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蕁麻疹是什麼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為常見皮膚病。中醫稱為「癮疹」、「風痦痞」、「赤白游風』j。其臨床特點是皮膚起風團,為紅色或蒼白色隆起的斑塊。其大小不等、瘙癢劇烈、時起時伏、發無定處、消退不留痕跡。反復發作超過6周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風團是皮膚或黏膜的小血管反應性擴張、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暫時性、局限性水腫反應。這種反應若發生在皮膚疏鬆部位,如眼瞼、口唇、陰部等處,表現為患處突然水腫、邊緣不清、麻木發脹、瘙癢較輕;若發生在胃腸道黏膜,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若發生在喉頭、支氣管,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風團廣泛,可伴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症狀。
1病因病機
蕁麻疹發病率高及易反復發作的特點源於其病因病機的復雜多樣性。食物、葯物、動植物、氣候冷熱、皮膚受壓、感染、精神緊張、體內疾病及吸入花粉、塵蟎、化學氣味等,都可成為誘發蕁麻疹的病因。
蕁麻疹發病機制多屬於變態反應。①主要為i型變態反應。因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及液體滲出而出現風團。②少數為ii型、iii型變態反應。炎性介質除組胺外。緩激肽、5一羥色胺、纖維蛋白溶酶等也能致病。③其他可導致蕁麻疹的發生的因素,如某些葯物、細菌毒素、蛋白等可活化補體引起組胺釋放;而飲酒、受熱、受寒、運動、緊張等,可直接作用y-+血管或通過激素作用於肥大細胞釋放介質,而引起風團。
祖國醫學認為風團是風邪致病。其發無定處、時起時伏、瘙癢劇烈的特點,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而稟賦不耐,風邪搏於肌腠,營衛失和是蕁麻疹的基本病機。外風常與其他外邪相合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之邪侵襲,客於皮膚腠理,營衛失和而發生風團。內風多由食入腥膻、辛辣發物,腸胃蘊濕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
❷ 蕁麻疹:因風而起,以祛風為法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臨床上蕁麻疹以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壓之褪色,發作突然,且發無定處,瘙癢明顯,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特點。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抗組胺葯為主,雖短期療效較好,但遠期療效卻不理想常出現嗜睡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中醫治療蕁麻疹,尤其是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有著顯著優勢,認為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發病的共同病因,因此許多中醫學家在治本的基礎上,兼從風邪論治,以「祛風」為要。茲將祛風法辨治慢性蕁麻疹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辨證施治:「祛風為要」
1、益氣固表祛風
《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不足則衛外失固,腠理開泄,風邪乘虛侵入而發病。
臨床上以疹小而色淡,伴氣短乏力,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每於汗出遇風而發為辨證要點。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乃因正虛不能勝邪,致風邪滯留,應用祛風固表方。
葯物組成:生黃芪、白術、防風、荊芥烏梅、五味子、刺蒺藜、合歡皮蟬蛻、烏梢蛇、酸棗仁。
2、補氣養血祛風
現代 社會 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腦力勞動多「思則傷脾」,常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虛則易於感受外邪,風邪可乘虛侵襲肌表;血虛則濡養功能失調而化燥肌膚不能得其充養.生風化燥而癢。
臨床上以皮疹經年不愈,午後或入夜加重,伴口乾心煩易怒、頭暈體倦舌淡而少苔脈沉細為辨證要點。治宜益氣養血祛風。慢性蕁麻疹乃氣弱血虛,風從內生,郁於腠理而發疹,或因外感風邪,外風引動內風而發疹。治宜補氣養血,疏風散邪。
葯用當歸、生地黃白芍、荊芥、防風、蒺藜、制何首烏、麻黃。
3、活血化瘀祛風
《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可通行血氣,有內養臟腑、外營肌表之功。外感風邪可使臟腑功能失調.致氣血不和搏結於肌表,引起經脈不利,氣血運行遲緩,久而成瘀閉阻經脈而發病。
臨床上以皮膚風團色黯,夜間發作明顯,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澀為辨證要點。治宜活血化瘀祛風。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常獲佳效。
4、清熱涼血祛風
血熱型慢性蕁麻疹多因先天稟賦不足,遭受風、熱邪氣侵襲邪熱郁於肌表而發病。
臨床上以風團色鮮紅而灼熱,瘙癢明顯,遇風、熱而加重,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涼血祛風。易景媛1認為慢性蕁麻疹多因素體本虛復受風、熱之邪侵襲所致,常以涼血消風散葯物組成:水牛角粉、生地黃、龍骨、紫荊、牡丹皮、射干、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加減治療。
5. 健脾除濕祛風
飲食不當,致使脾虛運化失司;脾虛則四肢肌肉不實,腠理疏鬆,風邪易於侵襲;或濕熱內犯,郁久而化熱生風。
臨床上以風團片大水腫明顯色白或紅,或伴神疲納呆,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或干結,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細為辨證要點。
治宜健脾除濕祛風。張翠月等26認為慢性蕁麻疹因長期瘙癢,憂慮過度,寢食難安,致脾氣虧虛,濕濁內生,與風合於肌膚而發病。治以參苓白術散加荊芥、蒺藜、白鮮皮、蟬蛻等。
祛風」應貫穿慢性蕁麻疹治療始終,方能祛除病邪,防止復發。
對於病變日久氣血耗傷血虛生風者,治宜 益氣固表,養血祛風 ;
脈絡瘀阻者,治宜 活血化瘀祛風 ;
血熱熾盛者,治宜 清熱涼血祛風 ;
脾虛濕盛者,治宜 健脾除濕祛風 。
治療期間及緩解期還應調整情緒注意飲食營養,加強身體鍛煉,生活規律。遇天氣變化、洗浴後或出汗後均當避風避免熱水燙洗過度勞累及各種外界刺激。
❸ 蕁麻疹是怎麼引起的
蕁麻疹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種。
急性蕁麻疹多是由於食物或者葯物過敏、感專染等引屬起。
慢性蕁麻疹與感染、自身免疫、精神神經因素等諸多因素相關,病程較長、常規劑量抗組胺葯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多與自身免疫因素相關。
得了蕁麻疹就要去就醫,對症治療。
❹ 急性蕁麻疹發作的解決方法
急性蕁麻疹快速消退的主要以葯物治療為主,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對症下葯,以下是4類急性蕁麻疹快速消退的葯物介紹:
1.非鎮靜抗組胺葯治療:一般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葯,常用的第二代抗組胺葯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等,如果一種抗組胺葯物無效,可聯合兩種抗組胺。
2.糖皮質激素治療:在明確病因以及口服抗組胺葯不能有效控制症狀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治療,如潑尼松、甲潑尼松、倍他米松、丙酸倍氯米松、得寶松、潑尼松龍、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進行靜脈或肌內注射,適用於重症或伴有喉頭水腫的尋麻疹患者。
3.中葯治療:風邪是蕁麻疹的主要原因,急性蕁麻疹多屬風熱型,治則為祛風清熱,其中方用疏風清熱飲由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蟬衣、銀花、黃芩、梔子、連翹、生地、丹參、赤芍等組成;冷性蕁麻疹多屬風寒型,治則為表散風寒、調和營衛,可用荊防化疹湯,由荊介、防風、白蒺藜、牛蒡子、苦參、連翹、白芷、蟬衣、地膚子、茯苓、生甘草等組成。
4.其他葯物治療:維生素C及鈣劑可降低血管通透性,與抗組胺葯有協同作用。伴腹痛者可給予解痙葯物,如溴丙胺太林、山莨菪鹼、阿托品等。膿毒血症或敗血症引起急性尋麻疹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❺ 中醫里有一種說法是蕁麻疹為風邪入侵,補血就能治療。具體的理論描述是什麼
他的理論就是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個理論!這個理論是樸素的基礎理論,正真治療還要根據個人發病原因、身體情況和蕁麻疹的外形、部位,辯證分析以後,在進行針對性的中西葯結合治療,現在市場上的中成葯、軟膏很多,有好多方法的,只要堅持方法對了,都會好的!
❻ 蕁麻疹是怎樣引起的
蕁麻疹的常見誘因:食物、葯物、感染、物理因素、吸入物、外用品。蕁麻疹主要是由於過敏變態反應所致,此外,不可忽視的是,昆蟲叮咬也是導致蕁麻疹發生的原因。
❼ 四種蕁麻疹常見體質,中醫教你如何改善
蕁麻疹患者常被認為是過敏體質,那麼疾病的發生和體質有什麼關系呢?還有哪些易患蕁麻疹的體質呢?
中醫體質學認為,我們的精神因素、生活方式、地域環境等是體質形成的重要原因,不同體質又決定了人體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影響疾病的具體表現、證型、轉歸和預後。
中醫體質分以下九種:血淤體質、特稟體質、氣郁體質、平和體質、濕熱體質、痰濕體質、氣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體質也不同,認清自己的體質,方可對症下葯。
根據臨床經驗蕁麻疹患者常見的體質有這四種:
陽虛體質:也稱陽氣虛弱,因脾腎陽氣不足,水飲不化,溢流肌膚導致水腫,感受風邪易導致蕁麻疹。主要表現為皮疹色淡,風團大而水腫明顯,瘙癢無度,見風及陰雨天加重,面色蒼白,畏寒怕冷,沒力氣,精神狀態差、易瞌睡;女性老人較為多見。治以溫腎健脾、溫陽化飲、溫中散寒,基礎方多用四逆湯。
對於陽虛體質的患者,日常要作息規律,早睡早起,適當加強膳食營養。
四逆湯:淡附片、乾薑、炙甘草
特稟體質:特稟體質是一類特殊人群,這在蕁麻疹上主要反應為接觸常見的東西就會容易發生過敏。
對於特稟體質的患者,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後天之本」日常 養生 可以健脾、補腎氣為主,以增強衛外功能。在飲食上要營養均衡,清淡飲食,盡量少食含致敏物質的食物。
氣虛體質:即元氣不足,因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導致營衛失和而引起蕁麻疹。多表現為風團淡紅,勞累後加重,伴有氣短、乏力,舌質淡,脈細弱。這個體質和陽虛有些相似,有些氣虛也可由陽虛導致。治以益氣養血祛風,可選用補中益氣湯。
對於氣虛體質可多吃有益氣功效的食物,比如大棗、山葯、黑豆,也可根據情況飲用紅茶,日常早晨可做八段錦,瑜伽 適當運動。
補中益氣湯:黃芪、白術、陳皮、升麻、當歸、柴胡、人參、甘草
血瘀體質:主要因氣機失調,血行不暢導致血瘀,病得久了肝的氣血耗傷而導致血虛也容易引起蕁麻疹。表現為皮疹色黯或青,皮疹周圍正常皮膚可呈黯青色,消退緩慢,瘙癢劇烈,常見明顯抓痕。面色晦暗或暗淡無華,舌紫黯或青紫伴瘀點、瘀斑,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或沉細;治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搜風止癢,多選用基礎方桃紅四物湯。
對於這種體質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日常可適當運動,比如打太極,慢跑等,也可根據情況喝些山楂、玫瑰花茶,都有益於調理改善體質。
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熟地、芍葯、川芎
總的來說,陽虛,氣虛,氣郁,血瘀,痰濕,這些都屬於陰證,都需要溫陽補氣來調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