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空氣過敏的蕁麻疹有什麼偏方嗎
您好,還是建議去正規醫院治療,任何葯物都需要療程的,也許你在治療過程當中是不是自己沒有遵照醫生的囑咐在吃葯?
2.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3. 蕁麻疹中西醫特色治療的目錄
第1章 概述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流行病學
第2章 蕁麻疹的發病原因
第3章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
第一節 與蕁麻疹發病相關的炎症介質
第二節 與蕁麻疹發病相關的生理、病理過程
第三節 蕁麻疹形成的相關機制
第4章 臨床表現
第5章 實驗室檢查
第一節 血液學檢查
第二節 皮膚相關試驗
第三節 體外試驗
第6章 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一節 蕁麻疹的診斷標准
第二節 蕁麻疹鑒別診斷
第7章 蕁麻疹的西醫治療
第一節 處理原則
第二節 常用葯物
第三節 蕁麻疹的治療方案
第四節 蕁麻疹的療效標准
第8章 蕁麻疹的中醫病因及發病機制
第一節 病因
第二節 發病機制
第9章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
第一節 辨證施治
第二節 治療蕁麻疹的常用方劑
第三節 蕁麻疹的外治
第四節 針灸治療蕁麻疹
第五節 蕁麻疹民族特色療法
第六節 臨床報道
第10章 蕁麻疹的護理與預防
第一節 蕁麻疹的護理
第二節 蕁麻疹的預防
第11章 名家醫案、用方解析
第12章 蕁麻疹的研究進展
4. 四物湯的功效是什麼
大家好 歡迎關注悅讀中醫,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葯知識和 養生 常識。
四物湯為最常用方之一,源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咸稱為補血調血及治婦女疾病調經養血之首方。
四物湯之衍化、加減方甚多,如聖愈湯、桃紅四物湯、芩連四物湯、八珍湯等,主要是以四物湯安胎養血,加味而化裁。可稱得上對四物湯運用自如矣。
四物湯之組成,葯味性能,醫人皆熟知之。按日本矢數道明父子所輯解析四味葯性是:地黃葯效為補血、強壯、解熱,用於貧血、虛弱、疲勞產褥熱。芍葯,葯效為收斂、緩和、鎮痛、鎮痙,用於肌痙攣、腹痛、耳痛、腹滿。川芎,葯效為驅瘀血、補血、強壯,用於貧血、血證之頭痛。當歸,葯效為驅瘀血、鎮痛、補血、強壯,用於貧血、血燥、虛勞。可見,古今中外醫家用四物湯之於補血虛、解疼痛是一致的。因此,四物湯用於補血調調血,當是適宜。
余於臨診、讀書多年來,對運用四物湯 探索 有所得。
(1)四物湯功能補血調血,並略具滋陰解痛之用。但單獨用本方者甚少,多為加味後運用(減味用者較少,如《醫學心悟》治腹中素有痞,飲食滿悶者,四物湯除熟地,另加丹參、陳皮、香附)。
余診病極少用本方原方,總是加味用之。如以四物湯加黨參、黃芪以治慢性肝炎之長期肝功能異常(如肝炎谷丙轉氨酶高,經中西葯治後,酶已恢復正常,而鋅濁、麝濁等升高)而辨證屬於氣虛血少者,往往得較好之治效。
運用四物湯之指征,應是舌淡脈細,唇色少華。《成方便讀·補養之劑》謂:「一切補血之方,皆從四物化出。」「血家百病此為宗」。而本方常以加味用之。重視「化出」之化字,此微旨也。
(2)四物湯由血分葯組成。或謂「其組合得體,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補中有散,散中有收」。此說誠然。
余讀多家醫案,悟出治婦科者,既宜著眼於血,亦不可忽視奇經。必須明確沖、任、督、帶在婦女病中之關系。比如腰痛關乎督,腹痛責之沖,任虛腹脹,帶弱墜下之類,均為婦科辨奇經之常見者,則需用益利奇經之葯。而四物湯久為醫家作治療婦科病之主方,倘若治婦科均用地、芍、歸、芎,似不免失之偏窄。又如傅青主治婦女病,總在不損人之二天,亦不單從血立論,體現「治病必求其本」之旨。由此而掌握四物湯之運用,亦微旨也。
(3)四物湯運用中宜乎加味。已如上述。尤當注意者,為氣與血之關系。「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順則血順。故我江、浙一帶醫家調經效力如八制香附丸,雖亦從四物湯化裁而成,但著重一個「氣」宇。它以香附八制為君葯,復加青皮、丹皮、秦艽、紅花、川黃連、半夏等葯汁加工。主要以暢肝之郁,舒肝之氣,兼祛痰濕積濁。此方體現了以氣為血帥調經,久服其效顯著。又如《濟陰綱目》以四物湯加香附、炙甘草為主。凡婦女經前、產後病,俱以此出入加減,亦是從「氣」「血」雙方著眼也。此亦治婦科病之微旨也。
(4)四物湯主治補血調血,略具滋陰解痛之功,故凡不屬此類證候者,不宜用之。余數十年來,常遇氣實血盛之病,如肝鬱化熱之月經超前,量多如血崩,經期吐衄,經期便血,尿血,赤帶黃帶;妊娠期之胎動不安,煩躁發熱,子淋;產後病之惡露不絕,血暈,精神狂躁,乳泣等症,均宜疏肝、涼血、理氣、清熱之品,不宜補血也。又如肝氣郁結之月經澀少、錯後,症瘕,浮腫,其治亦宜疏理平消,亦不宜補血也。總之,氣盛血實之病,不宜貿然主以四物湯,此用本方之微旨也。
余讀仲景之書,諸家之案,於臨診實踐,並不拘一家之言,總在融會貫通之。由四物湯之運用而對照仲景治婦科諸法:如妊娠病之用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葯散、葵子茯苓散等;治產後病之用枳實芍葯散、下瘀血湯、陽旦湯、竹葉湯、竹皮大丸等;治雜病之用半夏厚朴湯、甘麥大棗湯、溫經湯、土瓜根散、大黃甘遂湯、抵當湯、礬石丸等。其法井然,其方各異,使人慨然,醫才之精深不易及者如此。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中醫科醫師,從事中醫近十年。
四物湯的功效是什麼?很多朋友把此方作為女性補血養顏之良方。下面,小郎中解讀下四物湯的組成、功效及方解,如有不足,敬請諒解!
四物湯是補血兼能活血的方劑,並不是補血的專劑。
四物湯所治之證,因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 血虛則肝失所養,無以上榮,故見頭暈、目眩、耳鳴;心失所養,則驚惕不安;清竅、形體失養則面色無華、唇甲色淡;婦人肝血不足,沖任虛損則月經量少,甚而不能應時而下,或前或後;營血凝滯、血行不暢,故臍腹疼痛;舌淡,脈細弦或細澀,均為營血虛滯之象。 針對營血虛滯、臟腑機體失濡為本證的基本病機,治宜補血調血之法。
方中用熟地,味厚滋膩,為養陰補血之要葯。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既可助熟地補血之力,又能行經隧脈道之滯。白芍酸甘質柔,養血斂陰,與地、歸相伍,則滋陰養血之功益著,並可緩急止腹痛。川芎辛散溫通,活血行滯,暢通氣血,與當歸配伍則行氣活血之力益彰。
全方四葯等量配伍,補中有散,補血而不滯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既可補陰血,又能調沖任,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實為補血調血之良劑。 因本方重在調補肝血,而肝為血海,女子以肝為先天,一旦肝血不足,極易出現肝鬱血滯之證,婦科胎產諸疾以及月經不調多與肝血虛滯有關,故本方亦為 婦科調經之常用方 。
四物湯是補血的常用方,也是調經的基礎方,臨床多用於營血虛滯證, 女性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胎前產後等尤為多用,運用時以頭暈心悸、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使用依據。
本方現代主要用於貧血、紫癜、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異位妊娠、人工流產或術後及上避孕環後出血,以及骨傷科疾病、神經性頭痛、多發性神經炎等屬營血虛滯、機體失養者。對於蕁麻疹、風疹等皮膚科出疹性疾病,也可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應用本方加減治療。本方加三七還可用於治療眼底出血早期病變。
由於方中熟地黃陰柔滋膩、當歸質潤滑腸,故濕盛中滿、大便溏泄者忌用。
綜上所述,四物湯中當歸補血和血,熟地黃補血滋陰,二物重在補血;白芍活血和營,川芎行血中之氣,二物重在行血。血虛者宜於補血,瘀滯者宜於行血,凡是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等症由於血虛兼有瘀滯者,都宜使用四物湯治療。
我是 @小郎中的Vlog,一位中醫科醫師,碼字不易,感謝關注!定期分享常見病醫案,傳播 健康 知識,分享行醫樂趣!
四物湯主要的作用是:安神潤燥、平肝補血、活血調經。但是四物湯中四味中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便使用的,四物湯溫燥,對內熱比較大的熱性體質的人容易上火長痘,口乾舌燥,必須加減原方才能使用。
本方補血時用熟地,而調經時宜用乾地黃。若行血則去白芍改用赤芍;若止血則去川芎,當歸改用當歸炭。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認為,四物湯是屬於補血劑范圍的。主要是針對肝血不足效果更好些的。
對眩暈、視力減退、經血少、肢麻手顫,以及爪甲不榮、面色無華等症狀,肝血不足影響到心血不足了,出現了失眠多夢等症了,四物湯是有效果的。
四物湯主要是用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葯,當歸為臣葯,補血活血,白芍養血養陰,川芎活血行氣,四味葯物組成,被譽為血家百病此方通的。說明具有很好的補血效果的。
現在應用在很多疾病上,如血虛造成的皮膚病蕁麻診等,用了效果也不錯的;
再就是女孩子經血少,經閉的,就說沖任虛損血行不暢的,或者出現了肚臍周圍有些不舒服痛感等,都可以使用四物湯的;
骨傷科疾病血不足的;神經性頭痛等使用後都有一定的效果的。
這個一定要辯證施治的,我們自己有時候恐怕不會辯證的,去看看中醫為好,中醫大夫幫著辯證後,再使用更放心些,這樣能防止不當補而自己亂補的問題。因為有時候陰虛發熱、氣脫等時候不能使用的。
四物湯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指養血舒筋、調經止痛,疏肝健脾,美容養顏,調理血虛,抗血栓,預防貧血等6大作用,所以有這方面需要的人群,是可以服用四物湯,它能夠調理身體,讓身體更 健康 ,同時對於身體也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四物湯被後世醫家稱為"婦科第一方",「調經基本方」。
四物湯葯味非常簡單,由當歸、川芎、芍葯、熟地黃四味葯組成。方中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為君;熟地黃滋陰補血為臣;白芍養血柔肝和營為佐;川芎活血行氣,暢通氣血為使。
四味合用,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養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
四物湯有補血、和血、調經、化瘀這樣的功效,可運用於治沖任虛損,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疼痛;胎動不安;及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跌打損傷,腹內積有瘀血。
四物湯作為一種補劑來說,它具有溫燥性質。所以,對一些熱性體質或內熱比較大的人來說,服用四物湯容易上火、長痘痘。
遇到以上這些情況,一定要對原方進行相應的調整,就可以避免上述副作用的發生。
四物湯可以通過加減,擴大應用范圍血虛有熱者,加黃連,黃芩,丹皮,熟地易為生地,以清熱涼血;
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
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
腹痛明顯者,加香附、玄胡索、丹皮,以行氣活血;
以血滯為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為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
妊娠胎漏、胎動不安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
四物湯不僅僅是用在婦科聖葯,只要是血虛有瘀的病症,辨證准確,都可廣泛地運用於內外婦兒科。
5. 民間有的中醫免費為人治病,算不算非法行醫
來說一些個人看法
中醫是經過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國粹,一些經方,方法,熬制葯材,採摘葯材都有一定的嚴格程序及時節性,對於一些病症是有十足把握,這都是先輩的實踐經驗總結。
民間中醫免費治病,中醫算不算非法行醫? 這問題因該歸於中醫亂相問題,在利益的促使下中醫魚龍混雜,讓很多人在慢慢否定中醫。如果都按祖輩傳承下來的東西治一些病症,那麼就不存在非不非法了,能把病症治好還存在非法嗎? 中醫也不可能落於現在輿論的問題。
中醫體系不夠健全,西醫能否保證100%治好病?答案 否 但西醫體系健全,嚴重點的病症醫院都會讓你簽些文字性的東西,這些東西應該大家都懂,如果中醫也像這樣,一些癌症中醫都可以調理好,中醫里其實有很多這樣的經方但由於一些葯材受到保護及中醫體系不健全,一些中醫不願接受這樣高風險罷了
中醫傳承幾千年應該沒有非法行醫之說,但當代 社會 保障越來越完善,還是要根據 社會 要求合理 合法
前天,一位女村民王某某嗓子經常打咔,問怎麼辦,我老婆給她服十幾粒自己服的中成葯,結果當天一天都沒打咔。她高興極了,想跟我老婆要兩瓶。並且說她在外面打工的老公也是嗓子經常打咔,想寄給他。你說這種助人為樂,解民憂患的做法,叫做非法行醫?
象這種舉手之勞的中醫為人民服務,比如眼瞼上麥粒腫,只要針刺一處第二天立馬消失,比如蛇疸瘡(西醫稱帶狀皰疹)醫院治千元,民間中醫治我們只需二三天痊癒,至多三五十元。這叫非法行醫?
如真是這樣,無非是為了強化西醫壟斷,增加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度而已!很多民間中醫是免費治療,但民間中醫也不是慈善機構紅十字會,他付出的葯的成本也需要收回吧!
我認為:只要給人治好病,你就不能隨意指稱合法非法!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救活人生命不叫犯罪是世界通用准則!
事實上,中醫無證行醫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局面,而是二千年中醫一以貫之的傳統。這個傳統產生的道理在哪裡?
首先,中醫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中醫是老祖宗傳下的瑰寶。凡我中華兒女有能力掌握中醫精髓,並為人民治好病者,就叫中醫!一些將中醫作為專利品式完全交給大學,沒有大學畢業證書就不承認不允許參加國家中醫職業資格考試,似乎不正確。
其次,中醫是百川入海有容乃大,可以療效為唯一標准,允許多種方式。你無論用什麼方式治好病者,比如腹瀉,中醫可用服葯法,針灸法,外貼法都可以治好腹瀉,中醫唯一的標准就是療效。而不是西醫搞那唯我獨尊別無分店的所謂專家標准!這種 專家標准與療效標准大相徑庭?
第三,中醫學習方式是多樣化。中醫學習主要有三種學習方式:
一是自己學習。在中醫 歷史 上凡是儒士鴻儒飽學經書、乃至狀元高官們自學掌握中醫者比比皆是。有道是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所以中醫自學的中醫大師相當多。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中醫二千年典籍有相當完善中醫知識系統,包括中醫理論,中醫醫案,中葯本草,針灸,醫論醫話,構建成大師級知識宏偉大廈。任何有自學能力者進入這知識殿堂,都可以跟隨已故大師群學習,採納百家,豐富吾術!
二是跟師學藝。明清諸大家很多人跟師學藝,形成流派。中醫跟醫學藝的好處是:不是你考試合格就錄用,一帆風順到底。而是老師從悟性醫德等多重角度考察你,將自己一生所學精微傳授給你。
三是家學淵源。一些中醫世家不跟你學習ABC,而是從小專學中醫一途,童稚起就學湯頭歌,跟父輩上山采葯,炮製葯,識別葯,平時跟父輩隨診,對家學耳濡目染含英咀華。
四是以自己身體嘗試性學習。一些有知識的中醫人少年獲病自我贖救,久病成醫,自治痊癒,從而獲得大量專治一種病的資料與知識,治癒率達幾乎90% 以上。這種親身試葯,學有所專,也成為中醫治某門病的行家裡手。其特點是治療思路與治法具有專一性獨特性,很多博導也不一定比得上他們。
這就是說,形成中醫知識結構多樣化,與西醫全憑大學學習成為唯一途徑,有著較大區別。
所以說,中醫不唯證,二千年來不講證,中醫唯一的標准就是療效!有證沒什麼療效,不會承認你是中醫,無論你是學士證碩士證而是博士導師證,沒療效連感冒都不會治,根本不承認你是中醫。有療效才是中醫硬道理!這就是二千年來無證形成民間中醫綿延不絕的道理所在!
非法不非法的不重要,很多高手都是無證,你自己掌握,你覺得他可信就去找他,治好了病自己偷著樂,比吃一大堆西葯強,目前有證的庸醫多,牛哄哄,開大方子拿提成不治病,而且思路愚蠢甚至沒有思路,中醫治病在辨別清楚症狀後用葯講究的是思路,沒有悟性的中醫大有人在都是考試匠,真治病了這些人往往不行,很多演員背誦台詞古詩名句非常快,肚子里的文章沒少存,這是功夫,可讓他們搞創作根本不行,一些職業醫生腦子里存了背了一大堆葯方,考試回回過關,誕生了很多碩士博士,真刀真槍治病往往墨守成規不考慮病人體質和實際情況,亂開葯方,這種行醫執照還有用嗎?舉一身邊的實例,我老媽陰虛火旺體質,經常上火,血壓不穩,找到醫院中醫,還是個名醫,開了一大堆寒葯,石膏,黃連等等清熱泄火的葯,服用後三伏天坐在炕上捂大棉被發抖,心臟速度加快,吃了幾頓姜棗湯才有所好轉,從那個時候開始不信中醫了。還有一位博士,在老年大學講課,一個學員大便干把肛門撐破流血很多,那個博士開了一堆卸下的葯大黃芒硝,當時還行,過後大便乾燥加重,其實應該潤腸不是泄,老年人用葯要輕不可太峻猛,早年,本人患有濕熱下注,陰癢,找到醫院專家內服外用一大堆,花了好幾百,不但沒好反而加重,偶然看書提示用二陳丸,到葯店買後服用立竿見影,前面的幾百塊算是白瞎了,我曾經治好案例,朋友閨女,換蕁麻疹十幾年,找皮膚科院長、專家治療了十幾年,平均每年發作十次左右,一直治不好,找到我拿了一大堆服過的方子,五皮飲化裁的多,面色晃白,便溏,不愛出汗,開方玉屏風加減,服用五付,大便成型,體重減量6斤,蕁麻疹徹底治癒,至今沒有發作,我就是個二把刀才疏學淺,怎麼敢跟專家pk呢?這樣的事太多了,地道戰有句名言,不是我們愚蠢,是敵人太狡猾了。
民間有的中醫免費為人治病,算不算非法行醫?
謝謝大家!沒有行醫證就是非法!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法制時代,一切都要按法律去辦。
在過去有句話是「久病成醫「,但只是在經驗上摸得了一些葯性醫理,如果要想考取行醫證還是差十萬八千里的。考醫是考的理論,只有經驗沒有理論怎麼能稱為醫生呢?所以,即是考得行醫證也沒有臨床經驗,但要救人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我治療過一例肝硬化,三例乳腺炎,一例乳腺癌患者,還有風濕性水腫,也有些醫院沒有查出病因幾例患者,(只是感冒瘟症)。患者找我我也就治了,但自己沒行醫證,可也不是土醫生。雖然都治好了,也冒了很大風險,直到今天都心有餘悸,那是救人嗎?不是,那是在犯罪。梢有差錯與殺人犯有什麼區別?不吃鹽不發渴豈不是用自己的命而救命嗎?救人,與自己的運氣緊相連的,運氣好就是救人,倒了運就是殺人,這是條永遠顛覆不破的真理。
我真不知道你是咋想的,人家免費給老百姓治病,還說人家非法行醫,難道說只能去醫院收你個10萬8萬的,你才高興嗎?
當然是違法,法是制度黃線,但不違患者的法。問題是全國人民都這樣,醫院的設備錢哪裡來呢?醫護人員都失業了誰養活他們呢?
我在想,西醫在給病人動刀子之前為什麼要家人簽字,說白了就是生死合同嘛,生了最好,死了不負法律責任。所以西刀割死人沒人告狀,告也沒用,誰叫你簽的字哦?
振興中醫,為什麼不能效仿西醫的這種合同辦法呢?醫的本義是以療效為宗旨,活著的患者就是證書,就是口碑。假設制定一個標准,以一個人治好一百個癌症病人,就給他發個貢獻獎,管他喝沒喝過墨水,有沒有證書如何呢?多麼簡單的事而。
中醫本來就是經念醫學,地域不同,學識不同重復的經驗不同,認識的角度不同。很多專家學者無法破解的難題,在某個地方某些人看來卻是小兒科,由於太多的原因沒有以治病救人為已任。我想如果放開中醫的話,天下無癌一定指日可待。
為什麼要西醫來綁著中醫?不解綁中醫,傳承國寶就是空談,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生存智慧的結晶。國之寶,寶中之寶。
註:文無中心,言之不當,不必噴,就當鄉下人夢游興手塗鴉。
一個感冒,收幾百至幾千,算不算非法,勉費,不花錢,人也 健康 !應該支持,千萬不要黑白,是非,混為亂談!!
在你不收費的前提下有以下幾種情形:(一),自己具有一定的中醫學水平,同志或朋友之間有求必應,看病出方,對方自己去抓葯,葯到病除,你做了好事,雙方皆大歡喜。談不上非法行醫。(二),你在當鄉有名,經常給他人看病出葯方,既不收費也不賣葯,患者滿意,雖屬無證經營,但私不舉官不糾,逢年過節還能收些禮物,各得其所,也算樂在其中。(三)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雖有醫療事故出現,可對方不究不問,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雙方相安無事,算你運好!(四),你雖是看病出方不收費,但出了大的醫療事故,對方告官不依不饒。你屬無證非法行醫,好的結局是經濟賠償,不好的結局是刑事附帶民事(賠償)!情況就以上幾種,為了清靜最好是:靈方妙葯自家用,不惹煩惱是與非。
過去皇帝的御用醫生都沒有行醫資格證,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華佗他們都沒有行醫資格證,算不算非法行醫?
中國的 歷史 沒有起死回生、救人無數的無證西醫存在,西葯對心肝脾肺腎的毒副作用有目共睹。其他關於中醫還是西醫好,懶得再辯解。我親眼見過,有些人本不該死,卻因為長期吃了西葯,臟器逐漸衰竭,而提前死了。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人給院長會計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6. 麻黃湯只用於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麻黃湯在臨床上的運用
作者/范天福
麻黃湯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方義論述,頗具精義,本文著重談談本方的臨床應用。
一、在內科疾病上的應用
麻黃湯在內科疾病,主要用於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 血證 、痹證、急性腎炎、水腫等。
歷代醫家治療咳喘多以此方為主。 以秋冬季外感風寒所致之咳喘伴有惡寒,吐稀白痰,胸悶者為宜。對於受寒風嗆之乾咳,效果尤著。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平素體健無病,某日於風雪中迎風步行數里,歸家後即覺惡寒、喉癢而咳,咳則欲吐,遇寒尤甚,舌苔薄白,脈浮緊,初服三拗湯三劑無效,後改用麻黃湯三劑,寒除咳止。
血證用麻黃湯者,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之邪郁閉所致的鼻衄或吐血而表證仍在者。 筆者曾治一外感風寒鼻衄的中年女患,深秋上午於野外勞動,汗出當風脫衣,旋即頭痛惡寒,全身關節疼痛,發熱、無汗,自服西葯阿司匹林微汗出後,頭痛稍減,至午後頭痛加重,惡寒發熱轉甚,隨即鼻流血盅許,則諸證略減,後又流血兩次,量同前。
家人邀診,觀其脈證,顯然系外感風寒證,擬麻黃湯方。麻黃8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囑麻黃先煮,去上沫,再下余葯煎服。服後約半時許,病人心煩欲去衣,目合不欲睜,頭痛面赤隨即又鼻流血,量較前為多,流血後頭痛面赤略減,但仍無汗,家人來訴服葯之狀。
因思,所現證候乃一派邪郁在表之象,由於感邪太甚,經初服麻黃湯及數次衄血不能盡解其邪,故囑其家人仍服前湯,葯後復被。服後半時許,汗出先從頭部始,繼則遍及周身,隨即諸證悉除。一般外感表證得衄後多自愈,如傷寒論中有「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的記載。但本案幾經衄血,雖病減但不愈,二次服麻黃湯才得汗而解,可見本案感受風寒外邪之重,腠理閉塞之甚。
麻黃湯還可用於痹證屬濕邪偏盛者,症見肢體重著麻木、疼痛、於陰雨天加重者 ,此證為濕邪留於肌膚,故服麻黃湯發汗解表,使水濕之邪從汗而解。濕痹應用本方宜暫不宜久,用量宜小不宜大,否則易致傷陽。又濕得陽則化,陽氣傷則不能溫化水濕,則濕邪不去而濕痹不除。
急性腎炎水腫和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水腫較甚者,亦可用麻黃湯治療。 此病多系風寒外襲,肺氣不宣,肺的通調功能失司,不能下輸膀胱,水濕溢於肌膚所致。症見眼瞼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惡寒,無汗,舌苔薄,脈浮者,於麻黃湯中加桑白皮治療,本方消腫較速。
二、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
麻黃湯在兒科疾患方面主要用於發熱,喘咳,風疹等。
歷代醫家治小兒發熱喘咳多用麻黃湯。 如唐代陳仕良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痛,於麻黃湯中加大黃、芍葯治之。明代萬全用本方治小兒因寒邪入肺所致的喘咳。《類聚方廣義》則用麻黃湯原方治療新生兒發熱鼻塞不能吮乳者。麻黃湯還可用於小兒肺炎屬風寒閉肺,症見喘咳,發熱不高或不發熱,無汗,憋氣,痰稀白者,用本方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屬「稚陰稚陽」之體,在用本方時宜量輕、小劑,中病即止,否則傷正,不可不慎。
三、在婦科疾病上的應用
麻黃湯多用於經期或產後外感 ,如雲岐子治婦人傷寒,症見脈浮緊,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恐有熱入血室者,用麻黃湯加生地黃治療。麻黃湯合四物湯即麻黃四物湯,用於婦女經期或產後風寒之邪外侵,症見發熱,惡寒,無汗等表證者。
陸淵雷引日人淺田宗伯的一個醫案,案中雲:一婦臨產破漿後,振寒,腰痛如折,脈浮數而肌熱,不能分娩,前醫給予破血劑,淺田氏認為臨產脈多數,不能以數脈為熱,屬外感寒邪,給予麻黃湯加附子,溫復令發汗,須臾,腰痛稍寬,而兼腹脹,遂產一子。
由於婦女在生理上有經、孕、產等不同於男子,這就使婦女的臟腑氣血的功能活動有其特殊規律,多患血虧,前人有「血汗同源」之說。因此,在用麻黃湯時宜考慮及此,勿損傷陰血。
四、在其他各科疾病的應用
麻黃湯不僅用於內、婦、兒科疾病,並對傳染病、眼、皮膚、鼻等科疾患亦在常選之列。 如近代眼科醫生陳達夫用麻黃湯治「目暴病太陽,白珠血絲作淡紅色,涕清如水,淚涌如泉,畏光甚,無眵,兩眉頭痛者。」陳氏以為上述諸證是由於寒邪傷肺,邪阻太陽所致,故用麻黃湯散寒發汗,宣肺,解太陽、肺經之邪。
皮膚病中常見的蕁麻疹,在中醫稱為㾦㿔,多由外感風寒或血虛受風所致。 風寒所致者其㾦㿔皮疹遇冷加重,得熱則輕,可於麻黃湯加徐長卿以祛風解毒,煎湯熏洗出汗或內服均可。
本方用後 肌腠 疏鬆,易招致風寒之邪復入,故熏洗後應避風,待全身汗退,皮膚已干,休息片刻方可到戶外活動。 血虛受風者其皮疹反復發作且奇癢難忍,且多見於午後及晚間,治療本證宜麻黃湯加首烏、當歸以養血祛風。
麻黃湯加徐長卿、桔梗,還可用於慢性鼻炎屬風寒犯肺者,症見易患感冒,鼻流清涕,鼻炎日久不愈,宜用上方熏鼻或內服均有效。
在傳染病中應用本方較廣者為麻疹 ,若麻疹初期,發熱,疹出不齊,大多為風寒所襲,腠理閉塞,可用麻黃湯加蟬蛻、升麻疏散風寒,透疹解毒。
綜上所述,可見麻黃湯歷來為治療外感病的常用方,經過臨床實踐證明它不僅治療外感疾患,還可廣泛的用於其他科疾病。隨著人們對古方認識的加深,在臨床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發揚提高,使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本文摘自《吉林中醫葯》,1981年第1期,作者/范天福。
7. 中醫來研究下
因脾虛,脾陽不振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大便溏瀉或不成形。乏力倦怠,嗜睡,舌胖邊有齒痕,眼面浮腫如卧蠶等。
又因腎陽虛而致小便頻數,尿分叉等.
腎為先天之本,脾胃後天之本,二者之間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
先後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主命門真火,為先天之本。「先天為後天之根」(《醫述》)。脾的運化,必須得腎陽的溫煦蒸化,始能健運。所以說:「脾胃之腐化,尤賴腎中這一點真陽蒸變,爐薪不熄,釜爨方成」(《張聿青醫案》)。「脾為後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腎精又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元陽之鼓舞,而元陽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陰精以涵育耳』,(《醫門棒喝》)。這充分說明了先天溫養後天,後天補養先天的辯證關系。總之,脾胃為水谷之海,腎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賴後天為之資。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景岳全書·脾胃》)。
你現在是脾腎陽氣俱虛。治療上應該以滋補脾腎之陽氣為主。具體用葯,還需綜合其他症狀,辨證施治。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什麼類型的蕁麻疹都可以用擺不折秧草做的酒嗎
是的,所有類型都可以。蕁麻疹,單味草葯擺不折秧(又名柔香青)做酒溫服。二十幾年間,醫案中記錄,共治療各型蕁麻疹291例,其中慢性89例,急性202例,療程2周至3個月不等,結果:慢性患者基本痊癒有80例,其餘中途放棄治療或者無效。急性患者基本痊癒195例,其餘中途放棄治療或者無效,可以說十個患者康復九個。患者治療期間無需忌口,治療後雖然偶爾還是會發作一下,但是已經非常輕微,不再影響生活。
9. 蕁麻疹有什麼金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內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種外來物質過於敏感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可因食物、葯物、生物製品、感染等導致,或因精神因素、內分泌系統疾病、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風團,鮮紅或蒼白或皮膚顏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時隱時現,此起彼伏,消退後不留痕跡。伴劇癢、燒灼感。本病常因季節、體質、接觸物質、發生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嚴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現咽喉發堵、胸悶;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甚至出現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病程長短不一,部分反復發作,變為慢性。(一)內治方【方一】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生薑、炙甘草、麻黃各6克,大棗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風解表。
【製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余葯同煎。
【用法】日1劑,分3次服。
【方二】麻黃加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個,白術12克。
【功效】發汗解表,除寒祛濕。
【製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參、白術各9克,當歸身6克,陳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陽益氣。
【製法】為細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遠稍熱服。
【方四】當歸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當歸、白芍、川芎、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各9克,熟地黃12克。
【功效】養血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風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2克,當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養血祛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六】清癢湯【來源】《仙拈集》【組成】黃芪、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僵蠶、當歸、生地黃、赤芍葯、川芎、何首烏各1.5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頻繁服之,每日1劑。
【方七】蕁麻疹湯【來源】《臨證醫案醫方》【組成】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當歸尾3克,山梔子9克,蒼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白鮮皮15克。
【功效】涼血清熱,活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疏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山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4.5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消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浮萍、蟬衣、赤芍、當歸、大青葉、黃芩各9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祛風勝濕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羌活、茯苓皮、金銀花各9克,蟬衣、陳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風勝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各9克,麻黃、白芷、蟬衣各6克。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衛御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炙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薑3片,大棗7枚。
【功效】調營固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四】涼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五】養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荊芥、白蒺藜、蒼術、苦參、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風流氣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菊花、僵蠶、當歸、赤芍、烏葯各9克,防風、白芷、川芎、陳皮各6克。
【功效】疏風達邪,和營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陳皮6克,茯苓、蒼術、澤瀉、烏葯、荊芥、防風、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薑3片,大棗5枚。
【功效】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八】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梢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牛蒡子、焦馬勃、焦山梔子、炒僵蠶、連翹殼各9克,京玄參、西赤芍葯、薄荷葉、大青葉各12克,板藍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黃蟬蛻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槐花各6克,蟬蛻、浮萍各9克,黃連、甘草各3克。
【功效】祛風散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膚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浮萍、地膚子、白僵蠶、白蒺藜、豨薟草、白鮮皮各9克,凈麻黃、凈蟬蛻、生甘草各2克,苦參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川芎、當歸各31克,熟地黃、黃芩、懷山葯、白術、首烏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紅棗6克。
【功效】清營健脾,養血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蠶砂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蠶砂、丹參各31克,重樓15克,白鮮皮、地膚子、蟬蛻各9克。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黃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麻黃、乾薑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牡丹皮、白僵蠶各9克。
【功效】開腠理,和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荊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乾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蛻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飲【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乾薑皮6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癢合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防風、當歸各9克,苦參、首烏藤、白鮮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風湯【來源】《古今名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大黃(後下)、炒枳殼、薤白、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赤芍葯、蟬蛻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參18克,全瓜蔞24克。
【功效】通腑瀉熱,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養血祛風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川芎、白芍、防風、荊芥、蒼術、黃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養血,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永安止癢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當歸尾、赤芍、紅花各9克。
【功效】疏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徐長卿煎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根或全草(陰干)10~15克。
【功效】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黃參芍桂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炙麻黃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葯、代赭石、制何首烏各20克,麥門冬、黨參、當歸、黃芪各12克。
【功效】辛溫解表,益氣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羌活各10克,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克,北細辛1.5克,生薑2片、蔥白頭3枚。
【功效】辛溫發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四】紫銀湯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連翹、白鮮皮、赤芍葯各9克,荊芥7克,蟬蛻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清熱,和營理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五】四皮飲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地骨皮、白蒺藜、蟬蛻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連翹、牛蒡子各10克,地膚子6克,生地黃、赤芍葯各12克,生薑皮3克。
【功效】瀉熱消疹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反復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蠍;並發胃腸道症狀者加白芍葯、白術、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蟬防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浮萍20克,蟬蛻、防風各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偏風熱者加牛蒡子、苦參、連翹;偏風寒者加麻黃、桂枝;奇癢難忍發作頻繁者加地龍、蒼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補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地膚子各30克,熟地黃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2克,白術、茯苓、白芍葯、赤芍葯、當歸各12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八】復方蟬蛻丸【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蟬蛻6克,生地黃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當歸6克,赤芍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荊芥、麻黃、防風、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黃連3克,黃芩9克,蒲公英15克,黃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涼血,益氣養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九】葛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葛根12克,麻黃6~9克,生薑5~9克,桂枝、甘草、白芍葯各6克,大棗4~6枚。
【功效】解肌發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十】升陽益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12克,半夏、人參、羌活、白芍葯、防風、白術、獨活、茯苓、澤瀉各9克,陳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黃連各3克。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湯【來源】《外台秘要》【組成】茺蔚、蒺藜、楊桃、蒴藋草、漏蘆蒿各500克,鹽1500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納鹽待溫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研粗末。
【用法】以紗布溻洗,或溻洗後再熱水浸浴。
【方三】楮桃葉洗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楮桃葉500克,水5升。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煮沸30分鍾。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陳甘草湯【來源】赤腳醫生雜志,1976:(11)
【組成】茵陳、地膚子各30克,黃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熱利濕,透疹止癢。
【製法】上葯用水1.5升,煎至1升,過濾。
【用法】盛於干凈盆內溫洗全身。日1劑,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鮮皮散【來源】中醫雜志,1983:(2)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功效】疏風透疹,解毒利濕。
【製法】加水7大碗(約5升),煎開20分鍾。
【用法】乘熱先熏,候溫用舊巾布浸葯液外洗患處。
【方六】苦參外洗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6:(1)
【組成】蛇床子20克,明礬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15克,苦參30克,荊芥12克,食鹽30克。
【功效】疏風透疹,燥濕止癢。
【製法】上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將葯液傾入盆內加適量溫水,然後將小兒泡入盆內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尤其有疹塊須多擦洗,至葯液漸涼為度。洗後小兒身體不必用清水洗凈,以保持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蠶沙散【來源】廣西中醫葯,1988:(1)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製法】上葯包煎至沸後約10分鍾取葯汁3~5升。
【用法】待溫度能耐受時,用干凈毛巾蘸葯汁,從頭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鍾。
【方八】百部酒【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風止癢殺蟲。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塗。
【方九】徐長卿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研細)適量,75%酒精適量。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調為糊狀。
【用法】塗敷患處,日2~3次。
【方十】止癢靈【來源】《皮膚病方劑葯物手冊》【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外塗。
【方十一】參桃酊【來源】北京中醫,1987:(5)
【組成】苦參、鮮桃葉、膽礬、冰片各6克。
【功效】利濕解毒,涼血止癢。
【製法】製成酊劑。
【用法】每日塗患處4次。
【方十二】枳實膏【來源】《幼幼新書》【組成】枳實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葉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瀉熱疏風止癢。
【製法】上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塗患處。
【方十三】羌活散【來源】《證治准繩·瘍醫》【組成】羌活、獨活、明礬、白鮮皮、硫黃、狼毒各30克,輕粉7.5克,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
【製法】為細末,油調成膏。
【用法】敷用。
10. 小孩子蕁麻疹多伴脾胃失和!這樣調理效果很明顯
兒童慢性蕁麻疹多伴有脾胃失和。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適應四時氣候的能力差,且生活自理能力差,最易出現飢飽不調、衣被增減不適的情況。飢飽不調,脾胃易傷,稚陽之體腠理難以固密;衣被增減不適,更易受外界風邪的侵襲。因此,兒童患病時,臨床多伴隨皮疹和症狀輕重變化而出現納食不香,脘腹脹、痛,大便異常等症狀,治療上尤其要重視調理脾胃。現分享我一醫案:
王某某,女,7歲,2021年4月8日初診。患兒周身反復起風團數年,加重5月余。患者出生不久即出現周身時起風團,時輕時重,未予治療,近8月病情逐漸加重。刻下症見周身紅色風團;納食好,夜寐安,二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沉。
皮科情況:軀干四肢散在紅色風團,皮膚劃痕(+)。
證屬:陰血不足,風邪束表證。
處方:生芪10g,防風6g,荊芥6g,白術10g,當歸6g,川芎3g,麻黃1g,杏仁6g,茯苓10g,神曲10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海桐皮,地骨皮10g,烏梅10g,甘草3g。14劑,水煎服。服葯一月余,病情明顯好轉。
方解: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遇冷或遇熱加重、風團顏色發白或發紅,不僅反映出感受外邪的性質,也反映出體內氣血的虛實。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其他邪氣合而侵犯人體。根據風性開泄、易傷陽氣和風為陽邪、易傷陰液的特點,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有衛氣或陰血的虛損。根據上述中醫理論,我認為慢性蕁麻疹遇熱誘發或加重、風團顏色發紅者,往往反映出是風熱外襲、陰虛有熱;遇冷誘發或加重、風團顏色發白者,往往反映出是風寒外襲、衛陽不振。本案用生芪、防風、白術來固護衛表;麻黃、荊芥等散在表之風邪;當歸、川芎養陰血護正;麻黃、烏梅、甘草、防風是臨床經驗方「抗敏合劑」的主要成分,現代葯理學研究證明其有抗過敏的作用,方中運用了多種皮,如白鮮皮、海桐皮、地骨皮,符合中醫取象比類之意,「以皮達皮」以疏風和血引經,對症治療皮膚癢症。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需根據症狀、體質、病情程度等綜合論治,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通過私信、留言向我提問,出診之餘,我會盡快回復大家!如果您對今天發布的文章內容比較感興趣,歡迎評論留言、點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