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指尖和手指肚之間有很多微小水泡很癢癢
這個病呀,我也得過,而且現在還經常的犯呢。
之前去醫院看過,說是「汗皰疹」。病發前,是不是手上會起好多紅色的小點點,遇水以後,會嚴重,有蛻皮現象呢?
醫院給開了點「谷維素」和「維生素B2」,還有一種不知名的葯膏,引起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緊張引起的植物神經紊亂。
要不,你去皮膚病醫院看看吧,不是什麼大病,兩周,差不多就好利索了。
祝你康復!
② 汗皰疹要用什麼葯
寂寞男人回答你:
夏季時,很多人雙手起皰、瘙癢、脫皮,用各種方法治療,總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為此煩惱不已。
這種現象比較多見,病因不明,多數人認為是非特異性皮膚濕疹樣反應,與個人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因素等有關。此病特徵就是手掌、手指反復起粟粒大小丘疹和水皰,周圍無明顯炎症,皰壁較厚,開始皰液透明,以後變渾濁,2~3天後皰液自行吸收,乾涸後形成脫屑,露出粉紅色新生上皮,在手指屈伸中形成線狀皸裂,皮疹呈對稱性分布,自覺患處瘙癢、灼痛。夏季潮熱好發,秋後可不治自愈,易反復發作持續數年。
對於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沒有特效方法,生活中要忌食辛辣、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吸或不吸煙,少用或不用鹼性肥皂、洗衣粉、洗滌靈洗手。出現水皰不要挑破,更不要撕皮。
對症治療:
原則是收斂止癢,可以用爐甘石洗劑。水皰明顯可用0.5%醋酸鋁溶液或5%明礬液浸泡或濕敷。瘙癢明顯者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如去炎松、復方康納樂霜、支洛松等。如以紅斑、脫屑、皸裂為主,可用10%尿素霜、硅霜、維生素E霜、水楊酸軟膏外塗,每月1~2次。全身治療可用抗組胺葯、維生素B1、B2、A、E。若皮疹數量多、自覺症狀明顯可短程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每次10毫克,每天3次,連服5~7天後症狀減輕。
受訪專家:劉士傑主任
天津西站皮膚病醫院專家,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畢業,從事皮膚科臨床工作30餘年,曾在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北京空軍總醫院進修,臨床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尤其對白癜風、銀屑病、痤瘡、慢性蕁麻疹、皮炎濕疹、扁平疣等有較深入的研究。
③ 口腔潰瘍和口腔皰疹
我認為是口腔潰瘍。皰疹病毒不會那麼痛,外貌是水皰。皰疹(herpes)分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是一種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皮膚病,好侵犯於皮膚粘膜交界處,表現為局限性簇集性小皰,帶狀皰疹則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沿一側周圍神經帶狀分布的密集性小水皰及神經痛,局部淋巴腫大為主要特徵的急性病毒性皮膚病。
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上的淺表性潰瘍,顆粒可從麥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微凹如同菜盤底、周圍充血呈紅暈狀,可有自發性疼痛或因食物刺激後產生疼痛,一般7~10天內可自行痊癒。
口腔潰瘍初起時,黏膜充血、水腫,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潰瘍。潰瘍常發生於舌、頰內黏膜,唇內黏膜及上齶,有時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潰瘍邊緣很清楚,潰瘍面上多覆蓋一層黃色膿苔,醫學上稱為假膜,這層假膜不易剝離,如強行剝離後可形成糜爛面,有時潰瘍成片,可引起下頜淋巴結腫大。
治療潰瘍一是要用葯物治療,二是生活起居要注意,多鍛煉身體,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與口腔潰瘍有關的不良習慣要克服,這樣大大有利於潰瘍的康復。
出現口腔潰瘍的原因有:⑴長時間地精神刺激、憋屈生氣、化療、理療、洗血、熬夜、過度疲勞等。⑵吸煙、喝酒、喝飲料、吃辣椒等強刺激性食物。⑶長時間地受涼、受熱和身體缺水。⑷常吃生冷、干硬、燒烤等食物。(5)吃剛摘收的小麥、玉米、白薯等糧食作物。(6)與消化系統有關,如消化不良、胃炎、便秘。(7)也有少部分人與遺傳因素有關。(8)另外與內分泌失調有關系,有些人在月經前會得口腔潰瘍。由於上述某一種或幾種因素,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微循環通道堵塞,使某種或幾種微量元素缺乏(VB2、VB6、B12 、VC等),致使某部位產生潰瘍,特別是口腔部位最容易產生潰瘍,其次是肛門和女性陰道部位。
長期應對措施:盡量杜絕或限制上述因素對身體的干擾和破壞,給自己身體始終造成一個良性微循環的環境,從根本上杜絕潰瘍滋生的條件。目前這也是根除口腔潰瘍的基本方法。
短期應急治療措施:往潰瘍面上點口腔潰瘍散,或冰硼散,或六神丸,或口服潰瘍靈膠囊,或合用雲南白葯外敷潰瘍面。另外,補充微量元素(補充維生素短期很難湊效,3至4個月才能達到效果,所以維生素要壓成面,直接塗在潰瘍面上,這樣效果來得更快些),多喝稀飯,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利修補微循環通道。塗抹「口瘡靈」是治療口腔潰瘍的最佳方法(這種葯正在申請專利,目前很難搞到)。一般患者塗抹一次就愈。用葯方法:先用消毒棉簽把潰瘍面擦去,然後把口瘡靈塗抹上去。不痛不癢,嚴重者三次就可痊癒,也沒有副作用。
當前,正規醫院也沒有很有效的方法,對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對症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或減少復發次數,但不能完全控制復發,治療至少需要一個星期,多者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所以預防此病的復發尤為重要。
④ 汗皰疹怎麼治慢性濕疹呢
汗皰疹又稱出汗障礙疹,常伴有多汗,夏季多見,好發於青年人。
本病多突然在手掌、手指、足底、足趾等處,表皮深處發生米粒到黃豆大的水皰,可互相融合成大皰。水皰一般不自行破裂,而多吸收,乾燥脫皮。自覺有癢感或灼熱感,多在1 ̄2周內自行消退,但易反復發作,有時繼發細菌感染。
局部用1%明礬溶液濕敷,外搽爐甘石洗劑。
參考資料:http://www.newhealth.com.cn/doc/cjjb/xy/file16-11.html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過敏性表皮炎症。
濕疹的發病原因比較負責。主要由遺傳性濕疹素質;還有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失眠、憂郁、情緒劇烈波動,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神經受到損傷;使用辛辣等食物過敏及物理因素或皮膚表面的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可引起變態性反應所致。
傳統醫學治療本病多有奇效,
1:葯酒療法
處方:豆薯子(又稱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葯炒黃、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時候,濕敷患處。日2次,每次20分鍾。本品有毒,不可內服。
療效:用葯1-3周,治癒率達100%
2:非葯物療法
品名:馬鈴薯100克
用法:洗凈,去皮,磨成泥狀,貼敷患處0.5厘米厚,紗布包紮,日換3次。
療效:敷葯7天,治癒率達100%。對滲透性濕疹效果尤佳。
⑤ 植物神經從胸悶氣短 焦慮 隨著心慌胸悶發展到早搏,心肌缺血心絞痛,心梗等心臟病變
那您這個可以先吃些止疼葯,後邊兒還要看看有沒有皰疹之類的,還不能排除是個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是皰疹病毒
⑥ 求助!!!關於皰疹
很多人一到夏天雙手就起水皰、瘙癢、脫皮,用各種方法治療,總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為此煩惱不已。
這種現象比較多見,醫學上稱此為汗皰疹。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數人認為系非特異性皮膚濕疹樣反應,與個人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因素等有關。此病特徵就是手掌、手指反復起粟粒大小丘疹和水皰,周圍無明顯炎症,皰壁較厚,開始皰液透明,以後變混濁,2~3天後皰液自行吸收,乾涸後形成脫屑,露出粉紅色新生上皮,在手指屈伸中形成線狀皸裂,皮疹呈對稱性分布,自覺患處瘙癢、灼痛。夏季潮熱好發,秋後可不治自愈,易反復發作持續數年。
對於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沒有特效方法,生活中要忌食辛辣、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吸或不吸煙,少用或不用鹼性肥皂、洗衣粉、洗滌靈洗手。出現水皰不要挑破,更不要撕皮。局部治療以收斂止癢為主如:爐甘石洗劑、5%的福爾馬林或1%烏洛托品、痱子粉等。水皰明顯可用0.5%醋酸鋁溶液或5%明礬液浸泡或濕敷。瘙癢明顯者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如去炎松、復方康納樂霜、支洛松等。如以紅斑、脫屑、皸裂為主,可用10%尿素霜、硅霜、維生素E霜、水楊酸軟膏外塗,每月1~2次。全身治療可用抗組胺葯、維生素B1、B2、A、E。若皮疹數量多、自覺症狀明顯可短程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每次10毫克,每天3次,連服5~7天後症狀減輕。
中醫治療汗皰疹有何特點?
汗皰疹不僅影響手部美觀,而且常因瘙癢影響患者生活。嚴重者可繼發感染,出現手部的腫脹,疼痛。由於本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確,所以西醫尚無滿意的療法根除之。
中醫治療本病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代就稱之為「螞蟻窩」。由於表現為深在水皰為主,所以應屬濕邪偏盛。中醫的治療是多方面進行的。綜合內外治療,加以飲食、情緒調理:
(1)內治法
①濕熱內盛證 掌跖多有深在水皰,集簇成群,針尖大小,瘙癢鑽心,揩破水皰,滋水黃粘,伴舌紅苔膩,脈象滑數。治宜清熱除濕法。葯用:黃芩10g,黃連10g,蒼術15g,陳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劑。
②脾虛濕盛證 掌跖散在水皰,針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狀,皰液清稀,時有瘙癢,伴舌淡水滑,脈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濕法。葯用:茯苓12g,白術10g,澤瀉10g,白扁豆10g,車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劑。
(2)外治法 根據本病以濕邪為主的特點,可用收濕斂皰法:王不留行60g,明礬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次5分鍾,日2次。
(3)飲食療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濕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②少吃辛辣厚味,肥甘酒酪。
(4)其他 減少接觸肥皂、鹼、洗衣粉、洗滌靈、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懷暢達,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脫蛻皮,以防染毒成膿。
汗皰疹和手癬、濕疹、接觸性皮炎、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的鑒別
手癬俗稱鵝掌風,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患了手癬會常常感到瘙癢,手部皮膚還會出現丘疹、水皰、紅斑和脫屑。初起為小片,隨後損害逐漸擴大,界線清楚。時間長了,手部皮膚會變得粗糙、乾燥、增厚,還可伴有皸裂和出血。但是如果出現手癢、脫皮等症狀,能不能說就一定是手癬呢?當然不能,還有很多皮膚病都可以見到手癢、脫皮的症狀,如濕疹、汗皰疹、接觸性皮炎、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等,應仔細鑒別,否則會延誤診斷和治療。
濕疹多發生在手掌心,且雙手對稱。皮損呈多形態,可見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同時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種為主。病情變化與季節關系密切,與飲食和休息也有一定關聯。如果雙手掌接觸水和肥皂等刺激會加重損害。真菌檢查為陰性。
汗皰疹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於春夏之交發病,入冬自愈,主要見於青年人。皮損也是對稱分布,以水皰為主,成批發作,可見於手掌面、指側面和指端,水皰乾涸後脫皮,露出新生皮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癢感和灼熱感。本病發生與出汗不良或過敏反應有一定關系,損害處真菌檢查為陰性。
接觸性皮炎是因接觸了引起過敏的物質後引起的,是皮膚的過敏反應,有明顯的接觸史。皮損發生於接觸部位,境界清楚,形態較一致,多以紅斑、水腫為主,嚴重者可見水皰、大皰等。脫離接觸物後可逐漸消退至痊癒。局部真菌檢查為陰性。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是一種表淺的掌跖部角質剝脫性皮膚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於暖熱季節發作。皮損主要累及手足心,雙側對稱,表現為角質松離形成的小白點及易剝脫的薄紙樣鱗屑,其下皮膚正常,瘙癢不明顯。真菌檢查陰性。發病原因不詳,可能和手汗和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如果症狀不重可不處理,因該病有自愈傾向。但起皮疹時盡量少接觸肥皂洗潔精等鹼性物質及酒精等,不要用手去撕脫翹起的皮,這樣會加重皮損。可外用10%-20%尿素脂,1~2次/天
⑦ 百度百科帶狀泡疹怎麼治
那要看你是哪一種了。
病 案
病例一(百歲老人患急性眼帶狀皰疹案)
楊某某, 男, 99歲, 初診日期:2008年4月16日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主訴:左眼面頭痛並有水皰己五天
病史:患者高壽99歲,於4月9日下午感學左面及頭部疼痛,到晚10時感左眼也痛並有低熱,服了些止痛葯就休息至凌晨4時痛醒,上班後在醫院查血常規未見異常,用了些一般葯物,也未太重視。可疼痛日益加重,於13日下午住院,住院醫師發現左眼臉上下有數粒紅色丘疹和水皰,診斷為急性眼帶皰疹,經治不效要求會診。患者左面部紅少腫,左眼赤紅疼痛不能視物,左太陽至頭部有成群的粟粒如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辟和水皰,皰壁緊張,內容物澄清透明,患處燒灼痛、針刺痛、閃電痛,低熱,食慾不佳,脈弦滑數,舌苔薄白稍膩。
中醫診斷:眼蛇丹
西醫診斷:急性眼帶狀皰疹
治療:治宜清熱除濕、活血解毒、通絡止痛.
1.用皰疹康外塗劑,每二小時塗葯一次。三日後復診。
2.內服皰疹湯劑6付
處方:
二花30克,龍膽草12克, 大青葉15克,黃 芩15克,
元胡15克,梔 子15克, 土茯苓30克,板藍根40克,
磁石40克,全 蟲10克, 絲瓜絡12克,甘 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付,日二次,6付。
醫囑:禁忌酒類、海產品。
4月20日復診:熱退,皰疹大部結痂,但左眼赤澀不適
給以洗眼方:
處方:
菊 花15克, 蟬 蛻30克, 黃 連10克, 當
歸15克,
黃 芩15克, 青箱子15克,桃 仁12克, 紅 花10克,
全 蟲10克,地 龍12克, 防 風12克, 川 軍
3克,
甘 草6克。
水煎服,頭煎內服,二煎用葯棉過濾三次洗眼、點眼,日三次。
每日一付,十付為一個療程。
10日後家屬告之病全愈己正常上班
按語:患者年百歲,但身體素質甚佳,為一老中醫,患皰疹病前仍堅持每周坐三個半天班,步法穩健,思路清晰,文字書寫流暢。雖患急性眼帶狀皰疹重症,經及時用葯,皰疹在一周內全部結痂,疼痛也漸漸緩解而消失,此賴正氣之力也。
病例二(患帶狀皰疹正氣充足案)
胡某某, 男性, 64歲, 病程:1月余
初診日期:2008年元月4日
地址:內蒙古臨河市鐵路中學
主訴:患帶狀皰疹1月余
病史:於1個月前,感覺左胸疼痛,未作治療。繼而疼痛加重前胸和後背有少量成群的粟粒如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群和水皰,
伴有燒灼樣的疼痛還有針刺痛和摩擦痛,隨後皰疹面積逐漸增大,疼痛劇烈難以忍受,需服止痛葯度日(屬Ⅲ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要鎮痛葯,睡眠嚴重受干擾,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當地經多方治療不效,而來我院就診。
中醫診斷:蛇丹痛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治療: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
1.內服
帶後丹每日三次每次6粒
2.外用 石燕祛痛噴劑痛時用
醫囑:禁忌酒類、海產品。
用葯一個療程病痊癒,電話隨訪未有復發。
按語:患者年高已六十有餘,患蛇丹痛歷經疼痛折磨1月之久,靠止痛葯度日,痛苦萬分。但體質尚好,平時很少有病,經用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之法治療,很快絡脈通暢,疼痛消失。
病例三(高齡後遺神經痛案)
何某某 男 80歲 病程:1年佘
初診:2008年5月14日
地址:浙江省常山縣天馬鎮城南小區
主訴:左面部至頭頂
病史:2007年4月初突然感覺左頭面部疼痛,服了些止痛葯,也未重視。但疼痛日益加重,即到醫院就診,經院方撿查未見異常,就對症給開了些葯,可疼痛有增無減,且疼痛加重,難以忍受。至第七天發現左面部有幾顆小水皰,再次到醫診為帶狀皰疹,給以阿昔洛韋軟膏外用,並經液體等葯,用葯三天,疼痛又有加重,日夜難眠,即住院治療。住院月佘疼痛少減,院方動員出院休養。出院後到處求醫求葯而未能減輕。現在仍疼痛難忍,以左太陽穴下為重,以燒灼痛、針刺痛、摩擦痛為主。診其脈,脈弦緊,舌苔薄白。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中醫診斷:蛇丹痛
治療: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
1.內服
帶後丹每日三次每次6粒
2.外用 石燕祛痛噴劑痛時用
醫囑:禁忌酒類、海產品。
二診:六月10日來電,言經用葯20餘天,疼痛有減輕,要求繼續用葯。
三診:經二個療程的治療後,基本不痛,僅不定時的疼痛且一痛即過,或輕微疼痛。繼續服葯一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2008年9月隨訪病癒。
按語:患者患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雖一年之久,但體質尚好,80高齡的人,生活活動自如,食慾以及精神均很好,而體質的強與弱是導致疾病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如清·醫家章虛谷說:「病之陰陽,因人而變」;「邪氣因人而化」。說明了疾病發展變化的差異與個體體質關系。前後病案正說了體質強而疾病易於治癒,體質弱治療非常不易,本例患者年高80,又久患蛇丹痛,但體質尚好故用葯三個療程而全愈。
病例四:(少年體弱多病案)
曾某某, 女, 23歲, 病程:10年
初診日期:2006年5月22日
地址: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
主訴:左側頭面部疼痛10年。
病史:患者於10年前左側眼眉部及太陽穴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粟粒水皰,並疼痛。經當地醫院診斷為「急性帶狀皰疹」,用抗病毒類葯物治療,約10天左右皰疹結痂脫落,仍感左側頭面部疼痛不止,10年期間經多方治療疼痛不能緩解,隨來我院就診。來診時左側頭面部陣發性閃電樣抽動疼痛、針刺痛。每天發作數十次,每次疼痛發作約幾秒鍾,疼痛發作時左側眼部太陽穴處有液體滲出。現患者皮膚發紅具有針刺痛、閃電痛、抽動痛、陣發痛,脈弦緊,苔薄白,診斷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中醫診斷:蛇丹痛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治療: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
1.內服,帶後丹每日3次,每次6粒。
2.外用 石燕祛痛噴劑痛時用
二診:7月12日,各種疼痛均較前減輕,痛時患處滲出物明顯減少,伴失眠,繼服帶後丹,外用石燕粉,加服失眠處方。
三診:8月11日,疼痛次數明顯減輕,每天僅發作2-4次,抽動疼痛已消,繼服葯一個療程。
四診:9月10日,疼痛明顯減輕,痛時患處已不分泌滲出物,繼續鞏固一個療程。
2006年10月24日回訪已痊癒,隨後回訪未再復發。
按語:
帶狀皰疹常見於中老年,青少年少見。發生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幾率更低。患者少年多病體弱,正氣不足,氣血虧虛,御外不固,易感毒邪而病。蛇丹痛的兩大致病因素:一則外感濕熱毒邪,毒邪侵犯人體,導致體內臟腑功能失調,絡脈瘀阻而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一則正氣虛弱,若陽氣虛,衛外機能就不固,外來毒邪就乘機可入。若陰失濡潤,則津、血、陰精不足,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失去陰血的滋潤、濡養,筋脈失養,脈絡拘急,則疼痛生。此不榮則痛也。如清代·吳澄在他的《不居集·諸痛》說:虛勞之人,精不化氣,氣不化精,先天之真元不足,則周身之道路不通,阻礙氣血,不能營養經絡而為痛也。」此例為臨床少見病例,13歲患急性帶狀皰疹,因體虛而留後遺神經痛長達10年之久,臨床罕見。臨床治療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原則,即祛邪以通,扶正以榮。當尊葉天士所說:「久病當以緩攻,不可致重損的原則」。宜用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之法,做到通榮相濟,葯達病所,病祛體復。
病例五:(壯年體弱多病案)
劉某某, 男性, 43歲, 病程:二月佘
初診日期:2007年4月3日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
主訴:左面部 (耳、口角、額頭)
患帶狀皰疹後,疼痛,面癱,頭暈,2月余。
病史:二月前右側面部及右耳患帶狀皰疹,疼痛難忍,紲之面癱,經治療20餘天皰疹才逐漸結痂,但疼痛有增無減,尤以晚上疼痛更重,無法入眠。患者雖然年輕,但體弱多病,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失眠等慢性疾病。來本院就診時。症見,表情痛苦,口眼歪斜,患處有暗紅色疤痕,脈弦,舌暗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蛇丹痛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治療: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
1.內服
帶後丹每日三次每次6粒
2.外用 石燕祛痛噴劑痛時用
醫囑:禁忌酒類、海產品。
加用湯劑:患者長期失眠,不利治療,當加服失眠驗方湯劑
處方:
陳
皮12克,半 夏10克, 茯 苓15克,竹 茹12克,
枳 實10克, 酸棗仁30克, 柏子仁15克,夜交藤30克,
枳椇子30克,珍珠母30克, 合歡皮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一付, 服葯20。
說明:此葯服法與眾不同,頭煎葯需要在午休後服用,二煎葯放在臨睡前先溫水洗腳後服用,用後清心寡慾安心睡眠。
二診;4月28日,患者精神好轉,睡眠大有改善,食慾增加,疼痛減輕,口眼歪斜稍有好轉。脈弦,舌紅,苔白。
治療:繼服帶後丹,外用祛痛噴劑。加用面癱經驗湯劑:
處方:
羚羊角粉2克(沖服),勾丁12克,菊花12克,荊芥12克,薄荷6克,防風12克,黃芩15克,僵蠶15克,白芷12克,川
芎6克,琥珀5克(沖服),蜈蚣2條,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一付, 連服20天
三診:5月29日,病人很高興,自述睡眠已恢復正常,疼痛、麻木明顯減輕。面癱已愈。脈弦,舌紅,苔白。繼服一個療程。
於07年8月回訪,已徹底痊癒,並表示感謝。於08年8月再次回訪,至今未復發。
按語:患者來診時口眼歪斜,表情痛苦,精神抑鬱。自言懼怕疼痛不敢自眠,睡眠時其妻坐其旁方能入眠(平時患長期失眠症)。其疼痛是以針刺痛為主,有緊痛和麻木感等。原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失眠等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損傷嚴重,需要安慰,告之本病是能治癒的,需要一些時間,必須樹立信心,醫患同心一定能戰勝病痛。經用葯二療程,基本不再疼痛,睡眠有4-5小時,又用葯二個療程病痊癒。總上可見,本例患者雖在壯年,但平時多病體弱,在治療的同時還需顧及原病,在配合湯劑的情況下用了四個療程而愈。而病例一,系百歲老人而體質較好,僅用葯十兒天而愈,這兩個病例正說明了疾病與體質正氣的辯證關系。
病例六:(腫瘤術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案)
張虎潤, 男, 74歲, 病程:6個月,
初診日期:2005年6月2日
地址:陝西省乾縣師學校
主訴:術後右腰部患皰疹後疼痛6個月
病史:因患淋巴癌在2004年12月份做淋巴癌摘除手術,術後感覺右腰至後背疼痛,兩天後痛區出成群的粟粒如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辟和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澄清透明。住院醫師給以常規處理,出院時仍疼痛不休,到處求醫治療,終是不能止痛,後經病友介紹而來我院醫治。
中醫診斷:蛇丹痛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治療:養陰益氣,活血搜毒,通絡止痛
1.內服,帶後丹每日3次,每次6粒。
2.外用,痛時用石燕祛痛噴劑外噴
按語:此例為淋巴癌摘除術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案,經治療6個月無效而來本科治療。腫瘤疾病多免疫力缺陷,正氣虛弱,術後更傷及氣血,防衛功能低,正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的很好條件,此種情況下不能以痛治痛,當以扶正祛邪,益陰益氣,使氣血得榮,並以活血通絡使氣通暢則痛可祛除。
⑧ 手指很癢一抓之後就會起小小個水泡 怎麼回事啊
很多人雙手皰、瘙癢、脫皮,用各種方法治療,總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為此煩惱不已。
這種現象比較多見,醫學上稱此為汗皰疹。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數人認為系非特異性皮膚濕疹樣反應,與個人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因素等有關。此病特徵就是手掌、手指反復起粟粒大小丘疹和水皰,周圍無明顯炎症,皰壁較厚,開始皰液透明,以後變混濁,2~3天後皰液自行吸收,乾涸後形成脫屑,露出粉紅色新生上皮,在手指屈伸中形成線狀皸裂,皮疹呈對稱性分布,自覺患處瘙癢、灼痛。夏季潮熱好發,秋後可不治自愈,易反復發作持續數年。
對於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沒有特效方法,生活中要忌食辛辣、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吸或不吸煙,少用或不用鹼性肥皂、洗衣粉、洗滌靈洗手。出現水皰不要挑破,更不要撕皮。局部治療以收斂止癢為主如:爐甘石洗劑、5%的福爾馬林或1%烏洛托品、痱子粉等。水皰明顯可用0.5%醋酸鋁溶液或5%明礬液浸泡或濕敷。瘙癢明顯者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如去炎松、復方康納樂霜、支洛松等。如以紅斑、脫屑、皸裂為主,可用10%尿素霜、硅霜、維生素E霜、水楊酸軟膏外塗,每月1~2次。全身治療可用抗組胺葯、維生素B1、B2、A、E。若皮疹數量多、自覺症狀明顯可短程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每次10毫克,每天3次,連服5~7天後症狀減輕。
中醫治療汗皰疹有何特點?
汗皰疹不僅影響手部美觀,而且常因瘙癢影響患者生活。嚴重者可繼發感染,出現手部的腫脹,疼痛。由於本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確,所以西醫尚無滿意的療法根除之。
中醫治療本病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代就稱之為「螞蟻窩」。由於表現為深在水皰為主,所以應屬濕邪偏盛。中醫的治療是多方面進行的。綜合內外治療,加以飲食、情緒調理:
(1)內治法
①濕熱內盛證 掌跖多有深在水皰,集簇成群,針尖大小,瘙癢鑽心,揩破水皰,滋水黃粘,伴舌紅苔膩,脈象滑數。治宜清熱除濕法。葯用:黃芩10g,黃連10g,蒼術15g,陳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劑。
②脾虛濕盛證 掌跖散在水皰,針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狀,皰液清稀,時有瘙癢,伴舌淡水滑,脈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濕法。葯用:茯苓12g,白術10g,澤瀉10g,白扁豆10g,車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劑。
(2)外治法 根據本病以濕邪為主的特點,可用收濕斂皰法:王不留行60g,明礬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次5分鍾,日2次。
(3)飲食療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濕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②少吃辛辣厚味,肥甘酒酪。
(4)其他 減少接觸肥皂、鹼、洗衣粉、洗滌靈、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懷暢達,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脫蛻皮,以防染毒成膿。
汗皰疹和手癬、濕疹、接觸性皮炎、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的鑒別
手癬俗稱鵝掌風,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患了手癬會常常感到瘙癢,手部皮膚還會出現丘疹、水皰、紅斑和脫屑。初起為小片,隨後損害逐漸擴大,界線清楚。時間長了,手部皮膚會變得粗糙、乾燥、增厚,還可伴有皸裂和出血。但是如果出現手癢、脫皮等症狀,能不能說就一定是手癬呢?當然不能,還有很多皮膚病都可以見到手癢、脫皮的症狀,如濕疹、汗皰疹、接觸性皮炎、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等,應仔細鑒別,否則會延誤診斷和治療。
濕疹多發生在手掌心,且雙手對稱。皮損呈多形態,可見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同時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種為主。病情變化與季節關系密切,與飲食和休息也有一定關聯。如果雙手掌接觸水和肥皂等刺激會加重損害。真菌檢查為陰性。
汗皰疹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於春夏之交發病,入冬自愈,主要見於青年人。皮損也是對稱分布,以水皰為主,成批發作,可見於手掌面、指側面和指端,水皰乾涸後脫皮,露出新生皮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癢感和灼熱感。本病發生與出汗不良或過敏反應有一定關系,損害處真菌檢查為陰性。
接觸性皮炎是因接觸了引起過敏的物質後引起的,是皮膚的過敏反應,有明顯的接觸史。皮損發生於接觸部位,境界清楚,形態較一致,多以紅斑、水腫為主,嚴重者可見水皰、大皰等。脫離接觸物後可逐漸消退至痊癒。局部真菌檢查為陰性。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是一種表淺的掌跖部角質剝脫性皮膚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於暖熱季節發作。皮損主要累及手足心,雙側對稱,表現為角質松離形成的小白點及易剝脫的薄紙樣鱗屑,其下皮膚正常,瘙癢不明顯。真菌檢查陰性。發病原因不詳,可能和手汗和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如果症狀不重可不處理,因該病有自愈傾向。但起皮疹時盡量少接觸肥皂洗潔精等鹼性物質及酒精等,不要用手去撕脫翹起的皮,這樣會加重皮損。可外用10%-20%尿素脂,1~2次/天
⑨ 汗腺皰疹的治療與發病原因
汗皰疹沒有真菌感染,一般認為是濕疹的一種,對稱性的發生於手或腳的側面。是內發生在掌跖的容水皰性皮膚病。因為它發生的部位在手腳這種汗腺特別發達的地方,又以水泡為主要的表現,所以在以前一度以為它和汗腺流汗有關,而將它命名為汗皰疹。現今已經證實它和汗腺、流汗這些因素都沒有關聯。汗皰疹臨床表現為深在性小水皰,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膚表面,常無紅暈。對稱發生於掌跖及指(趾)側。1-2周後乾涸成屑,並可反復發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熱及瘙癢,常連續發作數年。
汗皰疹發病原因是由於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氣津液博結。聚而不散,導致皮膚乾燥濕潤所致。足癬是引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於黴菌生長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建議口服抗過敏葯如撲爾敏,外用激素葯膏如尤卓爾等.
⑩ 急救,單純性皰疹!!!~~~SOS~~~
單純性皰疹
單純性皰疹(herpes simplex)是小兒時期常見病毒性感染,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可見於局部如皮膚、口腔粘膜及角膜等處,也可引致全身性感染,威脅生命。
病因
病原體為單純皰疹病毒(herpesvirus hominis),含有DNA,與巨細胞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EB病毒形態上類似。許多小動物如兔、豚鼠、棉鼠、小白鼠和田鼠均可發生感染。接種於兔角膜可致角膜結膜炎。可用雞胚、人羊膜細胞、人腎細胞、兔腎細胞及兔角膜細胞等進行組織培養,看到典型的細胞病變,以細胞的變性、凝集,典型的核內包涵體和巨細胞為其特徵。已查明兩型抗原:①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主要感染口、唇的皮膚和粘膜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偶可見於外生殖器。②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一般與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兒感染有關,偶見於口腔病變。 此病毒廣泛寄生於人體,體表微傷和密切接觸為播散感染的主要因素。從患者的唾液、皮膚病變和大小便都能分離出病毒。特別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或托兒所中感染容易傳播。好發年齡為1~4歲,尤以生後第2年為發病高峰。無明顯季節性。
發病機制
易感者體內無本病特殊抗體,可得原發性單純皰疹感染。病毒初次侵入人體後,發生暫時性病毒血症,但絕大多數患者(約90%以上)僅為隱性感染,不出現症狀。只有極少數出現臨床症狀,包括齦口炎、皮膚皰疹、角膜結膜炎、外陰陰道炎、腦膜腦炎及內臟皰疹感染。由於病毒持續地存在體內(一般認為存留在周圍神經內),同時又有特異抗體,無論隱性或顯性患者,均成為人口中大部分帶病毒者。這些帶病毒者平時沒有病態,但當體力衰弱時,環境不良因素如發熱、日照、受傷、著涼、不消化、月經、精神煩惱或應用免疫抑制劑時,都可引起口唇、頰內和外陰部皰疹或反復出現此類症狀,並播散病毒於易感接觸者。再發時一般缺乏全身症狀。
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早產嬰外,血清中常遞傳母體抗體,因而很少發病,即使發病,症狀也不顯著。1歲後此病較多,大都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或其他急性傳染病的過程中。到了青年期,約90%都有血清抗體。
臨床表現
1.潛伏期2~20日,平均6日。
2.常見症狀 齦口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是小兒時期原發性感染中常見病型,大都見於頰內、口唇或牙齦,也可侵及口唇周圍的皮膚。起病時局部先呈充血,隨即發生圓形濾泡,其直徑約2mm,迅速破裂後成淺表潰瘍,內含微量纖維性滲出物。有時涉及舌和軟齶,亦可出現頜下及前頸淋巴結腫大,有壓痛。由於局部疼痛,往往表現煩躁和拒食。此外,一般症狀較少,但在原發性病例,特別在營養不良兒和免疫缺陷兒,病情較重,可出現脫水、酸中毒,熱度可高達39~40℃,熱程2~3天。經過3~4天後痛感大都減輕,再過2~6天自愈。局部淋巴結腫大持續較久,有時可延長2~3周。
3.較少見症狀 原發性感染也可在下列地點發生,但較少見。肺部感染非常少見。
(1)角膜結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先見眼瞼紅腫,出現小水泡。涉及角膜時出現樹狀的潰瘍及耳前淋巴結腫大。如病變限於結膜,大都在2周內恢復,但如角膜受損則可影響視力,甚至出現瘢痕,可致失明。
(2)外陰陰道炎(vulvovaginitis):外陰部一般紅腫,出現3~4mm的淺平潰瘍,經過2周後形成干痂。
(3)腦膜腦炎(meningoencephalitis):皰疹性腦膜腦炎較少見,症狀可輕可重,輕者頗似良性無菌性腦膜炎綜合征(參閱柯薩奇和埃可病毒感染章),重者出現言語困難、定向力障礙、共濟失調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有些病例可見驚厥及一側癱瘓,往往發生視神經乳頭水腫,診斷上有時可與腦腫瘤混淆。
(4)皰疹性濕疹(eczema hepeticum,kaposi′s varicelliform eruption):這是在嬰兒濕疹的基礎上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可致彌漫性水痘樣皮疹,其典型症狀為急性高熱起病,煩躁不安,繼以局部分批出現皰疹和膿皰疹,在數日內皰疹破裂,自發病後第8日左右結成干痂,發熱自然消退。延至3周後痂蓋脫落,而原有的濕疹則繼續存在。以前,此症常需與濕疹痘鑒別(參閱種痘後並發症節濕疹痘)。
(5)全身性感染:初生早產兒,營養不良嬰兒或細胞免疫缺陷病兒(包括白血病、其他惡性腫瘤病兒,或內臟移植病兒)均可發生皰疹病毒全身性感染。一般在出生後5~9天開始出現發熱(或體溫低下)、進行性黃疸、肝脾腫大、嘔吐、嗜睡,繼以呼吸困難和循環衰竭。同時可出現驚厥等神經症狀。由於肝功能低下或血小板減少,可發生紫瘢。此類病例可以不侵犯身體表面,缺乏皮膚或粘膜皰疹,故診斷容易延誤。嚴重病例的病程短促,可在2~4天內死亡。還可並發綠膿桿菌敗血症。可從內臟分離出病原毒。
新生兒時期所見播散性皰疹感染,主要由於HSV-2型,HSV-1型比較少見。新生兒病例可於通過母親產道時得此感染,也可由家庭皰疹患者接觸傳染。
(6)再發性皰疹感染:體力衰退時出現的再發性病例遠較原發性者為多見,主要見於口唇,亦可見於其他皮膚及粘膜,一般不伴發熱或其他全身症狀,僅偶感不適或局部神經痛。皮疹從水泡轉成膿皰及結痂,發展迅速,並較原發性病例的病變為輕,局部淋巴結腫大亦少見。出現再發性病變時,血清特異性抗體一般保持原有水平,只有少數病例可見滴度增高。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發生較重的齦口炎、腦膜腦炎或皰疹性濕疹時,白細胞總數略見增多。
2.腦脊液檢查 腦膜腦炎患者的腦脊液顯示淋巴細胞增多,蛋白量增加,而糖量正常,與其他類型的無菌性腦膜炎綜合征相似。
3.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 詳見下文診斷及鑒別診斷條。
診斷
診斷原發性單純皰疹,根據下列幾點:①發熱及表現其他全身症狀的小兒,如同時出現小泡狀皮疹,應疑及本病。特別要重視口唇及其附近的皮膚和粘膜,如見頰內和牙齦發生小濾泡或小潰瘍,更屬可疑。②可從局部病變(包括水泡液、咽拭子、腦脊液等)在4天內分離病原毒。如無條件作病毒分離,可將水泡內容物接種於兔的角膜劃痕,如檢查角膜細胞塗片時看到典型的嗜酸性包涵體,可證實診斷。③從皰疹或潰瘍採取刮除物標本,塗片作鏡檢,以蘇木紫和伊紅染色可見典型的核內包涵體和多核巨細胞,也可利用免疫熒光技術或電鏡檢查證實病原體。④雙份血清檢查抗體對原發性感染很有幫助,一般可見痊癒期抗體滴度超過急性期水平四倍或更高。
單純皰疹性口炎須與腸道病毒所致的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後者流行於夏秋季,以驟起發熱、拒食、流涎與吞咽時疼痛為主,偶見嘔吐與腹瀉,其口腔病變主要出現在咽峽及軟齶,不象單純皰疹那樣涉及頰內粘膜、舌及牙齦,因此鑒別較易。此外,還要與波及口唇和鼻孔口的傳染性膿皰病、局限於外陰部的白色念珠菌外陰陰道炎等相區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保持口腔和皮膚清潔狀態,必要時局部可塗抹中葯錫類散,偶可給全身性止痛劑,發生脫水、酸中毒時應考慮適當的液體療法。抗生素並不影響皰疹感染的病程發展,但在繼發細菌性感染時可短時期應用。曾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病例,未見確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急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不論全身或局部使用,均可加重病情。
2.特異治療
(1)皰疹凈:將0.1%皰疹凈(idoxuridine,IDU)溶液治療角膜結膜炎,白天每小時滴眼1次,夜間每2~3小時1次,每次1~2滴,奏效迅速。在局部症狀消失後,仍應繼續用葯數日。IDU雖不能殺滅皰疹病毒,但可阻礙DNA的合成,阻止病毒繁殖。角膜炎的自然恢復期為2周,經IDU治療後約在3天內見效。皰疹凈不能預防感染復發。
(2)阿糖腺苷:對皰疹病毒性腦炎或新生兒皰疹病毒感染的早期病例使用阿糖腺苷(adenine arabinoside,vidarabine,ara-A),療效顯著,但必須在腦炎病例發生昏迷之前方可見效。其劑量為15mg/(kg·d),靜脈點滴,每日滴12小時,連續10日。如在神經症狀開始出現後3天之內隨即給葯,對播散型病例亦能控制,可減低病死率和神經後遺症。此葯對新生兒病例,可明顯減少病死率。對皰疹性角膜炎亦有效,但以此葯對再發性唇部皰疹病例作局部治療並無功效。阿糖腺苷比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為優,後者有免疫抑製作用,並對骨髓有毒性反應,而前者很少副作用。但阿糖腺苷治療晚期病例均無效。還應注意有時全身症狀在皮疹前出現,不宜等待典型皮疹才開始治療。
(3)無環鳥苷(acyclovir,acycloguanosine):比ara-C療效更高,早期病例僅有嗜睡而無昏迷者使用無環鳥苷〔30mg/(kg·d),分3次靜注,連用10~12天〕可降低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的病死率。
http://www.h000.com/Article/Articles/Article110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