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手足皰疹症狀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手足皰疹症狀

發布時間: 2022-08-31 07:00:04

『壹』 手足口病的症狀是什麼/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臨床特徵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貳』 手足口病症狀及治療

認識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嬰兒和兒童的一種常見疾病。以發熱、口腔潰瘍和皰疹為特徵。初始症狀為低熱、食慾減退、不適並常伴咽痛。發熱1-2天後出現口腔潰瘍,開始為紅色小皰疹,然後常變為潰瘍。口腔皰疹常見於舌、牙齦和口腔頰粘膜。1-2天後可見皮膚斑丘疹,有些為皰疹,皮疹不癢,常見於手掌和足底,也可見於臀部。
手足口病的症狀
1、急性起病,發熱;
2、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
3、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
4、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5、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
手足口病嚴重嗎?
通常不嚴重。幾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療便可康復。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內痊癒。並發症不常見。極少病人可並發無菌性或病毒性腦膜炎,其症狀是發熱、頭痛、頸直或背痛,這需要住院治療一段時間。
哪類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對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防病實踐中發現,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及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葯物,有合並症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病症,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專家提醒,腸道病毒傳染力強,但簡單的衛生保健即可有效預防感染。家長和老師應教育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為其合理補充營養並保證充足的休息,保持室內通風換氣。

『叄』 請問:小孩3歲半手足口皰疹是什麼症狀,怎麼治療,吃什麼謝謝,最好用語音回答,謝謝

手足口病包括輕重病例,普通病例同一般皰疹性咽峽炎,包括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齶,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可見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治療主要為對症、消炎治療,根據血象加不加抗生素。若比上述症狀重建議住院治療。電腦不支持語音。

『肆』 手足口病的皰疹是癢還是痛

癢多 ,有痛 ,症狀很明顯。一般伴有發燒。不過別擔心,這個病因為西方國家的畜類曾經大批量銷毀過,被傳的很邪乎,實際每你想的那麼嚴重。不要有壓力,正常治療就好。

『伍』 手足口病與一般皰疹的區別

可能確實是初期症狀,濕疹一般會癢,而手足口病皰疹不癢的。一般在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 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

『陸』 手足口病的水泡是什麼樣

手足口病發病前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患兒突然起病,發熱在38℃左右,有些患兒可伴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膝蓋、臀部和肛周等處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發熱1-2天後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數病例可發生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極少數兒童患手足口病後會伴有較為嚴重的合並症,可引起死亡。少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大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柒』 如何區分寶寶手足口病和皰疹有什麼好的辦法

皰疹和手足口病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孩子的手心,足底以及臀部等部位有無皮疹以及皰疹的情況。皰疹和手足口病有非常類似的症狀,在病初的時候,都會有發熱的症狀出現,也有的孩子體溫是正常的。而皰疹的孩子,會只出現口腔的皰疹,有的孩子也可以表現為潰瘍的症狀。而手足口病的孩子,除了發熱以及口腔內的皰疹,還可以在手,足,臀部等部位看見散在性的皮疹以及皰疹,有些孩子還可以見於軀幹部皮膚,而這種皮疹是不留有瘢痕以及色素沉著的。

以上方案僅供參考,具體葯品使用請結合自身情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葯。本篇由小編進行網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捌』 手足口病有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的症狀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較急,患兒常有發熱,體溫38℃~40℃,熱程多為4~7天,7天以上者少見。病初部分患兒多伴有流涕、咽痛、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病後不久在患兒手足遠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現紅色小丘疹,並迅速轉為小皰疹,直徑2-4mm,如米粒大小,呈圓形、橢圓形,周圍有紅暈。此種皮疹有時在患兒臀部及肛周也可見到。在臨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皰疹為主要特徵,故通稱為手足口病。口腔皰疹多分布在舌、頰黏膜、口唇、硬齶、咽、扁桃體等處,並很快變成小潰瘍,患兒流涎(流口水),吃東西時痛,甚至影響進食。 極少數重症患兒可出現精神不振,嗜睡、頻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兒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心前區不適、心動過速、心動過緩、腹痛、手腳發涼等。如出現這些情況多提示病情較重,可能並發了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哪些人容易患這種疾病? 五歲以下嬰幼兒多發,成人也可感染。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引發該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癒。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及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發病特點:年齡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歲,最小的才1歲左右,其中2—3歲的居多;其次,發病地區分散,且主要在農村地區。 該病通過什麼途徑傳播? 1.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3.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學校、幼托機構如何預防? 學校、幼托機構一旦發現出現發熱、皮疹等不適症狀的孩子,應做到以下幾點: 1.指定專人或兼職教師負責本單位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匯總與報告工作。一旦發現有發熱、皮疹等不適症狀的患兒後,要由疫情報告人作進一步排查,一旦懷疑為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立即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同時向屬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報告,並立即通知患兒家長,及時送醫院進行診治。 2.加強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登記工作,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3.注意教室換氣通風,特別是幼托機構要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的機會。對住校學生及幼兒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陽光下曝曬。 4.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與家長一起教育學生及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重點是飯前便後要洗手;同時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長自己嚼過的食物餵食孩子。 家庭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病? 1、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如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等,要飲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完全加熱後再食用。 2、家長要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盡量避免與其他有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3、注意孩子營養的合理搭配,還要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長要注意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庭成員的衣服、被褥要在陽光下曝曬。家禽、家畜要圈養,避免人、畜混住一處,尤其要減少兒童與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觸。 幼兒預防5項措施 幼兒預防須採取5項措施: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相關鏈接 ■ 手足口病有成熟的臨床治療方案 有關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在臨床上已有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一般愈後良好。據悉,衛生部已經在5月2日頒發了「手足口病治療指南和診療方案」。 如果沒有合並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葯物,有合並症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病症,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成人帶手足口病毒不會發病 但可作為介質傳染兒童 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說,雖然目前手足口病只在兒童中發病,但成年人依然可以成為病毒傳播介質,而不良衛生習慣更使得發達城市的兒童也有可能染病。 張文康表示,目前來看,南方發病較北方多,這並不表明病毒具有地域性特點。中華醫學會秘書長吳明江說:「有些傳染病多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農村偏遠地區傳播發病,但很多衛生條件達標甚至比較好的城市也有發病,這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成人尤其要提高警惕。抵抗病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洗手,同時,不僅要給孩子做好清潔衛生,自己也要保證衛生,如果出入了可疑環境,在徹底清潔前,最好與身邊的兒童隔離,因為成人不會發病,卻會把病毒帶給孩子。」 不可混淆的概念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是由人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兒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重症患者出現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脊髓膜炎、肺水腫、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癥候群,具有臨床表現多樣的特點,多數病例臨床表現較輕,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少數病例出現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引起腦炎、心肌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痹等症狀,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腸道病毒71型等。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現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薩奇病毒A組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但根據國內外資料,與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較大,病死率也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達10%-25%。 由於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臨床表現多樣,臨床上缺乏簡便、快捷的診斷方法,所以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診斷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