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單殖性皰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單殖性皰疹

發布時間: 2022-07-04 19:50:14

❶ 熱帶魚在魚缸上擦什麼病

觀賞魚常見疾病防治
觀賞魚長期生活於優越的環境中,單位養殖面積小,對水質管理較嚴格、細致,種苗淘汰率高,與外界接觸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機會很少。許多觀賞魚,特別是熱帶魚的體型多為小巧玲瓏,嬌生慣養,生活於適溫環境中,覓食量與活動量較小,受外界氣候、飼養條件變化的干擾少,故抗病能力較差。目前觀賞魚魚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魚病的發生和流行。
一、觀賞魚病種類概述
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於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症 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慾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迴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葯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2.痘瘡病 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 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治療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葯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葯,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三、細菌引起的疾病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細菌性爛鰓病
[病 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症 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並帶有污泥,最後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鍾;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於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 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後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 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葯物也較多,內服葯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葯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黴素、土黴素、痢特靈等葯物經稀釋後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 又稱白尾病。
[病 因] 由於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症 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鍾;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 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慾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敗病 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霉。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並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6.豎鱗病 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 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後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鍾;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葯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裡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8.列印病 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 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症 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症 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五、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
1.錐體蟲病原體屬錐體科、錐體蟲屬,是專門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蟲。在淡水魚類的血液中,頗為普遍,種類也很多,但除個別魚,偶爾可發現大量寄生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數量不多。即使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從魚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顯的病症。由於這些鞭毛蟲大多對魚的危害不嚴重,這種病原體肉眼看不見,對它們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診斷需靠顯微鏡檢查。
2.粘孢子蟲病
[病 因] 粘孢子蟲是在海水及淡水魚類寄生蟲中種類最多、最為常見的一類孢子蟲。粘孢子蟲是比較微小的一類寄生蟲。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無例外地產生種種形狀和不同大小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從病魚身上落入水中,被別的魚吞食或因接觸而粘附在體表或鰓上,受到魚體中某些物質的刺激,放出極絲,鑽入寄主組織細胞內「定居」,開始生長發育,這時稱為營養體時期,營養體繼續發育和生長其周圍的寄生組織,因受刺激而發生退化和改變,產生一層膜壁將營養體包住,形成粘孢子蟲胞囊,胞囊的形狀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見。 粘孢子蟲以寄生於熱帶觀賞魚的皮膚、鰓和腸道等部位較常見。寄生在皮膚和鰓的粘孢子蟲,其胞囊最後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擠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別的魚體,開始重復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腸道內的粘孢子蟲,可通過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輸出。 粘孢子蟲絕大部分種類,因存在的數量不多,對魚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數種類引起嚴重的流行病,影響魚的生長、發育。
[症 狀] 患有此病的魚,由於體內機理失調,食慾不振,體質日益消瘦,魚體皮膚或鰓部組織受到破壞,被細菌感染而腐爛,導致鰓組織呼吸機能受到阻礙,病魚最終死亡。外表病徵不太嚴重的病魚,往往作波浪式旋轉活動,表現出極度疲乏無力的樣子。嚴重的病魚,在水中離群獨自急游打轉,經常跳出水面,又鑽入水中,如此反復多次,終至死亡,此病稱之為瘋狂病。
[防治方法] 粘孢子蟲病在國內外流行,雖然相當普遍和嚴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採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對病魚採用百萬分之十(10ppm)的高錳酸鉀或2%食鹽水,或8%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鍾,也可用1%敵百蟲浸洗3~9分鍾,對殺死魚體上的粘孢子蟲有一定療效。
3.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病原體] 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沖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游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症 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游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葯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葯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葯液浸泡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斜管蟲病
[病原體] 屬管口科斜管蟲屬。主要寄生於皮膚和鰓上。對寄主的選擇不嚴格,也不限於幼魚或成魚,但幼魚對此蟲最敏感,往往引起嚴重死亡。水族箱等小水體飼養的小魚,很容易被侵害,甚至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也發現因此蟲引起大批死亡的情況。 [症狀] 斜管蟲身體比小瓜蟲小得多,肉眼看不見,也沒有白點等症狀表現。魚體感染的部位分泌大量粘液,嚴重時魚體病灶部分的皮膚形成蒼白色和藍灰色粘膜層。由於皮膚和鰓的組織受到破壞,容易感染細菌。病魚體質消瘦、變黑,呼吸功能受阻,食慾不振,最終導致死亡。斜管蟲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2~18℃,在冬春季節易於流行。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泡,也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灑,均可見效。
5.車輪蟲病
[病原體] 為壺形科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等兩屬十多種。種類多,分布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症 狀] 可以寄生於海水及淡水魚類的體表、鰓部和鼻孔等處。侵襲皮膚的種類體型比較大,侵襲鰓瓣的種類體型比較小。此蟲對幼魚危害最大。一般在面積小、水較淺、密度大、水質較臟的水體中最容易發生,常造成大批魚苗死亡。 當大量車輪蟲侵入魚體時,病魚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片白斑。病魚食慾減退,體色變淡,體質消瘦,游泳緩慢,,離群獨泳,浮頭水面,嚴重影響魚的生長發育。尤其是侵入鰓器中的蟲體,破壞鰓組織,引起細菌感染,使鰓絲腐爛,造成窒息死亡。 車輪蟲的繁殖溫度為20~28℃,和熱帶魚的適宜水溫相一致。在水體小而淺、食料不足、放養過密的條件下,若有車輪蟲病原體存在,飼養魚很容易患病。
[防治方法] 可用2%食鹽水浸泡病魚15~20分鍾,或用8%硫酸銅溶液浸泡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潑灑,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灑入魚箱,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六、單殖吸蟲引起的疾病
1.指環蟲病
[病原體] 為指環蟲科、指環蟲屬的許多種。指環蟲系雌雄同體的卵生吸蟲,蟲卵的孵化時間依溫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溫中,1~3天可孵化發育成纖毛幼蟲,,附著於魚鰓上發育成為成蟲。蟲體有可感覺光線明暗的眼點,如果遇到魚的陰影出現,蟲子就會追逐前往附著於魚的體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鰓部。
[症 狀] 指環蟲分布很廣,在夏、秋季流行,病魚一個鰓片上往往可以有60個以上的蟲體。指環蟲病在魚種階段發病較多,對幼魚殺傷力頗大,但對健康的成魚並無大害。病魚初發病時症狀不明顯,隨著寄生蟲體的增多,鰓絲組織遭到破壞,鰓蓋上的粘液不斷增加,鰓部明顯浮腫,鰓蓋微微張開而難以閉合,鰓失血,鰓絲轉為暗灰色或蒼白色,精神呆滯,游泳緩慢;嚴重時停止攝食,呼吸困難,逐漸消瘦而虛弱,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敵百蟲溶液 浸泡病魚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三(3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 泡,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o.1ppm)的敵百蟲溶液潑灑,或用百萬』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 萬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時,或用百 萬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鍾, 2天後重復一次,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萬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時,均可獲得較好療效。
2.三代蟲病
[病原體] 三代蟲沒有眼點,據此特徵,容易與指環蟲區分開來。三代蟲營胎生生殖,在每一個成蟲的身體中部,可見到1個橢圓形的胎兒(第二代),而在胎兒體內,又開始孕育著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稱之為「三代蟲」。 三代蟲繁殖的最適宜水溫為20℃左右,因而4—5月為其繁殖最盛的季節,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節。
[症 狀] 三代蟲在成魚、魚種和魚苗體上都可寄生,而對魚苗和魚種危害最大。較大的魚體上雖有三代蟲寄生,但症狀往往不明顯,危害也較小。 患三代蟲病的幼魚,魚體開始褪色而變得蒼白無光澤,體表粘液增多;魚鰭下垂,末端捲曲且逐漸裂開;呈現極度不安狀態,時而狂游於水中或急側游於水底,企圖擺脫寄生蟲的騷擾,繼而食慾不振,游泳遲緩,逐漸消瘦,嚴重時引起病魚死亡。魚鰓上寄生三代蟲後會造成呼吸困難,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的治療方法相同。目前為止,治療此類吸蟲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葯物首推甲醛(福爾馬林液)。用福爾馬林液驅殺吸蟲時,其劑量一定要足,否則會導致吸蟲產生耐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變種,而使葯物難於驅殺。一般用葯有兩種方法:一是低劑量長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葯浴24小時後,進行換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劑量短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葯浴1小時後,進行換水90%以上。由於病魚被吸蟲寄生時需氧量較大,故在治療中要不斷打氣增加溶氧。
3.雙身蟲病
[病原體] 為雙身蟲屆的許多種類。成蟲具有兩個蟲體,像兩把刺刀或匕首在刀柄部位相互交叉地合並,形成「X」形的特殊形狀,故稱之為「雙身蟲」。
[症 狀] 幼蟲從卵中孵化,全身具纖毛,在水中游泳一個很短的時間,就附著在魚體上成長為成蟲。雙身蟲通常寄生在大魚的鰓間隔膜上,吸食魚血,破壞鰓組織,對魚有一定的危害,但一般寄生的數量不大,危害不嚴重。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三代蟲病相同
七、絛蟲引起的疾病
1.九江頭槽絛蟲病 廣東稱干口病。
[病原體] 為九江頭槽絛蟲。成蟲扁帶形,由許多節片組成。
[症 狀] 頭槽絛蟲用它的頭槽吸附在魚的腸壁上,吸取寄主的營養,嚴重感染時,前腸形成胃囊狀擴張,造成機械阻塞。病魚食量減少,身體瘦弱,體表黑色素增多,並離群獨游,口常張開,嚴重時可導致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 近年來,七彩神仙魚等熱帶魚感染相當普遍,但治療較難。可用1.5%~2.0%的卡馬拉劑配成葯餌投喂,同時停止喂飼活餌,以控制病情。
2.雙線絛蟲病
[病原體] 為雙線絛蟲的裂頭蚴。蟲體扁平,肉質肥厚、白色,稱「面條蟲」。雙線絛蟲的第一中間寄主是橈足類(如各種劍水蚤)。 鉤球蚴進入其體腔中經過9—10天的發育,變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魚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原尾蚴在魚類體腔內發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達到侵襲期。終寄主為食魚的鳥類。原尾蚴在終寄主的腸內發育,很快就變為成蟲。
[症 狀] 雙線絛蟲的幼蟲寄生在魚的體腔內,使寄主腹部膨脹。病重的魚常在水面緩慢地游動,甚至側著身體或腹部向上。剖開魚腹,可看到體腔內充滿白色帶狀的裂頭蚴。由於它的寄生,使寄主內部器官受壓而逐漸萎縮,正常機能受破壞,生長停滯,身體瘦弱;生殖器官會被完全破壞,而導致不孕。有時裂頭蚴還破壞魚的腹壁,鑽出體外,導致魚死亡。
[治療方法] 雙線絛蟲病分布很廣。近年在七彩神仙魚等餵食活餌的觀賞魚中感染相當普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辦法。治療原則和方法與九江頭槽絛蟲病相同。
八、線蟲引起的疾病
1.毛細線蟲病
[病原體] 為毛細線蟲。雄蟲體長1.93~4.15毫米,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
[症 狀] 寄生在魚的消化道里,以頭部鑽進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使腸內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腸壁而引起炎症,嚴重時可致魚死亡。單純患毛細線蟲病,因蟲體吸取營養,使魚體瘦弱,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 毛細線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後卵才開始分裂。當水溫為28~32℃時,經過6~7天發育成為幼蟲。幼蟲通常在卵內而不鑽出卵殼,成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魚吞食含胚卵後再感染。
[治療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宮線蟲病
[病原體] 為嗜子宮線蟲屬的—些種類。由於蟲體—般表現為紅色,故俗稱「紅線蟲病」。比較常見的病原體為鯉嗜子宮線蟲、鯽嗜子宮線蟲和藤嗜子宮線蟲。
[症 狀] 鯉嗜子宮線蟲的雌蟲,雌蟲寄生於鯉等魚類的皮膚下,使鱗片豎起,引起皮膚、肌肉發炎和充血。在皮膚發炎處,往往引起水霉病並發,嚴重時造成病魚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魚。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此種線蟲為胎生。幼蟲被大型劍水蚤所吞食,幼蟲在劍水蚤體腔中發育,魚吞食劍水蚤而感染。 鯽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鯽的尾鰭上,有時可寄生在背鰭和臀鰭。病魚除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生活史與鯉嗜子宮線蟲相似。幼蟲在水中最長能存活13天,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魚類吞食帶有這種線蟲幼蟲的橈足類而感染。 藤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鯉科魚類的背鰭和臀鰭,有時也寄生在尾鰭。對寄主的致病情況和鯽嗜子宮線蟲大致

❷ 金魚的嘴吧為什麼會糜爛

細菌性感染:通常是水質不良情況下,常時啄食池壁藻類,或捕撈運輸等操作過猛導致引起魚體受傷造成的……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游,行動緩慢,唇端表皮發炎、糜爛,嚴重者鰭爛、體表附有許多粘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質清新,經常用生石灰消毒、調節水質。用1mg/L漂白粉全池潑灑。3%食鹽水葯浴病魚10分鍾,同時用土黴素原粉拌料投喂,每日每10公斤魚2g ,3天一個療程。

❸ 熱帶魚死因

觀賞魚常見疾病防治
觀賞魚長期生活於優越的環境中,單位養殖面積小,對水質管理較嚴格、細致,種苗淘汰率高,與外界接觸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機會很少。許多觀賞魚,特別是熱帶魚的體型多為小巧玲瓏,嬌生慣養,生活於適溫環境中,覓食量與活動量較小,受外界氣候、飼養條件變化的干擾少,故抗病能力較差。目前觀賞魚魚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魚病的發生和流行。
一、觀賞魚病種類概述
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於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症 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慾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迴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葯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2.痘瘡病 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 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治療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葯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葯,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三、細菌引起的疾病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細菌性爛鰓病
[病 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症 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並帶有污泥,最後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鍾;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於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 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後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 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葯物也較多,內服葯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葯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黴素、土黴素、痢特靈等葯物經稀釋後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 又稱白尾病。
[病 因] 由於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症 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鍾;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 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慾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敗病 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霉。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並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6.豎鱗病 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 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後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鍾;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葯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裡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8.列印病 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 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症 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症 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五、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
1.錐體蟲病原體屬錐體科、錐體蟲屬,是專門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蟲。在淡水魚類的血液中,頗為普遍,種類也很多,但除個別魚,偶爾可發現大量寄生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數量不多。即使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從魚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顯的病症。由於這些鞭毛蟲大多對魚的危害不嚴重,這種病原體肉眼看不見,對它們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診斷需靠顯微鏡檢查。
2.粘孢子蟲病
[病 因] 粘孢子蟲是在海水及淡水魚類寄生蟲中種類最多、最為常見的一類孢子蟲。粘孢子蟲是比較微小的一類寄生蟲。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無例外地產生種種形狀和不同大小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從病魚身上落入水中,被別的魚吞食或因接觸而粘附在體表或鰓上,受到魚體中某些物質的刺激,放出極絲,鑽入寄主組織細胞內「定居」,開始生長發育,這時稱為營養體時期,營養體繼續發育和生長其周圍的寄生組織,因受刺激而發生退化和改變,產生一層膜壁將營養體包住,形成粘孢子蟲胞囊,胞囊的形狀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見。 粘孢子蟲以寄生於熱帶觀賞魚的皮膚、鰓和腸道等部位較常見。寄生在皮膚和鰓的粘孢子蟲,其胞囊最後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擠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別的魚體,開始重復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腸道內的粘孢子蟲,可通過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輸出。 粘孢子蟲絕大部分種類,因存在的數量不多,對魚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數種類引起嚴重的流行病,影響魚的生長、發育。
[症 狀] 患有此病的魚,由於體內機理失調,食慾不振,體質日益消瘦,魚體皮膚或鰓部組織受到破壞,被細菌感染而腐爛,導致鰓組織呼吸機能受到阻礙,病魚最終死亡。外表病徵不太嚴重的病魚,往往作波浪式旋轉活動,表現出極度疲乏無力的樣子。嚴重的病魚,在水中離群獨自急游打轉,經常跳出水面,又鑽入水中,如此反復多次,終至死亡,此病稱之為瘋狂病。
[防治方法] 粘孢子蟲病在國內外流行,雖然相當普遍和嚴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採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對病魚採用百萬分之十(10ppm)的高錳酸鉀或2%食鹽水,或8%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鍾,也可用1%敵百蟲浸洗3~9分鍾,對殺死魚體上的粘孢子蟲有一定療效。
3.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病原體] 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沖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游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症 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游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葯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葯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葯液浸泡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斜管蟲病
[病原體] 屬管口科斜管蟲屬。主要寄生於皮膚和鰓上。對寄主的選擇不嚴格,也不限於幼魚或成魚,但幼魚對此蟲最敏感,往往引起嚴重死亡。水族箱等小水體飼養的小魚,很容易被侵害,甚至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也發現因此蟲引起大批死亡的情況。 [症狀] 斜管蟲身體比小瓜蟲小得多,肉眼看不見,也沒有白點等症狀表現。魚體感染的部位分泌大量粘液,嚴重時魚體病灶部分的皮膚形成蒼白色和藍灰色粘膜層。由於皮膚和鰓的組織受到破壞,容易感染細菌。病魚體質消瘦、變黑,呼吸功能受阻,食慾不振,最終導致死亡。斜管蟲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2~18℃,在冬春季節易於流行。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泡,也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灑,均可見效。
5.車輪蟲病
[病原體] 為壺形科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等兩屬十多種。種類多,分布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症 狀] 可以寄生於海水及淡水魚類的體表、鰓部和鼻孔等處。侵襲皮膚的種類體型比較大,侵襲鰓瓣的種類體型比較小。此蟲對幼魚危害最大。一般在面積小、水較淺、密度大、水質較臟的水體中最容易發生,常造成大批魚苗死亡。 當大量車輪蟲侵入魚體時,病魚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片白斑。病魚食慾減退,體色變淡,體質消瘦,游泳緩慢,,離群獨泳,浮頭水面,嚴重影響魚的生長發育。尤其是侵入鰓器中的蟲體,破壞鰓組織,引起細菌感染,使鰓絲腐爛,造成窒息死亡。 車輪蟲的繁殖溫度為20~28℃,和熱帶魚的適宜水溫相一致。在水體小而淺、食料不足、放養過密的條件下,若有車輪蟲病原體存在,飼養魚很容易患病。
[防治方法] 可用2%食鹽水浸泡病魚15~20分鍾,或用8%硫酸銅溶液浸泡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潑灑,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灑入魚箱,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六、單殖吸蟲引起的疾病
1.指環蟲病
[病原體] 為指環蟲科、指環蟲屬的許多種。指環蟲系雌雄同體的卵生吸蟲,蟲卵的孵化時間依溫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溫中,1~3天可孵化發育成纖毛幼蟲,,附著於魚鰓上發育成為成蟲。蟲體有可感覺光線明暗的眼點,如果遇到魚的陰影出現,蟲子就會追逐前往附著於魚的體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鰓部。
[症 狀] 指環蟲分布很廣,在夏、秋季流行,病魚一個鰓片上往往可以有60個以上的蟲體。指環蟲病在魚種階段發病較多,對幼魚殺傷力頗大,但對健康的成魚並無大害。病魚初發病時症狀不明顯,隨著寄生蟲體的增多,鰓絲組織遭到破壞,鰓蓋上的粘液不斷增加,鰓部明顯浮腫,鰓蓋微微張開而難以閉合,鰓失血,鰓絲轉為暗灰色或蒼白色,精神呆滯,游泳緩慢;嚴重時停止攝食,呼吸困難,逐漸消瘦而虛弱,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敵百蟲溶液 浸泡病魚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三(3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 泡,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o.1ppm)的敵百蟲溶液潑灑,或用百萬』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 萬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時,或用百 萬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鍾, 2天後重復一次,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萬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時,均可獲得較好療效。
2.三代蟲病
[病原體] 三代蟲沒有眼點,據此特徵,容易與指環蟲區分開來。三代蟲營胎生生殖,在每一個成蟲的身體中部,可見到1個橢圓形的胎兒(第二代),而在胎兒體內,又開始孕育著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稱之為「三代蟲」。 三代蟲繁殖的最適宜水溫為20℃左右,因而4—5月為其繁殖最盛的季節,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節。
[症 狀] 三代蟲在成魚、魚種和魚苗體上都可寄生,而對魚苗和魚種危害最大。較大的魚體上雖有三代蟲寄生,但症狀往往不明顯,危害也較小。 患三代蟲病的幼魚,魚體開始褪色而變得蒼白無光澤,體表粘液增多;魚鰭下垂,末端捲曲且逐漸裂開;呈現極度不安狀態,時而狂游於水中或急側游於水底,企圖擺脫寄生蟲的騷擾,繼而食慾不振,游泳遲緩,逐漸消瘦,嚴重時引起病魚死亡。魚鰓上寄生三代蟲後會造成呼吸困難,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的治療方法相同。目前為止,治療此類吸蟲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葯物首推甲醛(福爾馬林液)。用福爾馬林液驅殺吸蟲時,其劑量一定要足,否則會導致吸蟲產生耐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變種,而使葯物難於驅殺。一般用葯有兩種方法:一是低劑量長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葯浴24小時後,進行換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劑量短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葯浴1小時後,進行換水90%以上。由於病魚被吸蟲寄生時需氧量較大,故在治療中要不斷打氣增加溶氧。
3.雙身蟲病
[病原體] 為雙身蟲屆的許多種類。成蟲具有兩個蟲體,像兩把刺刀或匕首在刀柄部位相互交叉地合並,形成「X」形的特殊形狀,故稱之為「雙身蟲」。
[症 狀] 幼蟲從卵中孵化,全身具纖毛,在水中游泳一個很短的時間,就附著在魚體上成長為成蟲。雙身蟲通常寄生在大魚的鰓間隔膜上,吸食魚血,破壞鰓組織,對魚有一定的危害,但一般寄生的數量不大,危害不嚴重。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三代蟲病相同
七、絛蟲引起的疾病
1.九江頭槽絛蟲病 廣東稱干口病。
[病原體] 為九江頭槽絛蟲。成蟲扁帶形,由許多節片組成。
[症 狀] 頭槽絛蟲用它的頭槽吸附在魚的腸壁上,吸取寄主的營養,嚴重感染時,前腸形成胃囊狀擴張,造成機械阻塞。病魚食量減少,身體瘦弱,體表黑色素增多,並離群獨游,口常張開,嚴重時可導致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 近年來,七彩神仙魚等熱帶魚感染相當普遍,但治療較難。可用1.5%~2.0%的卡馬拉劑配成葯餌投喂,同時停止喂飼活餌,以控制病情。
2.雙線絛蟲病
[病原體] 為雙線絛蟲的裂頭蚴。蟲體扁平,肉質肥厚、白色,稱「面條蟲」。雙線絛蟲的第一中間寄主是橈足類(如各種劍水蚤)。 鉤球蚴進入其體腔中經過9—10天的發育,變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魚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原尾蚴在魚類體腔內發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達到侵襲期。終寄主為食魚的鳥類。原尾蚴在終寄主的腸內發育,很快就變為成蟲。
[症 狀] 雙線絛蟲的幼蟲寄生在魚的體腔內,使寄主腹部膨脹。病重的魚常在水面緩慢地游動,甚至側著身體或腹部向上。剖開魚腹,可看到體腔內充滿白色帶狀的裂頭蚴。由於它的寄生,使寄主內部器官受壓而逐漸萎縮,正常機能受破壞,生長停滯,身體瘦弱;生殖器官會被完全破壞,而導致不孕。有時裂頭蚴還破壞魚的腹壁,鑽出體外,導致魚死亡。
[治療方法] 雙線絛蟲病分布很廣。近年在七彩神仙魚等餵食活餌的觀賞魚中感染相當普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辦法。治療原則和方法與九江頭槽絛蟲病相同。
八、線蟲引起的疾病
1.毛細線蟲病
[病原體] 為毛細線蟲。雄蟲體長1.93~4.15毫米,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
[症 狀] 寄生在魚的消化道里,以頭部鑽進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使腸內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腸壁而引起炎症,嚴重時可致魚死亡。單純患毛細線蟲病,因蟲體吸取營養,使魚體瘦弱,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 毛細線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後卵才開始分裂。當水溫為28~32℃時,經過6~7天發育成為幼蟲。幼蟲通常在卵內而不鑽出卵殼,成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魚吞食含胚卵後再感染。
[治療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宮線蟲病
[病原體] 為嗜子宮線蟲屬的—些種類。由於蟲體—般表現為紅色,故俗稱「紅線蟲病」。比較常見的病原體為鯉嗜子宮線蟲、鯽嗜子宮線蟲和藤嗜子宮線蟲。
[症 狀] 鯉嗜子宮線蟲的雌蟲,雌蟲寄生於鯉等魚類的皮膚下,使鱗片豎起,引起皮膚、肌肉發炎和充血。在皮膚發炎處,往往引起水霉病並發,嚴重時造成病魚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魚。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此種線蟲為胎生。幼蟲被大型劍水蚤所吞食,幼蟲在劍水蚤體腔中發育,魚吞食劍水蚤而感染。 鯽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鯽的尾鰭上,有時可寄生在背鰭和臀鰭。病魚除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生活史與鯉嗜子宮線蟲相似。幼蟲在水中最長能存活13天,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魚類吞食帶有這種線蟲幼蟲的橈足類而感染。 藤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鯉科魚類的背鰭和臀鰭,有時也寄生在尾鰭。對寄主的致病情況和鯽嗜子宮線蟲大致

❹ 血鸚鵡魚頭上的小洞

首先,此乃魚生病之兆,簡短的講一下我養鸚鵡的經驗:發現魚身或口,腮有白色斑點或異狀物時,應持續兩天的3%鹽水浸泡,另外應根據魚缸的大小放以0.1%的鹽(每半月一次),每星期應至少換魚缸的水3次,另外,如病症嚴重,應放適量的青黴素。(很管用!!)

❺ 誰能告訴我的家的熱帶魚生的是什麼病

觀賞魚常見疾病防治
觀賞魚長期生活於優越的環境中,單位養殖面積小,對水質管理較嚴格、細致,種苗淘汰率高,與外界接觸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機會很少。許多觀賞魚,特別是熱帶魚的體型多為小巧玲瓏,嬌生慣養,生活於適溫環境中,覓食量與活動量較小,受外界氣候、飼養條件變化的干擾少,故抗病能力較差。目前觀賞魚魚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魚病的發生和流行。
一、觀賞魚病種類概述
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於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症 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慾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迴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葯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2.痘瘡病 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 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治療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葯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葯,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三、細菌引起的疾病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細菌性爛鰓病
[病 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症 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並帶有污泥,最後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鍾;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於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 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後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 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葯物也較多,內服葯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葯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黴素、土黴素、痢特靈等葯物經稀釋後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 又稱白尾病。
[病 因] 由於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症 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鍾;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 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慾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敗病 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霉。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並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6.豎鱗病 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 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後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鍾;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葯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裡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8.列印病 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 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 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症 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症 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五、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
1.錐體蟲病原體屬錐體科、錐體蟲屬,是專門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蟲。在淡水魚類的血液中,頗為普遍,種類也很多,但除個別魚,偶爾可發現大量寄生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數量不多。即使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從魚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顯的病症。由於這些鞭毛蟲大多對魚的危害不嚴重,這種病原體肉眼看不見,對它們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診斷需靠顯微鏡檢查。
2.粘孢子蟲病
[病 因] 粘孢子蟲是在海水及淡水魚類寄生蟲中種類最多、最為常見的一類孢子蟲。粘孢子蟲是比較微小的一類寄生蟲。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無例外地產生種種形狀和不同大小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從病魚身上落入水中,被別的魚吞食或因接觸而粘附在體表或鰓上,受到魚體中某些物質的刺激,放出極絲,鑽入寄主組織細胞內「定居」,開始生長發育,這時稱為營養體時期,營養體繼續發育和生長其周圍的寄生組織,因受刺激而發生退化和改變,產生一層膜壁將營養體包住,形成粘孢子蟲胞囊,胞囊的形狀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見。 粘孢子蟲以寄生於熱帶觀賞魚的皮膚、鰓和腸道等部位較常見。寄生在皮膚和鰓的粘孢子蟲,其胞囊最後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擠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別的魚體,開始重復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腸道內的粘孢子蟲,可通過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輸出。 粘孢子蟲絕大部分種類,因存在的數量不多,對魚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數種類引起嚴重的流行病,影響魚的生長、發育。
[症 狀] 患有此病的魚,由於體內機理失調,食慾不振,體質日益消瘦,魚體皮膚或鰓部組織受到破壞,被細菌感染而腐爛,導致鰓組織呼吸機能受到阻礙,病魚最終死亡。外表病徵不太嚴重的病魚,往往作波浪式旋轉活動,表現出極度疲乏無力的樣子。嚴重的病魚,在水中離群獨自急游打轉,經常跳出水面,又鑽入水中,如此反復多次,終至死亡,此病稱之為瘋狂病。
[防治方法] 粘孢子蟲病在國內外流行,雖然相當普遍和嚴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採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對病魚採用百萬分之十(10ppm)的高錳酸鉀或2%食鹽水,或8%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鍾,也可用1%敵百蟲浸洗3~9分鍾,對殺死魚體上的粘孢子蟲有一定療效。
3.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病原體] 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沖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游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症 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游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葯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葯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葯液浸泡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斜管蟲病
[病原體] 屬管口科斜管蟲屬。主要寄生於皮膚和鰓上。對寄主的選擇不嚴格,也不限於幼魚或成魚,但幼魚對此蟲最敏感,往往引起嚴重死亡。水族箱等小水體飼養的小魚,很容易被侵害,甚至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也發現因此蟲引起大批死亡的情況。 [症狀] 斜管蟲身體比小瓜蟲小得多,肉眼看不見,也沒有白點等症狀表現。魚體感染的部位分泌大量粘液,嚴重時魚體病灶部分的皮膚形成蒼白色和藍灰色粘膜層。由於皮膚和鰓的組織受到破壞,容易感染細菌。病魚體質消瘦、變黑,呼吸功能受阻,食慾不振,最終導致死亡。斜管蟲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2~18℃,在冬春季節易於流行。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泡,也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灑,均可見效。
5.車輪蟲病
[病原體] 為壺形科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等兩屬十多種。種類多,分布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症 狀] 可以寄生於海水及淡水魚類的體表、鰓部和鼻孔等處。侵襲皮膚的種類體型比較大,侵襲鰓瓣的種類體型比較小。此蟲對幼魚危害最大。一般在面積小、水較淺、密度大、水質較臟的水體中最容易發生,常造成大批魚苗死亡。 當大量車輪蟲侵入魚體時,病魚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片白斑。病魚食慾減退,體色變淡,體質消瘦,游泳緩慢,,離群獨泳,浮頭水面,嚴重影響魚的生長發育。尤其是侵入鰓器中的蟲體,破壞鰓組織,引起細菌感染,使鰓絲腐爛,造成窒息死亡。 車輪蟲的繁殖溫度為20~28℃,和熱帶魚的適宜水溫相一致。在水體小而淺、食料不足、放養過密的條件下,若有車輪蟲病原體存在,飼養魚很容易患病。
[防治方法] 可用2%食鹽水浸泡病魚15~20分鍾,或用8%硫酸銅溶液浸泡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潑灑,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灑入魚箱,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六、單殖吸蟲引起的疾病
1.指環蟲病
[病原體] 為指環蟲科、指環蟲屬的許多種。指環蟲系雌雄同體的卵生吸蟲,蟲卵的孵化時間依溫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溫中,1~3天可孵化發育成纖毛幼蟲,,附著於魚鰓上發育成為成蟲。蟲體有可感覺光線明暗的眼點,如果遇到魚的陰影出現,蟲子就會追逐前往附著於魚的體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鰓部。
[症 狀] 指環蟲分布很廣,在夏、秋季流行,病魚一個鰓片上往往可以有60個以上的蟲體。指環蟲病在魚種階段發病較多,對幼魚殺傷力頗大,但對健康的成魚並無大害。病魚初發病時症狀不明顯,隨著寄生蟲體的增多,鰓絲組織遭到破壞,鰓蓋上的粘液不斷增加,鰓部明顯浮腫,鰓蓋微微張開而難以閉合,鰓失血,鰓絲轉為暗灰色或蒼白色,精神呆滯,游泳緩慢;嚴重時停止攝食,呼吸困難,逐漸消瘦而虛弱,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敵百蟲溶液 浸泡病魚5~1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三(3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 泡,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o.1ppm)的敵百蟲溶液潑灑,或用百萬』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 萬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時,或用百 萬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鍾, 2天後重復一次,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萬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時,均可獲得較好療效。
2.三代蟲病
[病原體] 三代蟲沒有眼點,據此特徵,容易與指環蟲區分開來。三代蟲營胎生生殖,在每一個成蟲的身體中部,可見到1個橢圓形的胎兒(第二代),而在胎兒體內,又開始孕育著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稱之為「三代蟲」。 三代蟲繁殖的最適宜水溫為20℃左右,因而4—5月為其繁殖最盛的季節,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節。
[症 狀] 三代蟲在成魚、魚種和魚苗體上都可寄生,而對魚苗和魚種危害最大。較大的魚體上雖有三代蟲寄生,但症狀往往不明顯,危害也較小。 患三代蟲病的幼魚,魚體開始褪色而變得蒼白無光澤,體表粘液增多;魚鰭下垂,末端捲曲且逐漸裂開;呈現極度不安狀態,時而狂游於水中或急側游於水底,企圖擺脫寄生蟲的騷擾,繼而食慾不振,游泳遲緩,逐漸消瘦,嚴重時引起病魚死亡。魚鰓上寄生三代蟲後會造成呼吸困難,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的治療方法相同。目前為止,治療此類吸蟲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葯物首推甲醛(福爾馬林液)。用福爾馬林液驅殺吸蟲時,其劑量一定要足,否則會導致吸蟲產生耐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變種,而使葯物難於驅殺。一般用葯有兩種方法:一是低劑量長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葯浴24小時後,進行換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劑量短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葯浴1小時後,進行換水90%以上。由於病魚被吸蟲寄生時需氧量較大,故在治療中要不斷打氣增加溶氧。
3.雙身蟲病
[病原體] 為雙身蟲屆的許多種類。成蟲具有兩個蟲體,像兩把刺刀或匕首在刀柄部位相互交叉地合並,形成「X」形的特殊形狀,故稱之為「雙身蟲」。
[症 狀] 幼蟲從卵中孵化,全身具纖毛,在水中游泳一個很短的時間,就附著在魚體上成長為成蟲。雙身蟲通常寄生在大魚的鰓間隔膜上,吸食魚血,破壞鰓組織,對魚有一定的危害,但一般寄生的數量不大,危害不嚴重。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三代蟲病相同
七、絛蟲引起的疾病
1.九江頭槽絛蟲病 廣東稱干口病。
[病原體] 為九江頭槽絛蟲。成蟲扁帶形,由許多節片組成。
[症 狀] 頭槽絛蟲用它的頭槽吸附在魚的腸壁上,吸取寄主的營養,嚴重感染時,前腸形成胃囊狀擴張,造成機械阻塞。病魚食量減少,身體瘦弱,體表黑色素增多,並離群獨游,口常張開,嚴重時可導致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 近年來,七彩神仙魚等熱帶魚感染相當普遍,但治療較難。可用1.5%~2.0%的卡馬拉劑配成葯餌投喂,同時停止喂飼活餌,以控制病情。
2.雙線絛蟲病
[病原體] 為雙線絛蟲的裂頭蚴。蟲體扁平,肉質肥厚、白色,稱「面條蟲」。雙線絛蟲的第一中間寄主是橈足類(如各種劍水蚤)。 鉤球蚴進入其體腔中經過9—10天的發育,變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魚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原尾蚴在魚類體腔內發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達到侵襲期。終寄主為食魚的鳥類。原尾蚴在終寄主的腸內發育,很快就變為成蟲。
[症 狀] 雙線絛蟲的幼蟲寄生在魚的體腔內,使寄主腹部膨脹。病重的魚常在水面緩慢地游動,甚至側著身體或腹部向上。剖開魚腹,可看到體腔內充滿白色帶狀的裂頭蚴。由於它的寄生,使寄主內部器官受壓而逐漸萎縮,正常機能受破壞,生長停滯,身體瘦弱;生殖器官會被完全破壞,而導致不孕。有時裂頭蚴還破壞魚的腹壁,鑽出體外,導致魚死亡。
[治療方法] 雙線絛蟲病分布很廣。近年在七彩神仙魚等餵食活餌的觀賞魚中感染相當普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辦法。治療原則和方法與九江頭槽絛蟲病相同。
八、線蟲引起的疾病
1.毛細線蟲病
[病原體] 為毛細線蟲。雄蟲體長1.93~4.15毫米,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
[症 狀] 寄生在魚的消化道里,以頭部鑽進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使腸內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腸壁而引起炎症,嚴重時可致魚死亡。單純患毛細線蟲病,因蟲體吸取營養,使魚體瘦弱,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 毛細線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後卵才開始分裂。當水溫為28~32℃時,經過6~7天發育成為幼蟲。幼蟲通常在卵內而不鑽出卵殼,成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魚吞食含胚卵後再感染。
[治療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宮線蟲病
[病原體] 為嗜子宮線蟲屬的—些種類。由於蟲體—般表現為紅色,故俗稱「紅線蟲病」。比較常見的病原體為鯉嗜子宮線蟲、鯽嗜子宮線蟲和藤嗜子宮線蟲。
[症 狀] 鯉嗜子宮線蟲的雌蟲,雌蟲寄生於鯉等魚類的皮膚下,使鱗片豎起,引起皮膚、肌肉發炎和充血。在皮膚發炎處,往往引起水霉病並發,嚴重時造成病魚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魚。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此種線蟲為胎生。幼蟲被大型劍水蚤所吞食,幼蟲在劍水蚤體腔中發育,魚吞食劍水蚤而感染。 鯽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鯽的尾鰭上,有時可寄生在背鰭和臀鰭。病魚除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生活史與鯉嗜子宮線蟲相似。幼蟲在水中最長能存活13天,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魚類吞食帶有這種線蟲幼蟲的橈足類而感染。 藤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鯉科魚類的背鰭和臀鰭,有時也寄生在尾鰭。對寄主的致病情況和鯽嗜子宮線蟲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