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蕁麻疹的症狀
症狀
迅速出現風疹塊(風團),在風疹塊出現前幾分鍾,局部常發癢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風疹塊出現數小時或一兩天內有些全身症狀如食慾不好,全身不適,頭痛或發熱。 風疹塊扁平發紅或是淡黃或蒼白的水腫性斑,而邊緣有紅暈。有時,風疹塊呈環形可稱環狀蕁麻疹,幾個相鄰的環形損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圖狀,可稱為圖形蕁麻疹。有時,損害中央有淤點,可稱為出血性蕁麻疹,腎臟及胃腸可以同時出血。風疹塊中有水皰時稱為水皰性蕁麻疹。有大皰時稱為大皰性蕁麻疹。有時,水皰或大皰發生於似乎正常的皮膚上,但常有紅暈,這類風疹塊較易發生於兒童。 風疹塊往往在一兩小時或幾小時內最多1~2天內自然消失,但別處常有新損害陸續出現,風疹塊已消失處在24小時內一般不再發生新損害。風疹塊消失後,皮膚恢復正常,有時有暫時的色素斑而稱為有色素沉著蕁麻疹。風疹塊的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的皮膚,粘膜。風疹塊引起劇癢,針刺或灼熱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嚴重的病人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尤其急性蕁麻疹病人可發熱達40℃左右,血壓可降低甚至發生昏厥和休克,須及時處理,大多數病人只有發癢的風疹塊而無其他症狀。 風疹塊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內可發生數次皮疹,經過幾天或一兩周至數周後停止發作,可稱為急性蕁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發生皮疹,或是斷斷續續地屢次出現或加重、緩解或消失,可達數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稱為慢性蕁麻疹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1.急性蕁麻疹常是急性發作,全身瘙癢風團皮疹,可伴高燒,嚴重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內自然痊癒應積極治療。 2.慢性蕁麻疹不斷發生風團皮損,持續1~3個月或數年之久,病情輕重與發病情況也可因人而異,有很大差異。有時可並發人工蕁麻疹,多在腰帶等受擠壓處發生。由於接觸冷水或冷風吹拂而引起的風團叫冷性蕁麻疹。多為陣發性小片的風團,有紅暈,可泛發全身,這類病人對乙醯膽鹼敏感,可用乙醯甲基膽鹼0.01mg作皮內試驗。注射後10分鍾,可出現直徑1~1.5cm大小的風團,即為陽性,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不等。 3.血管神經性水腫又稱巨大蕁麻疹。是由於血液和組織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減低,或無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組織小血管受累,組胺等介質導致血管擴張、滲透性增高、滲出液自血管進入疏鬆組織中形成局限性水腫,具有發作性、反復性及非凹陷性的特點,一般不癢,可單發,突然在口唇、面側部或四肢局部出現正常皮膚顏色的腫脹或由於腫脹嚴重、壓迫皮膚淺表的毛細血管而呈白色腫脹損害,邊緣不清,局部有緊張感,一般癢感不明顯,該類損害可在數天內自然消退,但可以復發生,有些病人也可出現兩片以上的損害,一般無全身症狀。少數病人可因發生在咽峽部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死亡。 4.丘疹狀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皮膚病,成年人也可見到,在春秋季節反復出現,本病是一個以症狀特點而命名的疾病,實際上本病部分患者即為蟲咬症。尤其以節肢動物類叮咬而引起的外因性過敏反應,是一種遲發性反應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則促使皮疹發生,反復叮咬後產生脫敏作用。皮疹為紡錘形的紅色似花生粒大小的風團樣損害,可散發可群集,可有偽足、水皰,搔後皮疹呈風團樣腫大,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1~2周消退,留下暫時色素沉著。常復發,瘙癢急劇,但無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
㈡ 日光性皮炎以及人工蕁麻疹如何治療啊廣告就不要進來了
注意事項;1.內衣以棉產品為好.2.最主要的是飲食.葷菜裡面只能吃豬肉.鴨子.素菜裡面有氣味的版菜權別吃.還有辣椒.甜酒.及一切容易上火的食物.3.洗澡不要打肥皂.以上是主要的注意事項.注意一點為好.多吃一點涼性的食物.比如綠豆.
㈢ 蕁麻疹,風疹塊,要過多久才好已經一個禮拜了。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映,嚴重的患者可以出現腹痛、腹瀉、喉頭水腫等症狀。中醫認為是由於血虛風燥,胃腸濕熱等原因引起。
治療建議:盡可能找到疾病的發病或發展加重的原因,盡可能的去除。急性期治療可以用抗組胺類、鈣劑、嚴重的患者可以短期服用皮質激素類葯物;
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從中醫疏風清熱止癢、,清脾化濕、祛風止癢調和氣血等方面辯證治療。
注意事項:
1. 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2. 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葯物。
3.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
4. 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㈣ 治療過敏性蕁麻疹的口服葯都有哪些
蕁麻疹的基本概況
蕁麻疹是一種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屬中醫的「癮疹、風疹塊」等范疇,俗稱起「狗風疙瘩」、「起風包」等稱。主要症狀有起病急、消退快、瘙癢或劇癢且伴有灼熱感、易起風團,或紅斑丘疹、或皮膚劃痕等症狀,可全身泛發,成片或大片出現,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時輕時重、反復發作或早晚加重。好發於大腿內側、腰、腹、臀部及脖頸等處,嚴重患者泛發於全身。該病類型多樣,病因復雜,特別是風、寒、濕、熱、屬虛、屬實要嚴格區分,也就是說患者的體質及病證有屬寒、屬熱、或屬虛、屬實、或寒熱錯雜等症,最為頑固的一種是家族遺傳有關的慢性寒冷型蕁麻疹,其它類型幾乎沒有遺傳因素,但青年女性患者必須治癒各類型蕁麻疹後才能孕育,以免懷孕期間用葯不便。
再說治療方面,中醫的辨證用葯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則瀉之等等。所以在治療用葯時就得因人而異,若患者輕信廣告,盲目購葯,不分病情的寒熱虛實,人人用一葯、老少共一方、若葯不對症、如寒證用寒葯、熱病用熱葯,那不是火上加油嗎?這樣用葯治療不但無效,反而可使病情加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病史可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難愈,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尤其是在校學生更為苦惱,學習成績難以上進。因此,患者必須高度重視,應及時選擇中醫正規專業醫療機構,採用中醫中葯、辨證治療、一證一方、對症用葯,方能達到根治目的,若慢性患者是想通過口服西葯或打吊針、或外洗外貼的治敏療法得到徹底根治,那是萬萬不可。
蕁麻疹的主要類型
一、急性蕁麻疹:
起病急、消退快、發病突然出現形態不一的大小風團,色淡紅或蒼白,數分鍾或數小時後可自行消退,但反復發作,時隱時現,時輕時重,發無定處,且伴有瘙癢或劇癢,或皮膚灼熱等症狀,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腸道引起黏膜水腫、出現發熱、腹痛或腹瀉等全身症狀,累及喉頭黏膜則有氣急、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危極生命。若治療不當,病史延誤兩月以上則轉為慢性,病疾就更加頑固,會給根治帶來一定困難。
二、慢性血熱型蕁麻疹:
慢性血熱型(風熱型)蕁麻疹最為多見,多由急性治療不當轉變而來,一般全身症狀較輕,少數病人症狀較重,可一年四季、反復發作,風團可泛發於全身,起病也急、消退也快,發病時可很快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風團,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瘙癢或劇癢,同時伴有灼熱感。多數患者在早晚加重,若治療不當,病史可遷延數年甚至幾十年之久,是慢性蕁麻疹較頑固的一種。
三、慢性寒冷型蕁麻疹:
寒冷型(風寒型)蕁麻疹發病率較低,極少患者遺傳有關。主要於受冷後很快出現淡白色或淡紅色風團,可任何年齡突然發病,遭受冷風或冷水刺激後,數分鍾內可出現瘙癢性水腫,風團色淡白或淡紅,可成批出現、全身泛發,保曖後或入睡被窩症狀會很快消退,但每年春冬或四季均可反復發病。遺傳患者是各類型蕁麻疹最頑固的一種,徹底根治難度較大。
四、皮膚劃痕症:
劃痕症又稱人工型蕁麻疹,發病症狀往往於搔抓、輕劃或擊打皮膚後,沿劃痕處可很快發生線條狀隆起之紅梗或風團,不久慢慢消退、少數患者數小時後才能消失,但可反復發作,自覺瘙癢或劇癢。該病比風團型蕁麻疹更加頑固。
五、膽鹼能性蕁麻疹:
即小丘疹蕁麻疹,多在青年期發病,主要於遇熱而誘發,如熱飲或熱浴、或太陽爆曬、如天氣悶熱、劇烈運動時或運動後最易發生,或情緒激動亦可誘發。皮損特點為小丘疹狀紅色或淡紅色風團,多在四肢近端及軀干,有瘙癢感或灼熱感,少數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或腹瀉等,發病季節多在秋冬或初春期間。
六、壓力性蕁麻疹:
主要表現為皮膚受壓後出現真皮及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及斑塊、境界不清、常累及行走、站立後的足底、久坐後的臀部、提重物或穿緊身衣等受壓處,有自覺瘙癢感、緊綳感、灼痛感或灼熱感,也可出現流感樣症狀,如疲乏、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七、血管性水腫:
又稱巨大性蕁麻疹,主要發生於組織疏鬆的部位,如眼臉、口唇及外生殖器等處,損害為突然發生局限性水腫,邊緣不清,色淡紅或淡白,表面光亮,不癢或微癢、或僅有灼熱感,若發生於喉頭黏膜,可引起喉頭水腫、導致窒息而死亡,患者特別高度重視。
八、丘疹性蕁麻疹:
它是兒童及青少年多發的一種病症,以紅色丘疹樣風團、並伴有瘙癢或灼熱為臨床特症。發病多在春、夏、秋季,好發於腰、腹及下肢或頭頸等處,起病突然、皮損多為花生仁大小不一的紅色風團,中心可見水皰或丘皰疹,甚至可成大皰,成批出現、分布對稱,有瘙癢或劇癢感,抓破後可繼發感染。故有癢疹之稱,屬中醫的「水疥、土風瘡」等范疇。
九、日光性蕁麻疹:
較為少見,主要是身軀或上肢暴露於日光照射部位發生風團及紅斑、或血管性水腫,有自覺瘙癢感或針刺感,少數患者出現灼熱感等症狀,這是由於對中、長波紫外線敏感而誘發,發病主要以女性為多見。
十、頑固性濕疹:
濕疹屬中醫的「浸淫瘡」、「四灣風」、「旋耳瘡」等范疇。部分患者遺傳有關,主要症狀有:瘙癢、劇癢,皮損為淡紅色浸潤性斑狀丘疹、鱗屑及結痂為主,也有不少患者出現丘皰疹或糜爛症狀。搔抓時可見滲出液或鱗屑掉落,年久患者局部明顯肥厚,呈苔蘚樣改變,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好發於下肢小腿、上肢肘部及腰背等處。多見對稱,少數患者發生於陰部濕疹、肛周濕疹及陰囊濕疹等部位,病史更加頑固。濕疹症狀與蕁麻疹症狀雖有明顯區別之分,但致病因素及發病誘因兩種病症又基本相同。在治療用葯方面也就大同小異。本院採用中醫、中葯、堅持內服為主、同時結合外用熏洗,辯證分型進行治療,一症一方、療效確切。
附陰囊濕疹:
陰囊濕疹是男性較常見的皮膚頑疾,也是男子最常見的性器官疾病,但不是性傳播疾病,屬中醫的「胞漏瘡」、「綉球風」等范疇。該病比較頑固,患者常因劇癢時而搔抓,抓破皮後引起疼痛可繼發感染。慢性症狀主要分為乾燥型和潮濕型兩種,乾燥型常有薄痂及鱗屑出現,表皮呈灰色狀,由於浸潤變厚,間有裂隙,可有不規則色素消失。而另一種潮濕型整個陰囊腫脹突出,有輕度糜爛,溢液、結痂及肥厚,而且陰囊明顯增大等狀。
中醫治根 原理何在
中醫堅持以「辯證施治」為原則,求「對症下葯」醫根本,因為該病類型多樣,病症復雜,特別是風、寒、濕、熱、屬虛、屬實要嚴格區分,也就是說,患者的體質及病證有屬寒、屬熱、或屬虛、屬實、或寒熱錯雜等症。而中醫的用葯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則瀉之等等。所以治療用葯時就得因人而異。另外,在診療過程中,對各類型蕁麻疹濕疹患者、無需查找過敏原,因過敏原的檢測費用少則幾百元,多則過千元,無形中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再說過敏源不是該病的真正病因,而只是該病的一種誘因,所以沒有必要浪費數百元的檢測費用,因為真正的病因在「臟腑功能、在陰陽氣血」失調有關、是風、寒、濕、毒在體內作怪而發病。這才是真正的致病根源。故治療時要從根本方面著手,應調整臟腑功能、調節陰陽氣血。祛除風寒濕熱、排清血分熱毒,使氣血得到協調、陰陽達到平衡,這就是中醫治根的唯一療法,從而達到根治目的。
在治療用葯方面,採用「國葯准字」系列新特葯品,結合名老中醫幾十年的臨床驗方,有清熱涼血、祛風除癢、益氣養血、利濕散寒、通腑排毒、調攝沖任,有補虛瀉實及攻補兼施等療法。不需煮煎,服用方便,且無任何毒副作用。用於風寒型、風熱型、血毒型、濕熱型、腸胃實熱型、氣血兩虛型、沖任不調型及寒熱錯雜型等症,並邀請武漢、上海中醫皮膚專家常年循診,因人因病制定最佳診療方案,進行辯證施治,分型治療,一證一方,療效確切。對久治不愈的頑固性蕁麻疹濕疹,取得了人們難以想像的療效。在治癒患者中,經三、五年後相繼隨訪兩百多例頑症患者,除少數患者未按療程堅持服葯和加強鞏固、出現輕微復發症狀外,絕大多數患者療效穩定,基本得到徹底根治,多數患者停葯幾月後、並且食過各種過敏食物也未出現發病症狀。歡迎患者前來咨詢就診。你得到的將是醫護熱情服務,你丟掉的將是病魔折磨之苦。
注意預防與護理
一、注意預防可避免誘發或減輕發作症狀,多數蕁麻疹濕疹患者對食物過敏均有明顯的發病誘因,如魚、蝦、海鮮、麻辣、燒烤、牛羊、狗肉、或過量飲酒及油炸食品等各類發物,有的患者對雞蛋、韭菜、牛奶及竹筍食用後也有明顯的發病誘因。另外,避免接觸花草、粉塵、螞蟻、爬蟲、油漆等化學物品,均可預防避免誘發或減輕發作症狀。再有,還需注意西醫用葯過敏發病,以防引誘病情發作加重。
二、注意氣候變化,冷暖適宜,以防太陽暴曬、涼冷風吹,特別是膽鹼能性蕁麻疹患者在天氣悶熱時,應注意熱飲或熱浴、或激烈運動時、或運動後最易誘發。同時,各類型患者都要注意適當運動、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態。如脾氣暴躁、情緒激動、憂愁、悲傷、操勞過度、棋牌熬夜等,對各類蕁麻疹濕疹患者均有一定的誘發因素。
㈤ 得了蕁麻疹,應該怎麼治療
您好:
治療蕁麻疹常用的治療方法
目前蕁麻疹的治療方法主內要是有西葯物治療、免疫治療、手術容治療、中葯治療等,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但是除了免疫治療外,都是治標不治本,並且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目前免疫治療被國際醫葯界認為是唯一能徹底治療蕁麻疹、且無任何副作用的最好方法。
如何根治蕁麻疹以及根治蕁麻疹最佳的方法
免疫治療的方法:
第一:食療
在飲食上面要禁止不要吃一些海鮮、辛辣、油炸等熱量高的食物
第二:鍛煉
多加鍛煉能增強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增強過敏免疫系統
第三:純中葯調理
俗話說:「葯食同源」咱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山葯、茶等都是中葯的成份,因此,華北制葯採用採用國際領先的揮發油包容技術(國內絕大部分廠家沒有這種技術)對純中葯易揮發的有效成分有效包容而生產的純中葯制劑汪氏敏清,從改善過敏體質、增強過敏免疫系統起效,杜絕過敏性疾病-蕁麻疹
朋友:建議您去了解一下,對你可能用幫助,知識多了百用而無一害。
華北制葯汪氏敏清專家熱線服務組:真心的祝願您能夠早日康復。
㈥ 小蟲 咬人 6足 3段 觸角 褐色 水泡 丘疹性蕁麻疹 有圖
患者的情況考慮是足部皮膚感染導致的滲出情況的,需要你給予抽出水泡內的滲出液的,可以給予口服消炎類葯物治療
㈦ 蕁麻疹怎樣治療
【概述】蕁麻疹屬於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以瘙癢性風團,突然發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跡為特徵,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反復發作或更久。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季節,男女皆可發病,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是機體敏感性增強。
本病因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故名癮疹。《諸病源侯論》認為本病是陽氣外虛,外風入於腠理,與氣血相搏的結果。《瘍醫大全》不僅指出本病的發生於腸胃變化有關,而且提出「內熱生風」,「外風引動內風」的學術觀點。在治療上提出「疏風、散熱、托疹」的治療原則,《外科大成》主張的「宜涼血潤燥,甚用風葯」。
中醫認為,本病與稟賦異常,而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也可因氣血虛弱,衛氣失固;或因飲食不慎,多吃魚腥海味、辛辣刺激食物;或因葯物、生物製品、慢性感染病灶、昆蟲叮咬、腸道寄生蟲;或因七情內傷、外受虛邪賊風侵襲等多種因素所誘發。
【治療】1.風寒證【症狀】風團色白,遇冷或風吹則加劇,得熱則減輕,多冬春發病,苔薄白或薄白而膩,脈遲或濡緩。【方一】桂枝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3枚。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服後啜熱稀粥。
【方解】方中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芍葯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等量合用,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葯,炙甘草調和葯性,功兼佐使之用,綜觀本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
【按語】素有喘咳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氣平喘。【方二】麻黃桂枝各半湯【來源】《傷寒論》【功效】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葯6克,炙甘草3克,生薑6克,大棗4枚。
【用法】先煎麻黃,去上沫,後下諸葯同煎,取汁溫服,服後蓋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黃辛溫發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氣,助麻黃平喘之功;芍葯益陰和營;炙甘草、生薑、大棗既能緩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調和諸葯。
【按語】喘重,加蘇子降氣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細辛溫化寒飲;服葯後禁大汗;服葯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五辛及臭惡等物。
2.風熱證【症狀】風團色紅,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秋發病,苔薄黃,脈浮數。【方一】消風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荊芥6克,防風6克,牛蒡子6克,蟬蛻6克,蒼術6克,苦參6克,石膏6克,知母6克,當歸6克,胡麻仁6克,生地6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為君,以祛除在表之風邪。配伍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俱為臣葯。更佐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當歸、胡麻仁、生地養血活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為使葯。
【按語】本方以祛風為主,配伍祛濕、清熱、養血之品,如此則祛邪與扶正兼顧,既能祛風除濕,又可養血以助疏風。使風濕得去,血脈調和,則瘙癢自止。
3.腸胃實熱證【症狀】風團出現時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甚至惡心嘔吐,苔黃膩,脈滑數,部分患者有腸道寄生蟲病。【方一】①防風通聖散合②茵陳蒿湯【來源】①《宣明論方》②《傷寒論》【組成】防風15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芍葯15克,大黃15克,薄荷葉15克,麻黃15克,連翹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黃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荊芥8.5克,白術8.5克,梔子8.5克,茵陳30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利濕通便。
【用法】為末,每次6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黃、防風疏在表之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盪滌在里之實熱從大便而解,荊芥薄荷助麻黃、防風解表;連翹、梔子、黃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熱;滑石、茵陳清利濕熱;川芎、當歸、白芍和血祛風;白術健脾益氣,甘草、生薑調和諸葯。
【按語】表證不解者,去麻黃、防風;若內熱不甚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去芒硝。
4.氣血兩虛證【症狀】風團反復發作,遷延數月或數年,勞累後則發作加劇,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濡數【方一】八珍湯【來源】《正體類葯》【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白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5枚。
【功效】益氣補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不拘時溫服。
【方解】方中人參、熟地益氣養血,為君葯。白術、茯苓助人參益氣;當歸、白芍助熟地養血,共為臣葯。川芎活血行氣,使全方補而不滯,為佐葯。炙甘草益中並調和諸葯,是為使葯。諸葯合用,共奏益氣補血之功。
【按語】失眠者,加酸棗仁、五味子養心安神;食少者,加陳皮、砂仁醒脾和胃;氣虛甚者,加黃芪以增補脾益氣之力。肝陽上亢所致頭面眩暈禁用本方。【方二】當歸飲子【來源】《濟生方》【組成】當歸9克,白芍葯9克,川芎9克,生地黃9克,白蒺藜9克,防風9克,荊芥穗9克,何首烏6克,黃芪6克,甘草3克。
【功效】養血活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方解】方中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養血滋陰;防風、荊芥穗發表散風,透疹消瘡;制首烏、蒺藜補益精血,黃芪補氣固表;炙甘草調和諸葯。
【按語】本方以血虛有熱,風邪外襲,症見皮膚瘡疥,或腫或癢,或發赤疹瘙癢為辨證要點。
5.沖任不調證【症狀】常在月經前數天開始出現風團,往往隨月經的干凈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經來潮時有發作,常伴有痛經或月經不調【方一】①四物湯和②二仙湯【來源】①《仙授理傷續斷秘方》②《中醫方劑臨床手冊》【組成】熟地黃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仙靈脾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黃柏5克,知母5克。
【功效】補血和血。
【用法】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渣,食前熱服。
【方解】方中熟地滋陰養血,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白芍養血柔肝,川芎行氣活血;仙靈脾、仙茅、巴戟天溫補腎陽;黃柏、知母滋腎陰,瀉相火。
【按語】本方治療沖任不調證,月經量少色淡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女貞子養血調經;閉經或痛經者,加五靈脂、生蒲黃、丹參活血通絡;腰膝酸軟者,加川續斷、桑寄生、杜仲、狗脊補腎壯腰;面部烘熱,陣陣而作,易汗者,加玄參、牡蠣益陰潛陽。【方二】丹梔逍遙散【來源】《內科摘要》【組成】牡丹皮3克,山梔3克,甘草3克,當歸9克,茯苓9克,芍葯9克,白術9克,柴胡9克。
【功效】疏肝清熱,養血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山梔善清肝熱,並導赤下行。柴胡清熱疏肝解郁,當歸、芍葯養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按語】用於患者發作時肝鬱氣滯、沖任失調所致者。
㈧ 濕疹和丘疹性蕁麻疹並發如何治療
根據急性期皮損原發疹的多形性,易有滲出液,瘙癢劇烈,對稱發內作及慢性期的浸潤容、肥厚等特徵診斷不難。急性濕疹需與接觸性皮炎相鑒別。慢性濕疹需與神經性皮炎相鑒別。手足濕疹、汗皰疹易與手足癬相混淆。
後者常單側起病,進展緩慢.可有小皰和乾燥脫屑,當蔓延至手、足背出現邊緣清楚的損害時有很大診斷價值,真菌檢查陽性時可以確診。
防治 患者應對濕疹的發病因素,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認識,以便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避免各種可疑的致病因素。發病期間忌辛、辣、酒類食物。
對魚、蝦等一般易誘發本病的食物應注意食用後及停用後的效果,不盲目地忌口。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洗燙、肥皂及各種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療全身性疾病,發現病灶應積極清除
㈨ 濕疹和蕁麻疹的症狀有何不同
破撐,耕穴厄
㈩ 小度小度我有這個濕疹或是蕁麻疹有什麼東西不能吃的嗎
濕疹飲食要清淡健康,少吃高蛋白和刺激性食物。對於急性濕疹,吃得清淡有利於減少濕疹的滲出液;而乾性濕疹,應該多喝水,多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B。
不管是哪一種濕疹,有5樣食物應該遠離,吃一口或許濕疹就嚴重三分。它們分別是:1、海鮮、牛羊肉、狗肉等發物;2、酸澀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3、煎炸油膩、燒烤香燥的食物;4、溫熱助火的食物;5、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要想濕疹好得快,可以在家煲一些清熱利濕的湯水,比如白術扁豆薏米湯、綿陳土茯苓豬骨湯、佛手石菖蒲烏雞湯、百合綠豆湯都是比較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