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穴位按摩祛斑的二:內分泌型雀斑按摩手法
1、 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是人體較重要的一項經絡,可參看上述圖內解。從足根部外側開始容向上按摩,再從上至下按摩刺激5遍,在重點穴位,如三焦俞、脾俞、腎俞、心俞、肝俞停留數秒按摩之;
2、 再借用食指力度按壓足小趾爪甲外束骨穴,按摩頻率約1次/秒,按壓10次即可;
3、 找准腰背部中線處督脈位置,推拿按摩的方式從上至下按摩5遍;
② 治療雀斑的穴位有哪些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專的溝,一按就感覺到屬痛的地方,有稱為血海的穴位
自己取穴的方法: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拇指食指成45度。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手法:午飯前按摩膝血海穴,有利於祛除臉上的雀斑。每天堅持點揉兩側血海3分鍾,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處有酸脹感即可,要以輕柔為原則。每天上午9~11點效果好,這個時段是【脾經經氣】的旺時,人體陽氣處呈上升趨勢,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
血海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能,能治療一切血病和婦科疾病。能補脾健胃,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按摩一下是非常有好處的。
③ 治雀斑有哪些穴位按摩法
按摩療法治雀斑:1.按擦膀胱經足跟外側,由上而下刺激5次。
2.用拇指按壓束骨穴,每秒1次,共5次。
3.在背部中線部位,由上而下做經線刺激5次,再以脊柱為中線,左右分別向外,用手掌或毛刷做局部刺激10次以上。
4.由雙大腿內側向雙腳跟部,用毛刷刺激10次。
5.沿著肝經循行,從足至腿由下而上按摩,用毛刷或摩擦手掌柔和地做局部摩擦法5次以上。
6.用拇指刺激雙膝內側血海穴,每秒按壓一次,共5次以上。
7.左、右肩胛骨之間由此而下做經線刺激5次,再從經線向外做局部刺激10次以上。
8.用手中三指指腹,沿面部下頦、雙口角、雙鼻側、雙眼球、額部、臉部,如此反復沿線按摩5次以上。
9.放鬆肩部,右手作甩手反彈向上時,右腕內側經下頦彈向左肩上部,再甩手向後,反復做10次。
10.彎曲右手,並攏於右腰脅側,手向肩摸作為基本動作,平衡地向後彎退,共做10次。
11.沿足少陽經,用手掌或毛刷由下而上做輕微的局部刺激。
12.用拇指腹按壓三陰交60次。
13.肩胛骨之間至腰部之間的脊背中線,由上而下做經線刺激5次。然後,左、右雙側向外側局部刺激10次以上。功效:調整臟腑陰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說明:1~4按摩法對青春期前後、妊娠中或產後出現雀斑效果較好,對妊娠婦女動作不要太大,或請他人按摩。第5~10組按摩法則對中年婦女、更年期婦女、肥胖者針對性較強。11~13組按摩法則較適用於體質陰虛火旺、雀斑久治不愈的患者。
④ 化瘀通絡、祛斑活血艾灸哪些穴位
也可以在復乳房上直接用制艾條做溫和灸,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或手持艾條熏灸。除艾灸乳房部位外,還可以配合艾灸三陰交,太沖和天宗穴,這些穴位也是輔助治療的一些常用穴位。
當然在治療過程中的繁瑣程序,只有我們經歷過的人才會有體會。如果你還沒有做好准備,請不要選擇艾灸。
⑤ 臉部哪個穴位袪黃褐斑
茄子祛斑★
①將一個新鮮茄子切片;
②用茄子的汁液擦皮膚有色斑的地方,或者直接用茄子皮敷臉。
效果:用這個方法一天擦三次,四五天左右就可以看到效果。因為茄子中含有維生素P,它有軟化毛細血管的作用;同時茄子中還含有維生素C,可以抑制酪氨酸酶,阻止黑色素的生成,有美白、祛斑的作用。
★絲瓜祛斑★
①拿一條絲瓜晾曬,曬干以後將絲瓜研末;
②每晚睡前用絲瓜粉調的水塗臉,第二天早晨起床用溫水洗掉就可以了。
③塗臉前也可以在絲瓜水中加入一些蜂蜜,這樣可以去皺,不過就不能過夜,需二十分鍾後洗掉。
效果:絲瓜內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抗環血酸,尤其是磷、鈣、鐵的含量非常豐富,此外還含有木糖膠和植物黏液等物質,絲瓜中含有的這些物質對皮膚都是有比較好的保健效果的,而且絲瓜還有漂白的效果。如果長期使用絲瓜水塗臉,可改善皮膚細膩白度、淡斑祛斑。
★西紅柿祛斑★
①將新鮮的西紅柿搗爛,變成番茄醬汁,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加一點蜂蜜攪勻;
②把壓縮面膜紙放入番茄汁中浸泡;
③在泡好的面膜紙的其中一面塗上一些番茄肉醬;
④用塗了番茄醬的一面朝上,沒塗的一面敷臉;
⑤二十分鍾以後就可以摘下去洗臉了。
效果:一般剛敷完就可以感覺面部肌膚白嫩水潤了些。因為西紅柿含有谷胱甘肽,而谷這種物質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產生,從而使沉澱的色素減退甚至消失。如果能夠堅持使用這個祛斑方法,就可以看到不錯的祛斑效果。
★檸檬祛斑★
①將檸檬研碎,倒入適量的硼砂末和白砂糖;
②攪拌均勻,裝入干凈的瓶中密封存好;
③三天後,將瓶子打開,每天早晚各取少許沖水喝。
效果:這個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雀斑消退,如果本身沒有斑的人,也可以讓皮膚更加的白嫩。因為檸檬可以白嫩肌膚,防止皮膚血管老化,還可以消除面部色斑。不過這個方法會容易刺激皮膚過敏,所以敏感性肌膚慎用。
★香蕉祛斑★
①把香蕉去皮搗爛成香蕉泥;
②倒入一些牛奶和水;
③用配好的香蕉牛奶輕輕地拍打臉部,最好能敷在臉上;
④二十分鍾後,就可以用溫水洗臉了。
效果:香蕉面膜去除面部痤瘡以及雀斑的效果非常好,堅持使用還可以軟化角質、凈白皮膚,使肌膚更清爽潤滑,牛奶也有美白的作用。這個方法剛用完一般就能發現皮膚白皙了些
⑥ 按摩人體的哪些穴位能治雀斑
(1)按擦膀胱經足跟外側
⑦ 打穴位就可以祛斑美容,這些穴位原來藏的這么深
按摩穴位可以祛斑美容,選擇一個穴位輕拍或按摩。沒有必要每天按摩,秘方是堅持下去。只要你堅持按摩或輕叩穴位,你一定會得到美容、保健和養生的效果,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打穴位就可以祛斑美容,這些穴位原來藏這么深,至於是哪些穴位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五個,感興趣的話一起來看看吧~
第五個,足三里,外膝在眼睛下方3英寸,脛骨外側有一個橫向手指。該穴位具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調理脾胃、強身健體、抗衰老、祛斑養顏的作用。 每天花幾分鍾按摩這些主要穴位,受益匪淺。
⑧ 雀斑怎樣治
雀斑的話你可以用千白氫醌乳膏來緩解一下它的斑點。反正我身邊很多姐妹都在用。
⑨ 臉部祛斑排於應該在什麼穴位
胡蘿卜汁
將鮮胡蘿卜研碎擠汁,取10毫升~30毫升,每日早晚洗完臉後,用鮮汁拍臉,待干後用塗有植物油的手輕拍面部。此外,每日喝1杯胡蘿汁也有去斑作用。因為胡蘿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具有滑潤、強健皮膚的作用,並可防治皮膚粗糙及雀斑。
番茄汁
每日喝1杯番茄汁或經常吃番茄,對防治雀斑有較好的作用。因為番茄中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從而使沉著的色素減退或消失。
雞蛋祛斑
取新鮮雞蛋一枚,洗凈揩乾,加入500毫升優質醋中浸泡一個月。當蛋殼溶解於醋液中之後,取一小湯匙溶液摻入一杯開水,攪拌後服用,每天一杯。長期服用醋蛋液,能使皮膚光滑細膩,掃除面部所有黑斑。
⑩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臨床表現為患處初感灼癢、緊張,數小時後出現紅斑,迅速變為粟粒至綠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皰,皰破後露出糜爛面,數日後乾燥結痂,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淺瘢痕。附近淋巴結腫大。本病好發於口角、唇緣、鼻孔周圍、口腔黏膜、扁桃體、生殖器部位及臀部、會陰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陰交。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進入人體,侵犯外胚層結構及感覺神經系統的組織而發病。常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將要發疹的部位出現癢感、感覺過敏、灼熱及疼痛。經約1~3日局部發生紅斑,繼之出現簇集性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一個或數個水皰群,數日後皰液破裂後表面乾燥結痂,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斑。附近淋巴結腫大。皮疹多發生於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常見於胸部、面部、頸部、腹部皮膚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經痛為本病的又一特徵。發疹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頭部:太陽、陽白、下關、翳風、頰車、地倉。
2上肢部:曲池、外關、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基本特點是皮疹的多形性、對稱性,易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呈多形性,如紅斑、小丘疹、小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結痂、皸裂、鱗屑、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抓痕。這些皮損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或某些皮損為主。急性期皮損可有紅斑、丘疹、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及結痂,病程較短。亞急性濕疹以小丘疹、鱗屑、結痂為主,偶有丘皰疹、小水皰。慢性濕疹皮損多表現為乾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可見色素沉著或脫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刺激後發生的炎症反應。當皮膚受到強酸、強鹼等刺激性較強的物質刺激後則在短時間內發病。輕者局部呈現淡紅至鮮紅斑片,輕度水腫,斑上有密集的針尖大紅丘疹;重者局部呈現腫脹明顯的紅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皰,甚者出現大皰。當病變波及到或發生於眼瞼、口唇、包皮、陰囊等處則水腫明顯,皮膚光亮,表面紋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癢,局部灼熱或脹痛,若去除接觸物,可痊癒。再接觸致敏物可再發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池、曲澤、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葯疹
葯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皮膚、黏膜反應稱為葯疹,又稱葯物皮炎。臨床表現有:①紅斑類葯疹,皮損以紅斑、紅斑丘疹為主。類似蕁麻疹樣、猩紅熱樣、麻疹樣或多形紅斑樣。②水皰類葯疹,皮損以水皰、大皰為主。兼見紅斑、斑丘疹、丘皰疹等。③皮炎類葯疹,用葯後加上光線照射,在皮膚裸露部位或其他處出現濕疹樣皮疹。④固定性葯疹,皮疹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斑或紫紅斑,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可發生於口唇與口角、龜頭、肛門、手背、足背、軀干、趾指間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澤、內關、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皮損常突然發生,先有皮膚瘙癢,隨即起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皮膚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此起彼伏,皮損可隨瘙癢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腸道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症狀可有發熱。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容易復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的損害,初期時為點滴狀棕紅色斑點或斑丘疹,表皮覆蓋著多層銀白色鱗屑,以後逐漸擴展,邊界清楚。損害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側、肘膝關節、頭皮和骶骨部位為常見。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腎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神門。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飛揚。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以好發於軀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紅,略起白屑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其皮損多呈玫瑰紅色,其上鱗屑如糠似秕,故稱為玫瑰糠疹。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全部皮膚病的31%。全年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相當廣泛,多在10~40歲。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魚鱗病
該病為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疾病,由軀干、四肢有魚鱗狀鱗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有家族史及明顯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出生時症狀往往不顯著,生後數月,手背及四肢伸側出現皮損,漸漸波及軀干、四肢屈側,頭皮可有輕度鱗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關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初發時,僅有瘙癢感,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無原發性損害,只有瘙癢及因瘙癢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害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老年及成年人,多見於冬季。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
【拔罐部位】
1背部:腎俞。
2腹部:關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其初起損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稱為粉刺。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於女性,病程長久,發病緩慢,30歲以後病情逐漸減輕或自愈。痤瘡以面、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豐隆、內庭、厲兌、陰陵泉、三陰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以鼻部發紅,上起丘疹、膿皰及毛細血管擴張,形似酒渣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本病皮損常呈玫瑰紅色,且形類痤瘡,故又有玫瑰痤瘡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日久生有鼻贅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面部:印堂、迎香、承漿、絲竹空、顴髎。
2上肢部:支溝、養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內庭。
雀斑
雀斑是一種以鼻面部發生褐色斑點為特徵的皮膚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點,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發於學齡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至青春期以後可達頂峰。女性多於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點為主要症狀,常發生於暴露部位,如鼻面、頸、手背、肩背上方等處對稱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腎俞。
2下肢部:血海、陰陵泉、足三里。
黃褐斑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發生黃褐斑片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妊娠婦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黃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稱。因為黃褐斑的形狀常似蝴蝶,所以又名為蝴蝶斑。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生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二者之比為3∶1~4∶1。妊娠3~5個月的婦女尤為多見。臨床表現皮損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以皮膚上出現後天性色素脫失斑為特徵的疾病。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頸、生殖器附近為多,皮損色素脫失處呈乳白色。白斑面積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為炎症型、神經型和自體免疫型3種類型。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