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足口病症狀圖片
手口足病症狀:
1、大多數患兒是突然發病,首先表現為發高燒,體溫多在38度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持續不退,體溫越高,病程越長,病情也就越重。
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2天後,可在他們的口腔粘膜、唇內見到皰疹,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疼痛感較重,患兒常表現出煩燥、哭鬧、流口水,不吃飯等不適。
3、口腔皰疹後1-2天可在患兒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膚斑丘疹,以腳心部最多,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較硬並內有混濁液體疹子周圍繞以紅暈。
4、小兒手足口病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軀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會造成瘢痕,更不會留下印跡。
5、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情較輕的自愈性疾病,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較好,少數重症患兒可合並心肌炎、腦炎、但這種可能很小。
6、整個病程大約在1周左右結束,一般不會並發什麼嚴重的後果,只要護理得當,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跡或疤痕。
B. 手足口病的症壯 圖片
什麼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該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皰疹或破潰後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症狀。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
手足口病的圖片引起手足口
嬰幼兒喜歡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裡撕咬,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所以3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
1.常見托兒所或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或食用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
4.小兒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常見的腸道病毒中柯薩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兇。此外柯薩奇病毒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干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3)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血壓升高或下降。
中醫講究辨證治療手足口病,對急性期出現低熱或無發熱,流涕咳嗽,咽紅疼痛,或納差惡心,可用「銀翹散」方劑。
高熱持續,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皰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敗毒飲」方劑。
對出現高熱不退,頻咳氣急等並發症,可用「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方劑。
在疾病康復期,對於口乾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參麥冬湯方劑里,加生地黃、蘆根養陰生津,清熱潤咽。
如果孩子口腔出現皰疹,則可採用西瓜霜、冰硼散、錫類散,任選1種,塗搽口腔患處。
手足皰疹嚴重者,可用如意金黃散、青黛散,任選1種,麻油調,敷於皰疹患處。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7天,發病初期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熱、咳嗽、流鼻涕、惡心、嘔吐等,發熱情況可持續4到5天。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輕症患者:可給與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療;重症患者還應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及胸片。抗病毒葯物治療:常用的有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中葯等,它們作為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葯物,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癒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作用。免疫調節葯物治療: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復發。常用的葯物有轉移因子、胸腺肽等葯物。抗感染治療:局部可用漱口葯物含漱、塗抹。支持療法:加強營養、補液。並加強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療。
本病主要通過食物、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因此預防上主要應做到:
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2、避免與患兒接觸,幼托機構發現病人,要採取隔離措施。
3、平時應加強體質鍛煉。
4、調理脾胃,及早治療食積。
(1)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2)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3)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5)流行時,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寶寶勤洗手能提防「手足口病」
(6)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7)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8)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9)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針對手足口病患兒,專家建議:手足口病如無合並症,只要及時治療,多在一周便可痊癒。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注意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手足皰疹部位避免摩擦、擠壓,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滌液的刺激。因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C. 手足口有什麼症狀有圖片嗎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表現症狀:
1、急性起病,發熱、
2、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
3、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
4、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5、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表現症狀: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D. 手足口病的水泡是什麼樣
手足口病發病前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患兒突然起病,發熱在38℃左右,有些患兒可伴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膝蓋、臀部和肛周等處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發熱1-2天後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數病例可發生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極少數兒童患手足口病後會伴有較為嚴重的合並症,可引起死亡。少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大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E. 手足口病圖片
是不是手足口病自己判斷
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現分散狀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如果符合以上,就能確定是否手足口病
F. 手足口病的症狀圖片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齶,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陽性。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2)呼吸系統表現並發肺水腫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發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並發心肌炎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G. 小兒手足口病症狀圖片是什麼樣的
就是這樣的,網上找的
H. 手足口病症狀圖片什麼樣的
五、患病人群
手足口病常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患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人群,但並不是每個受感染者都會發病。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感染這些病原體因而發病,因為他們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從以往的感染中得到抗體而產生免疫。感染後只獲得該類型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類型病毒的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類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I.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圖片
我孩子去年患過手足口病,今年還會不會傳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