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蛇纏瘡是種什麼病該怎麼治療
帶狀皰疹(又稱纏腰火丹,蛇盤瘡,蛇丹,纏腰龍,蜘蛛瘡,蛇串瘡,火帶瘡,飛蛇,生蛇,蛇纏腰等)是由一種水痘病毒感染後,潛伏在體內脊髓後根神經元中,平時不發病,當免疫系統下降時(久病體虛、勞累、感冒發燒、生氣上火等誘因),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並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激烈的炎症,造成沿神經支配的皮膚區出現帶狀排列的成簇皰疹,伴隨神經痛,而引發帶狀皰疹。
得了帶狀皰疹,1~3天後,發病部位的皮膚即出現綠豆粒大小、張力很大的丘疹、水皰,沿神經分布,集簇狀排列,呈條帶狀。患此病者,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熱,跳著疼痛或癢。輕者可以不痛,但有癢感,或只見紅斑而沒有明顯皰疹;重者疼痛明顯,坐卧不安,數日後由澄清透明的水皰變為混濁的膿皰,部分可破潰形成糜爛。老年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影響睡眠,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在皮損消退後,仍遺留疼痛。進入帶狀皰疹後遺症期,留下反復的神經疼痛。
治療:
建議用邱葯堂邱記膏葯的「帶狀皰疹及後遺症專用葯」治療,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阻滯的神經暢通,患處膏葯外敷將侵蝕神經上的皰疹病毒拔出,內服驅毒敗火膠囊幫助體內向外驅毒排毒,內服外貼,里外同治,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逐步減輕解除疼痛,使患者徹底康復,不留後遺症。
Ⅱ 我媽媽最近得了帶狀皰疹(蛇纏腰)我很焦急
帶狀皰疹是自限性的疾病,所謂自限性,就是和感冒一樣,有一個發病的過程,即版使你不用權任何葯,打到了疾病所需要的病理周期,它也是會自己痊癒的。帶狀皰疹發時疼痛比較劇烈,主要的不良反應是影響神經。要是面部的帶狀皰疹則會造成面癱。而皰疹破掉造成表皮感染也是主要的並發症之一。現在主要是醫生開的都是一些抗病毒的葯水。你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讓皰疹繼續破掉,已經破掉結痂的就讓它保持乾燥,自己掉,不要去摳。壞掉的地方可能會留下些疤痕。其餘的就是飲食清淡,注意休息,等到半個月左右就會好了。快好的時候會很癢,一定要忍住別去抓。需要說明的是,一旦得過皰疹,那麼終身血腫都是有皰疹病毒的,這個是殺不滅的。現在80%以上的人血腫都是帶有皰疹病毒的。等到人免疫力下降後,又會發出來的,蔽日俗稱的「嘴角瘡」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平時要加強身體鍛煉,適當補充維生素C。慢慢會好的,不要擔心。
Ⅲ 蛇盤瘡是怎麼得的啊怎麼醫啊要詳細急
「蛇盤瘡」醫學上又稱帶狀皰疹。入秋以來,市皮膚病醫院患「蛇盤瘡」的病人有所增多,尤其是老年人佔了一定的比例。本病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是由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復發所致。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減弱,帶狀皰疹病毒就開始活動、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皮疹,嚴重時可呈血性水皰,彼此融合,也可發生壞死潰瘍,產生神經痛。 病症表現 1.病起突發或先有痛感。損害為在炎性紅斑上群集體性米粒大小的發亮水皰,各群之間皮膚正常,排列成帶狀,間有出現丘疹、大皰、出血、壞疽者。主要有程度不等疼痛感。2.皮疹沿外圍神經做單側分布,以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區多見,後者偶有累及眼部,影響視力。3.局部淋巴結常腫大,有壓痛,嚴重者可伴發熱等。4.病程常在2 3周左右,一般愈後不復發,但神經痛則有時持續1 2個月或更久。 治療方案 治療的基本原則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繼發感染和縮短病程。 專家提醒 一旦患上了此病,越早到醫院治療效果越好,不要使用什麼「偏方」自行醫治,以免加重病情造成身心痛苦。市皮膚病醫院採用的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以及光化學療法,效果理想,可避免神經後遺痛。 一、內治法: 1. 口服中葯湯劑 龍膽草 黃苓 山梔子 木通澤瀉柴胡當歸生地甘草 板蘭根 大青葉 痛重者加元胡、乳香、沒葯、水煎,服早晚個1次,濕熱症者可服用龍膽瀉肝丸.忌食辛辣食物。 2. 口服阿昔洛韋片,2片/次,日4次。 二、外治法 1. 水皰未破者,用雄黃酒(雄黃5g、冰片0.5g、白酒100ml)振盪後直接塗於患處。 2. 水皰破後者,用四黃膏、青黛膏外塗。 3. 水皰不破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痛苦。4.糜爛者塗2%龍膽紫溶液或塗新黴素糠餾油糊劑。未破者用酞丁胺擦劑或爐甘洗劑 3-5次/日. 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潛伏在體內再發,這種病毒是由呼吸道感染侵入體內,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元中,平時不發病,當免疫系統下降時(久病體虛、勞累、感冒發燒、生氣上火等誘因),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並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激烈的炎症,造成沿神經支配的皮膚區出現帶狀排列的成簇皰疹,伴隨神經痛,而引發帶狀皰疹。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帶狀皰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為嚴重。民間把這種病稱作「串腰龍」,文獻上叫「纏腰火丹」,中醫稱為「纏腰龍」、「蛇盤瘡」、「蜘蛛瘡」、「纏腰火丹」「穿心龍」「蛇箍瘡」,其統稱「帶狀皰疹」。這是因為侵犯胸腰部位的帶狀皰疹占本病發病率的60%以上。實際上,這種病還可侵犯頭、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如果帶狀皰疹出現在頭部、顏面,要警惕侵犯頭面部神經而出現的頭痛、面癱。由於這種病毒有親神經的特點,發病總是沿神經走向,呈條帶狀,故稱「帶狀皰疹」。發病之初,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熱,跳著疼痛或癢。 得了帶狀皰疹,1~3天後,發病部位的皮膚即出現綠豆粒大小、張力很大的丘疹、水皰,沿神經分布,集簇狀排列,呈條帶狀。患此病者,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熱,跳著疼痛或癢。輕者每簇可間隔有正常皮膚,病情嚴重者可融合大片的帶狀分布,數日後由澄清透明的水皰變為混濁的膿皰,部分可破潰形成糜爛。老年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影響睡眠,如果治療不及時,在皮損消退後,仍遺留疼痛。進入帶狀皰疹後遺症期,留下反復的神經疼痛。治療方法:此時用中醫祖傳膏葯直接帖入病灶處,通過皮膚孔竅透皮給葯,拔出體內病毒,修復受損的神經, 使脈絡暢通,氣血流暢,使患者徹底康復,不留後遺症。用葯1療程(1療程7貼葯)可完全康復. 帶狀皰疹後遺症是指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者為後遺症。帶狀皰疹多發於胸腰部,患者由於長期忍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帶狀皰疹後遺症屬於較劇烈的頑固性疼痛,臨床表現以對痛覺超敏為特徵,輕輕的觸摸即可產生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發性閃電樣或撕裂樣疼痛,發作時常使患者寢食不安,大多數患者常常伴隨較明顯的持續性燒灼痛。如果帶狀皰疹出現在頭部、顏面,要警惕侵犯頭面部神經而出現的頭痛、面癱。如果帶狀皰疹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進入帶狀皰疹後遺症期,留下反復的神經疼痛。 治療: 建議用中葯治療,可使氣復血榮,氣血流暢,脈絡暢通,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逐步減輕解除疼痛,故說帶狀皰疹後遣神經痛可痊癒。
麻煩採納,謝謝!
Ⅳ 蛇纏腰是什麼病,怎麼治療
世界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蛇纏腰是何疾病?其實它就是「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蛇纏腰」、「蛇盤瘡」等名字。乃最常見的皮膚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屬於免疫力低下的一種表現,皮膚有嚴重的刺痛感和灼燒感,初起時為皮膚發紅,隨後出現簇集成群的綠豆大小丘疹,1至2天後會迅速演變成為水泡,水泡沿神經近端發展排列呈帶狀(故稱帶狀皰疹),數天後,皰壁鬆弛,皰液混濁,而後逐漸吸收,干痼。愈後遺留暫時性的紅斑或色素沉著。
提高免疫力最主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戶外運動,樂觀的生活態度,並不是那些單一食物和葯品能帶給大家的,我們只要堅持食物多樣性,三餐有保障,多曬太陽(可以提高人的快樂),最主要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它也是美容的核心),在陽光下運動,這樣的生活堅持一段時間,免疫力自然就提高了。
過去吃過苦的老一代,總是看不開,稍微好一些了,便開始節省,日常生活中,不要吃過多的剩飯,盡量少做飯,寧願虧這一點,也不要給自己留下吃剩飯的機會,對身體非常不好,所以正確的生活方式需要堅持,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個才是關鍵,如果疼痛嚴重,需要找專業醫生輔助緩解,核心是改變自己,民間也有一些老方子,效果因人而異。
Ⅳ 醫學名叫「皰疹」,俗稱「蛇纏腰」怎麼治
龍膽紫就是紫葯水抹就能好 口服點阿昔洛韋 應該叫帶狀皰疹吧 那東西長腰上就叫蛇盤創,長頭上就叫抱頭火丹 小葯治大病,其實紫葯水就能治,不過是現在的人都嬌貴了,太便宜的葯補放心
Ⅵ 什麼叫蛇纏腰病
病症就是腰間一圈.或者肩下部一圈.出現小紅瘩大.一般為4-5個左右.如果發現的晚的話.它會繼續長出.按者一圈長.有的瘁.少疼的感覺.治的不及時的話.會長滿一圈.那就對生命有一定的危險.
Ⅶ 蛇纏腰皰疹
蛇纏腰皰疹就是帶復狀皰疹,在治療制上要多方面用葯療效較好,主要是這幾個方面1
抗病毒治療;2
增強免疫力;3
營養恢復神經組織;4
對症止痛治療。
抗病毒治療首選阿昔洛韋,口服阿昔洛韋片吸收較差,建議靜滴阿昔洛針能較快治好,靜滴胸腺肽針有助增強肌體免疫力,口服甲鈷胺片有助盡快恢復神經組織,減少後遺神經痛的發生。一般至少要十天左右才能好,祝早日康復!
Ⅷ 關於蠎蛇的信息有哪些
蟒編輯[mǎng]
蟒,本義是巨蛇。又是蟒蛇、蟒科、蟒屬。蟒蛇,又稱琴蛇、蚺、梅花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
蟒蛇
拉丁學名
Python molurus
別 稱
南蛇、琴蛇、蚺、巴蛇、大麻蛇、埋頭蛇、梅花蛇、金花大蟒、尾蟒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目
有鱗目
亞 目
原蛇下目
科
蟒科
亞 科
蟒亞科
屬
蟒屬
種
蟒種
分布區域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
3生長繁殖
4棲息環境
5分布范圍
6人工養殖
7保護級別
8致危因素
9常見種類
10葯用價值
▪ 蟒蛇膽
▪ 蟒蛇油
▪ 蟒蛇肉
▪ 蟒蛇血
▪ 蟒蛇皮
▪ 蟒蛇蛻
1形態特徵編輯
蟒蛇為中國產最大的蛇,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肛孔兩側有爪狀的角質物,為後肢痕跡,雄性更顯著。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尾下鱗大部為雙行。體背及體側有雲豹狀的大斑紋,頭背黑色,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眼後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黃白色。體鱗光滑,在頸部約56—64行,體中部64—71行,肛前40—44行,腹鱗250—262枚,尾下鱗63—70對。[1]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1]
2生活習性編輯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2] 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3]
蟒具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桿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4] 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5] 夏季高溫進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用身體緊緊纏住,使獵物體內心臟壓迫停止心跳、血液不能流動而死亡(蟒纏繞獵物是因為使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它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是普遍認為的窒息而死)。
3生長繁殖編輯
人工養殖條件下蟒蛇的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枚。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
蟒蛇
期:第一期卵,直徑10毫米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毫米,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毫米,短徑37—62毫米,重54—101克,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喂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
蟒蛇繁殖期短,為每年4—6月。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產卵8~32枚,其卵白色,重8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習性,此時不食,體內發熱,體溫較平時升高幾度,有利於卵的孵化。[6]
4棲息環境編輯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或溪間附近的土山常綠闊葉林和石山常綠闊葉藤本灌叢區;氣候溫和濕潤,最低平均氣溫在9℃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場所,為蟒蛇的良好棲息環境。[7]
5分布范圍編輯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
蟒
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的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1]
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1]
6人工養殖編輯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喂。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後採取人工填喂。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8]
紅尾蚺
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喂蟒蛇。強行填喂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盡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濕度為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8]
7保護級別編輯
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1]
瀕危等級:瀕危[1]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1]
8致危因素編輯
①蟒蛇常在夜間進入村莊,獵獲家禽,家畜,有時也入河中獵食魚類,飽食後未立即返回隱蔽所時,常被人捕捉。
②在國內,蟒蛇已成為外貿收購站的收購對象,長期以來,對蟒蛇採取濫捕,不分季節和大小,任意收購和捕殺,導致數量大減。
③有些產地森林的開伐,致使蟒蛇的棲息環境范圍縮小。
④產地的耍蛇人以蛇營利,長期使蛇脫離野生環境,影響其繁衍增生。因上述種種原因,蟒蛇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9常見種類編輯
名稱
拉丁學名
亞馬遜森蚺 Eunectes murinus
網紋蟒 Reticulated python
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非洲岩蟒 Python sebae
紫晶蟒 Morelia amethystina
印度蟒 Python molurus
泰坦蟒 Titanoboacerrejonesis
紅尾蚺 Boa constrictor ssp
黃水蚺 Eunectes notaeus
地毯蟒 Morelia spilota
血蟒 Python curtus
球蟒 Pythonregius
黃金蟒 Patteraless
10葯用價值編輯
蟒蛇膽
蛇膽是中國具有悠久葯用歷史的名貴中葯材,蟒蛇膽入葯最早記載於南北朝《名醫別錄》 ,在《本草綱目》中也被收載於蛇膽項下。其中記載「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9]
現代葯理研究發現, 蛇膽汁中的牛磺膽酸(taurocholicacid,TCA)及牛磺去氧膽酸(taurodeoxycholic acid,TDCA)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蟒蛇膽中除含有TCA及TDCA外,還含有蟒蛇科類動物特有成分蟒膽酸(pythochol—icacid,PCA)和牛磺蟒膽酸(tauropythocholate,TPCA)。楊健等通過葯理研究發現 ,牛磺蟒膽酸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9]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蟒蛇膏,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名醫別錄》謂 :「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 痛余疾」。《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9]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易被皮膚吸收。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棕櫚酸、亞油酸外,還含有14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9]
蟒蛇肉
蟒蛇肉在《名醫別錄》就有記載,其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癬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廨,惡瘡。[9]
蟒蛇血
研究證明,蛇血不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健體,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化及養顏美容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9]
蟒蛇皮
蟒蛇皮有獨特的構造特點及質量特性,用於製作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音質出色,性能穩定。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樂器製作原料。僅用於二胡、手鼓等樂器的製作原料,蟒蛇皮的開發就有極為可觀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帶動蟒蛇人工養殖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動力。[9]
蟒蛇蛻
蛇蛻,又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等。指蛇蛻下的皮膜。蛇蛻具有祛風濕,定驚,消腫,殺蟲,明 目的功效。王彩芳用蛇蛻治療小兒風癇驚熱,咽喉腫痛,疥癬,疔瘡,目翳等症,有一定療效。鄭艷青等認為蛇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增生、濕疹、腦囊蟲病、皮膚感染性炎症、淋巴結核、腰腿痛等病症 。[9]
Ⅸ 皰疹,又稱蛇纏腰怎麼治療
病情分析:
你好,從你的描述來看應該是帶狀皰疹,建議外用配葯有泛昔洛韋片,復方氨肽口服液,噴昔洛韋乳膏
指導意見:可以局部用葯直接把抗病毒的葯物注射到病變部位,配合針灸,按摩理療,可以解決後期的治療,吃點營養神經的葯物,如三維B片,短期內不要吃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