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體征症狀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帶狀皰疹體征症狀

發布時間: 2022-07-10 01:31:48

❶ 如何用病理變化去解釋臨床產生的症狀和體征

許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潛伏期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現發燒、頭暈、無力、咽痛、關節疼痛、皮疹、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人還可發生腹瀉。這種症狀通常持續1—2周後就會消失,此後病人便轉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潛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這樣的人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稱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簡稱帶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強的傳染性,是傳播艾滋病最重要的傳染源。

在很長的潛伏期中,感染者雖然沒有自覺症狀,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統仍在繼續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壞,到免疫系統功能再也不能維持最低的防禦能力時,多種對正常人不會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會使患者發生條件性感染,引起腦、肺、胃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變及症狀。一些惡性腫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極度低下而產生。艾滋病人的症狀因為發生條件性感染的內臟和發生腫瘤的部位不同,表現為多種多樣。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主要為免疫力缺陷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表現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痴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後果。

本病潛伏期較長,感染病毒後需2~10年才發生以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為特徵的艾滋病。

(一)急性感染部分病人感染後2~6周,可出現一過性類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症狀,持續3~14天後進入無症狀期,少數病人可持續發展。起病多急驟,有發熱、出汗、不適、厭食、惡心、頭痛、咽痛及關節肌肉痛等症狀,同時可有紅斑樣皮疹和淋巴結腫大,血小板可減少,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

(二)無症狀感染持續1~10年,平均5年,無自覺症狀,僅血清抗HIV抗體陽性。

(三)艾滋病相關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持續性淋巴結腫大。全身包括腹股溝有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持續三個月以上,且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腫大的淋巴結多對稱發生,直徑1cm以上,質地韌,可移動,無壓痛。部分病例4月至5年後,可發展為艾滋病。常伴有間歇性發熱、乏力、盜汗、消瘦和腹瀉,肝脾腫大,亦可出現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症狀。

(四)典型艾滋病(真性艾滋病、艾滋病全盛期)主要表現為由於免疫功能缺陷所導致的繼發性機會性感染或惡性腫瘤的症狀。

1.機會性感染機會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且往往最初的臨床表現。主要病原體有卡氏肺囊蟲、弓形體、隱孢子蟲、念珠菌、組織胞漿菌,鳥分枝桿菌、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等。其中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最為常見,起病緩慢,以發熱乏力、乾咳和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症狀,而肺部體征不明顯。血氣分析常有低氧血症。診斷可作痰液檢查及經支氣管鏡活檢或肺泡灌洗,必要時開胸活檢。其它機會性感染臨床表現常呈多系統、播散性、進行性和復發性炎症,可引起肺炎、食管炎、腸炎、直腸肛管炎,皮膚損害、腦炎、腦膜炎、顱神經炎甚至全身性感染等,並常有多種感染及腫瘤同時存在,使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2.惡性腫瘤

(1)卡氏肉瘤最為常見,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隱襲,肉瘤呈多灶性,不痛不癢,除皮膚廣泛損害外,常累及口腔、吸腸道、淋巴等。

(2)其它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腦淋巴瘤、何傑金氏病,非何傑金淋巴瘤和淋巴網狀惡性腫瘤等。

(3)其它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兒童慢性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等。

HIV感染者在5年內有20~50%發展為艾滋病相關綜合征,10~30%發展為典型艾滋病。一旦發生並發有機會性感染及惡性腫瘤的典型艾滋病,則預後極差。發病後1年病死率50%以上,4~5年幾近100%。

===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潛伏期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現發燒、頭暈、無力、咽痛、關節疼痛、皮疹、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人還可發生腹瀉。這種症狀通常持續1—2周後就會消失,此後病人便轉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潛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這樣的人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稱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簡稱帶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強的傳染性,是傳播艾滋病最重要的傳染源。

在很長的潛伏期中,感染者雖然沒有自覺症狀,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統仍在繼續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壞,到免疫系統功能再也不能維持最低的防禦能力時,多種對正常人不會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會使患者發生條件性感染,引起腦、肺、胃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變及症狀。一些惡性腫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極度低下而產生。艾滋病人的症狀因為發生條件性感染的內臟和發生腫瘤的部位不同,表現為多種多樣。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一.作為傳染病.必須有和傳染源密切接觸史.這是前提條件.二.在具備條件一的前提下.出現發熱.咳嗩.全身淋巴結腫大等和免疫力下降相關症狀.三.由於AIDS本身沒有症狀.所以.是以並發症的臨床表現和體征出現.其確診必須有血清中的AIDS抗體陽性才可以

===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潛伏期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現發燒、頭暈、無力、咽痛、關節疼痛、皮疹、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人還可發生腹瀉。這種症狀通常持續1—2周後就會消失,此後病人便轉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潛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這樣的人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稱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簡稱帶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強的傳染性,是傳播艾滋病最重要的傳染源。

在很長的潛伏期中,感染者雖然沒有自覺症狀,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統仍在繼續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壞,到免疫系統功能再也不能維持最低的防禦能力時,多種對正常人不會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會使患者發生條件性感染,引起腦、肺、胃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變及症狀。一些惡性腫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極度低下而產生。艾滋病人的症狀因為發生條件性感染的內臟和發生腫瘤的部位不同,表現為多種多樣。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性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在三個月之內可達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2、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3、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4、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風、偏癱、痴獃等。

5、皮膚和粘膜損害

彌漫性丘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潰爛。

6、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體力差,瘦小等,你可以到艾滋病防治網去查一下.

艾滋病:取自英文的縮寫的音譯名(AIDS)學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是一種新發現的主要經性接觸和血液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因毒(AIDS病毒)感染傳播的傳染病。艾滋病的發病機理是浸入人體後專門侵害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T—4淋巴細胞從而使T-4淋巴細胞過早老化死亡,於是T-4淋巴細胞大量減少,繼而使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衰退直至喪失造成人體對任何感染失去抵抗能力艾滋病:取自其英文的縮寫的音譯名AIDS。學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後天性免疫失效缺損」症。漢語稱之為「艾滋病」。是一種新發現的主要經性接觸和血液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病病毒)感染傳播的傳染病。此病菌1981年首先在美國報告首例病人,1982年正式命名,由其有強烈的傳染性和高度的致命性,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恐懼,被稱之為:「當代人類新瘟疫」、「超級癌症」、二十世紀新世界鼠疫「。目前已成為毒害面最廣的全球性衛生問題,至今為至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幾乎無一例處走向死亡,據有關方面介紹載止1999年底,全國累計報告艾滋病毒感染者17316例,其中,艾滋病患者647例,死亡356例,疫性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據有關專家預計,到去年底,全國實際感染者已超過50萬人。作為其促進艾滋病傳播的性病,近年來在我國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每年以年發率上升20—30%的速度增加。1、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艾滋病的傳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病體攜帶者,目前的大量事實證明,艾滋病主要是通過體液加以傳播,在實驗室中已從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淚、乳汁、尿液和腦脊液中分離出艾滋病病毒,但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精液和血液,世界衛生組織上1986年12月公布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已證實的傳播途徑:一、一感染者有過密切的性接觸;2、被感染的血液和血液製品;3、受感染的母親傳染給新生兒(可由母體垂直感染);4、靜脈注射毒品者,或使用未經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5、用感染者的器官、其他組織精液作為供體。未證實的傳播途徑:1、偶然的社交接觸,包括日常工作、學校等中的接觸;2、食物或水:3經空氣、糞便或經口途徑;4、昆蟲。2、發病機理艾滋病病毒是當代最新發現的一種致命性傳染病病毒,侵入人體後專門侵害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T—4淋巴細胞,從而使T—4淋巴細胞過早老化、死亡。於是T—4淋巴細胞大量減少,繼而使個免疫系統的功能衰退直至喪失,造成人體對任何感染失去抵抗能力。3、感染上艾滋病毒不等於發病,需要經過一定的潛伏期,潛伏期的時間為6個月至5年不等,發病後的症狀一般有以下幾點:1、患者全身乏力,晨較為明顯。2、發燒。3、夜裡盜汗,有時白天也出汗。4、頸部,肩下、腹股溝等處的淋巴結腫大,但無疼痛感覺。5、納差、身體很快消瘦,有許多患者一個月內最多消瘦15斤左右。6、皮膚出現斑點、疹子甚至水皰等症。7、大便不正常,小便次數增多。以後可有一段時間沒有症狀,經過2—5年即可出現卡波濟氏肉瘤及機會性感染等細皰免疫缺陷的症狀。4、病理分期: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艾滋病的病程可分為Ⅲ個時期,即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相關綜合症,發展為艾滋病。4.1Ⅰ其為艾滋病病毒感染已被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但不表現出任何症狀,血液檢查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表現為一般性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約有90%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不發展為艾滋病相關綜合症或艾滋病,僅保持抗體陽性。4.2Ⅱ期為艾滋病相關綜合症出現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病人除腹股溝淋巴結外有2外以上直徑大於1厘米的淋巴結,持續腫大3個月以上而原因不明,同時可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食慾不振、消瘦、腹瀉、盜汗等症狀。4.3Ⅲ期為艾滋病期空出表現是條件性感染,包括細菌、真菌、原蟲等感染和發生惡性腫瘤。根據條件性感染及惡性腫瘤發生的部位不同,又可分為四種臨床類型:一是肺型,肺部的感染約占艾滋病症狀的一半,最常見的是卡氏肺囊蟲性肺炎,約佔80%病人缺氧、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多數患者死於本病。二是樞神經系統型,由多種病原體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或腫瘤,血管並發症及中樞N的腦損害等,引起頭痛、意識阻礙、痴呆、抽搐,以及周圍N功能等障礙。三為胃腸型。表現為高熱、不適乏力全身淋巴結腫大。本篇文章共2頁,此頁為首頁下一頁5、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5.1、預防作為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疾病,艾滋病帶來的災害是深重的,但艾滋病是可以預防的。首先,是人們必須清楚其危害性,養成良好的性生活習慣,禁止病人和病毒攜帶者在未徹底治癒之前結婚和生育;戒除婚外性行為,即性交只發生在合法婚姻的夫妻之間,禁止同性戀、嫖娼等不正常的行為,其次,不與別人共用注射器,特別是不共用針頭,可能條件下應使用一次性針具,決不能染上吸毒惡習,否則使用不潔針頭和共用針頭會增加感染的危險;不與其他人共用牙刷、須刀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使用未經檢驗的國外進口血液製品,即使國產血液製品,也需要經過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陰性,被艾滋病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污染過的物品,應用次氯酸鈉消毒。5.2治療關於艾滋病的治療問題,目前處於探索階段,無有效和治療方法,而且尚無曾見到經治療使免疫功能恢復正常者,目前對艾滋病的治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5.2.1抗病毒感染常用葯物有蘇拉明、三氮唑核苷、二氧磷基甲酸、HPA—23、d—干擾素、陰道西嘧啶、DOC類葯物,美國合成疊氮胸苷(AZT)。AZT可抑制人體丁細胞中HTV的增殖。5.2.2提高和恢復機體和免疫功能:艾滋病均有細胞及免疫功能低下,從而引起條件致病性感染和惡習性腫瘤,因此可使用增強免疫力的葯物。如d—干擾素、r—干擾素、IMREG—1K號、2號、白細胞介素2、免疫球蛋白、蛋氨酸DM—CSF號葯、胸腺素、轉移因子等。目前日本正在試用中葯如甘草、黃芪等以此提高免疫功能。5.2.3對症治療各種條件性感染,可針對不同病源選用不同的抗生素,對卡氏肺囊蟲肺炎可用大劑量復方新諾明。目前,以中國中醫研究院呂維柏教授為首的中醫專家組,研製的中葯中,以甘草制劑「克艾可」的療效最好,另外,針灸療法運用於治療艾滋病的也有很大希望,國家科委在「九五」攻關課題中,已把中醫葯治療AIDS列為六個重點之一。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關於「艾滋病」的問題:
據中國HIV檢測中心發布,人體感染HIV需經過0.5--20年,平均7--10年才能發展為AIDS病人,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處於潛伏期的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陰道分泌物、臟器中含有HIV,具有傳染性。
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病有一個完整的自然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急性感染期、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四期。
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的出現四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以見到。四個時期不同的臨床表現是一個漸進的和連貫的病程發展過程:
1)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這個時間。HIV侵襲人體後對機體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病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還會發生乏力、出汗、惡心、嘔吐、腹瀉、咽炎等。有的還出現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表現為頭痛、神經性症狀和腦膜刺激症。末梢血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淋巴細胞減少,單核細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時,症狀常較輕微,容易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後,血清HIV抗體可呈現陽性反應。此後,臨床上出現一個長短不等的、相對健康的、無症狀的潛伏期。
2)潛伏期--感染者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但潛伏期不是靜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續繁殖,具有強烈的破壞作用。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HIV開始,到出現艾滋病臨床症狀和體征的時間。艾滋病的平均潛伏期,現在認為是2--10年。這對早期發現病人及預防都造成很大困難。
3)艾滋病前期--潛伏期後開始出現與艾滋病有關的症狀和體征,直至發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關綜合症」、「淋巴結病相關綜合症」、「持續性泛發性淋巴結病」、「艾滋病前綜合症」等。這時,病人已具備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點,即細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狀較輕而已。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1.淋巴結腫大--此期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主要是淺表淋巴結腫大。發生的部位多見於頭頸部、腋窩、腹股溝、頸後、耳前、耳後、股淋巴結、頜下淋巴結等。一般至少有兩處以上的部位,有的多達十幾處。腫大的淋巴結對一般治療無反應,常持續腫大超過半年以上。約30%的病人臨床上只有淺表淋巴結腫大,而無其他全身症狀。
2.全身症狀--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適,肌肉疼痛等症狀。約50%的病人有疲倦無力及周期性低熱,常持續數月。夜間盜汗,1月內多於5次。約1/3的病人體重減輕10%以上,這種體重減輕不能單純用發熱解釋,補充足夠的熱量也不能控制這種體重減輕。有的病人頭痛、抑鬱或焦慮,有的出現感覺神經末梢病變,可能與病毒侵犯神經系統有關,有的可出現反應性精神紊亂。3/4的病人可出現脾腫大。
3.各種感染--此期除了上述的淺表淋巴結腫大和全身症狀外,患者經常出現各種特殊性或復發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復感染會加速病情的發展,使疾病進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約有半數病人有比較嚴重的腳癬,通常是單側的,對局部治療缺乏有效的反應,病人的腋窩和腹股溝部位常發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皰性膿庖瘡,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負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發生尖銳濕疣和尋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單純皰疹和胸部帶狀皰疹的發生率也較正常人群明顯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當常見,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糜爛、充血、有乳酪狀覆蓋物。其他常見的感染有非鏈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竇炎和腸道寄生蟲感染。許多病人排便次數增多,變稀、帶有黏液。可能與直腸炎及多種病原微生物對腸道的侵襲有關。此外,口腔可出現毛狀白斑,毛狀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診斷艾滋病的重要線索。
4)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學者稱其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終階段。此期具有三個基本特點: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性感染。發生各種惡性腫瘤。艾滋病的終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潰,病人出現各種嚴重的綜合病症,直至死亡。
確診艾滋病不能光靠臨床表現,最重要的根據是檢查者的血液檢測是否為陽性結果,所以懷疑自身感染HIV後應當及時到當地的衛生檢疫部門做檢查,千萬不要自己亂下診斷。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點擊「採納為答案」。

❷ 帶狀皰疹會發熱嗎要痛多長時間

病情分析:帶狀皰疹一般不會出現發燒的表現的,但應注意有合並炎症感染引起的發燒的表現的,在控制後是不會再出現疼痛的表現的意見建議:建議結合體征及表現,在醫院醫師指導下應用頭孢曲松、清開靈及阿昔洛韋進行輸液治療的,並注意多飲水及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冷涼及海鮮食物,避免煙酒刺激的,並建議聯合阿昔洛韋膏進行局部塗抹治療的。

❸ 帶狀皰疹會傳染給家人嗎

帶狀皰疹一般不會傳染的,除了小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差的才會被傳染,得了帶狀皰疹 應該及時塗抹 皰膚靈 就可以了

❹ 帶狀皰疹的治療: 症狀 體征 是否傳染及後遺症

病情分析: 你好,皰疹是一種難治癒的病毒性疾病之一,一定要正確治療.這種病毒相當頑固,要及時治療,才能不留任何後遺症.
意見建議:建議你用傳統中葯穿山甲,川黃連,敗醬草,赤芍,鐵膽粉,海南沉,黃芪,板藍根,野菊花,生地,茵陳等治療,療效確切,此方能使體內產生內源性干擾素,可以徹底阻斷體內病毒的復制,清除體內病毒,從而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用此方治療好的快,花錢少無痛苦,不復發。

❺ 怎樣避免帶狀皰疹後遺症

帶狀皰疹患者應注意加強日常護理、適當增加戶外運動、提升機體免疫能力,一旦出現神經痛就應該及時與皮膚科、疼痛科或麻醉科專家聯系並來院治療。
引發帶狀皰疹的原因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神經痛疾病。好發於成人,春秋季節多見。據我院的大多數臨床問診發現:很多人都是在發燒之後出現的帶狀皰疹,但是,發燒並不是帶狀皰疹的病因,它僅僅只是帶狀皰疹的一個初期症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帶狀皰疹的呢?
西醫認為:帶狀皰疹系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元中。但機體抵抗力低下(如勞累、感染、感冒發燒、生氣上火等)時,潛伏在神經節中的病毒被激活,侵犯神經和皮膚,導致皮疹和劇烈的針刺樣、刀割樣或閃電樣疼痛。其中,神經受損是引起帶狀皰疹疼痛和疾病轉歸的最重要因素。
中醫解讀:帶狀皰疹屬於寒濕邪氣被真陽驅趕外泛於皮膚的表現,僅有神經疼痛而無皰疹的,屬於真陽無力將寒濕驅趕至皮外的表現,出現紅疹或水泡的,屬於真陽將寒濕邪氣驅趕於皮表的表現。一般患者於皰疹發生前數天會有輕度發熱、疲乏等症狀,這就是真陽發動的表現。無皰疹的患者可以服用「白通湯」,使寒濕邪氣加速表出,由乾性快速轉變為濕型或在體內通過其它形式排出;出現紅疹或水泡的應該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助真陽一臂之力。如果服用疏風解表、清熱燥濕的葯物就會使寒濕邪氣斂回體內,由濕型逐漸轉變為乾性,使患者痛苦難堪,以致病情加重或轉變為其它陰盛陽虛的病症。因為患帶狀皰疹的人一定是稟素虛弱的人。
不良情緒也會誘發帶狀皰疹
不良情緒和生活習慣也可誘發帶狀皰疹。近年來,帶狀皰疹發病群體有年輕化的傾向,主要集中在生活工作壓力大的白領階層。這類人平常缺乏運動,免疫力差,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很容易激活機體內蠢蠢欲動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從而誘發帶狀皰疹。
在帶狀皰疹進行早期破壞的時候,如果機體的免疫力得以恢復,或者有外界「援兵」-醫療干預的救援,可使機體損害得以康復;但如果機體的防禦系統久於疏漏,導致病毒長期「橫行霸道」,造成機體的「司令部」-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損害,就會發生數月、數年甚至終身的頑固性疼痛,這就是所謂的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據報導,帶狀皰疹發病率為人群的1.4‰-4.8‰之間,約有20%的患者遺留有神經痛。由此可見,早期治療對帶狀皰疹非常重要!
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後疼痛仍持續,輕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發作,不刺激也會突然發作,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整夜的睡不好覺。如有病毒侵犯到相應腦神經會影響視力、引起面癱和聽覺障礙。除疼痛外,還會誘發心臟病、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
下面,我院專家就帶狀皰疹臨床常見問題,向病友們做出以下解答:
一、問:帶狀皰疹怎麼得的?好發於什麼季節?
答: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好發於春,秋季節,成年人比較多見的皮膚病。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伴有明顯神經痛,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後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水痘病毒再度活躍,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生長繁殖,並可發生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二、問: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什麼回事?
答: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一般由以前的水痘病毒被再次激活而引起的,此病毒能夠逃避身體的免疫反應,即使是現在治好了,也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再次復發,這種病毒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當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時,帶狀皰疹病毒就會被激活,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逐漸提升。嚴重神經痛是最主要引起急性與慢性病兆的原因。
三、問: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病規律和體征表現?
答: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者。該病症是困擾中老年患者的頑痛症之一。其疼痛持續時間短則1-2年,長者甚至超過10年,一般病史均長達3-5年。
帶狀皰疹後遺症屬於較劇烈的頑固性疼痛,臨床表現以對痛覺超敏為特徵,輕輕的觸摸即可產生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危害非常大,患者常以自發性閃電樣或撕裂樣疼痛發作,期間時常使患者寢食不安,大多數患者常常伴隨有較明顯的持續性燒灼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滯留在體內的病毒侵蝕破壞神經所致,應積極治療。
四、問: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答: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臨床表現具體有以下幾種:
①患部如刀割、針刺、撕裂般持續性疼痛。②疼痛的發作頻率每分鍾小於10次,每次持續幾秒或十幾秒。疼痛嚴重時,發作頻率可每分鍾大於10次。③通常患者對疼痛部位有超敏感的特徵,只要輕輕觸摸疼痛處,就會有劇烈的疼痛感。④通常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患者,在疼痛時都會有自殺的傾向。所以,如果家中有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患者,發病時一定要有人照看,以免患者做出不理智的行為。⑤通常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患者,都會有嚴重的心理負擔,導致每天心情極度郁悶,甚至對生活沒有信心。所以,家人要多和患者進行溝通,讓其保持愉悅的心情來對抗病魔。
五、問: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答: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後疼痛仍持續,輕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發作,不刺激也會突然發作,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的患者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整夜睡不好覺。如有病毒侵犯到相應腦神經會影響視力、引起面癱和聽覺障礙。除疼痛外,還會誘發心臟病、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
六:問: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傳染嗎?
答:帶狀皰疹是散發性傳染病,它不像水痘那樣流行性傳染,而且帶狀皰疹會反復發作,尤其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讓人疼痛難忍。帶狀皰疹傳染途徑很多,且很多帶狀皰疹病人由於急性期治療不當,而繼發後遺神經痛。為防止其傳染,大家出行時注意添衣保暖、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勞累過度可使抵抗力下降而發病。
專家溫馨提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一個具有特有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的疾病。患者體征和致病原因不一樣,臨床表現也有較大差異,患者不要隨意參照有關科普知識進行自診,不可輕信偏方、秘方、抄方治療,以免出現誤診誤治、貽誤病情。
七、問: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診斷治療容易嗎?
答:由於該病特有的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一般技術條件的醫院和醫生都會遇到:
難點一:發病隱蔽,不易診斷。帶狀皰疹的病症雖然表現在皮膚,但是其發病是由病毒侵犯神經節而導致的炎症反應,且初期有較大的隱蔽性,僅表現為皰疹出現前有劇烈的神經痛,從而極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導致用葯失誤和治療不及時而延誤加重病情。
難點二:病症痊癒,遺留嚴重神經痛。當病毒侵犯神經時,神經炎性反應後纖維化導致持續神經痛,患者沿神經支配皮膚區域出現自發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作痛,從發病就伴隨持續性燒灼痛,疼痛劇烈,而神經細胞修復如不採用有效手段,在短期內難以消除。老年體弱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難點三:治療周期長,患者痛苦大。接受正規醫院專業治療後,帶狀皰疹一般極少復發,但是傳統單一治療方式,治療周期需要周4-6周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不乏其他原因引起患者病情遷延加重,或者因帶狀皰疹而誘發其他疾病,造成患者更大的痛苦。

❻ 怎麼分辨肋間神經炎和帶狀皰疹

1 肋間神經炎多有明顯誘因,如:各類急慢性損傷誘發;患者沒有皮膚損傷;病程長的可有肋間皮膚的觸覺減退及肌肉發僵、痙攣或攣縮的體征。
2 帶狀皰疹最典型的就是皮膚眼神經分布走形的水泡或皰疹。實驗室可以檢測病毒感染。

❼ 右側乳房下長帶狀皰疹,請問會有什麼全身症狀體征

病情分析:帶狀皰疹的治療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對症治療為主。如抗病毒葯物用阿昔洛韋口服或靜滴或阿糖胞苷靜滴。用止痛劑葯可選用消炎痛,卡馬西平,雙氯滅痛,芬必得等。 意見建議:亦可採用中成葯元胡止痛片,七葉蓮片止痛,蟾寶火龍凈外敷或內服 ,或中草葯清熱解毒抗病毒治療。也可以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外塗老...中醫軟膏。配合口服維生素B1,B12等。

❽ 神經痛是什麼症狀

一概述
神經痛是神經科常見症狀之一,是指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而感到的疼痛,是軀體感覺系統病變或疾病所直接導致的疼痛,可分為周圍性神經痛和中樞性神經痛。
二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疼痛科
三部位
全身
四常見疾病
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酒精性神經痛、舌咽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臂叢神經痛、急性脊髓炎、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等。
五檢查
體格檢查、肌電圖檢查、腦電圖、經顱多普勒超聲、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磁共振檢查、CT、X線攝片、神經活體組織檢查等。
六常見原因
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疾病等致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損害。
七體格檢查
1.一般檢查了解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等情況,觀察基本的生命體征。 2.神經系統檢查可以了解患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對定位診斷極為重要。

❾ 有關泡疹的治療

單純皰疹性角膜炎

概述

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是最常見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在角膜病致盲中已上升為首位。本病多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系原發感染後的復發,原發感染常發生於幼兒,表現為唇部皰疹、皮膚皰疹,或急性濾泡性結膜炎。原發感染後病毒潛伏在三叉神經節內,一旦機體抵抗力下降,如感冒、發燒、疲勞、月經、局部用皮質類固醇及創傷刺激之後,病毒活化,引起多種形式的角膜炎,並易反復發作。

臨床表現
1.起病前常有感冒或發熱史; 2.畏光、流淚、異物感或眼痛,視力下降; 3.樹枝狀角膜炎:潰瘍呈樹枝狀或珊瑚狀; 4.地圖狀角膜炎:由樹枝狀潰瘍擴大加深而來; 5.盤狀角膜基質炎:角膜中央區混濁水腫,上皮基本完整。

診斷依據
1.典型的樹枝狀或地圖狀角膜病源或角膜盤狀混濁水腫; 2.有近期發熱或抵抗力下降等誘因; 3.病變組織可找到單純皰疹病毒。

治療原則
1.抗病毒,預防感染。 2.清創療法。 3.並發色素膜炎者散瞳。 4.手術治療。

用葯原則
一般病情首選無環鳥苷滴眼液,也可選用其他抗病毒滴眼液。輔以抗菌素滴眼液及干擾素、維生素等。角膜上皮完整者可適當輔以皮質類固醇類滴眼液,並發虹膜睫狀體炎者用散瞳劑。

輔助檢查
一般病例做檢查框限「A」即可確診。不典型病例的檢查專案應包括檢查框限「A」和「B」,必要時可加查「C」。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狀消失,角膜潰瘍癒合或混濁水腫消退。 2.好轉:症狀改善,充血減輕,角膜潰瘍部分癒合,角膜混濁減輕. 3.未愈:症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專家提示
目前角膜病中病毒感染已超過細菌感染。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病程長,易復發。平時應注意增加體質,一旦患病,應頻繁滴用抗病毒滴眼液,同時用抗菌素滴眼液預防細菌感染。在潰瘍活動期不能為了緩解症狀而濫用皮質類固醇滴眼液,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角膜穿孔等嚴重並發症的發生。

帶狀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帶狀皰疹病毒為一種生長在神經內的病毒,其可播散到皮膚,引起帶狀皰疹。即使帶狀皰疹可出現在面部或額部,但不一定都會危害眼睛。但是,如果第五對顱神經(三叉神經)的眼支受累,感染很可能播散到眼部。本病表現為疼痛、眼紅、眼瞼水腫。若角膜受累,角膜會出現水腫,遭到破壞和形成瘢痕。角膜後的組織也可發生炎症,這種情況稱為葡萄膜炎。眼壓可能升高,引起繼發性青光眼。角膜帶狀皰疹感染常見的並發症為角膜感覺減退和頑固性青光眼。

如帶狀皰疹發生在面部並危害到眼睛,可口服阿昔洛韋一周,以減少發生眼部並發症的危險。皮質類固醇葯物,常配成眼葯水滴眼,也有幫助。阿托品眼葯水通常可用於擴瞳和防止繼發性青光眼。有時在皰疹癤消失後仍可出現疼痛(皰疹後神經痛)。對於60歲以上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口服皮質類固醇2周,可預防這種皰疹後神經痛。
參考資料:中國衡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