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慢性濕疹的中葯治療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慢性濕疹的中葯治療

發布時間: 2022-09-15 17:26:34

濕疹怎麼治好得快用什麼中葯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治濕疹的方子有茵陳五苓散、除濕胃苓湯、當歸飲子等。
1.茵陳五苓散:
出自《金匱要略》,具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用於濕熱內蘊型引起的急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較紅、發病急、有糜爛滲出,患者舌質較紅,舌苔較黃膩,脈弦滑有力等。服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對本方中葯物過敏者禁用。
2.除濕胃苓湯:
來源於《醫宗金鑒》,具有清熱除濕,健脾利水之功效。用於脾虛濕蘊型引起的亞急性濕疹,皮損不紅,糜爛滲出不嚴重,患者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治療可用健脾除濕葯如除濕胃苓湯。一般無副作用,但應在醫生或葯師的指導下使用。
3.當歸飲子:
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用於血虛風燥型引起的慢性濕疹,表現為皮損肥厚、苔蘚化改變,患者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療可用當歸飲子。用葯期間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
中葯治濕疹的方子有很多,沒有所謂的特效一說,應在中醫辨證指導下對症治療,方可有效。

⑵ 蔡瑞康的治療濕疹葯方有什麼

蔡瑞康,男,(1935—)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西醫結合皮膚科專家。在 中醫 治療 濕疹 的方法上也效果明顯,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蔡瑞康治療濕疹的 中葯 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蔡瑞康治療濕疹的中葯方
1. 清熱 除濕湯

龍膽草、黃芩、丹皮、赤茯苓、澤瀉、萆薢、苦參各10g,車前草15g,六一散(包煎)、生地各30g。熱盛者加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包煎);濕盛者加牛薏仁、通草各10g;癢甚者加白鮮皮30g;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6g。每日1劑,早晚飯前1小時各服1次。同時配合以下外治法:有糜爛滲出者,用3%硼酸溶液做開放性冷濕敷,每次30分鍾,每日2~3次,濕敷間歇期外塗氧化鋅油;無糜爛滲出者,外塗爐甘石洗劑,每日3~5次。共 用葯 2周。

急性濕疹如果中醫辨證屬於 濕熱 證採用以清熱利濕為主的清熱除濕湯內服,並聯合外用西葯治療,與純西葯治療組比較,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尤其在減輕症狀(紅斑、滲出等)方面見效快。清熱除濕湯由龍膽瀉肝湯和萆薢滲濕湯加減組成,方中龍膽草、黃芩清熱除濕,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赤茯苓、萆薢、澤瀉健脾滲濕.車前草、六一散利濕清熱,苦參除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涼血、除濕止癢之功,切中急性濕疹濕熱證的病機。另外,現代葯理研究證實:方中龍膽草、黃芩、丹皮、生地、甘草等葯都具有一定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臨床應用的關鍵是辨證要准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加減。

2.術苓除濕湯

炒白術10g,蒼術15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薏苡仁20g,厚朴10g,陳皮10g,滑石18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甘草3g。濕邪偏於下焦者可加黃柏、川牛膝; 瘙癢 甚者可加烏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損色黯者可加丹參、當歸。每日1劑,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

本方所主多為亞急性和慢性濕疹患者,病情遷延,或因素體脾虛,或因濕邪久羈,過用苦寒而傷脾,故兼見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或膩等脾虛表現,屬脾虛濕蘊證。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既治“脾虛”之本,又治“濕盛”之標。術苓除濕湯中白術益氣健脾、燥濕,蒼術除脾濕升清陽,茯苓助脾運、利水除濕,三葯合用達健脾燥濕利水之功,為君葯。根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選澤瀉、豬苓、薏苡仁助君葯健脾利水,給邪以出路;陳皮、厚朴理氣和中、下氣除滿、助運脾濕,祛濕劑中配伍理氣之葯,即“氣化則濕亦化”之理,五葯共為臣葯。滑石除濕利水,地膚子、白鮮皮共達止癢之功,三葯為佐葯。甘草既健脾益氣又調和諸葯,為使葯。在全方組成中既有燥濕健脾的平胃散(蒼術、陳皮、厚朴、甘草)以除中焦濕阻,義含健脾滲濕的四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以治溲短便溏,再伍滲利小便的六一散(滑石、甘草),從而使全方達到健脾燥濕暢三焦之機、化膀胱之氣,使濕無從牛而有其去路的治療目的,服之則濕患得除。

3.養血祛風湯

生地15g,當歸10g,赤白芍各15g,丹參15g,雞血藤15g,夜交藤15g,白蒺藜15g,烏梢蛇10g。陰血不足甚者加熟地10g,麥冬10g,女貞子15g;風盛瘙癢甚者加蟬衣6g,白僵蠶10g,全蟲6g;合並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紅花10g,莪術10g;伴失眠者加生龍牡各30g,酸棗仁30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5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慢性濕疹多為急性遷延而來,病發日久,耗傷陰血,血虛不能濡潤肌膚,化燥生風,瘙癢難忍,治療當養血祛風,潤燥止癢。養血祛風湯中生地、當歸、白芍 滋陰 養血,潤燥祛風以止癢,赤芍清熱涼血止癢,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止癢,共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夜交藤養心安神,白蒺藜、烏梢蛇祛風止癢以治標,諸葯合用,切中病機,收效甚佳。

4.外洗除濕湯

龍膽草10g,苦參30g,蛇床子30g,黃柏20g,地膚子30g,車前草30g,黃芩10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馬齒莧30g,板藍根30g,六一散10g。濕熱型加土茯苓15g;脾虛濕阻型加茯苓、白術各10g;血虛風燥型加川芎10g,何首烏20g;瘀毒積聚型加桃仁、紅花各10g;體弱氣虛型加黃芪、黨參各15g;脂溢性濕疹加茵陳、山楂各10g。1日1劑,水煎兩次浸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5次。

根據濕熱、脾虛、濕阻、血虛風燥、瘀毒積聚等不同證型,隨症加減治療。方中龍膽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濕清熱,入肝膽膀胱經,苦寒沉降,長於清瀉肝膽實火、三焦濕熱;黃芩、黃柏、苦參清熱燥濕,瀉火 解毒 ,三葯共輔龍膽草清利三焦實熱而燥濕;蛇床子燥濕祛風殺蟲;車前草長於利濕消腫兼可清熱。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熱,滑可利竅,除膀胱之熱結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熱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腫,兼可清熱除煩止渴,釜底抽薪,標本兼治。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涼血瀉熱,又善養陰生津,佐苦寒之劑免傷陰分;赤芍酸寒,能瀉能散,既可涼血活血,又能瀉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熱涼血消斑。三葯配合既可清熱利濕,涼血消斑,又免過用寒涼而傷陰。板藍根、馬齒莧功在清熱解毒,防治毒熱濕邪,並能涼血消腫。全方諸葯配合,共奏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功,使熱清濕利而皮疹得消。葯理研究證實,黃芩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以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生地黃具有皮質激素樣免疫抑製作用;馬齒莧、甘草等均有抗過敏作用。諸葯配合起到抗過敏、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辨證施治,對症治療,相得益彰,療效穩定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5.黃柏百部湯

黃柏30g,百部30g,土茯苓15g,蛇床子30g,蒼術15g,荊芥15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苦參30g,藿香15g,明礬或桔礬30g(皮膚無糜爛滲液者用明礬,有糜爛滲液者用枯礬)。用溫水洗凈患處,取上葯煎水1500~2000ml,倒入盆中,趁熱汽熏蒸患處,待葯液涼至適宜溫度,用紗布蘸葯液洗患處。每天治療2次,每次20~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6.溫陽除濕水劑

生川烏10g,生草烏10g,艾葉15g,大風子20g,威靈仙30g,紅花15g,地膚子20g,苦參20g。每日1劑,加水煎取2000ml,溫泡手足,每次30分鍾,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雙手忌直接接觸食物和各種洗滌用品。

“濕性重濁黏膩”,“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久之,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掌跖失於溫潤,濕邪因而停滯,局部氣血瘀閉,膚絡不暢.肌膚失養而成本病。故以溫通經絡、除濕潤膚為治療大法。方中牛川烏、生草烏、艾葉、大風子有溫通氣血、透達經絡之作用,其中川草烏、大風子還有除濕作用;威靈仙通行卜二經絡且祛 風濕 ;紅花活血通絡;地膚子、苦參除濕止癢。諸葯相配,則陽氣至,經絡通,氣血暢,濕邪除,肌膚 自然 潤澤。

7.濕疹熏葯方

地膚子、蛇床子、百部、蓖麻子、艾葉、苦參、蒼耳子葉、自鮮皮各30g,花椒15g。上葯混合共碾粗末,用較厚草紙卷葯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鍾,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

熏葯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在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 外科 皮膚 疾病 的一種外治法。從臨床使用過程中體會到:熏葯的葯煙無任何毒性,不會對人體產生損害,對於角化過度和瘙癢明顯的 皮膚病 止癢和軟化皮膚作用較好。熏療時,濃煙溫度一般50~60℃為宜,應經常用手試溫,以免引起燒 燙傷 。濕疹熏葯方中地膚子、蛇床子、花椒、蓖麻子、蒼耳子葉均能潤膚止癢,百部、苦參、白鮮皮殺蟲止癢,艾葉、花椒溫和解風毒而止癢。諸葯共奏除濕祛風、殺蟲止癢之功。
治療濕疹的 食療 調理
1、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3、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4、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5、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 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鍾加入紅糖即可。
治療濕疹的 護理 工作
濕疹特別是慢性者,大都通過經年累月的治療未獲痊癒,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實,濕疹不是不治之症,由於此病發病原因極為復雜,給治療帶來困難。患者應該與醫生合作,建立治癒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葯不當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魚、蝦、蟹或濃茶、咖啡、酒類,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這些都可減少濕疹的復發,達到治癒的目的。

盡量尋找過敏原,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衣服要穿得寬鬆些,以全棉織品為好。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忌抓癢,抓癢使皮膚不斷遭到刺激,會越抓越癢,其結果會使皮膚病變區更加增厚粗糙和苔癬化,抓破皮膚又會引發感染。忌熱水燙,有的病人因癢得難受就用熱水燙,結果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紅腫加重,病變區滲液增加,病情更重。忌刺激性食物,像酒、濃茶、辣椒、咖啡、蔥、姜、蒜等會使瘙癢加重,應忌之。魚,蝦等食品會使濕疹加重,也應避免食用。

猜你喜歡:

1. 治療不孕症的中葯偏方

2. 治療不孕不育常用的中葯盤點

3. 中醫治療不孕症的偏方

4. 治療女性不孕的中葯偏方

5. 中國不孕不育醫院排名 全國不孕不育醫院排行榜

⑶ 慢性濕疹中葯治療

慢性濕疹通常都是由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但是一直沒有好好治療,沒有治癒好而病變引起的,也有可能因為剛開始發病不太明顯,所以沒有治療因此慢慢惡化變成慢性濕疹。
可用以下的內服+外用來改善:
內服: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參10克,當歸6克,生白術10克,茯苓10克,生苡仁10克,陳皮6克,防風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用:取專去濕疹的蘊磯霜塗抹在患處,早晚各一次,堅持一段時間濕疹就會好的。
除此之外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避免洗澡水過熱,雖然會暫時起到止癢作用,但是這是不可取的。
②清洗患處的時候,不能用鹼性比較強的肥皂。
③衣著宜寬松,以減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纖及毛織品直接接觸皮膚,還有勤換洗貼身衣物。
④飲食上避免吃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牛肉、魚、蝦等食品,最好保持清淡的飲食,多吃水果蔬菜。

⑷ 用什麼中葯可以治療慢性濕疹分別用多少克

中葯外洗治療:土茯苓20克,地丁15克,連翹12克,荊芥18克,花椒15克,甘草9克,透骨草18克,艾葉18克,柳葉15克.芒硝50克.水煎外洗.日1--2次.每次30分鍾,連續7天.

⑸ 中醫怎麼治慢性濕疹。。

你好,對於皮膚病濕抄疹症狀,濕疹與過敏有一定關系,因為接觸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以及自身血液濕熱的因素。導致皮膚發生應激性炎症病變,所以出現紅斑,丘疹,瘙癢,滲出。
需要系統治療才能更好的改善,需要到醫院做過敏原檢測,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避免接觸需要保持乾燥的環境。配合抗過敏,抗組胺,清熱利濕止癢的葯物系統治療,才能更好的改善。

⑹ 慢性濕疹可以用中醫調理嗎

慢性濕疹是可以用中醫中葯進行調理的,而且還有一定的作用。

⑺ 治療濕疹的中草葯介紹

濕疹屬於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葯可以有效治療濕疹。那麼濕疹吃什麼中葯好?接下來我帶大家了解一下治療濕疹的葯吧。

治療濕疹的中葯

1、虛實夾雜證

慢性濕疹患者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本證表現為濕疹日久不愈,皮膚粗糙變厚,抓破可流黃水,患處皮膚色暗滯,身倦乏力,苔膩,舌質淡嫩且胖,脈緩。治宜健脾養血,兼以清利,可選用:

(1)松香、枯礬、雄黃、黃丹各等份,共研細末,過篩,將葯粉用。

(2)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2、濕熱證

急性濕疹多屬於濕熱證。急性濕疹患者多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是急性濕疹的常見表現,或出現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癢,抓破後流水,浸淫成片,可結痂,伴口乾少飲,小便色黃。患上急性濕疹,吃什麼中葯好?宜選擇清熱祛濕之功效的方葯:

(1)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水煎取葯液洗患處。

(2)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3)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4)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後外敷。

(5)鮮馬齒莧200克,水煎後取葯液,濕敷患處。對皮膚糜爛流黃水者用之。

(6)鮮馬鞭草100克,水煎取葯液,放冷後洗患處。

濕疹的臨表床表現

1.按皮損現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期。

(1)急性濕疹 皮損初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逐漸融合成片,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抓破後呈明顯的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邊緣不清。如繼發感染,炎症更明顯,可形成膿皰、膿痂、毛囊炎、癤等。自覺劇烈瘙癢。好發於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肛周等,多對稱發布。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減輕後,皮損以小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僅見少量丘皰疹及糜爛。仍有劇烈瘙癢。

(3)慢性濕疹 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濕疹;也可開始即為慢性濕疹。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自覺瘙癢劇烈。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腘窩、外陰、肛門等處。病程不定,易復發,經久不愈。

2.根據皮損累及的范圍,分為局限性濕疹和泛發性濕疹兩大類。

(1)局限性濕疹 僅發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濕疹、女陰濕疹、陰囊濕疹、耳部濕疹、乳房濕疹、肛周濕疹、小腿濕疹等。

⑻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

1.防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

功效解析: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醫學啟源》記載,防風「主治諸風及祛濕也」。防風辛溫發散,可治療一切風邪,而且在祛風葯物中作用比較溫潤,祛風而不傷陰液。皮膚科常用其與荊芥配伍,增強止癢之效,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現代研究:防風含酚類物質、甘露醇、有機酸等,有解熱發汗作用,並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抑制組胺釋放。

2.刺蒺藜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風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風止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葯相配,增強止癢效力,用於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還可用與何首烏配伍,一補一散,既可養血,又能疏風止癢,適用於濕疹日久,血虛風燥,症見皮損肥厚、乾燥脫屑、瘙癢甚者。

現代研究:刺蒺藜含揮發油、皂甙、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等。皂甙可以抑制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並能改善皮損部血液循環狀態。

3.全蠍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經。

功效解析:全蠍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玉楸葯解》中記載全蠍:「穿筋透節,逐濕除風。」就是說其葯力能夠入絡脈,祛除深藏於其中的風濕邪。因其祛風而止癢故可用治風邪入絡引起的皮膚瘙癢。臨床則多用來治療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效果良好。全蠍與蜈蚣配伍使用,兩葯走竄搜剔,可以增強祛風活絡、息風止痙的功效。另外,全蠍還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結的作用,尤適宜於風毒惡血蘊結肌膚引起的頑固性瘙癢、皮膚增厚者。

現代研究:全蠍含有蠍素、氨基酸、無機元素、甜菜鹼、膽甾醇、蠍酸等成分,具有抗驚厥、抗癲癇、鎮痛、抗腫瘤等葯理作用。全蠍與蜈蚣配合使用可達到止癢的原因,與兩葯均有鎮靜作用,可降低皮膚神經末梢的敏感性有關。但二葯均有毒,用量過大可引起溶血反應,臨床曾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劑量。

4.僵蠶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解析: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僵蠶可治「皮膚風瘡」。因其祛風止癢,多用於治療濕疹伴皮膚瘙癢者;又因其有疏風熱的作用,可治療風熱蘊結肌膚引起的濕疹,常與桑葉、菊花等疏散風熱葯配伍使用。

現代研究:僵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驚厥作用,體外試驗有輕度抑菌作用。

二、祛濕類葯

1.蒼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解析: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濕。因其有特異香氣,還可以進行香療,即中醫理論所說的「芳香辟穢」。中醫認為,身體異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機體內有濕熱,體表孔竅是散味的「門窗」。香療可以疏通體內代謝,祛濕熱,讓身體「門窗」自然散發清香。使用蒼術時,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溫,不宜用於有熱象證候者。

蒼術對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尤為適宜。如果伴有面色無華,食慾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黃等脾虛癥候,可與白術、茯苓、澤瀉配伍使用。若伴胸悶惡心,腹脹等氣滯症狀,常與陳皮、厚朴合用,增強除濕理氣的效力。

現代研究:蒼術含揮發油,並含豐富的維生素A,有助於皮損部位癒合。

2.厚朴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中醫認為,性味苦燥的葯物可以祛除濕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濕邪,同時,因其性溫可下氣除脹滿,與其他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療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常與蒼術、陳皮同用,如平胃散。

現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對皮膚腫瘤有抑製作用。

3.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世補齋醫書》記載,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濕。皮膚科常用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泛發性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臨床上多同山葯、白術、薏苡仁配伍,達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參苓白術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濕湯等。

現代研究:茯苓含糖類、酸類物質,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因其性涼,能清熱而利濕,又能健脾,臨床常用治濕疹證屬脾虛濕盛型。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如參苓白術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葯外,還是一種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對粉刺、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

現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薏苡仁酯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於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炎作用。

5.車前子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功效解析: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車前子可利水道,除濕痹。且本葯利濕而不傷陰,車前子利水作用大於清熱作用。車前子與健脾祛濕葯配用,可利濕止瀉,用治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與清熱利濕葯同用,增強清熱效力,並通過利小便的作用使濕有出路,如配伍龍膽草、黃芩、澤瀉、通草之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治療證屬濕熱的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葯疹等。

現代研究:車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陳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解析:茵陳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祛濕作用強,又有解毒療瘡之功,為治濕熱黃疸的要葯,還可用治小便不利,風癢瘡疥。茵陳配伍清熱葯,如茵陳蒿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的濕疹。

現代研究:茵陳含香豆精、茵陳酮、茵陳揮發油,有利膽解熱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7.萆薢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葯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祛風濕功效顯著,能治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臨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濕,治療脾虛濕濁不化之急性、亞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萆薢含薯蕷皂甙,有抗真菌作用,並能擴張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歸經: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藿香不僅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氣。《本草正義》記載,藿香芳香而猛烈,溫煦而燥烈,能祛除陰濕邪,同時助脾胃正氣,是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有效葯物。皮膚科常用來治療暑濕引起的皮膚病,如亞急性濕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氣散。

現代研究:藿香含揮發油,促進胃液分泌,並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三、清熱類葯

1.黃芩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

功效解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於清中上焦的濕熱。金代醫家張元素歸納黃芩瀉熱功效顯著。皮膚科常用其治療皮炎濕疹類過敏性皮膚病,辨證屬濕熱者。清代名醫鄒澍總結張仲景使用黃芩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黃芩與黃連配伍,清中焦之濕熱。現代臨床中也常使用黃芩與黃連配伍來增強清熱燥濕力量。黃芩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對熱毒瘡瘍有治療效果。

現代研究:黃芩主要成分為黃芩苷,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而且不易產生抗葯性。黃芩苷對皮膚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製作用。

2.黃連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解析: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熱燥濕作用大於黃芩,並且對中焦濕熱最有效,而且善於清心經實火。中醫認為,火分為實火或虛火,實火多為外感邪氣,治宜瀉火,若外邪已傷陰則瀉火同時還要滋陰。虛火為陰虛而不制陽,治療宜滋陰,若陰損及陽則需陰陽共補,不過仍以滋陰為主。

黃連可內服或外用治療濕疹、癰腫、顏面紅斑等。黃連配伍黃芩、梔子可治療急性濕疹皮炎類疾病,辨證屬濕熱證者,又因黃連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經有實火而兼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表現的,使用黃連尤為適宜。黃連制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單味黃連外洗亦有收斂止癢作用,可治療陰囊濕疹、下肢濕疹。外塗黃連浸汁,可治耳道流膿。

現代研究:黃連主要成分是小檗鹼,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對抗過敏反應。黃連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3.黃柏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長於清泄下焦濕熱,也是治療濕疹最常用的外用葯之一。內服可用於因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諸多皮膚病,症見焮紅腫痛、潰破滲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對下肢皮膚病效果較好。若外用該葯,還有清熱燥濕,收斂瘡面的作用。常與蒼術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膚科對濕熱見症明顯的濕疹,手足汗皰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現代研究:黃柏含小檗鹼,具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此外,黃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

4.龍膽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析:龍膽草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作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龍膽草皆能治癒。可見其清肝膽熱功效顯著。因此,龍膽草常用於治療以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過敏性皮膚病,方用龍膽瀉肝湯、清熱除濕湯(趙炳南創制)等。龍膽草配伍苦參、梔子、黃柏、車前子效力更強。外用龍膽草單味葯水煎冷敷,可以治療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當歸苦苷等苷類苦味成分,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常見細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解析: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主葯。《本草圖經》就評價苦參「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因其清熱燥濕止癢,治療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效果顯著,且常用於治療陰囊濕疹。內服外洗均有較好療效。常與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濕殺蟲,二葯相合,煎水外洗,燥濕功力更強,且寒熱相濟,可以治療寒熱屬性不明顯的男子陰囊濕疹。

現代研究:苦參含多種生物鹼和黃酮類。苦參鹼有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而且具有類似皮質激素的抗炎、抗過敏效果。

6.玄參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解析:玄參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熱瀉火,又可滋養津液,所以熱毒實證、陰虛內熱證均可使用。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因病程較長,以致耗陰傷血,生風化燥。常見皮損浸潤肥厚,乾燥脫屑,瘙癢劇烈,常有舌紅苔花剝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醫創滋陰除濕法,治療此型濕疹,方用滋陰除濕湯,便以玄參為其中一主葯。

現代研究:玄參含生物鹼、糖類、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揮發油、胡蘿卜素等。玄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此外,本品對多種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還具有抑製作用。

7.白鮮皮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鮮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葯性論》記載,白鮮皮可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為皮膚科常用葯。常與苦參、地膚子配伍,煎湯內服、外洗,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現代研究:白鮮皮含白鮮鹼、白鮮內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抑制變態反應,減少病變部炎症滲出,促進皮損癒合。

8.金銀花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解析: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是治療瘡癰的要葯。清代陳士鐸對金銀花大加贊賞,認為金銀花最能消火熱之毒,主張清火熱之毒必用本葯。臨床中金銀花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辨證屬濕熱而熱象明顯者。熱象明顯且有化毒趨勢,常見皮膚大片紅斑、丘疹,皮色焮紅灼熱,疼痛。常與連翹、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熱毒,如五味消毒飲。

現代研究: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金銀花莖葉提取物能明顯的抑制真菌生長,對病毒也有抑製作用。金銀花水煎劑對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

9.青黛

性味歸經:味咸,性寒。歸肝,肺經。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熱解毒,消斑。臨床上青黛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過敏性皮炎等,尤其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外用可與黃柏、石膏等配伍。

現代研究:青黛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製作用。青黛中分離出的色胺酮對皮膚病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絡,清除濕熱蘊毒。土茯苓湯最早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還是治療梅毒的要葯。作為治療梅毒的要葯,土茯苓湯對於一般的「濕熱」也有明顯的功效。現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現代研究:土茯苓根莖含皂苷、鞣質、樹脂等。土茯苓苷能給肌膚補充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促進人體自身對皮脂的調理,達到平衡。鞣質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養肌膚,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

11.馬齒莧

性味歸經: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解析: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對治療癰腫毒熱有明顯療效。如《醫宗金鑒》記載的馬齒莧膏即以馬齒莧鮮品搗爛外敷,治療血熱毒盛的腫瘍。現代臨床多用其煎湯外洗,單味水煎劑有明顯收斂、消炎、止癢作用,所以,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現代研究:馬齒莧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鉀鹽,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過敏作用。

12.地膚子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地膚子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本草原始》記載,地膚子可以去皮膚中濕熱,皮膚外濕癢。臨床常用與白鮮皮、苦參、黃柏同用,煎湯外洗,治療濕疹伴瘙癢者;與豬苓、澤瀉、車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濕熱,止癢。

現代研究:地膚子含苷類及生物鹼、維生素A等,有保護皮膚、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類葯

1.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

功效解析:生地黃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記載生地黃「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因其有涼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熱毒,可用於治療血熱毒盛型濕疹。常與黃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潤燥生津,也可用於治療血虛風燥之慢性濕疹。

現代研究:生地黃含地黃素、甘露醇、生物鹼、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當歸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解析: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支根稱「歸尾」,全體稱「全歸」。 《本草新編》記載:「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當歸頭止血,當歸身和血(既能補血,又能活血),當歸尾破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雖然當歸有頭、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補血為其最大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證的慢性濕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養血潤燥。

現代研究:當歸含揮發油、酯類、菸酸、維生素A類等。當歸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抗炎作用。當歸煎劑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並且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肝經。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因其性涼入肝經,可涼血、活血化瘀,臨床上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應用時常與丹皮配伍。

芍葯以其根入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應用時有人常把兩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補血斂陰,凡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赤芍活血涼血,凡血虛者慎服。

現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葯苷、苯甲酸、揮發油、樹脂、糖類、澱粉等,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並有鎮痛、鎮靜和抗驚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心,肝經。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紫草,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因其長於清理血分之熱,所以可以治療一切臟腑火熱熾盛之實火病。常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常與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現代研究:紫草含乙醯紫草素(水解後生成紫草醌)、紫草紅、異丁醯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時對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

5.丹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解析: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與金銀花、連翹、乳香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葯配伍,用於治療瘡癰腫痛。

現代研究:丹參含丹參酮類、丹參醇類、維生素E等,能改善機體微循環,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丹參制劑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6.白茅根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因其可涼血止血,同時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作用特點是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最為適用。

現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三萜烯、鉀鹽、白茅素、蘆竹素、羊齒烯醇等,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其水浸劑有利尿作用。

7.莪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莪術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所長。」莪術苦泄辛散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破血消瘀,行氣止痛。臨床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常與活血葯配伍應用。

現代研究:莪術含有的揮發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並能促進局部微循環。

五、補益類葯

1.白術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術炒用其健脾益氣效力更強,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常用炒白術配伍黨參、茯苓等,以健脾除濕,同時佐以清熱葯,如參苓白術散。

現代研究:白術能顯著增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術多糖對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復的作用。白術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的能力。

2.黨參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解析: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黨參為常用補氣中葯,但其力量較人參弱,一般慢性虛弱病證都可選用。皮膚科常用其與茯苓、白術、黃芪配伍,以健脾益氣,治療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現代研究:黨參含皂苷、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生物鹼以及多種氨基酸等,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熟地黃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為養血補虛之要葯。臨床常用其與當歸、白芍配伍,治療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現代研究:熟地黃含地黃素、維生素A、糖類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減少滲出的作用。

4.沙參(南沙參、北沙參)

性味歸經: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南沙參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參與北沙參雖是不同科屬的兩種植物葯材,但一般認為兩葯功用相似,但細分起來,南沙參偏於清肺祛痰,而北沙參偏於養胃生津。皮科用於治療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現代研究:北沙參含生物鹼,有降溫、鎮痛作用;南沙參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烏

性味歸經: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何首烏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可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補的良葯,其功效又在地黃、天冬之上。臨床常用何首烏與天冬、麥冬、白芍配伍以養血潤燥,用於治療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何首烏的藤莖可入葯,名首烏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能養血安神,祛風止癢。《本草綱目》記載首烏藤:「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可以治療失眠多汗、血虛身痛、皮膚瘙癢,特別適宜濕疹膚瘙癢伴睡眠差者。

現代研究:何首烏含卵磷脂等細胞新生和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有利於皮損細胞新陳代謝和再生。

⑼ 治濕疹有什麼好的有效的方法中葯方面的

濕疹是一種皮膚炎症性疾病,局部可有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出液,內結痂,脫屑,色素容沉著,皮膚粗糙,皮膚變厚,有奇癢等。多發於陰囊,大腿內側,膕窩,肘彎,耳周,乳房等處;嬰幼兒多發於頭面部。

一般 濕疹為濕熱侵害肌膚而形成,治法以清熱利濕為主:萆薢3錢,赤苓3錢,澤瀉3錢,薏苡仁5錢,滑石5錢,黃柏2錢,丹皮2錢,通草2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急性皮膚紅熱作癢,有丘疹或水皰,搔破後糜爛的,加蒼術3錢;慢性者皮膚增厚,奇癢,搔後出血結痂,連綿不愈的,為兼有血虛,加當歸3錢,生地3錢,川芎2錢,白芍2錢。
外用楊柳樹葉煎水或茶葉水濕敖患部,每日3-5次。

⑽ 慢性濕疹應該怎麼治療

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葯、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葯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
1、尋找病因,隔絕致敏源,避免再接觸,禁食酒類及易過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注意皮膚衛生,不用熱水燙洗皮膚,不外用刺激性止癢葯。積極治療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療:西葯以止癢抗過敏為主,可選用抗組胺類葯物、鈣劑。另外,歐淇貝康治療效果也不錯,它主要是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
3、中醫標本兼治:中醫治療濕疹的方針,是把體內積聚的熱毒引發出來而予以排除,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採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濕、活血、清瀉等,視乎病患的體質而定。採用中醫外用化濕膏的治理和修復濕疹的方法。中葯治療濕疹是可以根治的,但是由於醫治的重點不是把表面的皮膚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徹底改變體質,因此醫治時間並非1~2個星期便能徹底見效;此外,病患需有心理准備,因為吃葯初期可能因為要引發熱毒排出,以致病情更為嚴重,但這只是復原過渡期的短暫反應,無須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