib疫苗,疫苗的接種次數根據寶寶的年齡來定。 以上三種疫苗的技術都已經很成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預防的五種傳染病都能通過呼吸道傳播,發病率高,危害嚴重。因此,建議寶寶注射這三種疫苗。不過,有些疫苗是進口的,價格相當貴。 甲肝疫苗 甲肝疫苗用於預防甲型肝炎。目前主要採用國產的減毒活疫苗和進口的滅活疫苗,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酌情接種。 肺炎疫苗 肺炎疫苗主要用於預防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腦膜炎和中耳炎等,一般用於2歲以上、體弱多病的寶寶。 流感疫苗 用於預防流行性感冒。1歲以上、身體抵抗力差、體弱多病的寶寶可以接種。 近年來,流感疫苗被炒得很熱。但由於病毒變異快,每年病毒株都會有變異,因此不適於列入計劃免疫。對於寶寶是否需要接種流感疫苗,有些專家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得流感並不都是壞事。因為流感不是嚴重疾病,得病後一般7-10天就會自愈,可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所以,並不提倡所有的寶寶每年都打流感疫苗。 以上三種疫苗,專家建議重點人群接種,兒童中抵抗力差、體弱多病、長期集體生活,為了預防相應疾病的發生,可以選擇接種疫苗。 所有用於兒童的疫苗都是安全和有效的,疫苗都是經過國家葯品檢定部門檢定合格後,通過國家統一供貨渠道到達免疫接種門診,由專業人員注射或接種於人體。如果你是到正規的免疫接種門診接種疫苗的話,那麼你得到的疫苗就是合格的,並且也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是每人對疫苗的應答、反應不同,可能也會發生免疫失敗或疫苗副反應等不盡如人意的事。如果你對接種還有什麼疑問的話,可直接向市、區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預防科咨詢。 參考資料:寶寶護理錦囊之寶寶不能漏接的疫苗 http://hi..com/lixinyu2007/blog/item/b5d7e4871e64383967096eff.html

Ⅳ 水痘留下紅印怎麼辦

這是正常的,因為疤痕下去後會長出新的皮膚,新皮沒有經過你十幾年二十多年太陽的照射,會比正常皮膚深。時間長了就好。

Ⅳ 東北話怎麼說

了解、學習東北方言音素,和方言的詞彙等等。

東北方言音素:

【母音】

單母音:a、o、e、i、u、ü

復合母音:ai、ia(ya)、ei、ie(ye)、ui、iu、uo、ou、ao、üe、iao(yao)

【輔音】

清輔音:t、p、f、h、k、n、z、c、s

濁輔音:d、b、l、y、g、m、j、q、x、w、r

特殊輔音:Zh、ch、sh、ŋ(ng)

【收音】n、r

【元收音】an、en、in、un、ün、ang、eng、ing、ong、

【聲調】—(平)、╯(揚)、︶(拐)、╮(降)、X(清)

【詞彙】

東北話有大量區別於其他方言的獨有方言詞,個別漢語通用詞在東北話中的發音也不同於普通話。東北官話有來自滿語、俄語和日語的少量詞彙。

歷史上,東北地區的漢族主要來自河北北部(原熱河省)移民北遷與部分山東闖關東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區的移民;並且受到東北當地的滿語,蒙古語的影響;形成東北話,解放後進駐戍邊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口音更接近普通話。

(5)水痘li擴展閱讀

【舉例】

1個字

摳(吝嗇)、嘎、黑(要價貴)、皮(頑皮,淘氣)、老、騷、幫、成(非常)、賊(非常)、胖、民、上(行動)、整(開始)、揍(打)、弄、歪(不講理)、蠻(不講理)、膾、二、嗆 、銀(人)、賤(便宜)、拽(裝)、削(打)、貧、該(街)、、前兒(時候)

2個字

嗯吶(行、可以)、咋地(怎麼的)噶哈(há)(干什麼)、棉腦(棉襖)、崽子(小孩或者新出生的小動物)、叫驢(形容人或者事物聲音大 像驢叫 例子:

你喊啥啊 跟大叫驢似的)、明個(明天)、鼓搗(弄)、 噶拗、杠唧(叫真)、嗎玲(蜻蜓)、夜個(之前) 、撂下(放下)、約摸(估計),約(音邀,稱重量)、電炮(用拳擊打,通常指臉)、劃拉(聚攏)粑粑(糞便)

鼓求(弄)、 估么(估計)、犟咕(叫真)、噓呼(吹牛)、倒嚼(反芻)、開壺(開張)、昨個(昨天)、出溜(打滑)、打鳴(雞叫)、白呼 白話(吹牛)、下奶(催奶)、膩歪(厭煩)、

夜個、昨個(昨天)前個(前天)、鋥亮(非常亮)、嘮嗑(聊天)、忽悠(蒙騙)、吃咂(吃奶)、騍馬(母馬)、連橋(連襟)、一碼(全是)、扒瞎(撒謊)、懸乎(誇張) 茅樓 茅坑(廁所)

騷性(好色)、羽牛(母牛)、妯們(妯娌)、橫是(可能是)、圈攏(拉攏)、邪呼(嚴重誇張)、操蛋(很差勁)、溜須(奉承)、唬弄(欺騙)、叫叫(用柳樹皮做的管笛)

血呼(誇張)、牛子(陰莖)、懶子(陰囊)、埋汰(臟)、老盯、盯吧(經常)、欠兒蹬(多事)、咋整(怎麼辦)、打欄(動物發情)、養漢(女偷情)、當腰(中間)、夾生(半生不熟)、晃常(有時)

咋地(怎樣)、反群、連襠(狗性交)、守鋪(安分經營自己的買賣)、喀拉(不好)、坐地(馬上、當時)、白扯(白費)、雞尖(雞屁股)、雞吧(陰莖)、噶答(水痘)、人家(指別人或自己)、擼串兒、

癟子(稻穀裡面沒有糧食)、立馬(馬上)、隔嘰(撓身體上的敏感部位讓你發笑)、扯蛋(瞎說、干閑事)、開腚(擦屁股)、走道(走路)、糨子(漿糊)、自個兒(自己)、約莫(估計)、磨嘰(絮叨)

拉巴(提拔,幫助)、拉疤(粗糙)、發送(出殯)、黃了(沒成,泡湯了)、破悶(猜謎)、霸道(厲害)、拔干(大便乾燥)、氽稀(拉稀)、尋思(想、思考)、反蹬(反胃)

上貨(進貨)、得瑟(折騰)、刺撓(癢)、詭道(詭計多端)、漬扭(著急、翻臉、不配合)、叨登(倒賣、連續動作)、帶勁(有型)、夠戧(沒把握)、旮旯(偏僻狹窄)、嚼性(敏感)、洋火、起燈(火柴)、瞎虻(牛虻)

糗了(發霉)、稀罕(喜歡)、順甜(味道甜)、老蒯(女老伴)、當街(大街)、尿性(厲害,特殊)、撩騷(挑釁) 嚎嘮(叫喚)、梏咚(蔫吧壞)、蔫吧(沒精神.內向)

哧、遢拉(拖鞋,趿拉著腳)、噶氣、皺吧(不平整)、掛掌(給牲畜上鐵掌)、出蓼、磕磣(難看)、吧唧(形容嘴張合的聲音)、咋唬(吵嚷) 、麻爪(嚇呆了)、扒拉(撥動)、撒目(東張西望)、白瞎(浪費)、齁咸(特別咸)

齁住了(吃咸了)、現眼(丟臉)、來完(越來越完蛋)、夾咕(猶豫、裝假)、毛磕(瓜子)、治人(雷人)、燒心(胃疼)、忙叨(忙活)、在早(以前)、生戚(洗澡洗下來的臟泥)、急眼(生氣,發怒)、眯著(閉著眼睛欲睡覺

沒睡著)、干仗(打架)、潮蟲(鼠婦)、馬哄(螞蝗)、蚰銀(蚰蜒)、嗷嗷(非常)、長蟲(蛇)、家巧兒(麻雀)、蛤了(蛤蜊)、痕頭(批評)、特性(任性,有個性,嫌棄別人)、獻遣(溜須)、帶勁兒(美麗、漂亮)、葛能(垃圾)、刺耨(癢)、當棱兒(蚱蜢)、來且(家裡來客人)、待且(招待客人)、各應(煩人)、固咚(形容背後使壞的人)

Ⅵ 請問什麼是XX癥候群癥候群這個詞的由來最早見於何處

與「癥候群」相關的歷史事件

2003年:詳見《甘肅中醫》2003年16卷3期30~31頁
大補陰丸加減治療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系指婦女斷經前後,卵巢功能逐漸減退,出現垂體功能暫時性亢進,促性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分泌增多引起的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等錯綜復雜的癥候群,祖國醫學將其稱為經斷前後諸症,認為多因腎氣衰弱,沖任虛損,精血不足,以致臟腑經絡失於濡養和溫煦所致。

2001年9月12日,王均被診斷為「腦外傷神經衰弱癥候群」

1999年 ICS建議使用OAB來描述一種癥候群而並不代表特定的診斷 使用逼尿肌過度活動來描述逼尿肌無抑制收縮的典型尿動力學結果。
1999年,ICS建議使用OAB來描述一種癥候群而並不代表特定的診斷;使用逼尿肌過度活動來描述逼尿肌無抑制收縮的典型尿動力學結果。

1998年埃里克克茲羅克等,對回腸和結腸膀胱術後出現並發症者作了胃代膀胱術,迴避了短腸癥候群。
1998年,世界衛 生組織(WHO)首次提出代謝綜 合征(MS)的概念,並以之來命 名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 粘等為主要表現的lIffi床癥候群,並認為該癥候群是導致心、腦、腎疾病發生發展的極危險因素。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在1994年報告書中開始使用慢放病一詞;日本放射線影響研究所(RERF)的學者在介紹訪問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情況時曾提到:俄羅斯學者在長期接觸較高劑量的人員中看到一個新的病種,即慢性放射性癥候群」

1發病情況1993年6月中下旬,新疆吉木薩爾野馬飼養繁殖中心的普氏野馬暴發了流感樣癥候群性疾病,48匹野馬中有36匹出現明顯臨診症狀。
1993年4月10日於兩側輸卵管內各殖人三個卵,兩周後病人下腹脹痛不適,入院時診斷為卵巢過渡刺激癥候群(OHSS)

我們在1991年本刊發表的論文〔中,根據微波、電離輻射、高濃度二氧化碳、雜訊和抗癌葯物等作用結果,概括出與塞里應激狀態不同的一類整體性生理功能抑制現象,我們稱之為整體性抑制癥候群。

1990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兩次大腦老化新趨勢和治療腦缺血的學術會議上,法國和德國科學家介紹了銀杏葉提取物具有延緩細胞老化、抗衰老、防治中老年常見腦部功能不足癥候群等保健功效。
近年來,國內外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後並發症的防治問題已日趨重視,我院從1990年至今通過臨床療效觀察,證實消脹沖劑對早期恢復消化道功能,控制術後癥候群及防治並發症具有明顯效果。

1990年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兩次大腦老化新趨勢和治療腦缺血的學術會議上 法國和德國科學家介紹了銀杏葉提取物具有延緩細胞老化、抗衰老、防治中老年常見腦部功能不足癥候群等保健功效。
1990年FDA核准了第一個應用基因治療遺傳疾病的臨床試驗,成功地治療患有免疫癥候群的4歲女孩。

1989年5月收入院復查:患者仍有神衰癥候群,四肢麻木,右手失用。

1988年,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流行病學專家,專業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了專家組,對各地報道進行了比較分析和考察,並在匹茲堡大學召開的會議上正式以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命名了此癥候群,1994年CDC又在此基礎上修改了診斷標准。
於是,1988年,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流行病學專家,專業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了專家組,對各地報道進行了比較分析和考察,並在匹茲堡大學召開的會議上正式以慢性疲勞綜合征命名了此癥候群,1994年CDC又在此基礎上修改了診斷標准。
1988年Reaven將上述癥候群稱為「X綜合征」也有人稱之為「Reaven綜合征」
家屬代訴:1988年3月底發現患兒眼瞼、臉部、四肢及全身皆水腫,曾經住院治療10天,診斷為「腎病癥候群」經用白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情穩定。
1988年,Reaven發現胰島素抵抗是其內在基礎,並將此癥候群命名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或「X綜合征」
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將持續性或間斷發作性疲勞和衰弱持續至少半年以上為主要特徵的癥候群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簡稱CFS)
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Holmes等」將此癥候群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並制定了診斷標准。

1987年,全美學習能力障礙大會對學習困難的定義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補充,強調此症是一群表現各異的癥候群,主要在聽、說、讀、寫、推理、算術及社會能力獲取和利用方面的缺陷,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
1987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通過專家鑒定,將一組以慢性持久或反復發作的腦力疲勞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癥候群,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CFS)並制定了相應的診斷標准和確診條件。
1987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通過專家鑒定,將一組以慢性持久或反復發作的腦力疲勞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癥候群,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CFS)並制定了相應的診斷標准和確診條件(診斷標准略)
1987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將這種以慢性持久或反復發作的腦力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癥候群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CFS)

1986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定義OA為:關節軟骨完整性破壞受損,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而引起的關節癥候群。

1985年Cannon建議稱此癥候群為微血管性心絞痛。

1984年四次資料進行分析,可見神衰癥候群、搞技術革新改造,採取綜合防毒措施,降低了消化道症狀及脫發、指甲變暗的發生率,隨著毒物濃度,保障了職工健康,促進了生產發勞動環境的不斷改善和車間空氣中氯丁二烯濃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84年4月29日入病,表現為毒痢樣癥候群。

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此定名為SBS並作定義如下:在非工業區主訴有急性非特異癥候群(眼、鼻或咽刺激症狀、頭痛、疲乏、不適)的建築物內逗留人員,其頻數增加的情況。
1982年,W H O在歷史上首次定義:SBS為在非工業區主訴具有急性非特異癥候群(眼、鼻和咽刺激症、頭痛、疲勞、全身不適)的建築物室內活動者的頻數增加的情況。

關於這一問題,LornaWing於1981年提出「Asperger癥候群」一詞,用來區分與Kanner報告的典型的症狀不一致且有著高能力水平的自閉症者。

1980年,Brink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對於左腦半球的損傷引發學者癥候群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證據。
1980年,美國加州克拉夫頓丘學院的心理學家布爾克發表了一份報告,對於左腦半球的變化可能引發學者癥候群的重要性,提供J,更具體更可信的證據。
1980年Bardwish取本病的五大臨床特徵的英文首字母,命名為POEMS綜合 征.該綜合征是一組臨床少見的多系統損害癥候群,臨床表現復雜。
1980年,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家布爾克發表了一項戲劇性的報告,對於左腦半球的變化可能引發「學者癥候群」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證據。

1962、1979年 裂受抑制,造血機能受損,以及神衰癥候群出期間,噴漆時用香蕉水(含苯、甲苯等)作稀釋劑,主 現等。
1979年初因神衰 性,可以排除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症(例二癥候群加重,口腔粘膜出血,便血三個月,加重半 除外)

1978年Todd首次描述以發熱、低血壓、皮疹、皮膚脫屑和多器官系統功能不全為特徵的臨床癥候群,並命名為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簡稱TSS)
我國自1978年開展用手術切割及酒精心肌注射治療預激癥候群,總治癒率為74.5%,總死亡率為2 9%,這一工作尚在開始階段。
1978年Todd等報告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中毒休克綜合征(TSS)是一組以發熱、休克、皮疹、多器官功能損害為特徵的嚴重癥候群。

1976年,在荷蘭、北愛爾蘭發生本癥候群,並曾對該病毒進行了分離。
胰島素受體異常症最早報道見於1976年,Kahn等稱之為胰島素抵抗、黑色棘皮癥候群,首次提出因胰島素受體異常可引起糖尿病。
1976年 Safirstein首次提出一組癥候群 鼻息肉、痂皮、竇腔培養出麴黴菌 並觀察到這些結果同變應性肺炎支氣管麴黴菌病在臨床上有相似之處 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 AFS)

直到1974年,Srabstein等收集包括自已經歷過的有關病例,查找文獻,提出妊娠過程中罹患水痘母體所出生之異常兒具有共同的臨床表現,並建議把這些癥候歸納為一組癥候群,提倡使用「先天性水痘綜合征」一詞。

感染范圍 1973年11月23日在日本中部的茨城縣首次報告了豬群中一種似豬水泡病癥候群的意外的影響,豬群是由鄰接東京的神奈川縣的一個豬場引進的。
1973年Jones氏首先報道了胎兒酒精中毒癥候群。

197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愛瑞斯首先發現了在3至13歲兒童中,有10%至30%的兒童會出現上述癥候群,而這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造成的。

1966年,Cordere等報告聚氯乙烯清釜工的一些癥候群,表現為肢端(主要是手)疼痛和血管運動障礙(雷諾氏現象)往往伴有局部營養障礙,硬皮病樣改變,X—線檢查手指末端可見「肢端溶骨症」

討論本症是1963年首先由Liddle報告,其機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因遠端腎小管先天性遺傳性缺陷,對鈉的回吸收亢進與鉀排泄增多引起的癥候群,臨床有高血壓、低血鉀、鹼中毒,但尿呈酸性。

Bartter綜合征是1962年由Bartter首先描述的一組癥候群,臨床以代謝性鹼中毒、低血鉀、血壓正常、無水腫、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增高、腎活檢示腎小球球旁器增生為特徵。

惡性癥候群由法國精神科醫生1960年首先報道。

如1954年朱顏稱「證」是整個外觀病象的總和,相當於綜合征或癥候群。

1953年,德國的凌格爾稱自殺的前驅症狀為「自殺前驅癥候群」

1934年Lemmel報告了由憩室引起的黃疽、發熱及腹痛稱為乳頭癥候群,又稱Lemmel癥候群。

1932年由Cushing首先報道,為腎上腺分泌過多的糖皮質激素所致的一系列癥候群。

經前癥候群是在1931年發現的。

Fahr綜合征是以鈣質在腦組織的沉著而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為特徵的癥候群,1930年由Fahr詳述。

早在1925年由一位外國醫生尹萬首先報道,其基本發病原因是由於乳腺導管不暢,引起導管擴張而導致的一系列癥候群。

本癥候群自1904年Reicharcdf開始研究以來,引起了基礎與臨床各科的廣泛關注,對其發生發展的各種學說應運而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897年 德國的Frend明確指出腦性癱瘓由多種病因所致 不是 1種疾病 而是 1個癥候群 曾命名spastic。

但是直到1887年,學者癥候群才有了更為確切的定義。

早在1874年Sarauelson 曾報告過遺傳性腎炎,但直到1927年Alpol報道了一家系伴有耳聾的遺傳性腎炎之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稱之為Alport癥候群。

Friedreich於1863年報道過偏身肥大的病例,1925年Curetius報道了臨床上以一側顏面肥大性改變為特徵的一組癥候群。

「學者癥候群」的定義:早在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了有關「學者癥候群」的描述。
早在1789年,有關的科學文獻中就出現了對學者癥候群的描述。
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關於學者癥候群的描述。
早在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有關「學者癥候群」的描述。

Ⅶ 以下的食物有什麼營養素

http://yaqli.blogbus.com/logs/2005/11/1628822.html
這個夠詳細的 就怕看暈你 要有耐心啊

參考資料: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
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起來成為肽與蛋白質。氨基酸、肽與蛋白質均是有機生命體組織細胞的基本組成成分,對生命活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某些氨基酸除可形成蛋白質外,還參與一些特殊的代謝反應,表現出某些重要特性。
(1) 賴氨酸
賴氨酸為鹼性必需氨基酸。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故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賴氨酸可以調節人體代謝平衡。賴氨酸為合成肉鹼提供結構組分,而肉鹼會促使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賴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進食慾、促進幼兒生長與發育的作用。賴氨酸還能提高鈣的吸收及其在體內的積累,加速骨骼生長。如缺乏賴氨酸,會造成胃液分沁不足而出現厭食、營養性貧血,致使中樞神經受阻、發育不良。
賴氨酸在醫葯上還可作為利尿劑的輔助葯物,治療因血中氯化物減少而引起的鉛中毒現象,還可與酸性葯物(如水楊酸等)生成鹽來減輕不良反應,與蛋氨酸合用則可抑制重症高血壓病。
單純性皰疹病毒是引起唇皰疹、熱病性皰疹與生殖器皰疹的原因,而其近屬帶狀皰疹病毒是水痘、帶狀皰疹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症的致病者。印第安波波利斯Lilly研究室在1979年發表的研究表明,補充賴氨酸能加速皰疹感染的康復並抑制其復發。
長期服用賴氨酸可拮抗另一個氨基酸――精氨酸,而精氨酸能促進皰疹病毒的生長。
(2) 蛋氨酸
蛋氨酸是含硫必需氨基酸,與生物體內各種含硫化合物的代謝密切相關。當缺乏蛋氨酸時,會引起食慾減退、生長減緩或不增加體重、腎臟腫大和肝臟鐵堆積等現象,最後導致肝壞死或纖維化。
蛋氨酸還可利用其所帶的甲基,對有毒物或葯物進行甲基化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因此,蛋氨酸可用於防治慢性或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也可用於緩解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吡啶和喹啉等有害物質的毒性反應。
(3) 色氨酸
色氨酸可轉化生成人體大腦中的一種重要神經傳遞物質――5–羥色胺,而5–羥色胺有中和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並可改善睡眠的持續時間。當動物大腦中的5–羥色胺含量降低時,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出現神經錯亂的幻覺以及失眠等。此外,5–羥色胺有很強的血管收縮作用,可存在於許多組織,包括血小板和腸粘膜細胞中,受傷後的機體會通過釋放5–羥色胺來止血。醫葯上常將色氨酸用作抗悶劑、抗痙攣劑、胃分泌調節劑、胃粘膜保護劑和強抗昏迷劑等。
(4) 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蘇氨酸
纈氨酸、亮氨酸與異亮氨酸均屬支鏈氨基酸,同時都是必需氨基酸。當纈氨酸不足時,大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會發生紊亂,共濟失調而出現四肢震顫。通過解剖切片腦組織,發現有紅核細胞變性現象,晚期肝硬化病人因肝功能損害,易形成高胰島素血症,致使血中支鏈氨基酸減少,支鏈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由正常人的3.0~3.5降至1.0~1.5,故常用纈氨酸等支鏈氨基酸的注射液治療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此外,它也可作為加快創傷癒合的治療劑。
亮氨酸可用於診斷和治療小兒的突發性高血糖症,也可用作頭暈治療劑及營養滋補劑。異亮氨酸能治療神經障礙、食慾減退和貧血,在肌肉蛋白質代謝中也極為重要。
蘇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參與脂肪代謝,缺乏蘇氨酸時出現肝脂肪病變。
(5) 天冬氨酸、天冬醯胺
天冬氨酸通過脫氨生成草醯乙酸而促進三羧酸循環,故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重要成分。天冬氨酸也與鳥氨酸循環密切相關,擔負著使血液中的氨轉變為尿素排泄出去的部分工作。同時,天冬氨酸還是合成乳清酸等核酸前體物質的原料。
通常將天冬氨酸製成鈣、鎂、鉀或鐵等的鹽類後使用。因為這些金屬在與天冬氨酸結合後,能通過主動運輸途徑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天冬氨酸鉀鹽與鎂鹽的混合物,主要用於消除疲勞,臨床上用來治療心臟病、肝病、糖尿病等疾病。天冬氨酸鉀鹽可用於治療低鉀症,鐵鹽可治療貧血。
不同癌細胞的增殖需要消耗大量某種特定的氨基酸。尋找這種氨基酸的類似物――代謝拮抗劑,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一種有效手段。天冬醯胺酶能阻止需要天冬醯胺的癌細胞(白血病)的增殖。天冬醯胺的類似物S–氨甲醯基–半胱氨酸經動物試驗對抗白血病有明顯的效果。目前已試制的氨基酸類抗癌物有10多種,如N–乙醯–L–苯丙氨酸、N–乙醯–L–纈氨酸等,其中有的對癌細胞的抑制率可高達95%以上。
(6) 胱氨酸、半胱氨酸
胱氨酸及半胱氨酸是含硫的非必需氨基酸,可降低人體對蛋氨酸的需要量。胱氨酸是形成皮膚不可缺少的物質,能加速燒傷傷口的康復及放射性損傷的化學保護,刺激紅、白細胞的增加。
半胱氨酸所帶的巰基(-SH)具有許多生理作用,可緩解有毒物或有毒葯物(酚、苯、萘、氰離子)的中毒程度,對放射線也有防治效果。半胱氨酸的衍生物N–乙醯–L–半胱氨酸,由於巰基的作用,具有降低粘度的效果,可作為粘液溶解劑,用於防治支氣管炎等咳痰的排出困難。此外,半胱氨酸能促進毛發的生長,可用於治療禿發症。其他衍生物,如L–半胱氨酸甲酯鹽酸鹽可用於治療支氣管炎、鼻粘膜滲出性發炎等。
(7) 甘氨酸
甘氨酸是最簡單的氨基酸,它可由絲氨酸失去一個碳而生成。甘氨酸參與嘌呤類、卟啉類、肌酸和乙醛酸的合成,乙醛酸因其氧化產生草酸而促使遺傳病草酸尿的發生。此外,甘氨酸可與種類繁多的物質結合,使之由膽汁或尿中排出。此外,甘氨酸可提供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改進氨基酸注射液在體內的耐受性。將甘氨酸與谷氨酸、丙氨酸一起使用,對防治前列腺肥大並發症、排尿障礙、頻尿、殘尿等症狀頗有效果。
(8) 組氨酸
組氨酸對成人為非必需氨酸,但對幼兒卻為必需氨基酸。在慢性尿毒症患者的膳食中添加少量的組氨酸,氨基酸結合進入血紅蛋白的速度增加,腎原性貧血減輕,所以組氨酸也是尿毒症患者的必需氨基酸。
組氨酸的咪唑基能與Fe2+或其他金屬離子形成配位化合物,促進鐵的吸收,因而可用於防治貧血。組氨酸能降低胃液酸度,緩和胃腸手術的疼痛,減輕妊娠期嘔吐及胃部灼熱感,抑制由植物神經緊張而引起的消化道潰爛,對過敏性疾病,如哮喘等也有功效。此外,組氨酸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臨床上用於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中組氨酸含量顯著減少,使用組氨酸後發現其握力、走路與血沉等指標均有好轉。
在組氨酸脫羧酶的作用下,組氨酸脫羧形成組胺。組胺具有很強的血管舒張作用,並與多種變態反應及發炎有關。此外,組胺會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
(9) 谷氨酸
谷氨酸、天冬氨酸具有興奮性遞質作用,它們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其興奮作用僅限於中樞。當谷氨酸含量達9%時,只要增加10–15mol的谷氨酸就可對皮層神經元產生興奮性影響。因此,谷氨酸對改進和維持腦功能必不可少。
谷氨酸經谷氨酸脫羧酶的脫羧作用而形成γ–氨基丁酸,後者是存在於腦組織中的一種具有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物質,當γ–氨基丁酸含量降低時,會影響細胞代謝與細胞功能。
谷氨酸的多種衍生物,如二甲基氨乙醇乙醯谷氨酸,臨床上用於治療因大腦血管障礙而引起的運動障礙、記憶障礙和腦炎等。γ–氨基丁酸對記憶障礙、言語障礙、麻痹和高血壓等有效,γ–氨基β–羥基丁酸對局部麻痹、記憶障礙、言語障礙、本能性腎性高血壓、羊癲瘋和精神發育遲緩等有效。
谷氨酸與天冬氨酸一樣,也與三羧酸循環有密切的關系,可用於治療肝昏迷等症。谷氨酸的醯胺衍生物――谷氨醯胺,對胃潰瘍有明顯的效果,其原因是谷氨醯胺的氨基轉移到葡萄糖上,生成消化器粘膜上皮組織粘蛋白的組成成分葡萄糖胺。
(10) 絲氨酸、丙氨酸與脯氨酸
絲氨酸是合成嘌呤、胸腺嘧淀與膽鹼的前體,丙氨酸對體內蛋白質合成過程起重要作用,它在體內代謝時通過脫氨生成酮酸,按照葡萄糖代謝途徑生成糖。脯氨酸分子中吡咯環在結構上與血紅蛋白密切相關。羥脯氨酸是膠原的組成成分之一。體內脯氨酸、羥脯氨酸濃度不平衡會造成牙齒、骨骼中的軟骨及韌帶組織的韌性減弱。脯氨酸衍生物和利尿劑配合,具有抗高血壓作用。
牛 磺 酸
牛磺酸是牛黃的組成成分。
牛磺酸普遍存在於動物乳汁、腦與心臟中,在肌肉中含量最高,以游離形式存在,不參與蛋白質代謝。植物中僅存在藻類,高等植物中尚未發現。體內牛磺酸是由半胱氨酸代謝而來的。
牛磺酸的缺乏會影響到生長、視力、心臟與腦的正常生長。
被細菌感染的病人,由於細菌的大量繁殖消耗了體內的牛磺酸,也會形成牛磺酸缺乏,發生眼底視網膜電流圖的變化,而補充牛磺酸後會使眼底的病變好轉由於人類只能有限地合成牛磺酸,因此膳食中的牛磺酸就顯得非常重要。
奶製品中牛磺酸的含量很低。禽類中,黑色禽肉的牛磺酸含量要比白色肉的高。海產品與禽、畜類比較,以海產品中的牛磺酸含量最高,如牡蠣、蛤蜊與淡菜中牛磺酸可高達400mg/100g以上,同時加熱烹調對其牛磺酸的含量沒有什麼影響。日常的各種食物,包括穀物、水果和蔬菜等,都不含牛磺酸。
精 氨 酸
(一) 精氨酸是鳥氨酸循環中的一個組成成分,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多吃精氨酸,可以增加肝臟中精氨酸酶的活性,有助於將血液中的氨轉變為尿素而排泄出去。所以,精氨酸對高氨血症、肝臟機能障礙等疾病頗有效果。
精氨酸是一種雙基氨基酸,對成人來說雖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有些情況如機體發育不成熟或在嚴重應激條件下,如果缺乏精氨酸,機體便不能維持正氮平衡與正常的生理功能。病人若缺乏精氨酸會導致血氨過高,甚至昏迷。嬰兒若先天性缺乏尿素循環的某些酶,精氨酸對其也是必需的,否則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長與發育。
精氨酸的重要代謝功能是促進傷口的癒合作用,它可促進膠原組織的合成,故能修復傷口。在傷口分泌液中可觀察到精氨酸酶活性的升高,這也表明傷口附近的精氨酸需要量大增。精氨酸能促進傷口周圍的微循環而促使傷口早日痊癒。
精氨酸的免疫調節功能,可防止胸腺的退化(尤其是受傷後的退化),補充精氨酸能增加胸腺的重量,促進胸腺中淋巴細胞的生長。
補充精氨酸還能減少患腫瘤動物的體積,降低腫瘤的轉移率,提高動物的活存時間與存活率。
在免疫系統中,除淋巴細胞外,吞噬細胞的活力也與精氨酸有關。加入精氨酸後,可活化其酶系統,使之更能殺死腫瘤細胞或細菌等靶細胞。
鄭建仙博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氨基酸與人類健康
氨基酸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並同生命活動有關的最基本的物質,是在生物體內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與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在抗體內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
一、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1.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之一
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等。
作為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的氨基酸,無疑是構成人體內最基本物質之一。
構成人體的氨基酸有20多種,它們是:色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絲氨酸、酪氨酸、3.5.二碘酪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羥脯氨酸、精氨酸、瓜氨酸、烏氨酸等。這些氨基酸存在於自然界中,在植物體內都能合成,而人體不能全部合成。其中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由食物中提供,叫做「必需氨基酸」。這8種必需氨基酸是:色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纈氨酸、賴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其他則是「非必需氨基酸」。組氨酸能在人體內合成,但其合成速度不能滿足身體需要,有人也把它列為「必需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絲氨酸和甘氨酸長期缺乏可能引起生理功能障礙,而列為「半必需氨基酸」,因為它們在體內雖能合成,但其合成原料是必需氨基酸,而且胱氨酸可取代80%~90%的蛋氨酸,酪氨酸可替代70%~75%的苯丙氨酸,起到必需氨基酸的作用,上述把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3類,是按其營養功能來劃分的;如按其在體內代謝途徑可分為「成酮氨基酸」和「成糖氨基酸」;按其化學性質又可分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鹼性氨基酸,大多數氨基酸屬於中性。
2.生命代謝的物質基礎
生命的產生、存在和消亡,無一不與蛋白質有關,正如恩格斯所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如果人體內缺少蛋白質,輕者體質下降,發育遲緩,抵抗力減弱,貧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腫,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失去了蛋白質,生命也就不復存在,故有人稱蛋白質為「生命的載體」。可以說,它是生命的第一要素。
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如果人體缺乏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就可導致生理功能異常,影響抗體代謝的正常進行,最後導致疾病。同樣,如果人體內缺乏某些非必需氨基酸,會產生抗體代謝障礙。精氨酸和瓜氨酸對形成尿素十分重要;胱氨酸攝入不足就會引起胰島素減少,血糖升高。又如創傷後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大增,如缺乏,即使熱能充足仍不能順利合成蛋白質。總之,氨基酸在人體內通過代謝可以發揮下列一些作用:①合成組織蛋白質;②變成酸、激素、抗體、肌酸等含氨物質;③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④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產生能量。因此,氨基酸在人體中的存在,不僅提供了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原料,而且對於促進生長,進行正常代謝、維持生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人體缺乏或減少其中某一種,人體的正常生命代謝就會受到障礙,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或生命活動終止。由此可見,氨基酸在人體生命活動中顯得多麼需要。
二、在食物營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為了生存必需攝取食物,以維持抗體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機能,以及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促進抗體生長發育、益智健體、抗衰防病、延年益壽的綜合過程稱為營養。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
作為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即礦物質,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維生素、水和食物纖維,也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它們在機體內具有各自獨特的營養功能,但在代謝過程中又密切聯系,共同參加、推動和調節生命活動。機體通過食物與外界聯系,保持內在環境的相對恆定,並完成內外環境的統一與平衡。
氨基酸在這些營養素中起什麼作用呢?
1.蛋白質在機體內的消化和吸收是通過氨基酸來完成的
作為機體內第一營養要素的蛋白質,它在食物營養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在人體內並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過變成氨基酸小分子後被利用的。即它在人體的胃腸道內並不直接被人體所吸收,而是在胃腸道中經過多種消化酶的作用,將高分子蛋白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後,在小腸內被吸收,沿著肝門靜脈進入肝臟。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臟內進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繼續隨血液分布到各個組織器官,任其選用,合成各種特異性的組織蛋白質。在正常情況下,氨基酸進入血液中與其輸出速度幾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當恆定。如以氨基氮計,每百毫升血漿中含量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為6.5~9.6毫克。飽餐蛋白質後,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暫時升高,經過6~7小時後,含量又恢復正常。說明體內氨基酸代謝處於動態平衡,以血液氨基酸為其平衡樞紐,肝臟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調節器。因此,食物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為氨基酸後被人體所吸收,抗體利用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質。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要。
2.起氮平衡作用
當每日膳食中蛋白質的質和量適宜時,攝入的氮量由糞、尿和皮膚排出的氮量相等,稱之為氮的總平衡。實際上是蛋白質和氨基酸之間不斷合成與分解之間的平衡。正常人每日食進的蛋白質應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突然增減食入量時,機體尚能調節蛋白質的代謝量維持氮平衡。食入過量蛋白質,超出機體調節能力,平衡機制就會被破壞。完全不吃蛋白質,體內組織蛋白依然分解,持續出現負氮平衡,如不及時採取措施糾正,終將導致抗體死亡。
3.轉變為糖或脂肪
氨基酸分解代謝所產生的a-酮酸,隨著不同特性,循糖或脂的代謝途徑進行代謝。a-酮酸可再合成新的氨基酸,或轉變為糖或脂肪,或進入三羧循環氧化分解成CO2和H2O,並放出能量。
4.參與構成酶、激素、部分維生素
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氨基酸分子構成),如澱粉酶、胃蛋白酶、膽鹼脂酶、碳酸酐酶、轉氨酶等。含氮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質或其衍生物,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胰島素、促腸液激素等。有的維生素是由氨基酸轉變或與蛋白質結合存在。酶、激素、維生素在調節生理機能、催化代謝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體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約為蛋白質需要量的20%,——37%。
三、在醫療中的應用
氨基酸在醫葯上主要用來制備復方氨基酸輸液,也用作治療葯物和用於合成多肽葯物。目前用作葯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幾十種,其中包括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和構成非蛋白質的氨基酸有100多種。
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方制劑在現代靜脈營養輸液以及「要素飲食」療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維持危重病人的營養,搶救患者生命起積極作用,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少的醫葯品種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單獨作用治療一些疾病,主要用於治療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腦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於提高肌肉活力、兒科營養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療上出現了希望。
四、與衰老的關系
老年人如果體內缺乏蛋白質分解較多而合成減慢。因此一般來說,老年人比青壯年需要蛋白質數量多,而且對蛋氨酸、賴氨酸的需求量也高於青壯年。60歲以上老人每天應攝入70克左右的蛋白質, 而且要求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且配比適當的,這樣優質蛋白,延年益壽。
余傳隆(中國醫葯科技出版)

氨基酸與老年健康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把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宇航員(77歲)格倫送入太空。這天對老年人來說,稱為最偉大的一天,最引人矚目。暮年再征太空的格倫,他要幫助醫學進行科學實驗。老人蛋白質分解、人體氨基酸的生物學試驗就是一項重要的研究。氨基酸與老人健康,不僅在地球上要研究,在太空的也要研究。因為氨基酸與老年人的壽命、衰老相關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下面的分述便可知道。 1.老年的生理變化與氨基酸
一般認為人們進入60歲以上是進入了老年。老年的生理與營養狀態隨著老年的進程而改變。蛋白質在老年人體的變化歸納起來有二:一是合成,合成組織蛋白質及各種活性物質;二是分解,組織蛋白質的分解、產生能量、產生廢物。對於生長發育期的嬰兒及青少年合成大於分解,因而身體逐漸成長;對於一般成年人是合成等於分解,因而體重相對穩定。對於老年來說,人體衰老的過程中蛋白質代謝以分解為主,合成代謝逐漸緩慢,身體內的蛋白質逐漸被消耗,往往呈負氮平衡。如血紅蛋白質合成減少,因此貧血為常患的老年性疾病;由於酶的作用及小腸功能衰退,蛋白質吸收過程中分解不充分,體內肽類增多,游離氨基酸減少。因老年人腎功能低下而影響氨基酸再吸收,因肝功能下降,對肽的利用也減少。近年研究報告,老年人與中青年人給予相同營養條件,但老年人其血漿氨基酸(纈、亮、酪、賴、蛋、絲、丙氨酸)含量減低,特別支鏈氨基酸(纈、亮、異亮氨酸)顯示不足。有人認為,高濃度支鏈氨基酸有提供合成的作用,當補給支鏈氨基酸時,能通過產生三磷酸腺苷(ATP)供能源,降低蛋白質分解作用,並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量加強蛋白質的合成。現國外已將支鏈氨基酸用於臨床維持氮平衡,促進蛋白質合成。國內已有用於肝病、腎病及兒童的特殊氨基酸。
由於氨基酸的吸收或利用。因老年化而影響到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的變化也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如感染、癌症、免疫復合病、自身免疫病、澱粉狀蛋白變性的發病率在老年均增高,易致衰老病死。
2.氨基酸與長壽
為了促進老年人的健康,如抗衰老、提高身體抵抗力、促進免疫機制的功能,需要食品富含微量元素或糖類。但免疫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人體免疫物質沒有一樣不是由蛋白質組成。如免疫球蛋白、抗體、抗原、補體等,即使白細胞、淋巴細胞與吞噬細胞等細胞內蛋白質的含量也在90%以上。因此人體若不缺乏蛋白質或氨基酸,上述的微量元素與多糖會起作用。如果缺乏,則無論用多少都不起作用。隨著營養學與生物化學的進展,新的研究表明補給某種非必需氨基酸雖然人體能夠合成,但在嚴重應激的狀態(包括精神緊張、焦慮、思想負擔)或某些疾病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缺乏。如果缺乏,則對人體會發生有害的影響,這些氨基酸稱之為條件性必需氨基酸。如牛磺酸、精氨酸和谷氨醯胺。
在正常條件下缺乏必需氨基酸可以減低體液的免疫反應。例如色氨酸缺乏的大鼠,其IgG及IgM受體抑制,而當重新加入色氨酸能維持正常的抗體生成;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均缺乏,可以抑制大鼠的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作出反應;蛋氨酸與胱氨酸的缺乏,還可引起抗體的合成障礙。已證明,氨基酸的平衡也有這種不利作用。因此必需氨基酸在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延長老年人壽命,必須提高免疫力,重視必需氨基酸的供給。當前與壽命相關的正是熱門研究的必需氨基酸有:
牛磺酸:人體牛磺酸的來源一是自身合成,二是從膳食中攝取。牛磺酸的生物合成由蛋氨酸經硫化作用轉化成胱氨酸,並由胱氨酸合成,其中經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許多高等動物包括人已失去了合成足夠牛磺酸以維持體內牛磺酸整體水平的能力,需從膳食中攝取牛磺酸以滿足機體的需要。有報道,牛磺酸在中樞神經系統衰老中的作用;老年期神經系統退行性變化是全身各系統最復雜而深奧的過程之一,中樞神經系統衰老在形態上或生化水平上都有明顯的改變,單胺類和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重吸收及運輸機制方面出現增年性變化。脂褐質是衰老過程中具有特徵性物質,大腦脂褐質增加是神經衰老變化標志之一,當神經元胞漿蓄積較大量的脂褐質時,細胞核、細胞質受壓變形,影響神經元的正常代謝功能。衰老時,組織中脂褐質含量明顯增高,而牛磺酸可使下降、且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並且能抑制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對低密度脂質蛋白(LDL)的修飾。同時牛磺酸與葡萄糖的反應產物表現出較強抗氧化作用,能夠阻止蛋黃卵磷脂氧化成脂質過氧化物,因而有顯著抗衰老的作用。
精氨酸:精氨酸雖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嚴重應激情況下(如發生疾病或受傷)、或當缺乏了精氨酸便不能維持氮平衡與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它又是條件性必需氨基酸。最新提出的理論,精氨酸是一氧化氮(NO)與瓜氨酸反應的酶系統代謝途徑中的必要物質。NO或內皮細胞衍生的鬆弛因子的主要生化作用是刺激機體提高吞噬細胞中環鳥苷酸的水平,並能刺激白介素的產生來調節巨噬細胞的吞噬細菌作用。與精氨酸有關的NO酶系統,也在血管的內皮細胞、腦組織與肝臟的枯否(kupffer)細胞中發現,它能導致這些器官與組織的激素分泌、從而起到免疫功能的作用。為了提高老年人的免疫也可用氨基酸注射液。
谷氨醯胺:在正常情況下,它是一非必需氨基酸,但在劇烈運動、受傷、感染等應激情況下,谷氨醯胺的需要量大大超過了機體合成谷氨醯胺的能力,使體內的谷氨醯胺含量降低,而這一降低,便會使蛋白質合成減少、小腸粘膜萎縮及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它又稱條件性必需氨基酸。
最近發現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體的第三種屏障。前兩種屏障是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如果腸內沒有營養供應,腸道就會營養不良,使腸道的免疫功能減弱與發生細菌相互移位。動物試驗證明若動物用無谷氨醯胺的全靜脈輸液或要素膳補充營養,則動物小腸的絨毛發生萎縮,腸壁變薄,腸免疫功能降低。在靜脈輸液中提供2%的谷氨醯酶(約氨基酸總量的25%)對恢復腸絨毛萎縮與免疫功能有顯著作用。谷氨醯胺在維持腸粘膜功能中的作用對提高免疫能力有一定作用,特別老年人是不可缺少的。
3、老年人如何科學補充氨基酸
老年人對氨基酸的需要量隨年齡增長,機體蛋白質總量下降,一位健康老人蛋白質總量為青壯年的60%~70%。這可能與骨骼肌的減少有關,但不能由此認為老年人蛋白質需要減少。老年人體內以分解代謝為主,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胃液酸度下降、對蛋白質消化吸收下降,此外熱能攝入低、飲食氮存留下降,所以老人蛋白質需要不比成年人的少。一般在正常膳食時,蛋白質攝入0.7~1.0g/kg體重可維持氮平衡,1.0~1.2g/kg體重可達平衡。據此定出每日蛋白質供給量大致為60~75g,其中1/3為動物性蛋白質。如按蛋白質供熱比考慮,以12%~14%為宜。在氨基酸代謝方面研究,提示蘇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的需要與青年不同,故必需氨基酸的適宜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