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怎麼記
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①②③④⑤⑥
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WBC)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減少:①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②應用磺胺葯、解熱鎮痛葯、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制劑、抗腫瘤葯等; ③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
增多:①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後,以及新生兒和嬰兒。②各種細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葯、催眠葯等化學葯物的急性中毒。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中性粒細胞0.50~0.70(50%~70%)
中性粒細胞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細胞,在白細胞中總數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殺滅病毒、瘧原蟲、隱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的作用。
增多:①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如尿毒症)、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葯、有機磷中毒。;
減少:①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②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③抗腫瘤葯、苯二氮類鎮靜葯、磺醯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葯、抗真菌葯、抗病毒葯、抗精神病葯、部分非甾體抗炎葯等。
嗜酸性粒細胞0.01~0.05(1%~5%)
增多:①過敏性疾病;②皮膚病與寄生蟲病;③血液病。
減少:①疾病或創傷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②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嗜鹼性粒細胞0~0.01(0%~1%)
增多:①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②創傷及中毒:脾切除術後;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
減少:①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
淋巴細胞0.20~0.40(20%~40%)
絕對增多:①傳染病;②血液病。
減少:①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0.03~0.08(3%~8%)
增多:①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結核、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瘧疾、黑熱病。 ②血液病 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
紅細胞計數(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增多:(1)相對性增多 見於連續性嘔吐、反復腹瀉、排尿過多、休克、多汗、大面積燒傷,由於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濃度相應增多,僅為一種暫時的現象。
(2)絕對性增多 見於:①生理性增多,如機體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兒、新生兒、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償性和繼發性增多,常繼發於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山病和腫瘤(腎癌、腎上腺腫瘤)患者;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紅細胞計數可達(7.0-12.0)×1012/L
減少:①造血物質缺乏,由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鐵、葉酸、維生素等造血物質不足,或蛋白質、銅、維生素C不足均可致貧血。②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發性或由葯物、放射線等多種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症骨轉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③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 如先天失血或後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出血等。④繼發性貧血 如各種炎症、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等。
續表: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①②③④⑤⑥
血常規
血紅蛋白(Hb)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測定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
增多:①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等;②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減少:①出血;②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是由慢性反復出血所引起,如胃潰瘍病、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等。
血小板計數(PLT)
男性、新生兒(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
減少:①血小板生成減少,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等;②血小板破壞過多,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等;③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④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出血性疾病(血友病,壞血病);⑤用葯,甲碸黴素有骨髓抑製作用
增多:①創傷,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後、骨折、出血後,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②其他疾病。
紅細胞沉降率(ESR)
Westergren法,
男0~15mm/h
女0~20mm/h
增快:①生理性增快,見於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②炎症,風濕病、結核病、急性細菌性感染;③組織壞死及損傷,如心肌梗死等;④惡性腫瘤;⑤高球蛋白血症。
減慢:①主要見於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降低時,如相對性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晚期
尿常規
尿酸鹼度(pH)
增高:①代謝性或呼吸性鹼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長期嘔吐、草酸鹽和磷酸鹽結石症、腎小管性酸中毒等。②應用鹼性葯物,如碳酸氫鈉、乳酸鈉、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 值增高。
降低:①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尿酸鹽和胱氨酸結石、尿路結核、腎炎、失鉀性的代謝性鹼中毒、嚴重腹瀉及飢餓狀態。
②應用酸性葯物,如維生素 C、氯化銨等,使尿液 pH 值降低。
尿比重(SG)
增高:①急性腎小球腎炎等
降低:①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盂腎炎等
尿蛋白(PRO)
生理性蛋白尿:由於劇烈運動,發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導致。
病理性蛋白尿:①腎小球性蛋白尿,見於急性和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等;②腎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質為主(β-微球蛋白),常見於活動性腎孟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腎小管重金屬(汞、鉛、鎘)損傷;③混合性蛋白尿,(腎小球、腎小管同時受損) 見於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腎臟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異常蛋白質,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現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嚴重損傷及大面積心肌梗死時的肌紅蛋白尿⑤葯物腎毒性蛋白尿 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多肽類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腫瘤葯(甲氨蝶呤)、抗真菌葯(灰黃黴素)、抗精神病葯(氯丙嗪)等。
尿葡萄糖(GLU)
陽性:①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垂體和腎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功能性α、β細胞胰腺腫瘤、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肌梗死等;②飲食性糖尿病;③暫時性糖尿病,劇烈運動之後。
尿膽紅素(BIL)
陽性:①肝細胞性黃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等;②阻塞性黃疸,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結石,膽道腫瘤,胰腺腫瘤。
尿隱血(BLD)
尿血紅蛋白陽性:①心瓣膜手術、嚴重燒傷、劇烈運動、肌肉和血管組織嚴重損傷等。② 陣發性血紅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 腎炎、腎結石、腫瘤、感染、瘧疾、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等。③ 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尿毒症、廣泛性彌漫性溶血、腎皮質壞死等。 ④應用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啉、硝基呋喃類、萬古黴素、卡那黴素、吲哚美辛、秋水仙鹼、吡羅昔康等。
尿肌紅蛋白陽性:①創傷;②原發性肌肉疾病;③局部缺血性肌紅蛋白尿;④代謝性疾病,肌糖原累積病,糖尿酸中毒;⑤酒精、葯物(兩性黴素、海洛因、巴比妥類)中毒。
尿中白細胞(LEU)
增多:泌尿系統感染,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續表: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①②③④⑤⑥
尿沉渣管型
1.急性腎小球腎炎 可見較多透明管型及顆粒管型,還可見紅細胞管型。
2.慢性腎小球腎炎 可見較多細、粗顆粒管型,也可見透明管型,偶見脂肪管型、蠟樣管型和寬大管型。
3.腎病綜合征 常見有脂肪管型,容易見細、粗顆粒管型,也可見有透明管型。
4.急性腎盂腎炎 少見有白細胞管型,偶見有顆粒管型。
5.慢性腎盂腎炎 可見較多白細胞管型、粗顆粒管型。
此外,尿沉渣管型異常尚可見於應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順鉑等葯物所致。
尿沉渣結晶
1.磷酸鹽結晶常見於 pH鹼性的感染尿液。
2.大量的尿酸和尿酸鹽結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
3.尿酸鹽結晶常見於痛風。
4.大量的草酸鹽結晶提示嚴重的慢性腎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5.胱氨酸結晶可見於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遺傳病、肝豆狀核變性可伴隨有胱氨酸結石。
6.酪氨酸和亮氨酸結晶常見於有嚴重肝病患者的尿液中。
7.膽紅素結晶見於黃疸、急性肝萎縮、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8.脂肪醇結晶見於膀胱尿滯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腎盂腎炎患者的尿液中。
9.服用磺胺葯、氨苄西林、巰嘌呤、撲癇酮等葯物,可出現結晶尿。
尿酮體(KET)
陽性:1. 非糖尿酮尿,2. 糖尿病酮尿。
尿肌酐
增加:①內分泌與代謝系統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狀腺功能減退;②消耗性疾病,傷寒,破傷風
減少:①嚴重進行性肌萎縮、貧血、癱瘓;②鹼中毒、腎衰。
尿尿酸
增加:①痛風,或組織大量破壞,核蛋白分解過度;②核蛋白代謝增強;③腎小管重吸收障礙
減少:①腎功能不全②高糖,高脂肪飲食。
尿澱粉酶
增加: 減少:
糞常規
糞外觀
主要影響糞便色澤的因素有:
1.食物:肉食者糞便呈黑褐色;綠葉菜食者糞便為暗綠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糞便呈醬色; 食用西紅柿、西瓜者糞便為紅色;食用黑芝麻者糞便為無光澤的黑色。
2.葯物:口服活性碳、鉍制劑、鐵制劑者糞便可呈無光澤的灰黑色;服用大黃、番瀉葉等中葯者大便呈黃色;服用保泰松、羥基保泰松可使大便變紅或黑色;服用水楊酸鈉可使大便成為紅至黑色;服用利福平可使大便變成橘紅至紅色;服用華法林、雙香豆素、雙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變紅等。
1.稀糊狀或水樣糞便 常由腸蠕動亢進、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見於各種腸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瀉,或急性胃腸炎; 若出現大量的黃綠色稀便並含有膜狀物則應考慮偽膜性腸炎症; 大量稀水便也可見於艾滋病者的腸道孢子蟲感染。
2.米泔水樣便:由腸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常見於霍亂、副霍亂等。
3.黏液便:小腸炎症(黏液混於糞便中)、大腸炎症(黏液附著於糞便表面)等。
4.腖狀便:主要見於過敏性腸炎、慢性菌痢等。
5.膿血便:為下段腸道疾病的表現,主要見於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或結腸癌、阿米巴痢疾(以血為主,呈暗紅果醬色)等。
6.乳凝便:常見於兒童消化不良等。
7.鮮血便:主要見於痔瘡、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8.柏油便:糞便黑色有光澤,為上消化道出血(大於 50ml)後,紅細胞被胃腸液消化所致。
9.白陶土便:常見於阻塞性黃疸等。
10.細條便:主要見於直腸癌等。
糞隱血
陽性: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等
糞膽原
增加:溶血性黃疸。 減少:阻塞性黃疸。
糞便細胞顯微
①白細胞增多:見於腸道炎症、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腸炎和腸道反應性疾病。②紅細胞:痢疾、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常有紅細胞散在,形態較完整;阿米巴痢疾時紅細胞則成堆且被破壞。③吞噬細胞增多:急性腸炎和痢疾。④上皮細胞:腸壁炎症。⑤真菌:大量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白色念珠菌。
續表: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①②③④⑤⑥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轉
移酶(ALT)
速率法:成人<40U/L
①肝膽疾病,傳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動期、肝膿瘍、脂肪肝、梗阻性黃疸;②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時的肝臟瘀血、骨骼肌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③用葯:如氯丙嗪、異煙肼、奎寧、水楊酸、氨苄西林、四氯化碳、乙醇、汞、鉛、有機磷。(常見可致ALT活力上升的葯物)
γ-谷氨醯轉移
酶(γ-GT)
速率法:
男性≤50 U/L
女性≤30 U/L
①肝膽疾病:肝內或肝後膽管梗阻者血清γ-GT上升最高,可達正常水平的 5~30倍,γ-GT對阻塞性黃疸性膽管炎、膽囊炎的敏感性高於鹼性磷酸酶,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炎患者的水平也高,且較其他肝臟酶類上升顯著;慢性肝炎、肝硬化γ-GT持續升高,提示病情不穩定或有惡化趨勢;而逐漸下降,則提示肝內病變向非活動區域移行。原發性肝癌、壺腹癌時,血清γ-GT活性顯著升高。
②胰腺疾病;③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前列腺腫瘤。④抗癲癇葯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天門冬氨酸氨
基轉移酶
(AST)
速率法:成人<40U/L
AST 的測定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
①心肌梗死;②肝臟疾病,在急性或輕型肝炎時,血清 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 ALT,AST/ALT 比值<1,而在急性病程中該比值明顯升高。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時,AST上升的幅度高於ALT,故AST/ALT比值測定有助於肝病的鑒別診斷;③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腎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傷、壞疽、溶血性疾病④用葯:肝毒性葯物(同ALT)
鹼性磷酸酶
(ALP)
速率法:
女性
l~12歲<500U/L;
大於15歲 40~150U/L
男性
l~12歲<500U/L;
12~l5歲<750U/L;
>25歲 45~150U/L
1.肝膽疾病:阻塞性黃疽、膽道梗阻、結石、胰頭癌、急性或慢性黃疸性肝炎、肝癌、肝外膽管阻塞。
2.骨骼疾病:骨損傷、骨疾病、變形性骨炎症(Paget病),使成骨細胞內有高度的ALP釋放入血,如纖維骨炎、骨折恢復期、佝僂病、骨軟化症、成骨不全等,因 ALP生成亢進,故血清 ALP或活性升高。
3.用葯:羥甲戊二醯酶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血脂調節葯)的不良反應,可導致 ALP升高。
總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
總蛋白(TP)雙縮脲法:新生兒46-70g/L;成人60-80 g/L
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新生兒28-44 g/L;成人35-55 g/L
球蛋白:20-30 g/L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1.5-2.5:1
總蛋白
增加:①各種原因脫水所致的血液濃縮,如嘔吐、腹瀉、休克、高熱;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降低: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丟失和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②血清水分增加;③慢性消耗性疾病,結核、腫瘤、急性大出血、嚴重燒傷、甲亢、慢性腎臟病變、腎病綜合征、胸腹腔積液。
白蛋白
降低:①營養不良;②消耗增加;③合成障礙,主要指肝功能障礙。
增高:嚴重失水而致的血液濃縮。
球蛋白
增高: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
降低:合成減少,①生理性減少,出生後到3歲;②免疫功能抑制;③低γ-球蛋白血症。
A/G比值
減少:①比值小於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實質性損害、腎病綜合征等。
病情惡化時,白蛋白逐漸減少,比值下降;比值持續倒置,提示預防後較差。
腎功能
血清尿素氮
(BUN)
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嬰兒兒童1.8-6.5 mmol/L
增高:①腎臟疾病,慢性腎炎、嚴重的腎盂腎炎;②泌尿系統疾病;
降低:急性肝萎縮、中毒性肝炎、類脂質腎病。
腎功能
血肌酐(Cr) Tatte法:
男62~115μmol/L 女53~97μmol/L
血肌酐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確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損害程度。
續表: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①②③④⑤
血生化
檢查
澱粉酶(AMY)
速率法:
血清80-220U/L
主要用於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急性胰腺炎發病後2-12h,血清澱粉酶開始升高,12-72h達到高峰,3-4日恢復正常。澱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聯合測定可提高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特異性和准確性。
磷酸激酶
(CPK)
動態法:
男性25-200 U/L
女性25-170 U/L
增高:①急性心肌梗死;②各種肌肉疾病;③腦血管疾病;④服用羥甲戊二羥基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
降低:肝硬化等。
血尿酸
155-428μmol/L
增高:見於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攝入過多,劇烈運動,禁食。
①痛風、高尿酸血症、急慢性腎炎、腎結核等;②核蛋白代謝增強;③氯仿、四氯化碳、非甾體抗炎葯等。
血糖與
血脂
代謝檢查
血糖(GLU)
鄰甲苯胺法:空腹血糖
成人 3.9-6.1mmmol/L(70-110mg/dl)
兒童 3.3-5.5mmmol/L(60-100mg/dl)
餐後2h <7.8mmmol/L(140mg/dl)
增高:①胰島素功能低下;②導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等;③顱內壓增高、重症腦炎、妊娠嘔吐等;④一些影響代謝的葯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降低:①胰島素分泌過多;②導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減退;③長期營養不良、肝癌、飢餓等;④應用磺醯脲類促胰島素分泌激素
糖化血紅蛋白
增高見於糖尿病、高血糖;降低見於貧血。
血清總膽固醇
(TC)
(兩點終點法)
3.1-5.7 mmmol/L
膽固醇酯/總膽固醇
0.60-0.75
升高:①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症;②腎病綜合征等;③服用避孕葯、甲狀腺激素、皮質激素等。
降低:①甲亢、嚴重肝衰竭、感染和營養不良等;②貧血;
三醯甘油(TG)
一點終點法
0.56-1.70 mmmol/L
增高:①見於長期飢餓或食用高脂肪食品;②大量飲酒可出現假性升高;③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症;④胰腺炎、肝膽疾病等。
降低:甲亢等。
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LDL-ch
兩點終點法
2.1-3.1 mmmol/L
增高:主要是膽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臨床表現為Ⅱa型和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HDL-ch
直接遮蔽法
1.2-1.65 mmmol/L
降低:見於吸煙、肥胖、嚴重營養不良、靜脈內高營養治療及應激反應後。
臨床表現為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症,如腦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肪蛋白血症Ⅰ型和Ⅴ型。
乙肝血
清免疫
學檢查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陽性:①慢性或遷延性乙型肝炎活動期,與HBsAg感染有關的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②慢性HBsAg攜帶者。
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sAb)
陽性:①乙肝恢復期,或既往曾感染過HBV,現已恢復,且對HBV有一定免疫力。②接種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陽性:①乙肝患者的病情為活動性,在HBV感染的早期,表示血液中含有較多的病毒顆粒,提示肝細胞有進行性損害和血清具有高度傳染性; 若血清中HBeAg持續陽性,則提示乙型肝炎轉為慢性,表明患者預後不良。②.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 即有升高,有助於預測肝炎病情。③HBsAg 和 HBeAg 均為陽性的妊娠期婦女,可將乙型肝炎病毒傳播給新生兒,其感染的陽性率為70%~90%。
乙肝病毒e抗體(HBeAb)
陽性:①.多見於HBeAg轉陰的患者,即 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復制減少,傳染性降低。②.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可檢出HBeAb。
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BcAb)
為急性感染早期標志性抗體,常緊隨 HBsAg和HBeAg之後出現於血清中,主要包括IgM 和 IgG 兩型,HBcAb-IgM 對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病情監測及預後的判斷均有較大的價值。
陽性:①.HBcAb陽性是診斷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斷病毒復制活躍的指標,提示患者血液有較強的傳染性,比 HBeAg敏感的多。②.HBcAb-IgG陽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則表示既往感染過HBV,具有流行病學的意義。
大三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核心抗體同為陽性,有傳染性,應盡快隔離。
小三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 e抗體、核心抗體同為陽性,傳染性小,不需隔離。
❷ 復方尼木孜其顆粒對做尿檢有影響嗎尿蛋白+2。蕁麻疹在吃葯。
您好,您這種情況不必擔心沒影響
❸ 尿蛋白1 ,蕁麻疹引起皮膚紫癜
病情分析:
您好,蕁麻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多跟接觸過敏原有關的
指導意見:
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防風通聖丸進行治療,平時要多吃水果蔬菜,五穀雜糧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6的補充,注意局部清潔衛生避免搔抓
❹ 尿蛋白質+ 尿酮體+ 總膽紅素升高 紅細胞增多 尿酸高
您好,這個檢查單子主要反映出的問題在於肝和腎兩項,但是問題都不是很大,可能是最近作息不規律、熬夜、過於勞累引起的,建議要注意隨訪,1個月做一次檢查,看看有沒有指標的異常升高。平時注意休息。
另外,還有一點 需要提醒您,由於不能面見患者給予檢查,這里還是建議先到正規的醫院診斷,再根據臨床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嚴禁自行用葯,以免延誤病情。
❺ 紫癜會引起尿蛋白嗎
可以肯定的說確實是紫癜引起的蛋白。紫癜是全身的各個小血管的損傷,99%的都會累及腎臟,即使做尿檢是正常,也不能說對腎臟沒有損傷。建議最好到專業的醫院去治療,不要隨便就開點吃就不管了。
目前是紫癜性腎炎,所有腎病的後期都是腎功能的受損,還有可能進入腎功能衰竭,面臨透析。所以一要趁早治。
問有沒有結婚,是有道理的,得了這個病需要節制的,過度的話會加重病情的進展。
❻ 腎炎 蕁麻疹
很多時候腎臟疾病和過敏有關,我認為你沒檢查出來過敏源是沒去對醫院,我做內此項目檢查,抽容血化驗一次可檢測80種的,我竟是37種過敏,我不在吃這些過敏的食品及葯物了,我立即不瘙癢不起蕁麻疹了。比如核桃,我一吃就發作,我甚至吃核桃花做的菜都強烈的過敏毒性反應。
過敏是全身的症狀,只不過是你雜皮膚的表現明顯,在腎臟在心臟肝臟都會有反應,但在裡面我們看不到。肝表面腫起久止損害肝細胞。在心臟表面有反應,就會水腫,增加心臟哪個負荷。在腎臟反應,被尿液毒物一刺激,久之就會傷害腎小賕基底膜而導致腎炎,紫癜腎等。
❼ 名詞解釋 風團
斑塊:為直徑大於1cm的隆起性、淺表性皮損,頂端較扁平,多為丘疹擴大或融合而成
2、丘疹:為局限性、充實性、淺表性皮損,隆起於皮面,直徑小於1cm。
3、苔蘚樣變:為皮膚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膚慢性炎症所致,表現為皮嵴隆起,皮溝加深,皮損界限清楚。
4、風團:為暫時性、隆起性皮損,由真皮乳頭層血管擴張、血漿滲出所致
5、Auspitz征:颳去銀白色鱗屑可見淡紅色發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現象),剝去薄膜可見點狀出血。
6.、尼氏征:又稱棘層松解征,是某些皮膚病發生棘層松解性水皰(如天皰瘡)時的觸診表現。可有四種陽性表現:①手指推壓水皰一側,可使水皰沿推壓方向移動;②手指輕壓皰頂,皰液可向四周移動;③稍用力在外觀正常皮膚上推擦,表皮即剝離;④牽扯已破損的水皰壁時,可見水皰以外的外觀正常皮膚一同剝離。
7,皮膚劃痕試驗:在蕁麻疹患者皮膚表面用鈍器以適當壓力劃過,可能出現以下三聯反應,稱為皮膚劃痕試驗陽性:①劃後3~15秒,在劃過處出現紅色線條,可能由真皮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毛細血管擴張所致;②15~45秒後,在紅色線條兩側出現紅暈,此為神經軸索反應引起的小動脈擴張所致,麻風皮損處不發生這種反應;③劃後1~3分鍾,劃過處出現隆起、蒼白色風團狀線條,可能是組胺、激肽等引起水腫所致。
8、凡有梅毒感染史,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學陽性外無任何陽性體征,並且腦脊液檢查正常者稱為潛伏梅毒。
9.表皮通過時間: 新生的基底細胞進入棘細胞層,然後上移到顆粒層的最上層,約需14天,再通過角質層脫落下來又需14天,共28天,稱為表皮細胞通過時間。
10.橋粒:是角質層形成細胞間連接的主要結構,由相鄰細胞的細胞膜發生卵圓形緻密增厚而共同構成。
11.半橋粒:是基底層細胞與下方基底膜帶之間主要連接結構,系由角質形成細胞真皮側細胞膜的不規則突起與基底膜帶相互嵌合而成,結構類似於半個橋粒。
4.葯疹:亦稱葯物性皮炎,是葯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栓劑、外用葯吸收等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症反應。
13 一期梅毒的臨床表現:硬下疳,硬化性淋巴結炎。
二期梅毒皮膚黏膜損害主要包括:梅毒疹,扁平濕疣。
三期梅毒皮膚黏膜損害包括:結節性梅毒疹,梅毒性樹膠腫。
梅毒葯物治療葯物首選 青黴素類。
問答題
三、簡答題(每題10分)
1、簡述外用葯物的使用原則。
2、簡述接觸性皮炎的治療原則。
3、簡述濕疹的治療。
4、簡述重型葯疹的治療。
5、簡述帶狀皰疹的治療。
6、簡述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標准。
7、簡述變態反應性葯疹的特點。
1、外用葯物的使用原則:①正確選用外用葯物的種類 應根據皮膚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等進行選擇,如細菌性皮膚病宜選抗菌葯物,真菌性皮膚病可選抗真菌葯物,變態反應性疾病選擇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葯,瘙癢者選用止癢劑,角化不全者選用角質促成劑,角化過度者選用角質剝脫劑等。
②正確選用外用葯物的劑型 應根據皮膚病的皮損特點進行選擇,原則為:①急性皮炎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時可選用粉劑或洗劑,炎症較重,糜爛、滲出較多時宜用溶液濕敷,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則用糊劑;②亞急性皮炎滲出不多者宜用糊劑或油劑,如無糜爛宜用乳劑或糊劑;③慢性皮炎可選用乳劑、軟膏、硬膏、酊劑、塗膜劑等;④單純瘙癢無皮損者可選用乳劑、酊劑等。
③詳細向患者解釋用法和注意事項 處方外用葯後,應當給患者詳細解釋使用方法、使用時間、部位、次數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方法等。
2、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尋找病因、迅速脫離接觸物並積極對症處理。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治癒後應盡量避免再次接觸致敏原,以免復發。
①內用葯物治療 視病情輕重可內服抗組胺葯或糖皮質激素。
②外用葯物治療 可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療原則處理。
3、應注意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發病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飲酒,避免過度洗燙。
①內用葯物治療 目的在於抗炎、止癢。
②外用葯物治療 應充分遵循外用葯物的使用原則。
4、原則為及時搶救、降低死亡率、減少並發症、縮短病程。
①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質激素;
②防治繼發感染;
③加強支持療法;
④加強護理及外用葯物治療。
5、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並發症。
1.內用葯物治療
①抗病毒葯物;②止痛;③糖皮質激素。
2.外用葯物治療
①外用葯:以乾燥、消炎為主;②眼部處理。
3.物理治療
6、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標准:(1)蝶形紅斑;(2)盤狀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腎病表現: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細胞管型;(8)神經病變: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狀(除外由葯物、代謝病引起);(9)血液病變:溶血性貧血、白細胞<4000/μl、淋巴細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10)免疫學異常:抗dsDNA抗體(+),或抗Sm抗體(+),或抗心磷脂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或狼瘡抗凝物,或持續至少6個月的梅毒血清假陽性反應,三者中具備1項);(11)ANA陽
性:除外葯物性狼瘡所致。11項中具備四項即可診斷SLE。
7、變態反應性葯疹的特點:①只發生於少數具有過敏體質者,多數人不發生反應;②病情輕重與葯物的葯理及毒理作用、劑量無相關性;高敏狀態下,甚至極小劑量的葯物亦可導致極嚴重的葯疹;③發病有一定的潛伏期,初次用葯一般約需4~20天後才出現臨床表現,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葯,則數分鍾至24小時之內即可發生;④臨床表現復雜,皮損可呈多種類型,但對於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種為主;⑤存在交叉過敏及多價過敏現象;⑥停止使用致敏葯物後病情常好轉。
重症葯疹的治療原則?
(1)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質激素;
(2)防治繼發感染;
(3)加強支持療法;
(4)加強護理及外用葯物治療。
2.固定型葯疹的特點?
常由磺胺類,解熱鎮痛類,巴比妥類和四環素類等引起。好發於口腔和生殖器皮膚-黏膜交界處,亦可累及軀干四肢,每次發病幾乎均在同一位置。典型皮損為圓形或類圓形境界清楚的水腫性暗紫色斑疹,常為1個,重者斑上有水皰或大皰,黏膜皺褶處易糜爛滲出。
3.尖銳濕疣與扁平濕疣的區別。
繼續閱讀
❽ 媽媽體檢查出來尿蛋白2+隱血3+另外雙腎有結石顆粒血液檢查什麼都正常、肝功能正常、腎功能正常、肌肝
問題分析:
你母親的情況看,現在不能排除腎炎的,認為是有腎炎合並腎結石,是由於人體感染了草綠色鏈球菌後引起的免疫反應,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臟,引起了人體腎炎,常出現了蛋白尿、隱血陽性,可以伴有身體浮腫、高血壓和腰部疼痛,對於腎結石也是可以出現隱血陽性的,所以需盡早治療。
意見建議:
需去醫院做個腎臟穿刺和病理檢查,來明確疾病的診斷,需針對性使用合適的葯物治療,如黃葵膠囊,青黴素等治療,對於腎結石用些排石顆粒或體外碎石治療,對於蕁麻疹是不會引起上述檢查結果的,所以不需要擔心的,對症治療就可以了。
❾ 近三個月來尿蛋白3+需要住院治療嗎
可以住院 也可以不住院 尿蛋白3個加號 還是很好治療的 中醫和西醫都可以治療的 有點影響吧 但是影響並不是太大 平時生活習慣怎麼樣 飲食及喝水 都會影響的
❿ 蕁麻疹,一周了不消退,今早去檢查,大夫說有可能是蕁麻疹性血管炎,去尿檢,尿檢尿蛋白2+(早晨吃了早
你好!你所講的尿蛋白流失嚴重問題,應是與平時尿白明顯,尿液中的蛋白含量過多。多與腎的泌尿功能下降有關。建議應是及時吃葯治療控制為好,建議可用中成葯三金片與金匱氣丸來進行調理試試。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