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寶寶奶蘚和濕疹的區別
媽媽有時候會發現,在寶寶的小臉上會出現一些密集紅色顆粒狀的疹子,若用手抓撓則疹子會泛起一層白屑,但不會出現膿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奶癬”。奶癬多因寶寶過敏引起,營養、消化、衣著、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寶寶,使寶寶長出“奶癬”。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
嬰兒奶癬的症狀表現
皮損好發於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復發作。嚴重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分布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發熱,食慾減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狀。
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多在1-2歲減輕、痊癒。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濕瘡。
按不同表現分型:
1、滲出型濕疹
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乾燥型濕疹
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什麼是奶癬
奶癬,醫學上稱為嬰兒濕疹,其病因目前認為主要與過敏有關。患兒具有先天性過敏體質,其皮膚對體內外致敏因子具有較高敏感性,特別是對某些物質易於發生過敏反應。對以奶類食品為主食的嬰兒來說,得了奶癬是否還能吃奶,得從尋找過敏源做起。引起吃奶小孩發生奶癬的可能過敏食物不外乎牛奶、母乳或添加的輔食。若懷疑是牛奶過敏,一則可以將牛奶多煮沸幾次,以破壞致敏的蛋白質,然後再喂小孩;二則可以用豆奶、奶糕等代乳品來替代牛奶喂養。
如果既不是牛奶,也不是母乳,而是對添加的其它輔食過敏所致的奶癬,只要限制過敏輔食的攝入即可。
如果奶癬的發生與母乳有關的話,那就得仔細分析一下,由於母乳的乳汁成分在很大程度上與母親的膳食有關。母親應仔細回顧一下,是否吃了某些易過敏的食物,以至於這些致敏物質通過乳汁進入小孩體內而誘發奶癬或加劇奶癬的症狀。如果嬰兒奶癬與母親膳食有關,哺乳的母親就應暫時停止進食雞蛋、魚、蝦、蟹等過敏食物,不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千萬不要盲目地停止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不僅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增強嬰兒的免疫力,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小孩的生長發育,是任何食物都無法替代的。 ...
嬰兒奶癬該如何用葯
1、家庭用葯
0.2%苯海拉明糖漿1-2毫克/公斤體重/日分3-4次口服。或用撲爾敏0.35毫克/公斤體重/日,分3-4次口服。
糜爛滲出者可外用3%硼酸溶液濕敷再外搽氧化鋅油,滲液減少時外塗硼鋅糊,每天2-3次。
乾燥型者可外搽2-5%黑豆餾油或煤焦油軟膏或塗可的松膚輕松軟膏,每日2-3次。
2、中葯及偏方
黃柏面30克寒水石面15克,青黛面3克,以香油調塗患處滲液多的調稠些,滲液少的調稀些,每日搽2次。
黃連30克枯礬15克,共研細末加凡士林適量,配成軟膏外塗患處。
嬰兒奶癬的飲食安排
飲食要定時定量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要多喝水,少加糖煮沸時間可稍長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給予多種維生素食物,不可吃的過飽如有便秘可給服蜂蜜或調換飲食。如有消化不良,應及時治療。
1、避免讓寶寶過量進食
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和癢感,導致皮膚發生糜爛。
2、尋找可疑的食物過敏原
如果發現明顯地誘發寶寶長奶癬的食物,立即停用,即使是媽咪也應避免吃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食物。懷疑是某種食物引起寶寶過敏時,應該高潮避免再給寶寶吃,如對蛋清過敏可以暫且只給吃蛋黃,停掉喂蛋清,也可從少量蛋清開始喂,然後根據寶寶的反應一點一點地增加。煮熟的蛋清和蛋黃之間的薄膜是卵類粘蛋白,極易引起過敏,不要給寶寶吃。
3、給寶寶添加新食物要從少量開始
從很少的量開始,一點一點逐漸地增加,如果10天左右寶寶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才可能再增加攝入量,或增加另一品種的新食物。
4、適當多攝入植物油
長奶癬的寶寶身體內的必需的脂肪酸含量通常較低,因此媽咪可在喂養中適當多用植物油,同時應少吃動物油,以免使濕熱加重,不利於奶癬的治療。
5、牛奶煮沸次數要多一些
如果寶寶的奶癬是由於牛奶過敏引起,在煮牛奶時,應該加長煮沸時間和次數,使其中引起過敏的乳白蛋白變性,從而減輕過敏,或用其他代乳品替代,如可以改吃豆奶或寶寶樂等。 ...
嬰兒奶癬的日常護理
嬰兒濕疹皮損勿用水洗,嚴禁用肥皂水或熱水燙洗,可用植物油擦乾凈且勿用刺激性強的葯物。
嬰兒睡前應將其兩手加以適當約束,以防抓傷,引起皮損泛發
不要用熱水去燙洗濕疹,不要給嬰兒用肥皂洗臉以避免刺激。洗臉後,可給嬰兒用一些兒童護膚霜。
衣著應寬大,清潔,以棉織品為好嬰兒尿布應勤換洗。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激素類軟膏若用於面部或大面積長期應用可產生副作用。嬰兒皮膚比較嫩,用葯不當往往加重病情因此,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葯。
嬰兒奶癬的預防方法
由於奶癬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很容易反復發作,一些見效快的葯膏又大都含有激素,長期使用難免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奶癬應重在預防。
1、應避免給寶寶過量餵食,防止消化不良;
2、寶寶是牛奶過敏者且不能由母乳喂養,可把牛奶多煮開幾次,改變其成分結構,減少致敏因素。
3、奶內少加糖,或試用其他代乳食品。
4、某些食物過敏者,可開始吃少量,再慢慢加量,使寶寶逐漸適應;
5、採用母乳喂養的媽媽,應多吃些蔬菜、水果、豆製品和肉類的食物。
另外,如果寶寶是過敏體質,家長要注意保持房間的清潔,房間角落、櫃子底下、床下面這些容易積灰塵的地方尤其應該注意經常打掃。不要用刺激性大的沐浴液、香皂為寶寶清潔皮膚;為寶寶選用寬松透氣的純棉內衣,外衣和被褥要保持乾爽,最好在陽光好的時候經常晾曬。避免讓寶寶在塵土飛揚的場所玩耍,以免寶寶接觸揚塵、花粉等過敏原。
㈡ 奶蘚與濕疹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沒什麼區別,濕疹的俗稱就叫奶癬,濕疹是嬰兒常見的症狀 ,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明確,遵醫囑治療,平時注意通風,注意衛生。
㈢ 「奶蘚」是不是就是常說的濕疹
嬰幼兒濕疹在中醫上稱「奶癬」是嬰幼兒皮膚的常見疾病之一,一般發生於寶寶出生後的第1~6個月以內,在之後會隨著寶寶的身體逐漸強壯而減輕,主要表現為臉部,額部,和頭部,出現紅斑,水泡,密集成片,嚴重時可散發全身。可以給寶寶塗抹順峰寶寶來進行控制。
㈣ 奶蘚與濕疹的區別是什麼怎麼治
嬰兒濕疹,中醫稱為「奶癬」,吃奶後在臉上或脖子上出現成片的紅色細小點點,是一種內熱的表現。 西醫認為是過敏性疾病,患濕疹的嬰兒可能對牛奶、羊奶等過敏。濕疹,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注意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
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㈤ 寶寶奶蘚和濕疹的區別是什麼
奶癬又稱為嬰兒濕疹,主要與過敏有關。有奶癬的寶寶具有先天性過敏體質,特別是對某些物質易於發生過敏反應。引起奶癬的可能過敏食物不外乎牛奶、母乳或添加的輔食。如果既不是牛奶,也不是母乳,而是對添加的其它輔食過敏所致的奶癬,只要限制過敏輔食的攝入即可。如果嬰兒奶癬與母親膳食有關,哺乳的母親就應暫時停止進食雞蛋、魚、蝦、蟹等過敏食物,不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㈥ 奶蘚和濕疹的區別有哪些
嬰兒濕疹中醫俗稱奶癬,這兩個其實是一種皮膚病,沒有什麼區別的。濕疹嬰兒往往與消化道攝入食物等致敏有關,嬰兒則可能因吃奶過敏所引起。餵奶的母親吃魚蝦及蛋類也可使孩子發生濕疹。
㈦ 奶蘚與濕疹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奶癬和濕疹是同一種疾病。因為很多迷信的人用奶水給寶寶洗臉造成了寶寶面部的濕疹,因而誤稱為「奶癬」。
㈧ 奶癬和嬰兒濕疹有區別,因為吃奶引起的嗎
眾所周知,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如果哺乳期的寶寶長了濕疹,很大可能與媽媽的飲食有關。哺乳媽媽需忌口 誘發濕疹食物不要吃
①忌致敏食物
如果在飲食方面發現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雞、鴨、鵝、花粉等引起,應徹底禁忌這些食物,以免引起過敏反應,導致寶寶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②忌辛辣刺激食物
不要吃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該避免食用。
③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
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吃發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姜、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㈨ 寶寶濕疹和奶癬的區別
沒有太大區別,嬰兒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屬於變態反應性(或稱為過敏性)疾病,至於確切的病因有時很難找到。通常把嬰兒濕疹稱為「奶癬」,如果用治療「癬」的葯物來治療嬰兒濕疹,病情會加重,有些孩子一吃奶奶濕疹就加重,避免過敏原就可以了,祝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