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英語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帶狀皰疹英語

發布時間: 2022-08-24 20:41:46

Ⅰ 急求!一小段臨床研究方面的英文翻譯成中文,非常感謝!

此NDA提交包含
從9個試驗保薦人所提供的數據。所有九個試驗WER#下進行
葯物,IND。十分之三的9個試驗,葯代動力學研究。 (見進一步審查的PK
有關這些試驗的信息。)
剩餘的6次試驗,3個帶狀皰疹後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神經痛(PHN)和靜脈穿刺,2接觸刺激性審判,一個1為輸出
光敏性研究。 2 PHN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一個是舉足輕重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保薦人進行的建議
表示,而另一種是一個小的,第2階段試驗的基礎
較大,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設計及計劃。這2項試驗,進行了討論
隨著靜脈穿刺試驗中的療效部分詳細
復查。 3真皮的安全性試驗,遵循標准化的協議,
需要記錄外用葯物的安全性。他們簡要
款的安全審查的特別研究討論。 (請參見第10.2.3節特別
研究。)

Ⅱ -ff和sh-開頭的英語單詞是什麼

0shingler
1. 蓋木瓦的工人
2. 製作木瓦的工人(或機器)

shingles
【醫】帶狀皰疹

Ⅲ 艾滋病的症狀有哪些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1、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臨床症狀表現的5個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痴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後果。

Ⅳ 艾滋病資料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又譯:後天性免疫缺陷癥候群),英語縮寫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譯。1981年在美國首次注射和被確認。曾譯為「愛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體注射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艾滋病被稱為「史後世紀的瘟疫」,也被稱為「超級癌症」和「世紀殺手」。
[編輯本段]基本概述
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內臟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組織作為攻擊目標,大量破壞T4淋巴組織,產生高致命性的內衰竭。這種病毒在地域內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平衡,使人體成為各種疾病的載體。HIV本身並不會引發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被HIV破壞後,人體由於抵抗能力過低,喪失復制免疫細胞的機會,從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導致各種復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艾滋病初期感染
臨床表現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1. 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艾滋病常見症狀
2. 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 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 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 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 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臨床症狀的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痴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後果。
四期症狀
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病有一個完整的自然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四期:急性感染期、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的出現四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以見到。四個時期不同的臨床表現是一個漸進的和連貫的病程發展過程。
臨床診斷
1.病毒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項者,可為實驗確診艾滋病病人。
(1)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一個月以上;
(2)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持續腹瀉(每日達3-5次)一個月以上。
(3)卡氏肺囊蟲肺炎(PCR)
(4)卡波濟肉瘤KS。
(5)明顯的黴菌或其他條件致病感染。
2.若抗體陽性者體重減輕、發熱、腹瀉症狀接近上述第1項時,可為實驗確診艾滋病病人。
(1)CD4/CD8(輔助/抑制)淋巴細胞計數比值<1,CD4細胞計數下降;
(2)全身淋巴結腫大;
(3)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佔位性病變的症狀和體征,出現痴呆,辯別能力喪失,或運動神經功能障礙。
艾滋病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二、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皮質激素,化療,放療後引起或惡性腫瘤等繼發免疫疾病。
三、特發性CD4+T淋巴細胞減少症,酷似AIDS,但無HIV感染。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血液病等,AIDS有發熱、消瘦則需與上述疾病鑒別。
五、淋巴結腫大疾病:如KS,何傑金病,淋巴瘤,血液病。
六、假性艾滋病綜合征:AIDS恐怖症,英國同性戀中見到一些與艾滋病早期症狀類似的神經症狀群。
七、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損害可以是艾滋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予鑒別。

Ⅳ 薦採用接觸後預防措施的職業暴露是什麼不推

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或稱後天免疫缺乏綜合症,英語: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譯為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的反轉錄病毒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綜合症,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而這種綜合症可通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而傳染。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病原學

艾滋病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人類慢病毒組,分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圍內主要流行HIV-1。HIV-1為直徑約100~120nm球形顆粒,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組成。核心包括兩條單股RNA鏈、核心結構蛋白和病毒復制所必須的酶類,含有逆轉錄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種變異性很強的病毒,不規范的抗病毒治療是導致病毒耐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於西非,目前在美國、歐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發現。HIV-2的超微結構及細胞嗜性與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與HIV-1相比明顯不同。

HIV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弱,對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抵抗力較低。對熱敏感,56℃處理30分鍾、100℃20分鍾可將HIV完全滅活。巴氏消毒及多數化學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均可滅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鈉、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滅活HIV。但紫外線或γ射線不能滅活HIV。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流行病學

1.流行概況:WHO報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攜帶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萬,新感染270萬,全年亡180萬人。每天有超過7000人新發感染,全世界各地區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國家,尤以非洲為重。專家估計,全球流行重災區可能會從非洲移向亞洲。中國CDC估計,截止至2011年底,我國存活HIV攜帶者及艾滋病患者約78萬人,全年新發感染者4.8萬人,亡2.8萬人。疫情已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我國面臨艾滋病發病和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開始向一般人群擴散。

2.傳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3.傳播途徑:HIV主要存在於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為:與已感染的伴侶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包括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②靜脈注射吸毒:與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過的、未經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HIV傳播途徑。③母嬰傳播:在懷孕、生產和母乳喂養過程中,感染HIV的母親可能會傳播給胎兒及嬰兒。④血液及血製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膚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者、與HIV攜帶者經常有性接觸者、經常輸血及血製品者和HIV感染母親所生嬰兒。

發病機制

(一)病毒感染過程

1.原發感染

HIV需藉助於易感細胞表面的受體進入細胞,包括第一受體和第二受體。HIV進入人體後,在24—48小時內到達局部淋巴結,約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檢測到病毒成份。繼而產生病毒血症,導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體細胞內的感染過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體後,選擇性的吸附於靶細胞的CD4受體上,在輔助受體的幫助下進入宿主細胞。經環化及整合、轉錄及翻譯、裝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顆粒。

3.HIV感染後的三種臨床轉歸

由於機體的免疫系統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臨床上可表現為典型進展者、快速進展者和長期不進展者三種轉歸。

(二)抗HIV免疫反應

抗HIV免疫反應包括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以特異性免疫反應為主。包括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特異性細胞免疫,人體免疫系統主要通過針對HIV蛋白的各種特異性抗體、特異性CD4+ 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種細胞因子(如腫瘤壞因子,干擾素等),抑制病毒復制。

(三)免疫病理

1.CD 4+ 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

感染HIV後體內CD4+ T淋巴細胞數量不斷減少,分為3個階段:①急性感染期:CD4+ T淋巴細胞數量短期內一過性迅速減少,大多數感染者未經特殊治療,CD4+ T淋巴細胞數可自行恢復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無症狀感染期:CD4+ T淋巴細胞數量持續緩慢減少,多在800~350/mm3之間,此期持續數月至十數年不等,平均持續約8年左右;③有症狀期:CD4+ T淋巴細胞再次較快速的減少,多在350/mm3以下,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3以下,並快速減少。

2.CD4+ T淋巴細胞功能障礙

主要表現為T輔助細胞1(Th1)細胞被T輔助細胞2(Th2)細胞代替、抗原遞呈細胞功能受損、白細胞介素-2產生減少和對抗原反應活化能力喪失,使HIV/AIDS病人易發生各種感染。

3.異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後,CD4+、CD8+ T淋巴細胞表達CD69、 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標志物水平異常的升高。異常的免疫激活狀況不僅可以衡量血漿病毒載量的變化,還可以預測CD4+ T淋巴細胞減少的速度。

4.免疫重建

指經抗病毒治療後,上述HIV所引起的免疫異常改變能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與艾滋病相關的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生率下降,艾滋病病人的亡率和發病率減少。但抗HIV治療並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獲得免疫重建,也不能重建抗HIV的CD4+ T淋巴細胞特異性免疫反應,CD8+ T淋巴細胞特異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這意味著病人需長期維持用葯.

病理改變

(一)免疫系統病理變化:包括HIV相關性淋巴結病、脾臟淋巴細胞的高度耗竭,兒童患者的胸腺過早退化和晚期患者骨髓細胞減少等。

(二)臨床病例變化:艾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統的疾病,皮膚粘膜、淋巴結、眼部、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除免疫系統病變,還包括多系統機會性感染(如病毒、細菌、真菌和原蟲)和惡性腫瘤(包括卡波氏肉瘤、惡性淋巴瘤和子宮頸癌),構成了艾滋病復雜的臨床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

我國將HIV感染分為急性期、無症狀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後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症狀。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輕微,持續1-3周後緩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後數周才出現。CD4+ 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二)無症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此期。

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三)艾滋病期

為感染HIV後的最終階段。病人CD4+ 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症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HIV相關症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痴獃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①.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②.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③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常見症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慾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痴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常見的機會性感染

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肺結核、復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

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空腸彎麴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

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復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

皮膚、淋巴結: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結結核。

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

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疾病危害

1. 對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時診治、病毒耐葯或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亡或致殘。同時由於社會對感染者的歧視,也常常給感染者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

2. 對他人的危害:感染者無保護的性行為、多個性伴、共用針具靜脈吸毒及經過母嬰途徑等可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3. 對家庭及社會的危害:雖然我國早已實施對HIV感染者「四免一關懷」的政策,但晚期並發症的治療仍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疾病檢查

診斷鑒別HIV感染的輔助檢查

①HIV抗體初篩試驗(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陽性出現。對於初篩陽性的患者,應經確證試驗確證。②HIV抗體確證試驗(WB):WHO規定,只要出現2個env條帶即可判定為陽性。③HIV-RNA:敏感性為100%,但偶爾會出現假陽性,但假陽性結果通常低於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④p24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靈敏性及特異性均較高。⑤快速檢測試驗:可採集全血或毛細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鍾可出結果。但假陽性及假陰性率均較高,不作為常規檢測。

並發症的輔助檢查

艾滋病是一種可以累及全身各個器官的疾病,因此總體上可能會涉及到所有種類的血液檢查、排泄物、分泌物、體液檢查(包括尿液、糞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腦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檢查及針對不同部位、不同種類的並發症的影像學檢查(包括各部位的超聲、X線、CT、MRI、PET-CT),活組織病理或細胞學檢查(對腫瘤,分支桿菌、真菌、巨細胞病毒等感染的診斷及鑒別意義重大)。以上檢查需要針對每名患者的不同並發症進行選擇性檢查。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無論病情是否穩定,均需要監測CD4+ T淋巴細胞計數和HIV-RNA,以便及時開始抗病毒治療和抗病毒用葯調整。

診斷標准

1.HIV感染的診斷:①流行病學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靜脈注射毒品史、 輸入未經抗HIV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液製品、 HIV抗體陽性者所生子女或職業暴露史等。②臨床表現:各期表現不同,見下述。③實驗室檢查:診斷HIV感染必須是經確認試驗證實的HIV抗體陽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檢測有助於HIV/AIDS的診斷,尤其是能縮短抗體「窗口期」和幫助早期診斷新生兒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診斷標准: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後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後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後3個月內或6個月後才檢出。

(二) 無症狀期

診斷標准: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三)艾滋病期

(1) 原因不明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以上,>1個月;

(2) 慢性腹瀉次數多於3次/日,>1個月;

(3) 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

(4) 反復發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 反復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蟲肺炎(PCP);

(7) 反復發生的細菌性肺炎;

(8) 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支桿菌病;

(9) 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樞神經系統佔位性病變;

(11)中青年人出現痴呆;

(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蟲腦病;

(14)青黴菌感染;

(15)反復發生的敗血症;

(16)皮膚粘膜或內臟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診斷標准:①有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加上述各項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為艾滋病。或②HIV抗體陽性,而CD4+ T淋巴細胞數<200/mm3,也可診斷為艾滋病。

艾滋病並發症

1.機會性感染

(1)原蟲感染:①弓形體病:常有頭痛、發熱、腦膜腦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等,診斷主要靠檢測血中抗弓形體IgM抗體(+)或頭顱CT見典型環圈狀病變。②隱孢子蟲腸炎:主要有腹瀉,為水樣便,有時量很多,可致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2)細菌性感染:有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常繼發於一些並發症,最多見的是結核桿菌和鳥型分支桿菌,臨床肺結核進展很快,可見空洞和痰菌陽性,治療較困難亦有全身播散性結核。

(3)真菌感染:①常見口腔念珠菌感染,亦有食管氣管或結腸念珠菌感染;②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近年發現卡氏肺孢子蟲的DNA更像真菌,因此將之歸在真菌性感染。主要表現為低熱、乾咳少痰,呼吸困難活動後加重,體檢有輕度紫紺,兩肺偶有痰鳴音,很少聞及濕音,血氣氧分壓下降明顯,胸片可見肺紋理增多,或斑片陰影,嚴重時兩肺有大片融合陰影呈毛玻璃狀,若作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液檢查可找到卡式肺囊蟲滋養體和包囊;③隱球菌腦膜炎及組織胞漿菌或青黴素的全身性感染亦屢見報道。

(4)病毒性感染:可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單純皰疹病毒(HSV)、帶狀皰疹病毒(HZV)、巨細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感染。

2.惡性腫瘤

(1)卡波濟肉瘤:可在皮膚或黏膜上包括肺和食道胃腸均可見,診斷需靠活檢做病理檢查。

(2)淋巴瘤:常有持續發熱,全身淋巴結腫大,診斷亦要靠活檢送病理。

3.常見營養不良 由於發熱、腹瀉各種感染或腫瘤消耗過多,而患者又食慾減退,時間長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於惡液質。

疾病治療

抗HIV治療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最根本的治療方法。而且需要終生服葯。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復制,保存和恢復免疫功能,降低病率和HIV相關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艾滋病的傳播。

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指征和時機:

①成人及青少年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指征和時機

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治療:艾滋病期患者;急性期;無症狀期CD4+T淋巴細胞mm3;CD4+T淋巴細胞每年降低大於100/ mm3;HIV-RNA>105cp/ml;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合並活動性HBV/HCV感染;HIV相關腎病;妊娠。開始HAART前,如果存在嚴重的機會性感染或既往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應控制病情穩定後再治療。

②嬰幼兒和兒童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指征和時機

以下情況之一建議治療:小於12個月的嬰兒;12至35個月的嬰兒,CD4+T淋巴細胞比例<20%,或總數<750/ mm3;36個月以上的兒童,CD4+T淋巴細胞比例<15%,或總數<350/ mm3。

抗反轉錄病毒(ARV)葯物:

①國際現有葯物:六大類30多種。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RTIs)、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s)、蛋白酶抑制劑(PIs)、整合酶抑制劑(raltegravir)、融合酶抑制劑(FIs)及CCR5抑制劑(maraviroc)。

②國內ARV葯物:有前4類,12種。

某些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合並結核、肝炎及靜脈吸毒者)的抗病毒治療均有其特殊性,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照搬以上方案。

依從性很重要。抗病毒治療前,應與患者有充分的交流,讓他們了解治療的必要性、治療後可能出現的不適、依從性的重要性、服葯後必須進行定期的檢測,以及在發生任何不適時應及時與醫務人員聯系。同時要得到其家屬或朋友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應監測CD4+T淋巴細胞、HIV-RNA及常規血液檢測,以評價療效及副作用。

並發症的治療

對於各種感染均進行針對各種病原的抗感染治療。如:念珠菌感染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用阿昔洛韋或泛昔洛韋,局部應用干擾素;PCP應用復方新諾明,或聯合克林黴素,重者聯合糖皮質激素,甚至呼吸支持;細菌感染應用針對敏感菌的抗生素;活動性結核給予規范的抗結核治療,出現結核性腦膜炎或結核性心包積液時需聯合糖皮質激素;鳥分枝桿菌感染需乙胺丁醇聯合克拉黴素(或阿奇黴素),重症可同時聯合利福布汀或阿米卡星;深部真菌感染根據真菌的種類可選二性黴素B、卡泊芬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等;巨細胞病毒感染應用更昔洛韋或膦甲酸鈉,累及神經中樞時需二者合用;弓形體腦病需乙胺嘧啶聯合磺胺嘧啶,過敏者用克林黴素。

並發腫瘤者:子宮頸癌:根據分期不同需根治手術、放療、化療。淋巴瘤需聯合化療。卡波氏肉瘤:局限者僅需抗HIV治療,播散者需化療。

疾病預後

1.無症狀長期穩定:見於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服葯依從性好,且未出現病毒耐葯及嚴重葯物不良反應者。也見於感染後長期不進展者。

2.致殘:部分患者因並發症未能治癒,可能導致失明或其它器官功能障礙。

3.亡:見於晚期患者,未及時抗病毒治療,常於並發症或葯物的副反應。

疾病預防預防HIV感染

①傳染源的管理: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測HIV抗體,醫療衛生部門發現感染者應及時上報,並應對感染者進行HIV相關知識的普及,以避免傳染給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應進行消毒。

②切斷傳播途徑: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禁止性亂交,取締娼妓。嚴格篩選供血人員,嚴格檢查血液製品,推廣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嚴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針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須刀。不到非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

③保護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體檢。對HIV陽性的孕婦應進行母嬰阻斷。包括產科干預(終止妊娠,剖宮產)+抗病毒葯物+人工喂養。醫務人員嚴格遵守醫療操作程序,避免職業暴露。出現職業暴露後,應立即向遠心端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污染眼部等粘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粘膜進行沖洗;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對傷口局部進行消毒,盡量不要包紮。然後立即請感染科專業醫生進行危險度評估,決定是否進行預防性治療。如需用葯,應盡可能在發生職業暴露後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在2小時內)進行預防性用葯,最好不超過24小時,但即使超過24小時,也建議實施預防性用葯。還需進行職業暴露後的咨詢與監測。

並發症的預防

對於並發症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時抗HIV治療。①CD4+T淋巴細胞<200/ mm3的患者,應口服復方新諾明2片/日預防肺孢子菌肺炎,至CD4+T淋巴細胞升至200/ mm3以上3-6個月。②弓形體腦病: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肉類,避免接觸貓及其排泄物。弓形蟲抗體IgG陽性、CD4+T淋巴細胞低於100/ mm3者可口服復方新諾明預防,至CD4+T淋巴細胞升至200/ mm3以上3個月。接觸開放性結核的患者異煙肼預防。

飲食及生活注意

每日攝取足夠的能量,需肉、蛋、奶等高能量、高蛋白、好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注意飲食衛生,尤其不進食生冷肉食。對於腹瀉及消化不良的患者應保持足夠水分攝入,多進食液體食物。

戒煙酒。適當鍛煉。保持良好情緒,減輕心理壓力。

疾病護理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致性傳染病,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除HIV外,還包括並發症的護理。除注意HIV的消毒隔離外,還應針對患者的並發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體液及接觸隔離。要嚴格無菌操作,嚴格消毒隔離;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時,應帶好手套、口罩或防護眼鏡、穿好隔離衣,做好自我防護。

另外,針對艾滋病患者出現的不同臨床症狀,如發熱、腹瀉、皮膚疾病、呼吸道症狀、消化道症狀等進行不同護理。

心理護理:艾滋病患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亡的威脅,還要承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和歧視,因此常常出現情緒異常,甚至自殺傾向。這就需要加強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注意傾聽患者訴說,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幫助他們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家庭護理:艾滋病是一種可控的慢性傳染病,家屬應了解關於艾滋病的傳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給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同時注意自我防護,防止HIV的進一步傳播。

專家觀點

雖然目前艾滋病是一種可控的慢性傳染病,但在我國仍有較高的亡率和致殘率,患者也承受著很多痛苦和壓力。目前傳播途徑以性行為為主,尤其是男-男性行為。建議高危人群固定性伴,避免不安全性行為。

治癒新聞

美國首次"功能性治癒"艾滋病 提醒僅涉單一病例
[1]一個美國醫療研究小組最近宣布,他們首次「功能性治癒」了一名出生時就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女嬰,如今,這名女嬰健康狀況良好,已經不需要繼續服葯,在艾滋病治療領域創下了新的奇跡。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兒童醫療中心研究員3號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2013年逆轉錄病毒與機會性感染大會」上報告說,他們在兩年前選取一名被母親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嬰為治療對象。這名來自密西西比州的嬰兒出生30小時後,醫療研究人員在密西西比大學醫療中心對其進行了組合式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檢測證明,經過治療,該女嬰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數量明顯遞減,在其出生29天後,體內的艾滋病病毒已經檢測不到。研究人員在隨後18個月內繼續對她進行抗逆轉錄治療,並在停止治療10個月後發現,其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抗體仍為陰性,常規血液檢測中未發現艾滋病病毒存在。

一般情況下,艾滋病患者停止治療後,艾滋病毒都會復發。因此,這個發現讓醫生們大為驚訝,特別是主治醫生漢娜·蓋伊。「我的第一反應是恐慌,我在想,我的天哪,難道我一直在治療的艾滋病嬰兒實際上沒有感染艾滋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的指導標准,對於感染艾滋病毒母親所生的嬰兒,應在確定嬰兒是否攜帶艾滋病毒前,以每日適量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連續治療四到六周。如果嬰兒艾滋病病毒檢測呈陽性,那麼可對其進行更積極的治療。但世界衛生組織沒有具體要求在嬰兒出生後便採取更積極的葯物療法,原因之一是很少有研究報告探討過這個問題。此外,也很難過早就確定嬰兒的艾滋病毒抗體檢測是否呈陽性。

美國研究人員認為,醫生在該女嬰出生後31個小時內決定開始採用積極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這是女嬰被治癒的重要原因。研究人員分析,對新生兒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後,可以阻止體內藏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宿主細胞,該療法能夠清除、抑制艾滋病病毒,在非終身治療的情況下實現「功能性治癒」。所謂「功能性治癒」,指的是感染者體內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療,用常規方法也難以在患兒血液中檢測出病毒。

據報道,目前世界上每年會有30萬名新生兒被確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這些新生兒大部分來自中低收入家庭。佩爾紹德認為,這個發現意義重大。「這是人類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第一次功能性治癒艾滋病病毒嬰兒感染者,意義重大,它給艾滋病患兒的治療帶來了變革,如果我們能將這些發現應用到對其他新生兒的治療中,我們可以更早地對那些艾滋病患兒進行治療,他們也不必再接受終身治療。」

但是,美國研究人員提醒說,有關這個女嬰的報告僅涉及一個病例,而且報告結果與成年或青少年時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似乎沒有什麼直接關聯性。

同時,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的副主席羅威娜·約翰斯頓認為,現在還不能過早地認為,這樣的治療方法同樣適合其他艾滋病患兒。「首先我們確實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然後才能決定可否將這個做法推而廣之,用於治療艾滋病毒高危易感新生兒。那樣的話,這次發現對那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親及嬰兒來說,才是真正的意義重大。」

紅絲帶

Ⅵ 英語chicken pox怎麼翻譯

Chicken pox 是水痘的意思

Ⅶ 黃色水果

黃色水果舉一下列子:

1、柿子

中醫認為梨味甘、微酸、性偏涼,歸肺、胃經。有潤肺清熱,清痰降火、清胃瀉熱、養陰生津、滋腎補虛及潤腸通便等作用。其中木梨含水分最高,蛋白質以蘇木梨最高,膳食纖維以新疆庫爾勒最多,碳水化合物以明目梨為上,胡蘿卜素以雪花梨最高。

吃水果能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和維生素,對調理內分泌也非常有效,大家平時可以多吃這些水果

(7)帶狀皰疹英語擴展閱讀:

獼猴桃、鮮棗、草莓、枇杷、橙、橘、柿子、藍莓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以100克水果的維生素C的含量來計算,獼猴桃含420毫克,鮮棗含380毫克,草莓含80毫克,橙含49毫克,枇杷含36毫克,橘、柿子各含30毫克。香蕉,桃子各含10毫克,葡萄、無花果、 蘋果各自只有5毫克,梨僅含4毫克。

另外,還有一些因 素影響著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如,一些水果為了預防蟲害及日曬,在生長過程中常用紙袋包裹起來,結果造成維生素C含量減少;夏季水果豐收,儲藏於冷庫,冬天出售時,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也會減少;現代家庭一般都有冰箱,許多人喜歡買大量水果放入。但水果存放的時間越長,維生素C損失就越多。



Ⅷ 請問霍金森是什麼病,它的英文名為Hodgkin's

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又名淋巴網狀細胞肉瘤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無痛的淋巴組織腫瘤,其原發瘤多呈離心性分布,起源於一個或一組淋巴結,以原發於頸淋巴結者較多見,逐漸蔓延至鄰近的淋巴結,然後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組織。由於發病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5歲以前很少發病,5歲以後逐漸增多,青春期發病率明顯增多,15~34歲為高峰。發病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例在5~11歲為3∶1,19~19歲為1.5∶1。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決定於病理分型,原發腫瘤的部位和受累器官,疾病的早期或晚期等因素。

最早的表現多是淺表淋巴結呈無痛性進行性腫大,常缺乏全身症狀,進展較慢。約有60%原發於頸淋巴結,原發於鎖骨上、腑下及腹股溝淋巴結的較少見。初起時,淋巴結柔軟,彼此不粘連,無觸痛。後期增大迅速,可粘連成一巨大腫塊。其特點為臨近組織無炎症,不能用以解釋淋巴結腫大的原因。腫大的淋巴結可以引起局部壓迫症狀,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壓迫氣管支氣管,引起乾咳。無原因的腹痛可由於後腹膜淋巴結腫大所致。全身症狀可有低熱,或呈特徵性回歸熱型,即高熱數天後,可有幾天或幾周的無熱期(Pel-Ebstein fever)。常有食慾減退、惡心、盜汗和體重減輕,這些症狀當病灶局限時常不出現。皮膚搔癢是成人常見的症狀,在小兒極少見,甚至在全身廣泛臟器受侵時也不出現。約有1/4的患兒在診斷時已轉移到淋巴結以外的組織,多見於脾、肝、肺或骨及骨髓。肺部浸潤的X線改變多為絨毛狀滲出性改變,與真菌感染不易區別,多有呼吸加快和發熱,甚至出現呼吸功能衰竭。肝臟受累,可出現肝內膽管梗阻症狀,肝臟中度腫大,鞏膜黃染,血清直接與間接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增高。骨髓浸潤則出現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和貧血。消化道受累可發生粘膜潰瘍和消化道出血。淋巴瘤發生在脊髓腔硬膜外,可引起壓迫症狀。此外,亦可出現各種免疫功能紊亂如免疫性溶血,血小板減少或腎病綜合征。

霍奇金病本身,或由於用化療皆可引致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此類病兒很易發生繼發感染,約有1/3病兒出現帶狀皰疹,並可擴散侵犯肺組織。隱球菌、組織胸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黴菌感染也是常見的並發症,且病灶比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