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歲孩子長了水痘,今天已經是第五天了,請問應該注意什麼
水痘是一種小兒最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經呼吸道傳染是主要傳播途徑。另一種是接觸傳染,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見於1~6歲的小兒,水痘傳染性很強,常在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體中流行。1、患了水痘的病兒一經確診,立即在家隔離直至全部結痂。水痘雖然症狀較輕,一般都能順利恢復,但它的傳染性很強,而且水痘還未普遍施行自動免疫,因此預防水痘,主要靠隔離好病兒,盡可能避免健康兒童與患水痘的病兒接觸。
2、發熱時要讓病兒休息,吃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要多喝開水和果汁水。
3、囑咐和管理病兒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別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皰疹被抓破化膿感染,若病變損傷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發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潔。可縫制一副毛邊向外的手套,戴在病兒手上。如果皰疹破了,可塗1%的紫葯水,如有化膿可塗抗生素軟膏。
4、病兒的被褥要勤曬,衣服要清潔寬大,防止因穿過緊的衣服和蓋過厚的被子,而造成過熱引起疹子發癢。
5、個別水痘病兒可合並發生肺炎、腦炎。如發現病兒高熱不退、咳喘,或嘔吐、頭痛、煩躁不安或嗜睡,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飲食禁忌編輯
給予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和充足的水分,多吃蔬菜,忌吃公雞、鯉魚、海鮮、螃蟹、蝦、豆類及其製品、竹筍、蒜、蔥、醬油、禽蛋、狗肉、牛肉、辣椒等
注意事項編輯
1.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水痘出的越多越好,因而一味地給孩子吃透表發疹的葯,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全身水痘密集,使病情加重,孩子會感到奇癢難忍,煩躁不安,甚至用手去抓,輕者會留下疤痕,重者可能造成細菌由局部感染病灶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血液中生長繁殖引起敗血症。
2.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其他疾病的孩子,和患有濕疹或其他皮膚病比較重的孩子,以及傷口面積較大的外科病兒,更應千方百計避免與水痘病兒接觸。因為這些病兒如果發生了水痘,病情很嚴重。
② 急!!!關於水痘
誰都是在水痘發出來後才會感染。你同學處紅疹了,這時才能傳染,水痘每個人只會得一次,以後終身免疫,你是不會再得水痘的。
水痘主要靠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染,一般你是不可能把病毒傳到你媽那的,而且成人是很難傳染水痘的,成人抵抗能力要明顯高於未成年人,而且成人得的水痘叫做成人水痘,你放心吧,你只要在回家時注意洗手,這樣是不會寫傳染給你家人的。
③ 教育局水痘停課標准
以海口市為例:
根據《關於切實做好學校春季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學版校(幼兒園)要切實加強權晨檢工作和因病缺課追查工作。一旦發現疑似或確診傳染病病例要立即向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所在區疾控部門報告,不得隱瞞、緩報、漏報,要立即採取措施,有效防制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
校園內一旦發生疫情,各學校(幼兒園)必須嚴格按照教育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採取停課等相應措施的防控措施。
(3)水痘疫情處置報告擴展閱讀
水痘病人從發病前至皮疹完全結痂為止均有傳染性,沒得過水痘又沒接種過水痘疫苗的健康人群接觸水痘病人後不會立即出現水痘,一般間隔10-24天後才有可能出現水痘,這個期間即為潛伏期,潛伏期通常為14至16天。
根據規定,學校和幼教機構,一旦發現病人,不但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還要及早採取隔離措施,防止學生之間、群體之間傳播,患者至病癒落痂經醫院出具相關證明。
④ 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預案
不知道你是什麼單位的,下面的預案你修改下吧!
呼吸道傳染病極易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造成疫情暴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為確保我市在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發生時,能夠及時、有序、高效地處理疫情,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防病工作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預案。本預案適用於發生麻疹、風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時應急處置指導。
一、工作目的
(一)及時發現、報告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暴發疫情發生後,做好以控制傳染源、開展強化免疫和應急接種為主導的綜合防制措施,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最大限度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
(二)組織開展對衛生、教育、鐵路、交通、廠礦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保健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對呼吸道傳染病的識別能力、診治水平,提高對突發疫情的應急和處理能力,一旦發生疫情時能迅速出動,採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
(三)暴發疫情處理率:100%。
二、組織領導
為了有效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的暴發流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成立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控制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市、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司其職,做好疫情的監測、報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消毒處理的技術指導工作;同時根據疫情特徵,提出合理建議,協助zhengfu有關部門開展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責如下:
1、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參與組織制定本地區的《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防制工作應急預案》及相應的技術方案,同時根據疾病的進展動態,不斷修改完善技術方案;依據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方案制定本地區的監測方案並組織實施;對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應急預案、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采樣和病例監測、實驗室檢測等工作的培訓,指導縣(市、區)開展監測與防制工作,疫情發生後,必要時參與流行病學調查、消毒處理與標本採集,對轄區內採集的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以核實診斷。整理、分析本地區暴發疫情調查資料,收集周邊地區疫情相關材料,界定疫區並提出疫情控制措施,為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供預防控制決策依據。
2.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負責開展對轄區內的衛生防保機構和學校保健老師的防制技術培訓;按照市疾控中心的部署,開展疫情監測與報告;疫情發生後,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消毒處理與標本採集工作,界定疫點並提出疫情控制措施;整理、分析調查資料,撰寫暴發疫情調查報告。有條件的區縣可開展實驗室血清學監測。
三、病例定義和暴發疫情
各級疾控中心在當地zhengfu與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開展疫情控制工作。
一 病例定義
l 麻疹
疑似病例:發熱、出疹(全身性斑丘疹)並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結膜炎,或任何經過訓練的衛生人員診斷為麻疹的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麻疹疑似病例為臨床診斷病例。
(1)未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無實驗室診斷結果的病例;
(2)完成調查前,失訪或死亡的病例;
(3)實驗室證實為麻疹暴發,同一暴發中其他未經實驗室證實的病例。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且符合下述兩條之一者。
(1)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2)從標本中分離到麻疹病毒。
風疹
疑似病例: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出現紅色斑丘疹並伴發熱和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症狀之一的病例,或任何經過訓練的衛生人員診斷為風疹的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且經下述三條之一實驗室證實為風疹病毒感染者,即為確診病例。
(1)咽試子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核酸。
(2)1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
(3)恢復期病人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
腮腺炎
1 流行病學史
發病前2-3周有與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觸史或當地有本病流行。
2 症狀體征
2.1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膿性腫脹,含食酸性食物脹痛加劇。
2.2 劇烈頭痛、嗜睡、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呈非化膿性改變(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相似)。
2.3 惡心嘔吐、伴中上腹部疼痛與壓痛,局部肌緊張。
2.4 睾丸腫痛(常為單側)。
3 實驗室檢測
3.1 1個月內未接種過腮腺炎減毒活疫苗,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3.2 雙份血清(間隔2-4周)IgG抗體效價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3.3 唾液、尿、腦脊液、血中分離到腮腺炎病毒。
4 病例分類
4.1 疑似病例
4.1.1 具備2.1或伴2.2或2.3或2.4。
4.1.2 具備2.2或2.3或2.4加3.1。
4.2 臨床診斷病例:4.1.1加1
4.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加3.1或3.2或3.3
流感
1 流行病學史
在流行季節一個單位或地區同時出現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內本地區或鄰近地區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顯增多;或醫院門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顯增多。
2 臨床症狀
2.1 出現急起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頭暈、乏力等中毒症狀。
2.2 可伴有咽痛、乾咳、流鼻涕、流淚等呼吸道症狀。
2.3 少數病例有食慾減退、伴有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3 實驗室診斷
3.1 血液化驗檢查白細胞總數不高或偏低。
3.2 從病人鼻咽分泌物分離到流感病毒。
3.3 恢復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4 直接檢查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陽性。
3.5 標本經敏感細胞增殖1代後查抗原陽性。
4 病例分類
4.1 疑似病例
具備1加2或1加2加3.1。
4.2 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加3.2或3.3或3.4或3.5。
水痘
臨床診斷:根據接觸史,特徵性皮疹,搔癢等症狀診斷。
實驗室診斷:皮膚病變刮片法:可現核內性包涵體。血清學檢驗法:有補體結合、免疫吸附凝集(IAHA)、免疫熒光(FAMA)、放射免疫(RIA)、酶聯免疫吸附(ELISA)試驗等,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抗體4倍升高為診斷依據。
二 暴發疫情
一般而言,在一個自然村(居委會)、托兒所、幼兒園、學校等小范圍內,於最長潛伏期內發生多例傳染病,則作為暴發。麻疹、風疹、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均為5例。
疫區: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暴發或者流行,其病原體向周圍傳播時可能波及的地區。疫點:是指以病人周圍自然接觸可及的范圍(包括家庭、工作、學習場所等)。
(三)潛伏期與隔離期
1.麻疹:潛伏期7—21天,平均潛伏期:11—12天,
隔離期:隔離至出疹後5天
2.風疹:潛伏期14—21天,平均潛伏期18天,
隔離期:隔離至出疹後5天
3.腮腺炎:潛伏期8—37天,平均潛伏期18天,
隔離期:自發病日起隔離10天
4.流感:潛伏期數小時—3天,平均潛伏期1—2天,
隔離期:隔離至退熱48小時
5.水痘:潛伏期10—24天,平均潛伏期14—16天,
隔離期:隔離至全部皰疹結痂
⑤ 關於水痘
這個我知道,我上年剛長過,58個人34個都相際被傳染,長過不會再張,記住,不能把水痘弄破,楊也要忍,不然會有小坑,休息一星期就會退,不能用冷水洗澡,不能吃蔥 魚 醋 等.
⑥ 傳染病的個案調查報告及處理模板
崇文區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表
報告保建科: 報告人: 報告日期:
報告情況:
疫情發生單位: 疾病名稱:
校/園醫報告日期: 年 月 日 時 分
報告依據:診斷證明 /家長自述
一、病例基本情況:
1、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日 年齡: 歲;班級: ( )
家長姓名: 電話:
現住址:
戶籍:本市/外地 (如外籍註明: 省 市,來京日期:
現住址:本區 /外區 走讀/住宿(如住宿標注寢室號 )
2、病例缺勤首日日期: 年 月 日; 體溫: ℃;
病例確診日期: 年 月 日;
發病日期: 年 月 日;確診醫院: 診斷:
就診日期: 年 月 日;就診醫院: 診斷:
3、流行病學接觸史:有 無; 具體時間: 年 月 日;
相關病免疫史 有 無; 接種時間: 年 月 日;
二、疫情基本情況:
1、該班共 人(男生 人,女生 人),
有免疫史人數 人,既往感染人數 人;
2、住宿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
有免疫史人數 人,既往感染人數 人;
3、今日缺勤人數 人
4、病例教室所在樓層共 班,全樓層易感人群數 人,
宿舍所在樓層共 間宿舍,全樓層易感人群數 人。
三、保健科處理措施:(簡述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等所採取的措施)
患病學生2010年1月 日不適離校,體溫 ,2011年1月 日晨發現面部、軀乾等處有少量皰疹,就診於 ,確診為水痘。目前情況良好,居家隔離休息。
學校對學生宿舍、教室進行了消毒,每日開窗通風,濕式掃除。
該班已於2011年1月 日停止住宿。改為走讀。
該校學生除曾患過水痘學生外,均有免疫史,無需進行應急接種。
對該校其他學生密切觀察,發現異常及時隔離、上報。
四、區CDC處理措施:
備註:請各學校報告人員填寫齊全,字跡清晰,上報及時。年底檔案裝訂備查。
⑦ 國家規定應進行疫情報告的傳染病有哪些
法定傳染病三類35種(甲類2種,乙類24種,丙類9種)+水痘,需上報的共計36種。
《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傳染病的危害程度和應採取的監督、監測、管理措施,參照國際上統一分類標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全國發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嚴重的35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並根據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一)甲類傳染病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對此類傳染病發生後報告疫情的時限,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強制執行。
(二)乙類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等。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對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時可採取某些強制性措施,控制其傳播。
(三)丙類傳染病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診、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等。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傳染病防治法》還規定,國務院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分別依許可權決定傳染病病種的增加或者減少。
⑧ 學校中發現水痘該怎麼處理
學校和幼兒園發現有水痘病例後,應迅速報告地段保健科和區疾病控制中心,組織學生應急接種水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