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用新技術給鰻魚變性,為何突然出現這個想法
日本愛知縣水產試驗場近日發布消息稱,已開發出能使雄性養殖鰻魚轉變為雌性養殖鰻魚的技術,他們在魚食中混入了類似於雌激素的成分——大豆異黃酮,而且正在准備為這項技術申請技術專利。
但是聯合國早報曾經報道過:據日媒多名相關人士消息稱,瀕危物種日本的鰻魚苗本季遭遇極度嚴重的魚荒,日本國內外的捕獲量只有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一。鰻魚的捕獲量減少,產量降低,因此市場對於雌性鰻魚的需求量變得更大。既然人工養殖或者是打漁捕撈都無法滿足市場對雌性鰻魚的需求,於是日本就開始利用技術。
不管怎樣,這都是要入口的食物,希望技術完善,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2. 鰻魚有毒嗎
沒有毒有的有電
鰻魚鱔魚長得太像,傻傻分不清
很多人都喜歡吃日式鰻魚飯,在日本鰻魚有很高的評價和地位。在我國有一種魚叫鱔魚,它外形細長,體表無鱗,看起來像「蛇」,它和鰻魚看起來很像。很多人都分不清兩者,那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1.鰻魚和黃鱔本質不同。
鰻魚、鱔魚區別還是很大的,雖然外形很像,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魚,而且營養價值和功效也不同。鰻魚是指屬於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屬魚類,似蛇,但無鱗,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鱔魚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
2.鰻魚和黃鱔的生長環境不同。
黃鱔常生活在稻田、小河、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
鰻魚喜歡在清潔、無污染的水域棲身,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水中生物。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洄遊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
3.鰻魚和黃鱔的營養價值不同。
日本人喜歡鰻魚,因為它肥美脂厚,營養豐富。鰻魚的營養成分比鱸魚、雞肉、牛肉等高得多,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量更是陸上動物不能相比的。具有補虛養血、祛濕、抗癆等功效,是久病、虛弱、貧血、肺結核等病人的良好營養品。有助於強身健體,促進骨骼發育,難怪日本人如此喜愛鰻魚,確實營養很高啊!聯美海產蒲燒鰻魚新品上架,可以來看看哦。
而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且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
夏天的水稻里,總有鱔魚出沒的身影,捉幾條回去烹飪,味道十分鮮美。但要注意鱔魚的血清有毒,所以烹飪的時候一定要把鱔魚完全煮熟
3. 日本鰻魚苗單腮用什麼治好
鰻鱺爛鰓病,是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然而卻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此病發生快,傳染迅速,每年因爛鰓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整個病害損失的50%以上,因此預防治療鰻魚的爛鰓病,是防病工作的重中之重。
4. 夏季鰻魚疾病
鰻居線蟲病
[病原] 為鰻居線蟲。寄生在鰻鱺鰾內的鰻居線蟲有三種:球狀鰻居線蟲,粗厚鰻居線蟲和澳洲鰻居線蟲。鰻居線蟲屬卵胎生,剛產出的幼蟲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層透明的表膜,尾部細長。
[症狀與診斷] 鰻居線蟲主要寄生於鰾腔以吸食鰻魚的血為生。感染線蟲的病鰻,攝食不良,生長受到影響。表現貧血,消瘦,體色較黑等體症。病鰻鰾腫脹,內臟器官受壓迫,血流受阻礙,鰾組織發炎。病鰻浮大水面不易沉下,逐漸消瘦,終至死亡。嚴重感染會導致鰾壁破裂,線蟲進入腹腔,引起腹腔膜炎,導致鰻魚死亡。
[流行與危害] 鰻居線蟲病在我國台灣、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養鰻場都有流行。本病感染率很高,大量死亡的病例一般很少。本病全年均有發生,但以6月-9月較多。
[預防與治療] (1)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可殺來幼蟲和中間宿主,有預防作用。(2)用敵百蟲(90%的晶體)以1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有較好的防治效果。(3)投喂抗菌葯物預防細菌感染。
愛德華氏菌病
[病原] 遲鈍愛德華氏菌。生長溫度12度-42度,PH值范圍5.5-9。在含鹽0-4%的范圍內均能生長。
[症狀與診斷] 本病從症狀和病理學特點來看,可分為肝臟型和腎臟型兩種。肝臟型症狀:主要表現在鰻鱺前腹部腫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壞死,皮膚軟化。嚴重時前腹部穿孔,肝臟露出。解剖觀察,可見肝臟腫大,有白色膿潰病灶。腎臟型症狀主要表現為:肛門紅腫突出,肛門前後的腎臟部位腫大,肌肉壞死,皮膚充血,擠壓腹部有膿血流出。解剖觀察可見脾臟、腎臟腫大,有小膿潰病灶。在臨床診斷中,應抓住該病的典型症狀。患本病的鰻魚,前腹部或肛門前後部位腫大,紅腫,皮膚軟化,肌肉壞死,甚至潰爛穿孔。
[流行與危害] 本病在日本、我國台灣和東南沿海各省的養鰻場都有流行;危害較大。特別是白仔投喂「紅蟲」後一周左右最容易發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預防與治療] 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經常清除殘餌和糞便污物,適當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潔,放養密度不要過大,投喂紅蟲要經過清洗和用呋喃唑酮消毒。(1)每噸鰻用魚服康B-II50克-100克,均勻混入餌料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5天。(2)每噸鰻用磺 胺甲基異惡唑200克拌入餌料投喂,第二天後改用每天100克,連續喂5天。(3)每噸鰻用氯黴素50克混入餌料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
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 柱形屈繞桿菌。生長溫度5度-35度,最適溫度27度-28度;生長PH值范圍6。5-8。5,最適PH值為7。5左右。水體中含0。7%的食鹽即能抑制其生長。[症狀與診斷] 該病主要是引起鰓組織壞死。患病鰻魚在水面無力地游動,有時停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邊。病鰻體色稍黑,外觀無特別明顯的症狀。如用手指輕輕壓鰓 ,從鰓孔會流出帶紅色的粘性膿 汁。剪開鰓蓋,可見鰓絲從邊緣開始潰爛,鰓組織充血,淤血,粘液很多。病爛部位帶黃色,並粘有許多污泥雜物。嚴重時可見大部分鰓絲腐爛。診斷方法主要是觀察鰓組織有無腐爛壞死病灶。
[流行與危害] 本病流行季節較長,終年可見,但以夏季高水溫期較嚴重。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流行較廣。我國台灣、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各地養鰻場都有流行。
[預防與治療] 本病與放養密度高,水中氧氣不足,投料過剩關系較大。現已發現柱形屈繞桿菌在鰻鱺配合餌料顆粒表面生長良好,所以,殘餌和餌料擴散,就會給病原菌的大量每殖提供有利條件。因此,預防此病,應特別注意投餌方法,避免投餌過量,並經常注意清除殘餌 ,保持水質清潔,增開水車,適當加大換水量,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1)用水體終濃度為2毫克/升-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換水時需補充葯量,使濃度維持24小時以上。(2)以水體終濃度為2毫克/升-2。5毫克/升呋喃唑酮與25毫克/升-3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同時全池潑灑。水肥用量偏高,水瘦用量偏低。
爛尾病
[病原] 引起鰻鱺爛尾的病原菌有兩種:一種是柱形屈繞桿菌,另一種是點狀產氣單胞某些菌。爛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除病原菌外,還與鰻魚受損傷、水質惡化、飼養管理不善有密切關系。
[症狀與診斷] 病魚尾柄部、軀幹部或頭部皮膚潰爛,壞死脫落,嚴重者潰爛深入到肌肉層,有的病鰻吻端潰爛。該病往往與水霉病、肝腎病並發。在低溫多雨季節,潰爛部位很容易長水霉。爛尾部繼續發展則可導致細菌性敗血症,各臟器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著的特徵:一是脖頸腫大,但不發紅;二是胃腸道有凝固的血塊或毫無血色。
[流行與危害] 該病是我國養殖鰻鱺的常見病,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養鰻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溫季節,選別等操作,造成皮膚損傷、鰻魚粘流脫落時,最容易發生爛尾病。
[預防與治療] (1)過池、選別中操作要細心,盡量避免鰻魚受損傷。過池時要注意魚體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2)用4%-5%的食鹽洗浴1分鍾-2分鍾,對爛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紅鰭病
[病原] 系嗜水產氣單胞桿菌。生長溫度范圍為5度-40度,最適濕度8度;在PH6-11范圍內都能生長,最適PH值為7.2-7.4。在濃度不超過4%的食鹽溶液環境中均能生長,而最適鹽濃度為0.5%。
[症狀與診斷] 病鰻最初表現為食慾不振,隨後在水面離群漫遊或依靠池壁或停在餌料台不動。病鰻臀鰭、胸鰭、尾鰭等充血發紅,腹部或體側皮膚充血,紅門紅腫。嚴重時,在腹部、體側等部位可見出血斑塊。有時頭部、軀干、尾部皮膚會出現局部壞死或感染水霉。解剖觀察,腸道充血發紅明顯可見。病原菌在腸道大量繁殖,所產生的毒素首先引起腸道炎症,然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狀。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病菌由腸道侵入血液成為敗血症。
[流行與危害] 紅鰭病是一種常見病,也有暴發性流行,危害嚴重。它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種規格的鰻魚都可得這種病。在春季水溫上升期、秋季水溫下降期以及天氣不穩定的梅雨期,容易發生和流行,一般在高水溫期發生流行的情況較少。
[預防與治療] (1)每噸鰻用磺胺甲異惡唑,或磺胺增效劑150克-200克拌入餌料投喂,第2天後每天100克,連續投喂5天。(2)每噸鰻每天用鹽酸土黴素或四環素100克混入餌料投喂,連續5天。(3)每噸鰻每天用15克-20克的呋喃唑酮混入餌料投喂,連續5天。
弧菌病
[病原] 即鰻弧菌病。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生長溫度為10度-35度,最適生長溫度25度左右;適宜生長的鹽濃度為1%左右。生長PH值為6-10,適宜生長PH值為8左右 .
[症狀與診斷] 鰻鱺弧菌病主要症狀是各鰭條出血發紅,肛門紅腫,軀幹部皮膚褪色、糜爛或隆起。有的病魚體表出現出血性潰瘍。腸道通常有充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有出血斑。診斷鰻鱺弧菌病單獨依靠觀察症狀還很難判斷,必須採用血清學方法或通過病原的分離鑒定。
[流行與危害] 本病的發生與紅點病一樣,同池水中鹽度有密切關系,在完全用淡水養殖的鰻鱺中通常不人發生。鰻弧菌廣泛頒於沿岸海水和海底的是條件致病菌。鰻鱺弧菌病的發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誘因。如水質不良因素的強烈刺激、魚體受傷等。鰻弧菌主要是由種苗攜帶進入淡水養鰻場。
[預防與治療] (1)預防接種鰻弧菌菌苗。(2)用氯黴素拌入飼料中投喂,每噸鰻每天用50克,連續用5天。(3)用鹽酸土黴素拌入飼料中投喂。每噸鰻每天用100克,連續用5天。
紅點病
[病原] 為鰻敗血極毛桿菌。是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生長溫度范圍為5度-30度,適宜生長溫度15度-20度;生長PH值范圍5.3-9.7,適宜生長PH值7-9。本菌在淡水中一天內就會死亡,在海水中或稀釋海水中能存活200天以上。
[症狀與診斷] 本病的主要症狀是體表點狀出血。患病鰻魚的皮膚,特別是下顎、腹部或肛門周圍的皮膚,點狀出血最明顯、最多。病原菌侵入皮膚後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層大量繁殖,引起毛細血管充血,因而導致滲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塊狀出血。此外還可見鰭條出血,肝臟淤血,脾臟褪色萎縮,腎臟萎縮,腸胃、腸系膜點狀出血。本病最明顯的特點是在體表有許多點狀出血,根據此特點可以作出診斷。
[流行與危害] 本病發生於含鹽分的鰻池。流行時間是2月-8月和10月-11月,其中4月-5月是流行高峰。初春水溫10度以上開始發病,待遇水溫上升到25度時病勢減弱,盛夏時消失,到秋天水溫下降到25度以下時又會再次流行。
[預防與治療] 紅點病在10度-25度時發生,因此,在溫室養鰻中,將水溫控制在26度-27度,可防止本病的發生。本病的發生與水中的含鹽量有關,所以對飼養在含鹽魚池中的鰻魚要特別注意。在不含鹽分的淡水中飼養,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要注意換掉用於鹽水浴的池水,並沖洗一兩次。本病的潛伏期長,病魚症狀尚未表現出來,已失去食慾,所以口服葯治療難以奏效,可用水體終濃度2毫克/升的呋喃浴酮全池潑灑。
開口病
[病原] 該病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它寄生於鰻鱺白細胞的細胞質內。該病毒可用鰻鱺性腺細胞培養,並能引起細胞病變。
[症狀與診斷] 病魚顱腔出血、口腔粘膜出血、頭部肌肉出血,淋巴細胞浸潤,口腔肌肉糜爛,口張開不能閉合,上、下頜充血、糜爛,上頜縮短,嚴重時下頜骨斷裂,口腔完全失去張閉能力。病情嚴重時可見肝臟充血,腫大,甚至出現潰瘍。病魚有時也表現鰭條充血。
[預防與治療] 現在還無有效方法
歐洲鰻鱺夏季狂游症
[病原] 發病原因還不清楚。有可能是由於對生活環境(例如水溫、光照、光質、餌料葯物刺激等)變化不適應,長時間的環境壓力,使魚體應急反應過度,導致機體生理功能失衡,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損害,抗病能力下降,最終引起歐洲鰻大量死亡。或者說主要是由於應急因子引起的繼發病性或和細菌性感染,造成歐鰻大量死亡。要完全弄發病原因,還有待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症狀與診斷] 發病初期,少量鰻魚在池邊進行不規則游動,游動無力,出現間隙性頭部抽動旋圍翻滾或作後退運動。幾天後大量鰻魚出現類似症狀,頭部陣發性顫動,在水面狂游後很快死亡,剛死鰻魚呈僵直狀,嘴張開。病魚體表完整,但是下顎均有不同程度的潰瘍或充血。有些病魚口腔、臀鰭、尾部充血或有潰瘍。多數病魚鰓絲鮮紅、肝臟淡紅,部分病魚腎臟腫大。病鰻紅血球、血紅蛋白、血清氯離子顯著增高,而血液中尿素氮含量顯著下降,血清膽鹼酯酶降低。目前,由於對該病還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據上述主要症狀進行診斷。
[流行與危害] 本病是歐鰻引入亞洲養殖時而發生的一種危害嚴重的疾病,主要流行於夏季高溫期,從黑仔到成鰻都可發生。該病來勢猛,在一個星期內,發病死亡率高達90%以上,更甚者幾乎全部死亡。
[預防與治療]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這里僅提供如下預防措施:
(1)不要在夏季引進歐洲鰻種苗,避免高溫期對剛進苗種的壓力。據報道,歐洲鰻生長以20攝氏度水溫為宜,水溫由24攝氏度繼續上升對歐洲鰻很不利,應引起注意。
(2)注意保持鰻池水環境相對穩定、清潔,防止水質、水溫變化過大。
(3)在鰻池上定點設置遮光棚,避免強光直射。
(4)高溫期就控制投餌量,宜少不宜多。
(5)注意及時防治寄生蟲病及其他病害,魚體健康可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6)必要時,用下述治療葯物中的任何一種外用葯遍灑1次。
5. 日本給雄鰻魚變性,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近期,日本通過生物科技將雄性的鰻魚轉變為雌性鰻魚一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好奇。此事一出,有的人認為這樣做雖然能夠滿足市場,但卻是一種很不人道的做法,有的人則認為既然市場需要,那麼通過科技來滿足市場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對此,日本方面給出回應,聲稱他們這樣做主要是因為雌性鰻魚的肉質更加肥美,味道更好,市場的需求量更大,同時還能夠增加鰻魚的產量,為此他們選擇對雄性鰻魚進行“變性”。
日本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強制性地改變鰻魚的性別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鰻魚的產量很低,市場上對於鰻魚的需求量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能夠滿足市場所需,日本方面不得不這樣做。但這樣雖然能夠提高鰻魚的產量,並且能夠讓鰻魚的肉質變得更加鮮美,但是人們在得知自己所食用的鰻魚是“變性”過的,很多人變得有點不敢再吃了。
6. 日本給雄鰻魚變性迎合市場偏好,不是自然生長的魚確定對人體沒影響嗎
個人覺得以這種方式來迎合市場,還是不可取的,對身體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影響的,還是盡量少吃為好。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日本愛知縣,的一個水產品試驗場宣布,該試驗場已經開發出一種可以將雄性養殖鰻魚變成雌性的技術,並正在申請這項技術的專利。這是為了改變鰻魚的自然屬性,立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個實驗場的“變性技術”是將類似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混入餌料中,調整飼養方式。日本為什麼要開發這種“變性技術”?
這項技術會被認可嗎?專利會通過嗎?大規模養殖會不會導致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只能給時間了。養殖鰻魚90%以上是雄性,身體和皮膚容易變硬。通常,它們在運輸時只有200到250克重。與雄性相比,雌性鰻魚不僅體型大,而且肉質軟嫩。但近年來,鰻魚的漁獲量和產量都有所下降,因此市場對雌性鰻魚的需求變得更大。比方說,如果這些“變性鰻魚”進口到中國,大家會想嘗嘗嗎?
7. 鰻魚的特點
鰻魚
別名:白鱔、白鰻、河鰻、鰻鱺、青鱔、風饅、日本鰻。
產地:
鰻魚為饅鱺科動物鰻魚的肉或全體。鰻魚屬魚類,似蛇,但無鱗,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閩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
鰻魚在全世界有 18 種,其中台灣有日本鰻、鱸鰻、西里伯斯鰻和短鰭鰻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鰻最多,其它三種都甚少見。它們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幾千萬年,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只不過是最近的幾十年。譬如 1991 年才發現它的真正產卵場,它的性別原來最受環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在台灣河川中由於鰻魚數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魚。
鰻魚苗不能用人工繁殖來培育,這主要是因為鰻魚有很特別的生活史,很難在人為環境下來模擬。日本鰻在淡水的河川里長大為成鰻,到了夏天就開始降海洄遊,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產卵,和鱒魚、鮭魚由海洋中游回河川去產卵的溯河洄遊正好相反。它的產卵場遠在幾千公里以外介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納群島中間的深海。科學家發現這個產卵場主要是因為在這里采獲很多它剛孵化的仔魚。
鰻魚的仔魚體長體長 6 厘米左右,體重 0.1 克,但它的頭狹小,身體高、薄又透明像片葉子一般,所以稱為「柳葉魚」。它的體液幾乎和海水一樣,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隨著洋流作長距離的漂送。從產卵場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灣的海邊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達岸邊前一個月才開始變態為身體細長透明的鰻線,又稱為「玻璃魚」。所以在每年 12-1 月間漁民們會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來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來賣給養殖戶。養殖戶在買回去放養後才慢慢有色澤出現,變成黃色的幼鰻和銀色的成鰻。在自然條件下,可捕到的鰻魚的最大個體為 45 厘米,體重 1600 克。
鰻魚在深海中產卵繁殖,在淡水環境中成長。性情兇猛,貪食,好動,晝伏夜出,趨旋光性強,喜流水,好暖。
成鰻生長快,外表圓碌碌,似圓椎形,色澤烏黑而令身,近年較多人工養殖,肉質爽脆。此魚一年四季皆常見,但以夏冬兩季最為肥美可口。鰻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少刺多肉,並具有清涼解暑、滋補強身的作用。
另有黃鱔,屬合鰓料,亦屬魚類,亦似蛇,無鱗,腹色黃,故名黃鱔。黃鱔生於池塘泥窟,或淡水河岸邊,離水難以生活,給人捕獲時滿身涎沫滑潺。黃鱔不止是一種肉質嫩滑、味鮮美的美食,而且自古以來已認識它的滋補和醫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