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蕁麻疹讀xun還是qian
蕁麻疹的讀音是xún má zhěn。讀qián時,指的是蕁麻這種植物。蕁麻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來就作為葯用。在歐洲,蕁麻用於治療關節炎、慢性皮膚病等。蕁麻制劑外用治療脂溢性皮炎、頭皮屑及防止脫發。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常見原因
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葯物;物理因素如機械刺激、冷熱、日光等;昆蟲叮咬;精神因素和內分泌改變;遺傳因素等。
基本損害為皮膚出現風團。常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少數患者有水腫性紅斑。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發作時間不定。
B. 蕁麻疹的蕁怎麼讀
蕁麻疹的蕁讀 xún
蕁是多音字(讀:qián、xún、tán)。用於植物名「蕁版麻」時權讀qián,用於病名「蕁麻疹」時讀xún,作為南方方言時義同「尋」。「蕁麻」與「蕁麻疹」在以前所有字典都是顯示讀qián。
可能因為現在的醫生讀的別字錯別字居多,所以現在字典改了。事實上,「蕁麻疹」是應為它的症狀象碰到了蕁麻後過敏的表現。
漢字釋義
用於植物名「蕁麻」時讀qián,用於病名「蕁麻疹」時讀xún。在南方方言中,義同「尋」。
草名,即知母。--《本草綱目●草部一》
火勢上騰。--《淮南子●天文訓》「火上蕁,水下流」
蕁麻qianmá
〔~麻〕a.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卵形,對生,開穗狀小花,莖、葉生細毛,皮膚接觸時會引起刺
痛,莖皮纖維可以做紡織原料,亦可做麻繩;
b.這種植物的莖皮纖維。
(1)[nettle]∶蕁麻科,尤其是蕁麻屬的植物,遍體多刺,人接觸它們皮膚會起風團,並有刺痛和劇癢。
(2)[nettle fibre]∶該植物的纖維。
蕁麻疹xúnmázhěn
[urticaria] 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俗稱風疹疙瘩。
此外蕁在《唐韻》有「徒含切,音譚」,故《中華大字典》也收錄了tán音。
C. "蕁麻疹"蕁字的正確讀音
xun
第二聲
ma
第二聲
zhen
第三聲
D. 蕁麻疹 怎麼讀
xúnmázhěn
我的尋麻疹在歷經一年的時間好了,
看過西醫,中醫,都不管事。我的方法回是吃鹽酸西替利秦片,答癢了就吃,一定不要按時吃,然後嘗試吃半片,四分之一片,八分之一片,吃後盡量拖延下次吃葯時間,最後我吃八分之一片可以堅持3-4天,然後就好了
E. 為什麼蕁麻念(qian),而蕁麻疹要念(xun)
「蕁」以前是念qian的,但是有太多人認為它是從艹音尋的字,所以錯念,以後就約定俗成了。就像姓「蓋」(gě)的,有的自己都念「gài」了。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釋例》(語文出版社,1997年)有這么一段話:
蕁
(一)qián(文)~麻
(二)xún(語)~麻疹
1963年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審「蕁麻」一詞,定「蕁」qián音,並註:「也作『艹燅麻』。」「蕁,不取xún音。」此字審議中頗有爭議。據雲西北地方有這種植物,人如觸之,皮膚刺癢,起疹。當地人也稱「火麻」。
皮膚病「蕁麻疹」即因此得名………《審音表·訂本》(指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表》)採取變通辦法,因「蕁麻」是自古即有之物,用「文讀」qián音;「蕁麻疹」是現代病名,用「白讀(語音)」xún,以適應現代大多數人的念法。
(5)蕁麻疹怎麼讀音擴展閱讀:
古代有專門的書籍對漢字的讀音進行標識,這種標識法稱之為反切。用前一個字「切」剩的聲母和後一個字「切」剩的韻母組成發音。比如「尋」是徐林切,徐心切。就是用「徐」的聲母 x 和「林/心」的韻母 in ,組合成 xin 為「尋」的發音。
xin 這發音不是「尋」的今天發音,這是因為今天普通話的「尋」和古代漢語發音不同。而且,「尋」在古代也不讀xin,因為作為反切的「徐、林、心」古代發音也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同。
所以要研究古漢語發音,個人認為就應當從保留相應時間段古漢語發音最多的地方語言入手(這里主要是考慮宋明的古漢語發音),不能用今天的普通話來做基準研究古漢語發音。
F. 蕁麻疹的「蕁」字的讀音怎麼讀
讀音:復[ xún ]
G. "蕁麻疹"這三個字該怎樣讀
xun二聲ma二聲zhen三聲
H. 蕁麻疹的讀音
你好,
蕁麻疹 讀音: xún má zhěn
故,「蕁」的正確讀音是: xún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疹,俗稱風疹疙疸。
希望對你有幫助。
I. 蕁麻疹到底讀qian還是xun
蕁讀作tán或者qián、xún。蕁在特指「蕁麻」這種植物時,「蕁」讀作qián,在口語讀「蕁麻疹」時,讀作xún。
「蕁麻疹」之蕁字念qián(錢)但誰都錯讀為「尋」,連醫生護士也不例外,那時我經常以老師的姿態告訴別人,此字讀qián,蕁麻乃一種植物,碰之即癢。誰知這幾年字典居然改了,就按大眾的講法,改叫「尋」麻疹了,但在植物上仍讀「蕁(qián)麻」,我感到匪夷所思,把一個單音字改為雙音字,成心給大家增添麻煩。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J. 蕁麻疹讀xun還是qian
蕁麻疹按俗音作xún,按正音作qián。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特徵是皮膚上出現很多形狀不一的丘疹。丘疹出現後,會有明顯的搔癢,同時在出現四十八小時內大部分會消失,但舊疹子消失了,新的又繼續長出來。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病因
引起蕁麻疹發生的因素很多,如食物及食物添加劑、葯物、感染、蟲咬、寄生蟲、吸入物等。80%~90%患者找不到真正的誘發因素。
可與精神因素、內分泌改變、冷、熱、紫外線等有關,部分因素僅偶爾成為病因。其他疾病如體內感染、結締組織病、血管炎、惡性腫瘤、肝炎等容易伴發慢性尊麻疹。罹患某些疾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服用某些葯物的人常為蕁麻疹的高發人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