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幽門螺桿菌引發蕁麻疹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幽門螺桿菌引發蕁麻疹

發布時間: 2022-06-22 18:54:01

① 幽門螺桿菌會導致什麼

消化潰瘍
幽門螺桿菌感染明顯地增加了發生十二指腸和胃潰瘍的危險性。大約1/6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能發生消化性潰瘍病。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加速潰瘍的癒合和大大降低潰瘍的復發率。不用抑酸劑,單用抗幽門螺桿菌葯物治療,表明也能有效地治癒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已經與一些引起潰瘍病的原因找到了聯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腸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質的改變、胃竇粘膜產生炎症代謝產物等。這些患者中的發現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初步證明。實際上消化性潰瘍涉及幾個復雜的相互作用的機制。如細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應性(例:如易感性的遺傳、十二指腸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應、神經調節作用)和環境因素(例如飲食、獲得感染的年齡)的綜合作用導致潰瘍的最後結果。過去臨床上對潰瘍的發生有一句諺語,叫「no acid,no ulcer」。現在,從現代理論來看,「no hp,no ulcer」應得到更多地強調。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因,長期以來認為與遺傳、胃酸過多、膽汁返流、吸煙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尤以胃酸被認為是發病的主要因素。近80年來,胃酸一直被認為是胃潰瘍形成的原因,所以,有了「無酸無潰瘍」的傳統說法。
消化性潰瘍的傳統治療方法是中和

馬歇爾和沃倫
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過去沿用鹼性葯物,目前常用Hz受體抑制劑或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劑。應用這些抗酸抑酸葯物,確實有利於潰瘍的癒合,但是這些葯物有一共同缺點,一旦停葯,不久潰瘍便又復發。因此,有些病人要間斷性服葯,有的則需長期服用維持劑量。還有不少病人潰瘍病卻屢愈屢發。
通過胃液分析發現,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胃酸分泌過高;而胃潰瘍病人中胃酸分泌增加者僅16%,而許多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有的甚至低於正常。由此可見胃酸分泌的多少,並非是胃潰瘍發病的重要因素,而胃粘膜防禦能力降低,使胃酸等攻擊作用相對增加,可能是形成胃潰瘍的主要原因。
胃部腫瘤
從近年來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許多幽門螺桿菌致胃癌的可能機制:①細菌的代謝產物直接轉化粘膜;②類同於病毒的致病機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轉移入宿主細胞,引起轉化;③幽門螺桿菌引起炎症反應,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這些機制中,後者似乎與最廣泛的資料是一致的。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由此二人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是指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和潰瘍病(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鏡普查證實,我國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潰瘍病的發病率為10%左右。
慢性胃病的發病原因一直不很清楚,故長期無理想的防治方法。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馬歇爾觀察到胃粘膜中有一種叫幽門螺桿菌(簡稱HP)的細菌與慢性胃病發病有關。之後,國內外學者對此菌作了大量研究後發現:
(1)胃粘膜正常的志願者,口服HP混懸液可引起胃炎症狀和病理改變。
(2)患慢性胃炎時HP檢出率很高,而胃粘膜正常者則不能檢出此菌。
(3)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HP抗體明顯增高,胃液中可檢出抗HP免疫球蛋白,這表明HP是有致病性的抗原(病原體)。
(4)針對HP進行治療,可使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明顯改善。
(5)60%-80%的胃潰瘍和70%-100%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竇部可檢出HP,血清學檢查證實,這些人血清HP抗體滴度較高。

幽門螺桿菌
(6)用傳統抗潰瘍葯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潰瘍,改用抗HP葯物治療後,大部分潰瘍能癒合。
(7)採用抗HP葯物治癒的潰瘍病復發率明顯降低。
(8)用HP感染恆河猴,能使之發生慢性胃炎,胃粘膜的病理改變與人類感染相似,即制備HP胃炎動物模型獲得了成功。以上說明,HP與慢性胃病有相關性是確鑿無疑的。
現在醫學界有以下共識:HP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與潰瘍病和胃癌關系也極為密切。即是說,HP是引發慢性胃病的元兇和罪魁禍首。
因此,對慢性胃病的治療,除使用傳統的葯物外,還應給予抗HP葯物。現認為治療此菌療效較好的葯物有:膠態次枸櫞酸鉍(亦名德諾)、阿莫西林、痢特靈和甲硝唑等。
蕁麻疹
1998年加斯巴里尼醫生先後發現,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胃內幽門螺桿菌率可高達55%,經抗菌治療消除幽門螺桿菌後,有81%患者蕁麻疹不再發生。據此分析,與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有關的幽門螺桿菌,有可能成為過敏原而引發過敏反應,出現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因此,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頑固性蕁麻疹的患者,應去醫院檢查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桿菌寄生。如有,可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常用的葯物主要有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甲基紅黴素等。當然,對青黴素過敏者不能用阿莫西林。經除菌治療後,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或許能意外痊癒。
其他疾病
深居胃黏膜興風作浪的幽門螺桿菌(簡稱Hp),近年發現幽門螺桿菌並不那麼老實,不僅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有關,還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組織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貧血以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只要消滅Hp,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復。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一種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啟動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導致萎縮性胃炎、化生、異型增生和最終胃癌的發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預防胃粘膜癌前變化(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的發生和發展。清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風險大大降低。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頑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規的治療方案,否則自愈率接近於零。
注意:幽門螺桿菌原本就跟人類共生共存千百萬年,研究顯示不同種族也有不同的幽門螺桿菌,研究幽門螺桿菌的差異,還可以作部族遷移的證據。所以能夠與人類共存共榮,一定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幽門螺桿菌的大量出現,是因為整個消化系統內在的平穩受到破壞,幽門螺桿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導致潰瘍。所以不恢復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汲汲追求消滅幽門螺桿菌,難免捨本逐末,最後還是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問題。

② 幽門螺桿菌復發引起人工尋麻疹能治好嗎

可以治好,需要共同治療幽門螺桿菌,治療人工蕁麻疹建議去正規專業大型醫院的皮膚科就診。平時需要遠離可能導致過敏的因素,飲食清淡一點比較好。

③ 蕁麻疹有可能是幽門螺桿菌造成的嗎

1.是西葯.前3個都是抄殺襲菌的以及抗生素.抗生素常吃當然不好.鹽酸左西替利片是抗組胺葯.也是針對你的蕁麻疹的.如果覺得此葯有依賴性,可以換其他的抗組胺葯物,開瑞坦等等

蕁麻疹一般沒法根治,不過,你已經找到過敏源了,就自己平時多注意預防.比如家裡保持清潔,灰塵大的地方避開,多曬被子等等.
過敏性疾病,預防是關鍵.

④ 幽門螺桿菌對身體有那些危害

目前幽門螺桿菌的危害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幽門螺桿菌已被醫學界認為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是胃癌的主因。如下是武漢腸胃病專科醫院對幽門螺桿菌的危害的介紹:
【肝硬化】有人對153例肝硬化患者和1010名健康獻血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肝硬化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率為76.5%,明顯高於健康獻血組的41.8%,從而說明該菌與肝硬化有關。
【冠心病】幽門螺旋桿菌引起冠心病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它能引起血液中脂肪代謝紊亂,引起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多,從而易於導致冠狀動脈硬化。二是此菌感染可引起血中纖維蛋白原與C反應蛋白的增多,而前者則是發生冠心病非常重要的因素,後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缺鐵性貧血】致病原因是由於該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潰瘍與胃癌常合並消化道出血,而且該菌引起的萎縮性胃炎可使胃酸分泌減少,進而影響鐵的吸收與轉運,從而導致貧血。該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鐵質,這也會造成鐵的相對不足。

⑤ 為什麼染上蕁麻疹

蕁麻疹發病涉及到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兩個方面,感染作為外源性因素在蕁麻疹發生中的作用通常較為隱匿,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感染類型與蕁麻疹的發生。
感染可以表現不同的類型。從感染的過程來看,有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性感染;從感染的性質來看,有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現症感染、寄居感染等;從感染的部位看,有局限性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後者又包括菌血症、毒血症、敗血症、膿毒血症、病毒血症等。不同的感染過程,引發機體反應的機制不同,因而與蕁麻疹發生的關聯性有差別。
1、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與急性蕁麻疹關系更為密切。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局部感染,表現為咽喉紅腫、疼痛,扁桃體腫大等。一些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腸道病毒感染,也可引發急性蕁麻疹,這在兒童中十分常見。有研究發現,在兒童發生的急性蕁麻疹中,感染佔主導地位,佔48.4%。在這些感染因子中,30%患兒是病毒感染。
2、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是慢性蕁麻疹發病或反復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部常見的定植性細菌,參與胃病特別是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發生。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慢性細菌感染中與皮膚病密切相關的重要的病原體,被認為參與蕁麻疹、玫瑰痤瘡、壞疽性膿皮病、多形紅斑、白塞病、Sweet病、口周皮炎等多種炎症性皮膚病。
3、局灶性感染
局灶性感染被認為在慢性蕁麻疹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局灶性感染主要指發生在牙齒、鼻竇、扁桃體、胃腸道、膽囊、生殖道等慢性感染,涉及到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生物。有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有32%患者存在鼻竇炎,有29%存在牙源性感染。部分局灶性感染可無症狀,但血清中存在抗病原體的抗體如抗鏈球菌抗體。

⑥ 幽門螺桿菌會引起蕁麻疹嗎

病情分析:
幽門螺桿菌不會引起蕁麻疹的
指導意見:
蕁麻疹是跟過敏因素有關系的,可吃些消風止癢顆粒或氯雷他定來治療,配合中成葯防風通聖丸同用。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濃茶、咖啡、酒類及其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魚、蝦等海味。

⑦ 頑固蕁麻疹與幽門螺桿菌有關嗎

急性發作的蕁麻疹經抗過敏治療,大部分患者皮疹可迅速消退,但有少數患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被稱為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此種類型蕁麻疹往往由於查不出引起過敏反應的原因物質,給治療帶來極大困難。 1998年加斯巴里尼醫生先後發現,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胃內幽門螺桿菌率可高達55%,經抗菌治療消除幽門螺桿菌後,有81%患者蕁麻疹不再發生。據此分析,與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有關的幽門螺桿菌,有可能成為過敏原而引發過敏反應,出現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因此,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頑固性蕁麻疹的患者,應去醫院檢查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桿菌寄生。如有,可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常用的葯物主要有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甲基紅黴素等。當然,對青黴素過敏者不能用阿莫西林。經除菌治療後,慢性頑固性蕁麻疹患者或許能意外痊癒。 目前西醫對蕁麻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以內服抗組胺葯物,皮質激素類葯物臨時抑制為多,如口服西葯,口服激素,外用溶液洗劑、乳劑、泥膏、油劑、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長 時間或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會成癮導致葯物依賴性,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好轉,一旦停葯後,用葯部位原發病變加重。當重新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再發, 而且比以前更嚴重。無錫中研皮膚病研究所專家團隊秉承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誠信求精的行醫宗旨,依靠資深的專家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憑借著國際領先的檢驗儀器、高精尖的診療設備,自主創立了" 中葯熏蒸療法"治蕁麻疹,在臨床醫療中收到突出的成效.該療法是運用純中葯內在調理,結合中葯熏蒸治療系統,將中葯物理作用於蕁麻疹病灶,徹底改變過敏體質,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力,從根源上避免 反復 發明,"中葯熏蒸療法"治蕁麻疹是目前國際、國內最先進的快速攻克蕁麻疹的治療方法,可以作為治療蕁麻疹的首選療法. 中研皮膚病研究所-無錫建國醫院的專家提醒:個人病情還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而定,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預防、早發 現、早治療,才是維護健康之根本。

⑧ 磨人的蕁麻疹病因是什麼

蕁麻疹的病因比較復雜,大概歸類可以分為食物、吸入物、接觸物以及物理性因素。版引起蕁麻權疹的最常見食物如蝦、蟹、牛、羊肉、酒、高蛋白的食物;吸入物如花粉、氣體等;接觸物如酒精、油漆,或者某一些金屬等,某些人只要一接觸就會過敏;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陽光或是冷、熱的刺激;還有精神的因素,比如一緊張就出現蕁麻疹。因為蕁麻疹的病因較為復雜,所以導致大概有3/4的患者找不到他的過敏原,總是無緣無故地過敏,也給蕁麻疹的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

⑨ 幽門螺桿菌會引起慢性蕁麻疹嗎我現在檢查出hp陽性。我弟蕁麻疹半年還沒好。會不會是我傳染給他了

不會,幽門螺旋桿菌不會引起蕁麻疹。

⑩ 幽門螺桿菌高會引起尋麻疹嗎

病情分析: 幽門螺桿菌高是有可能引起蕁麻疹的,現在統計有這樣的情況
意見建議:所以我建議你還是要正規的治療這個幽門螺桿菌,現在一般是推薦可以用甲硝唑膠囊加上泮托拉唑來進行治療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