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種方法行嗎
如果是帶狀皰疹,最好是去醫院中醫治療,打針,外抹一些中葯,很快就好了,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或「蜘蛛瘡」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變部位多在腰背部,並向胸腹部延伸。出皰疹前,局部皮膚有刺痛和灼痛感,幾天後皮肝出現成群成簇的皰疹,伴有劇烈疼痛。皰疹小如米粒,大如黃豆,四周有紅暈,各群之間皮膚正常,排列成帶狀,偶可出現大皰、出血及壞疽。開始皰疹透明,以後變為灰色或灰褐色,乾枯或破潰後結痂,皰疹消退後患部仍有疼痛。對帶狀皰疹,可酌情選用以下內服與外用驗方,相互結合進行治療。
板藍根12克,龍膽草6克,黃芩9克,木通6克,當歸9克,生地15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雄黃20克,大黃30克。
用法:共研成細粉,合勻,用白酒或茶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荸薺5個,雞蛋1個。
用法:用水先將荸薺洗凈,搗爛,兌入蛋清,調成糊狀,敷於患處。
雄黃50克,2%奴夫卡因20毫升,7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將上述三種葯相兌,合勻,然後用炒布蘸取葯液敷於患處,再用消毒紗布塊覆蓋,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葯一次。對病處有壞死潰爛 者,不宜使用。
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5條。
用法:上葯共研成細粉,合勻,用適量香沒葯粉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次。
純汽油適量。
用法:用消毒棉花蘸汽油塗患處,每日3次。在用汽油治療期間,應停用其它外用葯。
陳醋10份,生半夏2份。
用法:先將半夏研成細粉,然後放於醋中浸泡12小時,用棉球液擦患處,每日3次。
帶狀皰疹古稱「火帶皰」、「火丹」、「蜘蛛皰」,發於腰部的則稱「纏腰火丹」、「纏腰龍」,因多見於皮膚一側發疹,形如蛇串,故又稱「蛇串皰」。這是一種同時損及神經和皮膚的病毒性疾病,其特點為驟然發生。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最早使用的是泥土。《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的治法是:將土塊置於火上煅燒,冷卻後研成粉末,與陳久的脂油調製成油膏,外塗患處。《備急千金要方》亦載:「治小兒殃火丹毒著兩脅及脅下者,伏龍肝(灶心土)末和油敷之。」明朝李時珍治療此病也用「泥療法」:「水洗取泥沙研香油調敷」,他還用剪春羅花或葉搗爛,用蜜調敷治此病。在《外科正宗》中亦載有柏葉散、如意金黃散等外治方葯。這都說明外治療法在帶狀皰疹的治療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經驗證明,帶狀皰疹中葯外治具有療效好、療程短、費用低、使用方便且無副作用等特點。
現介紹幾則,供選用:
●雄黃粉50克,配入75%酒精100毫升,混勻,每天2次擦敷患處,如疼痛劇烈、皰疹很多者則在葯液中加入2%普魯卡因20毫升。多數病人一周內可愈。
●側柏葉60克、大黃60克、黃柏30克、薄荷30克、澤蘭30克。共研細末,以水、蜜調膏外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功效。
●青黛5份、黃柏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
●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制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均。外塗患處,以結葯痂、保持濕潤為度。
●雄黃2份、枯礬2份、青黛粉3份。共研細末,加濃茶水調糊,敷患處。
●側柏葉60克、蚯蚓糞60克、黃柏30克、大黃30克、赤豆60克、輕粉6克。共研細末,以菜油調和塗患處。
●冰片5克、爐甘石10克、黃連10克、青黛10克、大黃10克、葯用澱粉55克。共制為散劑,干用、水調、油調外敷均可。
帶狀皰疹皰壁潰破者可用黃連膏或青黛散、黃靈丹、三石散(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等量共研細末)等,用麻油調敷患處。此外,亦可用六神丸化水塗敷,療效亦十分顯著。
㈡ 帶狀皰疹應該如何治療(纏腰火丹,纏腰龍,蛇盤瘡)誰有偏方謝謝
1、雲南白葯用白酒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3—5次,同時內服0.3克,每日4次。 2、南通蛇葯片適量,加50—60度白酒調成糊狀塗敷患處,並內服,每次5片,一般4—5天可痊癒。 可以用干擾素加生理鹽水外搽試試 另外再試試以下的葯吧。。。 1.五倍子、雄黃各9克。共研細粉,香油調搽患處。 2.六神丸適量,每次服10粒,1日3次。另取30-60粒研細末,用適量食醋調成糊狀,用棉簽蘸葯糊塗於患處,每日1-2次。 3.鮮馬齒莧、花生油各適量。疳馬齒莧搗成糊狀,加花生油調勻,敷於串患處,干後再塗。 4.活蚯蚓8-10條,大小皆可。用白糖適量拌蚯蚓,出水後去掉蚯蚓,用棉球蘸水擦患處,每天兩三次。 5.王不留行250克,小火炒黃,直至少數開花。研碎過篩,取極細末。如患處未破,可用香油調成糊狀塗抹;如已潰破,可將葯末直接撒於患處。每日3次。 6.生石灰、冰片各15克,研細末,以食醋拌為糊狀,平攤於大塊紗布上,敷於患處,膠布固定,每日1次。 7.使用皰必消達檔治療皰疹真的不錯。 8.明礬10克,琥珀末3克,冰片4克,蜈蚣2條(焙乾)。共研細粉,用蛋清調為糊狀,外塗患處,每日數次。2-3天可愈。 9.仙人掌適量,去掉毛刺,搗爛成泥,加糯米粉調成糊狀,均勻塗於患處,用麻紙蓋住,綳帶包紮。每日1次,2-3次即愈。
㈢ 帶狀性皰疹的原因我該怎麼辦
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為止痛,消炎、保護局部、防止繼發感染。
一般情況可給予鎮痛劑如阿斯匹林,維生素B1內服,可以止痛並縮短病程。維生素B12及維生素E(300—600毫克/日,飯前口服)可防止或緩解神經痛。
重症患者應卧床休息。如無嚴重的並發症或禁忌症如肺結核、細菌感染、淋巴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早期應用小劑量強的松等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以減輕神經根的損傷,避免發生嚴重的神經痛後遺症。全身泛發者可用阿糖胞苷、甲吲噻腺、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等葯物。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的療效較好,可惜葯源少而價格昂貴。
近年來抗病毒葯物發展很快。阿昔洛韋治療水痘,帶狀皰疹的療效較好,可以全身用葯,也可用阿昔洛韋軟膏局部塗抹。素立夫定是有希望治療水痘、帶狀皰疹的新葯,它在只是阿昔洛韋1/1000的濃度下即可抑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而且在使皮損消退方面比阿昔洛韋更快,只需每日給葯1次。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為因情態內傷,以致肝膽火盛;或因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受毒邪而誘發。分熱盛型、濕盛型、肝鬱氣滯型。
熱盛型:表現為皰疹紅赤,灼熱疼痛,兼見口乾口臭,煩燥易怒,大便干,治宜瀉肝膽實火,清熱利濕解毒,成葯可選用龍膽瀉肝丸,湯葯用龍膽草10克、連翹15克、生地50克、澤瀉10克、一前子(包煎)1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木通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濕熱型:皰疹黃白,皰壁松馳易破,滲水糜爛,兼見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治宜清熱燥濕,理氣和中,可用蒼術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炒白術12克,豬苓12克,黃柏12克,澤瀉2克,滑石12克,赤苓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肝鬱氣滯型:多見老年人,皰疹消退後,仍後遺神經痛,治宜疏肝理氣活血,成葯可選用加味消遙丸。
也可用簡便方,效果也不錯。
①自采馬齒莧、蒲公英、紫花地丁、車前草各30克,洗凈後水煎服,每日一劑。此葯簡力專,一般10天左右可自愈。
②雲南白葯用白酒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每日3—5次,同時內服0.3克,每日4次。
③鮮鞭蓉葉或馬齒莧葉適量,搗爛敷於患處,每日2—3次。
④南通蛇葯片適量,加50—60度白酒調成糊狀擦患處,並內服,每次5片,一般4—5天可痊癒。
⑤石灰粉適量,雞蛋清1個,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1—2次。
⑥鮮絲瓜葉或仙人掌搗爛後塗敷患處。
另據報導,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效果好,顯效快,後遺症少。
方法是:紫龍湯即紫草15克,龍膽草15克,生地20克,黃芩10克,山梔15克,生苡仁3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杭菊12克;發於腰腹,下肢者加蒼術15克,牛膝15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牽15克,珍珠母30克;失眼者加柏子仁15克;年老體弱者加黨參15克。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半晚各服一次,連服7天。輔以西葯病毒唑針0.2肌注,每日一次,維生素B1250mg肌注,每日一次,連用7天,疼痛難忍者可用芬必得膠囊0.3克必要時口服;患處外搽三黃洗劑或爐甘石洗劑,每日3次,另用頻譜儀或神燈照射患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鍾。治癒率可達98.46%,治癒時間為7—8天。
未患帶狀皰疹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抵抗力,防止感染。生活要有規律,工作勞逸適度,注意精神調理,保持樂觀情緒,正確對待生活、工作中各種矛盾,避免情緒激動及不良精神刺激。飲食宜葷素適量,不飲酒,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消化道通暢。
患了帶狀皰疹的病人,內衣應注重潔凈柔軟,以防摩擦而引發劇烈疼痛;防止水泡劃破,保持患部清潔,避免觸摸搔抓,以免繼發感染。
當然,患了帶狀皰疹,還是應首先去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以防有其它嚴重的疾病伴發,並且在醫生指導下用葯治療,才更安全更有效。
㈣ 帶狀皰疹病人可以喝些什麼茶來內調、喝茶有什麼禁忌嗎
飛蛇病,飲食必須要清淡,飲食禁忌可以參考飛蛇病裡面的飲食禁忌。
可以喝茶,只是服葯期間,就不要喝茶了,以免葯性沖突影響葯效。
實在要喝,可以喝菊花或金銀花、板藍根泡的茶。
㈤ 蛇膽瘡怎麼治療
辯證治療:建議先找中醫皮膚科醫生及時診斷。如果是「蛇膽瘡」即「帶狀皰疹」
一般對症治療:
。原則:抗病毒、減少疼痛、預防繼發感染、縮短病程。 ①神經痛:可給止痛劑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新癀片等。皰疹後神經痛需止痛劑和鎮靜劑合用,如多慮平25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0.2g,地塞米松1.5mg,賽庚啶2mg,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100微克每日一次肌注,共用10天。 ②局部皮膚護理治療;酞丁胺擦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搽,1日3-5次。糜爛者塗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黴素糠餾油糊劑。或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激光照射(氦-氖或二氧化碳擴束照射),TDP頻譜照射等。 ③眼部帶狀皰疹:可用皰疹凈或無環鳥苷液滴眼,為防止角膜粘連用阿托品擴瞳;
抗病毒治療
,主要用於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病人,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口服高效抗病毒葯:阿昔洛韋、萬乃洛韋等(臨床提示:阿昔洛韋對治療後遺神經痛無效)外用阿昔洛韋眼葯水塗患處。可口服抗菌葯或外用紅黴素軟膏塗患處。如果水泡破裂,可用2.5%龍膽紫溶液塗患處。皮質類固醇激素:短期應用,千萬要慎重!
注意
對正在用細胞毒、免疫抑制劑或代謝拮抗劑的患者,因易產生病毒擴散,應盡量減低劑量或停用。
可配合清熱解毒中葯和針刺療法
。推薦中成葯如肝火熾盛者,口服龍膽瀉肝丸;脾虛濕困者,口服胃苓丸或參苓白術丸;氣血淤滯者,口服血府逐瘀丸。 以上葯物的劑量及用法,須遵醫囑。 治療期間應卧床休息,注意營養,還應穿清潔柔軟的棉製內衣,以減輕摩擦。如疼痛影響睡眠,可適當服些鎮靜止痛葯。春季是多種傳染病流行季節,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應盡量少去空氣不潔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編輯本段偏方
●雄黃粉50克,配入75%酒精100毫升,混勻備用。每天2次擦敷患處,如疼痛劇烈,皰疹很多者,則在葯液中加入2%普魯卡因20毫升。多數病人一周內可愈。 ●側柏葉60克、大黃60克、黃柏30克、薄荷30克、澤蘭30克。共研細末,以水、蜜調膏外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功效。 ●青黛5份、黃柏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 ●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制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均。外塗患處,以結葯痂,保持濕潤為度。 ●雄黃2份、枯礬2份、青黛粉3份。共研細末,加濃茶水調糊,敷患處。 ●側柏葉60克、蚯蚓糞60克、黃柏30克、大黃30克、赤豆60克、輕粉6克。共研細末,菜油調塗患處。 ●冰片5克、爐甘石10克、黃連10克、青黛10克、大黃10克、葯用澱粉55克。共制為散劑,干用、水調、油調外敷均可。
編輯本段生活不規律易患蛇膽瘡
帶狀皰疹皰壁潰破者可用黃連膏、或青黛散、黃靈丹、三石散(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等量共研細末)等,用麻油調敷患處。此外,近人多用六神丸化水塗敷,療效亦十分顯著。 帶狀皰疹,俗稱「蛇膽瘡」或「纏腰龍」,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特點為皮膚紅腫,出現團集水皰,並伴有明顯的神經痛,通常被認為多見於中老年人。不過,南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潘雷副主任醫師卻表示:「生活不規律或經常飲酒的人也有可能患上帶狀皰疹!」 潘雷表示,水痘和帶狀皰疹都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的皮膚病。所不同的是,它們屬於兩種發病過程。水痘多見於兒童,水痘症狀消失後,感染的病毒以潛伏形式長期存在於神經細胞中,一旦被某種因素激發,便會爆發成人的帶狀皰疹。但不是所有被病毒感染的兒童都會出水痘,這也就是說孩童時期沒有出過水痘的人,長大後也有可能患帶狀皰疹。 不過,帶狀皰疹並不帶有傳染性,但卻相伴有明顯的神經痛。與水痘的散狀分布不同,帶狀皰疹起初的症狀表現是皮膚發紅,嚴重的會並有發燒症狀,其後皮膚上會出現粟粒或綠豆大小的團集水皰。這種病毒性疾病一般都會自愈,但若及時就醫,不僅會加快病癒,也可防止或減輕神經痛後遺症。 據了解,帶狀皰疹還會反復發作,因為皰疹病毒是一直潛伏在神經細胞內的,無法根除。即使皮膚上的皰疹被治癒,與之相伴的神經痛卻是長期的,有的可能會持續1-2年。 潘雷說,帶狀皰疹這種病的發作其實是不分人群,不分季節的。當一個人長期生活不規律、新陳代謝紊亂或經常喝酒,他的身體免疫力就會下降,就容易感染帶狀皰疹。尤其是本身就患有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系統疾病的人,更容易患病。 對於患有帶狀皰疹的患者,潘雷建議多補充維生素,多吃蔬菜,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時還要預防細菌感染,不要摩擦患處,避免水皰破裂。[1]
㈥ 身上起了飛蛇子(帶狀皰疹),怎樣好的快
千萬不要擠破它,去醫院找醫生診斷,再對症下葯,也不要隨便塗抹葯水
㈦ 誰知道治帶狀皰疹的龍盤草呀
呵呵 一種草葯想治好這個不太可能的一般表面泡疹就阿昔洛韋如果神經痛就謝氏中草葯 這個是中葯看下裡面的配葯不太可能一個草葯就搞好帶狀皰疹的
㈧ 手足口病口腔皰疹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傳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絹等物品。患病者接觸過的公共健身器械等。(體表傳播)
2.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呼吸道傳播)
3.飲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過的水和食物。(飲食傳播)
4.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
5.直接接觸患者。
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今年手足口病主要流行的病毒類型主要還是兩大類型:第一個類型就是柯薩奇病毒A組的16型,簡稱為COXA16;還有腸道病毒的71型,簡稱為EV7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重者隔離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並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葯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葯及維生素B、C等。有合並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
2、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預防手足口病的10種消毒方法
[1]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鍾。
患者衣、被單:煮沸20分鍾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30分鍾。
蚊蠅:可用5%氯氰菊酯(奮斗吶)、2.5%溴氰菊酯或其他殺蟲劑,按說明書使用。
飲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優氯凈等作用30分鍾。
生活用具、書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鍾,或用0.3%過氧乙酸作用60分鍾,或用紫外線燈直接照射30分鍾。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作用120分鍾。
食具、飲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30分鍾。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鍾。
生食水產品應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
衛生部日前發布公告,針對攝食生鮮水產品感染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健康風險,提醒餐飲單位和消費者採取預防措施,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發生。
人畜糞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
廁所或其他污染地面、牆: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廁也可用生石灰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