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蟬蛻帶狀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蟬蛻帶狀皰疹

發布時間: 2022-07-12 20:26:09

❶ 帶狀皰疹如何治療。

一、主要是一般和對症治療。原則:抗病毒、減少疼痛、預防繼發感染、縮短病程。 ①神經痛:可給止痛劑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痛、布洛芬、新癀片等。皰疹後神經痛需止痛劑和鎮靜劑合用,如多慮平25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0.2g,地塞米松1.5mg,賽庚啶2mg,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100微克每日一次肌注,共用10天。 ②局部皮膚護理治療;酞丁胺擦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搽,1日3-5次。糜爛者塗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黴素糠餾油糊劑。或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激光照射(氦-氖或二氧化碳擴束照射),TDP頻譜照射等。 ③眼部帶狀皰疹:可用皰疹凈或無環鳥苷液滴眼,為防止角膜粘連用阿托品擴瞳; 二、抗病毒治療,主要用於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病人,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口服高效抗病毒葯:阿昔洛韋、萬乃洛韋等(臨床提示:阿昔洛韋對治療後遺神經痛無效)外用阿昔洛韋眼葯水塗患處。可口服抗菌葯或外用紅黴素軟膏塗患處。如果水泡破裂,可用2.5%龍膽紫溶液塗患處。皮質類固醇激素:短期應用,千萬要慎重! 三、對正在用細胞毒、免疫抑制劑或代謝拮抗劑的患者,因易產生病毒擴散,應盡量減低劑量或停用。 四、可配合清熱解毒中葯和針刺療法。推薦中成葯如肝火熾盛者,口服龍膽瀉肝丸;脾虛濕困者,口服胃苓丸或參苓白術丸;氣血淤滯者,口服血府逐瘀丸。 五、特效治療方法,使用皰康,配合外用抗病毒葯物,阿昔洛韋等。

❷ 治療帶狀皰疹偏方 帶狀皰疹 孕婦患帶狀皰疹怎麼治療

只能吃中葯。如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克,黃芩10克,板藍根30克,大青葉10克,薏苡仁15克,蟬蛻6克,荊芥6克,千里光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外塗爐甘石洗劑。要注意休息,不能吃刺激的食物。還有水泡不能弄破以免感染。

❸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

❹ 帶狀皰疹一般要多久才能治好西醫治療會有後遺症嗎

帶狀皰疹系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元中。但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發燒,生氣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並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布的特點,有集簇性的皰疹組成,並伴有疼痛;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此病現代醫學稱為帶狀皰疹,民間稱為蛇膽瘡,纏腰龍等稱.帶狀皰疹患者只要積極治療,迅速將體內病毒及感測到末稍神經的病毒清除體外是不會有後遺症發生的,反之就可能形成後遺神經痛。 正確對症治療1-2星期可痊癒,25歲內的年輕人免疫力高有很強的自愈性。超過35歲應該警惕。治療原則是排毒瀉火疏通被病毒阻滯破壞的末梢神經,年齡35歲以上建議中醫治療。

❺ 帶狀皰疹哪裡能治好呢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表現常有前軀症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適,局部淋巴結腫痛,而後出現局部皮膚灼痛,1-2日後出現黃豆大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疹沿外周神經分布發展,好發於腰脅部,排成帶狀,皰疹起後灼熱,疼痛感減輕。本病中醫學屬於蛇丹,纏腰火丹,民間俗稱為蜘蛛瘡。 1,雄黃100克,麻油100克,生大黃80克,黃柏80克,冰片25克,硃砂15克。 上葯先分研細末,過篩,再進行合研拌勻裝瓶密封。用時取出適量,麻油調勻外敖患處,如5分硬幣厚,如果皰疹破潰的則干敖患處,紗布外纏,4小時更換1次。 2,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5條。共研細末,香油調糊,塗擦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輕的一般3-5日可愈,重者7-10日即可完全康復。 3,海金沙50克、青黛10克、龍膽草10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用鴨毛將葯糊薄塗於患處,每日塗2次,此方療效甚好。一般5-12天可愈。 4,內服: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本方曾治療20例,全部治癒。

❻ 耳帶狀皰疹怎樣治療

【概述】耳帶狀皰疹是指發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膚的帶狀皰疹,臨床以耳痛、外耳皰疹,甚至耳聾、眩暈、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本病多為單側發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通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侵入並進入脊神經後根的神經節細胞內,潛伏呈休眠狀態,當機體正常免疫防衛機制受損或抑制而發生功能低下時,即可激活病毒而發病。由於病毒主要侵犯感覺神經,所以臨床上幾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劇烈疼痛,表現為外耳道或鼓膜上有皰疹,患側有面癱及輕重不等的耳鳴耳聾等聽覺症狀,耳內及耳周灼熱感,疼痛劇烈,嚴重者可出現口眼歪斜、耳鳴耳聾、眩暈,耳廓、外耳道、乳突部皮膚出現皰疹。
中醫學認為本病外因多因外感毒邪,邪毒稽留體內,與氣血相搏結,阻於經絡,滯於臟腑所致,內因則為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致使邪毒與肝火、濕熱相互搏結,阻遏經絡,以致血瘀氣滯,不通則痛。
【治療】1.邪毒外襲證【症狀】耳甲腔、外耳道或耳後完骨皮膚灼熱、刺痛感。檢查見局部出現針頭大小皰疹,皰疹周圍皮膚潮紅。可伴有發熱、惡寒,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方一】銀翹散【來源】《溫病條辨》【組成】金銀花20克,牛蒡子12克,連翹15克,桔梗10克,荊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蘆根12克,淡竹葉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散邪,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透邪、清熱解毒;淡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荊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疏風散邪。全方合用可疏風散邪,清熱解毒。
【按語】臨證可加龍膽草、黃芩、板藍根、梔子以清熱解毒可加半支蓮、白花蛇舌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口眼歪斜者,選加僵蠶、全蠍、蜈蚣、蟬蛻、桃仁、紅花、地龍等,以祛風活血通絡。
2.肝膽濕熱證【症狀】耳部灼熱,刺痛,皰疹增大、潰破、黃水浸淫、結痂。全身見口苦咽干,甚則口咽歪斜、耳鳴、耳聾,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方一】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
【功效】清瀉肝膽,解毒利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用龍膽草苦寒瀉肝膽之火;黃芩、梔子清熱解毒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生地、當歸養血滋陰。柴胡引諸葯入肝膽經;甘草調和諸葯。
【按語】灼熱、刺痛明顯者加野菊花、敗醬草、紫花地丁加強清熱解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