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經脈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蕁麻疹經脈

發布時間: 2022-09-01 05:16:59

A. 中醫治療蕁麻疹效果好嗎

中醫稱蕁麻疹為隱疹、風瘙隱疹、風 等名,俗稱風疹塊、風疙瘩。認為是由於有內版、外兩種原因;內因權稟賦不耐,氣血虛弱,衛外失固;外因虛邪賊風侵襲,或由魚蝦、辛辣、膏粱厚味化熱生風,或七情變化,或因蟲積、異味等多種因素誘發。 中醫是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症狀,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將蕁麻疹分為 1、 風熱相搏證:治以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或消風清熱飲。 2 、風寒外襲證 :治以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方化裁。 3 、衛外不固證:治以固表御風,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 4 、氣血兩虛證:治以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加味。 5 、沖任不調證:治以調攝沖任,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味。
6 、心經郁熱證:治以;涼血清心安神,方用補心丹化裁。 7 、脾胃不和證:治以健脾祛風,方用健脾祛風湯。 8 、蟲積傷脾證:治以健脾祛蟲,方用烏梅丸調治。 9、毒熱燔營證:治以涼血清熱解毒,方用皮炎湯加味。 10 、血瘀經脈證: 治以活血消風,方用活血祛風湯加減。

B. 得了蕁麻疹怎麼辦得了蕁麻疹可以用敏樂清嗎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塊是一種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屬於皮膚過敏的一種。主要是由於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形成過敏體質以後受過敏源刺激引起的,只有把過敏體質改善了,症狀才能治癒,避免日後反復發作症狀加重,患者朋友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專家推薦敏樂清 蕁麻疹可以用敏樂清嗎?敏樂清是專門針對過敏體質人群研製的產品,不含激素,沒有任何副作用。敏樂清是外用肚臍埋葯,將敏樂清放入肚臍內,通過神厥穴將機體的代謝通道打開,快速將臟腑和體液內寒、濕、毒等自由基清除體外,減少過敏介質組織胺釋放,調節人體體液平衡,改善過敏體質,改變病態反應。 敏樂清是繼承傳統臍療的精髓,結合現代醫學的理論,調理臟腑機能,平衡生理功能。臍,在中醫穴位又稱神闕。它處於人體正中,是經絡系統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它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有著臍為先天之本的重要地位。臍,作為人體唯一與外界相通的穴位,內連五臟六腑,外通四肢百脈。而從現代醫學理論看,肚臍的皮膚、表皮角質最落,容易透入。同時,肚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並有動脈小分支,血管豐富,外用較易吸收,並能迅速進入血液循環。

C. 膚癢顆粒對蕁麻疹效果怎樣

膚癢顆粒中的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葯,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專若多用三、四錢,則過屬於辛溫,使血走散。同蘇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那麼,膚癢顆粒能治蕁麻疹嗎?
蕁麻疹屬於內病外顯的內科疾病,雖然表現在皮膚上,其實,病本在身體內部。患者是由於環境、病灶、飲食等諸多因素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臟腑代謝功能失調,皮膚脈絡微循環障礙,使機體應排泄的內毒素積聚於皮膚而發生的。
而膚癢顆粒由蒼耳子(炒、去刺)、地膚子、川芎、紅花、白英組成。方中蒼耳子散風通竅、祛風除濕、解毒止癢,可外達孔竅肌膚,能祛在表之風寒濕邪,對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有效。
現代研究表明,蒼耳子對金黃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紅色發癬菌等有抑製作用。地膚子清熱利水、止癢,對因濕熱毒所致的皮膚瘙癢有顯著效果。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其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開郁,能抑制神經中樞,有鎮靜、鎮痙、鎮痛的作用。所以膚癢顆粒能治蕁麻疹,而且臨床應用廣泛。

D. 什麼葯可以治蕁麻疹啊!急!!!

蕁麻疹。現代醫學稱之為蕁麻疹。而中醫稱為「赤白游風」、「風疹」、「bei癗」、因皮疹時隱時現又稱「癮疹」;
本病是一種以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為主要特徵的皮膚病。因其小則如麻如豆,大則成塊成片,每因遇風而發,故名又稱「風疹塊」。
有關本病,早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記述,曰:「少陰有餘,病皮痹隱疹」。此後歷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可見古人早已有對此病的認識。
其病因病機總由風邪引起,如《諸病源候論》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然風為百病之長,其它病邪常依附風邪而致病。臨床常見的有風與寒或與熱相合,郁於肌膚而發生本病,但有外感和內生之異。
1.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客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如《諸病源候論》指出:「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搔癮疹。」、「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蓓(bei)癗。」明確指出了風寒、風熱客於皮膚,或表虛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
2.內生:過食油膩厚味,葷腥等助火動風之物,如魚、蝦、蟹等,或因腸道蟲淫,均可導致腸胃不和,風火濕熱內生,郁於皮膚腠理而發。病久者氣血被耗,以致血虛生風,(婦女會沖任不調),風邪阻於肌膚亦可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一、急性發作,常有進食,葷腥之物,如魚、蝦、蟹等某種海鮮,或服用某種葯物,或受風寒刺激,或有腸道寄生蟲病史等。
二、皮疹大小不等、形狀不一、鮮紅或蒼白色風團,邊界清楚,瘙癢劇烈。
三、皮疼常突然發生,數分鍾至數小時後又遜速消退,以後不斷成批發生,時隱時現,發無定處,退後不留痕跡,每天發一批或數批,約一周左右停止發生。慢性者,反復發作,長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四、部分病例可伴有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腸道症狀。波及咽喉時,可有喉部不適感、聲嘶,甚則喉頭水腫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有的可出現皮膚劃痕症陽性。
五、皮疹見於口唇和眼瞼,則出現膚色淡紅色局限性宣腫邊界不清。此皮疹在唇周、面部遊走者為面游風(西醫稱血管性水腫)。若正常皮膚上受到機械性觸抓則此部位有抓痕樣水腫隆起者,則稱人工蕁麻疹或叫皮膚劃痕。
臨床分證∶一、風熱型:風團色紅,遇熱則發,得冷則減,夏發冬愈或夏重冬輕。舌苔薄黃,脈浮數。
二、風寒證:風團色白,遇冷或冷風外吹而發,得暖而減,冬發夏愈或冬重夏輕,舌苔薄白,脈浮緊。
三、腸胃濕熱證:發病過程中,可伴有脘腹疼痛或繞臍竄痛,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或伴有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滑數。
四、氣血兩虛證:風團反復發作,內熱外寒性,秋冬多發,丘疹色紅降,全身性發作等,遷延數月或數年,勞累後則發作或加劇,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細或沉細。(若婦女沖任不調時常在月經來潮前數天開始出現風團,經後消失,程周期性發作,可伴月經痛或月經不調。其舌苔薄質淡,脈細弱或弦細。
鑒別∶一、多型性紅斑、多在手足的背側等暴露部位,為圓形丘疹或環狀斑丘疹,中央呈虹膜樣,皮疹持久。
二、丘疹性蕁麻疹∶損害為紡錘形水腫性丘疹,頂端有針頭大的水皰,皮疹持續較久,退後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好發於下肢及軀干,常於春秋之季發病。以兒童為多見。三.中醫臨床病名..等。
治療∶分內治與外治兩種。按各證型辨證加減處方用葯;即根據患者的詳細情況所出現的臨床表現,症狀細審辨證用葯,方可奏效

蕁麻疹實例:

治蕁麻疹一方

我幼時曾患蕁麻疹,經人介紹一方:蟬衣5個、池塘里浮萍250克,水煎服,日服兩次(早晚各一次)。結果用葯3副就治好了病。

鮮絲瓜葉可治蕁麻疹

我上小學五六年級到中學階段,每年夏秋季節都被蕁麻疹所困擾,不規則的圓形紅疹塊突然出現,遍布四肢及腹、背、頸部,疹癢難耐。為此曾多次到醫院求治,但效果不大。有一次發作時,順手摘了片鮮絲爪葉在疹塊處反復搓擦代替用手抓撓解癢,沒想到凡是被鮮絲瓜葉搓擦過的地方很快就不癢了,疹塊也隨著消退。於是我摘了些鮮絲瓜葉用清水洗凈備用,一發作我就用鮮絲瓜葉搓擦,連續搓擦了10多次後病漸漸地好了。自從用這個方法治療至今已有32年,沒再出過疹塊。

肚臍拔火罐治蕁麻疹

小時我常起蕁麻疹,後聽人介紹用拔火罐拔肚臍可治。母親給我試用,將拔火罐扣在肚臍上,兩三次居然就治好了,而且未再犯過病。

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風疙瘩

我兒子2歲時曾患過一次較重的麻疹,轉眼之間,全身的硬疙瘩即連成了一片片的硬皮,連嘴巴也腫起來了。危難之時,鄰居大娘教我一法:兩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勻後擦洗患處,幾分鍾後症狀即可減輕,連擦幾次即愈。我照此方法做了,只擦了4次,我兒子的風疙瘩就好了,再沒有復發。後來,我曾將此方告知一位老鄉,也很有效。逸敏284.鮮姜可治風疙瘩我上中學時起過一身風疙瘩,看病半年仍不見好轉。偶然一次機會,一位老奶奶對我說:「用鮮薑汁擦抹就會好。」我買了幾角錢的鮮姜,擦抹幾天後果然全好了。後來我的孩子起風疙瘩,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給他治好的。

紫荊樹花莖煮水治風疙瘩

前年春天,我身上生過風疙瘩,皮膚變紅增厚,奇癢難忍。有一位老人對我講,可用紫荊樹(春天未長葉前,先開紫花)的花、莖煮水,熏洗,每天早、晚各一次,兩天即愈。我只取了半尺長的莖四五支,放在沙鍋里用清水煮沸四五分鍾,略涼後水洗,兩天後就好了。

韭萊汁可治蕁麻疹

我患有季節性蕁麻疹(俗稱風疙瘩),吃過許多中西葯都沒有治好。前不久,偶然遇到一位老中醫告訴我一個方法:用鮮韭菜汁外塗。我用此法外塗後,第二天癢感消失,疹子也全消退了,每日兩次,連續外塗一周後至今沒有再復發。將鮮韭萊切碎壓出汁後,用容器存於冰箱內可使用數日。

香萊根治蕁麻疹

取十幾棵香萊的根須洗凈切段,煮5分鍾,調上蜂蜜,連吃帶飲。對蕁麻疹的紅、腫、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我們曾多次給孩子們服用。應連續煮飲3天,每天喝1次。

小白菜能治蕁麻疹

我患蕁麻疹半年多,吃葯、打針效果不明顯。後有一老中醫授以偏方:小白菜500克許,洗凈泥沙,甩干水分,每次抓3一5棵在患處搓揉,清涼沁人心脾。每天早晚各1次,只3次即痊癒,至今未復發。

醋加白酒可治風疹

一旦得了蕁麻疹,會奇癢難忍,且越抓越癢,筆者經試驗發現,患者只要用兩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葯液,用此葯塗搽患處,幾分鍾後即可見效。

治蕁麻疹一法

我小時候得蕁麻疹,久治不愈。後服用一種叫桐臭蒿子的草本植物,采一把在鍋中煮沸約5-10分鍾後喝汁,即愈。

參考資料:轉載

E. 手部經絡是怎樣的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是經脈,為縱行的主幹,循行部位較深,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是絡脈,為橫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淺表,包括十五絡、浮絡、孫絡。

經脈和絡脈一起形成了復雜的經絡系統,把人體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氣血通過經絡系統運行於全身,將水谷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協調陰陽平衡,使臟腑組織器官發揮各自的功能,從而保障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手指部是3條陽經與3條陰經相交會之處,因此手部的經絡比較集中。其中掌側為手三陰經,背側為手三陽經,它們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線。

拇指拇指分布有手太陰肺經,它從腕後(寸口)走到大魚際,沿著大魚際邊緣,延伸至大拇指橈側末端的少商穴,是與肺、支氣管等呼吸器官有密切聯系的經絡。

食指食指分布有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2條經脈。

手陽明大腸經開始於食指末端橈側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上緣,走出於第一和第二掌骨間,向上延伸入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它與大腸有著密切的聯系。

手太陰肺經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分出分支,向手背到達食指橈側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中指分布有手厥陰心包經,它從掌長肌腱和橈側肌腱正中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內側延伸到中指末端的中沖穴。

心包經與心臟及循環系統關系密切。同時,因為心包經與小腸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它與消化系統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沒有名指沒有名指分布有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經2條經脈。

手少陽三焦經從沒有名指靠小指一側末端的關沖穴向上走出,循行於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間,沿手背到達腕關節外側。

手少陽三焦經與淋巴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控制淋巴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維持內臟臟能平衡。

手厥陰心包經從掌中分出,沿著沒有名指靠小指的一側分布於手指末端,接於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小指分布有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2條經脈。

手少陰心經從手掌沿著小指內側走到指甲內側末端的少沖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是與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有著密切聯系的經絡。手太陽小腸經起自於手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沿著掌側和背側的交界線上到腕部,與小腸有著密切的聯系。

手部穴位與病理反應點手部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發現出來的。手部病理反應點是指某些徵候發生後,在手部產生特有反應的區域。這些部位取用方便,療效卓著,為臨床按摩所常用。

手陽明大腸經穴陽溪定位:位於腕背橫紋橈側端,拇指翹起時,兩筋(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之。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等。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位於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熱病、腹痛、吐瀉、高血壓等。

手三里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處。

主治:齒痛頰腫、上肢活動不利、腹痛、腹瀉等。

上廉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3寸處。

主治:頭痛、手臂麻木、腸鳴腹痛等。

下廉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4寸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等。

溫溜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5寸處。

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等。

偏歷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

主治:目赤、耳鳴、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等。

合谷定位: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橈側之處的中點。取穴時,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即是。

主治:所有頭面諸病,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齒痛、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面腫等。此外還主治傷風、咳嗽、哮喘、吐瀉、消渴、黃疸、水腫、痹證、中風、乳少、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等。

三間定位:微握拳,在手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第二掌骨小頭上方)。

主治:目痛、齒痛、咽喉腫痛、氣喘、身熱、腹脹、腸鳴、泄瀉等。

二間定位: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緣橈側赤白肉際處(第二掌骨小頭橈側前凹陷中)。

主治:鼻出血、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熱病等。

商陽定位:位於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旁約0.1寸處。

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光眼、手指麻木、嘔吐、熱病、昏迷等。手少陽三焦經穴四瀆定位:位於尺骨鷹嘴下5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聾、咽喉腫痛、暴喑、齒痛、上肢痹痛等。

三陽絡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4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聾、暴喑、齒痛、上肢痹痛等。

會宗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約1寸,於尺骨的橈側緣取之。

主治:耳聾、上肢痹痛等。

支溝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鳴、耳聾、暴喑、脅肋痛、便秘、熱病等。

外關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痛、上肢痹痛等。

陽池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瘧疾、腕痛、消渴等。

中渚定位:握拳,位於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的凹陷中,液門上l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手指無法屈伸、踝關節扭傷等。

液門定位:握拳,位於手背部第四、五指之間,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瘧疾等。

關沖定位:位於第四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昏厥等。

手太陽小腸經穴小海定位:屈肘,位於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等。

支正定位:位於陽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陽谷穴上5寸。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項強、肘臂酸痛等。

養老定位:以掌向胸,位於尺骨莖突橈側緣凹陷中,腕背橫紋上1寸。

主治:視物不清,肩、背、肘、臂酸痛等。

陽谷定位:位於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齒痛、熱病、腕痛等。

腕骨定位:後溪穴直上,位於第五掌骨基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強、耳鳴、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等。

後溪定位:握拳,位於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瘧疾、多汗、指攣腕痛等。

前谷定位:握拳,位於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指痛、熱病等。

少澤定位:位於小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頭痛、咽喉腫痛、耳鳴耳聾、乳少、昏迷、熱病等。

手太陰肺經穴尺澤定位: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潮熱、胸部脹痛、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等。

孔嘬定位:位於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舯痛、肘臂攣痛等。

列缺定位:位於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主治: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等。取穴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經渠定位:位於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等。

太淵定位: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嘔吐、經閉、沒有脈症等。

魚際定位:位於手掌側面,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等。

少商定位:位於拇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鼻出血、發熱、嘔吐、呃逆、昏迷等。

手厥陰心包經穴曲澤定位: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腹瀉、熱病、肘臂攣痛等。

郄門定位:位於腕橫紋上5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嘔血、咯血、疔瘡等。

間使定位:位於腕橫紋上3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瘧疾等。

內關定位:位於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上肢痹痛、失眠、眩暈、偏頭痛等。

大陵定位:仰掌,位於腕橫紋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瘡瘍、失眠等。

勞宮定位:位於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

主治:心痛、嘔吐、口瘡、口臭等。

中沖定位:位於中指末節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強腫痛、熱病、吐瀉、小兒夜啼、中暑、昏厥等。

手少陰心經穴少海定位:屈肘,位於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痛、肘臂攣痛、頭頂痛等。

靈道定位:位於腕橫紋上1.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攣痛等。

通里定位:位於腕橫紋上l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悸、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等。

陰郄定位:位於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盜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神門定位:位於腕橫紋上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少府定位:手掌面,位於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端與沒有名指端之間即是。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遺尿、小指攣痛等。

少沖定位:位於小指末節橈側,指甲旁約0.1寸處。

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熱病、昏迷等。

經外奇穴十宣定位:位於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處。

主治:昏迷、高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

四縫定位:仰掌,伸指,位於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

主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瀉、腸蟲症、咳嗽等。

中魁定位:位於手背,中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

主治:嘔吐、食慾不振、呃逆、牙痛、鼻出血等。

八邪定位:位於手背側,微握拳時,第一至五指間的橫紋端赤白肉際處即是,左右共8個穴。

主治:煩熱、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手指麻木、手指拘攣等。

落沈(外勞宮)定位: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上約0.5寸處。相當於外勞宮穴處。

主治:落枕、手臂痛、腹痛腹瀉、小兒消化不良、頸椎病等。

腰痛點定位:位於手背側,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腕橫紋下約1.5寸處,尺側為精靈,橈側為威靈,合稱腰痛點,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傷、頭痛、小兒驚風等。

小骨空定位:位於手背,握拳時,手小指背側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即是。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喉痛、指關節痛等。

大骨空定位:位於手背,拇指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即是。

主治:目痛、目翳、白內障、吐瀉、鼻出血等。

中泉定位:位於腕背側橫紋中,陽溪穴與陽池穴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主治:胸悶、咳嗽氣喘、胃痛、吐血等。

虎口定位:拇指、食指分開,手指蹼中點上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唇紫、煩熱、頭痛、眩暈、牙痛、失眠等。

五虎定位:握拳,位於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頭之高點處,左右共4穴。

主治:手指拘攣等。

拳尖定位:握拳,位於手背第三掌骨小頭之高點處。

主治:目翳、目痛、指攣等。

二白定位: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屈腕肌腱兩側,一手兩穴。

主治:痔瘡、脫肛等。

臂中定位: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與肘橫紋之間的中點處,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上肢癱瘓、痙攣、前臂神經痛等。

手部病理反應點胸痛點定位:位於拇指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胸痛、吐瀉等。

小腸點(便秘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之中點。

主治:小腸病、便秘等。

大腸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之中點,主治:大腸病等。

咳喘點(咳嗽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掌指關節間橫紋靠近尺側處。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等。

脾點定位:位於掌面,拇指指間關節橫紋中點。

主治:脾胃病、浮腫等。

降壓點定位:位於手掌,腕後正中第一、二橫紋之間。

主治:高血壓。

胃腸點定位:位於手掌面,勞宮與大陵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慢性胃炎、潰瘍、消化不良等。

踝點定位:位於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急性踝關節扭傷、踝關節疼痛等。

足跟痛點定位:位於胃腸點與大陵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足跟痛等。

心點定位:位於掌面,中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所有心血管疾病等。

三焦點定位:位於掌面,中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處。其中點為中焦,橈側為上焦,尺側為下焦。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兒消化不良等。

肺點定位:位於掌面,沒有名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所有呼吸系統疾病等。

肝點定位:位於掌面,沒有名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肝、膽病等。

腎點(夜尿點)定位:位於掌面,小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夜尿、尿頻、腰膝酸痛等。

命門點定位:位於掌面,小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生殖系統疾病等。

牙痛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三、四掌指關節之間,靠近第三掌指關節處。

主治:牙周炎、咽喉炎、三叉神經痛、牙痛、下頜關節痛等。

定驚點定位:位於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之中點。

主治:高熱、驚厥等。

哮喘新點定位:位於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

主治: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瘧疾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一掌骨與腕關節匯合處,大魚際的橈側緣。

主治:瘧疾、熱病等。

咽喉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指關節之間,靠近第三掌指關節處。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經痛。

扁桃體點(魚際點)定位:即魚際穴,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等。

心悸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五掌指關節橈側緣。

主治:心悸、月經過多、痛經等。

感冒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內側下1寸。

主治:感冒、扁桃體炎、齒痛等。

運動點定位:位於掌面,大魚際上緣和中央各有一點。

主治:小兒麻痹後遺症。

眼點定位:位於拇指指間關節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麥粒腫等所有眼病。

前頭點定位:位於食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膝、踝、趾等關節疼、胃腸病、頭痛等。

頸項點定位:位於第二、三掌指關節之間,近第二掌指關節處。

主治:落枕、頸項扭傷等。

頭頂點定位:位於中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神經性頭痛、頭頂痛等。

偏頭點定位:位於沒有名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偏頭痛、胸脅痛等。

會陰點定位:位於小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會陰部痛、痛經、白帶過多等。

後頭點定位:位於小指近端指間關節的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後頭痛、扁桃體炎、呃逆、臂痛等。

坐骨神經點定位:位於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近第四掌指關節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髖臀痛等。

坐骨點定位:位於小指掌指關節的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鳴、鼻塞等。

止癢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五掌骨與腕骨交界處。

主治:蕁麻疹、瘙癢症等。

升壓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中點。

主治:低血壓、休克等。

呃逆點定位:位於手背,中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呃逆、嘔吐等。

退熱點定位:位於手背,中指橈側指蹼處。

主治:發熱、腹瀉等。

腹瀉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指關節上l寸。

主治:腹瀉、腹痛等。

急救點定位:即中沖穴。

主治:昏迷、熱病等。

止血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上,沒有名指縱線和小指縱線之間。

主治:所有出血證。

腰痛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橈側、第三伸指肌腱尺側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傷等。

腰脊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掌骨體近心段中線。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痛等。

扁點定位:位於食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痙攣刺激點定位:位於手背面,每個相鄰掌指關節上1寸處。

主治:手指痙攣等。

止痛點定位:位於手背面,第二掌骨中點橈側緣0.5厘米處。

主治:痛證。

鼻出血點定位:位於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緣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安眠點定位:位於手背面,合谷穴與三間穴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等。

頭痛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處。

主治:頭痛、偏頭痛。

F. 蕁麻疹中醫可以治好嗎

根據不同的症狀,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將蕁麻疹分為 1、 風熱相搏證:治版以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權散或消風清熱飲。 2 、風寒外襲證 :治以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方化裁。 3 、衛外不固證:治以固表御風,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 4 、氣血兩虛證:治以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加味。 5 、沖任不調證:治以調攝沖任,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味。
6 、心經郁熱證:治以;涼血清心安神,方用補心丹化裁。 7 、脾胃不和證:治以健脾祛風,方用健脾祛風湯。 8 、蟲積傷脾證:治以健脾祛蟲,方用烏梅丸調治。 9、毒熱燔營證:治以涼血清熱解毒,方用皮炎湯加味。 10 、血瘀經脈證: 治以活血消風,方用活血祛風湯加減。

G. 蕁麻疹:因風而起,以祛風為法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臨床上蕁麻疹以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壓之褪色,發作突然,且發無定處,瘙癢明顯,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特點。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抗組胺葯為主,雖短期療效較好,但遠期療效卻不理想常出現嗜睡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中醫治療蕁麻疹,尤其是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有著顯著優勢,認為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發病的共同病因,因此許多中醫學家在治本的基礎上,兼從風邪論治,以「祛風」為要。茲將祛風法辨治慢性蕁麻疹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辨證施治:「祛風為要」

1、益氣固表祛風

《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不足則衛外失固,腠理開泄,風邪乘虛侵入而發病。

臨床上以疹小而色淡,伴氣短乏力,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每於汗出遇風而發為辨證要點。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乃因正虛不能勝邪,致風邪滯留,應用祛風固表方。

葯物組成:生黃芪、白術、防風、荊芥烏梅、五味子、刺蒺藜、合歡皮蟬蛻、烏梢蛇、酸棗仁。

2、補氣養血祛風

現代 社會 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腦力勞動多「思則傷脾」,常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虛則易於感受外邪,風邪可乘虛侵襲肌表;血虛則濡養功能失調而化燥肌膚不能得其充養.生風化燥而癢。

臨床上以皮疹經年不愈,午後或入夜加重,伴口乾心煩易怒、頭暈體倦舌淡而少苔脈沉細為辨證要點。治宜益氣養血祛風。慢性蕁麻疹乃氣弱血虛,風從內生,郁於腠理而發疹,或因外感風邪,外風引動內風而發疹。治宜補氣養血,疏風散邪。

葯用當歸、生地黃白芍、荊芥、防風、蒺藜、制何首烏、麻黃。

3、活血化瘀祛風

《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可通行血氣,有內養臟腑、外營肌表之功。外感風邪可使臟腑功能失調.致氣血不和搏結於肌表,引起經脈不利,氣血運行遲緩,久而成瘀閉阻經脈而發病。

臨床上以皮膚風團色黯,夜間發作明顯,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澀為辨證要點。治宜活血化瘀祛風。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常獲佳效。

4、清熱涼血祛風

血熱型慢性蕁麻疹多因先天稟賦不足,遭受風、熱邪氣侵襲邪熱郁於肌表而發病。

臨床上以風團色鮮紅而灼熱,瘙癢明顯,遇風、熱而加重,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涼血祛風。易景媛1認為慢性蕁麻疹多因素體本虛復受風、熱之邪侵襲所致,常以涼血消風散葯物組成:水牛角粉、生地黃、龍骨、紫荊、牡丹皮、射干、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加減治療。

5. 健脾除濕祛風

飲食不當,致使脾虛運化失司;脾虛則四肢肌肉不實,腠理疏鬆,風邪易於侵襲;或濕熱內犯,郁久而化熱生風。

臨床上以風團片大水腫明顯色白或紅,或伴神疲納呆,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或干結,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細為辨證要點。

治宜健脾除濕祛風。張翠月等26認為慢性蕁麻疹因長期瘙癢,憂慮過度,寢食難安,致脾氣虧虛,濕濁內生,與風合於肌膚而發病。治以參苓白術散加荊芥、蒺藜、白鮮皮、蟬蛻等。


祛風」應貫穿慢性蕁麻疹治療始終,方能祛除病邪,防止復發。

對於病變日久氣血耗傷血虛生風者,治宜 益氣固表,養血祛風 ;

脈絡瘀阻者,治宜 活血化瘀祛風 ;

血熱熾盛者,治宜 清熱涼血祛風 ;

脾虛濕盛者,治宜 健脾除濕祛風

治療期間及緩解期還應調整情緒注意飲食營養,加強身體鍛煉,生活規律。遇天氣變化、洗浴後或出汗後均當避風避免熱水燙洗過度勞累及各種外界刺激。

H. 經過伏兔穴的是哪條經絡還有督脈的具體走向

【伏兔】 屬足陽明胃經。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的連線上,髂骨上6寸。 主治:腰腿痛,下肢麻木,癱瘓,腳氣,蕁麻疹 編輯詞條督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 ①奇經八脈之一。出《素問·骨空論》。其循行路線,起始於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後,行於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於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前後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繫心、腎、腦。該經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②經外穴別名。《備急千金要方》:「卒癲,……又灸督脈三十壯,三極,穴在直鼻中上入發際。」即發際穴。見該條。 督脈穴 ①督脈所屬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長強(少陰所結)、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共28穴。又交會於足太陽的風門、任脈的會陰。 ②指後溪穴。《針經指南》:「後溪通督脈,為八脈八穴之一。」後溪穴又稱為小督脈。

I. 蕁麻疹如何用中醫調治

針灸治療:血海、曲池、合谷、足三里、風市祛風、活血、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