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掌心蕁麻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掌心蕁麻疹

發布時間: 2022-09-24 21:10:59

Ⅰ 我想知道弧形菌絲成簇孢子成陽性這種皮膚病怎麼治

體癬和股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指發生於除頭皮、毛發、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膚上的一種皮膚癬菌感染。股癬(tinea cruris)指發生於腹股溝、會陰和肛門周圍的皮膚癬菌感染、實際上是發生在特殊部位的體癬。
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患癬家畜(狗、貓等)或間接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衣物機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癬等)而發生,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氣候溫暖、環境潮濕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體癬一般好發於面、頸、腰腹、臀及四肢等處。原發損害為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針頭到綠豆大小,由中心逐漸向周圍等距離擴展蔓延,形成環形或多環形。邊緣微隆起,狹窄而不連貫,中央炎症減輕,伴脫屑或色素沉著。由於致病真菌不同及外體差異,皮損表現可有差異,如由親人性紅色毛癬菌引起的皮損常呈大片形,數目較少;親動物性犬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損炎症較明顯,常以水皰為主,損害較少。但數目較少。但數目較多。自覺瘙癢,病久者因經常搔抓可引起局部濕疹樣改變或繼發細菌感染。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情往往夏季發作或加重,冬季減輕或消退。股癬可單側或雙側發生,基本損害與體癬相同,但由於該部位溫暖潮濕,易摩擦,常表現為下側邊界清楚、炎症明顯的紅斑。病久者,皮損可失去典型表現,或因搔抓致浸潤增厚、苔蘚樣變。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皮損表現,一般不難診斷。取損害邊緣鱗屑作真菌直接鏡檢可明確診斷,但查菌陰性往往不能除外,有時需反復檢查或作真菌培養。本病有時應與環形紅斑、玫瑰糠疹、濕疹、神經性皮炎或擦爛紅斑等相鑒別,真菌檢查可有助於最後確診。
防治
1.以外用葯物治療為主。可酌情外搽復方苯甲酸搽劑(灰氏癬葯水)、復方雷鎖辛搽劑(卡氏搽劑)、3%咪康唑霜、1%~2%克霉哇霜、酮康唑霜等,每天2次。連續2—4周。皮損消退後繼續用葯2周,以免復發。對股癬及嬰幼兒體、股癬患者宜選用較溫和的葯物。
2.對皮損廣泛或單用外用葯療效不佳者,可同時內服灰黃黴素,成人每天 0.6~0.8g,連用2~4周,或酮康唑0.2g,連服2~4周。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亦可酌情採用。
3.如伴發手、足、甲癬等應同時治療。
4.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使用癬病患者浴盆、拖鞋、毛巾及內衣等,避免與患癬的狗、貓接觸。

手癬和足癬

皮膚癬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間平滑皮膚引起的感染分別稱為手癬(tineamannus)和足癬(tinea Pedis)。皮損單獨發生於手、足背者則稱為體癬。手癬和足癬常可彼此傳染,相繼發病,也可僅侵犯一處,其中以足癬更為常見,是真菌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在我國尤以江淮流域以南,氣候溫暖、潮濕,患病更為普遍。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常見菌種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其中紅色毛癬菌因其抵抗力強,不易控制,已成為我國當前手足癬的主要致病菌。
本病系通過接觸傳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襪、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於感染本病。本病傳染廣泛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紅色毛癬菌或絮狀表皮癬菌常在皮屑內形成關節孢子,它能抵抗較惡劣的環境而長期生存,並具有傳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紅色毛癬菌容易引起角層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癒,且易復發。再者,由於損害嚴重性不強,患者多無自覺症狀,常不予重視,而未及時就醫,因此病變常遷延不愈。
臨床表現
(一)足癬多見於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減輕,若未徹底治療,常遷延多年。依其皮損表現常可見分為以下3型,但三者可同時或交替出現,或以某一型為主。
1.鱗屑水皰型最常見。常於趾間、足跖及其側緣反復出現針頭大小丘皰疹及皰疹,聚集或散在,壁厚發亮,有不同程度炎性反應和瘙癢,皰干後脫屑,呈小的領圈狀或大片形,不斷脫落,不斷發生。病情穩定時,常以脫屑表現為主。
2.浸漬糜爛型常見於第四、第五趾間。角質層浸漬、發白、松軟,剝脫露出紅色糜爛面或蜂窩狀基底,可有少許滲液。本型易繼發感染,並發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丹毒等。
3.角化過度型常見於足跟、足跖及其側緣。角質層增厚、粗糙、脫屑、乾燥。自覺症狀輕微。每到冬季,易發生皸裂。本型常發生於病期較長、年齡較長患者。
(二)手癬臨床表現與足癬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癬明顯。損害初起時常有散在小水皰發生,而後常以脫屑為主,皮紋增深,觸之粗糙,病久者呈現角化增厚。患區與正常皮膚之間常可見一定界限。損害多限於一側。初起時常始於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處,久之累及整個手掌。自覺症狀多不明顯。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不典型手足癬常常容易和手足濕疹、掌跖膿皰病及汗皰疹等相混淆,應注意鑒別,真菌檢查常有助於明確診斷。
治療 需按不同類型分別處理。
1.鱗屑水皰型復方苯甲酸搽劑、復方雷鎖辛搽劑,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外搽,每日 2~3次。有時可用 10%冰醋酸液浸泡療法。
2.浸漬糜爛型一般選用比較溫和或濃度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劑,如復方雷鎖辛搽劑或上述咪唑類抗真菌霜劑。有時需要加用乾燥性粉劑,如足粉。
3;角化過度型一般宜選用抗真菌軟膏或霜劑,如復方苯甲酸軟膏、咪唑類霜劑或其它抗真菌葯物。
不論用何種葯物都應耐心堅持治療程1-2個月。如伴發細菌性繼發感染或病久繼發濕疹樣變者均應作相應處理。

甲癬

甲癬(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膚癬菌即毛發癬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癬菌侵犯甲板所致。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麴黴菌等侵犯甲板感染則稱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癬常繼發於手、足癬,其致病菌與手、足癬基本相同。依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兩種:①甲下型甲癬:真菌從甲側緣或前緣侵入,沿甲板向後發展,形成鬆脆的角蛋白碎屑,堆積於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翹起,甲板與甲床分離,前緣如蟲蝕狀,殘缺不整,久之甲板全被破壞。淺表型白色甲癬:真菌從甲面侵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濁斑,久者亦常致甲板變形、增厚、變脆。受累指(趾)甲多少不一,輕者1—2個,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趾)甲受累。一般無自覺症狀。偶伴發甲溝炎。病程緩慢,如不治療,可多年不愈。
本病有時應與銀屑病、濕疹、扁平苔薛等引起的甲病相鑒別。
因葯物不易進入甲板,故甲癬的治療較為困難。一般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每日2次;直至新甲生成為止。每天搽葯前宜先用刀片輕刮鬆脆病甲,以利葯物滲入。再者,亦可採用 15%柳酸乳酸軟膏、40%尿素軟膏或純尿素粉外敷,包紮,待病甲軟化後將其剝離拔除,爾後再繼續外用葯治療,直至新甲生成。對病情嚴重、外用療法難以奏效者,可同時內服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terbinafine)以縮短療程。

癬菌疹

由皮膚癬菌感染灶(以足癬為常見)釋放出的真菌代謝產物而引起的遠隔部位發生的皮疹稱為癬菌疹(dermatophytid),是機體對真菌感染發生的一種變態反應。
本病的皮疹表現多種多樣,常表現為手部對稱性汗皰疹樣發疹,小腿丹毒樣皮疹,或四肢泛發對稱性濕疹樣皮炎。此外,尚可發生多形紅斑樣、結節性紅斑樣或蕁麻疹樣皮疹等。這類繼發性皮疹查不到菌。癬菌素皮膚試驗常陽性,在癬菌感染原發灶得到妥善處理後,癬菌疹往往亦隨之減輕或消退。
癬菌疹主要治療原發灶,局部宜用比較溫和的消炎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而不可亂搽癬葯膏或癬葯水。酌情服用抗組胺類葯物。

花斑癬

花斑癬(tinea versicdor)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r)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致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應。
臨床表現 初起損害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後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損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形,而周圍又有新的斑疹出現。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時間較久的呈淺色斑。皮疹無炎性反應,偶有輕度瘙癢感,皮損好發生於胸背部,也可累及頸、面、腋、腹、肩及上臂等處,一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
診斷 根據皮疹表現及好發部位,不難診斷,鏡檢可見彎曲或弧形菌絲和成簇圓形厚壁孢子。以wood燈照患部可顯示黃色熒光。
治療 以局部外用療法為主。復方雷鎖辛搽劑、 5%柳酸搽劑、 50%丙二醇液、1%~ 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鈉液,稍干後再搽4%鹽酸液,療效亦佳。所有葯物外用,每日1-2次,連用么2-4周即可治癒。治癒後仍需用葯2周,以防復發。治療期間需勤洗澡、勤換衣,內衣宜煮沸消毒。對頑固病例,可同時口服酮康唑200mg,每周1次,共2—4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屬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或內臟器官的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和皮膚上。正常情況下,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並不致病,僅在一定條件下方可致病,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致病取決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當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均易發生感染。也可由於長期放置導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療、化療而致病。本病多數屬於內源性感染,少數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屬中約有8種菌能引起人體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的致病菌,毒力最強。其它幾種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較少引起感染,只有當人體免疫力特別低下時,這些念珠菌才會單獨或與白色念珠菌協同致病。
臨床表現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 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
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波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問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瘡。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彤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步為紅斑、 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
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目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
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 內臟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持激素及化療等,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診斷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判斷。內臟念珠菌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
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治療
1.局部療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復方雷鎖辛搽劑,外搽,每日2次,主要適用於多種皮膚念珠菌病。伴紅癢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黴菌素的硫磺爐甘石洗劑,每日4~6次。間擦疹常需加用撲粉。
(2)制黴菌素搽劑(制黴菌素100萬U,甘油10ml,蒸餾水加至60ml),主要適用於鵝口瘡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黴菌素栓劑(每個5萬~10萬U),適用於念珠菌性陰道炎,每晚一次,連用1~2周。
(4)多聚醛制黴菌素 5萬 U加生理鹽水5ml,或兩性黴素 B5mp加註射用水20ml,作氣霧吸入,每日2~4次,適用於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療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內臟念珠菌病及嚴重的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黴菌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4次口服,兒童5萬~10萬U/kg.d。該葯在腸內極少吸收,主要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療程視感染類型和患者的反應而定。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以上。
(4)兩性黴素B(0.5~ling/kg·d)靜脈點滴,或合並口服5一氟尿嘧啶(150一200。ig/kg·d),可有一定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
預防
1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需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徵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3.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乾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Ⅱ 我手掌掌心長了紅斑 很癢 過幾天又疼 每年夏天發作 我又有蕁麻疹 葯店的醫生說是血熱 到底是不是

你的情況建議您去當地醫院做個詳細檢查,只要能確診,對症用葯就可以治療徹底康復。

蕁麻疹我們中醫上認為是屬於病毒性皮膚病,這種病毒性皮膚病和濕疹、神經性皮炎不同,病毒是潛伏在人體的體表而不是而不是體內。

請進一步確診,對症方可徹底康復!

Ⅲ 想要緩解寶寶的蕁麻疹,媽媽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蕁麻疹俗稱「風團」,是指過敏反應而產生的紅色凸起斑塊,伴隨著皮膚瘙癢(家長注意記住幾個關鍵詞:凸出皮膚表面、紅色、風團狀或條狀、瘙癢)。

Ⅳ 寶寶屁屁起了紅疙瘩,一吹風就越長越多,還疼怎麼回事

小兒蕁麻疹。 我家可能是因為吃螃蟹,也得過,折騰了好多天,也是晚上最厲害,癢的很煩躁。吃葯吃了二十多天。還打了鈣針(屁股上)三天。 以下是轉貼的資料,更多資料在我家博客有收集(育兒知識---過敏)。 蕁麻疹的致病原因 說起蕁麻疹大家未必都知道,可一提起「風團」「風包」大多數人都了解。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種局限性,一過性水腫反應。病因復雜,包括許多內外源性因素。多種致病因子,最常見的是由特異性過敏性體質和食物過敏引起。 致病內因 所謂特異性過敏性體質,是指這類患兒的血清裡面存在著一種高含量的特殊蛋白質——IgE免疫球蛋白,其含量高出正常人幾倍到幾十倍,這些都是遺傳基因所決定的,此類免疫球蛋白的存在,是患者發生急性蕁麻疹的內在致病因子。 致病外因 急性蕁麻疹的發生,必須有外在致病因子的作用,最常見的外在致病因子是對部分食物發生過敏引起。 正常情況下,食物蛋白質進入胃腸道後,在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例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蛋白質消化酶,經過一連串的水解反應,將大而復雜的食物蛋白質分子水解成小而簡單的氨基酸和小分子肽。食物蛋白質被水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肽,機體吸收後才會發生營養作用;食物蛋白質被水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肽,失去了抗原性,也就是失去了發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 不少普通食物都可以使某些人發生過敏反應,引發急性蕁麻疹。具有特異性過敏性體質的人,對食物引發的急性蕁麻疹一般由以下兩種情況引起。 1.直接對食物所含蛋白質發生過敏反應而引起。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某些食物蛋白質進入體內後,會誘導特異性體質患兒產生大量IgE免疫球蛋白,結果形成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導致機體產生大量組織胺、緩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生物活性物質能使皮膚、胃腸道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內血清滲出血管外,出現皮膚水腫,形成風團而引發急性蕁麻疹,同時導致胃腸道平滑肌收縮紊亂而伴有陣發性腹痛。 2.患者對食物蛋白質在體內消化過程中形成的中間產物——蛋白腖發生過敏而引起,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患者短時間內食入大量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或者同時大量飲酒,以上這些情況都能使機體消化食物的能力大大減弱,結果只能將食物蛋白質消化分解成中間產物——蛋白腖,不能繼續分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肽,蛋白腖通過腸黏膜吸收後,也能形成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同樣能導致機體產生大量組織胺、緩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也會引發急性蕁麻疹和腹痛。 兒童蕁麻疹的特點 多是過敏反應所致,其常見多發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因年齡不同,飲食種類不同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各異,如以牛奶、奶製品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時候,可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多與牛奶及奶製品的添加劑有關。 常見蕁麻疹的誘發原因 食物 隨著年齡增大,寶貝接觸到的食物也越來越多,這時雞蛋、果汁、蔬菜、水果、海鮮、零食都可成為過敏的原因。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往往喜歡吃零食,零食種類及正餐食品較多,食品添加劑也更多,因此食物過敏的機會增多,諸如果仁、魚類、蟹、蝦、花生、蛋、草莓、蘋果、李子、柑橘、各種冷飲、飲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因。 在胃腸道功能異常的情況下,一些高蛋白食物更容易引起過敏。 食品添加劑 食物中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正是引起蕁麻疹的罪魁禍首,發酵粉、檸檬酸、雞蛋和合成的食用色素是常用的食物添加劑,發酵的食物、酒類、糖果、軟飲料、熏制的臘腸等製作過程中常用各種食物添加劑。 寄生蟲 3-7歲的寶貝缺乏自治能力,在室外、野外、樹叢及傍晚的路燈下,往往易被蟲咬,或與花粉、粉塵、蟎及寵物如貓和狗的皮毛等接觸,它們均易成為過敏的原因。 感染 兒童期的寶貝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種感染,因此化膿性扁桃腺炎、咽炎、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為蕁麻疹的誘發因素。 葯物 大一點的寶貝開始對葯物尤其對青黴素、磺胺類葯物容易過敏引發蕁麻疹。感冒、發燒、腹瀉,媽咪常擅自給寶貝服用一些消炎葯、退燒葯,殊不知這兩類葯物中的青黴素類和阿斯匹林是最常見引起蕁麻疹的葯物,與其化學結構相似的頭孢類和解熱鎮痛葯也會引起過敏。 其他因素 冷、熱日曬、精神緊張等誘發蕁麻疹。 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也不容忽視:空氣中漂浮的花粉,室內的塵蟎,裝修材料如油漆、塗料和甲醛等,近期注射的疫苗,寶貝患有慢性系統性疾病如淋巴瘤、腫瘤等。 兒童蕁麻疹的防治 ●找出病因,避免接觸致敏物,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 ●急性發作時應注意飲食,忌食辛辣食物及酒類。 ●累及胃腸應給予流質或半流質的易消化食物。 ●保護局部衛生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兒童蕁麻疹防治禁忌 ● 不要去抓 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 不要熱敷 有些媽咪會給寶貝熱敷,雖然熱可以使局部的癢覺暫時不那麼敏感,但其實反而是另一種刺激,因為熱會使血管擴張,釋出更多的過敏原,例如浸泡在過熱的溫泉或是澡盆中,或是包在厚重的棉被裡保暖過度都很有可能引發蕁麻疹。 中醫按摩調理兒童蕁麻疹 按摩能有效地幫助蕁麻疹患兒緩解症狀,且不容易復發。 按摩方法一 1.患兒仰卧位,家長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地捏拿位於小兒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的百蟲穴,左右各5次。 2.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左右各操作50-100次。 3.患者俯卧位,家長以單掌橫擦膈俞穴處的肌肉,然後,以拇指及食、中二指捏擠該處,反復操作5-10次。 4.按揉雙側曲池穴各1分鍾。 按摩方法二 1.患兒仰卧,家長用大拇指點揉膻中穴1-5分鍾。 2.按揉曲池、風池、足三里、血海穴,每穴操作1分鍾。 3.患兒俯卧,家長用單掌橫擦腎俞至大腸俞的部位,以局部透熱為度。 按摩方法三 1.患兒坐位,家長以掌按揉並推擦患兒頸項部,以透熱為度。 2.患兒坐位或俯卧,家長以一手扶住患兒前額,用另一手的大拇指及中指點揉雙側風池穴,使穴位局部和頭側部有酸脹感為度。 3.掐、揉血海、三陰交穴各2分鍾、並使酸脹感向上下擴散為最佳。 4.患兒仰卧,家長以掌心對准肚臍,順時針按摩5分鍾。 特別提示 按摩治療蕁麻疹有一定療效,然而對頑固性蕁麻疹則應配合有關的抗過敏葯物、針灸、拔罐等法治療。 媽咪路路通 過敏食物排查法 可連續吃以下部分食物3周:大米、青菜、胡蘿卜、土豆、南瓜、菜子油、糖、食鹽。 然後每天加食一種上述易過敏食品,食後觀察數天,是否發生急性蕁麻疹,如果引發了急性蕁麻疹,說明患兒可能是對所加食品發生了過敏,就要及時停食此類食品。 在此期間,要避免發生急性蕁麻疹,還要注意不要短時間內進食大量動物性蛋白質食物。 警惕巧克力過敏 研究顯示,巧克力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在臨床中發現巧克力是常見引起蕁麻疹的食品之一。元旦、春節、情人節接踵而至,送禮用的巧克力自然少不了,而喜愛甜食的寶貝又不能自覺地給小嘴「把關」,這時候需要媽咪及時對寶貝說「NO」。 爐甘石洗劑 如果寶貝覺得皮膚瘙癢難耐,可以給他塗抹一些爐甘石洗劑止癢,若將爐甘石洗劑放入冰箱內冷藏,則效果更佳。

Ⅳ 夏天手上起小水泡癢

哥們來~ 千萬別擠破!~~ 你和我的自症狀 一模一樣 屬於,水皰型手癬! 趕快治吧! 屬於真菌感染。 這東西很麻煩的。 我已經很多年了 前幾年沒注意 現在感覺多了! 我正在治療! 最後囑咐: 這東西傳染! 小心 俗話就叫手氣 和 腳氣 一個樣子!~

治療方法: 復制鄰居---我正在用此方法 剛用1天還沒見什麼成效。

水皰型手癬。跟腳癬的治法一樣。
經驗談——癬就是真菌感染了,殺菌就好了。殺菌不盡,反復是手足癬的特點。
細菌真菌可以潛伏好長時間的。一般冬季輕,春夏秋重!
主要注意衛生就好了。經常洗手腳,保持乾燥,透氣。
細菌真菌無處不在,你給了它們環境它們就繁殖的快!
找9°- 12°的醋精,每晚睡前泡半小時,泡後自然晾乾,不要再用清水沖洗;連泡10~15天就好了,會爆皮,爆完就好了,細菌被殺死了,細胞也犧牲了!

經常洗手腳,保持手腳部衛生, 不復發的。
復發就是你不注意衛生,又得的。

Ⅵ 發風丹(蕁麻疹)

看到網上無詳細的介紹蕁麻疹,我今天就來詳細介紹下,純手打(復制者請說明此處),滿意請採納。 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中醫病名為隱疹、風疹塊等,俗稱風實疙瘩。皮損可發生於全身各處,嚴重者也可侵犯臟腑。臨床表現為,皮膚上突然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片狀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瘙癢劇...烈,風團忽起驟退,消退後不留疤痕。本病病因比較復雜,病理變化多端,形成慢性者,常受內外誘因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氣候變化、食物、酒類、海鮮、葯物、化纖等都是誘發蕁麻疹的原因。 同時蕁麻疹也分17種 一:風熱型,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風團呈紅色,遇冷緩解。【治則】: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二:風寒型,臨床表現為:遇冷加重,即寒冷性蕁麻疹。風團色淡紅粉而白。【治則】: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疏風止癢。 三:胃腸實熱型蕁麻疹,蕁麻疹發作時多兼有胃腸道不適症狀,臨床多見為腹痛。【治則】:祛風解毒,通腑泄熱。 四:蛋白腖型蕁麻疹,發病在暴食大肉或海鮮產品後,並有精神激動和大量飲酒,食物中的蛋白腖未被消化,即經胃腸道黏膜吸收入血,而引起的皮膚發紅,兼有風團,伴有乏力,頭痛。此型急性蕁麻疹病程很短,一般持續48小時左右。【治則】:消食導瀉。 五: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蕁麻疹,特點為:反復發作,遷延日久的慢性蕁麻疹。午後或夜間加重,伴心煩易怒、口乾、手足掌心發熱。【治則】:滋陰補氣養血,疏散風邪,潤膚止癢。 六:沖任不調型蕁麻疹,特點為:發疹有周期性。常常在經前發生,經期皮疹嚴重,停經後減輕消失。發病時伴神疲乏力。【治則】:調攝沖任。 七:心脾兩虛型蕁麻疹,多見於精神型和壓力型、人工型蕁麻疹。臨床表現為:體弱、失眠多夢、健忘、怔忡(自覺心臟跳動得厲害)、心悸盜汗,夜裡發病,汗後發疹,皮疹色淡而癢,顏面口唇發白。【治則】:益補氣血,固表止汗。 八:人工型蕁麻疹,特點:用手抓、鈍器劃皮膚後,沿劃痕可發生條狀隆起,並伴有瘙癢,慢慢消退。俗稱皮膚劃痕症,皮損呈淡白色或紅色。【治則】:養血安神,益氣固表。 九:壓力型蕁麻疹,特點為:人體皮膚持續受壓大約4~6小時後,受壓局部即可發生腫脹,累積皮膚和皮下組織,一般持續8~12小時才會消退。臨床多見於雙足底部、臀部、褲帶下等受壓迫的皮膚部位,同皮膚劃痕症蕁麻疹機理相似。【治則】:活血祛風。 十:葯物型蕁麻疹,特點:就是接觸某種葯物後引起的蕁麻疹,臨床發病突然,皮疹量多,遍及全身,分布均勻,持續時間較長不易消退,色鮮紅,有時呈出血樣,瘙癢劇烈,發熱煩躁,口乾喜飲,大便干硬,為體內毒熱熾盛。【治則】:清熱解毒涼血。 十一:兒童蟲積傷脾型蕁麻疹,特點為:患兒多體弱消瘦,面黃有「蟲斑」,偶有牙齦腫痛,齲齒或臍周疼痛。【治則】:健脾消導,驅蟲止癢。 十二:脾胃濕熱,風熱乘肺,氣滯血瘀型蕁麻疹,特點為:常因飲食不節,酒精過敏,脾胃濕熱蘊蒸而被風邪侵襲發病,或有慢性胃腸疾病,肝膽疾病等潛在病灶。【治則】:通腑泄熱,解表健脾疏肝。 十三:風熱束肺型蕁麻疹,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日光過敏誘發之蕁麻疹。【治則】:祛風清熱,解表止癢。 十四:膽鹼能型蕁麻疹,特點:皮疹呈小丘疹狀。多見於青年人。由於運動或受熱,情緒緊張,進食熱飲,或因酒精及飲料使身體深部的溫度上升等誘發因素,促使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生皮疹。皮疹呈1~3毫米小風團丘疹,周圍有明顯紅暈,有時可見衛星狀風團。【治則】: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十五:血管水腫型蕁麻疹,主要發生於皮膚組織疏鬆的部位,如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等處,多單發,偶發兩處以上。皮損為突然發生的局限性皮膚腫脹,累及皮下組織,邊界不清,皮損色淡紅或色正常,皮損表面光亮,手觸時有彈性感,大約24~72小時可以逐漸消退。也可以在同一部位反復發作,皮損多見巨大。另外,若皮損發生於喉頭粘膜處,能引起講話和呼吸困難,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窒息死亡,一般無全身症狀。【治則】:中成葯歸脾丸,常常口服有效。 十六:血瘀型蕁麻疹,特點為:皮疹色黯紅,成塊狀,多見於身體受壓部位。【治則】:活血通絡,消風止癢。 十七:頑固型蕁麻疹,為反復發作遷延日久的慢性蕁麻疹。常無名原因瘙癢泛發。【治則】:活血補血,祛風除熱,益氣健脾補腎。

Ⅶ 膽鹼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一樣嗎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帶來的過敏原極易引起發病,同時,一些常見的食物也會引起發病。發病時,皮膚表面會突起很多像被蚊蟲叮咬的大包,由少到多,成片出現,一般一小時內會自動消退。蕁麻疹的病因比較復雜,其過敏原既可來自體內,也可來自外部。

蕁麻疹的病因

1.遺傳因素或精神因素

如過度緊張、失眠等;輸血及血液製品,各種抗毒血清、球蛋白、白蛋白等;吸入或接觸物,如花粉,空氣中的黴菌孢子、動物的皮屑及羽毛、蟲咬、穿的化纖織物等。

2.感染

各種感染,尤其小兒患各種感染常合並蕁麻疹,如化膿性扁桃腺炎、中耳炎、膿皮病、牙疼、齒槽膿腫,上感、咽炎、肝炎、寄生蟲病,胃腸炎等是常見的誘發因素。

3.葯物

葯物同樣是導致蕁麻疹的重要因素,這是為什麼呢?

約有百分之十四的葯物性皮炎表現為蕁麻疹,可見葯物是導致蕁麻疹的重要原因。無論內服還是靜脈或肌肉注射,均可誘發蕁麻疹。

4.食物

無論動物性食物,如魚、蝦、蟹、雞蛋、牛羊肉、奶製品等,還是植物性食物,如菠蘿、蘑菇、蠶豆、大蒜、草莓、番茄等均可引起蕁麻疹,但以動物性食物和奶製品誘發蕁麻疹為多。

食物中的添加劑,因其廣泛含有食物添加劑,常是慢性蕁麻疹的不可忽視的誘因。

面對慢性蕁麻疹發作需要及早做預防工作:

1、 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

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系。蕁麻疹初起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鮮紅或白色風團,劇烈瘙癢,此起陂伏,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一般皮疹泛發全身,粘膜部位亦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腹瀉,發生於喉頭粘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死亡。反復發作者,可遷延數月或數年。目前尚沒有關於蕁麻疹後遺症的說法,但是也應當及時治療。

2、 調理過敏體質。

人們現在對蕁麻疹的治療只關注了症狀治療,並沒有對過敏反應的本身:由於過敏源刺激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紊亂,使體內免疫球蛋白E異常增多,反復接觸過敏源使體內產生大量的IgE抗體並長久的附著在免疫細胞上,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分泌傷害自體的一種免疫反應,從蕁麻疹的免疫學上看,治療的根本應控制IgE,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平衡為主,目前蕁麻疹的治療多停留在抗組胺等炎症階段,一部分人會通過提高免疫力來嘗試治療,但過敏並不是免疫力低所致,人體的五種免疫球蛋白分泌失衡才是疾病的根本病因,目前國際免疫學研究對解決引起蕁麻疹的IgE抗人抗體治療方法就是大量補充欣敏康益生菌來降低體內的IgE抗體,通過刺激干擾素分泌來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平衡,從而使人體的免疫應答恢復正確。

3、 避免誘因與過敏原

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並將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避免接觸致敏物,禁食某些對機體過敏的葯物或食物品等。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皮膚過敏【蕁麻疹】怎麼治療

停止打針,堅持用葯,西葯沒效,建議尋求中醫中葯。你的情況說嚴重也嚴重,說輕也輕,最好自己常備抗過敏葯物,有點苗頭就自己吃葯。

Ⅸ 手指靠上部分有小泡

某種傳染性很低的病毒所致
如果小泡不長大就不用管它
如果長大或是有感覺的話就用阿昔洛偉打個封閉
也有可能是手癬
手癬是指發生在指掌面的黴菌性皮膚病,手癬中醫稱「鵝掌風」。
發病原因是由於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氣津液博結。聚而不散,導致皮膚乾燥濕潤所致。
手癬的臨床特徵是初起損害位於一側,指端的曲面發生小水皰,乾燥後脫屑,逐漸擴展至掌心或臨近手指,脫屑處皮膚變粗變厚,皮紋寬深,失去正常光澤和柔軟性,境界清楚,水皰相互融合,破裂後皰壁不易脫落形成領圈樣環狀鱗屑。冬季氣候乾燥時指端及關節活動部發生裂隙、疼痛,受化學物質刺激後可使手癬濕疹化。
民間治癒本病的絕招有:
1:治手癬
處方: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
用法:加水濃煎,取液浸洗患指,日2次
療效:用葯5天,治癒率達100%
2:熏洗療法
處方:側柏葉250克,艾葉60克,桐油50毫升。
用法:將桐油煎熱,塗抹患指,再用紙卷沾桐油點燃,熏烤3分鍾。葯加水煎,先熏後洗。日1次,每次5-10分鍾。
療效:治手癬,輕症熏洗1次。重症3-5次可愈,切不復發。
3:處方: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
用法:加水濃煎,取液浸洗患指,日2次。
療效:用葯5天,治癒率達100%

Ⅹ 這是"膽鹼能性蕁麻疹"嗎

人體受熱、精神緊張、吃進熱的食物或飲料,或在運動後,體溫略增,會刺激大腦體溫調節中樞,興奮神經,釋放乙醯膽鹼。

膽鹼型尋麻疹患者,應激特殊,對乙醯膽鹼有過感反應,所以要避免升高體溫的不利因素,例如防日曬,穿薄衣,吃涼食減劇動等。青春期過後,病有可能減弱消失。

患者可僅有針刺、劇癢感覺。亦可在軀乾和四肢近端(腋、掌心,足底除外)出現紅色風團,風團速來速去,不留痕跡。

你的情形,很是吻合。

脫敏止癢方法,基本上與普通蕁麻疹相同。服用疏風清熱、涼血止癢。

耳部過敏區敷貼王不留行籽,可有效預防和控制,值得介紹

參考資料:http://hk.earlaser.org/calpa/ear-m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