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讀6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蕁麻疹讀6

發布時間: 2022-06-29 22:32:08

① 為什麼「蕁」在「蕁麻」中念 qián

蕁麻疹」和「蕁麻」,雖然一個是病名一個是植物名,但前者取義於後者,兩個「蕁」字的讀音應當相同。

蕁麻(學名:Urtica fissaE. Pritz.):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四棱形,分枝少。葉片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上面綠色或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柄密生刺毛和微柔毛。

托葉草質,綠色,雌雄同株,花序圓錐狀,雄花具短梗,花被片在中下部合生,雌花小,幾乎無梗;瘦果近圓形,表面有帶褐紅色的細疣點;8-10月開花,9-11月結果。

蕁麻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廣西、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中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於海拔約100米或5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住宅旁半蔭濕處。該種莖皮纖維可供紡織用;全草入葯,有祛風除濕和止咳之效;葉和嫩枝煮後可作飼料。



② 蕁麻疹的蕁怎麼讀

樓上不要亂教。
2005版金山詞霸解釋:蕁(qian2)麻是一種植物,蕁(xun2)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這個字原本就是多音字。

③ 蕁麻疹的讀音

你好,
蕁麻疹 讀音: xún má zhěn
故,「蕁」的正確讀音是: xún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疹,俗稱風疹疙疸。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蕁麻疹的蕁怎麼讀

蕁麻疹的蕁讀 xún

蕁是多音字(讀:qián、xún、tán)。用於植物名「蕁版麻」時權讀qián,用於病名「蕁麻疹」時讀xún,作為南方方言時義同「尋」。「蕁麻」與「蕁麻疹」在以前所有字典都是顯示讀qián。

可能因為現在的醫生讀的別字錯別字居多,所以現在字典改了。事實上,「蕁麻疹」是應為它的症狀象碰到了蕁麻後過敏的表現。

漢字釋義

用於植物名「蕁麻」時讀qián,用於病名「蕁麻疹」時讀xún。在南方方言中,義同「尋」。

草名,即知母。--《本草綱目●草部一》

火勢上騰。--《淮南子●天文訓》「火上蕁,水下流」

蕁麻qianmá

〔~麻〕a.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卵形,對生,開穗狀小花,莖、葉生細毛,皮膚接觸時會引起刺

痛,莖皮纖維可以做紡織原料,亦可做麻繩;

b.這種植物的莖皮纖維。

(1)[nettle]∶蕁麻科,尤其是蕁麻屬的植物,遍體多刺,人接觸它們皮膚會起風團,並有刺痛和劇癢。

(2)[nettle fibre]∶該植物的纖維。

蕁麻疹xúnmázhěn

[urticaria] 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俗稱風疹疙瘩

此外蕁在《唐韻》有「徒含切,音譚」,故《中華大字典》也收錄了tán音。

⑤ 蕁麻疹的「蕁」應該念什麼

蕁是多音字讀xún和qián,蕁麻疹xún má zhěn(舊讀 qián má zhěn),現在一般都讀作qián,可參見網路

⑥ 蕁麻疹讀xun還是qian

蕁麻疹讀xun。

解釋:一種過敏性皮疹,俗稱風疹疙疸。

例句:除蟎蟲外,寵物身上寄生的跳虱叮咬也可導致丘疹性蕁麻疹。

臨床表現

基本損害為皮膚出現風團。常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少數患者有水腫性紅斑。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發作時間不定。風團逐漸蔓延,融合成片,由於真皮乳頭水腫,可見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

風團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少數可延長至數天後消退,不留痕跡。皮疹反復成批發生,以傍晚發作者多見。風團常泛發,亦可局限。有時合並血管性水腫,偶爾風團表面形成大皰。

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頭脹、腹痛、腹瀉,嚴重患者還可有胸悶、不適、面色蒼白、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狀。

疾病於短期內痊癒者,稱為急性蕁麻疹。若反復發作達每周至少兩次並連續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除了上述普通型蕁麻疹,還有以下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蕁麻疹

⑦ 蕁麻疹 怎麼讀

xúnmázhěn
我的尋麻疹在歷經一年的時間好了,
看過西醫,中醫,都不管事。我的方法回是吃鹽酸西替利秦片,答癢了就吃,一定不要按時吃,然後嘗試吃半片,四分之一片,八分之一片,吃後盡量拖延下次吃葯時間,最後我吃八分之一片可以堅持3-4天,然後就好了

⑧ "蕁麻疹"蕁字的正確讀音

應該讀作qian的,但是2002年漢語大字典改為xun了,原因很讓人崩潰:大多數人都讀錯為xun,所以改成xun了

⑨ 為什麼蕁麻念(qian),而蕁麻疹要念(xun)

「蕁」以前是念qian的,但是有太多人認為它是從艹音尋的字,所以錯念,以後就約定俗成了。就像姓「蓋」(gě)的,有的自己都念「gài」了。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釋例》(語文出版社,1997年)有這么一段話:

(一)qián(文)~麻

(二)xún(語)~麻疹

1963年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審「蕁麻」一詞,定「蕁」qián音,並註:「也作『艹燅麻』。」「蕁,不取xún音。」此字審議中頗有爭議。據雲西北地方有這種植物,人如觸之,皮膚刺癢,起疹。當地人也稱「火麻」。

皮膚病「蕁麻疹」即因此得名………《審音表·訂本》(指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表》)採取變通辦法,因「蕁麻」是自古即有之物,用「文讀」qián音;「蕁麻疹」是現代病名,用「白讀(語音)」xún,以適應現代大多數人的念法。

(9)蕁麻疹讀6擴展閱讀:

古代有專門的書籍對漢字的讀音進行標識,這種標識法稱之為反切。用前一個字「切」剩的聲母和後一個字「切」剩的韻母組成發音。比如「尋」是徐林切,徐心切。就是用「徐」的聲母 x 和「林/心」的韻母 in ,組合成 xin 為「尋」的發音。

xin 這發音不是「尋」的今天發音,這是因為今天普通話的「尋」和古代漢語發音不同。而且,「尋」在古代也不讀xin,因為作為反切的「徐、林、心」古代發音也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同。

所以要研究古漢語發音,個人認為就應當從保留相應時間段古漢語發音最多的地方語言入手(這里主要是考慮宋明的古漢語發音),不能用今天的普通話來做基準研究古漢語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