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孔雀斑原因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孔雀斑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3-31 20:43:08

㈠ 孔雀為什麼會開屏

孔雀開屏是雄孔雀想要吸引雌孔雀而做出的一種求偶行為。這種行為是動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的效果。當動物生長發育到一定時期,就要繁衍同自己的後代,以延續其種族。

另外,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孔雀也會突然開屏,然後抖動著它的羽毛,此時的開屏動作是它們的一種防禦反應,使敵人不敢靠近。

特點

1、能夠自然開屏的只能是雄孔雀。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孔雀中以雄性較美麗,而雌性卻其貌不揚。

2、孔雀開屏是為了求偶,防禦。所以說,孔雀開屏,既是一種生殖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防禦行為。

3、孔雀開屏最繁盛時候是在3-4月;生活在我國雲南雨林里的野生孔雀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屏的。這個時候正是它們的繁殖季節。

㈡ 孔雀孔雀開屏為什麼會變色

孔雀開屏不是會變色。

只是孔雀的羽毛張開後,看到的角度不同。

孔雀,是雉科孔雀屬、剛果孔雀屬動物。

孔雀有2屬3種。其中孔雀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人工養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屬1種,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雌性綠色和棕色。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長;跗蹠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顫動,閃爍發光,並發出嘎嘎響聲。飛翔能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點沉重,翅膀也沒那麼強勁。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歡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邊叢林以及林間草地和林中空曠的稀疏草原或有灌木叢、竹叢的開闊地帶,從平原地帶到高山地帶的森林、灌叢中。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

孔雀是留鳥。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至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白天活動,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鳴聲高而洪亮。

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主要吃川梨、黃泡的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穀等植物和農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蟻、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在圈養情況下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飼養情況。喜歡吃梨、黃泡等果實,也吃稻穀、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還食用一些昆蟲如蟋蟀、蝗蟲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動物。非洲孔雀的動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蟻為主。

㈢ 為什麼孔雀會開屏形的「眼狀斑

孔雀開屏是雄孔雀向雌孔雀求愛,這一點在網路上有解說的

㈣ 孔雀魚身上怎麼會有斑

公魚展示給母魚看進化出來的,就好像公孔雀一樣啊。

㈤ 油橄欖孔雀斑病是什麼

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

症狀(圖2-57)

圖2-57 油橄欖孔雀斑病

1.病葉(葉面、葉背) 2.病果 3.分生孢子梗及萌發分生孢子

本病主要是在葉面形成環狀病斑,葉背的斑點不明顯。病斑初期為灰黑色的小圓點,周圍呈褐色,以後逐漸擴大,周圍顏色由淺褐色變為深褐色,大的病斑直徑可達10—12mm。在溫暖的月份,病斑外圍有一黃色圓圈,狀似孔雀的眼睛,因此而有孔雀斑病之名。嚴重發病時,一葉上有很多個病斑,病葉逐漸變黃,早落。果實在成熟期感病,病果表面出現圓形褐色病斑,表面稍下陷,其症狀與葉上病斑一樣。枝條上的病斑,斑點小,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

病原

本病屬半知菌,尚未發現有性世代。病菌利用分生孢子繁殖,借風力傳播蔓延為害。當分生孢子落到葉片表面後萌發,長出菌絲,侵入葉片表皮組織,逐漸延伸,吸取營養,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形成病斑。菌絲體褐色,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在其上形成許多短小分枝,伸出葉片表面,成為孢子梗。在孢子梗的頂端產生分生孢子。用擴大鏡觀察,可以看到病斑表面出現暗褐色霉層。切片鏡檢可見分生孢子近橢圓形,一頭大,一頭小,大多數為單胞,少數雙胞,褐色,大小為14—27×10—12μm。

發生規律

本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越冬。埋藏在葉片組織內的菌絲體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生活力。分生孢子的產生、傳播和萌發需要適當的環境條件。本病的潛育期一般為兩周,有時長達數月。因此,該病的發生發展和為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乾旱季節,溫度較高或較低時,病原菌停止繁殖;降雨或大氣相對濕度較高時,能促進病原菌生長繁殖。濕度條件適宜,氣溫不低於3—5℃時,病原菌也能生長繁殖。在雲南昆明,海南的海口等地,每年雨季到來,病情逐漸發展,7—8月蔓延較快。9—11月隨著雨水的減少,旱季來臨,病葉提早脫落,病情嚴重時,往往引起大量落葉。施用氮肥較多,肥水條件較好,枝葉生長過密情況下,孔雀斑病為害嚴重。

品種的抗病性也有差異。以弗朗多依奧(Frantoio)較抗病,其次為貝拉特(Berat)和愛爾巴桑(Elbesan);卡林尼奧(Kaliniot)感病。

防治方法

1.增強抗病力

適時灌溉,合理施肥,適度修剪,增強樹勢,提高植株對病害的抵抗力。

2.消滅越冬病原

結合管理,清除地面落葉、落果,消除越冬病原。

3.葯劑防治

在雨季到來後,噴灑1.5%波爾多液或0.4%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葯液2—3次(每隔15—20天1次)。雨後噴葯效果較好。噴後如遇大雨,須重噴。雨水頻繁地區以噴灑波爾多液為好。