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魚鱗病能治好嗎如能到哪如不能,怎樣保養呢
魚鱗病目前不能根治,但只要不亂用葯、不用激素類葯都是可以治好的,重要的是對魚鱗病有正確的認識,用對葯了魚鱗病也是很容易的,一般患者在治癒一年後不復發的,以後不會有復發的可能,如果治療期間一療程已痊癒,最好連續服用第2療程加以鞏固,以免反彈。治療時不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劑類葯 副作用很大、損害肝臟,治療魚鱗病推薦使用中葯浴治療,中葯浴治療魚鱗病可以說是目前效果最好、見效最快、最安全的方法了。 該病如在沒有治癒前結婚,對下一代很有可能會遺傳,治癒一年後結婚一般遺傳幾率是很低的,平時還要加 強鍛煉,對生活方面注意可多飲白開水,服用維生素A。 可以在生活中注意適當的多吃一些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天氣寒冷的時候注意皮膚保暖、注意皮膚保濕,不 要讓皮膚過於乾燥,這樣會加重病情. 在生活中注意: 1、保持心情舒暢,堅持治療。 2、飲食中不宜食用海鮮、辣椒等刺激、油膩的食物。多吃水果及蔬菜,避免飲用各種酒類。 魚鱗病患者日常護理方法 1、季節變化:魚鱗病患者大多冬重夏輕,在秋冬來臨之際,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避免風寒刺激 皮膚,注意衣著保暖,防止暴露部位皮膚受凍。平時生活規律化,勞逸結合。 2、飲食方面:偏嗜或進食不當均能使脾胃失和而誘發或加重本病,患者應注意增加營養,多食胡蘿卜、新 鮮蔬菜、水果及動物肝臟、蛋黃、豆類食品,勿吸煙飲酒。 3、洗浴護膚:有條件者可進行溫泉浴,並塗護膚油脂類,使皮膚柔潤,減輕鱗屑和瘙癢,防止皮膚過於干 燥,禁用鹼性重的肥皂及刺激性產品。 4、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患有魚鱗病,首先要認識到此病無傳染性,患者身體狀況都不錯,精神愉快 、情緒穩定、心情舒暢都有利於病情恢復。只要堅持治療,醫患配合好,患者都能達到消除的目的。 5、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緩解期,鞏固治療,杜絕復發。 患者在臨床痊癒時,有些病人的汗毛孔還沒有完全 疏通,另外表皮微循環也未完全改善,我們認為消除標准不能單純從臨床判定,如果皮膚光滑,斑紋一消失 就馬上停止治療,這樣容易復發。科研組專家要求魚鱗病患者達到臨床消除時,還需用葯鞏固治療。
㈡ 腰部帶狀皰疹如何用觀想法治療或減輕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四) (共一集) 2006/8/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33-01
在佛法裡面,一般講我們的病,病的根源有三大類:
第一種是生理上的病,像傷風感冒、飲食失調,這都屬於生理上的;生理上的病,醫葯有效,這要找醫生。
第二類的就是冤親債主,就是冤業病,這個病不是生理的,所以他找醫生沒有用處,治不了,這都是什麼?冤親債主找上身來。像我們佛門裡面《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絕對不是醫生能夠治得好的。這一類的病需要調解,譬如說,有很多找這些有德行、有修持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也行。就是真正有德行,令這些人、神都尊敬的人,都景仰的人,他來幫你調解,來化解糾紛。大多數都肯接受,談條件,如果他同意、答應了,他就離開,你的病就好了。
第三類屬於業障病,這是最麻煩,這是過去,或者是自己在以前造很重的罪業,業障現前,既不是生理,也不是冤親債主。可是這種病還是能治,佛教給我們從真心懺悔,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你的健康就可以恢復。所以疾病沒有治不好的。
像「山西小院」,諸位看到這四十個例子,都是屬於業障病。你看醫葯不能夠治療,醫生都放棄治療,它也不是誦經、拜懺可以能調解的,它不是,業障。業障唯有自己,家親眷屬也可以幫助,誦經、念佛,這是助緣,真正最重要的就是改過遷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真正能夠做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病就沒有,就會好。「山西小院」多半都是屬於懺悔業障,業障懺除,身體就能恢復健康。所以你這個問題,「山西小院」這套光碟你多看看,可以做參考。
㈢ 蛇膽瘡有誰知道偏方呢 要方子容易 弄得
ctrl v的向後轉 蛇盤瘡,帶狀皰疹吧,用七厘散【葯店有售】內服外敷患處,外用可以用香油調敷,即可治癒。
㈣ 蒼耳是什麼意思啊
[編輯本段]1.蒼耳-植物學 科學名稱 中文名:蒼耳 拉丁語學名: Xanthum mongolicum kitag. 二名法: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 strumarium L.] 英文名字: Siberia Cocklebur 中文別名: 呆耳,亦名胡、常思、蒼耳、卷耳、爵耳、豬耳、耳、地葵、羊負來 科學分屬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Compositae 屬: 蒼耳屬 Xanthium 種: 蒼耳 X. sibiricum 或者X. mongolicum kitag 形態特徵 瘤突蒼耳(Xanthium strumarium)的葉及刺果植物,為一年生雜草。有些權威認為該屬有15種,有的認為僅2�6�54種。蒼耳雄花花序圓而短,在雌花花序之上,雌花包在一綠、黃或褐色卵圓形的總苞內,總苞外有許多鉤狀刺和兩個大的角狀刺。成熟的刺果黏在動物的毛上,藉以散布他處。瘤突蒼耳(X. strumarium)對牲畜有毒,從前曾用作草葯。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葉卵狀三角形,長6一10厘米,寬5—10厘米,頂端尖,基部淺心形至闊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或常成不明顯的3淺裂,兩面有貼生糙伏毛;葉柄長3.5一10厘米,密被 蒼耳屬(Xanthium)植物細毛。壺體狀無柄,長橢圓形或卵形,長10一18毫米,寬6—12毫米,表面具鉤刺和密生細毛,鉤刺長1.5—2毫米,頂端喙長1.5—2適米。花期8—9月。地理分布原產於美洲和東亞,廣布歐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區;生於山坡、草地、路旁。我國各地廣布。 栽培技術 生活習性 蒼耳喜溫暖稍濕潤氣候。以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耐乾旱瘠薄。河南4月下旬發芽,5—6月出苗,7—9月開花,9—10月成熟。黑龍江5月上、中 旬出苗,7月中下旬開花,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種子易混入農作物種子中。根系發達,入土較深,不易清除和拔出。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法。直播:4月按株距45cm×45cm開穴,穴深6-8cmn,每穴播5顆左右,覆土,稍加鎮壓,澆水。育苗移栽法:3-4月育苗,播種後待苗高10cm左右移栽,每次3-4株。 田間管理 苗高10cm時間苗、補苗,每穴留苗2-3株。每年鬆土除草2-3次,結合追施人糞尿或尿素。 經濟價值 莖皮製成的纖維可以作麻袋、麻繩。 蒼耳子油是一種高級香料的原料,並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還可代替桐油。 入葯治麻風,種子利尿、發汗。 蒼耳莖葉搗爛後塗敷,治疥癬,蟲咬傷等。蒼耳子懸浮液可防治蚜蟲,如加入樟腦,殺蟲率更高,蒼耳子石灰合液可殺蚜蟲。蒼耳子可做豬的精飼料。 化學成分 果實含蒼耳甙、脂肪油、樹脂、生物鹼、維生素C。 蒼耳甙(Strumaroside),即B-谷甾醇葡萄糖甙)、黃質寧(Xanthinin)、蒼耳明(Xanthumin,是黃質寧的立體異構體)、8-(?-異戊烯基)-5,7,3,4-四羥基黃酮[8-(?-Isopen-tenyl)-5,7,3,4-Tetrahydroxy-flavone〕,以及咖啡酸和1,4-二咖啡醯奎寧酸(1,4-Dicaffeoylquinic acid)。此外,尚含查耳酮衍生物、水溶性甙、葡萄糖、果糖、氨基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硝酸鉀、硫酸鈣等。 葯用價值 1.用於鼻淵頭痛,風寒頭痛。本品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通竅止痛,用治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常配伍辛夷、白芷、薄荷同用,即蒼耳子散。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者,可與防風、白芷、羌活、藁本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本品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治風濕痹證,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秦艽、蠶砂、萆區等同用,泡酒服,如史國公葯酒。此外,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葯同用,治風疹瘙癢。又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毒性 中毒機理 全株有毒,幼芽和果實的毒性最大,莖葉中都含有對神經及肌肉有毒的物質。其中毒機理尚未完全清楚。種仁和子葉含毒蛋白、毒甙等可能是主要的有毒成分,可損害心、肝、腎及引起出血。中毒原因主要是誤食蒼耳果實或幼苗(誤為豆芽)。若要作為葯用,請去看醫生,並嚴格遵照醫囑。蒼耳中毒的潛伏期因食入物不同而異,一般為2~3天,快者4小時即發病。例如,直接吃生蒼耳子者食後4~8小時發病,食蒼耳子餅者10~24小時發病,食幼苗者,1~5天發病。 解毒方法 1.無胃腸道出血時,可催吐,用1:5000高錳酸鉀液洗胃,內服硫酸鎂導瀉,若服大量超過4小時者,應及早用1%~2%食鹽水作高位灌腸。 2.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並大量飲糖水。如有心力衰竭、肺水腫及尿閉者應限制輸液量。 3.有出血時給以補血維生素K等止血劑,必要時輸血。 4.肝臟提醒明顯損害時,可給激素及補血維生素B1、B12、C等保肝葯物養生。在治療檢測期間暫禁脂肪隆胸類食物皰疹,其他對症治療檢測。 5.甘草30g、綠豆120g,煎湯內服。 6.板藍根120g,水煎分2次早晚服。 7.蘆根60g,綠豆30g,金銀花15g,葛花9g,甘草9g,水煎2次,合並一起,每日早晚分服,連服3~6劑。 8.有腸胃偏癱道出血常識症狀時,用甘草30g,遠志9g,沙參15g,血餘炭9g,三七粉1.5g(沖服),水煎2次,合並一起,每4小時1次,2次服完,連服2~6劑。 9.針灸問答 (1)解毒:取曲池、三陰交。 (2)牙關緊閉:取頰車、合谷。 (3)細菌嘔吐、腹痛取中脘、內關、足三里。 (4)昏迷:取人中、承漿。 (5)嘔吐呼吸困難:取內關。 中毒預防注意 1.不可與豬肉共食。 2.不宜做蒼耳餅吃,更不得隨意生食嫩葉或果實。 3.嚴格掌握劑量,按醫囑服用。 [編輯本段]2. 蒼耳---中葯學 別名 卷耳、葹、苓耳、胡葈、地葵、枲耳、白鬍荽、常枲、爵耳、耳璫草、常思、常思菜、羊負來、只刺、進賢菜、道人頭、喝起草、佛耳、縑絲草、野縑絲、野茄、豬耳、痴頭婆、虱麻頭、粘粘葵、白痴頭婆、刺兒顆、假矮瓜、白豬母絡、疔瘡草、野紫菜、野落蘇、狗耳朵草、蒼子棵、青棘子、菜耳 蒼耳植物來源 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帶總苞的果實。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粗糙,有短毛。葉互生,三角狀卵形,長6~10cm,寬5~10cm,先端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缺刻或3~5淺裂,有不規則粗鋸齒,兩面有粗毛;葉柄長3~11cm。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狀,5齒裂;雌花序在下,卵圓形,外面有鉤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蒼耳 中葯採制 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實,曬干,去刺,生用或炒用。需碾去刺,或再炒黃。 中葯性狀 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1.5cm,直徑0.4~0.7cm。表面黃棕色七黃綠色,有鉤刺。頂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質硬而韌,2室,各有1枚瘦果,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紋。種皮膜質,淺灰色,子葉2枚,有油性。氣微,味微苦。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別錄》:"苦辛,微寒,有小毒。" ②《葯性論》:"味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微寒澀,有小毒。" 歸經 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毒性較大。炒食種子25—400g可引起中毒,多在4-5小時至3天內出現症狀。蒼耳子中毒的報道很多,嚴重的造成死亡。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便秘或腹瀉、心率減慢、精神萎糜、全身無力、多汗或無汗、嗜睡或煩躁不安、瞳孔擴大等;嚴重者肝腎檢查有損害,肝大、黃疸、廣泛性出血,昏迷、抽搐、心力衰竭、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家畜食後也引起中毒,尤以豬和牛為多。症狀有抑鬱、慪氣、脈搏急速、體溫下降、呼吸困難以致死。 主治 感冒;頭風;頭暈;鼻淵、目赤、目翳、風溫痹痛、拘攣麻木、風癩、疔瘡、疥癬、皮膚瘙癢、痔 蒼耳瘡、痢疾、祛風散熱,解毒殺蟲。 濕痹拘攣, 散風除濕,通竅止痛。 《別錄》:"治膝痛,溪毒。" 《葯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唐本草》:"主大風,癲癇,頭風,濕痹,毒在骨髓,除諸毒螫,殺疳濕匿,主腰膝中風毒。亦主猘狗毒。" 《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履巉岩本草》:"去風活血。" 《綱目》:"善通頂門連腦。" 《天寶本草》:"去風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膚瘙癢,風濕症。" 《廣東中葯》II:"治紅雲血癬,痰火核,感冒,鼻淵。" 《本經》:「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跡」 《要葯分劑》:「治鼻淵鼻首,斷不可缺,能使清陽之氣上行巔頂也。 用法用量 煎服,3 ~10g 。或入丸散。內服:煎湯,6-12g,大劑量30-60g;或搗汁;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葯理 本品含含蒼耳甙(xanthostrumarin)。葉含蒼耳醇(xanthanol)、異蒼耳醇(jsoxanthanol)、蒼耳酯(xanthumin)等。甙類物質有顯著降血糖作用;煎劑有鎮咳作用;對心臟有抑製作用,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有一定抑製作用,並有抗真菌作用。本品有一定毒性,成人服用量超過100g可致中毒,主要症狀為頭暈、嗜睡、昏迷、全身強直性痙攣,並出現黃疸,肝腫大、肝功障礙、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重則呼吸、循環、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附方 ① 治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陰干為末,如常酒服一大錢。(《斗門方》) ② 治中風傷寒頭痛,又療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療本草》) ③ 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蒼耳嫩苗葉一斤,酥一兩。先煮蒼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盞半,煎豉取汁一盞半,入蒼耳及五味,調和作羹,入酥食之。(《聖惠方》蒼耳葉羹) ④ 治赤白下痢:蒼耳草不拘多少,洗凈,以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湯下。(《醫方摘元》) ⑤ 治目上星翳:鮮蒼耳草,搗爛塗膏葯上貼太陽穴。(《浙江民間草葯》) ⑥ 治大風及諸風疾:蒼耳不以多少,碾為細末,用大風(子)油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荊芥茶送下,不拘時候服。(《履巉岩本草》) ⑦ 治癩:嫩蒼耳、荷葉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袖珍方》) ⑧ 治疔腫,出根:蒼耳燒作灰,和臘月豬脂封之。(《本草拾遺》) ⑨ 治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蒼耳草絞取汁以漬之。(《千金方)) ⑩ 治中耳炎:鮮蒼耳全草五錢(乾的三錢)。沖開水半碗服。(《福建民間草葯》) ⑾ 治疥瘡痔漏:蒼耳全草煎湯熏洗。(《閩東本草》) ⑿ 治風疹和遍身濕癢:蒼耳全草煎湯外洗。(《閩東本草》) ⒀ 治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膏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摘元方》) ⒁ 治花蜘蛛毒咬人:野縑絲,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元方》) ⒂ 治蟲咬性皮炎:鮮蒼耳莖葉、白礬、明雄各適量。共搗成膏,外敷螫咬處,固定。(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麻風 對改善症狀有較好作用,用葯後能使患者結節消失,恢復正常皮膚,或紅斑顏色變淡、范圍縮小,面部、耳垂浸潤性損害減輕,脹大的尺神經變細變軟,手足活動靈活,部分恢復知覺。麻風桿菌也有減少趨勢。病理浸潤亦稍有進步。但上述療效多發生在用葯後3~4月之間,以後進步便不明顯,且有部分病人發生新生損害,少數病人繼續用葯至12~15個月又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不及初期效果明顯。因此認為蒼耳草宜與碸類葯或氨硫脲同時服用或交替服用,以期收到較滿意的效果。劑量及用法:目前尚無統一的劑量標准。一般採用新鮮蒼耳草製成浸膏丸或片內服。浸膏丸每粒相當於生葯1~2兩或4兩。開始用4兩,每日1次,3日後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輕重逐漸增加用量,最多每日16兩,2次分服;有的每日用8~24兩,連服3個月,休息兩周;也有主張每日用12兩,3次分服,若出現副作用可酌量減少,如無不良反應而見效遲緩者,可酌情漸增劑量。副作用有食慾減退、便秘,及發熱、神經症狀等,但均較輕微。有人指出:在服用大劑量時,應注意安全,以免發生中毒事故。 ②治療慢性鼻炎 據50餘例臨床觀察,有效率在50%以上。具有抗過敏作用。對急性副鼻竇炎也有效果。用法:蒼耳全草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當於生葯2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③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蒼耳草2兩(乾的1兩),煎服,每日1劑。輕者3~5天,重者7~10天即可見效。 ④治療早期血吸蟲病 用蒼耳全草2兩,檳榔1.5兩,煎成6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連服10天。治療32例,患者一般體征均見好轉;3個月後28例曾復查大便,血吸蟲卵陰轉率為78.6%。常見的葯物反應有腹痛、腹瀉、頭暈和惡心等。 3.蒼耳---作家 人物簡介 蒼耳,本名李凱霆,作家,評論家。 生於合肥,籍貫安徽省無為縣。 1959年生,曾就讀於池州師范專科學校。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主要從事詩歌、散文隨筆和理論批評的寫作,曾獲香港《現代詩報》首屆世界華文詩歌臨工論文獎(1993年),《詩歌報月刊》「中國當代詩壇跨世紀實力詩人詩歌集結」銀獎(1994年)等。2007年出版隨筆集《紙人筆記》。 主要詩作 有長詩《馬術》、《傻瓜、泥俑或私人筆記》,並有大量短詩散見於《詩歌報月刊》、《星星》、《詩刊》、《花城》、《山花》等刊。詩作入選國內多種選本。文藝理論專著一部。 主要論文及評論 有《反向之途》、《中國二十年先鋒詩片論》、《先鋒性與後衛性》、《論現代漢詩寫作的元文學傾向》、《詩為何與詩何為》約二十萬字,發表於《詩探索》、《詩歌報月刊》、《詩神》、《新詩界》、《中西詩歌》、《揚子江詩刊》、《書屋》、《詩歌與人》、《中外詩歌研究》、《文景》等刊,入選《中國新詩年鑒》,曾獲香港《現代詩報》首屆世界華文詩歌臨工獎論文二等獎(1993年)。 散文作品 主要有《布景》、《向南,向南》、《馬燈》、《土豆會不會飛》、《英王府內外》約兩百餘篇,主要刊載於《百花洲》、《清明》、《江南》、《天涯》、《散文》、《中華散文》、《博覽群書》、《散文百家》、《飛天》、等刊,作品曾被《中華文學選刊》轉載,並入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散文》、《散文精選集1996-2001》、《散文2003年精選》等選集。 [編輯本段]4.《蒼耳》---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書名:《蒼耳》 作者:樂小米 定價:20元 出品方:魅麗文化 出版社: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內容簡介 《蒼耳》這個長篇小說的原型小A姑娘,小時候不幸被拐賣到偏遠山村,後來開始了其命運坎坷、顛簸而又短暫的一生。 故事中主人公許暖(阮阮)命運坎坷、身世凄涼; 她的命運從來不由自己掌控,出生時遭母親遺棄,6歲被人販子拐賣至偏遠山村。 她如同平凡的蒼耳,沉默地跟隨,沉默地等待,卻終被棄之天涯,再也找不到家;她流落紅塵,顛簸輾轉,命運卻讓她淪為一枚棋子,從此,陷入一場愛恨情仇糾葛的漩渦中,誰終能許她一世的溫暖?以一個平凡女子的青春、愛情傳奇為藍本,關於「命運」的深入思考和探討,關於人性的犀利剖析和透視。青春、愛情,一切的一切,都掙不開命運這張網。 圖書目錄 【引子】 愛情有時候不比誰愛的更深,誰愛的更長,比的是誰愛的更賤。 【第一章】庄生曉夢 賜我相遇一場,卻不賜我愛情一場。 賜我愛情一場,卻不賜我地久天長。 【第二章】罌粟今生 這世間, 有沒有一場愛情, 一個人, 讓你肯為他不管不顧病入膏肓? 【第三章】 蒼耳前世 我就像蒼耳一樣, 想隨你到天涯, 你卻將我丟失在十六歲的那個夜晚, 於是,我再也找不到家。 【第四章】 滄海月明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五章】丁香空結 於這一生, 你我彼此錯過了一步, 便註定錯過一生。 【結局】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社會影響 全國首部關注「被拐賣兒童」的殘酷青春小說。 也是故事主人公真實原型——小A姑娘的青春祭奠書! 作者簡介 樂小米: 原名紀偉娜,青島人,80後作家,「暢銷女王」;《花火AB》《許願樹》《公主志》《仙度瑞拉》等知名校園青春文學雜志的王牌寫手,曾一個月內拿下大江南北近10家青春文學雜志的讀者反饋票選第一名。國內青春文學領域獨具一格的青年作家,個人風格鮮明突出,被媒體和業內人士譽為「草根式殘酷青春文學代言人」、「眼淚女王」。最新作品《蒼耳》即將出版上市。2004年被《花火》主編小獅慧眼發掘,後被培養成《花火》最具人氣的寫手、魅麗文化最有號召力的長篇作者。其代表作《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系列累計銷量已至30萬套;網路貼吧人氣居高不下,位列文學藝術人物第13名;人氣指數並肩當紅女作家落落、饒雪漫、明曉溪。其博客擁有高達520多萬次的點擊量。擁有「米飯」數百萬,受到熱烈追捧。2009年8月,最新作品《青城》由記憶坊打造兩年之久,首印12萬冊,目前銷售情況也十分樂觀。 她筆下的世界痛並唯美著,故事架構宏大,作品紮根與現實社會,深挖人性,世間百態描摹得真實慘痛。講述的不是王子、公主夢幻綺麗的故事,而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凡孩子最真實感人的青春,草根、殘酷。作品一出版就以強悍震驚的真實感席捲整個青春校園文壇。文字辛辣俏皮,故事卻直指人心,前一秒讓讀者捧腹大笑,而下一秒就淚如雨下。在殘酷與幽默之間轉換得游刃有餘,青春在她筆下,浮華盡退直抵你內心最深處。 創作背景 草根殘酷青春代言人、眼淚女王樂小米新作。全國各大媒體及數百萬讀者密切關注,首部關注「被拐賣兒童」的殘酷青春小說,一本獻給命運坎坷的女子——小A姑娘的青春祭奠書。2007年,小A姑娘因為《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成為「米飯」,她找到了樂小米,講述了自己悲慘的遭遇。 2008年,樂小米見到了身患絕症的已住院的小A姑娘。 2009年初,經過兩年多時間,到小A姑娘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尋訪,作者樂小米開始書寫了這個故事,來實現小A姑娘的遺願。這是我寫過的最慘烈的一場愛情,慘烈到來不及悲傷,來不及流淚。謹以此故事,獻給人世間那些沒有來得及說出口的——我愛你。 評價 開始喜歡樂小米,像當初喜歡四維(郭敬明)的文字一樣,哀傷中有那麼濃的幸福的味道。 ——love 淚 本人從2006年開始在花火看到小米的文,偶就知道,這個女子將會是我一生的摯愛。從涼生,到青城,還有她的成熟,都是我所喜歡的,所以愛她的人繼續支持她吧。 小米,最浪漫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永遠不放開你!米妞加油!米飯永遠挺你雞翅米加油 ——孫墨陌 上高一時、豬妞第一次帶我接觸花火時、喜歡米妞的文、喜歡她筆下的人,從和某花一樣錢妞的小仙、帥氣的地瓜王子青衣、神秘又讓人心痛的子寒、到干凈博人心動的涼生、執著遭命運捉弄的姜生、迷人的天佑、邪媚的天恩。美人、白馬、涼生、梧桐、青城、承載著我太多的回憶,那些友情、愛情均伴著我走過單薄的青春,讓人回味… ——鬼念ala 要以小米的生活方式存在!以小米的方式微笑,以小米的方式倖幸福福的快樂下去。當然快樂下去的同時不要讓我們等你等的太辛苦哦! 加油吧,快快寫書不許偷懶哦~ ——午夜迷宮℃朴朴 其實,這些故事都沒有現實悲慘,但是,會流眼淚、會傷心、這就是小米的魔力。我們其實都是像阮阮一樣的孩子,哭道微笑。 ——歪寶不哭 以前如果看過關於風塵女子的故事就特別感動,多少人是為了生計,很喜歡小米的筆法,終於等到她寫有關這類女子的心酸了。 ——我們漸漸走遠 蒼耳原來是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啊,看的我眼淚嘩嘩的掉。蒼耳吧里說了小A姑娘,她還在找她的孟古哥哥。我相信無論是故事還是現實都會有個好結局的!!!小米,是吧? ——金陵舊時夢
㈤ 面癱已經30天,耳部發過皰疹,有頭暈惡心怎麼回事
面癱也叫吊線風、吊斜風、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等。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一直在逐年上升。
對於此症的治療,多數醫院對患者都來者不拒,然而卻根本無把握根治,多數病人在花去昂貴的檢查、治療費後無效而返。如果我們用心,便不難發現很多醫務工作者及社會名人、黨政領導也患此病而得不到痊癒。醫學角度可以對病理解釋的好,但是卻無良方治療。古來民間葯方及醫院均有多種治療方案,如膏葯、針灸、輸液、手術、手術並輔以膏葯等,然治癒率是問題,而對於患者而言,萬一不能治癒則是100%的終生痛苦。
作為全國唯一列入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面癱治療用葯——趙培印面癱膏根據一百多年的治療實踐,認為:人之所以發生面癱(或者說有些人發生面癱的概率高,比如臨床上有人一生發生過三五次面癱的情況),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此人面神經免疫力下降,產生面神經微循環障礙,在這種人體面神經免疫力降低的情況下,受以下原因:1、情緒原因(生氣、害怕、焦慮、緊張);2、受涼(涼風涼水刺激、開窗睡覺、開車窗等);3、感冒、病毒感染;等因素的誘發,就產生了面癱。
臨床上,常見病人的成因有:
1、多數患者發病前患側頭部受到過冷風、冷水等刺激,如吹電扇、遇冷水等。
2、少部分患者病前有過疲勞史,免疫力相對下降。如果遇到情感的相對過大波動,如生氣、害怕、緊張、壓力過大等,則易患此病。
3、少部分患者發病前後有病毒感染跡象,普遍患有感冒、耳炎等症狀。
4、極少數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面癱患史。
5、極少數的孕期、產褥期的婦女相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面癱。
因為面癱病的成因不一,表現症狀也不一樣,用葯也不一樣:
1,情緒原因(生氣、害怕、焦慮、緊張)引起的面癱,沒有疼痛感,僅表現為口歪眼斜。治療時,僅貼用膏葯即可。
2,受涼或者感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的病號,普遍有患病前後的局部頭疼感,一般在耳後及大筋腮骨、眉棱骨疼痛。有的人疼痛感不強,摁壓時方感覺;有的,則很劇烈的。同時,還伴有眼不能閉合,眉不能張揚;甚至於有的病號還存在臉皮腫脹甚至於變薄。對於這種病號,但用膏葯效果可能慢。一般宜加服中葯。
第三部分、趙培印面癱膏的治療原理及診斷手法
趙培印面癱膏採用近百種名貴純中草葯精精製而成,通過穴位滲透,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激活恢復受損癱瘓的面神經,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
與其說是治療,更確切說是對癱瘓的面神經血管進行營養。(此舉避免了其它治療手法在治療面癱上,治標不治本,屢治屢犯,反復發作的問題)在不影響工作生活,不改變自然生活規律的情況下,能徹底治癒各類面癱及後遺症。
㈥ 蛇的資料
蛇是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的總稱。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足、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四肢,無前肢帶,身體表面覆蓋有鱗。部分有毒,但大多數無毒。另有十二生肖中有蛇
蛇屬於爬行綱蛇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長蟲等別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於有鱗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紐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況下尾很短,並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口內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雖可以這么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的毒蛇有莽山烙鐵頭、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練等。
沒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護動物。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
那麼,蛇沒有腳,怎麼能爬行呢?實際上,蛇不僅能爬行,還爬行得相當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於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
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
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另外蛇是有聽覺的!只不過它們的聽覺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結構十分簡單,只有內耳,沒有外耳及鼓膜結構,所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
生活習性
蟒蛇(12張)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棲息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立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象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品種而異。
消化食性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但更多是神經毒素和血液毒素等。
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蛇5~6分鍾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年)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毒蛇還可靠它們的毒牙來注射烈性毒液,使獵物被咬後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裡,用牙齒卡住動物身體,然後憑借下頜骨作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地吞下去。當其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便往咽部送進一步,繼之另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往咽部送進一步。這樣,由於下頜骨的不斷交互向後轉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蛇喜歡偷食蛋類,有些是先以其身體壓碎蛋殼後才進食。但也有些蛇類,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後端或借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後盡量把口張大將整個蛋吞進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類食蛋蛇,具有特殊適應食蛋的肌體結構。它們頸部內的脊椎骨具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牆,在咽內上方形成6~8個縱排尖銳鋸齒,當把蛋吞進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進行「鋸蛋」把硬蛋殼鋸破,並且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送到胃裡;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嘴裡吐出。
編輯本段蛇的作用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蛙(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里、田野中,甚至於在水裡,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裡,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著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會圍上來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飽覽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帶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瞧著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蛇總還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些神秘之感。蛇之大集(20張)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以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後,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裡,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著。其中特別是恐龍,非常繁盛,什麼角龍啦,鴨嘴龍啦,劍龍啦,霸王龍啦,形形色色的龍,到處都是。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里,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後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鱉、鱷、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裡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徵,變成了蛇;另有一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由於沒有具備蛇的特點,到現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這一類沒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後登上生命舞台的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早些。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於2700萬年。如果地球的歷史像一部放映2小時的電影,那麼,要到末了5分鍾,銀幕上才出現蛇,最後1分鍾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測,人類的祖先古猿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是有機會遇到樹棲的蛇的。後來森林逐漸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觸蛇的機會就更多了。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後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當原始人類從古人進化為新人的時期,便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入血族群婚的階段,這就產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廣的組織。無論是在亞洲、歐洲,還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會幾乎都曾有過這種制度。氏族是原始共產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採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圖騰觀念的產生,往往和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美洲海灣部落中的契卡薩人,以漁獵為生,就有野豬氏族、鳥氏族、魚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農業為生的,就有煙草氏族和蘆葦氏族。圖騰不僅是氏族的徽號,也包含著原始宗教的內容。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起著維護氏族內部團結統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員堅決不吃作為本氏族圖騰的那種動物,其所以如此,顯然也是受到圖騰崇拜觀念的影響。蛇(16張)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也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裡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還要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塗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且歌且舞,歌唱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圖騰崇拜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像;從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頭、鳥獸的圖像,這些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於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
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主要為肺,皮膚輔助呼吸。
編輯本段種類及習性
目前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有650多種。中國蛇類216種,毒蛇65種。
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線蛇,是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只有蛇(10張)9cm長,最長的線蛇王也不過11.94cm。最大的毒蛇是眼鏡王蛇,最長達6m。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一般都超過5m,最長的可達7m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則更大,體重100多公斤。世界上最毒的蛇為內陸太攀蛇,無論運動速度,毒液毒性還是攻擊力,都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世界上還存在著一種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誤以為海岸太攀蛇更厲害,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較內陸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國湖南宜章莽山地區發現「青龍」屬蝮亞科烙鐵頭屬,並將其命名為「莽山烙鐵頭蛇」,僅存幾千條,堪稱一代「國寶」。 其實在我國還有很多比莽山烙鐵頭還珍稀的蛇的。
蛇非常聰明靈活,故《聖經》上有「溫馴如鴿子,靈巧如蛇」之說。蛇的捕食本領相當高強,能吞進比自己大許多倍的食物。我國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傳說,說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後才吐出骨頭。非洲有一種食蛋蛇,還沒有人的手指粗,卻可以吞進雞蛋和鴨蛋,吃完蛋清和蛋黃後,還能吐出蛋殼;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綠色,舌尖上長有果子形的圓舌粒,跟櫻桃相似,小鳥誤認為是果子,因啄食而喪生;東南亞和非洲魯什馬河流域的飛蛇,其肋骨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滑翔時能展開,使身體呈扁平狀,故能從樹枝高處躍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時快得像離弦的箭,能吞食飛行的小鳥;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於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沖刺,追趕逃跑的獵物。
其實蛇類記憶力根本不好,也不會有報仇這么一種說法,古書上曾記有「隋侯見傷蛇而醫之、活之。蛇愈而去,銜夜光珠以報」的佳話,現實生活中也有蟒蛇「龍龍」救人,家蟒在洪水裡救了小孩,家蟒在洪水為人帶路,海南蟒蛇抓小偷照顧小孩等事件。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就有耍蛇的職業,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條條蛇裊裊起舞,舞姿靈活柔美,引人入勝。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還可以馴養成家蟒,負責守家和「照看」幼兒。印尼佛羅勒斯島上居民飼養的無毒蛇能隨同主人一起下地幹活。種子入土後,它便守在地里,驅趕啄食種子的野鳥;樹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頭,甩動尾巴,將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國家還利用毒蛇來守衛金庫。他們除了使用現代化的裝置外,再放進一兩條劇毒蛇,使盜金者望而生畏。更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環。非洲喀麥隆西部,有一種細如手指的「銀槍蛇」,花紋極美。當地婦女捕獲後拔去毒牙,將蛇尾紮成小圓圈,繫上細線穿在耳垂上。銀槍蛇時時昂起頭,吐出火紅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全身是寶:蛇肉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為餐中佳餚;蛇膽、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蛻,乃至蛇血、蛇腸雜等均可入葯治病;將蛇浸制葯酒,能治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等症;五步蛇還是治療頑固性瘙癢和麻風的傳統要葯。蛇膽非常名貴,能驅風除濕、明目益肝。蝮蛇乾粉可治惡性腫瘤、風濕症,若配以草葯,有延年益壽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寶,可製成鎮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葯。蛇毒遠比黃金還貴,1g蛇毒價值數萬美元,所以我們要保護蛇。
蛇曾是人們崇拜的一種動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就有9個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將響尾蛇作為民族標志。澳洲的華倫姆格人有一種圖騰崇拜儀式。儀式上,人們用顏料塗抹全身,扮成蛇的樣子且歌且舞,謳歌蛇的歷史與威力,祈求蛇神護佑。原始社會解體後,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相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