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患有乾性濕疹的寶寶可以用哪些中葯濕敷或是泡澡
患有濕疹的寶寶可以使用益母草這樣的中草葯,因為益母草是含有一種活性成分可以殺菌的,特別是對寶寶屁股上面的濕疹有奇效,所以很多農村地區一般小時候給小孩子洗澡的時候都會使用一些。
『貳』 濕疹用什麼中葯洗效果好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因多種原因引起,主要表現為表皮和
真皮層
的
炎性損害
。常常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剛開始皮膚起
紅疹
或者小水泡,灼熱瘙癢,抓破後有液體滲出,繼之乾燥、結痂、
脫屑
,反復發作。慢性久不愈,患處皮膚逐漸增厚,
皮紋
加深、浸潤,
色素沉著
,苔癬樣改變。好發部位最要是四肢、臀部、肛門、外陰、陰囊等。
濕疹的治療要盡量尋找病因,避免誘因。西葯的治療最要是抗炎治療,比如口服
撲爾敏
、賽跟定、
氯雷他定
等。一般不推薦使用激素治療。外塗
爐甘石洗劑
,止癢效果還不錯。
中醫認為濕疹與濕邪、
熱邪
、風邪、血熱和
蟲毒
有關。治療葯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表現施予治療。
飲食多選用
清熱利濕
的、富含
維生素和礦物質
的食物,如綠豆、
赤小豆
、冬瓜、苦瓜、西瓜、蘿卜、西紅柿、
薏苡仁粥
、
蓮藕粥
、
水果粥
等
保證食物清淡為主,易消化和吸收。
應忌煙酒辛辣
發物
,如蔥姜蒜,高蛋白、海鮮之類。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限制過多飲水。特別是少喝啤酒。
中葯
外洗
基礎方,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濕熱輕重進行調整。
土茯苓
30g、
白癬皮
30g、
生大黃
30g、金銀花藤30g
紫荊皮
15g、蒼術30g生百部30g苦參30g
煎水外洗或者
坐浴
,每日2次。
本人建議盡量再醫生指導下用葯
『叄』 艾葉泡澡
艾葉是常見的中葯,按民間說法,它有驅蚊蟲,驅邪的說法。艾葉可內服可外用,內服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有袪濕止癢的作用。但是,艾葉不宜過量的吃,有小毒。
艾葉泡澡的注意事項
艾葉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每年五月端五時,很多家庭都會放有艾葉,利用艾葉可以防蚊蟲叮咬,還可用於預防一些疾病。艾葉泡澡也是一種保健的方法,那艾葉泡澡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艾葉在古代的應用不僅僅是通過口服和;醫療中心;療法薈萃;針灸與推拿針灸來治療疾病,也有不少文獻記載應用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東晉時期的葛洪《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等早期的醫葯著作中就有艾葉煙熏治療的記載。而一些文學史記類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如春秋時期的《莊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可見在當時民間已有用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艾葉泡澡也是人們常用於防病治病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可以用其泡澡的,我們就來了解艾葉泡澡的注意事項。
陰虛血熱者慎用艾葉。苦酒、香附為之使。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艾葉泡澡固然很好,但是像陰虛血熱的人群慎用。另外,艾葉有小毒,不可過量的服用。
艾葉泡澡的功效與作用
艾葉不僅可食用,而且還可以用其泡腳、泡澡對人體健康有利。艾葉泡澡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
1.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2.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葯。現正是艾草上市的時候,艾草可做艾糍點心,加工成各種菜式和葯膳。
3.抗菌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後,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後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著;豚鼠網狀內皮系細胞的吞噬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
4.另外,還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膽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對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對心血管系統作用、抗過敏作用等。
用艾葉泡澡有很多功效,可防濕疹,可抗菌,可驅蚊蟲。艾葉可以食用,但是它有小毒,不宜過量食用。
艾葉泡澡的好處與壞處
艾葉是一種中葯,可食用,也可用其泡澡,而且艾葉泡澡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我們來了解艾葉泡澡的好處與壞處是什麼?
艾葉泡澡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去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之功效。
艾葉沐浴可以調節神經興奮性度,提高睡眠質量,有效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力,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緩解肌肉痙攣、清除肌體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長期使用本品還能達到提高免疫能力,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正確使用艾葉,能有效地緩解和治癒身體的病症,而過量的使用艾葉,卻會使身體出現虧虛,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還會出現眼睛干澀、人乏力,以及情緒低落,重者會出現咳喘。所以,任何東西都是好的,只要使用的恰到好處,才能促進身體的健康。
艾葉泡澡可預防感冒,並且對痱子、濕疹以及毛囊炎有防治的作用。但是,艾葉有它的禁忌,像陰虛火旺,血燥生熱以及有失血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肆』 怎麼樣用艾蒿水治濕疹
你好,濕疹是由於過敏引起,注意護理、保濕是很重要的,艾葉具有祛寒、溫養內經脈、理容氣等等功效,對於治療濕疹有著很好的效果。
1、艾葉泡澡
將新鮮的艾葉曬干後用水煮,煮好的艾葉水等到變溫就可以泡澡了。
2、艾葉外敷
將滑石、爐甘石、艾葉,加入適量的冰片,一起研磨成粉,等到要用的時候,用消過毒的棉紗布包紮起來,最後敷在患處。
『伍』 寶寶濕疹用金銀花藤煮水泡澡
用金銀花藤煮水泡澡
做法:1.用新鮮的、帶葉子的金銀花藤泡澡,用量是煮水大鍋
的一半,也就是半鍋。如果是干品,則用1/5。用麵粉水泡15分
鍾,用清水沖洗干凈,多重復幾遍,直到洗出來的水很乾凈為止。
2.冷水下鍋煮20分鍾,濾出水。然後,重新在鍋里加水,
再煮。最多可以煮3遍。
3.把煮好的水涼到合適的溫度(不要加清水),給孩子泡澡。
注意:皮膚濕疹抓破的地方不能泡。
4.泡澡後,不要用清水或者浴液清洗,直接用毛巾輕輕擦
干,讓葯性充分滲透。
49群分享:忍冬藤我也用過,我女兒小時候有奶癬,濕疹,不到兩歲的時候,我兒子出世後我才在網路全說上看到老師介紹的忍冬藤可以治小孩的濕疹。於是我就買來煮水給他們洗澡。買了1斤的忍冬藤吧,用了兩三次,女兒的濕疹好了,從此再沒長過,現在十歲了。兒子是沒長過濕疹,可能是當時姐姐洗的時候,也給他用了,所以他小時候沒長過奶癬和濕疹什麼的。後來大概五六歲的時候,有次夏天天氣熱沒開空調就長痱子了,我就想起忍冬藤再買來給他洗澡,洗一兩次就好了。關注老師這么多年試過不少老師的方子,真得很好,很感恩![玫瑰]
『陸』 濕疹用什麼中葯洗效果最佳
中葯對皮來膚的刺激很少,治療濕疹的效自果也比較理想。長在臉上濕疹用葯要更加謹慎,可以使用金銀花煮水清洗,每天3次,可以消炎止癢,而且不會影響皮膚,不用擔心會有什麼不良反應。
身上的濕疹可以用蛇床子、白術、蒼術、蒼耳子、白蘚皮、地膚子、苦參、黃柏加水煎好後去渣濾液清洗患處,連續洗5天可以讓濕疹消退。另外,艾葉煮水清洗濕疹可以殺菌、消炎、止癢,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不能完全治癒,只是可以緩解瘙癢。
還有一個處方就是用赤芍、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茵陳、連翹、生甘草加水煎煮後濾出液體,然後清洗患處。也可以用馬齒莧、生地榆、黃柏、苦參一起加水煎煮清洗濕疹。
濕疹患者除了積極用葯治療之外,還有外用塗抹甘伯宗乳霜,日常的護理也是很重要的。要保持皮膚清潔衛生,但不要使用鹼性大的肥皂頻繁清潔皮膚,洗澡的水溫過高過低都不好,40攝氏度左右才合適,冬天不用每天都洗澡。
飲食也是不可以忽視的,不要吃辛辣、燥熱、魚腥類的食物,否則會加重濕疹瘙癢,要清淡飲食,維生素攝入要充足,多吃蔬果和粗糧,同時要食用一些有祛濕清熱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薏米、冬瓜等,這樣可以早日擺脫疾病困擾。
『柒』 用什麼洗澡止癢去濕疹那些方法管用
身上長濕疹是很難受的,尤其是濕疹嚴重的,引起皮膚劇烈瘙癢時,更是讓患者很難受,吃睡不香,所以當出現濕疹時要及時治療,而如果是身上面積較大的濕疹,外塗葯物也不方便,所以為了更好的止癢,消除症狀,可從洗澡上著手治療。那麼身上有濕疹用什麼洗澡好呢?可以採用中葯煎水洗澡,對濕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下面來看看有哪些中葯可用來洗澡。
如果身上濕疹不是很嚴重的,建議用清水洗就好,注意水溫適中,太熱的水會導致濕疹發癢,從而加重症狀,當然也可以用金銀花或艾葉煮水洗澡,對濕疹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治療方法:
1、急性濕疹:對於這類的急性皮膚病,可以使用鹽酸或者嘣酸水濕敷在有濕疹的皮膚部位,可以很好的解決急性瘙癢,對急性濕疹有一個很好的解決。
2、亞急性濕疹:出現了亞急性濕疹的皮膚通常不僅僅只有瘙癢那麼簡單,皮膚也會出現一定的結痂和糜爛症狀,普通的濕敷是不夠的甚至還會刺激皮膚,應該用甘伯宗乳霜這類的特效葯膏,刺激小還可以很好地去除濕疹病菌,解決亞急性濕疹。
3、慢性濕疹:這時候除了塗抹甘伯宗乳霜之外,皮膚濕疹情況過於頑固,還可以使用適當的抗生素。
日常預防方法:
1.平時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2.避免陽光的暴曬,減少皮膚被刺激。
3、保持貼身衣物和床單的干凈,減少細菌滋生的可能。
4、少吃發物,避免導致皮膚病的加重。
5、適當地曬太陽,不要過度地暴曬。
6、不要經常撓癢癢,特別是對於有濕疹的皮膚。
『捌』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
1.防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
功效解析: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醫學啟源》記載,防風「主治諸風及祛濕也」。防風辛溫發散,可治療一切風邪,而且在祛風葯物中作用比較溫潤,祛風而不傷陰液。皮膚科常用其與荊芥配伍,增強止癢之效,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現代研究:防風含酚類物質、甘露醇、有機酸等,有解熱發汗作用,並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抑制組胺釋放。
2.刺蒺藜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風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風止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葯相配,增強止癢效力,用於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還可用與何首烏配伍,一補一散,既可養血,又能疏風止癢,適用於濕疹日久,血虛風燥,症見皮損肥厚、乾燥脫屑、瘙癢甚者。
現代研究:刺蒺藜含揮發油、皂甙、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等。皂甙可以抑制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並能改善皮損部血液循環狀態。
3.全蠍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經。
功效解析:全蠍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玉楸葯解》中記載全蠍:「穿筋透節,逐濕除風。」就是說其葯力能夠入絡脈,祛除深藏於其中的風濕邪。因其祛風而止癢故可用治風邪入絡引起的皮膚瘙癢。臨床則多用來治療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效果良好。全蠍與蜈蚣配伍使用,兩葯走竄搜剔,可以增強祛風活絡、息風止痙的功效。另外,全蠍還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結的作用,尤適宜於風毒惡血蘊結肌膚引起的頑固性瘙癢、皮膚增厚者。
現代研究:全蠍含有蠍素、氨基酸、無機元素、甜菜鹼、膽甾醇、蠍酸等成分,具有抗驚厥、抗癲癇、鎮痛、抗腫瘤等葯理作用。全蠍與蜈蚣配合使用可達到止癢的原因,與兩葯均有鎮靜作用,可降低皮膚神經末梢的敏感性有關。但二葯均有毒,用量過大可引起溶血反應,臨床曾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劑量。
4.僵蠶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解析: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僵蠶可治「皮膚風瘡」。因其祛風止癢,多用於治療濕疹伴皮膚瘙癢者;又因其有疏風熱的作用,可治療風熱蘊結肌膚引起的濕疹,常與桑葉、菊花等疏散風熱葯配伍使用。
現代研究:僵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驚厥作用,體外試驗有輕度抑菌作用。
二、祛濕類葯
1.蒼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解析: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濕。因其有特異香氣,還可以進行香療,即中醫理論所說的「芳香辟穢」。中醫認為,身體異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機體內有濕熱,體表孔竅是散味的「門窗」。香療可以疏通體內代謝,祛濕熱,讓身體「門窗」自然散發清香。使用蒼術時,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溫,不宜用於有熱象證候者。
蒼術對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尤為適宜。如果伴有面色無華,食慾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黃等脾虛癥候,可與白術、茯苓、澤瀉配伍使用。若伴胸悶惡心,腹脹等氣滯症狀,常與陳皮、厚朴合用,增強除濕理氣的效力。
現代研究:蒼術含揮發油,並含豐富的維生素A,有助於皮損部位癒合。
2.厚朴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中醫認為,性味苦燥的葯物可以祛除濕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濕邪,同時,因其性溫可下氣除脹滿,與其他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療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常與蒼術、陳皮同用,如平胃散。
現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對皮膚腫瘤有抑製作用。
3.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世補齋醫書》記載,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濕。皮膚科常用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泛發性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臨床上多同山葯、白術、薏苡仁配伍,達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參苓白術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濕湯等。
現代研究:茯苓含糖類、酸類物質,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因其性涼,能清熱而利濕,又能健脾,臨床常用治濕疹證屬脾虛濕盛型。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如參苓白術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葯外,還是一種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對粉刺、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
現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薏苡仁酯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於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炎作用。
5.車前子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功效解析: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車前子可利水道,除濕痹。且本葯利濕而不傷陰,車前子利水作用大於清熱作用。車前子與健脾祛濕葯配用,可利濕止瀉,用治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與清熱利濕葯同用,增強清熱效力,並通過利小便的作用使濕有出路,如配伍龍膽草、黃芩、澤瀉、通草之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治療證屬濕熱的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葯疹等。
現代研究:車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陳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解析:茵陳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祛濕作用強,又有解毒療瘡之功,為治濕熱黃疸的要葯,還可用治小便不利,風癢瘡疥。茵陳配伍清熱葯,如茵陳蒿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的濕疹。
現代研究:茵陳含香豆精、茵陳酮、茵陳揮發油,有利膽解熱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7.萆薢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葯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祛風濕功效顯著,能治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臨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濕,治療脾虛濕濁不化之急性、亞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萆薢含薯蕷皂甙,有抗真菌作用,並能擴張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歸經: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藿香不僅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氣。《本草正義》記載,藿香芳香而猛烈,溫煦而燥烈,能祛除陰濕邪,同時助脾胃正氣,是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有效葯物。皮膚科常用來治療暑濕引起的皮膚病,如亞急性濕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氣散。
現代研究:藿香含揮發油,促進胃液分泌,並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三、清熱類葯
1.黃芩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
功效解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於清中上焦的濕熱。金代醫家張元素歸納黃芩瀉熱功效顯著。皮膚科常用其治療皮炎濕疹類過敏性皮膚病,辨證屬濕熱者。清代名醫鄒澍總結張仲景使用黃芩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黃芩與黃連配伍,清中焦之濕熱。現代臨床中也常使用黃芩與黃連配伍來增強清熱燥濕力量。黃芩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對熱毒瘡瘍有治療效果。
現代研究:黃芩主要成分為黃芩苷,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而且不易產生抗葯性。黃芩苷對皮膚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製作用。
2.黃連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解析: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熱燥濕作用大於黃芩,並且對中焦濕熱最有效,而且善於清心經實火。中醫認為,火分為實火或虛火,實火多為外感邪氣,治宜瀉火,若外邪已傷陰則瀉火同時還要滋陰。虛火為陰虛而不制陽,治療宜滋陰,若陰損及陽則需陰陽共補,不過仍以滋陰為主。
黃連可內服或外用治療濕疹、癰腫、顏面紅斑等。黃連配伍黃芩、梔子可治療急性濕疹皮炎類疾病,辨證屬濕熱證者,又因黃連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經有實火而兼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表現的,使用黃連尤為適宜。黃連制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單味黃連外洗亦有收斂止癢作用,可治療陰囊濕疹、下肢濕疹。外塗黃連浸汁,可治耳道流膿。
現代研究:黃連主要成分是小檗鹼,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對抗過敏反應。黃連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3.黃柏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長於清泄下焦濕熱,也是治療濕疹最常用的外用葯之一。內服可用於因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諸多皮膚病,症見焮紅腫痛、潰破滲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對下肢皮膚病效果較好。若外用該葯,還有清熱燥濕,收斂瘡面的作用。常與蒼術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膚科對濕熱見症明顯的濕疹,手足汗皰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現代研究:黃柏含小檗鹼,具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此外,黃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
4.龍膽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析:龍膽草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作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龍膽草皆能治癒。可見其清肝膽熱功效顯著。因此,龍膽草常用於治療以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過敏性皮膚病,方用龍膽瀉肝湯、清熱除濕湯(趙炳南創制)等。龍膽草配伍苦參、梔子、黃柏、車前子效力更強。外用龍膽草單味葯水煎冷敷,可以治療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當歸苦苷等苷類苦味成分,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常見細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解析: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主葯。《本草圖經》就評價苦參「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因其清熱燥濕止癢,治療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效果顯著,且常用於治療陰囊濕疹。內服外洗均有較好療效。常與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濕殺蟲,二葯相合,煎水外洗,燥濕功力更強,且寒熱相濟,可以治療寒熱屬性不明顯的男子陰囊濕疹。
現代研究:苦參含多種生物鹼和黃酮類。苦參鹼有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而且具有類似皮質激素的抗炎、抗過敏效果。
6.玄參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解析:玄參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熱瀉火,又可滋養津液,所以熱毒實證、陰虛內熱證均可使用。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因病程較長,以致耗陰傷血,生風化燥。常見皮損浸潤肥厚,乾燥脫屑,瘙癢劇烈,常有舌紅苔花剝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醫創滋陰除濕法,治療此型濕疹,方用滋陰除濕湯,便以玄參為其中一主葯。
現代研究:玄參含生物鹼、糖類、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揮發油、胡蘿卜素等。玄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此外,本品對多種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還具有抑製作用。
7.白鮮皮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鮮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葯性論》記載,白鮮皮可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為皮膚科常用葯。常與苦參、地膚子配伍,煎湯內服、外洗,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現代研究:白鮮皮含白鮮鹼、白鮮內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抑制變態反應,減少病變部炎症滲出,促進皮損癒合。
8.金銀花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解析: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是治療瘡癰的要葯。清代陳士鐸對金銀花大加贊賞,認為金銀花最能消火熱之毒,主張清火熱之毒必用本葯。臨床中金銀花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辨證屬濕熱而熱象明顯者。熱象明顯且有化毒趨勢,常見皮膚大片紅斑、丘疹,皮色焮紅灼熱,疼痛。常與連翹、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熱毒,如五味消毒飲。
現代研究: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金銀花莖葉提取物能明顯的抑制真菌生長,對病毒也有抑製作用。金銀花水煎劑對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
9.青黛
性味歸經:味咸,性寒。歸肝,肺經。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熱解毒,消斑。臨床上青黛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過敏性皮炎等,尤其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外用可與黃柏、石膏等配伍。
現代研究:青黛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製作用。青黛中分離出的色胺酮對皮膚病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絡,清除濕熱蘊毒。土茯苓湯最早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還是治療梅毒的要葯。作為治療梅毒的要葯,土茯苓湯對於一般的「濕熱」也有明顯的功效。現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現代研究:土茯苓根莖含皂苷、鞣質、樹脂等。土茯苓苷能給肌膚補充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促進人體自身對皮脂的調理,達到平衡。鞣質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養肌膚,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
11.馬齒莧
性味歸經: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解析: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對治療癰腫毒熱有明顯療效。如《醫宗金鑒》記載的馬齒莧膏即以馬齒莧鮮品搗爛外敷,治療血熱毒盛的腫瘍。現代臨床多用其煎湯外洗,單味水煎劑有明顯收斂、消炎、止癢作用,所以,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現代研究:馬齒莧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鉀鹽,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過敏作用。
12.地膚子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地膚子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本草原始》記載,地膚子可以去皮膚中濕熱,皮膚外濕癢。臨床常用與白鮮皮、苦參、黃柏同用,煎湯外洗,治療濕疹伴瘙癢者;與豬苓、澤瀉、車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濕熱,止癢。
現代研究:地膚子含苷類及生物鹼、維生素A等,有保護皮膚、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類葯
1.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
功效解析:生地黃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記載生地黃「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因其有涼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熱毒,可用於治療血熱毒盛型濕疹。常與黃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潤燥生津,也可用於治療血虛風燥之慢性濕疹。
現代研究:生地黃含地黃素、甘露醇、生物鹼、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當歸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解析: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支根稱「歸尾」,全體稱「全歸」。 《本草新編》記載:「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當歸頭止血,當歸身和血(既能補血,又能活血),當歸尾破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雖然當歸有頭、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補血為其最大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證的慢性濕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養血潤燥。
現代研究:當歸含揮發油、酯類、菸酸、維生素A類等。當歸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抗炎作用。當歸煎劑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並且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肝經。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因其性涼入肝經,可涼血、活血化瘀,臨床上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應用時常與丹皮配伍。
芍葯以其根入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應用時有人常把兩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補血斂陰,凡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赤芍活血涼血,凡血虛者慎服。
現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葯苷、苯甲酸、揮發油、樹脂、糖類、澱粉等,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並有鎮痛、鎮靜和抗驚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心,肝經。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紫草,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因其長於清理血分之熱,所以可以治療一切臟腑火熱熾盛之實火病。常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常與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現代研究:紫草含乙醯紫草素(水解後生成紫草醌)、紫草紅、異丁醯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時對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
5.丹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解析: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與金銀花、連翹、乳香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葯配伍,用於治療瘡癰腫痛。
現代研究:丹參含丹參酮類、丹參醇類、維生素E等,能改善機體微循環,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丹參制劑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6.白茅根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因其可涼血止血,同時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作用特點是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最為適用。
現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三萜烯、鉀鹽、白茅素、蘆竹素、羊齒烯醇等,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其水浸劑有利尿作用。
7.莪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莪術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所長。」莪術苦泄辛散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破血消瘀,行氣止痛。臨床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常與活血葯配伍應用。
現代研究:莪術含有的揮發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並能促進局部微循環。
五、補益類葯
1.白術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術炒用其健脾益氣效力更強,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常用炒白術配伍黨參、茯苓等,以健脾除濕,同時佐以清熱葯,如參苓白術散。
現代研究:白術能顯著增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術多糖對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復的作用。白術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的能力。
2.黨參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解析: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黨參為常用補氣中葯,但其力量較人參弱,一般慢性虛弱病證都可選用。皮膚科常用其與茯苓、白術、黃芪配伍,以健脾益氣,治療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現代研究:黨參含皂苷、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生物鹼以及多種氨基酸等,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熟地黃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為養血補虛之要葯。臨床常用其與當歸、白芍配伍,治療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現代研究:熟地黃含地黃素、維生素A、糖類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減少滲出的作用。
4.沙參(南沙參、北沙參)
性味歸經: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南沙參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參與北沙參雖是不同科屬的兩種植物葯材,但一般認為兩葯功用相似,但細分起來,南沙參偏於清肺祛痰,而北沙參偏於養胃生津。皮科用於治療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現代研究:北沙參含生物鹼,有降溫、鎮痛作用;南沙參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烏
性味歸經: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何首烏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可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補的良葯,其功效又在地黃、天冬之上。臨床常用何首烏與天冬、麥冬、白芍配伍以養血潤燥,用於治療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何首烏的藤莖可入葯,名首烏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能養血安神,祛風止癢。《本草綱目》記載首烏藤:「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可以治療失眠多汗、血虛身痛、皮膚瘙癢,特別適宜濕疹膚瘙癢伴睡眠差者。
現代研究:何首烏含卵磷脂等細胞新生和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有利於皮損細胞新陳代謝和再生。
『玖』 濕疹怎麼治好得快用什麼中葯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治濕疹的方子有茵陳五苓散、除濕胃苓湯、當歸飲子等。
1.茵陳五苓散:
出自《金匱要略》,具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用於濕熱內蘊型引起的急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較紅、發病急、有糜爛滲出,患者舌質較紅,舌苔較黃膩,脈弦滑有力等。服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對本方中葯物過敏者禁用。
2.除濕胃苓湯:
來源於《醫宗金鑒》,具有清熱除濕,健脾利水之功效。用於脾虛濕蘊型引起的亞急性濕疹,皮損不紅,糜爛滲出不嚴重,患者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治療可用健脾除濕葯如除濕胃苓湯。一般無副作用,但應在醫生或葯師的指導下使用。
3.當歸飲子:
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用於血虛風燥型引起的慢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肥厚、苔蘚化改變,患者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療可用當歸飲子。用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應在中醫辨證指導下對症治療,方可有效。
『拾』 嬰兒濕疹用金銀花藤和艾蒿煮水泡澡可以嗎
你好,寶寶濕疹是可以用金銀花藤和艾蒿煮水泡澡的。金銀花水對去濕疹和痱子有一定效果,金銀花本身是很平和的,而且只是外用,沒有副作用的。不能太濃,用一小把金銀花用兩碗開水泡一下或者煮一下,隔了榨之後混在洗澡水裡就行。 不過建議嬰幼兒濕疹最好使用專門的治療嬰兒濕疹的產品,如滴護的嬰兒植物奶癬膏這個對於嬰幼...兒濕疹效果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