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米氮平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米氮平皰疹

發布時間: 2022-08-30 19:29:50

A. 三十五,附子及附子茯苓類方

附子類方

東子:

附子之長:凡陰證,必用附子,此為定理,推之不移,搖之不動。附子性熱,升溫基礎體溫,凡低體溫症,即為附子所主治。癌症多陰症,癌症患者多基礎體溫下降。治膚冷,腹冷,身冷,四逆手腳冷。其人苔白厚,精神萎靡不振,頻繁張嘴打哈欠,嗜睡,易感冒,不耐風吹,不耐冷氣,常弓背聳肩縮脖。平人汗出當不惡寒,凡汗出卻惡寒者,即為附子所主治,凡解表發汗後更惡風寒者,皆可用附子。附子蒼術為葯對,治關節疼痛。用附子,仍精神萎靡不振,欲睡者,即為小柴胡湯類方證。凡用寒涼葯而身癢者,皆可用附子。先服寒涼葯,後身冷,倦縮,少言或不欲言,少食或不欲食,膚冷,腳冷或手腳冰冷,必苔白厚,宜用附子類方。膚冷、背冷、腹冷、腳冷、或四逆。治鼻冷,鼻流清涕不止。

附子之短:附子性熱,可致炎症,可用黃芩或黃芩黃連葯對拮抗。可致咽痛,上焦充血,粘膜發炎,唇皮脫皮乾裂,大便偏臭,屁偏臭。可致易怒,唇皮脫皮,甚者開裂。

《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條;《金匱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條。

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永安堂:關於附子(黑順片、鹽附子)的毒性、療效與煎煮時間的關系,筆者曾做過觀察,在治療痹症過程中,同等量附子先煎一小時的止痛效果不如同煎,先文火後武火煎煮20分鍾的效果優於單獨的武火或文火。以上均未見毒副作用的出現,這說明在使用附子時,煎煮的時間、方法的確對葯效有一定的影響。毒副作用的產生取決於附子的單劑一次服用量和用葯時間。由於筆者大多使用的是制附子至於生附子尚沒有做過觀察。

coorus:附子一枚,如果是生葯,炮完之後就像是烤地瓜,而不是地瓜干,所以這個「附子一枚」可能就有三兩之多(40克以上),我們今天用干品,自然就該縮減到15克左右了。半夏(洗)也是一個證據,因為只有新鮮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

......

芍葯甘草附子湯

原文: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葯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論》(68)

原方:芍葯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醫案:經方論壇「余傳廣」:患者,劉某,男,65歲。患小腿轉筋半月來診,轉筋每天發作3-4次,痛不可忍,伴怕冷,汗出,面白唇暗,舌質淡胖微暗,脈緩弱。余辯證為陰陽兩虛,筋脈失養,予芍葯甘草附子湯。白芍60g,炙草20g,附子15g。3劑,水煎服。服2劑轉筋停止,3劑服完,大便微溏,諸證消失。

......

大黃附子湯

原文: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註:

東子:大黃附子湯治陰證而痛偏一側者,可治偏頭痛。胃病而嘔者,或出血證者,可合瀉心湯。寒熱錯雜者,可合烏梅丸。石膏銀翹亦治偏頭痛,若渴而偏頭痛者,宜合方之。

醫海一粟:冷婦,伏暑天晚飯飽食油煎之茄合,臨睡又食冰鎮西瓜若干,半夜臍周疼痛陣發性絞痛,服莨菪等疼痛不減,不嘔不泄腸鳴音亢進,喜溫而拒按,至明晨身發低熱37.8℃,疼痛加重,脈弦。素畏針葯,思之原是飽食油膩難消之品後又食寒涼,寒性凝滯而收引,寒熱錯雜故不腹瀉不吐而腹痛作,酷暑難耐之時寒斂氣孔故身熱,處方:生大黃15黑附片10遼細辛全草10生薑15一劑,水煎20分鍾後即空腹服,忌茶生冷油膩,服後半小時絞痛即失,疼痛大減,六小時後大便一次而疼痛如失,汗出熱退,遂停後服。

中西醫生:楊姓女患,75歲,住西安涇河工業園龍鳳園,退休醫務工作者。2013年9月4日下午電話求診。訴今年6月1日摔傷左腿,當地醫院處理後好了。繼之出現右側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右側臀部(自述環跳穴部位)、右側大腿後外側明顯疼痛、呈刀割樣痛,主要是行走時痛、越走越痛、不能多走,遇寒冷加重。當地醫院CT等檢查,診為「坐骨神經炎」。給予芬必得、氯唑沙宗、甲鈷胺。僅吃芬必得二次,有臨時效果,怕副作用大,沒有多吃。同時口苦、口乾、便秘(大便干少、數日勉強一行)、腹無所苦、平素怕冷。常服抗抑鬱葯米氮平(自述該葯可致口乾)。舌紅少苔(醫務工作者,基本會自看舌象)。即處予大黃附子湯原方:生大黃9、黑附子12、細辛6 ,三劑。囑大黃不用後下、附子不用先煎,三味葯同煎約30分鍾。剛才(9月7日下午)來電,直言「好多了」、大便通暢、口也不苦了、吃飯也好、舌上生出了些薄白苔,感言「你這個葯還真靈了」。現走路多時會有輕微疼痛、不走時完全不痛。囑可原方再服二劑鞏固。

按語:胡希恕對本方描述:【凡是偏於身體一側的痛熱用之皆有奇效。溫經散寒、通便止痛】。

綜合學習資料理解總結:【用於一側脅下、胸腹或腰腿疼痛+便秘。應該多少有寒象、而無無明顯熱象(可發熱)、手足冷、脈緊弦,比如腎結石、膽結石、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有附子又有大黃,寒熱偏向不著應也可用,舌無定象。大黃9、附子15、細辛6,同煎約15分鍾,大黃不後下、附子不久煎】。

本例用方眼目是:偏側腰腿痛、有寒象(遇冷加重、平素怕冷)、便秘。毅然用之,果然顯效。因有口苦、舌紅少苔,後世理論認為陰虛有熱,容易礙手本方應用。但鑒於經方方證條文大多沒有舌象、臨證應用經方當抓主證(尤其患者自身感覺)、不宜為後世舌象理論所惑;口苦容易首先想到熱象或是否存在少陽證,但僅有口苦而無少陽證的其他六大症象,當舍此局部症象遵從全身整體症象。另外,同時服用西葯(本患者自知米氮平可致口乾),也是症象干擾因素,臨證也當考量之。至於用法,本方大黃不後下、附子不先煎,也是注意點。不過對於身熱、舌紅、苔黃、陽脈等確有明顯熱象者,常量附子即可出現中毒反應,且不說不先煎減毒了。提醒同道臨證注意。

cmssih:患者突發劇烈頭痛,閃電樣、燒灼感伴痛時流淚,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側和頭頂,在縣級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處方卡馬西平、芬必得、安定等,服葯後能緩解,但葯效過後又痛如初,服葯第三天出現共濟失調等副作用且葯效不再明顯,故停葯。

患者苔薄,舌淡暗,兩關脈弦緊硬,搏動有力,明顯的大豆脈(有6年的肝硬化史),加上患者說發病前晚上洗頭沒吹乾就睡覺,考慮寒凝經脈,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酒大黃9 制附片9細辛6川芎10全蠍6僵蠶10葛根50,三劑痛止,沒再復發。

黃煌:春節前的門診病人依然很多。復診的Z老漢剛坐下就說:「好多了,好多了!能睡著覺了!」。他來自宿遷,患右脅肋部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痛勢甚劇,痛如電擊,每夜痛醒七八次,病已經5年多。月初來診時,面色憔悴,一臉痛楚。一周後來復診,已經眉開眼笑,一夜僅醒一二次,而且疼痛程度大大減輕。春節前趕來多配點葯。

    我給他的方是柴胡桂枝湯與大黃附子湯:柴胡20g、黃芩15g、姜半夏15g、黨參10g、生甘草5g、桂枝15g、白芍20g、乾薑5g、紅棗20g,此方早午服用。另:生大黃10g、制附片20g、北細辛10g,附子先煎40分鍾後入大黃、細辛,開蓋煎煮,臨睡前頓服。

    柴胡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是一首治療發熱性疾病的方,但在《金匱要略》中則變為止痛方,被用來治療「心腹卒中痛」。所謂心腹,包括上腹部、胸脅部等;所謂卒中痛,提示疼痛為突發性,如電擊,如針刺,臨床上許多神經痛常常可以用柴胡桂枝湯。Z老漢的帶狀神經後遺的神經痛,就比較適合此方。

    大黃附子湯是止痛方。《金匱要略》記載「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所謂脅下,指腋下至腰部。所謂偏痛,不是全腹部,疼痛或在左,或在右,比較固定。Z老漢的神經痛,與大黃附子湯證相符。

    將兩方分別煎煮、分別服用,基於以下兩點的考慮:其一,患者夜裡疼痛劇烈,大黃附子湯止痛力強,故睡前服用。其二,柴胡桂枝湯不僅止痛,也是傳統的調和表裡方,適用於有神經症狀的免疫系統疾病,其人多見全身狀況較差、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等。患者病已5年,不能圖速效,可以柴胡桂枝湯緩圖。那麼,兩方為何不共煎同服?因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沒有柴胡與附子細辛同用的例子。經方的應用,應當尊重前人用葯經驗,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為好。

......

附子瀉心湯

原文: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傷寒論》(155)

原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 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

術附湯

原文: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附方<近效方>術附湯》

原方: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右三昧物,每七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

附子粳米湯

原文: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一升,日三服。

醫案:

醫海一粟:張翁,70歲,素弓腰曲背,面黃體胖,便秘四五日一行,胃穿孔修補術後五年有餘。以大腹劇痛喜溫拒按一日就診,刻下干嘔欲吐,腹痛難耐,大便5日未下,腸鳴音不著,舌淡脈弦。今春因食瓜果受涼發兩次,分別以大承氣湯,厚朴三物湯下之而愈,今發做以前中午曾食大澤山葡萄若干,午飯食燉雞架,半夜遂發疾。處方:黑附片10姜半夏10生甘草6白酒100毫升生薑15,一劑水煎服,臨服加元明粉10兌服。復診:服後半小時腸鳴如雷欲大便,疼痛大減,一小時後得大便腹痛遂微,今諸症皆無,反映此葯效較前兩次起效快,止痛作用好,囑停後服。臨床體會:許多人素便秘,或經腹盆腔手術者,如果中氣脾陽不足,空腹進生冷,又進油膩,好發腹痛,臨床施以西葯莨菪類葯物療效不顯,治療大法總以通下為要,方劑選用三一乘氣湯等,大黃附子湯,《千金》溫脾湯,四消丸,療效皆有,但總不如附子粳米湯加元明粉治之效佳。

......

黃土湯

原文: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亦主吐血衄血。《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原方:甘草  乾地黃  白術  附子 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分溫二服。

註:灶中黃土,即柴火灶中燒結黃土,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陳修園以赤石脂代灶心土。有臨床家以新燒紅磚代之。

中和:灶心土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和氧化鋁,是不溶於水的礦物質,服用後可在胃腸內壁形成不吸收的保護層,從而避免胃酸等對粘膜的刺激與損害,並具有對胃腸末梢神經鎮靜和麻醉作用。基於此,王曉認為:「阿膠能使灶心土礦物質懸浮,並增強其附著能力,其懸浮程度與附著粘度,均在兩葯同煎的過程中產生」,所以他指出「阿膠與灶心土同煎,不僅提高了灶心土崩解物在葯液中的懸浮程度,又可增強在胃腸粘膜的附著力。這與西葯氫氧化鋁凝膠的葯理性質極為相似,證明我國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具有現代醫葯水平的『硅、鋁凝膠』類葯物。」此外,他強調「灶心土不可另煎而用其清液,必須與其它葯同煎,如果把灶心土粉碎後與其它葯同煎,療效更好。」若「烊沖阿膠,只能使得葯液中灶心土的礦物質成分發生沉澱,達不到其治療目的。」(《中醫研究》,1996:8;45)

查看仲景全書,湯方用阿膠者共八首,其中,黃土湯、溫經湯、大黃甘遂湯所用阿膠均與他葯同煎,而其餘五方則烊化服

醫案:

woyunzhai:1989年8月初,剛剛分配到一鄉衛生院,當時有位中年男子因消化道大出血,初在縣醫院住院治療半月不效,後因療效不佳及經濟困難放棄治療。因患者住在衛生院旁邊,觀其吐血呈紫黑色。特別是當時盛夏高溫,患者卻要蓋破舊的棉被。觀其精神萎靡睏倦,面色萎黃無華,舌淡白脈微無力。毅然投黃土湯加味,三劑血止,並可起床活動,後隨證加減調治恢復如常。可當初開方時,本院一位老中醫力阻用附子。說哪有三伏天用附子止血的道理?此案的成功,讓我一時名聲鵲起,求治者日增。有感於此口佔一絕 :牛刀小試露鋒芒,一劑成名黃土湯。少卻十年板凳冷,岐黃道上杏花香。

......

附子茯苓類方

......

附子湯

原文:1.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傷寒論》(304)

2.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傷寒論》(305)

3.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文中未見方,後人認為此附子湯即《傷寒論》中的附子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4.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5.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6.脈沉者,有留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7.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8.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原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葯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

醫案:

jtlzl18:劉  某  女  86歲 住金壇市場路。2012-3-26門診 訴渾身疼痛5-6年,以腰背,四肢關節疼著. 老人獨自生活, 不願麻煩子女, 有病扛著,不便就醫. 長期來自服速效傷風膠囊以緩解關節疼痛. 近來, 傷風膠囊3粒日服三次也不能控制疼痛了. 不得已, 其孫女扶來門診. 老人另有畏寒, 神疲, 納差.  PE 面蒼白, 神萎, 二小腿有指壓痕,  苔薄白, 舌輕紫,  脈沉. 治以附子湯, 熟附片8 白術15 白芍15 茯苓30 黨參15 防風15 乾薑6 紅棗10枚. 7帖. 2012-4-5 前方服後, 次日體痛悉除, 停服了幾年來的傷風膠囊. 精神食納改善. 今訴每夜小腿痙攣疼痛. 治以前法出入, 於前方加大白芍和甘草劑量, 構成附子湯合芍葯甘草湯, 7帖。2012-4-12 刻下體痛瘥, 前方後小腿抽筋基本停止, 一周來只是昨抽過一次, 持續1分即止, 程度也輕了. 見老人臉紅潤有華, 精神好轉, 舌紫消退, 老人給病怕了, 今要求服葯鞏固.

討論:  大論305條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痛, 脈沉者, 附子湯主之. 可見附子湯的使用指征, 主要是針對身體痛, 骨節痛的庳證. 本案的療效, 亦說明了附子湯是庳證的效方.

houlaizhe:不用放風效果又如何呢?

jtlzl18:不用防風應該不會影響本方的療效.  只是直面病人時我的求效心切,  可能是畫蛇添足.

......

真武湯

原文:1.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82)

2.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316)

原方:茯苓三兩  芍葯三兩  白術二兩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葯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半斤。

註: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即肌肉跳動,身體震顫。

醫案:

山野郎中:張某某,女,54歲,反復低鉀2年余,每於發作時周身乏力,需家人攙扶行走,多次入院治療,給予補鉀治療後,病情可緩解,出院後病情反復發作,患者及家人極為苦惱。發作時伴有頭暈,心悸,舌體胖大,脈沉細。《傷寒論》82條「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給予附子15克、茯苓30克、白術20克、白芍20克、生薑10片。7付。服用後患者痊癒。患者及家屬千恩萬謝。

咖啡貓貓:老年男性,90歲,於12月初的某天在田間農作勞動時不慎跌入河中,此後,一直畏寒,夜間畏寒更甚,伴有陣發性的寒顫,發時肢體不自主的顫抖,自訴猶如受了驚嚇似的,無發熱身疼等,一般情況可,精神尚好。症狀已持續半月,西醫檢查無異常。舌淡胖,苔薄膩。傷寒論有「……心下悸,頭眩,身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分析患者跌人河中,感受寒邪,患者高齡,虛人易變成少陰病,症狀病機均符合此條病機。故用真武湯:熟附片20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白術15克,生薑15克,五劑。近期電話告之,葯後已愈。

中醫學子123:某女48歲,面紅,體胖,頭暈,想暈倒,不渴,微惡寒,自服感冒葯十餘天,無效,隨求診於余,二便無異常,舌體胖大,舌苔水滑,余證同前,脈沉遲。此不正是「頭眩,身潤動,振振欲闢地。」給予真武湯,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術20克,制附子15克,生薑30克,三劑,水煎服,三日後復診,諸證消失。

鄖陽中醫:劉某,衛生局書記夫人,50歲,20121215就診。近一月起陣發性全身抖動,以頭部及上半身為著,常持續幾秒鍾,間有肌肉跳動。三天來發作頻繁,日十餘次,心裡甚緊張,擔心腦血管病變,頭顱CT無異常。體偏胖,面色黃黯,夢多偶惡夢,晨起喉間有痰。舌暗苔白稍膩脈沉滑。思之其乃半夏體質,抖動似屬振振欲闢地,故用真武湯合半夏厚朴湯五劑。後來訴服兩劑後抖動大減,葯完而愈。

許家棟:何x環,女,59歲。20100318。患者一年前路遇歹徒搶劫,因驚嚇過度而致心慌害怕,精神緊張一年。最近一周又添身顫肢抖;來診時給人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神情慌張,身體顫抖以上肢為甚,眼中含淚,眼神遊移不定,不停的打量四周和別人的神情。問診需要家人補充,主訴害怕,思慮時更甚;頭暈,納呆食少,大便兩日一行,乾燥。無口乾口苦,多飲飲熱水,夜間飲水多則多尿。顴色紅滯。無寒熱汗證,無腹痛腹脹。脈弦細,舌淡紅暗苔白膩。六綱:太陰水飲動經+陽明輕症。方證:真武湯。處方:真武湯,生白術20制附子30生白芍30生薑30茯苓30,四劑。

二診:今日復診,與上次神情判若兩人,已不顫抖,神情恍惚慌張基本消失,害怕感大減,頭已不暈,顴紅消減,納增,大便已不幹燥。脈細,舌淡紅紫苔白膩。原方續進。

cym123:一水電站工人,52歲,每當值夜班熟睡至下半夜時,好象有人在耳邊呼喚患者的名字,其聲音恐怖非常,驚醒時什麼也沒有,繼而出現心慌意亂.眩暈汗出,此現象反復出現時,如果不起床,好象有人邊呼喚患者的名字邊用手推其身體,直至全身肌肉跳動不適驚醒而大汗淋漓惶恐不安,同伴見狀也感到恐懼,奇怪的是在家睡覺時不出現上述現象,其家人用迷信眼光認為電站此地方不幹凈有鬼邪,此現象已有一年多,越來越頻繁出現,曾多次就醫,西醫認為神經官能症或植物神經紊亂,中醫認為不是病,每當要值班時都感到惶恐不安,恨不得辭去此工作。證見愁容滿面,少神.雙足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結合六經辨證與太陽病中篇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其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與本病例的心慌意亂,眩暈,汗出,全身肌肉跳動不適為方證相對應,隨即與真武湯三劑.二診,諸症大減,按原方再服三劑,半年後 患者前來就診,告知服六劑葯後諸證悉除,昨晚值班感覺舊病好象又要復發,故要求按原再服十劑,此後三年曾多次帶家屬前來就診,順便隨訪均未復發.

針疾子:陳某,女,53歲,因頭暈數日來我科針灸。病人來時,由別人攙扶而來,挺肩縮脖,行動緩慢,小心翼翼,不敢快速向前,問其為何如此狀態,曰:頭暈,感到天旋地轉,想要栽倒,伴頸項不適。觀其體態,乃頸性眩暈無疑。先囑其躺於病床,其自訴無論躺下,起身均眩暈加重。號其脈,脈沉略滑,舌淡苔白,津液充盈。因為我科對此類疾病經常見到,有一定經驗。所以直接先扎針,取穴:百會,顳三針,風池,列缺,中渚,絕骨,頸夾脊。病人自訴十分畏懼扎針,實在沒辦法了,才勉強一試,此前病人曾經西醫治療數日,觀其所服之葯,是倍他司丁等他丁類葯,病人訴效果差。

第二天病人又來扎針,畏懼之情溢於言表,自訴昨日扎針後,感到稍微有些好轉,但從我一個醫生的角度來看,病人病情基本無任何好轉,但也得硬著頭皮給病人繼續治療。扎針時,病人反復強調害怕扎針,我耐心為其開導,並說配合中葯效果會更好。病人一聽喝中葯,立馬要求喝葯,而不扎針,我又開導好一會,終於同意繼續扎針。半小時後,起針完畢,病人過來開中葯,脈象與昨日無太大變化,於是直接書方: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25  生白術18  桂枝15  炙甘草10  澤瀉30  川芎15  天麻15  葛根30,三幅。

第三天病人又來扎針,訴中葯以喝一副,眩暈略有好轉,起來時已經基本不暈,但走路還是暈,仍然是挺肩縮脖,不敢快速。第四天病人堅決要求針灸停扎一天。葯因熬壞一副,要求再開中葯。並且病人把她拍的X片拿出來讓我看,觀其片:頸椎狀況非常糟糕,椎間孔變小,椎間隙大小不一,骨質增生,生理曲度消失。這時候,說實話,我對此次治療效果是不滿意的。有句話說,「經方不過三」。我以前開方也從來都是三幅觀療效。病人葯已三幅,病情確有好轉,但離我想像還有距離,我就想是不是哪裡辯證錯了,或者方子不太對。仔細觀此病人,其人皮膚白皙,臉龐偏胖,就像書上所說的「尊夫人」,再看她走路小心翼翼,隨時可能栽倒在地,需人攙扶,與真武湯只條文所言:……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個人認為,真武湯症者,大多人偏白胖,皮膚細松軟,平時喜卧,少動。正欲開放之時,病人又說了一個症狀,腹脹,頻頻打嗝。我把它暫且認為是符合真武湯的腹症。病人屬陽虛水泛。書方如下:附子30白芍15 茯苓25 生白術18澤瀉30天麻15生薑5片,三幅。針灸時,去列缺,加公孫,太溪。

第二天病人沒來,猜測病人因畏懼扎針而沒來。

第三天,病人過來了,病人明顯與前幾天不同,自行走入診室,行動自如,自訴葯喝完後眩暈已消失,同時,腹脹,打嗝也痊癒。下一步就看長遠療效如何了  。

......

栝蔞瞿麥丸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原方: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利小便,腹中溫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