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病初期,在皮膚出現紅斑、水腫的基礎上出現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等,泡破後出現糜爛、滲水、結痂、脫屑等。覺瘙癢,搔抓可以引起糜爛、膿泡、出血、苔癬樣變等,另外可以從原發部位向周圍擴散,泛發全身,形成紅皮玻患病後瘙癢難忍。
【蕁麻疹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蕁麻疹方葯】多皮飲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乾薑皮6克,大腹皮9克,白蘚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川槿皮9克
【用法】水煎,一日兩服,忌辛辣油膩腥滋膩之品。
【蕁麻疹按語】方中赤e68a847a6431333335333164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濕,滌清腸胃之積滯;乾薑皮取其幸溫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蘚皮、川槿皮驅風止癢;丹皮涼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瀉肺而清皮毛。
血熱症【蕁麻疹症狀】皮疹紅色,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季發病,苔薄黃,脈浮數。
【蕁麻疹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蕁麻疹方葯】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金銀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黃苓9克,蟬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時間不宜過長,每日一劑,分兩次涼服。忌辛辣、發物。
【蕁麻疹按語】此方以荊芥、防風、薄荷、蟬衣為主要葯。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入氣分,驅散風邪;防風其氣不輕揚,能散入於骨肉之風,故宣散在表之風邪,用防風必用荊芥;薄荷清輕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蟬衣涼散風熱,開宣肺竅,其氣清虛,善於誘發。以上四味葯,表散作用較強。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浮萍輕浮升散,善開主竅;僵蠶祛風散結,協助上述四味主要葯以透達表熱之邪。金銀花、黃苓解毒清肺熱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葯。
溫馨提示:中醫治療蕁麻疹固原很好,但是見效比較慢。目前,經國內外皮膚病專家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針對蕁麻疹發病機理入手,精心研製的歐淇貝康抗菌乳膏,具有清毒化濕、清血除風、化瘀解毒的良好治療效果,對久治不愈的慢性頑固性蕁麻疹以及急性蕁麻疹都有很明顯的療效,此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了蕁麻疹患者的病痛和煩惱
⑵ 中葯治療蕁麻疹
首先要知道得的是什麼類型的蕁麻疹,才好下葯。
(1)風熱型,多見於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荊防方
【葯物組成】荊芥穗2錢,防風2錢,僵蠶2錢,金銀花4錢,牛蒡子3錢,丹皮3錢,紫背浮萍2錢,乾地黃3錢,薄荷1錢半,黃芩3錢,蟬蛻1錢半,生甘草2錢
【方劑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2)風寒型,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麻黃方
【處方】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功能主治】辛開腠理,和血止癢。主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寒束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散合多皮飲加減。
再有:
慢性蕁麻疹中葯方劑
中葯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葯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榮方。
中葯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何任方<蕁麻疹>
⑶ 寒冷性蕁麻疹吃什麼中葯
可吃些抗過敏葯物氯雷他定,也可用中葯治療,如防風通聖丸、浮萍丸等。但中葯同西葯一樣,只起抗過敏作用,若過敏原不除,停葯後病情同樣會反復。目前還很難說通過長期服中葯調節人體免疫力,就能把過敏狀態轉為正常,使患者再遇塵蟎、蟑螂等過敏原不會發生過敏。所以,還是建議在遠離過敏原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⑷ 中醫如何治療寒性,膽鹼性蕁麻疹
你好,膽鹼能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種,建議去皮膚科去治療!自己治療的話可以服些抗過敏的葯,如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做到心情舒暢.希望對你有幫助,有問題及時和我們聯系.
⑸ 寒性蕁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湯!——羅大倫
經常有朋友問我,患了蕁麻疹怎麼辦?這個蕁麻疹,又叫「風團」,有時候被風一吹,就會感覺渾身發癢,用手一撓,立刻皮膚上會出現很多紅色的疙瘩,越撓越大,有的在瞬間會變得極大,甚至連成片,整個皮膚都發紅凸起,很是駭人。然後,有的人若干時間後會自動退去,有的會反復出現,整天發癢,嚴重地影響工作和生活。
有的時候,這東西也不是風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魚蝦,或者什麼特殊的東西,也會出現蕁麻疹。總之,這是一個比較普遍,也很煩人的疾病。
患了蕁麻疹會有危險嗎?
有的朋友會說,這個病就是癢,挺著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會有什麼大的危險嗎?
其實還真有的,蕁麻疹如果起在肢體上,一般沒有大的問題,可是有個別情況,有那種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頭,壞了,因為這里皮膚薄弱,是呼吸的必經之路,不斷的刺激會導致水腫,會讓局部瞬間突然腫大,嚴重堵塞呼吸通道,這種情況會出現危急的後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導致窒息,人會在很短的時間里出現生命危險,有時候急救來不及,周圍有醫務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頭切開插管處理,讓患者可以呼吸,這樣保證生命的安全。雖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蕁麻疹該怎樣調理呢?
西醫會用抗過敏的葯物治療,中醫則會將其分型,然後對症處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熱, 有的蕁麻疹是一見到熱的就嚴重,越熱越厲害,這可能多是熱證,中醫會用涼血解毒等方法調理。
還有一種,是遇到冷的就嚴重,比如冷水洗會嚴重,風稍微涼一點,一吹就嚴重,這多是寒證,我所見到的,寒證的多,熱證的少,基本上這幾年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寒證,所以給大家聊聊寒證的蕁麻疹。
這種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這是基本體質。如果從症狀來看,往往是脈弱,舌質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動作就氣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夠紅潤,稍一運動就容易出汗,平時怕風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夠充沛,容易疲倦。
此時,如果遇到冷風,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時候被冷風吹到,則容易出現蕁麻疹,一撓,一身疙瘩,紅紅的一片,瘙癢不止。
那麼該怎麼調理呢?
我的經驗是用 桂枝湯 。
要說起這個桂枝湯,來歷可了不起,它是醫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裡面的第一個方子,被古代稱為 「仲景群方之魁」 ,這個方子的妙處,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只就著蕁麻疹來談談它的用處。
這方子現在的份量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薑三片、大棗六枚(掰開)。
其實其中的葯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薑和大棗是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裡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大,所以我給出的是《方劑學》教材裡面的大致份量,生薑和大棗是我的經驗用量。
那麼,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
它的功用是: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這個方子歷代主要應用,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也就是明顯的正氣不足的人,患了風寒感冒的時候,這個方子是最恰當的。這種表虛證的症狀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此時古書記載還會出現一個症狀,叫「鼻鳴干嘔」,這「干嘔」好理解,可是這個「鼻鳴」是什麼情況呢?原來,在我們患外感的時候,鼻腔裡面會堵塞,有時又有濃鼻涕凝結在裡面,此時呼吸,有時會氣流堵塞,然後用力,又突然通開,此時會出現鼻鳴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此方會被張仲景選用放在《傷寒論》這部巨著的第一個方子的位置呢?這方子是怎麼構成的呢?
原來,當風寒傷人肌表的時候,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這是正氣尚足,對寒邪侵襲的正常反應,此時防線還算堅固,所以沒有汗。
可是有的人,正氣虛弱,外寒來襲後,正邪斗爭,結果自己的防線出問題了,總是出汗,這個出汗是「桂枝湯證」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此時這種表虛之人,容易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干嘔,這是腠理不固,衛氣鬆弛,營陰無法內守,於是泄出腠理,成為汗液出來了。中醫管這種情況,叫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那麼,蕁麻疹的寒證,也是有著同樣的機理的。往往是營衛不和,所謂「營」,中醫叫營氣,指的是循行於脈中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一些營養物質,《素問·痹論》雲:「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而所謂的「衛」,顧名思義,指的是保衛身體的「衛氣」,是一種防護的功能的描述,《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認為衛氣主要分布於體表。但是,《素問·痹論》則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膛」,可見衛氣也循行於身體內部,在各個臟腑之間,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實,衛氣和營氣是不可分開的,營是營養物質,而衛氣就是運送它的力量,衛氣將營氣運送往全身,在體表的,就是去防衛外邪入侵了,在體內的,就是為身體臟腑輸送營養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的意思,是衛氣出了問題,推動輸送營氣的功能有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此時叫做「衛強營弱」呢?其實,「衛強營弱」的實質是營衛皆弱,看不到這一點,就沒法真正懂得桂枝湯的道理,而「衛強營弱」只是相對的,「衛強」是外邪來襲,正氣不足的人,衛氣是不足的,是紊亂的,此時不足的衛氣忙於在體表組織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滯於局部,顯得「衛強」,可是力量還是不夠,所以無法正常運送營氣,營氣無法正常通行,成為沒有押送官的糧草,所以會四散,所以會散出體外「汗出」,這種狀況,在局部就顯得「營弱」。
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張仲景的辦法是,補足正氣,所以他用桂枝湯, 桂枝湯的核心,是補足脾胃之氣,增加脾胃之氣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力量的。
很多人問,我們的營衛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你總是說,孩子總是感冒,是因為脾胃虛弱呢? 其實,我們身體的正氣,都與脾胃有關,尤其是保護身體的營衛之氣,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所以我們營衛之氣的來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們再來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葯、炙甘草,和生薑大棗。可是同樣的葯物組成,只是芍葯增加一倍的葯量,在加上飴糖,張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湯了,這個建中湯就是補脾胃建中焦的經典方子,而桂枝湯服用後要喝熱粥,這個熱粥和飴糖的區別,其實只是濃縮與否的問題,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見,桂枝湯的一個我們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補脾胃,建中焦。而與小建中湯的不同,是桂枝湯的芍葯量少一點,也就是收斂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認為桂枝湯是補足中焦,同時增強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功能的,也就是說它有增加輸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裡面談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除了補中,它的作用還有通行氣分的功能;而芍葯則是:「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其中也有「益氣」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補益陰氣,而除此之外,它更善於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與芍葯都有補正的作用,同時可以通行營衛之通道的功能。
當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葯,補足正氣之外,通行經絡,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葯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除了補足正氣,一治衛強,通行衛氣的運行,一治營弱,通行營氣的運行,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肌,溫衛氣之通道。大棗甘平,熬葯的時候要掰開,不用去核,熬好後益氣補中,養營氣之基礎。更重要的是姜、棗相合,可以升發脾胃之氣,是謂補中,這是營衛之氣的來源。炙甘草則是典型的守中之葯,坐鎮中焦。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葯,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其實,仲景將此方放在《傷寒論》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測他是想突出補足正氣的重要性,這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基礎,所以這樣安排,不知這樣想,是否理解了醫聖之心。
應該如何煎服桂枝湯呢?
而這個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講究的。 水煎好以後,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喝完了葯,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 這是要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確實療效要差很多,有時候根本就出不來汗,這是我的親身體會。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寫過,甚至我們泡腳發汗,都要讓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為營衛之氣是從脾胃而來。
然後,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 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 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讓冷風吹到,如果那樣,則前功盡棄了。
然後,等到「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但是 流汗千萬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則「病必不除」。
此時,大家會奇怪,這個桂枝湯證不是在出汗嗎?為什麼還用汗法來發汗呢?可是為什麼又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裡面講過來,此時,並不是為了發汗而發汗,此時微微汗出,只是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的一個標志而已,很多人認為外邪會隨著汗排出體外,在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氣隨著汗出去,那麼該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張仲景說不可大汗淋漓,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桂枝湯是增加脾胃之氣,通暢營衛運行的通道的,一旦營衛之氣充足通暢,則會微微汗出,這是一個標志而已,中醫以此來判斷,是否方葯到達有效劑量。
然後, 如果服用一次後,汗出,病好了,停後服,後面的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著再服,「乃服至二、三劑」。 所以總是有人問我,張仲景書中的原方,葯量怎麼那麼大啊,現在我們的劑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實當時的葯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時候,張仲景並沒有讓您都喝了,比如這個桂枝湯,量也比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經微微汗出了,這就是到達標准量了,如果身體痊癒,後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說中醫是以人體的反應為標准劑量的,這是更科學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個死的標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適應每個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葯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同時,方子後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桂枝湯這個方子,對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 前幾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妻子患了這個病,很難受,於是我告訴他,服用桂枝湯,結果三副痊癒,昨天發微信告訴我了。這樣的情況,我遇到很多,不給大家多講例子了,因為在生活中隨處可以遇到這種證型的蕁麻疹,總之基本全是桂枝湯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正氣不足的人很多,被風邪傷到,風寒郁於體表,導致營衛不和,所以用桂枝湯會效果很好。
對於體虛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後容易出汗的(這是最重要的診斷標准),我都會用桂枝湯,初起的基本就是單純的只用桂枝湯,如果時間長了有其他問題,葯物會有所增減,但是都是桂枝湯打底。對於這種證型的感冒,桂枝湯往往都是一劑見效,甚至有的是一劑痊癒,可以說,這是一個治療體虛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
⑹ 小孩患上寒冷性蕁麻疹怎麼辦
寒冷性蕁麻疹有家族性和獲得性2種。特點是接觸冷水或其他冰冷物質後,受冷區出現瘙癢性水腫和風團,約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可消失。多發於露出部位如顏面和手部,嚴重者其他部位亦可受累。口、舌、咽部等粘膜部遇冷食物或冷飲亦可發生水腫,甚至腹痛。那麼小孩子患上寒冷性蕁麻疹該怎麼辦呢?
寒冷性蕁麻疹是一種機體變態反應性疾病。在寒冷天氣,接觸冷水等冰冷物體的時候,就會突發皮膚出現瘙癢,緊接著出現大小各異的風包,風包表現為孤立不相連。抓撓後皮膚會出現明顯的抓痕,潮紅色,一般可持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即使消退後,還可能會反復發作。
寒冷性蕁麻疹屬於中醫學中“冷疹”“隱疹”范疇。中醫認為病機是以正氣內變為主,復因飲食不節以及魚蝦香燥熱之味或外在風寒之邪侵襲肌體所致。
有過皮膚過敏史,尤其在寒冷季節里有過蕁麻疹史的孩子,要特別注意預防寒冷性蕁麻疹。目前西醫對蕁麻疹尚無特效療法,而中醫中葯在治療瘙癢性皮膚病方面經驗豐富,對治療寒冷性蕁麻疹有著很好的療效。
小兒寒冷性蕁麻疹如何護理
1、不讓孩子用手抓撓患處,以免越抓越癢。
2、注重營養均衡,患兒不宜食用過多高蛋白質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及海鮮類的食物。
3、注意衛生,家庭防蟎很重要;避免孩子接觸花粉類物質;避免在樹底、草叢等處活動。
4、注意天氣變化,做好保暖工作。
5、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寒冷性蕁麻疹食物療法:
1、取酒釀100克,玉米須15克。將玉米須放人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酒釀,煮沸食用。
2、用黑芝麻30克,黃酒15—30克。芝麻打碎,放杯中,蕁麻疹加入黃酒,加蓋,放鍋中隔水蒸15分鍾。每晚睡前1次服食芝麻酒。每日1劑, 連食1周。
3、取去骨雞肉100克,三七1—1.5克。三七切成薄片,用雞油或豬油炸黃,加入雞肉拌勻,放人碗中,再加水適量,用文火蒸燉1小時,加入少量食鹽調味,葯肉湯1次服完,每日或隔1--2日服1劑,連服2—3劑。
4、用香萊十餘棵。將其根須洗凈切段,煮5分鍾,調上蜂蜜,連吃帶飲。連續用3日,每日1劑。
5、取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薑9克。3味共人砂鍋煎煮,醋干時,取出木瓜、生薑。早、晚2次食完,每日1劑,痊癒為止。
6、用浮萍250克,蟬衣5個。水煎服,每日服2次(早晚各1次)。用葯3劑即痊癒,不復發。
7、取桐臭蒿子一把,在鍋中煮沸約5—10分鍾後喝汁,即愈,不復發。
8、用鮮絲瓜葉用清水洗凈備用,連續搓擦了10多次即痊癒,不復發。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精彩推薦:
小孩發燒怎麼辦
新生兒打嗝
嬰兒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嬰兒身高體重對照表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⑺ 風寒性蕁麻疹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蕁麻疹的治療,主要是積極的應用抗組胺葯物進行治療,比如常用的有撲專爾敏,酮替芬,賽庚啶,氯雷他屬定,西替利嗪等,都具有抗過敏的作用,而且也要積極的尋找和去除各種誘發因素。避免接觸過敏原,比如動物皮毛,花粉以及一些食物等,要避免吃魚,蝦,蛋,奶類的食物。
當然,也要積極的治療風濕性疾病,要根據患者病情,選擇糖皮質激素以及適合的免疫抑制劑共同治療,比如環磷醯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孢素等。
⑻ 寒性蕁麻疹怎麼治療
一般出現寒冷性抄蕁麻疹多見於身體受寒,接觸冷水後出現異常症狀,會出現皮膚瘙癢,出現丘疹等異常症狀,建議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風吹受寒,不要接觸冷水,出現皮膚瘙癢丘疹後可以採取熱敷治療,另外可以服用抗過敏葯物治療。一般出現呼吸困難,還不能確定是寒冷性蕁麻疹導致,注意是否有呼吸道感染,心肺病變等異常疾病,可以到醫院內科做一下血常規,胸透,心電圖等檢查,明確診斷後再進行治療。
⑼ 寒冷性蕁麻疹怎麼治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
常見的病因有:(1)食物及添內加劑;(2)葯物;容(3)感染;(4)動物、植物及吸入物;(5)物理因素;(6)內臟疾病;(7)精神因素;(8)遺傳因素。
應注意的事項:<一>、注意葯物因素引起的過敏。<二>、注意飲食,避免誘因。<三>、注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
中醫治療蕁麻疹快的2-6個月,慢的需要一年左右即可根治。用葯一個月有很好的效果。(10101010呼叫嚴奉喜
可來電咨詢)。
---------嚴奉喜皮膚病專科<純中葯治療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