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榆有什麼功效與應用
地榆功效與作用
地榆的功效: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根。別名:黃瓜香、山地瓜、豬人參、
血箭草,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的功效,止血宜炒炭用,瀉火解毒宜
生用;心肺熱盛,吐血不止者,可柏葉、黃芩、小薊等配伍;腸癰未成膿者,可
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各種癰瘡初起者,可用該品搗汁塗,或研末調敷。
功效分類:止血葯;涼血止血葯。
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馬連鞍、
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岩地芨、
血箭草、黃瓜香。
性味:苦酸;寒;無毒。
歸經:肝經;肺經;腎經;大腸經。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
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鮮品
30-120g
;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
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地榆的作用:
地榆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胃、大腸經;入血斂降;具有涼血止血,瀉
火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腸風血痢,痔漏,赤白帶下,
癰瘡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蟲蛇咬傷。配蒼術燥濕瀉火,涼血止血,主治
脾經濕熱,痢疾下血。配槐角,涼血止血。配茜草,涼血止血,治便血等下焦濕
熱所致的出血。配烏梅,涼血澀腸。配黃柏,涼血燥濕。配金銀花涼血止血效更
強。
1、
地榆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
生地榆、
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
兩,水煎服,連服二月。
(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
盞半,分二服。
(《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漢高機械
B. 地榆煮水喝功效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地榆分地榆炭,酒地榆,鹽地榆,地榆的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斂瘡,地榆的作用是治吐血,咯血,便血,血痢,赤白帶下,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地榆用葯禁忌是虛寒者忌服地榆。
基本概述
地榆
葯名:地榆
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黃瓜香、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
功效分類:止血葯;涼血止血葯。
性味:苦酸;寒;無毒。
歸經:肝經;肺經;腎經;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葯材基源: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根。
炮製方法
1、地榆:揀去雜質,用水洗凈,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表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3、醋地榆:取地榆片,加麩醋拌勻,吸盡後放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乾,篩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麩醋10kg。醋地榆長於收斂止血,常用於崩漏下血。
4、酒地榆: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勻,吸盡後放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乾,篩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鹽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內老黃色,噴灑鹽水炒勻,取出晾乾。每地榆片100kb,用食鹽3kg。
功效作用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1、《活法機要》記載:地榆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
2、《補缺肘後方》記載:地榆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3、《日華子本草》記載:地榆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
4、《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記載:地榆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
5、《唐本草》記載:地榆主帶下十二病。
6、《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紅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錢,炒烏梅五枚,山楂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
7、《本草正》記載:地榆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8、《補缺肘後方》記載:地榆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瘡上,生根搗敷佳。
9、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記載:地榆治無名腫毒,癤腫,癰腫,深部膿腫:地榆500克,田基黃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調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處。
10、《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塗於創面,每日數次。
11、地榆治濕疹: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一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12、《聖濟總錄》地榆湯 記載:地榆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
13、《綱目》記載: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雲: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14、《本草正義》記載: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
15、《聖惠方》記載:地榆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
16、《開寶本草》記載:地榆止冷熱痢及疳痢熱。
17、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
18、《昆明民間常用草葯》記載:地榆治胃痛,胃腸出血。
19、《別錄》記載:地榆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20、《全展選編·皮膚科》記載:地榆治濕疹: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21、《本草求真》記載: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症,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葯也。
22、《葯物圖考》記載:地榆調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23、《綱目》記載: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24、《葯品化義》記載:地榆解諸熱毒癰。
25、《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26、《葯性論》記載:地榆止血痢蝕膿。
27、《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地榆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
28、《本經》記載: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29、地榆治濕疹:地榆一兩,加水兩碗,煎成半碗,用紗布沾葯液濕敷。
30、《全展選編·傳染病》記載:地榆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
31、《本草選旨》記載: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斂血,則同歸、芍。以之清熱,則同歸、連。以之治濕,則同歸、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則同歸、萸。以之溫經而益血,則同歸、姜。大抵酸斂寒收之劑,得補則守,得寒則凝,得溫暖而益血歸經,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食用方法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用葯禁忌
1、虛寒者忌服地榆。
2、《本草經集注》記載:地榆得發良。地榆惡麥門冬。
3、《本草衍義》記載: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地榆。
4、《本草經疏》記載: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法並禁用地榆。
5、《本草匯言》記載:癰瘡久病無火,並陽衰血證,並禁用地榆。
6、《醫學入門》記載:虛寒冷痢禁用地榆。熱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澀早也。
7、《本經逢原》記載: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C. 濕疹用什麼葯膏最有效呢
【一般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葯、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葯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
【獨特療法】我所近年來採用內服「濕毒清濃縮顆粒」,每晚睡前開水沖服一包;配合外用膚康凈洗劑治療,收到滿意效果。對局限性慢性濕疹,我所近年來採用皮炎靈封閉液皮下淺層注射封閉治療,收到滿意效果。7——10天一次,一般三次即可痊癒。
【注意事項】
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
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
濕疹的外治法
1.急性濕疹
(1)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2)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葯或中草葯煎水待冷濕敷。常用中葯、中草葯: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里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選5—6味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3)濕敷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明顯減少者,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2.亞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滲液較多者)也可濕敷。並可選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調外搽。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並選用5%~10%硫黃軟膏、5%一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傳統醫學治療本病多有奇效,
1:葯酒療法
處方:豆薯子(又稱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葯炒黃、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時候,濕敷患處。日2次,每次20分鍾。本品有毒,不可內服。
療效:用葯1-3周,治癒率達100%
2:非葯物療法
品名:馬鈴薯100克
用法:洗凈,去皮,磨成泥狀,貼敷患處0.5厘米厚,紗布包紮,日換3次。
療效:敷葯7天,治癒率達100%。對滲透性濕疹效果尤佳。
D. 地榆功效與作用
地榆是極具葯用價值的常見葯草,這種植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地榆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地榆是薔薇科植物,還有一些人叫它黃爪香等。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北溫帶、以及中國,一般情況生長在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區,經常可以看到它在灌叢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心在已經開始人工育種。你了解它嗎?今天小編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下地榆草的功效與作用。
1、品名:地榆。
2、葯性:寒、苦酸、無毒。
3、主要作用於:肝、肺、腎、大腸經。
4、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5、主治疾病:吐血,尿血,便血,痔血,濕疹,陰癢,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水火燙傷,蛇蟲咬傷,血痢不止,大便下血,小兒濕瘡,小兒面瘡。
6、用法用量:口服為6-15克,新鮮的地榆可用30-120克,也可以絞汁內服。外用為煎水或著搗汁外塗,也可以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1、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2、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3、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
4、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5、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相關搭配
1、配蒼術燥濕瀉火,涼血止血,主治脾經濕熱,痢疾下血。
2、配槐角,涼血止血。配茜草,涼血止血,治
便血等下焦濕熱所致的出血。
3、配烏梅,涼血澀腸。配黃柏,涼血燥濕。
4、配金銀花涼血止血效更強。
葯用禁忌:
1、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2、虛寒冷痢禁用,熱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澀早也。
3、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法並禁用。
4、癰瘡久病無火,並陽衰血證,並禁用之。
5、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使用注意:
1、地榆雖可用於身體各部分急慢性出血,但以治慢性便血為主,效果較好。
2、治燒傷生用,止血炒用。
3、證屬虛寒者慎用。
產地和分布:
1.地榆:生於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叢中或疏林下。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2.長葉地榆:生於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邊、灌叢中、濕草地及疏林中。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甘肅等地。
以上就是地榆草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E. 地榆有什麼功效
地榆為薔薇科地榆屬的植物,分布在亞洲北溫帶、廣布於歐洲以及中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地榆生長於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區,常生於灌叢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種栽培。中草葯名稱地榆(拼音名Diyu),來源為植物地榆的乾燥根。5-6cm,寬0.5-3cm,先端鈍,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淺心形,邊緣有圓而銳的鋸齒,小葉柄基部具小托葉。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除去須根,洗凈,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地榆生於草地、山坡、林緣灌叢及田邊。主產江蘇、浙江等地。莖有時帶紫色,羽狀復葉,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互生。中葯地榆味苦沉降,酸澀收斂,微寒清熱,有涼血泄熱,收斂止血之功。用於多種出血證,尤適宜於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用於便血、痔血,多與槐花、枳殼等同用;用於血熱崩漏,常與生地黃、牡丹皮、白芍等同用;用於血痢,常與黃連、木香等同用。
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黃瓜香。
性味:苦酸;寒;無毒。
歸經:肝經;肺經;腎經;大腸經。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地榆用於燒傷創面用葯,以地榆配漆大姑、黃柏等,製成糊劑或乳劑外用,敷葯後可見局部分泌物減少。此外,也有用於治潰瘍病出血、咯血、崩漏、鼻衄等,有一定效果。局部外敷,可治皮炎。
地榆也可用於抗菌作用,主要對腸內致病菌(如傷寒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等)有抑製作用,但對腦膜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菌、大型結核桿菌也有不同程度抑製作用。
地榆外用調搽,可使滲出液減少,疼痛減輕。用於濕疹,可用生地榆濃煎液,紗布浸濕外敷,亦可用地榆粉,加煅石膏粉、枯礬、研勻,撒於患處,或加麻油調敷。
地榆是一種含豐富營養物質的植物,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量比一般蔬菜高幾倍或十幾倍,地榆是補充人體礦物質、維生素C及胡蘿卜素,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好食品。民間的食療偏方中,有用地榆煎湯服,治大便出血、痔瘡出血。豐富的鉀質,有利於防治心血管疾病。
鮮地榆適量搗攔敷患處,可治燒傷。地榆的根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降壓等作用。洗凈泥土,除去莖葉及須根,曬干切片。
虛寒性出血症禁服地榆,血虛有瘀者慎服。惡麥門冬;癰瘡久病無火,並陽衰血證,並禁用之。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雖可用於身體各部分急慢性出血,但以治慢性便血為主,效果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燒傷生用,止血炒用。地榆含有大量鞣質,有較強的收斂性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同時還有明顯的殺菌作用,能對抗綠膿桿菌感染。
以上便是我為大家總結的地榆的功效,地榆的作用的全部內容,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也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
F. 生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地榆是薔薇科地榆屬的植物,我國古代的葯物文獻中就對於地榆進行過有關的記載,地榆的味道會有苦、酸、澀,的口感,地榆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地榆主要作用於患者的肝、肺、腎、大腸經等人體部位。雖然它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但是因為是中葯治療手段,需要患者及早的去正規的醫院,找到相關科室的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相關的葯物。
任何葯物都會有服用禁忌,對於地榆也是一樣,那麼地榆的禁忌有哪些呢?因為它的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等功效,所以患者出現虛寒性出血症時候是禁止服用地榆,如果患者出現血虛有瘀者需要謹慎服用地榆。我們知道了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所以我們需要在服用地榆的時候,更加的仔細謹慎,不要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加重疾病的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出現。
中醫的葯材入葯,很講究劑量與用法,患者切記不能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因為身體疾病與地榆的葯效不對症,出現更多的疾病並發症。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利用空暇的時間,進行大量的戶外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的體質,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飲食方面葷素搭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將疾病拒之門外。
G. 地榆的功效是什麼
1、止血作用
止血作用是地榆當中較為突出的作用,葯理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研究顯示,地榆的鞣質成分可以縮短凝血時間,從而起到止血作用。
2、抗炎抗菌
研究顯示,地榆對於炎症所致的腫脹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對於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
3、鎮吐作用
葯理研究還表明,地榆具有鎮吐作用,可以抑制洋地黃引起的催吐作用。
(7)地榆治療濕疹擴展閱讀:
地榆根入葯,性微寒、味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地榆具有止血涼血、清熱解毒 、收斂止瀉及抑制多種致病微生物和腫瘤的作用 ,可治療吐血、血痢、燒灼傷、濕疹、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 。
一般春夏季採集嫩苗、嫩莖葉或花穗,用沸水燙後換清水浸泡 ,去掉苦味,一般用於炒食、做湯和腌菜,也可做色拉,因其具有黃瓜清香,做湯時放幾片地榆葉更加鮮美;還可將其浸泡在啤酒或清涼飲料里增加風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榆
H. 濕疹吃什麼葯效果好
濕疹的治療方法:
1、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2、出現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宜用中葯或中草葯煎水待冷濕敷。常用中葯、中草葯: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里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3、濕疹最忌四個字:燙、抓、洗、饞,濕疹很怕刺激,即使再癢,也不能用熱水燙洗和搔抓,否則只會加重病情。或者用冷水敷一下緩解瘙癢,千萬不要過度搔抓,身邊還可以備些止癢葯膏,癢了適度抹搽。
4、濕疹有滲液的部位盡量少洗,宜保持乾燥,並避免或少接觸化學洗滌用品。除了這些以外,患者在治療期間在飲食方面也盡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多數狀況下,對於身上長濕疹的治療,多是通過葯物外塗或是外敷的方法來進行治療的,只是大家要注意,在用葯物治療之前,要先做好皮膚的清潔工作,還有就是用葯之後,不要撓抓濕疹的部位,以免出現感染的情況,進而影響大家濕疹的康復效果。
I. 地榆功效主治是什麼怎樣鑒別
地榆
又名:玉豉、酸赭
性味歸經: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胃、大腸經。
治療燒燙傷之要葯
李時珍曾說:「寧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寶珠。」可見,自古地榆的葯用價值就被珍視。地榆沉降而走下焦,適用於下焦血熱或濕熱蘊結引起的便血、尿血、痔瘡出血等症。地榆又是治療燒傷燙傷之要葯。《名醫別錄》中記載,地榆能夠「止膿血,諸瘺,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現代葯理研究顯示地榆還具有抗炎、鎮吐、止瀉、抗潰瘍等作用。
【地榆小檔案】
地榆主產於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河北等地。屬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葯用部位為根,一般在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曬干,切片,生用,或用大火炒至表面黑色、內部焦黃色,小部分炭化為度,再噴水少許,晾乾,即為地榆炭。涼血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用地榆炭。現代研究發現,地榆中含有地榆苷、鞣質、游離沒食子酸、蛋白質、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C、尼克酸、胡蘿卜素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1.用於多種熱性出血症,如便血、血痢、尿血,痔瘡出血或女性崩漏等。2.用於燒燙傷、皮膚濕疹或瘡瘍癰腫等。
【真偽鑒別】
地榆呈圓柱形,中下部常膨大成不規則紡錘形,稍彎曲,表面棕色至暗紫棕色,粗糙,具縱皺紋,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稍有淺放射狀紋理;長葉地榆,呈長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棕紫色,有細縱皺紋及橫裂紋,不易折斷,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皮部有多數絮狀纖維。
偽品虎杖根呈圓柱形小段或塊片,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不易折斷,斷麵皮部薄,棕褐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佔大部分,棕黃色,射線呈放射狀,中央有髓,空洞狀。
【注意事項】
1.虛寒性便血,下痢,崩漏或出血有淤者,應慎用。2.熱痢初起,不宜單獨服用。3.大面積燒傷,不宜大量使用地榆外塗,以防鞣質大量吸收,引發中毒性肝炎。
J. 生地榆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服用的注意點是什麼
生地榆是可以用來清熱解毒的,當然服用還可以消腫等等症狀疾病。尤其適用於患者來解毒,當然還有止血的功效。通過服用生地榆可以使患者消除郁結。患者可以用生地榆來外敷或者煎湯,內服生地榆最好。濕疹等疾病也可以通過生地榆來治療。患者在服用生地榆的同時還要保持心情的愉快,積極地鍛煉增強自身體質。生地榆對於虛寒的患者來說需要慎用,不能服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